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606500000002

第2章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

(一)农业地理学发展简史

农业地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研究内容已有较悠久的历史,但成为一门学科则是近百年来的事。

在中国,两千多年前人们就注意到农业生产与地域条件的联系,指出了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如《左传》记载有“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尚书·禹贡》分地区评述了土壤种类、耕地等级、田赋收入水平、当地农特产品和水利状况等;在《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上农》、《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书中,关于合理利用土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有了更广泛更具体的反映。

在西方,从古罗马时代的斯特拉波、老普利尼直到17至18世纪,一些地理学家的著作中,都有关于不同农业生产状况的记述。不过,所有这些著作中关于农业地理的论述都未成系统,也未形成理论。

19世纪是地理科学和农业科学革新和深化的时期,为农业地理学的发展准备了基础。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农学家施瓦茨和英国农学家阿瑟·扬分别描述德国、比利时及英格兰的农业情况,特别注意农业地域差异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两人为农业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期的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屠能发表的《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首次探讨不同农业类型和集约水平分布的规律性,创立了农业区位论,这个理论为百余年来农业地理著作所广泛引用。

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是农业地理学蓬勃发展时期,不仅出现了大量的专题性、部门性和区域性农业地理著作,也出现了综合性农业地理理论著作。这些农业地理著作,归纳起来主要有:关于统计的农业地理,又称农产品地理或农业商业地理;关于生态的农业地理,着重研究自然条件同农业生产的关系;关于土地利用与小区域农业地理研究;关于大区域农业地理研究和农业景观地理等。

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业地理学研究开始出现了一些重大变革,主要表现在:调查研究手段的革新;数学方法的引进;新理论的引进及模式的建造;理论性农业地理著作大量涌现。

从50年代以来,航摄照片、自动化制图、电子计算机等手段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地理研究工作,使工作者从过去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和精度,减少了差错与电子计算机等工具同时采用的各种数理统计方法、现代数学方法广泛地引入农业地理研究,使农业地理由单纯描述状态走向定量化。

中国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20年代初,张心一的《中国农业概况估计》所编制的各种农产分布图,是中国最早的成套农业地图。胡焕庸的《中国之农业区域》、金陵大学出版的《中国土地利用》,是抗战前的代表性著作。抗战时期在西南地区进行小区域农业地理调查,填制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积累了资料和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业地理学有了蓬勃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农业地理学。

(二)农业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农业地理研究的课题十分广泛,既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地域性条件、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开展专题研究,也可综合地研究各国各地区的农业地域结构、类型、区域和农业发展问题。凡存在着明显地域差异的农业生产各方面问题,均可作为农业地理学的研究课题。

农业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界提供农产品的可能性,以及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研究在农业上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式和途径,对发展农业有着重大实践意义,同时也是农业地理研究的重要基础。

农业生产地域分异并不是暂时的偶然现象,而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不同地区的农业地域分工,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类社会分工和不同的地域条件相结合的表现。

农业生产包括很多部门和作物,它们的生产过程各具特点,所要求的生产条件、分布和发展的规律性也不一样。为了全面地了解和阐明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首先应对每一个主要农业部门开展地理研究,分析研究主要农业部门和作物所要求的自然生态条件、经济和技术条件,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变化过程,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同其他农业部门和国民经济部门在经济和技术上的联系,及其生产水平和增产潜力的地域差异,以及适应新条件和新要求对该部门布局调整途径等。农业部门地理研究是农业地理全面综合研究的基础。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发展农业的基本要求,这个在农业实践上最重要而且地理特征最显著的问题,几乎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农业地理学者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要查明土地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评价土地在农业利用上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因素以及自然生产潜力,研究现有土地利用方式和集约程度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和形成因素,探讨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潜力、改善土地利用的方向和途径,包括编制农业土地资源评价图、土地利用类型图。

任何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总是拥有多种部门和作物,它们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紧密的技术和经济上的联系,构成一定的农业生产结构或农业生产体系。这种带有显著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农业生产体系,称为农业地域类型。它们形成于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水平、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经营方式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

农业地域类型的基层单位是农业直接经营单位。世界上,农业经济学家和农业地理学家都广泛研究农业类型。以美国埃利奥特、前苏联扎利兹曼等为代表的农业经济学家所研究的农业类型,是以一定的生产专业化为主要标志的农业企业分类分组,它着眼于农业企业活动的经济分析。而农业地理学研究的农业地域类型则着重与地域条件的联系,认为它是农业地域分异的综合反映。

农业区是在农业生产主要特征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地区。农业区的划分可以科学地揭示和反映农业生产的区间差异性和区内一致性。农业区划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农业区划分包括农业自然条件区划、农业部门区划、农业技术改革区划和综合农业区划等一整套区划,狭义的农业区划仅指综合农业区划。

农业地图历来作为农业地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特征在地图上表现得最为清晰。农业地图一般分为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图、农业部门和作物分布图、综合性农业地图几大类。大比例农业地图主要依靠野外实地考察、航空像片判读等方式来进行,中小比例尺农业地图则常利用统计资料、文字资料、卫星照片等进行编制。

农业生产同时受自然、技术和经济三类因素的综合影响,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自然是发展农业的基础,技术是发展农业的手段,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把自然、技术和经济三方面综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正确地阐明和揭示农业生产地域分异及其规律。

地域性和综合性是农业地理学的特点。农业地理学处于地理科学和农业科学相交接的领域,在农业地理学发展史中研究农业地理问题的,既有地理学者,也有农业学者。瑞士农业地理学家伯恩哈特1915年发表的理论文章《论作为科学部门的农业地理学》,把农业地理学、系统农学(各种农业技术科学和农业经济学)及农业史并列为农业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

为了正确理解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及其与制约这个过程的各种自然条件的关系,必须借助于农业气候、农业土壤、农业水文、农业生态学、自然地理学等一系列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了正确理解人类对生物再生产过程进行有效干预和调节的种种方式方法,必须借助于植物栽培学、动物饲养学、森林学、耕作学、土壤改良学、水利科学等农业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

为了正确理解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必须借助于农业经济学、农场管理学、国民经济计划、国民经济史等经济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了有效地开展农业地理研究,还必须借助地图科学、统计科学、遥感技术等已有成果和手段。农业地理学经常从这些相关科学吸取营养,增强它的科学性。边缘性是农业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同时也是农业地理学的难点。

长期以来,农业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实地调查访问,包括野外直接观察、向生产者或生产主管单位进行访问;搜集分析有关统计资料和文字资料;编制各种类型的农业地图;根据上述资料利用地理比较法、类型区划法、综合分析法等,揭示农业生产地域分异,分析研究农业地域结构、类型和区域的特点、形成因素、变化发展过程和趋向。

把传统的地理科学方法同新技术方法结合起来,实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实地调查与文献资料分析相结合,地图表现与文字分析相结合,单项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等方法。通过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地理学的发展。

二、原始农业

主要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活动的农业,指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原始农业之前,采集和狩猎是人类获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人类逐渐了解一些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并采取措施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开始了靠人类的劳动来增加天然生产物的时期,从而产生了原始农业。这是人类经济史上第一次重大革命。

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基本特征是: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铁犁、铁锄、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得到广泛使用;畜力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如选育良种、积肥施肥、兴修水利、防治病虫害、改良土壤、改革农具、利用能源、实行轮作制等。传统农业在欧洲是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社会(约公元前5世纪至6世纪)开始,直至20世纪初叶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为止。中国传统农业延续的时间十分长久,大约在战国、秦汉之际已逐渐形成一套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传统农业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尽管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就其主要特征而言,没有根本性质的变化。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对世界农业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使之与现代农业技术合理地结合,对加速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现代农业

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有完整的高质量的农业基础设施,如良好的道路和仓储设备;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无机能的投入日益增长;生物工程、材料科学、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等最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开始运用;农业生产高度社会化、专门化;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在农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也使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四、粗放型农业和密集型农业

相对于集约农业而言,粗放农业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低的劳力、资本的农业经营方式。

影响粗放农业出现的几个因素:

1.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例如与城市较近的地方,通常会实行较为集约的园艺业和酪农业,而较远的地区,则实行较粗放的谷物种植,这种经营方式可使运费得到节省。

2.人口密度:在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土地宽广但劳动力短缺,因此以粗放的农业使人均生产量提高。

3.资金:在资金缺乏的地区,无法投入大量资金在土地经营上,因此也会趋于粗放。

密集型农业是农业按投入多少分类得出的。

如果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多,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业的产出,这样的农业称为密集农业。现代世界的农业主要是密集型的。与之相对的是粗放型农业。

五、自给农业

自给农业从家庭来说就是以自己供应自己为主的一种农业种植方式,而从一个国家出发就是种植的粮食是以满足本国人民的粮食需要为主的,并不是为了出口的一种农业种植方式。

既种植水稻又饲养牲畜以及种菜的农业生产这个当然是混合农业了,不过如果说是以个人家庭需要为主也可以算是自给农业了。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的农畜产品不是直接为满足市场的需要和交换,而是为满足本国或本地区的需要,以自给性生产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农业。

其特点为:

①农业部门或农作物种类较多,专门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较低,往往形成一种“小而全”的农业生产结构;

②生产规模小,生产较分散落后或呈孤立状态;

③商品量小,商品率低,资金积累困难,扩大再生产受限制,农业专门化、商品化程度低。在商品经济不发达、农业生产力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特别是深山、边远交通闭塞的地方,长期以自给性农业为主,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以达到自给自足或略有余的程度,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六、商品农业

历史悠久的农业发展到今天,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人们从不同时代需要出发,在“农业”二字之前冠以各种名词或副词,如“生态农业”、“开发农业”、“立体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等等,都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农业的内涵、功能和发展农业的主导思想。

同类推荐
  • 服装材料与应用

    服装材料与应用

    服装材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不仅诠释着服装的风格和特征,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和造型的表现效果。本书阐述了服装材料的纤维和纱线、织物组织结构及染整等基本理论知识,并以常用服装为载体,对服装面料和辅料进行了详细介绍,有利于学生系统、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服装材料,合理有效地将材料运用于服装设计中。本书在以文字内容为主的同时配有大量服装材料和实例图片,直观性和针对性强,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中地理优秀课例

    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中地理优秀课例

    为新课程实施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而精心编写,选取了大量教案,内容上充分体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 学校领导与教师的规范化管理

    学校领导与教师的规范化管理

    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学校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管理内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范,采取强制执行、严格训练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为学校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的习惯,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素质,进而形成学校的传统,以达到管理非管理,似有似无的境界,并形成一定的常规。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三辑——希腊神话故事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三辑——希腊神话故事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五辑:母亲

    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五辑:母亲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热门推荐
  • 君何见有千丝雪

    君何见有千丝雪

    这是一局以天下苍生为赌注的对弈,也是场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复仇之旅,当满城烽火,白衣染血时,她注定不再是她!天堂人满,地狱无门,而我只能留在人世间祸害苍生。君何见有千丝雪,只为人间一回眸!男强女强~强强联合,男女主双洁!
  • 咫尺之间人尽敌国

    咫尺之间人尽敌国

    “我书读的少,你别骗我,咫尺之间人尽敌国的意思分明是说我站在这咫尺之间不动,可以一人之力毁灭一个敌对国家。”“可是,我记得,这句话的意思好像是形容两个人很近时,另一人即便背后有一个国家都没用。”“假的。”百里青锋一剑平举,雷霆真气运转形成的电磁场爆发出庞大的安培力,推动手中超导体赤神钢铸成的神剑,以二十倍音速撕裂大气,将三百公里外一艘航空母舰射爆,火药库殉爆的火焰升腾照亮天空。“你看,我就在咫尺之间。”……一个无修真、无异能、无魔法、有一点点真气的世界,一个武者有文化的世界。
  • 伏天氏

    伏天氏

    东方神州,有人皇立道统,有圣贤宗门传道,有诸侯雄踞一方王国,诸强林立,神州动乱千万载,值此之时,一代天骄叶青帝及东凰大帝横空出世,东方神州一统!然,叶青帝忽然暴毙,世间雕像尽皆被毁,于世间除名,沦为禁忌;从此神州唯东凰大帝独尊!十五年后,东海青州城,一名为叶伏天的少年,开启了他的传奇之路…
  • 反派,我来了

    反派,我来了

    傲娇同桌:“喂!苏子墨,你只能给我讲题!”“额。”她只是个女生!啊喂。苏子墨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霸道总裁“子墨,我不会让你在离开我了。”“……”我只是去个超市啊!双面师尊:“墨墨,你不要为师了吗”妖孽“小子墨,你觉得我会让你离开我的身边嘛~”小可爱们,的想知道具体的故事是什么嘛?那就快点进来看看吧(??????ω????)??????
  • 重生之草莽英雄

    重生之草莽英雄

    越有钱,玩的就越刺激。重生86年,野草生长的时代,在刀尖上跳舞,在悬崖边探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鲸王

    鲸王

    一场瘟疫,带我来到一个奇妙的世界。古老的活鲸鱼,腹中的国家。那个国家盛行超时空盗墓,在一次被逼迫的时空旅行中,我来到了自己未来的坟墓,盗与不盗,这是一个阴谋。那庞大墓穴家族的头领被绑,被洗脑,接着,盗自己的墓,最终,死于无形。越来越多的人被带入这深不见底的阴谋。且看我如何征服这个世界,如何成为盗墓界的鲸王!!
  • 此间梦

    此间梦

    此间是人间。梦是浮生若梦未许归期,负佳期。未遇森林,非良木。
  • 最强无敌剧毒系统

    最强无敌剧毒系统

    哈哈,你中了我的毒!本书讲的是小青年获得了有毒系统,然后在都市毒杀一片群众的事。扁鹊(善恶怪医)恶德医疗冷却值:0消耗:0被动:普通攻击和技能都会附带持续法术伤害的中毒效果,并叠加1层毒药印记,最高5层。啥?还有LOL中的老鼠、提莫、蛇女!还有DOTA中的毒龙、剧毒术士!有毒系统在手,美女金钱我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