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16800000013

第13章 节日习俗篇(5)

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放鞭炮的由来

放爆竹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妖恶鬼。

《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

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

后来,经过炼丹家的不断摸索,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北宋时,爆竹在制作技术方面有了大的改进。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炮仗”,后又改为“鞭炮”。爆竹能发出巨响,给人以惊鬼神的感觉,很快成为一种驱害避邪的神物。

燃放爆竹,是为了表达人们去邪祈福的新年意愿,后来,还用来庆贺婚礼、开业以及其他重大的庆祝活动。

关大门吃年饭的由来

在我国江南一带,每年吃年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关起大门,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敲击碗筷。吃完年饭,将桌上的碗筷收拾干净后,再打开大门,这叫做闭门生财,开门大吉。

相传,这种习俗是为了哄骗铁拐李。

每年吃年饭的时候,玉帝就派铁拐李下凡查看,借以了解民间疾苦。铁拐李是个跛脚叫化仙,他常在人间吃年饭的时候,提着篮子跛着脚,沿街到各家乞讨。

讨完饭后,铁拐李把讨来的东西提给玉帝看,谁家穷,谁家富,一看就知道了。据此,玉帝便让富人一年遭几次灾,不要太富;穷的则让他发几次财,不要太穷了。

这事儿慢慢传到了人间,有一户人家,生活过得比别人都好,为了年年能过上好日子,便想出了应对之策。吃年饭时,他把大门关得紧紧的,家人谁也不准大声说话。等铁拐李来讨饭时,他家年饭已经吃过,打开大门后,桌上空空荡荡的,无以施舍给铁拐李。

铁拐李一看,这家也真够穷的了,连年饭都吃不起。于是,在他家门口放上几个元宝就走了。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别家也看出了他家发财的原因,便都跟着学起来。

后来,铁拐李见家家都关着门吃年饭,便知自己下凡探察之事已被人们觉察,就不再到人间来讨饭察贫富了。但关起大门吃年饭的习惯,却从此流传下来。

守岁的由来

人们把每年农历最后一天的夜晚叫除夕,并把它作为长一岁的界日(指虚岁),而这个晚上又是旧岁将过,新年到来的一夜。人们举家欢庆,彻夜不眠,围坐守岁,辞旧迎新,以求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这一习俗即谓除夕“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据记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就有了庆贺新年的风俗,“守岁”也就应运而生。

关于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每隔365天便窜出深山,危害人间,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

当时的人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称作“年关”。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紧闭家门,全家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一晚上凶吉未卜,所以,这顿晚餐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这样,便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的习俗。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的除夕之夜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春节电视文艺晚会的兴起等,使除夕之夜过得更开心、更热闹。

福字倒贴的由来

过年时,把“福”字倒贴在门上,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这是借“福倒了”的谐音“福到了”,以图吉利,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倒贴“福”字的风俗,传说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

有一年的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人欢心,按例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

凑巧的是,有位家丁目不识丁,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瓜葛自身,慌忙下跪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

恭亲王福晋一听,倒也合乎情理,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种招式呢!”遂赏管家和家丁各50两银子。

后来,倒贴“福”字的风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贴过后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们念上几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图吉利。

麒麟送子的由来

一些民间绘画中,一头龙首、狮尾、鹿身,身披鳞甲、马蹄细腿的麟麟,背上有的驮着一年轻女子,手中抱个胖娃娃,以示送子;有的背上骑个童子,怀抱莲蓬和笙,取“莲(连)笙(生)贵子”的谐音;画面的背景“天宫”隐约展现,以示天赐贵子。

关于麒麟送子,在江南一带流传着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画师,尤爱画麒麟,屋内到处挂着各种神态姿势的麒麟画。可是,这位画师年老尚无子嗣。

有一天晚上,老画师突然看到一头闪着金光的麒麟背上驮着个小孩向他走来,画师连忙迎了上去,醒来才知道是梦。

第二年,他老伴果然喜得儿子。这孩子聪明过人,六岁就能赋诗作画,人们都把这孩子叫麒麟童。于是,麒麟送子的习俗就在民间广泛地流传开了。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实际上,它的来历可能与孔子的出生有关。《拾遗记》中记载:“孔子未生时,有麟吐书于阙里人家,……”以后,人们把吐书生孔子演变为送子,便成为了“麒麟送子”的由来。

清明节插柳的由来

据民间传说,清明节插柳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正宫马娘娘有关。

有一年的清明节,马娘娘身穿便装出城游玩。可乡下泥路狭窄,不能走车,她只得下车步行。不知底细的人见了都拍手高叫:“大家快看,好大的一双脚。”

马娘娘听见后,十分生气,叫人记住这个村名转身就走。忽听得有人哭着走来,马娘娘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太婆,老太婆那双脚,和自己比起来不相上下。马娘娘问其原委,原来是人们讥骂她生有一双大脚。

马娘娘听后,产生了悯怜之情,便说:“那些无知村民,回头都得杀掉,你可例外,快回去在你家门前插上两支柳。”

原来那老太婆是村里“智多星”装扮的,他见村民奚落马娘娘,知道闯了大祸,便改装前往打探虚实。结果不出所料,他赶忙回到庄里,通知各家都在门前插上柳条。

马娘娘回宫后,立即派兵将那个村子围得水泄不通,打算将门前没有插柳的人家全部杀掉。可是官兵进村,家家门前都插了柳,只好作罢。

第二年清明,大伙放不下心,又全都插上了柳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俗。

上述解释,只是民间百姓的传说。其实清明插柳之习俗远比明代久远。

据传,唐高宗三月三日游春于渭阳,熏香沐浴后,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螫毒。这是清明插柳的开端。后来江南老百姓将此演化成插柳,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成语,就来源于清明插柳活动。

清明扫墓的由来

《礼记》:“王者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卿大夫祭王祀,士庶人祭其先”。所谓祭其先者,即老百姓祭自己的祖先。

春秋时代,民间已有了“吉日良辰,郊祀野祭”之风。但真正形成一种仪式,始见《唐书》:“唐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寝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编入五礼,永为定。”

《宋史·唐格传》里有“清往钱塘扫墓”之句。可见扫墓的习俗盛于唐、宋时期。而世人选择清明扫墓,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其一,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需要修整。

其二,清明前后,山清水秀,桃红柳绿,可借此去郊野,扫墓踏青。

其三,可能与人们怀念介之推有关,因为他被焚于清明前一日(寒食节)。

不过,旧社会的扫墓活动,带有迷信色彩。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提到:“寒食野祭而焚纸钱……”解放后,祭祖扫墓的礼仪虽有,但多已将清明节演化为缅怀革命先烈的扫墓活动了。

元宵节观灯的由来

元宵节这天晚上,我国许多地方有观灯的风俗。据说,这种习俗始于汉代。

汉明帝时期(公元58年至75年)提倡佛法,敕令在元宵节点灯敬佛,这就开了元宵节放灯的先例。以后,京城和民间每年元宵节之夜都有放灯的活动。

隋唐时,这个习俗为人们所重视,当时已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规模更为壮观,常常绵延数十里。

关于元宵节闹花灯,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消灭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猎人所射杀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命令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烧尽人间的一切。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悄悄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此时,有一位长者建议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家家都张灯结彩、点响爆竹,以迷惑天帝。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在燃烧,心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重阳节赏菊的由来

我国民间有九月初九重阳节赏菊的习俗,据说这一习俗的由来与东晋诗人陶渊明有关。

陶渊明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号称菊友,被人们奉为“九月花神”。他种菊既食用又观赏。每逢中秋日,当菊花盛开的时候,附近的乡亲、远处的朋友,常到他家做客赏菊。

此时,他就摊煎饼、烧菊茶款待亲朋,大家走时采菊相送,“今日送走西方客,明日又迎东方朋”。来赏菊的人们川流不息,常使他不能按时去田园耕作。

有一天,他灌园浇菊时,自言自语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日来。”菊花有情,不负陶公心,到九月九日那天,菊花果真争妍斗奇地一齐盛开了。

客人们也都在那天来了,望着五彩缤纷、芳香四溢的满园菊花,吟诗作赋,令人心醉。此后,亲朋好友相约,年年重阳一日来赏菊。于是,重阳赏菊的习惯便由此形成,流传至今。

火葬的由来

火葬的起源,在我国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考古学家在发掘甘肃临洮县寺洼山的史前遗址时,就发现了一个盛有人类骨灰的灰色大陶罐。

据《墨子·节葬下》记载:“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仪渠在今甘肃庆阳县西南。可见先秦时期的仪渠人有火葬的习俗。

隋唐以后,火葬之俗逐渐由“夷狄”之地传入中原汉人居住区,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自宋以来,此风日盛……相率焚烧,名曰火葬,习以成俗。”

13世纪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记录了当时我国北至宁夏、西到四川、东达山东、南到浙江的广大地区内实行火葬的情况。

近年来,我国考古学家陆续地发现了一些古代火葬习俗。如,洛阳西区的北宋骨灰瓦罐,福州的北宋元丰年间的火葬墓,山西的宋、辽、金火葬墓,云南西部的宋、元火葬墓等。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火葬的好处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到。如今,火葬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安葬形式。但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持着一些独特的安葬方式,如西藏的天葬。

给亡人烧纸的由来

每逢清明或一些纪念日,人们去祭奠已故的亲人时,尤其是老人们,总要烧一些纸钱。这种给死人烧纸钱习俗的由来,相传与一位精明的造纸商有关。

汉朝时期,有位名叫尤文一的秀才,苦读寒窗十几年,未能获取功名,便投在蔡伦的门下,学习造纸。尤秀才为人精明,不久蔡伦便把技术全部传授与他。

蔡伦死后,尤秀才继承蔡伦的造纸业,并且比蔡伦更胜一筹,造出的纸又多又好。但当时用纸的人很少,造出的纸卖不出去。为此,尤秀才茶饭不思,没几天,竟闭上眼睛死去了。

左邻右舍知道后,都过来帮助料理丧事。尤秀才的妻子哭着对大伙说:“家境不好,没有什么可以陪葬,就把这些纸烧给他做陪葬吧。”

于是,专门派一个人在尤秀才的灵前烧纸。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叫着:“快烧纸,快烧纸。”

所有在场的人都被吓坏了。尤秀才却说:“我真的活了,是烧的这些纸把我救了。这烧的纸到阴曹地府就变成了钱。我用这些钱还了债,赎了罪,阎王老爷就把我放了回来。”

这件事传出后,一位有钱的老员外对尤秀才说:“我用金银陪葬,不比纸值钱得多吗?”

尤秀才说:“金银只能在阳间使用,不能带到阴曹地府去。不信,打开棺材看一看,陪葬的金银保证分毫没动。”

员外听了点头称是,并买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纸。于是,买纸的人一下子多起来,尤秀才的纸供不应求。

其实,这是尤秀才和妻子设下的一个计策,为了多卖一些纸,才上演了这曲死而复生的戏。也就是这样,给死人烧纸的风俗便一直流传了下来。

送花圈的由来

参加葬礼时,人们常常敬送花圈,作为对逝者的追悼。这种习俗是从欧美传过来的。但花圈最初并不是为丧礼专用的。

花圈的“发源地”据说在希腊。古希腊把花圈称为“斯吉芳诺思”,是装饰神像的“圣物”。后来,花圈传播到其他地方,不再是教堂专用的饰物,而是用作奖品,颁发给凯旋的战士和运动场上的优胜者。

古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中《神圣法》第七条说:“假如有人或者亲身,或者由于自己的马或奴隶在竞赛中获胜而得到花圈,那么在他死时,无论在他家里或在战场,都不禁止把花圈置于死者身上。同样,也允许他的亲属带花圈参加葬礼。”

据说一个人临死时带上花圈,天使就会把他的灵魂带到天堂。后来,人们给去世的亲人和好友敬献花圈,以表示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

披麻戴孝的由来

有一些地方,安葬去世的老人时,总要让最亲的人(如儿子)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风样式,从头顶披戴到腰间。关于这种打扮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

从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儿子成家后都不孝敬老娘,为了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做反哺之情,老婆婆想出了一个办法。

同类推荐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宇宙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宇宙

    本书从宇宙的起源说起,并分别介绍了它的发展历程、运动方式以及它的成员们。
  • 《太空宇航知识篇》(四)

    《太空宇航知识篇》(四)

    科普知识百科全书:太空宇航知识篇能帮助广大读者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结合当前新的知识理论,根据青少年的成长和展特点,向青少年全面又具体重点的介绍了自然知识。
  • 中国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下来无数脍炙人口的故事。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风云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波诡云谲,除了能增长后人的见识,无不折射出做人做事的道理。鸿恩编著的《中国历史故事》在编撰时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故事、战争故事、英雄故事、名人故事等。我们站在还原历史真实的角度,尽量避免冗长的叙述,采用富有启发性的故事来诠释历史、展现智慧,尽量做到内容丰富、有趣,易于阅读和理解。这些故事里,既有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战争大场面,也有绵里藏针、斗智斗勇的小细节。基本囊括孩子们应该了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 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幽默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培养孩子乐观自信的幽默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成长是每一个孩子必须经历的人生旅程。孩子的成长承载着生命的所有质量,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也许一件小事就能够改变命运,也许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就能够改变人生。《国民阅读文库·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系列从成长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出发,内容涵盖了勤奋、坚强、自信、乐观等诸多与孩子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方面,入选的故事通俗易懂,道理清晰明了,版式活泼多样,容易激发孩子强烈的阅读兴趣,能够起到极好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对于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大有帮助。就好未来,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成就大事业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 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

    有人说过,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格林童话》。这句话一点儿都不夸张。试问,度过童年的孩子,有谁不知道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这些经典、浪漫而又神奇的故事呢?《格林童话》自问世以来就赢得了无数人的追捧,它的故事情节曲折,但不离奇;叙述朴素,却不单调。它给孩子们带去欢乐,给他们带去对知识的渴望,也带给他们对正义与邪恶、善良与凶残、诚实与虚伪、勤劳与懒惰的认识。
热门推荐
  • 我真是个农场主

    我真是个农场主

    不想当大厨的探险家不是一位好的农场主!生活失意的陈昊得到了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但并不是让他变成龙傲天,而是在万里之外的岛屿上给了他一片土地。远离都市的牢笼,开辟农田、重建牧场渔场,养上一群萌宠,美酒陪伴在左右,享受自在与悠闲地时光。偶尔,咱还能荒野中探险求生,帮助镇子搞建设。什么?要颁给我生物学杰出贡献者、世界粮食奖、宠物天王还有和平诺贝……麻袋!我真就只是个农场主而已,不拯救地球。
  • 大明超级神捕

    大明超级神捕

    江枫穿越至大明嘉靖年间,科考失败,恩师被害,跟随神捕乔万里成了一名捕快,侦破无数奇案,最后报仇雪恨,并逐渐成长为大明朝第一神捕!
  • 长恨缘歌

    长恨缘歌

    公主长宁,是嫡是长,为尊为贵,一生荣宠,亦一世孤苦。“我想他,很想很想他,可我却记不得,他是谁了,也记不清,他的模样了,”得此长宁,当万世长宁长宁不除,渝何保长宁
  • 相信友谊

    相信友谊

    患有抑郁症的上官紫莲步入了初中的大门,却遇到了朋友的背叛,她还会去相信别人吗?
  • 喜丧

    喜丧

    李东文,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薄荷星空下

    薄荷星空下

    曾经我很讨厌你,但至今我依恋着你,愿我们彼此永不分离,同在薄荷星空下,诉说着共同的梦
  • 唐朝专业养老

    唐朝专业养老

    一个杀手被老板猜疑被杀后穿越到唐朝成了一名小乞丐,看乞丐如何变成一个每天只想养老的爵爷。
  • 非常良民陈次包

    非常良民陈次包

    老百姓最好的歸宿是做良民。良民是老百姓最起碼的護身符。否則,就遭殺身之禍,牢獄之災,永世不得翻身。三川半的陳次包,有那些許的草民智慧,他充其量只能做個良民,他還不夠做公民的資格。林肯或者甘地,離他都很遠很遠,他無助、無援、無方向,而且很難說他有什麼信仰。他的生存不來,全靠運氣。他的處境比好兵帥克要艱難得多,他面臨的惡人、惡勢力比好兵帥克遇上的那些要野蠻得多。他的運氣不算太差,撿簍撿回來金子、美人。很難料定他就此撿回了美好的生活……
  • 我为商人

    我为商人

    学校是个商机步步的钱场,一个个的同学竟然没有发现,看看他如何赚得如何欢喜。校里人称“抄神”“学神”,又看看他长大后怎么使公司进入辉煌时代。
  • 柒影谣

    柒影谣

    “我......已经死了吗?”炎凰国新科状元卢向阳于朝堂之上离奇死亡,炎凰卫统领江御流奉女皇之命彻查案件,邂逅神秘少女枫萤萤,并从她口中得知真相——自己竟然早已丧命,变为了混不自知的半死之人,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指向了一段深埋于二十年前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