登陆注册
7821800000003

第3章 百年沧桑话"语文"(3)

"共性"是"举一反三"的前提,这一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共性的言语形式;言语内容都是"个性化"的,正因如此,立足言语内容,也便谈不上什么"举一反三"。

对于语言交际而言,其目的实现的质量完全取决于其过程形式的质量。这一事实不同样显而易见,自古以来人们就津津乐道的"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讲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鉴于我们语文界大多数人现有的认识,这里有必要进一步强调,"例子"是"例子"而不是"目的",强调"形式",强调的是一类文章而不是一篇文章的"形式",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篇"课文的"形式"个性而不是"这一类"课文的"形式"共性,此时的课文就仍旧是"目的",而不是叶老的"例子"--因为,即便如此,仍然谈不上什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认识到这一点,不难发现,无论过去时兴的所谓的"工具论",还是现在时兴的"人文论""素养论",教学课堂上,其实都无一例外地将这个本应只是工具性凭借的"例子"当成了我们最终的教学"目的"。

理直气壮地走向言语内容的"人文论"和"犹抱琵琶半遮面"羞羞答答同样走上这一道路的"素养论"自不待言,就是我们已往的所谓的"工具论",其实也是如此。

"举一反三"能力的形成自然离不开举三反一式的训练,离不开足够多足够典型的"例子"作为我们训练的凭借。可在我们所谓的"工具论"教材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不缺"例子",也关照了"形式",我们按照文体编排单元,我们也讲文章结构、写作特点与艺术特色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

可是,我们却仅仅停留在了"形式"的"个性"层次,或者说,仅仅关注了眼前的这种形式的存在,没有深入研究提炼出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背后隐含的"形式"规律,借助充分典型足够数量的"例子"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把握"共性"的或者说共同类型的形式,通过训练让他们能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学会准确而灵活地运用,形成现实的语文能力。

比如,面对一篇课文,除了同样过分注重言语内容的认知理解外,形式方面,我们就只是让学生了解了这一"文体"的大致特征,因为太宽泛,根本无法作用于他们的语文实践。

所谓的文章结构、写作特色、艺术特点(所谓写作特色、艺术特点,指的不过是这篇文字的写作符合此类文字创作的原则规律要求,具有典范性,可以作为我们模仿借鉴的"例子"而已,此类术语强调的却恰恰是这一篇文字"形式"方面的"个性化",而没有提供更多类似"例子",通过整理研究抽象出并加以强调这些"共性"及其"存在的依据"。

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比较明确不同风格不同情景下的"个性"及其存在基础,学生的理解才可能更深刻更精确更到位,才能为"训练"提供真正充分而有效的知识支持。

仅仅停留在"个性"层次而无视其存在的"共性"规律,本身就说明了我们认识的落后),都属于这一篇课文,根本无法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样一来,这一篇课文也便只能成为我们教学"这一篇"课文的"目的",而不再存在什么"例子"。到了具体的实践领域,这种把课文当作"目的"的所谓的"工具论"课堂所走的道路不外乎两条:

一是天真地认为"知识"便是"能力",而忘记"训练"其实是沟通二者必须的"桥梁",总是热衷于系统知识的"灌输"(走向"知识中心")。

一是,立足"这一课"形式的"个性",让我们的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技术性操作),结果,画地为牢,形式的"个性"必然会淹没学生的"个性"。

一旦落实到言语作品,言语形式便成了"死"(固定)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其深刻理解与精确把握是必须走向"死"的,"活"只存在于我们"灌输"的方式方法。

到了其运用层面,才真正应该走向"活":在深刻理解精确把握各种各样相关"形式"的基础上,其运用过程就必然存在着一个"选择"过程--这个"选择"的本质当然是"活"(灵活)的,这个"活"(灵活)的质量对应的才是形式运用主体的"个性"水平,或者说,其语文能力水平。

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学生的"形式"意识,更须强化他们的"形式选择"意识--前者落实的是"共性"基础,后者落实的才是我们学生的"个性":

在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语言)教学"课堂上,必须保证"形式"提供的数量与质量,保证学生认知理解的深刻与准确程度,这是"选择"的物质(知识)基础,提升学生语文"个性"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形式运用的灵活,张扬我们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语文个性"。

现在时髦的"人文论"与"素养论"对形式工具学习阶段的"死"和运用阶段的"活"缺乏最起码的辩证认识,无视"语文"首先是一种"工具",其"运用"需要相应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也必须通过"教学"(训练)来培养,一方面声嘶力竭地鼓吹"个性化"的"自主"、"创新"甚至"创造"。

另一方面,却也几乎彻底忘记了,"个性化"的"自主"、"创新"甚至"创造"也是一种能力,是能力就应当有其"共性"的基础,有"共性"就可以予以显性化,通过"教学"(训练)加快这一能力提高的速度与质量,两眼只盯着工具的现实运用,一味满足于工具运用的现实,大势鼓吹什么潜移默化式的积累积淀,实际上已经彻底忘记了"教学"--如果这样的话,识字教学之后,我们还要这样一个自欺欺人的"学科"干什么?

如何充分保证"形式"提供的数量与质量,为"训练"提供必须的知识支持,其实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面对丰富多彩的言语形式,为了有效避免教学内容的无谓重复,增强"形式"教学(训练)的针对性,保证学生语文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我们还必须加强"形式"的研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精心打造我们"形式"训练的线性体系。

这一点,叶圣陶先生生前也已经清醒认识到了,认识到之后就不遗余力地向我们死水一般的语文界高声呼唤。

1979年3月25日,在庆祝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他说:"特别需要调查和研究的是语文训练的项目和步骤。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究竟应当训练哪些项目,这些项目应当怎样安排组织,才合乎循序渐进的道理,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对这个问题,咱们至今还是心里没有数。

"时隔四天,在给一位语文教师的信中又讲:"切实研究,得到训练学生读写能力之纲目与次第,据以编撰教材,此恐是切要之事。"

1980年7月14日在小学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叶老讲得更明白:"现在大家都说学生的语文程度不够,推究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语文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周密的体系,恐怕是多种原因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

"语文课到底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要训练学生的到底哪些项目,这些项目的先后次序该怎么样,反复和交叉又该怎么样;学生每个学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毕业的时候必须掌握什么样的本领,诸如此类,现在都还不明确,因而对教学的要求也不明确,任教的老师只能各自以意为之。"

并且非常迫切地倡议:"如果大家认为我的看法大致不错,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了,是否可以把我所说的作为研究的课题,在调查、研究、设计、试验各方面花它两三年的功夫,给小学语文教学初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周密的体系来。"

1983年11月28日,在全国中语会第三届年会开幕式上,叶圣陶不无焦虑地呼吁:"我年纪相当大了,过了八十九了。""能不能快一点儿?"

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这位语文前辈烈士暮年的悲壮。可时至今日,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叶圣陶先生这里的良苦用心,甚

同类推荐
  •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揭秘万物由来(小学生爱读本)

    揭秘万物由来(小学生爱读本)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事物,它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来历和名字。《揭秘万物由来》向广大的读者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事物的来历,内容囊括了常见的生活用品、节日习俗、各种称谓、天文历法、政治军事、邮政交通、医药卫生、文化教育、艺术门类、文体活动等方面。它们的来历是一个个未解的谜团。小学生们,你想知道这些未解之谜的答案吗?在书中,我们将对这些未解之谜一一解答。《揭秘万物由来》将带你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认识更多的人类文明。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八辑——美洲寓言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八辑——美洲寓言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智力快车冲冲冲

    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智力快车冲冲冲

    潜能是人类原本存在但尚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是潜在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 中学化学课程资源丛书-化学新世界

    中学化学课程资源丛书-化学新世界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本套丛书集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及教师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套实用工具书。
热门推荐
  • 反穿越之高材生逆袭

    反穿越之高材生逆袭

    从异界穿越而来,掀起血雨腥风,她本也想安安稳稳的读书,完成原主的愿望考大学,可是骨子里的观念,强悍的能力不好的脾气,让她不得不一次次卷入阴谋和绑架中。他是人人眼中的花心萝卜,衣冠禽兽,却唯独对她痴心不改。他对他一见钟情,甚至不惜代价,只为让她开心的生活。他说只要她要,他就能给,哪怕是生命。却唯独他,她放手不下,层层误会,次次剑拔弩张,她到底依旧痴情与他,还是放手选择爱她的人呢ps:更新稳定,绝不弃坑。
  • 东方未杪

    东方未杪

    初入异世,是劫难,是宿命?师入长留,是阴谋,是转机?异朽东方,是邂逅,是注定?魂断妖台,紫阳尽毁,世世复尽,终是不悔。东方彧卿,那些你曾经受过的伤,尝过的痛,今生今世,都由我来为你一一抚平。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未厌居习作

    未厌居习作

    1935年叶圣陶出版的散文集,收1923一1935年间的散文36篇。
  • 这个打火机有点怪

    这个打火机有点怪

    这个打火机有点怪,打出来的不是火,而是郭靖、李寻欢、令狐冲、周伯通这些武侠小说里面的武林高手。而且,还可以打出杨玉环、西施、貂蝉、穆桂英这样的历史大美女。并且,还可以打出铁血战士、变形金刚、圣斗士星矢他们。最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带你穿越带你飞。除了这些功能之外,这个神秘的打火机里面,还有着狠多狠多狠烧脑的秘密在里面。“因为这个宝贝打火机,俺杨小西是全宇宙最牛笔的丐帮帮主!哈哈~”
  • 东湾村的小伙伴们

    东湾村的小伙伴们

    这一年,山子又长高了一截,他上了五年级。在他的东湾村,有慈爱的父母,善良的乡亲,淳朴的风情,充满童趣的校园生活……这段时间里,山子经历了很多事:和老歪的遭遇战、闯了一次大祸、拜师学武、养了一只“饿死鬼投胎”的狗羊……东湾村的孩子虽然在物质生活上艰辛不易,但山子和他的小伙伴们人不缺少快乐。
  • 凤鸣九天,邪王轻轻宠

    凤鸣九天,邪王轻轻宠

    “夜骗子,你欠我一个交代!”某女用手指指着贵妃塌上那个绝代风华的男人。“阿九~,人家都说了是你我前世留下的种,你为何不相信我?好了,九九,现在该你给我一个交代了吧!”某男邪魅一笑。
  • 百转飞仙

    百转飞仙

    道可道,非常道,何为仙,仙道苍茫,真我难寻。何为道,道海无涯,天无尽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芸芸众生,又有几人能够站在天地之巅,掌缘生灭,俯瞰众生?
  • 华人十大科学家:杨振宁

    华人十大科学家:杨振宁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肥西县),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杨振宁》由黄芬香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杨振宁》记述了杨振宁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 从将夜开始的诸天行走

    从将夜开始的诸天行走

    从将夜开始嗨皮,日常操作抱大腿,夫子的大腿就问你香不香。敢怼我?惹到了小爷,信不信小爷带上后山保卫团怼的你怀疑人生。宁缺?嘿嘿,桑桑是你的,山主是我的啦。从将夜开始的诸天万界之旅,后续会接档诛仙,狐妖小红娘,斗罗大陆......(经过众多读者的坚定,大部分都认为前面几张有点毒,所以新来的读者大大怕被毒到的话可以从第十章开始观看,也不影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