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80600000007

第7章 折扇的传播(1)

扇子从是否可以折叠的角度可分为屏扇(又叫硬扇)和折扇两种。屏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估计原始社会时期已在使用。我国的扇古称箑(音sha,四声。杨琳文中此字为草字头,当为竹部误),《说文》:“箑,扇也”,“箑,箑莆,瑞草也,尧时生于庖厨,扇暑而凉。”关于箑的用途,大约是悬在室中的长形扇面,随绳牵荡而徐徐生风,犹似乡镇理发店中时有可见的葛扇。另,晋崔豹《古今注》卷上《舆服》云:“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时有鸲雉之祥,服章多用雉羽。”雉尾扇的出现恐怕远在殷代之前,手持鸟羽跳舞是原始图画中常见的情形,将鸟羽用来扇风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随着文明的进化,扇制亦日趋完备。约略在商周之际,牵绳蜕化为手柄,扇面聚缩为方圆,于是便有了方扇和团扇。

扇子从驱暑招凉的日常用具,逐渐演变为朝廷的卤簿要器。查稽唐代有关文献,显贵出行多以此陈前列后,如《新唐书·仪卫志》载:“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出(中略)次偏扇、团扇、方扇皆二十四,宫人执之。(中略)次腰舆一,执者八人;团雉尾扇二,夹舆;次大伞四。”

扇子既是实用品又是礼仪器,作为中国风俗文化的产物,或者典章制度的组成部分,必然会在中国文化的流播过程中传入邻国。

公元7世纪初,日本外交的重心从朝鲜半岛移向中国大陆,执政的圣德太子(574-622年)数次派出遣隋使,如饥似渴地摄取灿烂的中华文明。扇子很可能在这一时期从中国直接传入日本。现存京都广隆寺的一柄形制规范的中国团形古扇,据传为圣德太子的遗物。

日本最早的诗歌集《万叶集》中载有柿本人麻吕的一首题为《献忍壁皇子一首·咏仙人形》的短歌:“不论终冬夏,常常四季同。著裘兼握扇,大有仙人风。”

“冬裘夏扇”正是中国的衣冠之制,忍壁皇子冬披裘而夏执扇,俨然唐朝贵人风范,柿本人麻吕咏之为“大有仙人风”,可见奈良朝文人贵族憧憬唐风的心态。由此推断,忍壁皇子所执之扇或为唐扇。

日本宝龟七年(776年),渤海使史都蒙赴日,朝贺光仁天皇即位。翌年5月回国时,天皇赠以黄金、水银、椿油及槟榔扇10柄。这些槟榔扇大概为模仿唐制,以槟榔树叶为材料,加工成圆形的团扇。

综上所述,中国的团扇约在隋朝传入日本,被皇亲贵族视若世外珍奇,持之者飘飘欲仙。进入唐朝以后,日本已能因地制材进行模造,8世纪末开始向邻国输出,可以想见工艺及数量均已达到相当水平。

关于折扇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可以肯定的仅是较团扇晚得多,具体时间目前尚无定论。

一种观点认为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南齐书·刘祥传》载:“司徒禇渊入朝,以腰扇障日。祥从侧过,曰:‘作如此举止,羞面见人,扇障何益?’”《资治通鉴》卷135齐高帝建元二年“渊入朝以腰扇障日”元胡三省注:“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清钱泳《履园丛话》卷3《考索·扇》中亦主此见。

一种观点认为出现于唐代。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8《器用·宫扇》:“折叠扇贡于东夷,永乐间盛行。……智按:孙面《韵》注:‘搊(音同抽)扇。’则唐人已有矣。”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最早出现于北宋。明陆深《春风堂随笔》(《说郛续》卷20):“今世所用折叠扇亦名聚头扇,吾乡张东海先生以为贡于东,永乐时始盛行中国。余见南宋以来诗词咏聚扇者颇多。余收得杨妹子所写绢扇面,折痕尚存。东坡谓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馀,合之止两指许,正今折扇。盖自北宋以有之。倭人亦制为泥金面、乌竹骨充贡。出自东,果然。”

腰扇即折扇的说法可能是胡三省的想当然之辞,并没有什么根据。清桂馥《札朴》卷四《腰扇》条云:“腰扇如腰鼓,谓中腰瘦减,异于团扇。”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腰扇》:“桂说是也。折叠之扇北宋时始传入,南北朝时尚未有之。方以智《通雅》33《器用‘》、梁玉绳《瞥记》7皆引宋人著作,论证北宋始有折扇,举证详确。然梁氏又引胡氏之此注,以为折扇‘其来久矣’,则非是。”“腰扇”之名东汉已见,写作“要扇”,其物则先秦已有之。《淮南子·泛论》:“周人墙置翣(音同煞)。”东汉高诱注:“周人兼用棺椁,故墙设翣,状如今要扇,画文,插置棺车箱以为饰。”《国语·楚语下》:“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三国吴韦昭注:“屏,屏风也。摄,形如今要扇,皆所以分别尊卑,为祭祀之位。”晋张敞《东宫旧事》(宛委山堂本《说郛》卷五十九):“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漆要扇”即漆饰的“要扇”。从这些记述可知,腰扇是一种比较大的屏扇,因中腰收缩而得名,主要起标志或装饰的作用,根本不是折扇。

方以智的唐代说也是不可靠的。首先,他所说的“孙缅《韵》”实际上并不是唐代孙缅编的《唐韵》(《唐韵》至明已佚),而是宋人编的《广韵》。其次,《广韵·有韵》原文是这样的:“搊,扇别名。”并没有说“搊”是折扇。方氏在《通雅》卷三十三《器用》中说:“《唐韵》有搊扇,殆亦折扇之萌芽乎?”是一副猜测的口气。方氏将“搊扇”连读,显然是错误的。《汉语大字典》在“搊”下云:“一种扇子的名称。即折叠扇。”《汉语大词典》“搊扇”条释为“即折扇”。截以方氏之说为据,都是有问题的。即便搊是折扇,那也只能证明北宋有折扇,不能作为唐代有折扇的证据。

出现于北宋的说法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可以信从。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高丽国》:“(高丽国)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觌(音同笛,相见意)物,其扇用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沙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近岁尤秘惜(隐藏珍惜)典客者,盖稀得之。”宋邓椿《画继》卷十:“高丽松扇如板状,其土人云非松也,乃水柳木之皮,故柔腻可爱。其纹酷似松柏,故谓之松扇。东坡谓:‘高丽白松扇理直而疏,析以为扇,如蜀中织棕榈心,盖水柳也。’又有用纸,而以琴光竹为柄,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者,但精致非中国可及。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所画多作士女乘车跨马踏青拾翠之状,又以金银屑饰地面,及作云汉星月人物,粗有形似,以其来远摩擦故也。”又云:“倭扇以松板两指许砌叠,亦如折叠扇者,其柄以铜黡(音同燕,青铜色)钱环子、黄丝绦,甚精妙。”《宋史·日本传》载:日僧喜因于端拱元年(988年)来到宋朝,其供品中有:“金银莳绘扇筥(音同沮)一合,纳绘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这些记载表明折扇是北宋时期从高丽和日本传入我国的。

至于折扇的发源地,据学者们考证应是日本。折扇原产何国?这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明·陈霆《两山墨谈》卷十八云:“宋元以前,中国未有折扇之制。”因知折扇原非中国之物。翻开最新版的《辞海》,“折扇”条下有如下解释:“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也叫‘折叠扇’。又因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故又称‘撒扇’或‘聚头扇’。按这种扇出自朝鲜,宋时已入中国。”

高丽的绘画折扇始自北宋传入我国无可置疑。高丽折扇不仅形制奇特,而且工艺精巧,因此在中国倍受赞赏。然而,求证于文献史料及考古发现,其历史最早只能溯至北宋,而在同一时期,日本折扇亦频见于载籍。如《宋史·日本传》所记,《宋朝事实类苑》载汴京相国寺出售日本旋风扇等等。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朝鲜和日本的折扇,两者是否具有涵渊关系?抑或是各自独创而成的?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图画见闻志》实际上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并注云:“倭国乃日本国也。”

高丽折扇既然“出于倭国”,而又袭用“倭扇”之名,则日本折扇的历史自然比朝鲜折扇更为久远。这一推断不仅有文献可稽,而且还有考古实物可资印证。下面将专门探讨这个问题。

从文献记载看,日本的折扇从材质可以分为板扇(桧扇)与纸扇(蝙蝠扇)两种。桧扇的起源一般认为在平安时代(794~1192年),如最具权威的日本史学辞书《国史大辞典》(吉川弘文馆)认为桧扇是“9世纪前后日本发明的”。又如著名语言学家松村明编的《大辞林》(三省堂)亦云:“桧扇为日本在平安前期所独创。”但是,近年在平城京遗址中发掘出数柄桧扇,从年代可考的伴出品类推,确定为公元747年前后的遗物。从而使桧扇的历史上溯到了奈良时代(710~794年)。这一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折扇的日本起源说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桧扇由桧木、杉木等条形薄片叠合串结而成,一般使用5~8块木片。若将木片增至3倍即称“三重扇”,增至5倍即称“五重扇”。一般地说,木片越多越代表身份的高贵。木片首端用金属物缀结,尾短以丝线、皮绳等串系,撒开时呈半规形,合拢时形似条木。

如前所述,桧扇创制于奈良时代,但关于其起源,却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从朝笏蜕化而来,也有人主张发源于乐器的拍板,还有人认为是翳的变形。

拍板不仅厚实,而且两块成一双,看不出与数片薄木片连缀而成的桧扇有什么渊源关系;翳是一种用羽毛作成的华盖,与启闭自如的桧扇相去甚远;朝笏是古代大臣拜朝时手中所执的,用象牙、玉石或竹木制成的狭长板子,被用来指画及记事,倒是与桧扇有些相似之处。

然而,平安时代的贵族往往手执朝笏怀藏桧扇,如果桧扇是从朝笏演化而来,并继承了朝笏的记事功能,便绝无必要两者并携。著名扇史专家中村清兄对此做过详尽的精辟论述:“先看桧扇的用途:公卿的桧扇与男子的桧扇原本是白板一块,必要时才在板面上略记公务要项,此俗由来已久;又持笏之公卿,往往同时将桧扇与叠纸(按:用于记事的备用纸条)藏入怀中,此为朝官之规矩”。

再从形态分析:桧扇之片片薄板形似朝笏,但是平安初期的笏形,大概与袭藏于河内道明寺天神社的菅公笏相仿,所以与桧扇相去颇远。奈良时代的朝笏,以东大寺正仓院实物观之,亦与桧扇的板形不太一样。

“笏扇并携既然成为惯例,那么桧扇如源出朝笏,便相当于重复持笏了,这显然讲不通。假若朝笏的功能在于记事,或为了在朝笏的压纸(按:付笺)上记事,那么,没有必要既持笏又携扇,因为桧扇足以具备朝笏的功能。那么,为何要屋上架屋般地身携笏扇两物呢?桧扇是卷入备用的叠纸中秘匿怀中的,这说明桧扇与朝笏具有不同的起源及用途。可以断定,朝笏原来不是用以记事之物,而是显示持有者身份的威仪之器;同时,桧扇的原形当是记事录物的工具,这些笔记仅供私用,所以才藏匿怀中。”

中村清兄从形制着眼,认为桧扇与朝笏粗看近似而实不相同,并从用途推断朝笏为威仪公器,桧扇属记事私具。同时却指出:“公卿所持桧扇之大小与形状,与奈良时代的木简极为酷似。”

桧扇不仅形制酷似叠合木简,其记事之用途抑或与木简有很深的关联。我们注意到,最早的桧扇实物是在平城京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其扇骨的形状、尺寸及墨书与大量伴出的木简极其相似。

“简”是最早的文字载体之一,按材质分为木简和竹简。王充《论衡·量知》云:“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如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片之为板,刀加刮削,乃成奏牍。”在中国,木简作为常用的载籍形式大致迄于两汉之朝,其后渐为帛书及纸所取代;然而在日本,木简一直延用至平安时代的初期。

木简的书写空间有限,往往是数枚连记一事,为了避免前后错乱,将其依序编缀,便成了“册”。《说文》:“册(中略)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札即简之意。现存平安时代的桧扇,木片上方之一侧相缀,下方则中间开孔穿索,其形颇似“册”字之古体。从形制上看,桧扇或是从简册衍变而来的,如这一推断得到证实,那么桧扇的记事功能,也应该是木简的遗绪。

桧扇与简册的涵源关系,还可以从词源上找到佐证。桧扇日语读若“ひあくぎ”,有人主张是“日招”或“灵招祷”之意。但是,“あふぎ”与“おうぎ”发音有异,意思也不同,孤上述解释显然过于牵强附会。中村清兄将“あふぎ”释作“仰木”,并以地名“仰木”读做“あふぎ”为证。日本木简的内容,大抵为奏闻上官、仰求下知之类。木简之意既在“仰字”,仰木或即木简之意,“ひあくぎ”便可释作“桧木简”。

如上所述,桧扇很可能是从简册演化而来的,木简和简册虽然都是中国的发明,但将其改造成别具风格、性能优越的扇子,却不能不归功于日本人的刻意创新了。

在日本历史上,桧扇是公卿朝服的必备之品,《芳抄》云:“公卿宿老之人,束带之时,无论夏冬皆持桧扇,直衣之时犹执之。”意即平安贵族即使着便服时,犹执桧扇以重身份。由于桧扇成为仪礼佩饰,逐渐失去了驱暑招风的实用功能,因而被称为“冬扇”。

桧扇的种类很多,以华丽的缄丝编缀的桧扇,往往是男女求爱的信物;而在庄重的场合,天皇和皇太子执苏芳染的赤桧扇,公卿百寮则用白桧扇;还有一种薰香桧扇,据说只限于德高望重的长老使用。

与桧扇的威仪功能相对,蝙蝠扇别名“夏扇”,是一种轻巧实用的招凉之具,亦是传承至今的折扇的祖型。这种扇子在明代作为贡品大量流入中国,最终取代了传统的团扇,占据群扇之王的宝座。

蝙蝠扇以竹片、木片、鲸须、铁片等为骨,单面糊以纸张、绫罗等,故又有“纸扇”之称。平安时代的蝙蝠扇,扇骨仅为数根,到了镰仓时代增至10根,室町时代为12根,扇骨由疏而密,装饰也愈趋精巧豪华。

同类推荐
  • 画像石·画像砖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画像石·画像砖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本书以作者二十余年来的西方音乐史教学和研究为基础写成,其所面向的读者群主要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学生。
  •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魏晋神韵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魏晋神韵

    写字教育不仅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个性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 汤显祖与明代戏剧

    汤显祖与明代戏剧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华语电影工业历史流变与跨地合作

    华语电影工业历史流变与跨地合作

    本书学术灵感与成果资源来自“上海国际电影学术论坛”(ShanghaiForumforFilmStudies)承办的“华语电影工业:历史、当代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分五辑:“电影市场与审查制度”,“历史经验与华语叙述”,“‘唐山’记忆与香港主义”,“在地文化与现代想象”和“华语电影合拍片研究”,对早期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香港与台湾电影中的在地文化与现代想象,以及当前华语电影合拍片等现象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为读者奉上当前国内外华语电影研究的最新创见。
热门推荐
  • 那位母亲

    那位母亲

    江月(阿钰)是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孩子,在十岁之前,和村里其他孩子玩乐便是她整日的安排。直到她在找到了一条通往外面广阔天地的小路后,她逃走了,离开了充满酸臭汗味的小毛房。留下了她年已半百的母亲独自一人。在之后的几年,母亲一直都在寻找……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追夫女军师

    追夫女军师

    她穿越而来,成为没娘疼的当朝大将军独女,与张家小侯爷指腹为婚。本以为一生就这样平平淡淡,谁料一场战争忽然爆发,将军爹爹战死沙场,她从人人仰慕的将军千金成为一介孤女,本想与之相濡以沫一生的未婚夫居然是一个渣男!姨娘、小三蜂拥而至,真当她是没爹没娘的孤女就好欺负不成!她自有将军后人的傲气!不屑与一个渣男过一生,于是她甩渣男,入军营,寻那顶天立地铮铮铁骨的好男儿!
  • 从那一天起世界变了

    从那一天起世界变了

    一个个世界的毁灭中,最瑰丽的史书。诸天万纪,岁月史书
  • 傲娇金主的笨妻

    傲娇金主的笨妻

    原本想上个茅厕方便方便,不料一朝穿越,到某个军队区域.。在二次元世界生活的她,当然知道这是是非之地。她为了求生拼命的讨好金主大人。每天做着美味佳肴,不辞辛苦的给金主洗衣服。在某个月黑风光的晚上,刚洗完澡的龙金主准备要穿“睡衣”时,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貌似是从“睡衣”传过来的。他没有这个洗衣液,是吧?片刻后,龙金主一脚踢开某个闺门,“柳莹莹,你…”此时的柳莹莹上身穿着小到不能再小的小背心,被子被一脚踢开呼呼大睡着。
  • 不要欺负我是老实人

    不要欺负我是老实人

    人说这个世界是神创造的,所以他们信奉神、崇拜神,甚至还想成为神,而神却说是这个世界创造了神,神与人根本就是两个没有任何关联的层面,于是人努力地想成为神,拥有神那样可以创造世界的力量,而神则在告诉人,神于人的不同在于,神有能力创造,而人则是只会破坏,神也同样需要感情、需要爱,也需要人一样的生活,奇异男孩降临山谷,神卫齐聚,是兽神临世,还是地祖成魔,为寻找想要的生活,不得不卷入人为成神的纷争之中……
  • 芷水青青

    芷水青青

    初恋,对于大多数人,都是朦胧而青涩的,但又令人有着无限的回味,甚至毕生难忘。我所写的,是闽西一个民俗历史文化名村里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个关于七零后的爱情故事,隽永清新,乡土气息浓厚,读者诸君,尤其是同时代人,或者对这个发生在那个年代的故事能发出会心一笑,就是作者莫大的欣慰。
  • 神世避尘

    神世避尘

    与世无争的皇子摊上众人眼红的皇位,于是多了个饭后谈资的太子
  • 颜小姐借你余生共享

    颜小姐借你余生共享

    颜歌在30岁这年,办了两件最酷的事情:第一件是向工作了十年的单位递交了辞职信,第二件是同妈宝男不能生育的老公办理了离婚。为辞职这件事,母亲知道后生气的一周没与她讲话。倒是在离婚的事上,父母说这件事你自己拿主意,毕竟日子是你俩过。刚刚失去工作又离了婚的中年女人,可社会是一个修罗场,不会同情弱者,也不会赞誉强者。颜歌这次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下半生,可哪知,生活还有很多的坎坷在等着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