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5747400000003

第3章

三宝九年,月正。通天十二梁,绛纱锦袍裳。天子临朝坐,明堂议政忙。堂下梁笼朝服,束带蹑履,个个正襟危坐,莫不庄严肃穆。本是同朝为官,缘何针锋相对?

当下二人立于堂下,一问一答,唇枪舌战。发问者,年过半百,骨瘦如柴,且问道:连年战乱,国库空虚。此时若废丁银,岂非雪上加霜?

并立者:梳头结发,绾髻插簪。鞋履玄带,朝服衣冠。手持五彩,羽扇摇光。此人正是明语先。

明语先道:丁银者,概以户籍人口征收,然今时连年天灾,乱贼猖獗,普通百姓多无田可耕,无粮可收,尚不能果腹,更枉论税者!此法始于公孙氏,至今已历百年之久,时过境迁,早已不合时宜,若再强行征收,无异于杀鸡取卵,不如顺势废之,摊以田亩税补足,如此才是有的放矢。

其人语塞,遂还位就座。

紧随其后,一人又接道:明相方才提到,欲迁民屯兵以作开垦。若值平时,此法倒还说得过去。然今国内乱贼猖獗,暂且不论迁民难易如何,单屯兵一事只怕亦是有心无力罢?兵卒皆去屯田了,又让何人去剿贼呢?再者,屯田兵常年务农,必然疏于操练,又如何能保证战力?昔世祖光武皇帝以募兵起事,是以能收拾河山,中兴太一。今明相欲征兵屯田,岂非违背世祖祖训,弃新复旧之举?

明语先听罢,面露不悦道:“足下所言,实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朝开国之初,皆以征兵为主,募兵为辅。因征者多屯戍之农,耕者有其田,故其心必附;而募者多精壮之勇,术业有专攻,故其军必锐。说到底,无非精兵简政、互为牵制之法,既节俭朝廷开支用度,亦可防地方拥兵坐大。世宗武皇帝正是以此为基,北逐匈奴,开辟西南,凿空西域,为我太一开疆万里之广。由此可见,所谓旧制,亦有其可取之处,而不可一概而之。

然至哀帝时,土地兼并日剧,流民遍地,以户征兵已难以为继,是故世祖改以饷银募之。此法虽合时宜,然因耗费甚巨,兵卒实宜精不宜广。是故,待天下既定,世祖即行罢兵之策,与民修养生息。由此可见,募兵制虽妙,亦须赖以民生社稷之固。

今天下民生凋敝,甚者官逼民反,朝廷为剿贼而广募兵壮,是故兵卒多就地招募,难免疏于操练。所募者,亦多社会闲散、无业游民,甚者刑犯囚徒,军纪、战力可谓参差不齐,更无心作战。另,兵卒服役过长,军中多病老羸弱,以致战力日下。此等军容,且不论能否剿灭乱贼,只怕出师未捷便已是一群虎狼之师罢?

昔世祖虽以募兵起事,然其时莽贼篡立,倒行逆施,天下凋敝,以至等闲之辈莫不竞相称帝,宵小之徒纷纷割据自立,何以唯世祖得以扫平天下,承继大统?莫非世祖所行之仁政上顺天意,下合民心也!其一“释奴令”,其二“度田制”,此世祖之所以得天下也,而非募兵之制!

再者,贼军虽势大,实则多为逼反之民,苦于豪强兼并土地,走投无路继而投奔贼军,是以多如牛毛。若朝廷此时配以土地,并鼓励开荒,百姓必心向朝廷而远逆贼,如此贼势必不久矣!而贼军一少,自然无须再募那许多兵卒。所谓治病先治其根,指的即是此理,而非某欲复旧制,只怕多是足下牵强附会尔!”

其人词穷,遂摇头匆匆还位就坐。

忽一人问道:恕卑职斗胆问一句,不知明相以为井田制如何?

明语先一拂袖,不耐烦道:井田虽圣法,其废久矣。时移俗易,今时不过书生之论尔,又何须多言?

那人接道:既如此,明相所谓之均田制,亦欲将土地“还授国有”,如此又与井田之制何异?

明语先忙辩道:井田制,虽名为国有,然实多为权贵把持,是故渐疏于民生。均田制,在于开垦无主之地,按人丁分配于民,待耕足年限,再酌额还授,收归朝廷所有,余者仍为耕者私有。此法旨在从源头遏止土地兼并,真正还土于民,令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如此方能长治久安。二者有天壤之别,岂可同日而语?

其人亦不能对。

忽又有一人起身,却是冷笑道:昔莽贼篡位,欲效古法行井田制,还美其名曰“王田制”,不想最后却落得个众叛亲离,身首异处之下场。今明相欲行“均田制”,窃以为二者岂非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语先但闻其言不善,当下循声回首,瞪圆了凤眼,怒而视之。那人见状,不由心生畏惧,一时惶惶然魂不附体,遂不敢再言。

孰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厢话音尚未落下,群臣中立见一白须老者起身破口大骂:明穹苍,尔欲效法莽贼乱国乎?

此言一出,余者莫不附和。一时群情激愤,个个面红耳赤,真叫个千夫所指。

明语先闻之大怒,厉声回道:莽贼僭越篡逆,某赤胆忠心,尚不可共立于世,又岂能相提并论?公此言实乃强辩也,不足与高士共语,请勿复言!

其人听罢,气满胸膛,扬手但指语先,奈何气息不接,却颤声道:你……

明语先此言一出,不免又成众矢之的。双方你来我往,始终互不相让。

正不可开交时,忽闻御座之上一声令下:诸公舌战可休矣!朕乏矣,今日且先议到这,容改日再议,退朝。

话音未落,御驾即已匆匆而去。众人一时措不及防,但听一旁内官唱毕,当下亦唯有礼罢,各自散去。

三宝九年三月,屡有朝臣上书,请以“军政下放”,以助地方戡乱。太傅明语先不允,一一驳回。其时,朝廷察并州刺史张达私下扩军增税,遂诏令其回京述职。朝臣皆为之求情,唯太傅明语先力主削其职,上允之,不日即问罪下狱,上书群臣亦多遭贬黜。

消息传至并州,遂招致地方文武不满,屡屡违抗朝廷调令,并州战事由此恶化,太平军趁势进逼晋阳。不日,晋阳失陷,国中震动。其时,会太傅明语先经略冀并战事,群臣因之上书弹劾,上不允。明语先自请降罪,亦不允,遂复请致政。

夕阳斜下,暮霭沉沉。晚霞西去,燕雀南归。其时,无极宫宫门已闭,后殿外,但见一人:燕衣鹤氅,素履皂带。半束青丝,手持羽扇。长跪不起,瘫坐于地。面色苍白,双目迷离。

——得知新政暂缓,明语先莫不如五雷轰顶,顾不得辞官一事,待早朝一毕,便匆匆入宫觐见。奈何众怒最是难犯,天子整整一日闭门不见,唯静候殿门外,遥望深宫,以盼天颜。

内监于心不忍,一连通禀了几回,又劝了几回,孰料明语先却是纹丝不动:明相,圣上今日御体欠安,群臣概不召见。你就别倔了,早些回府吧。

明语先闻声启目,直了直身子,只道:中官不必再劝,今日见不得钜公,吾便长跪于此!

内监见状,亦不再多说,只能听之任之,摇着头回了殿内。

身旁一女子见其欲渐不支,亦忍不住开口道:主母,你都跪一整天了,不如……

观那女子模样,约莫十八九岁,但见:锦绣红袍,亭亭似月。肤光胜雪,云鬓浸墨。口含朱丹,面无声色。眉笼烟黛,目射寒星。明明貌如照水娇花,偏偏神似寒冬独梅。

此人姓凌名霜,表字玉贞,明语先府中近臣也。她本是益州巴郡人,先父凌寒公,官至右中郎将,堂堂将门之后。亘帝时,党锢成祸,因受奸人诬陷,举家惨遭灭族。幸得太子少英暗中庇佑,因而侥幸躲过一劫。后少英即位,废除党锢,始得以平反昭雪。少英感其身世,旋收为义女,特封“嘉义县主”。年少时,与明语先一见如故,此后一直追随左右,鞍前马后,忠心不二。

明语先无动于衷,不待其话毕,当即斥道:住口!

凌霜见状,遂不敢再多言。

少刻,忽一人闻讯而来,大步赶至跟前,忙劝道:先生,你这又是何必呢?钜公既不愿召见你,再跪下去亦是徒劳。不如就此归去,另做打算吧?

来人人高马大,外貌奇伟,原是司隶校尉少光。

明语先摇头道:叔瑶休管!今日哪怕肝脑涂地,我亦要求得钜公收回成命。若是就这么去了,那一切便当真再难挽回矣!

少光不忍道:先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钜公之所以暂缓新政,为的就是保全先生你啊,先生何以就不能体会钜公一片良苦用心呢?

明语先却是充耳不闻,倏地一拱手,面朝殿门,不时又高声呼道:陛下,语先一人死不足惜,然新政关乎国运社稷,万万不可废,还请陛下明察!陛下,语先一人死不足惜,然新政关乎国运社稷,万万不可废,还请陛下明察……

少光无可奈何,唯相伴左右,以防不测。

约莫又过了一个时辰,明语先喊得久了,声音越发低迷,人也欲渐昏沉。不多时,只觉眼前一黑,整个人倏地便倒了下去。

少光见状,赶忙将她扶住,但见其意识朦胧,遂吩咐了宫人,欲将语先送出宫去。

明语先被一干人搀扶着但走了没多远,却是越发神智恍惚。时而喃喃自语,时而又捶胸顿足,少刻倏地一阵手舞足蹈,竟仰天长啸道:天意,天意,这是天要亡我太一,天要亡我太一啊——!

赫然闻得此言,在场众人莫不张皇失措,当下面面相觑,真叫一个胆战心惊!

少光自是惶恐不已,当下唯压低了声音,连连劝道:“先生,皇宫禁地,慎言,慎言哪!”一转头,倏地又拉高调子,冲着在场宫人大声喝道:“还愣着作甚?明相这般说胡话,怕是天热害了暑病矣,快去请太医来!”

太医诊过脉,得知无碍后,少光又嘱咐了一番,遂与众人悉数退去,唯留凌霜一人静候。

殿内,王内侍望着明语先远去之背影,不时长吁短叹,惋惜连连。

少英看在眼里,幽幽道:你可是也觉得,吾如此对待明先生,会寒了天下忠臣义士之心?

王内侍犹豫再三,终于还是忍不住开口道:陛下,明先生自任太傅以来,数载殚精竭虑,一心只为江山社稷,而从不计个人得失。如此栋梁之材,窃以为陛下理当呵护备至才是,何故每每将之推往风口浪尖?须知再快的刀子,用多了也易折损。倘若一朝不慎,岂非自失一臂?

少英一脸不以为然,淡淡只道:你啊,就是太多妇人之仁!正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明先生乃上天赐予我太一的一柄定国神剑,若能善用之,便足可保我太一天下长治久安,国祚绵延!只不过眼下这柄神剑不仅还不够快,甚者尚未尽开其锋。是故,还须得再经过些锤炼,方能越发得心应手,进而无往不利!

王内侍不置可否,不改满脸忧虑:但愿明先生能明白陛下一片良苦用心,而切莫因之消沉了才好。

少英闻之笑道:明先生之性情,乃何等坚韧哉?若仅仅因此便消沉了,那她这些年又岂能在朝堂上叱咤纵横,独行其道?

王内侍诧异道:陛下的意思是,明先生之专横,乃有意而为之?

少英继续道:以明先生之识,若欲周旋于朝堂内外,那岂不手到拈来?正因其胸怀大志,不屑于尔虞我诈,是故唯以专横之姿,快刀斩乱麻。正所谓,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这些年若非明先生这份专横,诸多新政又岂能推行得如此顺风顺水?

王内侍若有所悟,不时点头道:如此说来,陛下要的,便是明先生这份专横;反之,明先生要的,乃是陛下之宽容。唯彼此各取所需,方能于朝堂之上进退自如。是故,纵是明先生触犯了众怒,陛下亦会全力保之。奴婢说得可对?

少英倏地敛默不答,只道是君心莫测。

翌日,明语先获准归养,旋即遣散家眷,只身离京。

车驾缓缓前行,正颠簸,忽闻身后不时有人疾呼:前面马车,且慢走!前面马车,且慢走……

同类推荐
  • 让你有来无回,小鬼子

    让你有来无回,小鬼子

    在这部小说里,我可以向每位读者保证,每一件事,每一个故事,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哪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觉故事情节和自己知道的基本雷同,那么本人感觉十分荣幸!
  • 帝师之乡话螺洲

    帝师之乡话螺洲

    《帝师之乡话螺洲》既述介了螺州古镇的历史沧桑、名胜古迹、祠堂文化、姓氏源流,又重点展示了螺江陈氏族群繁衍发展的脉络,以及后裔许许多多的爱国勤政、艰苦创业的辉煌业绩。全书分为钟灵古镇的历史沧桑、丰富多彩的名胜古迹、宏伟壮观的古名祠、创造人文奇迹的螺江陈氏家庭、古镇旅游开发的美好展望等六章。
  • 皇明乱贼

    皇明乱贼

    一段乱臣贼子的趣事。一曲血淋淋的悲歌。李贤,一个苦逼的二本院校历史系学生,在车祸中穿越到了明朝。为了生存,为了梦想,他踏上了一条不归的铁血之路。这里面有爱情、有阴谋、有背叛、有战争。并且,远不止于此。
  • 重生之三国刘琦

    重生之三国刘琦

    刘琦一个在历史长河里很快湮灭的人物刘启一个久经战场的特种兵重生使得二人成为一体天下风云再起争霸谁能登封!
  • 大清教父

    大清教父

    两个小白领,一个搞市场营销,一个IT程序员,穿越回到清朝,他们能做什么?爱新觉罗家族、两江总督、王公贝勒、世外高人、青楼女子、晋商集团、海盗头子、土匪11、白莲教、东印度公司、荷兰人、美国总统、法国皇帝……谁都得买我三分面子,利用、交易、出卖、背叛、承诺、谎言、栽培、抛弃……人必有求于我,我必有求于人在利用了可利用的一切资源,玩尽了所有政治手腕之后,他们,能改变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吗?
热门推荐
  • 我从来就不想高调啊

    我从来就不想高调啊

    陆凡自己也想象的不到单身了20多年平静低调的生活会起波澜,一次简单的同学聚会,一次简单的见义勇为,确成为了天选之子,得到了超级科技辅助系统的绑定,等到回到神来,什么,老婆孩子也找上了门,那就好吧,既然老天不让我低调,那就看我陆凡如何踏破青山,用科技区征服四方。
  • 我在这里很好

    我在这里很好

    黑夜总是会过去,黎明终是会到来,得予相逢,共走余生!
  • 四分五裂的我

    四分五裂的我

    短篇,悲的,怨的,恨的…PS:爱看不看,有本事来砍我呀!
  • 多让着我点

    多让着我点

    _故事的开始她一身校服_他满身戾气_故事的结束她一身婚纱_他一身西装姜遇的出现惊艳了许乔的余生
  • 九霄天灵宫

    九霄天灵宫

    银玉飞月落,寒剑绕身侧。自生常相伴,流转天地间。人妖魔难辨,神仙也厌倦。历经万般苦,心中若有甜。终是离人曲,但无恨别意。
  • 再次遇到you

    再次遇到you

    爱另一个人是每个人的权利,别人没有资格去议论!
  • 致山姆的信:一位外祖父在轮椅

    致山姆的信:一位外祖父在轮椅

    本书分上、下篇两部分,上篇主要讲解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下篇从人的性格、心态和人格等方面剖析人的心理。
  • 命途道远

    命途道远

    一场异世的官斗,一个被当作棋子的少年!一条逆天而行的路,卧薪尝胆,苟且于官途,少年忍辱负重,只要亲手斩下-暴君的头颅!
  • 圣甲皇传说

    圣甲皇传说

    遥远的未来,世界的巨变,机甲的世界,谁能成为终极的那个人!陆云天一个带有奇遇的少年,如何一步一步走上巅峰道路!
  • 山河长生

    山河长生

    明嘉靖年间一幅满载财富与秘密的宝图重现于世,一群改变天下的奇才生死相拼。将帅,辅臣,隐士,帮派,锦衣卫,倭寇,还有那至尊之位,谁主沉浮。王朝动荡飘摇,江湖血雨腥风,家国遭难,百姓罹祸,长生将如何选择自己的命运。神图威远稳经年,丹墨勾绘隐坤乾。一卷山河安天下,永镇江湖万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