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82900000008

第8章 自毁长城

前面我们详谈了导致项羽失败的政治原因和军事原因。政治上的幼稚导致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知道刘邦是他真正的对手,屡屡错失消灭刘邦集团的良机;军事上对刘邦的战略包围缺乏足够的重视,更没有积极的应对措施,导致他在战略上陷入严重的被动。政治、军事两方面的重大失误,使项羽在和刘邦的对峙中逐渐丧失了优势。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项羽在政治、军事上犯了那么多错误呢?

24.最重自尊不容逆耳围绕着项羽的故事,还有许多成语和典故流传至今。比如讲到项羽的英勇善战,我们马上会想到“破釜沉舟”;如果遇到一场难以应付又不好推辞的酒宴,我们就会把这场酒宴叫做“鸿门宴”;再比如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叫“沐猴而冠”。“沐猴”是猕猴,“冠”就是帽子,“沐猴而冠”的意思就是猴子戴帽。这是一句骂人的话,猴子戴帽的意思是表面上看起来像个人,实际上不是个人,这叫“沐猴而冠”,这个著名的成语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说者”的冤枉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之后,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项羽一连做了三件事,一是把投降的秦王子婴给杀了(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二是放了一把火,把秦王的咸阳宫烧了;三是将秦咸阳宫的珍宝、美女全部带走了(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据史书记载,咸阳宫这一把火整整烧了三个多月(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整个宫殿全部烧成了灰烬,然后项羽准备东归了。项羽自己西楚国的国都是在彭城,就是今天江苏的徐州;烧了秦王的咸阳宫后,他要从陕西返回自己的都城去了。

当他要走的时候,有一个人来见项羽,这个人史籍上没有留下名字,史书记载只有两个字,叫“说者”,就是游说他的人。这个人给项羽提了一个建议,说关中这个地方太可贵了,说你不应该东归到彭城去,你应当在关中建都。陕西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此地是一个大盆地,四面全是山,有四个重要的关口,东边是和河南交界的函谷关,南边是靠近湖北的武关,西边是大散关(陆游有一首很有名的诗,提到“铁马秋风大散关”),北边是萧关,四个关口环绕,其他地方都进不来。所以自古以来陕西有一个别名叫“四塞”之地,“塞”就是瓶塞。这个地方可以建都。你在这儿建都,要称霸天下就非常容易。项羽一听,有道理;但再一看,整个咸阳的宫殿已经叫他烧光了,他又觉得没法待了,就把这个“说者”给打发走了。这个“说者”一出来,感觉很遗憾,脱口而出说了一句话: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果然”是这个样子。“说者”就是说说他自己心中的一点感慨,但是马上有人打个了小报告,告诉了项羽。项羽一听,这还了得,骂他是“沐猴而冠”!就下令把这个“说者”抓起来,烹了。“烹”是一种很残酷的刑罚。架一口大锅,把水烧开,把人扔在里面活活地煮死,这就是“烹”。

这件事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地方:第一,这个“说者”的建议对不对?很显然,“说者”的建议是非常高明的一个见解,建都关中,易守难攻。如果建都彭城,就是建都今天的徐州,徐州的东西南北都是平原,无险可守。但是,项羽没有听进去。

第二,这个“说者”既然史籍没有记载他的姓名,应当说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小人物提条意见,你采纳也罢,不采纳也罢,哈哈一笑就完了,这是一种很豁达的处事态度;即使骂个“沐猴而冠”,也不必计较。但是,项羽就很计较。

豁达的刘邦我们不妨作一个对比,因为项羽是与刘邦争天下,我们把刘、项两个人对比一下。刘邦曾经经历过这么一件事。刘邦手下有一个御史大夫叫周昌,御史大夫在汉代的职位相当于副总理的职位。有一天他向刘邦汇报工作,刘邦正拥抱着戚夫人在亲热(高帝方拥戚姬)。戚夫人是刘邦最宠爱的一个妃子,周昌一看见这个场面,很不好意思,转脸就走。此时刘邦也看见周昌进来了,他就把戚夫人放下来,赶上去,按着周昌的脖子,往下一按——你想想,皇帝按着一个大臣的脖子,大臣总不能梗着脖子——周昌只好低下头弯下腰来,刘邦顺势一翩腿,骑在了周昌的脖子上。刘邦这个做派确实很不成体统,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骑到一个副总理的脖子上去,很不像话。但是对于刘邦来说,小菜一碟,这类事太多了。骑上去以后刘邦就得意洋洋地问周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呢(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周昌回答了一句很重的话:“陛下乃桀纣之主也。”你就像夏朝亡国之君夏桀,像商朝亡国之君商纣王那样的暴君。周昌这句话很重,要是说到项羽的面前,项羽恐怕又是一个字:烹。但是刘邦怎么做的呢?刘邦一翩腿下来,哈哈一笑,放周昌走了(上笑之)。刘邦豁达,项羽小气,可见一斑。

周昌(?~前192),刘邦同乡,沛(今属江苏)人。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农民战争中,随刘邦入关破秦,任中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耿直敢言。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后为赵王刘如意相,如意为吕后所杀,他托病不朝。当然,我们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非常自尊,你稍微伤了他的自尊,他绝不会放过你。这个“说者”提了这么一个好的建议,说了一个“沐猴而冠”,就落了这么样的一个下场,原因就在于他犯了项羽的大忌。项羽这个人容不得别人对他说个“不”字,别人说一个“不”,他一定很难接受。这样一来,谁敢给项羽提意见啊?

25.刚愎自用失察失人我觉得诸如此类的事和项羽的性格有关,因为性格就是人。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成就他的事业,一个人的性格也可以损伤他的事业。项羽的性格中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过于自信,刚愎自用。自信是人性的一个优点。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什么事情也完不成,因为有自信,你才能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去克服在实现人生目标过程中的所有困难和障碍,所以,没有自信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的自信过了头,那就坏了,自信过了头就成了谬误,就是刚愎自用。

项羽刚愎自用引起的失误就是失察,失人,失态,失信。

失察:韩信的寒心先说失察。

因为项羽不是个一般的人物,他是“西楚霸王”,是一个军队的主帅。换句话说,他是西楚国的一把手。作为西楚国的国君,或者说作为当时诸侯联军的盟主,他有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要善于考察和观察自己手下的哪些人可堪重任。

比如韩信。韩信开始是跟着项梁的,项梁死后归了项羽,他在项羽手下干过,还提过不少建议。他对自己在项羽手下那段生活很伤心。韩信攻占了齐国以后,项羽派人去游说他,劝他叛汉,要么归楚,要么中立。韩信当时很伤心地说了这么几句话:“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我韩信在项羽的手下的官位最高的不超过郎中,爵位只是执戟;言不为项王所听,计不为项王所用。我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所以,韩信跳槽、转会了。韩信是一位军事天才。楚汉战争所有的军事将领,能称得上一流军事天才的只有韩信和项羽两个人。刘邦充其量只是个二流。

韩信向项羽提过什么建议我们今天不知道了,但是,据我们对韩信的基本判断,韩信给项羽的建议不会是毫无价值的。项羽听不进去,为什么?项羽太自信了。他只相信自己,一个侍从,向他提建议,他能放到眼里吗?项羽因此而失去了一位军事天才,而且是决定他自己命运的军事天才。这就是刚愎自用给项羽带来的第一个致命伤:失察。

失人:范增的冷遇再说失人。

如果我们熟悉楚汉战争的历史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刘邦手下谋士特别多,大家可以掰着指头算算,张良,陈平,萧何,这是一流的,二流的如郦食其之类就不说了。还有那些草根、草民。反过来看项羽,项羽手下谋士有谁?大家只知道一个,“年七十好奇计”的范增。所以可以说,刘邦手下人才济济,项羽手下人才寥寥。且不说武将,单看文臣谋士,项羽手下基本无人。这个现象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项羽手下没有谋士,只有一个范增?其实这和项羽的刚愎自用太有关系了。拿我们今天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项羽这个人的主意太大,主意太大就是他的主观意见太强了。他不需要谋士,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我们前面讲过鸿门宴,决定第二天消灭刘邦的是谁?项羽。决定撤销第二天军事行动的是谁?项羽。他和谁商量过?没有。他召集过会议吗?没有。他和他最信任的范增商量过吗?还是没有。所以项羽不要谋士。这样,他的刚愎自用使他失去了一大批出谋划策的人。这就是他刚愎自用第二方面的恶果:失人。

失态:项羽的大怒再次谈失态。

失态就更明显了。如果我们翻翻《史记》,有关项羽的记载中用得最多的两个词是什么呢?“怒”,“大怒”。项羽一弄就是“怒”,一弄就是“大怒”。我仔细翻检了《史记》,就找不到项羽的笑。找来找去,整个《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的一生,他只有一次笑。什么时候笑的呢?乌江自刎。乌江亭长划着船叫他过江,说你将来还可以东山再起啊,这个时候他仰天大笑,这一笑之后,就自杀了。换句话说,在项羽的一生中间,随处可见的就是项羽大怒,项王怒,项王大怒。我们不妨作个简单列举: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

项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王怒烹周苛,并杀枞公。

项王怒,欲杀之。

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

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指城东,欲阬之。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如此多的“怒”“大怒”,大多是由于项羽的自尊受到了伤害。项羽是个极其自尊的人,一旦伤了他的自尊,马上是勃然大怒。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间那些最爱生气的人,气性大,爱大怒的人,也都是最自尊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多多少少都是刚愎自用之人。别人做得不顺心,别人说得不顺心,马上就发火。

失信:钟离昧被疑第四谈失信。

项羽的失信主要指项羽很难相信别人。任何一个群体之中,总有两类人,一类人是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就是一般的人;另一类人就是才智之士,精英。这样一个结构划分,带来一种什么情况?有才之士很容易招嫉。这种招嫉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来自群体之内,比较有才干的人,他的机遇比较多,他的机会比较多,他可能得到的也比较多。而其他的人可能机会少,或者机会来了,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所以,得到的也可能少。这是一种招嫉。

另外还有一种招嫉,如果是两个敌对的群体,比如说刘邦和项羽两大集团,某一个群体中间的精英,就最容易招致对方的嫉恨。我们前面讲过,范增在项羽集团中间应当说是一个最有谋略的人。虽然这个人的本事不是很大,但是他毕竟是项羽集团的唯一的谋士,这就招嫉了。

陈平在荥阳对峙之时和刘邦分析过项羽的性格,说他“意忌信谗”,行反间计可以使项羽上下不和。所谓“意忌信谗”,就是指一个人疑心太重,容易受谗言蛊惑,这是项羽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陈平之所以能献出此计,原因是陈平在项羽手下待过很长时间,比较了解项羽。

刘邦听了陈平的话,给了陈平四万金,让他放手实施反间计,而且不问他的支出状况。陈平利用这些钱,离间了项羽和范增、钟离昧的关系。

钟离昧(?~前200),汉朐县伊芦乡人。为霸王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素与韩信交情不错。汉高祖四年(前203)。因陈平反间计,项王疑忌忠臣,致使忠臣纷纷离去,只有钟离昧还追随项王。项王败死后,钟离昧投奔韩信。汉王嫉恨钟离味,就诏令韩信把钟离昧逮捕,韩信不从。后无奈自刎。其实,陈平离间项羽和范增关系的计谋水平非常普通。

项羽的使者来到刘邦的大营,陈平有意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送进去之后,看见项羽的使者,故作惊讶地说:我以为是范增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于是,把准备好的丰盛的酒菜端下去,另外换上粗劣的饭菜(项王既往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使者回来后,向项羽作了汇报,项羽从此非常怀疑范增和刘邦有勾结(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过了不久,范增建议急攻荥阳。当时,项羽选准了刘邦的软肋——粮道(甬道),集中兵力,断了刘邦军队的粮道。刘邦被困在荥阳城中,断了军粮,陷入困境(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只好提议:“请割荥阳以西以和”,荥阳以西是刘邦已经攻占的土地,而且,占了荥阳以西,就可进一步夺取关中,刘邦要不是陷入困境,绝对不会开出这样的条件。

项羽因为怀疑范增,竟然不听范增的建议。范增勃然大怒,请求告老还乡。项羽竟然也答应了,于是范增离开了项羽。说实话,陈平此计实在不高明,但是,对项羽竟能生效,不能不说项羽非常容易信谗。

每一个人都会听到谗言,但是,听到谗言后的态度大不相同。有人信谗,有人不信谗;有人能够分辨出谗言,有人不能够分辨出谗言。

为什么有些人信谗,有些人很难让他信谗?

这和人的判断力有密切关系。判断力强,不容易“意忌信谗”;判断力差,很容易“意忌信谗”。

同时,它和自信也有关系。没有自信,容易信谗;过于自信,也非常容易信谗。没有自信,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当然容易信谗;过于自信,别人说什么也听不进,只听符合自己判断的话,自然也容易信谗。

项羽手下有一位大将钟离昧,其人非常善战,多次打得刘邦狼狈不堪。陈平以重金收买项羽手下的人,散布谣言,说“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因此,钟离昧等将领想和刘邦联手消灭项羽,然后分了项羽的地。结果,项羽果然上当,不相信钟离昧等忠心耿耿的将领(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其实,钟离昧最忠诚。汉四年(前203),项羽第二次东归打击断楚军粮道的彭越,派了两个庸才曹咎、司马欣守成皋,这两人仅仅五天就丢城自杀。当项羽听说成皋丢失之后,立即回师,当项羽赶回成不时,“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楚军在成皋的军队几乎全部覆灭,唯有钟离昧指挥自己的军队在死守。如果钟离昧要背叛项羽,岂不早就归降刘邦了?如果钟离昧是庸才,他能独木支撑残局,直到项羽杀回成皋吗?可以说,钟离昧是忠诚与才能兼备。

项羽死后,钟离昧逃亡。钟离昧早年与韩信的私交极好(素与信善),就逃到韩信之处(亡归信)。刘邦杀了项羽之后,非常恼恨钟离昧,得知钟离昧藏在韩信的楚地,专门下诏书要韩信逮捕钟离昧。有人向韩信建议:“斩昧谒上,上必喜无患。”韩信于是亲自来见钟离昧,钟离昧知道韩信的意图后,对韩信说:“汉所以不击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韩信本想卖友自保,结果,逼杀钟离昧仍然不免被捕。

项羽死后刘邦都不愿宽恕钟离昧,可见钟离昧当年打得刘邦多惨。如此忠诚、善战的部下,项羽不信任、不使用,竟然相信陈平的反间计,疏远钟离昧,自毁长城,多么可悲。

其实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这是陈平的反间计,而且这个反间计叫我们今天看起来,是末流之计,是不入流的计策,而就这就能骗项羽!

项羽如此轻信,使他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谋士范增。范增临走时说:大王好自为之,天下的大局已定了(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范增已经知道,项羽没戏了。范增的离去,可以说是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件事情啊,太遗憾了。

项羽如此轻信,使他失去了重用钟离昧的良机,如果让钟离昧守成皋,还会失守吗?

项羽的幸与不幸上面我们讲了项羽刚愎自用的四个“失”。但是,项羽是要打天下的,他也是要用人的,他为什么会如此刚愎自用呢?他为什么不能够把握自信的度,而自信得过了头?

原因大概有三点:第一,能征惯战。项羽自己确实能干,他的才干我们概括成四个字:能征惯战。他自己说过:“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挡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他是非常能打仗的一位军事家。一个没有才干的人,绝对不会刚愎自用;所有刚愎自用的人,都是有才的人,项羽也不例外。

第二,少年得志。按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项羽的一生叫“不落空”,所有的好事都赶上了。二十四岁起兵反秦,项梁是主帅,他就是副统帅。二十七岁,就做诸侯的总盟主,做“西楚霸王”,主持国家大政。二十七岁当国家主席,这叫少年得志。少年得志也给他带来了一个负面的影响,就是他这一生,什么好事都赶上了,什么机会他都没有失去,太顺利了。我们经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阅历跟经历的丰富是不可或缺的,项羽的人生中磨炼太少了,他太顺了。一个人的人生,特别是为官之人,他的人生太顺,就会太相信自己了。

第三,内外失聪。项羽这个人是内无自知之明,外无逆耳之言。他个人太顺利了,又不善于自省,他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即使是做了错事,他也不认为是自己错了。这叫内无自知之明。你看看,对一个说了一句“沐猴而冠”的“说者”,稍微有一点逆耳之言,他就是一个字,烹!这样为人处事,谁敢给他进逆耳之言啊?忠言逆耳,不好听啊。我们普通的人也都是这样,听到不顺耳的话总是心里不舒服,听到吹吹拍拍的话总是飘飘然。

所以这三个原因:能征惯战、少年得志、内外失聪,导致了他的过度自信。

刘邦的能与不能和项羽对比,我们再看看刘邦。在整个楚汉战争中间,我们没有看到刘邦自己出过一个金点子;刘邦的许多重大决策也并不都是张良、陈平提出来的。比如新城三老董公建议刘邦为义帝发丧,举义旗伐楚;辕生提出调动项羽,使项羽的力量分散;郑忠建议增援彭越,加大对楚国后勤补给线的破坏;韩信提出开辟北方战场——这些都是极有见地的意见。

辕生和郑忠的建议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董公是谁?史无明载。但是,董公的建议让刘邦在政治上占了大便宜。

为什么刘邦能够听到新城董公、辕生、郑忠这些小人物献的奇策?为什么项羽很少听到这些小人物的奇谋?

韩信曾说项羽吝啬,刻好官印,放在手里左玩右把,棱角都磨平了,还不愿封赏给他人(致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其实,韩信看到的吝啬只是表面现象,骨子里是项羽太自负,自负到只认可自己,不认可他人。项羽听说刘邦想做关中王就勃然大怒,骨子里也是认为刘邦不行,他那点本事还能做关中王?只有他自己是英雄,只有他自己行。这种自负使项羽很难和他人结为同盟。刘邦善于在关键时刻封官许愿,大搞统一战线,拉拢韩信、彭越,为消灭主要对手项羽服务。

天下的诸侯王本来都是项羽封的,本来他们和项羽就有天然的联系。但是,有几位诸侯王是项羽的铁杆盟友?有谁愿意在关键时刻帮助项羽?过于自负的人,往往都是孤家寡人。

我们再看军事。军事方面,有项羽在,有韩信在,刘邦撑破天也只是个二流。

刘邦政治二流,军事二流,他凭什么自负?他没有自信的资本啊!但刘邦有个特点,就是从谏如流,很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不行。你说刘邦什么行?打仗他老打不过项羽;出谋划策,他周围比他高明的人很多,且不说张良、韩信、萧何,包括辕生、郑忠,比他高明的人都很多。

像刘邦这样一个人,一不会打仗,二不会治国,三不会出谋,为什么能够作为君主,作为一把手统领那么多人?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文人叫刘劭,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一本书叫《人物志》。刘劭的《人物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讲人才的书。刘劭在《人物志》里,把天下的人才分为两类,一类叫特殊人才,谁是特殊人才呢?帝王,帝王是特殊人才。第二类是普通人才,这个普通人才就是做臣子的人才。刘劭有一个观点:他认为所有的臣子,无论是将还是相,或者说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叫做偏才,只有国君才叫做通才。

刘劭打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他说一个大厨师做菜,会用很多作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酸甜苦辣咸,但这五味都是偏才,都不能放多了。盐放多了,叫打死卖盐的了;辣放多了,那是川菜,川菜辣得太狠了也不行;酸甜苦辣咸都不能作为烧菜的“主帅”。糖放多了也不行,什么都不能多。什么是主帅呢?刘劭说,这个大厨师做菜,作为主帅的就是那一瓢水。那一瓢水是主帅,咸了,倒进一瓢水,不咸了;辣了,添上一瓢水,不辣了;酸了,添上一瓢水,不酸了。刘劭讲得很有道理,我们想想刘邦,再想想刘劭的《人物志》。刘邦就是那无色无味的一瓢水。啥也不是,你尝那一瓢水,啥味道也没有,那就是主帅。

项羽是什么呢?项羽是那个辣椒,项羽只能烧出一盘让四川人、湖南人都不能吃的辣得太狠的菜,太辣了;刘邦是那一瓢水。所以,我们要是看了刘劭的《人物志》,就知道,主帅其实不需要有某种具体的才能。主帅需要的是协调能力!需要的是一瓢水中和五味的能力。

你手下的臣子,会领兵打仗,当上将军去吧;会治国理财,当相国去吧;会出谋划策,当谋士吧。主帅干什么?主帅三件事:善听,善用,善赏罚。

先说善听。

善听有两层意思,一是别人提了个好意见,你一听立即付诸实行,这叫善听。善听还有另一层意思,别人不提意见,你要怎么样?你要会向别人说四个字:“为之奈何?”这叫善听!别人给你提了好建议你听了,这不算真正的善听。真正的善听是别人不说话你能问他“为之奈何”,这叫真正的善听。

第二,善用。酸甜苦辣咸,该放多少?哪个人该放在哪个位置上,哪个人在什么时间、什么事件上放在哪个位置上,这都叫善用。

最后一条,善赏罚,该赏的赏,该罚的罚。

做到这“三会”,你就能当那个无味之水,你就能统领天下。

我们回过来,再看看那个“沐猴而冠”的故事。那个“说者”的悲剧在什么地方呢?悲剧就在于他找了一个不善听的人去说话了。所以,提建议你还得看看你的君主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的君主只会说一个字——“烹”,那你可千万别提意见!一说准“烹”,找死啊!要找那个善听的人去提建议,这样才能够把你的建议变成实际的行动,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民。

从另一个方面看,“说者”的意见很对,项羽没有听“说者”的意见,他也不会听其他的人的意见,这是项羽的悲剧。

26.心胸狭窄缺乏宽容黥布叛楚为哪桩再说项羽对待黥布。

黥布,姓英,所以又称英布。黥,是一种刑法,也叫墨刑,即在犯人脸上刺字涂墨。英布曾因触犯秦法在脸上刺字,所以又称黥布。

九江王黥布是项羽手下第一骁将,能征惯战。而且,他和项羽关系一向配合默契,项羽的功过之中都有黥布的份儿。

率先渡河打响巨鹿之战的是他,率先打入函谷关的是他,坑秦降卒二十万的也是他。因此,黥布与项羽十分相似。

项羽在汉元年(前206)年冬十二月入关,次年正月就封英布为九江王,辖境为秦朝的九江郡,大体相当于今天安徽长江以北、淮水以南地区。都城是六,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六安市东北。黥布所封的九江郡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正好处五项羽西楚都城彭城的南面。

但是,黥布在彭城大战之后竟然被刘邦策反了!和项羽关系如此亲密的黥布为什么能被刘邦策反呢?

汉二年,齐王田荣叛楚,项羽平齐,向九江王黥布征兵,九江王黥布以有病为由没有听从项羽的调遣,只派了手下的将军统兵四千人参加平齐。

彭城大战时,黥布又称病没有帮助项羽。

项羽因此怨恨黥布,多次派使者责备黥布。黥布看见项羽责备他内心恐慌,不敢去见项羽,致使两人的矛盾愈来愈深。

人与人之间是很容易产生误解的。而且,一旦误解产生,又非常难以消除。

刘邦的使者就是利用了项羽和英布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夸大项羽和英布的矛盾,鼓吹刘邦最终一定能够战胜项羽,导致英布动摇而叛楚。

英布的叛楚,使项羽失去了一员猛将;也使彭城失去了南面屏障,陷入孤立。

其实,项羽在军事上一直非常倚重黥布。如果项羽表现得宽容一些,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难,黥布未必会叛楚。

缺乏宽容看刘项刘邦待人同样也不宽容。

刘邦平定陈豨之乱时,曾向天下诸侯征兵,彭越没有亲自率兵参战,只派了手下一位将军带兵参战。刘邦对此十分不满,派使者严责彭越。彭越因此而内心恐慌,这成为彭越手下的战将扈辄规劝彭越谋反的重要诱因。虽然彭越没有听从扈辄谋反的劝说,但也没有处罚扈辄。这就为告密者提供了口实。尽管彭越并没有反叛,但是,刘邦也没有放过彭越,只是刘邦处理功臣采用的是一步一步到位的方法,所以,彭越并没有马上被处死,但是彭越最终是被醢(剁成肉酱),在汉初被杀的功臣中,彭越最冤枉,下场也最惨。

刘邦的不宽容是在他灭了项羽、当了皇帝之后,因此,刘邦不宽容异姓诸侯王,只是逼反了些异姓诸侯王,尚未影响到大汉江山。

项羽的不宽容,发生在楚汉相争之际,因此,同样是不宽容,项羽付出的代价比刘邦大得多。毕竟项羽的事业正处在爬坡之时,正处在需要大量人才为他打江山的时候。刘邦则不同,刘邦的不宽容是在他已经登上事业的最高峰之时。

项羽理应宽容地对待他所封的天下诸侯,尽量让天下诸侯站在自己一边。此时任何不宽容都可能为刘邦所利用,成为自己与刘邦争夺天下的阻力。

事实证明,项羽的不够宽容,失去了黥布,后果极为严重。

待人不够宽容,往往只看到他人的弱项,看不到自己的弱项,导致自己失去必要的支持,严重妨碍了自己事业的成功。项羽的教训值得认真汲取。

所以我们前面讲项羽军事上如何如何,政治上如何如何,其实那都是表象,军事上的被动,政治上的幼稚,归根结底是他个人的性格所致,是他的性格导致了他政治和军事上的失误。

同类推荐
  • 虞舜大帝传奇

    虞舜大帝传奇

    煌煌中华,圣帝尧舜可谓“尧天舜日”。但你可知道舜之为“德帝”的途程中,曾经历了何等的艰辛、灾难、困厄,迷茫吗?你可曾知道他一生都在危险中漫游吗?你可知道他一次次闯过险恶的暗礁漩涡,才以流芳千古的开明“德政”开创了为期八十年之久的唐虞盛世吗?你可知道这位巍然如山海的巨贤德帝,最后竟如烟缕般消散,长眠于九嶷山中的故事吗?那就请你翻开著名作家李本深的长篇小说《虞舜大帝传奇》吧……
  • 风流东晋

    风流东晋

    21世纪好青年南半溪因车祸去世,年仅18岁。谁知再一睁眼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有了个书圣爹,完美大哥和娘,还有一群可爱的弟弟。但天有不测风云,完美大哥病逝,书圣爹退隐。王凝之(南半溪)不得不老老实实的挑起担子。
  • 缴枪不杀

    缴枪不杀

    鬼子军官:“什么,李屠夫来了?”没有丝毫犹豫的,鬼子军官下令道:“快,放下枪,双手抱头趴在地上。”鬼子全体士兵动作整齐划一,非常快速的双手抱头趴在了地上。......李屠夫来到媚笑的鬼子军官面前,厌恶的瞅了他一眼,道:“你丫的笑得咋就这么贱呢,不知道老子最讨厌你这样的嘛。鬼子军官立马不笑了,还摆出了一副我不笑了,我很严肃的样子。“你丫的本来就长的吓人,还整出这么一副死人脸,吓唬老子吗?”鬼子军官“......”李屠夫:“你丫的不说话就以为老子会放过你了?你不是喜欢变脸吗?那就给老子再变365种不同的脸,少一种老子就把你摆出365个不同的姿势出来。
  • 盐道枭雄

    盐道枭雄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廷积疾难返,官吏腐败,衰弱日显,民不聊生,以通州知府陈之道为首的一批正直志士,不畏权贵,与贪官污吏、恶霸进行坚决、巧妙地作斗争,拯救灾民于水火,最终打败对手,情节跌宕起伏。反映了在封建社会,生活在底层的人民奋勇抗击的悲壮故事。
  •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热门推荐
  • 爱阑图亚

    爱阑图亚

    或许只是作者孤芳自赏的一部小诗集罢,没有太多的妄想想。
  • 世界经典神话故事全集——开天辟地的故事

    世界经典神话故事全集——开天辟地的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神话故事全集》包括《开天辟地的故事》、《神迹仙踪的故事》、《妖魔鬼怪的故事》、《鱼龙精灵的故事》、《荒诞不经的故事》、《奇异自然的故事》、《万物有灵的故事》、《鸟兽灵异的故事》、《英雄传说的故事》和《风俗源流的故事》10册,内容囊括了古今中外著名神话故事数百篇,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有一定的普遍性,非常适合青少年学习和收藏。
  • 飘渺志

    飘渺志

    对于夜听雨来说,默默的装逼是最大的乐趣。然而某一天,一次意外过后,一切都变了…小装逼已然浮云,开始大装逼的人生吧!
  • 一场悲剧收场

    一场悲剧收场

    根据真实事件创作,警示,醒世!事件错综复杂,发人深省!
  • 大唐一刀999级

    大唐一刀999级

    网络作家秦川,携带一刀999级系统,来到大唐。然后意外发现,这个大唐,貌似并不正经啊!(已有二百万精品书《大唐第一败家子》,无断更记录,坑品保证,可放心入坑。另:本书半架空,非正史,考据党勿入)
  • 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

    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

    王逸凡始终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当初她有男朋友,他还能不懈追求。在说好了“好好做同事”后,却又在年终晚会结束,再次招惹她。
  • 最后意志

    最后意志

    xxxx年,人类发现未知晶体,晶体含有奇异的能量。xxxx年人类意图探索未知,在各国科学家积极的探索下(无线作死下)。导致晶体爆炸,其能量导致1000平方米内四季无常,范围内一切都脱离了正常的轨道。后来战争爆发由于未知晶体出现。整个世界崩坏在过了许久之后人类逐渐掌控晶体内的能量。新时代来临了。
  • 待业少女范希希

    待业少女范希希

    范希希在宫里做了八年做到皇后身边的大宫女,可是突然皇后莫名其妙被贬,她也打死不论。好不容易逃过一死,苟延残喘的回家做起了啃老少女。可是她对这样凄惨地身世很不爽。她想搞明白究竟是谁设的阴谋,她的皇后娘娘现在在宫里如何,她在宫里八年的青梅竹马,也是现在的禁军统领王秉立究竟在阴谋背后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 快穿之男神他可撩可甜

    快穿之男神他可撩可甜

    怂!怂!!怂!!!全世界都在说她怂!不就是快穿撩美男啊!竟然为毛老被美男撩?最近男主的战斗力越来越强,为了不怂,还要继续努力!反撩爆炸式!我若再怂就自爆!“宝贝今天还怂吗?”“滚!”
  • 花朵的布局

    花朵的布局

    《花朵的布局》本书收录了作者十篇新散文作品:《第一束花》《告诉》《花朵的布局》《减法》《绿化科的笔记本》《女孩快跑》《算术题》《替身》《庭院》《转身》。格致是新散文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有着浓浓的诗意,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的运用,使她的散文呈现出一种释放性传导,使最难以言传的复杂细微的感受得到最充分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