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11300000036

第36章 约翰·克利斯朵夫(2)

罗曼·罗兰并未赋予这一小说人物以过多的政治色彩,但他那被作家有意突出的普遍人性由于不断地处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之中,因而往往被历史化和具体化了。这也是小说家努力的方向,他想使这一人物成为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不排除身上的弱点和盲目性,而突出他的英雄性格和反抗精神;不使他脱离社会和政治斗争,却又让他保持着思想上的绝对自由;不窒息他身上一定程度的野性和强悍个性,同时赋予他以人情味和真诚的同情心。总而言之,这既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又是一个在社会里挣扎、谋生、创作、反抗、探索的实实在在的艺术家。从小说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个在现实性的基础上加以理想化的形象。

但是,审美理想化并没有妨碍小说家把他的人物的个性根植于现实的土壤。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性格发展不停滞于单纯的人性层面,譬如凝聚的“英雄个性”的层面。在小说的前半部,主人公的活动表现出个人干预社会的倾向。然而这种个人干预社会进程的可能性非常有限。但主人公性格的发展在小说后半部突破了这一点,他逐渐使自己的生存目的由单纯反抗变为一种明确而自觉的民主主义理想,即投身于人类的进步事业。在战前的历史条件下,这种转变的根本标志就是与劳工结合。但是,在政治问题上,他却感受着矛盾,一方面他作为艺术家不能为政治空谈而浪费他的时间,另一方面又感到政治是不可逃避的东西,面对贫富悬殊的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他“良心上不能不拥护劳工的政党”。罗曼·罗兰的人物是一代优秀分子,他们对劳工的事业充满同情和希望,但在历史潮流中仅仅看到工团主义的神话,因而未能真正地找到历史的出路,小说的悲剧性就在于此。

罗曼·罗兰在小说末卷出版序里,已向读者言明小说结局的悲剧意味。他无意于讴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宽容与慈悲,只是以冷静的痛苦的忏悔意识写出这一个时代的悲剧:

我写下了快要消亡的一代的悲剧。我毫不隐蔽地暴露了它的缺陷与德性,它的沉重的悲哀,它的混混沌沌的骄傲,它的英勇的努力,以及它在重新缔造一个世界、一种道德、一种美学、一种信仰、一个新的人类这一超人使命的重负之下感到的沮丧。——这便是我们过去的历史。

这是一段超人精神的沮丧的历史。在1914年大战临近的历史进程中,这段试图超越老旧的欧洲的可歌可泣的历史,已经接近尾声。所以在深思熟虑之后,不得不匆匆结束他的主人公的行程。

尽管小说的结局带有悲剧色彩,还是不能把它的基本精神作为悲剧意识来理解,因为小说主题的侧重点是欧洲新一代民主主义者的“超人使命”,他们不仅要重新缔造一种文化,而且要重新缔造一个新的人类。罗曼·罗兰在小说中正是试图通过他的人物来设想一种全新的文化和一个全新的人类社会,从而开拓了欧洲人道主义文学的广阔前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拉贡认为“这部小说打开了20世纪的门户”。

罗曼·罗兰在小说中明确提出了铲除“贫乏的个人主义”的主张,这标志着欧洲人道主义的一个新的方向。但罗曼·罗兰并不要求取消个性,相反的,他主张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只是不赞成以个性的发展来拒绝个人的社会义务。个人与社会,个性的发展与社会的义务,这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中心内容。小说正是围绕这一中心内容来表现“生与爱”,或英雄主义与博爱的主题的。生命力,或英雄主义,体现了强有力的个性特征,爱则是一种道德天职和人类义务。

约翰·克利斯朵夫身上集中了当代思想的这两个方面。作者在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把尼采的超人精神同托尔斯泰的道德使命结合起来,并以新的历史精神处理个人命运同周围世界的现实关系。这样,读者便看到了小说主人公的个性及其社会存在犹如一条生命的巨流自由地奔泻。与这种粗犷强悍的个性同时存在着的,是对人类的巨大同情心,它以真诚的爱维系着人类的精神联系,并试图克服冷酷无情的人际关系。围绕主人公形成的友爱世界,体现了作者的这一审美理想。但这一理想只是一个未来的远景,当作家让他的人物把这一远景乌托邦地搬移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便导致了小说结尾的思想悲剧。(柳鸣九)

罗曼·罗兰在《回忆录》中写道:“一切的生命都是信仰的行为。”罗曼·罗兰一生就是为了捍卫自己人道主义信仰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创作点亮了人类崇高的精神境界。

罗曼·罗兰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涅夫勒省克拉姆西镇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银行职员,母亲热爱音乐,对年幼的罗兰起到了很好的启迪作用。1880年全家移居到巴黎,罗兰于188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了一年哲学之后改修历史,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又通过考试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1890年,他利用在罗马研究史学课题的机会漫游意大利,收集素材开始创作。《奥西诺》等几个未曾发表的早期剧本是他的第一批作品。1891年回到巴黎,第二年与巴黎名教授勃莱亚的女儿结婚。婚后和夫人一起去了罗马,写了一篇关于意大利歌剧起源史的论文。回国后获得博士学位,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学创作,兼写音乐评论。在这个时期,他写了十多部剧本,主要有以《信仰悲剧》为总题的三个剧本:《圣路易》(1897年)、《艾尔特》(1898年)和《理性的胜利》(1911年),表达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振兴的愿望;剧本《群狼》(1898年)影射了当时的德雷福斯事件。而在家庭生活方面,罗曼·罗兰与热衷上流社会社交生活的妻子思想隔阂越来越深,最终于1901年离婚。

1898至1903年间,罗曼·罗兰参加了“人民戏剧”运动。1900年起,他为创建中的人民剧院写了《丹东》(1900年)和《七月十四日》(1902年)等大革命题材剧本,并把撰写的关于人民戏剧问题的论文结集为《人民戏剧》,于1903年出版。但是罗兰的戏剧作品并没有产生巨大的影响,他开始尝试其他体裁的创作。1903年发表了《贝多芬传》,受到关注。同时,从1904年至1912年,罗兰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创作了10卷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举成名。虽然它为作家带来巨大声誉,但是因为它抨击了法德社会的颓废文化界而引起资产阶级腐朽文化卫道士的围攻。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罗曼·罗兰侨居中立国瑞士,他坚持人道主义,反对战争。1914年在《日内瓦日报》上发表反战政论《超乎混战之上》,在西方世界反响强烈。他的反战立场激怒了法国民族沙文主义者,包括他过去的一些朋友和知识界同行,他们把他说成是“民族公敌”。但罗兰毫不退却,他继续坚持人道主义立场,呼吁和平。1916年,瑞典皇家学院把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罗曼·罗兰,罗曼·罗兰把奖金全部赠给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会和几个救济战争难民的民间组织。

从20世纪30年代起,罗曼·罗兰不止一次公开声明支持苏联,并应高尔基的邀请于1936年访问了苏联。20世纪30年代后期,他与法国进步作家一道参加反对法西斯、反对侵略战争的国际性群众运动。在文学创作上,有小说《克莱伦勃》(1920年)与《母与子》(1922年-1933年)问世。1938年,罗曼·罗兰返回法国定居。二战期间,他在沦陷的法国闭门著作,写了回忆录《贝玑》(1944年)、《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年-1934年)等,直到1944年12月30日在维兹莱小镇的住所里与世长辞。

小说《母与子》(又译《欣悦的灵魂》)是罗曼·罗兰小说的另一部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安乃德是大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20多岁时继承了父母的遗产,生活富裕。后来她的全部家财被替她经管财产的公证人作为赌注输得精光。于是安乃德成了赤贫之人,靠教家馆勉强维持生活。她曾与同学洛瑞恋爱订婚,后又取消婚约,过独身生活,并抚养她的非婚生的儿子。小说的后半部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法国为背景,反映了法西斯势力猖獗和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安乃德的儿子那时已经是20多岁的青年,在反法西斯的斗争中被法西斯暴徒所暗杀。两鬓斑白的安乃德踏着儿子的血迹,继续前进,走上了反法西斯斗争的第一线。

阿纳托尔·法朗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诸神渴了》真实再现了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社会的各个层面,尖锐地指出资产阶级的丑恶和腐朽以及他们所宣扬的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与此同时,小说还歌颂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塑造了主人公甘墨兰这个爱国主义者的形象。1921年他以这部杰作所表现出的“高贵的风格、深厚的人类同情以及优雅和真正高卢人的气质”而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同类推荐
  • 忘忧草

    忘忧草

    欣闻我部战士任然(任文博)出版诗集《忘忧》,我甚感高兴与快慰。自古英雄出少年,从来军营多俊才。年仅21岁的任然能在紧张的训练之余,把自己从军后所思所想所感,以诗歌的形式艺术地展现出来,是很不简单的,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透视这部既阳刚又清秀俊美而略显稚嫩的诗文集,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把热爱生活、热爱军营与自己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孤寂以及对战争和和平、信仰和追求的独特情感一起融入诗歌,感情细腻,朴实精炼,发入深省。希望任然同志笔耕不辍、追寻不止,待到秋天再来时,祈盼看到他辛勤的镰刀下有更多更壮的果实。
  • 东张西望

    东张西望

    作者以其独特的经历和视角,记录下在美国、日本留学期间以及在凤凰卫视和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工作期间对于异国社会、文化制度方面的思考和分析。本书体裁为文化随笔,可读性较强。本书展现了80后一代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心态对国际事务的驳议、评论,并非浮光掠影式的“点到为止”,而是上升为文化、制度的思考。本书堪称一部写给中国今天和未来的年轻知识精英的读物,能够帮助年轻一代人更为成熟和理性地看待世界!外媒“主观臆测”VS中国“政治企图”、日本政治的死穴、“知日”的价值、日本前自卫舰队司令官现身说法、美日同盟“多元化微调”、日本“料亭政治”的前世今生……
  • 钟表的成长之歌

    钟表的成长之歌

    当代诗歌的进程中,70后诗人的山场,随之而来的迅速崛起,确乎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枓,不仅诗歌读者感到意外,而且诗歌界内部也感到意外。对冇些诗人来讲.由于70后诗人的登台,原先似乎清晰可辨的当代诗歌发展的脉络变得模糊起来,甚至变得无从把握。原来设想的从始于1970年代的地下诗,延伸到朦胧诗,再转换到第三代诗歌,并进而扩展到后朦胧诗的这一当代诗歌的谱系,本来就在上世纪90年代的诗歌中遭遇了离析,但在诗歌史的评述上似乎还有折中的办法。而70后诗人的星火燎原,则彻底捻灭了人们对修复原先的当代诗歌谱系的动机和可能。
  • 梦里田园

    梦里田园

    本书是刘正功同志近年所撰写、发表的古体诗词,共八十首,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前面部分的长短句,第二类是五言和七言,第三类是按照词牌格律填写的词。刘正功的诗歌作品所反映的是作者炽热的知识分子情怀,强烈的忧患意识,在作者的笔下,家乡、家乡的人、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每一点变化,都给予了他艺术创作的灵感,绘成一首首动人的诗篇,组成了诗人梦中的田园。
  • 相逢一笑拈花处(苏曼殊作品精选)

    相逢一笑拈花处(苏曼殊作品精选)

    柳亚子:“曼殊所有的作品是非食人间烟火人所能及。小诗凄艳绝伦,无世俗尘土气。”周作人:“他(苏曼殊)的诗文平心说来的确还写得不错,还有些真气和风致,表现出他的个人来……说曼殊是鸳鸯蝴蝶派的人,虽然稍为苛刻一点,其实倒也是真的。曼殊在这派里可以当得起大师的名号。”印顺大师:“中国有两大诗僧,前有佛印,今有曼殊。”
热门推荐
  • 云本无心水自闲

    云本无心水自闲

    (1v1古风宠文)云摇平生无所志,煮酒烹茶而后尝一口海棠酥,偷得浮生半日闲,便觉不失为人生一大幸事。然而看似清平的世道,背后早已波诡云谲。一场惊天阴谋,她甘愿入局,决意与这世道争上一争!奈何旅途艰难且孤寂,猜忌,背叛,别离……我真的好累。幸而有你。浮世繁华我也历过,粗茶淡饭我亦品过。只是往后余生,免我颠沛流离,免我孑然一身,可好?
  • 移魂宿愿

    移魂宿愿

    一个已死之人,的心愿,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奇缘----------------------待-----写
  • 规之则

    规之则

    规则之下,世界之巅。一切的阴影都会散去,但迎来的是不是光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人生有两次幸运就好

    人生有两次幸运就好

    朋友说,人生有两次幸运就好,一次是遇见你,一次是走到底;我想说,人生有两次幸运就好,一次是遇见你,一次是爱过你。
  •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爱你是我做过最混蛋的事儿

    爱你是我做过最混蛋的事儿

    “嘉乐?”有男人的声音叫她,那是一个低沉略带戏谑的声音。这样的夜晚,有了这样的一声呼唤,就像带着蛊惑。嘉乐回头,嘴角的笑意一点一点落下来。一个陌生的男人,嘴角掠起,一身漆黑的西装,比这夜色还要沉。他的眼睛里除了笑意,还有一丝探究。嘉乐警惕的看着他,心里浮出了一个答案。梁思衍。男人的笑意更浓了,“妹妹知道我?”他迈开步子朝她走过来,一步一步,一字一顿。嘉乐下意识向后退,却发现自己身处不利,这是三楼,身后就是悬空。栏杆卡在她的背上,她紧紧的贴着,不再挪动分毫。她梗着脖子,“不要叫我妹妹!”
  • 末世之天诛

    末世之天诛

    一场黑雨改变了整个世界。一夜之间,人类沦为了各种怪物的猎物。面对怪物的猎食,同族的相残,人类该何去何从?
  • 凤倾天下

    凤倾天下

    “便是我说爱你,此时此刻,你又岂会信?”曾经的爱慕,不过年少无知。家亡人散,这滋味,你也该尝尝。至于这天下,本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
  • 圣尸

    圣尸

    人体肉身就是一座山山中宝藏无数而修行就是登山寻找宝藏的过程这途中,有奇遇,有美景,有凶险,有诱惑……世间大道三千,修行法门无数,练气,修身,养神魂,皆是‘登山’之法但无外乎,悟道于天地,求道于自身终究绕不开一个‘尸’字尸,既是肉身,内藏‘精’‘气’‘神’圣尸,既是寻得‘山’中真宝,成圣化仙所谓‘仙’,不过是登‘山’之‘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