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19400000026

第26章 狼心理:把明白藏在深处(2)

但是,比陈寿更早的史家著作之中,却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叫做毛遂自荐说。据三国时期魏人鱼豢所撰《 魏略 》之中记载:曹操在统一中国北方以后,荆州成为众矢之的,直接面临着曹操、孙权两个集团的军事威胁,荆州牧刘表又缺乏应对之策。这时,被曹操赶出中原地区的刘备驻扎在樊城,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的蹂躏,诸葛亮亲赴樊城去找刘备。见面的时候刘备正在会客,刘备见诸葛亮十分年轻,又素不相识,并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就把诸葛亮晾在一边。等到会客结束,只剩下诸葛亮一人的时候,刘备还是不理不睬。正好有人送来了一支髦牛尾,刘备只顾自己用髦牛尾结毦(也就是编织饰物)。诸葛亮看到这番情景,不禁正色而言道:“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想不到原来却只知道结毦而已。”刘备的注意力这才集中到诸葛亮的身上。经过一番交谈,刘备发现眼前的年轻人的确是与众不同,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于是把诸葛亮留为己用。这就是最早的毛遂自荐的版本。除《 魏略 》一书之外,后来西晋司马彪在其著作《 九州春秋 》中也作过相同的记载,其中提到了和《 魏略 》大致内容差不多的故事。

上面的史实资料是不同的,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呢?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第一篇《 出师表 》比较可靠,毕竟它是诸葛亮手写的第一笔材料,陈寿的《 三国志 》也是照它的模式写的。当然也有少数人认为,正因为它是当事人写的,所以不排除诸葛亮有这种企图:故意歪曲他和刘备初次相遇的真相,借以抬高自己的地位,美化自己的形象,反正那时候当事人除了诸葛亮之外,刘关张都死了,死无对证。不过从历史角度来看,后者几乎是没有根据的,诸葛亮作为千古一相,思想还没有堕落到那一步。但是《 魏略 》所言也并不是从民间偏听偏信的无知妄言,而且所说的也符合当时刘备和诸葛亮的日常性格和行为举止。到底哪一种观点才是历史的真相呢?究竟是三顾茅庐还是毛遂自荐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分析诸葛亮为什么要说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这就要从诸葛亮谈起,《 出师表 》是诸葛亮在北伐之前向后主刘禅上的表。首先应该申明的是,诸葛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家,这是史书一致认定,并且是千古无争议的事实。政治斗争有多激烈,非平常人能知晓,只不过诸葛亮的手段比较高明罢了,曾经有明眼人一针见血指出其是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作为一个在乱世之中奉行法家申韩之术的人物,其面目绝非像一直以来文人骚客们所描绘的那样谦恭,而是一个懂得时刻要牢牢把持权力和实力,关键时刻对任何人都绝不手软的政治家,包括对其第二个主子刘禅以及朝野上下的大臣、百姓在内,也都是这样的。他不愿别人与自己分享权利,被他打压的人才是非常多的。他对刘禅说三顾,无非是加重他的政治砝码,拿出刘备来压一下刘禅,抬高一下自己,为以后好排除异己,因为在刘备托孤时,李严的地位并不亚于他。用好听一点的话说,就是让刘禅听他的话。

从这里可以看出,三顾之说乃是诸葛亮在政治斗争中所玩的把戏,在那样一个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环境中,这点小把戏实不为过,这正是诸葛亮聪明高明的地方,这时提出三顾实在是高,后人都不得不敬佩,这就是因为那时蜀中无人可考,不得不信。

其实,与其说三顾之说出于陈寿的《 三国志 》,还不如说是出于诸葛亮的《 出师表 》,因为陈寿也是根据此来断定刘备曾经三顾茅庐,力排其它言论,因为他不会去怀疑诸葛亮,不敢去怀疑他的人品,现在的人也是这样。所以三顾茅庐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被当作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典范。但为什么会与其它史料以及相关记载大相径庭呢?

仅《 三国志 》中的这件事的真实性就大有可推敲之处,陈寿著时,已三分归晋,其原本是蜀人,正好蜀国又没有设史官(为什么不设先不讨论),这就导致了编蜀传无直接史料可参考,其五虎上将字数之少就是明证,这也不怪他——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堂堂《 出师表 》在,陈寿是不可能回避的,诸葛亮自己说的,他不敢不信,也不敢不这么写,不然的话,就会被家乡父老骂死。这个时候,能够证明是否有三顾的人都已死光。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三顾,陈寿编《 三国志 》在公元280年之后。应特别指出的是,三顾之说仅是陈寿一家之言(即诸葛之言),其他史料再无相同记载,只有其明显不同记载。而且,极有说服力证明无三顾之说的是:纵览整个三国史料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竟无一人提到刘备三顾于诸葛亮,这个在后世尊之为典范之事迹在三国时代竟无人提起,从现在的角度看来,是无法想象,贵为左将军的人三次去拜访一个山野村夫,在当时居然没引起轰动效应,这是不太可能的,想想当时情况吧。想那刘备托孤还被曹魏称颂(托后人时还提到“偏邦尚且如此,何况大国乎”)。三顾茅庐这样的美谈没一人提起过,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无此美谈。

假如按照陈寿的说法,是刘备去见诸葛亮,一共跑了三趟才见到他,而且之前从没有见过面。然而,按诸葛亮的说法,是刘备曾经到诸葛亮住的地方,向他询问一些国家大事。

这样,就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刘备到诸葛亮的地方去了三次,其中前两次见到诸葛亮没有?二是在三顾茅庐之前,刘备见过诸葛亮没有?还有这个“三”,在古意并不是确数,而是约数,就像“士别三日”中的 “三”一样,是个大概的数,那刘备到底与诸葛亮见了几次面呢?

我们之所以说《 三国志 》不比别的史书,就是因为它对三国内容的描写并不单单是枯燥乏味的记叙性的描写,而是加进了些想象,使文字变得十分生动,耐看。再加上蜀国遗留下来的资料是完整的,陈寿在编写《 三国志 》的时候就多加些想象和附加成分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如此,不管是刘备寻访人才,自当伯乐找千里马也好,也不管诸葛亮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效仿毛遂自荐求见刘备也好,这些都是历史的想象了。这里,我们也不妨来想象一下:

当时,诸葛亮学到了一身的本事,想“货予帝王家”,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主子。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他主动去樊城找刘备,但是刘备看不起他一个年轻小子。于是诸葛亮找了个机会和刘备单独交谈,让刘备发现了他是个大人才。那次谈完之后,诸葛亮并没有直接留在刘备军营中,而是返回隆中自家的茅庐去了。为什么呢?一来是自己对刘备了解不深,不敢贸然“以身相许”,另一方面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待价而沽”。两人就这样初次相识了,之后两人又你来我往多次见面,有时是专程拜访,有时是因别的事而顺道走访。经过多次的沟通和交流,最后诸葛亮同意加入刘备帐下,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这样的说法,并没有违反诸葛亮的《 出师表 》的言语,也没有违背《 魏略 》,《 九州春秋 》的说法。真正的历史通常是平淡的,并无任何出奇之处。历史不是小说,不是为了引起听众和观众的兴趣。但对于写历史的人来说,就不一样了,他必须对真实的历史加以剪裁,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哪些要正面写,哪些要反面写等等,都需要他们精心安排。而剪裁安排历史的标尺和准绳,便取决于史书作者头脑里的思想观念了。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诸葛亮并不像司马徽,隐居隆中,一面学习,一面关心天下形势,与好友谈论国事,这一切表明,诸葛亮是不甘心寂寞的,他要结束天下分裂,军阀混战的局面,干出一番辉煌事业。他之所以隐居在隆中,就是为了物色他的“明主”。当时的曹操,无论从地位,还是从才华、势力上看,无疑是群雄中的佼佼者,但他手下人才济济:荀彧、郭嘉、荀攸、程昱、毛介、崔谈等都是一流的谋士(平心而论,荀彧的才华智谋,并不比诸葛亮差),曹操本身就是一代鬼才。如果诸葛亮投靠曹操,要在他们之中脱颖而出,成为高参,会是一件容易的事吗?而江东的孙权,同样有一批相当出色的人才:周瑜、鲁肃、张昭等;而孙权国力有限,自保尚可,根本无力也无志向平定天下。刘表、刘璋等人更不用说,投靠他们,只会成为第二个陈宫。终于,他看中了刘备。刘备是皇室之后,打出的“兴汉”旗号,虽然没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但毕竟相对于其他的诸侯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正统观念相当强烈的东汉后期。而刘备本人就是一位人杰,他十几年来的成功与失败的经历,给了他相当丰富的经验,这也是刘备比一般诸侯更渴求杰出人才的原因;当时刘备手下只是有一些关羽张飞赵云等有名的勇将,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谋士。因此诸葛亮在认准刘备后,便把握时机,上门“推销”自己。然而,这位被曹操称为英雄的刘备并不认识诸葛亮,也没有注意到这位自比管乐的人才。诸葛亮提出建议,刘备听后,认为“有英略”,加上司马徽等人的举荐,就决定请他出山。“凡三往,乃见”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了。后来,诸葛亮就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得到刘备的重用,最终成为一代名相。

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讲,从诸葛亮终生积极进取的性格看,日夜耕读,研究天下形势,时机成熟,看准好主子,“北行见备”应该是可信的。

当时,诸葛亮也不过是个二十七岁的青年,而刘备是一个非常有声望的政治家,怎么可能对诸葛亮那样低三下四呢?当时,刘备正面临着曹操几十万南征大军的威胁,《 隆中对 》对燃眉之急的现实问题不提,是不合乎情理的。同时,刘备初见诸葛亮,不会安排现场记录。所谓《 隆中对 》,很可能是后人为了附会《 出师表 》中的三顾茅庐之说而加以杜撰的。况且正史上也没有《 隆中对 》之说。从《 隆中对 》来说,也不大可能是刘备三顾时说,《 隆中对 》之内容乃最高军事机密,岂有随随便便一字不漏让天下尽知,从当时危如垒卵的形势来看要高度保密。

郭嘉初见曹操时与之论天下大事,以郭嘉之奇智,其高论不会次于《 隆中对 》,但后人却一字不知,只有曹操知道:能使我安天下者,必此人。想一想,是何等高论才会使曹操如此欣赏。这才是真正的会面拜访,外界一无所知,这才是事实。三顾之说纯粹是小说中所撰写的,也只有在小说中才会有这样的情节,这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

然而,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来讲,是需要三顾茅庐这样的故事的,肯定这个事迹有着很多现实的进步积极意义。在文学艺术中是不朽的经典,在老百姓中是个不老的传说。从更深远广大,更高境界来说,三顾茅庐是永远不可能被否定的,不管历史中是否有,其故事本身都会永放光芒——永垂不朽。

赤壁之战真的是火攻取胜?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操缘何败绩?过去学术界一直都说是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的策略的结果。

赤壁之战中,曹操拥有绝对优势兵力,之所以被彻底击溃的主要原因何在?到底是不是火攻的原因?很值得探索。

按周瑜在战前已指出曹军的不利条件:一是曹操占有的北土,既未平安,加以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二是曹军“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按此指中原而言——引者)所长;三是正当东吴军发起火攻时,大冬天突然刮起东南大风,风助火威,正好烧了处于江北的兵船。四是彼时正值“盛寒”,战马无草料,必然会成群饿毙。五是北方士兵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传染疾病云云。而裴注引《 江表传 》,还记有周瑜曾向孙权指出曹操南征刘表之军,“已久疲”,而他收编的刘表旧部“尚怀狐疑”之说。这就可见:曹操是“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以上都是处于绝对优势的曹军反而被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打败的原因。

看来,周瑜之所以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并非全因火攻,一些不利条件以及自然因素乃至天灾,也是导致曹操这次失败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风。虽然那场东南风只是一次偶然的天气现象,但周瑜把握住了这一天赐良机,这不能不说是赤壁大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再加上雾,更是天助周瑜也。《 英雄记 》云:“曹公赤壁败,行至云梦大泽中,遇大雾,迷失道路。”这虽然不是直接的原因,但也给曹军造成了不利。

最后,就是天灾。在《 三国志·魏书·武帝本纪 》中,并没有提到赤壁之战中孙、刘采用火攻之事。其中有一段对著名的赤壁之战的描述引起现代学者的注意。

“建安十三年,秋八月。公南征刘表……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这段描述揭开了曹军惨败的真实谜底,那不是诸葛孔明与江东周郎的神机妙算,而是一场在曹军中突然爆发的严重瘟疫。

《 三国志·周瑜传 》云:“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没等交战,就已病倒,当然只有败退。《 三国志·武帝纪 》云:“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不仅病了,而且还死了不少,这就更说明这次疾疫是这次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国志·先主传 》、《 吴主传 》也有类似的记载。

《 三国志 》中另一处记曹操给孙权的书中亦云:“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是曹操有意掩盖这次战斗败绩的原因,还是由于疾病的关系,引军自还呢?

这都说明,曹军患有疾病,那么曹军究竟患的是什么疫病呢?

现代学者经过仔细研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在曹军中爆发的瘟疫会不会就是可怕的血吸虫病呢?

近年来,学术界把这个问题挑开了。李友松的《 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 》一文在1981年第11卷第2期的《 中华医史杂志 》上发表,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

一、根据历史记载以及近代科学研究,证明血吸虫病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疾病。《 周易 》卦象“山风蛊”以及7世纪初叶的《 诸病源候论 》中已有类似的记载与描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其肠壁和肝脏组织都发现有血吸虫虫卵,说明当时血吸虫病已相当流行,连軑侯之妻这样的贵妇人也难以幸免。而赤壁之战的战场正好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

二、从时间上来看,赤壁之战又正好赶上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虽然发生在冬天,但曹军转徙训练都是在秋天进行的,而这正是血吸虫病的易感季节。在赤壁之战战前,曹操的水军就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才导致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

三、从地理环境来看,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大多是在今天湖南湖北两省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这些地方河网交织,水草杂生,具备血吸虫繁衍流行的最佳条件,从预防意识来看,来自北方的曹军不知道血吸虫病的厉害,比起孙刘联军来更容易被疫水感染。

同类推荐
  • 国学泛舟(上)

    国学泛舟(上)

    近代以来,世界文化的挤压、碰撞、交流和融合越演越烈,极大地改变着全球文化地图。在这一前所未有的进程中,包括“民主、科学”在内的西方观念,推动了中国向现代的转变,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同时,西方观念的普遍影响,在客观上也导致中华民族借以安身立命的共同价值也面临失落。文化在逐渐转型,传统须重新定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学”的概念应运而生。
  •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民俗文化大观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民俗文化大观

    本书从民间神灵、传统节日、礼仪禁忌、民族婚俗、生肖文化、民间游戏、神话传说、华夏饮食、民族服饰、中华民居、民族工艺十一个方面展现了一幅中华民俗的多彩画卷。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团结友爱(上)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团结友爱(上)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文化遗产研究

    文化遗产研究

    遗产是过去给未来的珍贵礼物。这份礼物的传递注定由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来完成。这是怎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民……
  • 回族解读

    回族解读

    本书为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六篇论文论述了回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中的作用。第二部分选择全国十个省区的回族地区,逐一解读其文化特点,第三部分是作者对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中亚回族)的面面观。
热门推荐
  • 我想与你一起

    我想与你一起

    还记得,小时候你带我去喝的柠檬柚子茶吗?涩中带苦,苦后甘来。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好久不见,我好想你。还记得,你小时候摔坏了我的算盘,最后却是我反过来安慰你。好久不见,很想你。
  • 诸天谱梦

    诸天谱梦

    天灵大陆,强者如云,有宗门,有家族,有学院,在这片大陆是金钱至上?还是实力至上?就在此时一个偏远的小帝国中,一名默默无闻的少年为爱崛起,开启了他的传奇之路...
  • 招远县志

    招远县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黑夜帝王:明星女友娇宠妻

    黑夜帝王:明星女友娇宠妻

    她,聪明能干一手创建了一个商业帝国,却被亲人无情的杀害。他,腹黑又霸道,却只为她展露温柔的一面宠她爱她。当她遇见他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超凡勇士

    超凡勇士

    自从穿越到了《星寰》这款游戏之后,林风终于起飞了!{提示:恭喜勇士,您与梅根-福特森的关系度提升至LV10MAX。}林风抹了一把口水:“这是不是表示我可以…喔嘿嘿…”{提示:恭喜勇士,您获得隐藏职业‘战争霸主’。}林风又抹了一把口水:“哇哈哈哈哈!!”他要做领跑游戏的超凡勇士,让别人无路可跑。嗯…当然是为了男人最最最终极的梦想了!
  • 蝴蝶之年

    蝴蝶之年

    小孩子时的童趣,青春年少的那些事,随着时间的改变,事变人变。。。。。你一定会在书中找到曾经的自己,做的很多事。。看了,你也想起自己的过去,是那么的青涩。
  • 以我之道

    以我之道

    这是一个发生在天元大陆的喧嚣而又孤独的故事。书友群:376345667
  • 心领神悟:星云大师谈佛学

    心领神悟:星云大师谈佛学

    “智慧人生系列”之一。本书以睿智语录形式解读佛学,分思想体系、法门修持、佛光宗风、实践净土等几个专题。
  • 璀璨商途:重生天价医女

    璀璨商途:重生天价医女

    前世的傅子蓝温暖善良体贴动人,只是因为右手残疾格外自卑,幸运的是她有了至爱之人的不离不弃,但虚假的幸福被撕开,她才知道一切都是欺骗跟背叛。重生回到十五岁,傅子蓝居然发现祖传玉佩内拥有一方空间还有神奇医术。且看她如何学习医术,治好残疾的右手,驰骋医术界,并且用超前的预知,创就璀璨商途。
  • 重生之回来来我们算旧账

    重生之回来来我们算旧账

    莫晶晶哭笑不得,她是自杀而死的,死的时候自然也恨不得仇人一起死。可如今,她虽重生了,重生在一个曾经被自己打压算计的同父异母妹妹身上,这还不算可悲,更可悲的是自己的妹妹竟然也重生在自己的身体上,到是上帝看我上辈子那点不够惨,老公的二奶三四个,孩子也一大堆自己竟然都不知道,难道是因为自己太蠢,上帝也讨厌收我,所以再把我丢人间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