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11100000021

第21章 课堂提问艺术(5)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认识”一节时,有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的:上课一开始教师用两根一端连在一起,可以张开,合拢的木条,拨成各种角,复习什么叫锐角、直角和钝角,紧接,老师又添上一根木条,让学生注意老师慢慢地把口封闭,形成三角形。老师提问:“这是什么形状?”当学生回答是三角形后,又接着追问:“那么,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学生的回答有两种说法。“有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有三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针对这两种回答,老师板书了两组图形,叫学生回答这些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学生看了图形,都笑了,知道回答得不确切。这时大家争着举手,思维很活跃,学生回答:三条边连接起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图形。

老师抓住学生回答的优点积极热情地鼓励:“对!我们今天就是学习三角形。”

随后教师出示一张画有电杆顶部、电杆接线,自行车、屋架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各图画内的三角形,这时学生的情绪很高,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问题。

这样启发提问,导入新课很自然很生动很形象,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浓厚的兴趣。

又如指导学生观察《送水》一课的图画时,有位老师问:“图画上画的是什么?谁能按次序说一说?”有的回答:图上画的是蓝天、白云、收割机、拾麦穗的小朋友、割麦子的叔叔、柳树、送水的少先队员。有的回答:图上画着送水的两个少先队员,柳树、割麦子的青年、拾麦穗的小朋友、收割机、蓝天、白云。根据这两个同学的回答,教师就指导他们作观察方法的概括:第一个小朋友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的;第二个小朋友是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的。老师再指导他们看书,看看课文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学生就自己“发现”规律性的知识,不但观察要“按顺序”,写作也要“按顺序”。

三、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所谓掌握好提问的时机主要有两重意思,一是问在当问之时,二是问在当问之人。

1.问在当问之时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班学生充分思考后再问,以免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提问不注意听,不肯加以思考,所以教师提问要面向全班,使全班同学都听清提出的问,并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问题的时间,然后再点名回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向学生猝然发问,使学生毫无思想准备,造成情绪紧张。因为这除了会使学生难堪以外,绝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2.问在当问之人

教师提问既要有普遍性(不能每次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或发言积极的学生)又要有针对性,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所提问题应该有所不同,要因人提问,有的放矢。对还没有准备和答题欲望的学生,不要强行提问;对于已经举手,跃跃欲试的学生。可先点名发言;但又不能单纯以是否举手来选择发言对象。要善于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注意他们的神态表情。目视教师,神态自若,表明成竹在胸,这样的学生虽未举手,都可以提问他们。特别是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愿表现自己,他们虽然会答,但不一定举手,教师要多给他们一些发言的机会,使他们从中受到锻炼。眉头紧锁,苦苦思索,表明他们还没有得出正确的答案,教师不合时宜地提问,会打断他们的思路,引起他们的反感。极力避开教师的目光,表明他心中无数,害怕提问,若教师提问他们,会被看成是有意和他们过不去。因此,决不可以在此时提问他们。对这些学生当然不是放弃不管,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向他们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逐渐培养他们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四、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美国心理学家鲁布姆在《工作与激发》一书中提出了期望理论,其公式激发力量=效价×期望激发力量——指调动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内在潜力的强度。

效价——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期望——指根据一个人的经验判断一定的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和满足需要的概率。

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期望与产生的激发力量是成正比的。因此,在课堂的提问中,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一般不要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正确理解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作出总结,使学生获得明晰的结论。对学生的正确回答,要适当表扬。若有错误,要鼓励学生补充或纠正。若回答得好的不表扬,有错误的不纠正,听之任之,会使提问流于形式,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不恰当的回答,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要对回答加以保护。

在一堂阅读指导课上,一位教师让学生看书几分钟后提问:“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初一学生发言很积极,有的举起了手,有的抢着说:“是因为沙!”、“是没下水!”、“是海市蜃楼!”……教师责问:“谁叫你们乱哄哄的?不知道纪律吗?”一学生举手发言说:“是因为沙漠被晒热了产生的。”回答显然不完满,但并不离谱。教师冷冷地说:“就是这样吗?我们这里也有沙,也有晒热的时候,有那些现象吗?”片刻,见一学生眼望窗外出神,“××你说说看。”“我说不清楚。”这个同学站起来嗫嚅着答道,老师责备道:“那你还心不在焉!我以为你懂了呢。站着想清楚了再说。”全场默然,不知所措。以后,这位教师课堂提问,学生常常是无语相对。

这个例子比较典型,可探讨的方面很多,这里仅就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的保护方面略作浅议。

学生的回答内容常常不够完善,像上面举手发言者即是。而教师只是简单地否定,面露不悦,语含讽刺,无疑会挫伤学生答问的积极性。何况该问题实在来得太突兀,必然要全文了解透彻,然后须善于概括,才能回答得较完美。如果教师意识到这点,适当加过几个小问,逐步引导,创设了适宜的教学情境,效果就会好得多。此时责怪学生,的确有点欠公允。如能注意学生心理,以平等和蔼的态度、真诚热情的语言,肯定其对的部分,纠正其错的内容,把他们的“负反馈”调整为“正反馈”,就既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又能保护其发言的积极性。再说学生的回答方式。举手发言固应大力提倡,有时七嘴八舌未尝不是好事。它正是学生“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的反映,正是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的良好心理特征的表现。如能认识及此,对这些加以肯定和赞许,又循循善诱地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克服自身弱点,逐渐养成守纪律的行为,那么,他们的优良心理特征就会得到保护,并逐步通过正确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致遭抑制、扼杀。他们上课勤于思考,积极发言的优点就可能长期保持。如果只看到这种违纪、混乱的表象而不能容忍,就容易在无意间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至于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时用提问的方式来提醒他们,自是无可厚非,但如果常借此惩罚,则实属下策,必有遗患——既然答问成了惩罚,谁还会来积极争取?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常规武器,是一门具体实用的教学技术,是师生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提问得到积极响应、踊跃回答,也懂得应当保护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实在是有悖初衷,令人痛心。鉴于此,对学生心理、行为的深切理解和适度宽容确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学生的积极心理,犹如娇嫩的花蕾,需要我们用心血去浇灌、保护,方能怒放争艳。

五、选择好提问的方法

启发学生答问的方法很多,主要在于深钻教材,挖掘愉快诱因,寓教于乐,寓学于趣,激起学生感情的涟漪,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则学生就会随着教师提出问题积极的思考,踊跃回答。其方法归纳如下:

1.形象直观法

运用生动的语言或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幻灯等教学媒体,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长方体的认识”,教师可准备一个土豆,先切一刀使学生见“面”,再切一刀见“棱”,三刀见“顶点”。这样既形象直观,又较快地突破了面、棱、顶点三个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模型,进行抽象概括,学生就能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

2.动手操作法

启发学生回答问题,不仅语言启发,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学习工具,通过画、量、拼、剪、比等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创造,尝到求知的乐趣,使知识进一步得到深化,这样回答问题更深刻。如教“长方形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操作、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认识长方形的本质特性,形成概念,达到理性认识。这样提出的长方形有几条边?学生就很快答出4条边。然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就能正确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长方形的一组对边是否相等?(折一折)

另一组对边是否一样长?(折一折)长方形的四个角有什么特点?(比一比)3.创设情景法

课堂提问和答问要注意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低年级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正处在发展阶段,且持续时间较短,而无意注意却常常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提问时应遵循注意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创设扣人心弦的情景激发兴趣。如讲“质数、合数”时,可先把与这两个概念有关的必要、充分条件贴出:①必须用乘法;②限用整除;③不能用1。然后板书提问学生4=?,6=?,8=?,9=?,…。学生回答时,教师不说话,仅用手势提醒黑板上的“条件”反馈。进一步又板书提问2=?,3=?,5=?,7=?。至此,教师才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归纳:“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叫质数……”这样提问,把儿童带入独特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儿童独立思索、追求成功的兴趣和动力,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4.实验发现法

有些问题通过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实践,主动地去探索,引导他们把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和所形成的“内部语言想法”,用各自的语言表达出来,再通过互相交流、启发、补充、争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概念,如讲“圆周率”时可让学生准备大小不同的圆。先用线绳围圆周量出一周长度,然后用圆周长度除以直径,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后得出各数都是比3多一点,再通过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故事及“山巅一寺一壶酒”谐音故事记忆法,不但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更为学生回答问题创设了情境。

5.竞赛激励法

少年儿童好胜心强。根据这种心理特点,设计新颖别致的比赛活动。引发竞争意识,让学生在“比”中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常会掀起抢答热潮,如夺红旗、开火车、抓特务、摘取智慧果等是有效激励形式。

6.搭桥引路法

为了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常常在交接点提问,这类问题源于旧知但活于新知,学生往往回答不上,出现冷场现象。这时需要老师搭桥引路而不是越俎代庖,自我解困。如提示思考的范围、对象、方法等,引起学生联想,让他们迅捷地以旧推新,顺利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一位教师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提问:“零为什么要除外?”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教师就发问学生:零的性质是什么?零乘任何数得什么数?学生答出后,教师接着又问:分数的分母能不能为零?为什么?经过老师搭桥引路,学生很快回答了这个问题。

7.举一反三法

有些问题由于思路不同方法也不同。特别是数学的解题法更是如此,教师只要抓住关键,讲清重点,带动一片。以举一法为例,让学生进行“反三”。如教《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只要讲清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就可以让学生看书回答,不必从头繁琐讲解。有位语文教师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师问:“本文写了鲁迅先生哪四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优秀品质?”教师抓住关键可举第一件事:鲁迅和“我”谈读《水浒传》,表现鲁迅先生认真读书的态度,其余则由学生思考回答。

8.迁移启导法

学生答问出现冷场时,教师要积极启导利用熟悉的旧知迁移到新知上来。这种由此及彼迁移启导,可以打开学生解答的思路。如有位老师教《中国石拱桥》一课,教师问什么是石拱桥后,接着导答:大家仔细观察过咱们学校附近的石拱桥吗?谁能说说它是什么样子?在学生答问的过程中,教师用规范性语言纠正不准确的说法,这就可以很快地帮助学生弄清什么是石拱桥。

六、答问后的处理艺术

如果学生问题答得不够全面、深刻、正确,甚至一无所知,教师应认真地进行处理。

1.接通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茫无所知,主要原因是理解跟不上去,找不到问题的正确答案,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指给思考方向,接通学生的思路。接通了学生的思路,学生按照教师指给的方向思考问题,对问题就会作出正确的答案。

2.拨正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的理解偏离了问题的要求,答得不够正确或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要学生好好审题,通过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来拨正学生的思路。学生审明了题意,拨正了思路,经过再读再思之后,对问题就可能作出正确的答案。

3.深拓思路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只浮于文字的表面,不够深刻时,教师就应通过深拓思路的方法加以指导。经过教师深拓学生的思路,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就会达到应有的深度。

4.广开思路

教师提出某个问题,有时学生理解得不够全面,虽答对了一部分,但不完善。教师应该通过广开思路予以指导,广开学生的思路,学生对问题就会较全面地理解,经过充分思考,作出完整的答案。

心理学家认为,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中的正确或错误并及时表扬或纠正也是反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对学生答问时要仔细听,认真观察,注意反馈信息。及时矫正,及时评价,激发学生答问的兴趣。

同类推荐
  • 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植物常识书

    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植物常识书

    《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植物常识书》是一本妙趣横生的百科全书,全书精心选编了中国学生最想知道的,也最应该知道的植物常识。全书共分16章,每一章都以简短清晰的最动人的叙述方式表达出来,让你读罢不忍放手。读完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植物,去探索大自然的奥妙。
  •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斯皮瓦克翻译思想背景研究

    斯皮瓦克翻译思想背景研究

    斯皮瓦克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尤其在翻译领域,她提出了非凡的翻译思想和策略。但在我国,因其作品理论晦涩难懂,把她作为翻译理论代表人物的研究更是如凤毛麟角。本研究将从她复杂的学术背景入手,研究她翻译理论的观点,希望推进翻译理论的纵深发展。
  • 社会学精要

    社会学精要

    “这本书是我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期间(1982-1988)撰写的一部旧作。当时,我刚刚从历史专业转到社会学,对与社会学有关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所以这是一部刚刚接触社会学的人的充满探索新领域的热情的试笔之作。对于同样刚刚涉入社会学领域的人们,这部书对他们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人物和名著、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或许会有一些帮助。”本书介绍了社会学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八位代表人物,九部经典著作,讨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远程教育

    聚焦中国新课改-新课改之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在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推动下形成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是以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将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手段比早期的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等丰富得多,教学内容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打破了传统教育体制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打破了以老师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有利于个性化学习,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
热门推荐
  • 18岁以后一定要读的心灵故事

    18岁以后一定要读的心灵故事

    本书辑录了最震撼心灵、情感跌宕的动人故事。内容包括:总有一种爱情让你无语哽咽、总有一种亲情让你涕泪交流、总有一种友情让你潸然泪下、总有一种忠诚让你热泪盈眶、总有一种理想让你心酸不已等。
  • 泰坦神王

    泰坦神王

    他是国之利刃,他是万中无一的特种兵,也是两个孩子父亲。一次任务的失败,莫名穿越到了泰坦星,一个人类星际大航海时代中,被遗忘的星球。人类在这里辛苦的繁衍着,等待着救世主的出现。于是他出现了,以特种兵的灵魂,意外的得到了奇异的传承。在他的带领下,人类征服泰坦星的战斗开始了。
  • 快穿之被遗忘的记忆

    快穿之被遗忘的记忆

    腹黑少年说:“晴晴要负责哦。”冷漠帝王说:“韵儿,朕以江山为聘可好。”呆萌丧尸说:“姐姐,晶石都给你,我也是你的。”……
  • 新南山记

    新南山记

    秦普祭奠亡妻,恰被路过的狐女郞撞见,遂引出了一场旷世的人狐恋。人狐恋,浪漫旖旎,固然美好,却有违天论,注定要充满艰辛,且爱情再美,亦有审美疲劳,而人间婚姻图得亦不是单单的男欢女爱。天下,芸芸众生,来到世上,皆是受上天眷顾的,上天不夺你性命,其他则轻易不能夺你,却是有人硬是将生存生生地建立在剥夺别家的生存之上,可不逆天而行了吗?辛大郞自是不肯接受。且不说人对他族,只人与人之间的亦是充满了争斗,为权利、为名誉,呵!为得太多了,山野女爱上富家郞,却不为什么,只为爱情,然,爱而不成,失落中又邂逅了落拓王孙,遂再作荡气回肠爱情。
  • 从超神学院开始变强

    从超神学院开始变强

    骚年啊,你乃上天注定之人,所以你现在需要去提升实力,所以,给老子滚吧,说罢随手打开一条空间裂缝,把我们的主角叶天踢了进去还顺手丢了一光团进去……(简介短小无力,正文绝对又长又给力)
  • 病爱娇宠:甜妻乖乖入怀

    病爱娇宠:甜妻乖乖入怀

    苏城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据说苏城权势滔天,以狠戾无情出名的商业霸主厉司辰。居然会为了一个女人敛尽一身风华,被人断了双腿,毁了容貌,跌下神坛成为彻彻底底的残废。作为这个传奇中的女人秦暖,却带着害他断腿毁容的罪魁祸首从二十多楼纵身一跃,回到了事情开端的七年前。这一世,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秦暖抢先一步暗中斩断伤害她男人的阴谋触角,使尽浑身解数实力撩夫......
  • 布谷鸟的回声

    布谷鸟的回声

    李根亮去新疆打工,因误解被警察误抓,遭村民打出村外成为巨富,最后死于非命。黄秋桃经受流言蜚语,被村妇口长舌短,拨弄是非,不堪屈辱,服毒自杀。李世荣看破世情,出家为道,听天由命,落了个儿死家破……西北偏僻农村的农民在侵溢着封建色彩与农民意识的生活中被岁月夺去了鲜活的生命,他们的生活悲剧是怎么造成的?
  • 为了信仰

    为了信仰

    在克劳洛星球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种族和人们,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和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而在宇宙的另外一边,神的儿子瓦尔特因为滥用权力被父亲把灵魂抽离,为了让瓦尔特得到锻炼,被派到克劳洛星球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人家,这里住的有人和精灵。而因为生活的艰辛,父亲不得不从他们家的两个孩子中选择一个卖出去,就这样已经9岁的大哥瓦尔特被卖了出去,卖到了小镇的一家饭店做帮工....发生了许多的事情。
  • 寻知录

    寻知录

    少年的足迹追寻过往……谜样的开端指向何方?
  • 大宋逆行者

    大宋逆行者

    王厚扫河煌平吐蕃、师道踏横山降西夏、童贯平方腊收幽燕,倘若宋徽宗赵佶在宣和四年以前挂掉,千古一帝之名难跑!等到金兵铁蹄南下,盛世繁华尽消,如果能产生变数那便是我——高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