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12100000059

第59章 唐代饮茶与法门寺出土的茶具

(曰)高桥忠彦王竞香译

一、唐代茶的历史

加工山茶科植物的叶子并饮用的文化,即茶文化。众所周知,茶源于中国,其后传入包括日本、欧美等世界各地。可是,茶作为中国的国民饮料及其地位的巩固却比较晚,也就是唐代的事情。即与酒和其他饮料相比,还不能说历史悠久。尽管如此,茶自唐宋以来直到今天,作为文人生活中的必需事项,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且,饮茶方法本身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变化着,体现着中国人始终追求茶之味的热情。

具体地说,如下表所示,中国饮茶的历史有三个高峰期。第一,唐代完成的“煎茶法”。这是优雅高尚的饮茶法,饮茶习俗开始并在全国普及。其详细程序将在后文叙述,即煮出粉末化的固形茶之形式,后来的点茶法、泡茶法由此发展而来。第二,“点茶法”。这是实现饼茶高级化的宋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如最后一节所述,对日本茶道而言有着重要意义。第三,“泡茶法”。这是元明以后随着绿茶、散茶的改良而发展的饮茶法。在清代,发酵茶(乌龙、红茶等)得以发展,内容也趋多样化。茶与宜兴紫砂壶绝妙搭配的出现,也是明代以后,与后来的功夫茶及现代茶艺有关,也与日本的煎茶道有很深的关系。当然茶的历史很复杂,虽有如图表所示的界限,但对表明其重点很有意义。

第一型到完成即可认为是唐代以前茶的历史。饮茶之风源自茶树的原产地云贵高原的四川,沿长江遍及南部中国,被认为最迟是汉到三国时期其后,中国迎来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时代,其间游牧民族王朝统治北方中国,他们喜爱饮用乳制品中国南部的茶饮料还未普及。统一南北朝的隋及唐代初期,为茶在全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根据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饮茶传人中国北方是开元年间(713~741)之事。“泰山灵岩寺降魔师允许僧人饮茶,人们纷纷仿效而流行,都市开有很多茶铺。”又载,陆羽着茶论即《茶经》(758年前后成书),因为解释“煎茶炙茶之法”、设计“茶具二十四事”(二十四套茶具、《茶经》中如实列举了如数之茶具),好事家皆备有一套茶具。根据这一点可知,他的理论化系统化的《茶经》在唐代饮茶普及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表明陆羽加以改良以前饮茶具体方法的文献极少。《茶经》七之事引用的《广雅》中有“荆巴间采茶做饼,叶老者饼成以米糕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笔之。”此段文字在《广雅》(三国魏之张揖编)中已不能看到,这样的史料也许就不存在。但至少是陆羽看到的旧风俗,大致是唐以前饮茶法的可能性很高。陆羽对此方法加以改进,使提取更纯粹茶味的饮茶法趋于完善和普及。再者,陆羽茶和其自幼为竟陵智积禅师养育之事有关,可以说是以寺院传承的饮茶法为基础。另一方面,不能忘记的是他后半生定居湖州,采集各地名茶并加深见识的结果,因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饮茶体系。

二、《茶经》中的唐代饮茶

作为评价唐代饮茶实态的文献资料,《茶经》大概是唯一的,依据其记述,将产生具体印象的形式尽可能进行系统地整理。《茶经》总共分为十章,关于茶的制造之事有“二之具”、“三之造”,在茶的饮用程序方面有“四之器”与“五之煮”,都有详细记载。

首先,总结饼茶的制造过程。采制茶叶。用甑蒸茶。用杵捣茶。用规制作圆形、方形、花形饼茶,中心穿孔。以竹签穿之炙烤,使其干燥。用竹签、草绳穿之保存。梅雨时期,置育(木竹纸等制作的放在炭火上的容器)中,除湿气。

非常遗憾,当时的实物饼茶并没有保存下来。但其制作方法很容易效仿,实验制作是可能的。按上述做法,表面有皱纹带点黑绿色又相当坚硬的饼茶就制成了。

这种茶按现在的分类,基本上属于绿茶范围,在最初阶段,由于蒸叶防止了茶酵素的作用。但是,考虑到干燥过程需花时间的因素,就必须考虑非酵素的发酵。即所谓的后发酵,特别在表面会有明显变化。《茶经》“三之造”中有“宿制者则黑,日制者则黄”的记载,显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的后发酵。在本文中,可见对茶叶的鉴别,要进行像色泽、表纹(皱)情形的鉴别,此处不再赘述其次,整理有关饮茶的方法。用夹子夹住饼茶炙烤至表面膨胀。趁热放入纸囊内。用碾子碾成粉末。再用罗过筛,取细茶末。将铁釜置风炉上烧沸水,待有小水泡出现,投入盐花。水泡连续出现时,取其汤,以竹荚搅拌,以则量取茶末投入汤中心。用取出之汤以止沸降温,待茶华(水沫与茶末在汤面形成的)出现。用瓢舀出注入碗中即成。

在此,可以说对茶叶炙烤的程度,汤沸的具体情形都要用眼力来判断,要有熟练的方法,与这种完全相同的饮茶法,现d不再使用。那么,点什么样的茶只能靠想象。先不说茶味如何,如从看到的情况来讲,茶花漂浮在表面是其特征。事实上,在唐代的诗文中,多用松花、麴尘等词语来描写茶花,黄绿色茶沫浮动的情形总是感人的(2)。

除掉茶华之后,茶汤本身的色泽是煮出来的后发酵绿茶的粉末,即被认为是所说的茶色薄。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主张将用作茶碗的邢瓷及越瓷进行比较,前者色白,因而,茶色泛红为次;后者色青,而茶色映绿为上。总之,前者茶色为原本之色,后者与青色相混而成绿色,由此推测,茶色为从红到黄的范围之内。

如上所述,陆羽提倡并记述的茶当然不是唐代茶的全部情况。《茶经》“六之饮”,对民间的饮茶情形,陆羽持批评的立场,再加葱、姜、陈皮、吴茱萸、薄荷煮茶等方面,斥其如阴沟的流水一样让人嗤之以鼻(1)。这与前述的《广雅》记事结合考虑的话,可推测其目标是追求茶之真味,改变以前在茶中加各种原料作为汤或药品饮用的旧习俗。正如前边讲过的那样,唐代的士人阶层接受陆羽茶,各家皆备茶具二十四事之说。虽无唐代宫廷饮茶的直接资料,却大概可以考证为陆羽流之茶吧。

三、法门寺出土的茶具

在法门寺地宫发现的众多文物中,可以说包括三种茶具:⑴明确记载作为饮茶用的器物;(2)在饮茶时使用的可能性极高的器物;(3)能指出是饮茶时可能使用的器具。属于(1)类的有银茶碾、茶罗与琉璃茶碗及茶托。

茶碾与茶罗是配套使用的,是将饼茶碾碎、过筛之用具。法门寺《衣物账》中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两”的记录。与出土的茶碾、茶罗、茶匙相对应。可推知总共为七件一套的是以茶碾为主体的“茶槽子”、碾碎茶叶的轮状“碉轴”(本身表面刻有“碉轴”)、《茶经》“四之器”中叫“堕”。即碾子、茶罗(分为盖、主体和抽屉)、长短两根茶匙(长35.7厘米和19.2厘米),推测其合为一套。

这些茶器中,茶碾与茶罗是咸通十年(869)敕令文思院(宫廷金银器制作坊)制作,铭刻着“茶碾子”、“茶罗子”,极有可能是唐懿宗皇帝(860-874)在位时期宫廷使用的茶具,是供奉法门寺(当时为重真寺)的佛舍利而贡施的。

根据《茶经》四之器记载,碾为橘木等做成,唐代民间的碾为木、石、陶制之物,大概只有宫廷才使用银碾吧。一方面,北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有茶碾为银质或铁制的记述。由此可见,银碾仍为宫廷用物。而且,说到茶匙,可以认为是从茶碾中取茶末、并量茶末等多种用途,没有必要勉强与《茶经》中的用具比较吧。

其次是玻璃茶碗、茶托。相当于《衣物账》“琉璃茶碗、托子一副”的记录,不容置疑是饮茶用具。如前节所述,据《茶经》记载,与邢窑白瓷相比,越窑青瓷(更适合茶色)使茶色更显好看。法门寺出土的陶瓷器中,秘色瓷碗属于越瓷,但不保证是饮茶用具。玻璃茶碗被看作是《茶经》中类玉、类冰之述的器物,接近越瓷特征,其黄绿色也能反映茶色。至少与北宋时期点茶时好黑色建盏相比,可以说是唐代的特色。

作为(2)类中极可能是饮茶时用的盐台。《衣物账》有“盐台一副,重十二两”的记载,并在盐台足架内侧刻有“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凃金盐台一只,并盖共重一十二两四钱”的铭文,可看作《茶经》“四之器”所谓的“鹾簋”(瓷质带圆盖的盐坛)。关于唐代饮茶时在茶汤中加盐之事,如上述那样,此习惯北宋以后巳不时兴。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有“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辄大笑之,然茶之中等者,若用姜煮,信佳也,盐则不可”的记载。法门寺出土的三足架银盐台,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饮茶时的用具。《衣物账》中除结条银茶笼外,从置于茶槽之上,茶碾、茶罗制成之前一年(咸通九年即868)同在文思院制造这点来考虑,推测其与茶碾等茶器的关系非常紧密。

属于⑶类的是鎏金银龟盒(《衣物账》中为“龟”),金银丝笼子(《衣物账》中为结条笼子)等,有研究人员推测为茶器。虽不能否定这些器物作为保存茶饼来使用的可能性,但其详细用途,将不会超出以上推测的范围。

总之,以上所述茶碾、茶罗、匙、茶碗、茶托、龟盒、笼子全部在《衣物帐》上被分为“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账…等”内,依据气贺泽保规先生分析,这批器物是日常生活用品,是把佛舍利作为人格来、藏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唐懿宗皇帝使用过的这批茶具,就不只是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而且有助于理解唐代宫廷生活的情形。

四、茶文化的变迁与曰本

大家知道,唐代茶文化是通过遣唐使等传入日本,并保留下来的。《日本后纪》弘仁六年(815)记载,有人唐经验的大僧都永忠亲手给嵯哦天皇煎茶的记事。“煎茶”呈现出唐代茶的情形。另外,从《经国集》载惟氏之诗“独对金炉炙令干燥(炙茶)”;“浪花起(茶花)”;“吴盐和味味更美(加盐习俗)”等,可看到反映唐代饮茶特征的词句。

但是,那好像是昙花一现。随着国风文化的隆盛,日本茶文化已走向衰亡。到镰仓时代,荣西带回的宋代茶文化却固定下来,与后来的茶道有密切关系,这完全是另一种形式的茶,即点茶。

如表所示,在末中注入沸水饮用即为点茶。其时注沸水所用的长嘴壶,即使用汤瓶是其特征。而体现点茶出现的资料,在宋初陶榖的《清异录》中有很多记事。同书引用苏廛《十六汤品》若是唐末之事,那么关于汤瓶的详述、早就洗练的点茶文化,显示那时已经存在点茶。而且,在重视点茶文化的福建一带,特别是北苑团饼茶得到迅速发展和改良,也是五代到宋初完成的。

系统记载点茶方面的茶书,有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从两论着及其他资料总结整理宋代点茶程序如下:将团饼茶(福建团茶很珍贵)捣碎;碾为粉末;筛罗;入末茶于茶盏中;用汤瓶注沸水;用匙或茶筅搅匀,以备饮用。这与唐代煎茶法相比变得简洁明快,《茶录》中用团茶,而宋代散茶的发展也很着名,有江西的双井茶、浙江的日注茶等名茶。以点茶方式饮用散茶时,主要是用石磨碾制茶末的。

然而,荣西传回日本的茶是南宋时期的浙江茶,是碾碎散茶以点茶形式饮用的类型,对此加以改良,后来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文化。关于为什么唐代茶在日本消亡、宋代茶则扎根保留下来这一点,显示单纯明确的理由是困难的。以五山为中心的禅宗文化,在日本中世文化上所占的重要地位是一个理由吧。

〔注释〕文献中可见饮茶风俗最初的例子,常被引用的是西汉末王褒的《僮约》(前59)。

比如,《洛阳伽蓝记》卷三有北方人蔑称南方的饮料茶为酪奴的故事。

《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有“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须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的记载。

《茶经》三之造“茶有千万状”,叙述比喻茶如胡人皮靴等八种,这是形容茶的表面吧。“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拗垤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鉴之上也。”

参照高桥忠彦《以唐宋为中心的饮茶法的变迁》(《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09册1989年3月)。

《茶经》四之器碗项,有“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记述。视越瓷有透明感的绿色为好。

《茶经》六之饮器有“饮有粗茶、散茶、抹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ft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或用葱姜、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的记述。

本节参照气贺泽保规先生的《法门寺出土的唐代文物及背景——碑刻(衣物账)的整理与分析》(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中国中世文物》1993年3月)。

试推定法门寺出土的有关茶具的议论,以韩伟先生《从饮茶风尚看法门寺等地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文物出版社《文物》1988年10期)为主,完成了多数,除列举的以外,其他结论不能确定。

茶碾底部有“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茶碾子一枚,共重二十九两”铭文。

河南偃师出土出土瓷茶碾,有徐殿魁先生《试论唐代的民间茶具》(《农业考古》1994年2期)。

《大观茶论》罗碾项有“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宋代的茶碾似乎普遍为金属制之,南宋的《茶具图赞》附有“金法槽”之名。

见气贺泽先生的论文集597页-599页。

《日本后纪》弘仁六年四月有“癸亥,幸近江国滋贺韩埼,…更过梵释寺,…大僧都永忠手自煎茶奉御”。

《经国集》卷十四,惟氏之《和出云巨太守茶歌》有“…山旁老爱为宝,独对金炉炙令干,…盆浮沸,浪花起,巩县埦,商家盘,吴盐和味味更美,物性由来是幽洁”的记载。

参照《清异录》苑茗门中的“生成盏”、“茶百戏”、“漏影春”。

(高桥忠彦,日本国东京学业大学教授;王竞香译自《中国法门寺地宫珍宝赴曰本展图录》)

同类推荐
  • 随便问吧——关于中国文化的108个趣味问题

    随便问吧——关于中国文化的108个趣味问题

    本书参考了大量文献、考古资料,并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提问+解释+知识拓展”的形式,用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力求晓畅易懂、准确生动,并注重科学的严谨性和知识的可读性,以符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
  • 中国古代乐器

    中国古代乐器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中国人本色

    中国人本色

    晚清中国到底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至今有哪些改变?在本书中,美国外交官何天爵结合十几年亲身经历,勾勒出了晚清中国社会全景,从司法制度到衣食住行,从光绪、慈禧到京郊的老和尚。何天爵是个幽默的绅士,更是“中国通”,对中国人的算计,中庸乃至中国商人的种种伎俩都做了精辟的分析。这是一位美国外交官在华十多年的亲历感受,这是一本迄今仍有借鉴意义的晚清社会观察,这是一面能让我们看到过去和现在的镜子,这更是一个能让中国读者发出会心微笑的文本。
  • 什刹海与京杭大运河

    什刹海与京杭大运河

    本书介绍了北京城市发展史、京杭大运河开通及漕运史、北京著名风景区什刹海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关联、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什刹海地区保护、建设、管理的成效。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在这里,无论是一个时代,还是一段奇缘,又或是一处半壁残垣,一处古墓深山,他们都是中华五千年瑰丽诗篇的组成部分,在为世人呈现奇趣剧目的同时,也留下了无数难以道清说明的历史谜题。时人皆知,越是悠远的历史脉络,越是广大的土地山河,因为难以处处照看,细细研究,所以才越发显得像谜一样,令人观之心生乐趣,想要拆解其中疑窦。中国的历史就是如此害羞,不轻易揭开自己的层层面纱,叫人想要探个究竟。
热门推荐
  • 逆天神道传

    逆天神道传

    凌言脸容洽谈,神色无怒无喜,深邃的眼眸似乎蕴含着一切,轻声道:“天地本为一混沌,谁高谁低,究之何处?大道有情,奈何人性不足;神也好,仙也罢,你们不过是经过功法的修炼拥有了强大力量的人而已,俯瞰世情何以独然?”
  • 妻主当自强

    妻主当自强

    喜欢美男是不是她的错?当然不是,喜欢调戏美男是不是她的错?那就更加不是了!可是……白秋棠朝天怒吼:为什么调戏美男的色女千千万,老天你要这么耍我!穿越就算了,为何这副身体是个白痴儿?美男只能看不能吃?老娘偏要挨个吃个遍!
  • 倾世宠婚:独宠傲娇小萌妻

    倾世宠婚:独宠傲娇小萌妻

    上一世,他爱她却不敢爱,只因为她是朋友托付给他的孤儿,身份名义上他算得上她父亲,他只能远离她,伤害她,却不想让她失去了生命。这一世,他不会放开她的手,身份又如何,名义又如何,只要是她想要的,他一定会双手为她奉上
  • 魔王绝宠:废材倾天下

    魔王绝宠:废材倾天下

    她,二十一世纪的王牌特工,穿越到墨氏皇族,最受冷落的七公主身上。褪去痴傻懦弱,皇家宴会上,她一舞惊天下。入了谁的眼?夺走了谁的心?他,身份诡异,冷血无情,却对她死不放手,卖萌打滚求包养,样样做过。且看她如何走上巅峰,与他谱写一场旷古绝恋,同他傲视天下!“娘子,为夫的心就在这儿你拿走吧,如果你拿走了就说明你喜欢我,你不拿走就说明你爱我。”某男无赖道。“咻~你死了别说了。”某女哼道。“。。。。”
  • 众神之妻

    众神之妻

    NP一女,众神之间的爆笑故事,希腊诸神之间的轻松愉快。内在傲娇吐槽的女主遇上温和阳光的诸神会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啦啦啦啦。
  • 女皇的面首

    女皇的面首

    汹涌的金融海啸面前,一无所有的薛毅只能将自己倾倒入滚滚黄浦江不想却梦回大唐,拜得名师袁天罡,习得奇书《推背图》山东高门、关陇豪门、南方士族,再加上神秘的西来之佛,整个大唐混乱异常身披第一男宠的薛毅,在这一片不耻与羡慕中,在这风云变幻的大唐,该如何自处?在一片诋毁与赞誉中,又能否实现心中最初的梦想:一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 万千世界的一小角

    万千世界的一小角

    凤溪是真的欲哭无泪,谁能告诉她,那个二傻子一样的筒子,怎么是个终极大Boss!一个接一个的坑,跳呀跳,等等!自己好像也没那么简单。出身成谜、死亡原因成谜、记忆缺失……凤溪黑脸,还穿P呀!脑子都不还用了!"宿主爸爸!去下一个世界了!"看着那个笑的一脸灿烂的人,凤溪无语。“滚!不去!”“嗯?去,还是不得不去?”筒子的脸马上拉下。“去去去去去!”凤溪改口,绝对不是她怂。看着人消失在眼前,筒子笑了,碎片快集齐了,你们等着吧,我、回来了。
  • 四季锦

    四季锦

    幼时你将我捡回去,教我习文练武,教我远离红尘,可是我没有听你的话,一步错步步错,最终你为了我而死,我也活成了你所期望的样子
  • 墓至冥

    墓至冥

    穷困潦倒之际,我和刀子被迫干上了挖图的买卖,却不曾想近期的一桩生意,竟然与我失踪已久的祖父有关。最为离奇的是,一名半人半妖的神秘女子居然贯穿南北中国,始终在我们的视线之中。最后,所有证据都指向结余中日公海上的一座无名小岛。我和刀子本着为国争光,发扬人道主义救援精神的原则,当即拍板决定即日启程,挽救这批文物于水深火热之中。
  • 夜半红棺

    夜半红棺

    黑暗里微微打开的老宅,没有尽头的走廊,张贴着一个个颤栗故事!熙熙攘攘的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巨大、工作竞争激烈的人们愈来愈喜欢闯进各式各样惊险、刺激的异度空间,在那里释放烦恼与苦闷,在那里寻找诡谲的传说,也在那里解开令人心寒胆战的噩梦。夜深了,办公室的神秘脚印、楼道里若隐若现的怪影、荒郊公路的红衣女孩、旅馆地下室的腐烂尸体……毛骨悚然的事情正在发生着,惊悚的氛围、扑朔迷离的画面让我们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