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64500000002

第2章 你相信这是明朝吗(1)

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公元1368年,原本处于封建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金銮宝殿,到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灭亡,这中间将近三个世纪的时间,明朝以一种绝对强势的姿态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

是的,一个绝对强势的姿态,这是明朝留给后人最标准的解读,这是中国历史上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最后一个领先于西方国家的朝代。

经济上,明朝中后期的海上贸易将全世界的一半白银囊入怀中,这是到了清朝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可是在人们认为的政治黑暗腐朽的明朝后期却做到了这一点。

政治上,明朝出现了一个宦官、内阁、皇帝三个政治核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现象,这似乎很像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而内阁对皇权的限制更像是“君主立宪制”的萌芽。

军事上,明朝广泛应用现代兵器,比如火枪、火炮,这在以冷兵器驰骋疆场的古代十分罕见,而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枪炮精锐部队——神机营,更是领先于西班牙火枪兵整整一个世纪。

更让人感到钦佩的是,这是史上比较有气节的一个朝代,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更没有那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的确,明朝的皇帝荒唐的很多,昏庸好色的正德皇帝、一心追求长生不老术的嘉靖皇帝、长达数十年时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可是即便如此,明朝的皇帝却没有一个做出有辱气节的事情。

可以这样说,明朝的历史轨迹之中出现过太多偶然和突发事件,“靖难之役”也在其中。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想法,他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由他守在国都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惠帝朱允炆虽然是个很有想法的皇帝,但是性格比较软弱,如果没有发生“靖难之役”,如果明惠帝削藩成功,将皇权集中到他身上,那么又会变成怎样呢?

我们做一个合理的想象,明朝的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一个雷厉风行的皇帝,而继位的则是性格较为软弱的朱允炆,他无法像自己的祖父那样创造出一个新的辉煌时期,至多也就是能够平稳地过渡、享受着朱元璋创造的光环。

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从自己的侄子手中,夺得了他梦寐以求的玉玺,成为了明朝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最主要的是他提出了“迁都北京”,这对于整个明朝、乃至明朝之后的朝代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想当初,朱元璋决定定都在南京,心里也是一百八十个不乐意,因为最开始的时候,他很想将首都定在自己的老家临濠,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或许这是朱元璋内心中渴望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小农意识在作怪,并没有真的从大局着想。

朱元璋身边有一位大臣叫做刘基,此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连朱元璋都曾经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刘邦的谋士张良字子房,所以后代君主一般都把自己身边最得力、最信任的谋士比喻成刘邦身边的张子房,而朱元璋的这句话无疑是对刘基的最大肯定。

对于朱元璋想定都在临濠,刘基是极力劝说,这才让朱元璋决定定都在南京,但是在这个生性多疑的皇帝心中,定都南京让他内心始终都感到惶惶不安,后来甚至是在朝廷上提出了几个迁都的地址,分别是凤阳、关中、洛阳、开封和北京。其中,关中,也就是陕西境内是朱元璋最心仪的地方,视之为中国都城最佳之处。因为关中是中国最典型的以西安为代表的黄河流域都城文化所在地,也是中华民族的兴起之乡,炎帝、黄帝曾族居于此。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就派太子朱标到陕西境内出差,目的就是考察一下将关中作为明朝的国都有何优势、劣势,《明史·兴宗传》专门记录了这件事:“(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抚陕西……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

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朱标这一次出差公干,竟然能够送掉了性命,对于一个父亲来说,没有什么比“白发人送黑发人”更心痛了,朱元璋也不例外,所以在此之后,他绝口不提迁都之事。

朱棣的迁都北京,一直也是他政治生涯的一个争论点,甚至有很多人都认为此举正说明了朱棣的心虚,其实不然,“迁都”这件事情最先提出的是他的父亲朱元璋。关于朱棣决定迁都的原因有二:一是朱棣在成为皇帝之前,就驻守在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所以他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更适应那里的生活;其二便是我们熟悉的“天子守国门”,皇帝出现在一个国家的边防线上,那么对于国家的军事防守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

或许有人认为,“天子守国门”其实大可不必,但实则不然,在公元1403年,朱棣刚刚登上皇位不久,明朝的老对头蒙古就派兵攻打了辽东地区。当时驻守在辽东地区的主将叫做沈永,如果按照曹雪芹给《红楼梦》中取名字的谐音法来看,这个沈永还真得“慎用”啊。

面对强悍的蒙古骑兵,沈永完全慌了手脚,根本就不敢率兵出击,只是锁在自己的府邸之中做缩头乌龟,蒙古骑兵只是为了抢夺一些财物,等他们走后,沈永因为害怕皇帝的责罚,根本就不敢报告此事。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很快,朱棣就听说了这件事情,非常生气。皇帝一生气,官员就倒霉,这不,当朱棣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就召集文武百官们,开会!

“这件事情,你们说,怎么回事?怎么就那么轻易地让蒙古骑兵进入了我们大明王朝的领土?”朱棣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所有的官员都知道,这个皇帝脾气不太好,于是他们一直沉默着。

他们沉默的原因,并非是因为真的只是害怕朱棣本人,而是这个原因不能说,至少不能由他们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为何这样说呢?当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把自己的几个儿子派到各个边关去驻守,别忘了,朱棣原先就是燕王,守护燕京,负责北方的防区。可文武百官哪个有胆子,站出来跟朱棣说,这件事情都赖你?这不是找死么?所以他们一直沉默着,有几个胆大的官员就直勾勾地盯着朱棣,那意思就是说,别问我,你清楚。

朱棣虽然表面上在询问官员,但他心里面很明白,蒙古在明朝以北,一直都对明朝的边境虎视眈眈,原本负责北方安全的,就是自己和宁王,宁王因为被自己给绑架过,所以心存不满,一直消极怠工。所以大明王朝北方防线变得脆弱,是肯定的事情。也难怪这些文武百官们什么都不敢说,唉,想到这里,朱棣的口气缓和了下来,心情也平静了许多。

他问道:“诸位,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文武百官还是不说话,朱棣只好亲自想办法,怎么才能让北方的防线坚固起来呢?他必须要解决掉这个难题。想来想去,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迁都北京。

当初朱元璋打下了这大明江山,他将自己的老巢定在了南京,可是在江山的版图之中,北边的边疆不能让他真的高枕无忧,于是他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别派到各地,表面上称王,实际上也是各个地方的边防守卫,朱棣所要防守的就是燕京。

转眼十多年了,他在这里耗费了自己大量的心血,无论是经济还是军队,他都是了若指掌。如果将帝都选在这里,燕京的一屋一地、一街一巷都在他心里有个底,不像是南京那般陌生。

更重要的是,朱棣心里清楚,如果将大明江山的核心放在南京,虽然能够安逸一时,可是北方的防线却变得脆弱,让虎视眈眈的女真族有机可乘。迁都燕京,离几处军事要地,比如山海关、蓟门、大同都非常近,如果稍有松懈,蒙古骑兵就会直逼京城,朱棣使用这种方式鞭策自己,鞭策自己的军队,让他们时刻保持警惕。

朱棣的举动,成就了明朝非常著名的一条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每一代王朝都会有自己非常强大的敌人,唐朝边关上有吐蕃、回纥、南诏,宋朝面对的是辽国、金国和蒙古的虎视眈眈,而明朝同样是要面对鞑靼、后金等。在这几个朝代之中,只有明朝坚持了自己的气节,我们可以举这样几个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大的危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比如皇帝被掳走了,这是一种奇耻大辱,宋朝的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国掳走,当时还是康王的赵构成了唯一的漏网之鱼,吓得他赶紧带着自己的部下往南边逃去,好不狼狈。建立了南宋之后,大臣们也曾经建议过,说花点银子把两位皇帝救回来,虽然说赵构没有同意,但是言外之意,也就是要赔款换来所谓的尊严。

皇帝被掳走的事情,明朝同样发生了,这个倒霉的皇帝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就在这位年轻的皇帝还在幻想着怎么能够成就一番大业的时候,在明朝的北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蒙古已经分裂成了两个部落,瓦剌与鞑靼,两虎相争,肯定会有一个变得强大,那就是瓦剌部落。

强大后的瓦剌部落不再满足于现状,他们将野心放到了明朝,不断地骚扰明朝的边境,两国交战,并不像是两个人看不惯对方就大打出手那样简单,他们还需要一个理由,至少是一个能够让他们出兵的理由,尽管这看起来有些冠冕堂皇,可是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就在这个时候,瓦剌找到了一个理由。

当时,瓦剌每年要给明朝进贡,而明朝作为一个大国,对于那些来给自己进贡的使者,无论贡品是什么,值不值钱,都会赐给很丰厚的赏赐,而且还是按人头给。瓦剌每年进贡的东西都是些不值钱的土特产品,可是每年去进贡的使者却多达数千人,这是一笔非常不公平的买卖。

明英宗身边有一个叫做王振的宦官,他同样也是扰乱朝纲的一个阉党,地位虽然不比魏忠贤那厮,可是魏忠贤干的坏事,他也没少做。关于瓦剌谎报人数的事情,他是最先知情的,就决定单方面减价,只给原先说好的价格的40%,更让瓦剌不能容忍的是,到了明朝之后,他们算是客人,可是王振却命令礼部的人,不许给瓦剌人供应吃喝。

瓦剌的首领叫做也先,经过这番受辱,他气愤之下,率领军队回到了自己的领地,还未等明朝反应过来,就直接挥军南下,攻打山西大同。

明英宗怎么也想不到,原本已经说好要和平共处的瓦剌部落竟然会突然发飙,而且还是这么大的动静,就赶快派出自己的驸马都尉井源率兵四万去增援大同。

王振原本就是山西大同人,当自己的乡亲父老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他想的并非是如何能够让他们脱离苦海,反而是想着怎么能在乡亲们面前炫耀皇帝对自己的宠爱。说到底,这也是他心里自卑的原因导致,这时候他充分发挥了宦官那三寸不烂之舌的功力,游说明英宗说,皇上,这时候您不妨御驾亲征,那瓦剌部落不过是蛮夷之辈,根本就不构成威胁。如果皇上您出马,肯定就能摆平他们,还能让满朝文武的官员看看皇上您的本事。

明英宗从小就是被王振服侍的,一个皇帝最缺少的就是友情,所以在英宗心里,王振就是他最好、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朋友是断然不会害他的,所以他一拍脑袋就下了命令,朕要御驾亲征!

听到这命令,文武百官直接就在午门之外跪倒一片,说的都是什么“皇上不可”、“皇上三思”之类的话。可英宗哪里还听得进去呢?一心想着的,就是王振给他勾勒出的凯旋蓝图。

一场战事,如果没有战略构想,那就如同瞎子上了战场。

一场战事,如果没有合理的部署,那就如同傻子上了战场。

一场战事,如果没有充分的粮草作为后盾,那无疑就等于自寻死路。

可是这三点,明英宗都占全了,他带领临时拼凑出来的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准备赴大同。在他赴前线的路上,恰好赶上连天大雨,这二十万大军就好像是霜打的茄子一样,哪里还有半点行军打仗的气势?好不容易赶到了大同,看到的情景更是让这些士兵感到崩溃,漫山遍野都是明军的尸首,顿时间一种绝望的情绪笼罩在明军心头,就连明英宗和王振都觉得这次御驾亲征太欠考虑了。

既然如此,明英宗决定还是撤退吧,回到北京再想对策,如果当时明英宗果断地、迅速地撤退,或许也就没有后面的事情发生了。可就在这样的关头,王振又突发奇想,想要借此机会衣锦还乡。

王振的老家在蔚州,离大同很近,他觉得这次皇帝都在身边了,如果他能够和皇帝一起回到老家去,家乡父老们肯定对自己是佩服之至啊,估计当初王振在家乡的时候,也是属于地位较低的角色,否则他又怎么能有如此强烈的渴望扬眉吐气的心思呢!

他的提议得到了明英宗的同意,大臣们却是极力反对,认为这时候当务之急并非是什么衣锦还乡,而是赶紧回到北京想对策。这个王振很早就已经开始集结党羽,在朝廷之中已经有了自己的一群心腹,对于群臣的反对,他根本不放在眼中。在明英宗的示意下,明军开始往蔚州方向撤退,一路上并没有什么瓦剌的军队,也许他们还没有赶过来,如果从蔚州这个地方撤退,时间原本应该是非常充裕的,可是,等明军已经到了蔚州境内的时候,王振又出了一个幺蛾子,他开始反对明军进入他的老家,理由竟然是二十万大军会践踏老百姓的庄稼地。虽说是踩坏了花花草草也不好,可这是什么时候?这是和时间争命的时候,就算是踩坏了一些粮食,大不了明英宗回去赔偿给这些百姓好了,结果明英宗又听从了王振的建议,改道从怀来撤退。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军追赶上来,并且对这里形成了包围之势,明英宗和王振也成了瓮中之鳖,就这样,明英宗被掳走,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就在瓦剌大军团团包围住怀来的时候,明军并没有投降,而是做了最后的挣扎,尽管全军覆没,但是没有一个人为了苟且偷生而选择投降,这是其一;其二,当时守护在明英宗身边的大臣们没有一个逃跑、投降——明将樊忠杀死王振,英国公(明朝的最高世袭公爵)张辅、兵部尚书邝野等大臣全部战死沙场;其三,明英宗尽管被俘,但无论也先怎样威逼利诱,朱祁镇就是不投降,就是不以出卖国家利益作为条件换取自己的活路与大好前程。

土木堡事变之后,瓦剌的首领也曾经想过,要利用这个被俘的君主换些银子,他们带着明英宗跑到明朝边境上各个将领那里,意思就是你看你们的君主在我手上,你还不表示表示?可是各个将领几乎全部都是做了一个举动——跪下给明英宗行大礼,然后果断拒绝瓦剌的各种要求。

同类推荐
  • 绿林老大

    绿林老大

    这个威风凛凛的大汉一见了王重翻身便拜,口中叫道:“哥哥,请收我上山。”……
  • 明月出祁连

    明月出祁连

    不带偏历史的穿越都是扯淡,穿越北宋末年,没有系统,没有金手指,但是我们有头脑,有智慧,还有超越时空的见识,就让我们跟着另一条长河漂流吧……书友群:七九五二九五八七二
  • 完结

    完结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会回到那个自小就崇拜的、名垂千古的大英雄的时代,在弥久尘封的昨日历史中,掀开波澜壮阔的明日篇章。有如历史汪洋中的一颗水滴,他溯流着童年的梦想:回到一个英雄驰骋的年代,去拯救英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术士当国

    术士当国

    魂穿成一个‘神魂师’之后,王天真才知道这世上有三个‘术士当国’的国家。首阳国,道法师纵横,都是老祖安人了……双云国,天术师引领,都是老神经病了……缥缈国,神魂师当政,都是老筑梦师了……
  • 远东审判

    远东审判

    本书以前后长达三年的远东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为主线,以32个分镜头,全面再现了远东审判的全过程,充分展现出这是人民的胜利,这是正义的胜利这一主题。但是,如同阳光总会有阴影相伴,远东审判在澄清战争事实、宣判战犯罪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当时行将登场的冷战的影响,不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日本731部队头子居然不是战犯,等等,“正义的遗憾”不一而足;当读到由于中国内战阴云渐浓,国民政府不惜以牺牲中国的国家利益为打赢内战增加筹码时,不禁令人扼腕……今天,当人们面对日本军国主义死恢复燃的危险时,尤其值得回顾这段历史。
热门推荐
  • 将军的寒门小娘子

    将军的寒门小娘子

    自带‘名人色彩’的珍娘,这一辈子都活在大家的八卦声里。二沟村的‘傻珍’,军营大帐里的‘珍小将’,大李王朝的‘蕙安公主’命运一共给了她洗了三次牌......种田经商做美食,刺探敌情保家国,摇身一变当公主。可是,有朝那么一日,珍娘怎么发现?诶,不对劲啊!美食,是给某人做的敌情,也是给某人探的连公主的名头,貌似都是给某将军配对使的?这是一个叫珍娘的女子的故事,也是珍娘和将军的情感故事.......
  • 傲气美女甘巴茶

    傲气美女甘巴茶

    她是一个高贵又傲娇的美女:高贵又傲娇的美女是不能主动追求男人的;这是她的坚持!可是……他是校园四公子之一条件特优!呵呵……那就设下诱捕[陷阱]让他这位校园公子主动来追求她吧!
  • 我人生中的开挂时刻

    我人生中的开挂时刻

    80,90后老男孩的校园回忆,当年的足球,女孩以及青春
  • 一线天后

    一线天后

    韩潇雅为替喜欢赌博的父亲还债踏入演艺圈,如今成为当红女星。因与日渐有赶超她趋势的女星陆如盼发生争执,被陆如盼各种陷害。为躲上门讨债的高利贷韩潇雅请求暂住在封敬珂家中,二人同住一屋檐下渐生情愫······
  • 美女总裁的佣兵之王

    美女总裁的佣兵之王

    世界佣兵之王,龙牙特战队前任总教官,因任务失败,从而回到都市想过普通人的生活,偏偏天不遂人愿,总有不开眼的人来挑衅。
  • 唐朝将军当代妻

    唐朝将军当代妻

    意外被石头带到了唐朝!痛彻心扉后强令自己重新站起!独立坚强,聪慧非凡让她寻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谁料想,她竟又被带回现代,机会只剩一次,是回到爱人身边?还是陪着父母?她要如何抉择?
  • 事说石嘴山

    事说石嘴山

    石嘴山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灿烂的文化。本书是《美丽石嘴山丛书》之一,是众多史志学专家智慧和心血的凝结,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史、资政、教化价值的文献。
  • 假如我能随便穿越

    假如我能随便穿越

    一场憨憨的穿越之旅,主角有三个?你敢信,主角金手指便让自己无敌与宇宙!
  • 邪王的懒妃

    邪王的懒妃

    懒人系列终回本:常言,偷得浮生半日懒。当不能偷得浮生又想懒时怎么办?当然是光明正大地懒啦!从小懒到大的庄书兰就是这样想的!当前世成为记忆时,庄书兰更是决定将这懒人做到底。管他冷嘲热讽也好,闲言碎语也罢,她庄书兰不会因此而改变!且看懒人如何笑傲官场沉浮,冷看朝野纷乱!————情景一:“美男,来,给本姑娘笑一个!”一手托起某男精致的下巴,拇指轻刮着脸颊,“啧啧,这肌肤,比姐姐我的还要好!哎!平日里用的是哪个牌子的保养品啊?”……某男呆状,第一次有种叫耻辱情绪袭上了心头——他居然被一个还未并笄的小女孩子给调戏了!情景二:“跟了本宫,他日你就是一国之母,光宗耀祖!”某男拦下某女,半带着威胁地喝着。“光宗耀祖这件事,不归臣管,你去找别人吧!”轻弹去不知何时落在肩膀上的树叶儿,微微一笑,“时辰不早了,臣得回府休息了!”情景三:“你想从这游戏中退出?”媚眼一抛,却让人不寒而颤。“我还有权力说不吗?”某女惨淡一笑,带着狡黠,“既然是你将我带入这游戏中,你怎么可以置身事外?所以,我们成亲吧!”情景四:“……新娘请下轿!”第一声,无人答应……“请新娘下轿!”第二声,还是无人答应……“请新娘子下轿!”直到第三声时,轿里忽地传来慵懒的声音,“呀!我怎么睡着了?四儿,现在什么时辰?为何迎亲的轿子还不来?”————〖精采多多,敬请期待。〗————懒人系列:总裁的懒妻帝君的懒后懒凰天下风流佳人系列:风流女画师新坑:轻松+现代+都市+网游+青梅+竹马=恋上恶男友情链接:逍遥王爷的穿越妃本色出演绝焰煞神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