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17500000050

第50章 溺爱子女不是真爱(2)

孩子生气时可以把父母骂得狗血淋头,父母不但不责骂,反而甘之如饴。等到来日恶习业已养成,父母想要加以矫正,但已经迟了。孩子如果受了一点挫折,竟要对父母怀恨起来,甚至说要杀死父母。父母把孩子当做上帝,当做宝贝,家庭中以他为至高无上,对他小心翼翼,惟命是听,自然要养成孩子妄自尊大,目空一切,任性乖僻,粗鲁莽撞,把礼貌和气完全抛弃,把强夺甚至杀人也视为当然,不知世间有法律的存在。这样自然要影响他的人格的形成。小时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如果结了婚,配偶必然会受到虐待,成为第三个受害人。

父母对儿女疼爱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溺爱呢?他们的溺爱,到底是出自什么心理呢?据专家研究,不外乎有下列几种原因。

(一)父母由于自我中心的意识太强,发展成为一种自私的观念。

例如孩子偷了别人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责罚,内心认为自己的孩子都是好的,绝对没有偷盗的恶习,只是随手带回来的罢了。由于这种自私心理,对孩子犯的此过失,不再深究。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这种恶习,原是继承了父母的错误观念而来的,以后他的人格发展,就会发生偏差。欲话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贼性就从小养成,根源于父母小时的溺爱,要什么就拿什么,不管是谁的。

(二)过度的依存心理。

对孩子过度依存不舍,便不免要对这过分承诺,因而剥夺了孩子在人格形成中,所需要接触的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有一个青年犯罪入狱,他的老祖母每天总是来探监,原来这青年自幼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长大。祖母对他溺爱得无以复加,把生命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身上。那青年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人格发展自然发生偏差,结果犯罪判刑坐牢,祖母随时探监,正表现出她的依存心理,生活上少不了那青年人。

(三)过度的补偿心理。

许多母亲把孩子的某些缺点归咎于自己。例如因疏忽孩子跌伤或被车撞伤,或因延误就医,让孩子留下耳聋、小儿麻痹等终身遗憾的后遗症等等,还有根本两不相干的,竟有把小孩子出生时被铗子铗伤,归咎于自己的难产。把小孩子的体弱多病,归咎于自己的愚笨。这类的心理作用,使做母亲的产生一种罪恶感。为了对孩子补偿,不但加倍给予疼爱,而且对孩子的过失都不忍心加以纠正,不知不觉中孩子就被宠坏了。

还有母亲因某种理由不能亲自抚育孩子,只好交给别人去抚育,等以后带回家来,无法建立和孩子的感情。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母爱,性格变得乖僻。父母过度的补偿心理,因而造成对孩子的溺爱。

总之,父母为要避免溺爱,惟有牢记圣经上说的:“没有管教,就不是爱。”

娇生惯养是不是爱?

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是父母延续生命的产物。没有人敢对哪位父母怀疑:“这孩子不是你的。”若真的弄出这话,那位父母敢大骂你一场,甚至跟你玩命,他觉得这是对他的侮辱。即使孩子是拣来的、抱养的,做父母的也绝不会说是外人的,因为他供养这孩子吃穿,供他上学,从小到大抹屎擦尿地抚养了他。

因为“孩子是我的”,做父母的便像燃烧不尽的太阳一样,把全部的光和热倾注在孩子身上,也把理想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以他们幼小纯真的心灵接受了父母的这份爱,他(她)感受到了父母的辛勤和伟大。请听他们的心声:

14岁的吕静说:我知道爸妈很爱我,尤其是妈妈,举一个例子,平时我最爱吃鸡腿,妈妈便总做给我吃。可我发现,每次妈妈只吃我剩下的鸡皮。我问妈妈为什么,她说,她就爱吃鸡皮。暑假,我在一家餐馆打工,我用自己第一次挣的钱给妈妈买了一大兜鸡皮,妈妈见到后,迷惑地问:这是干什么?我兴冲冲地对她说:“您不是爱吃鸡皮吗?这是我孝敬您的。”妈妈看了看我,一句话也没说,然后叭在桌上哭了。现在我可能还不能理解妈妈当时的感情,但我懂得,妈妈为我付出的是她自己的一切。

16岁的曲强说:我在小学,到底上过多少课外活动班,已经数不清了,我一说学烦了,爸妈就给我换一个,除了手风琴,我一门也没学出名堂来。记忆最深的,倒是爸爸妈妈为我受了很多罪,搞得家不像家,人不像人,他们每天接我送我时就像接力赛跑,看到他们疲劳的样子,我就想:当父母太累了,我要是长大了,一定不要孩子,不受这种罪。

其实,就是因为“孩子是我的”,父母才觉得自己必须尽到教育和培养的责任,他们铭记着祖宗的遗训:“养不教,父之过。”他们明白宠爱不是惟一的教子之路,像一棵小树成材一样,光给施肥浇水倾注营养是不够的,还得需要拿剪刀经常修剪那旁逸斜出的枝丫,即在物质供养的同时,还要保障他们的精神。用父母们的话说就是:“我不缺你吃,不缺你穿,你得老老实实地听我的话。”

父母们想,这就是他们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这就是爱。可是他们爱着爱着,便“爱”过了头——像看贼、审贼一样地管束着孩子。终于有一天,爱与被爱像一对仇敌一样对立起来了:

15岁的李素说:我妈妈总是说她有多爱我,比如因为要抚养我她不能安心工作等等。她总是说自己如何为我牺牲一切,却不知我也为他们牺牲了很多。我已上了中学,有了自己的想法,但在父母面前却要装出乖样子,不敢暴露任何“不妥的”思想,连看国际新闻也不敢“挺狂的”说三道四,不然爸妈就会轮番“作报告”或者训斥,“小孩子懂什么!”每到这时,我都不再吭气。我没有一个真正理解我的朋友,心爱的日记早已不属于我个人。为了对付爸妈,我准备了两个日记本,一本专写豪言壮语,是给他们看的,另一本才是我的心声。

16岁的吴翠说:今天,妈妈打了我,好狠啊!我就坐着不动,张着大嘴哇哇哭,泪如雨下。妈妈太不讲理,不允许说她有错,否则就是不孝。父母太可怜,他们爱孩子,却不懂得怎么爱。有时他们打我,我真想死可又缺乏勇气,现在我才明白,自杀并不是脆弱,死也得要勇气,像我这样,想死不敢死的人才是可悲!

13岁的江晓洋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父母对孩子的管束我可以理解,但他们太过分了!我越来越讨厌他们。比如,我喜欢听歌,也喜欢某个明星,父母就使劲在我面前糟改他们,什么“奶油味”之类,企图把他们从我心里轰出去;最不能容忍的是,他们发现我有两盘新加坡男歌星的磁带,发现我在同学录上“最想去的国家”一栏填的是新加坡,竟骂我是“贱骨头”,我又生气,又委屈,一个人跑到公园里哭了一场。一想到这些,我就难过极了。

看到孩子们如此地桀骜不顺,这回终于轮到父母们惊呼了:了不得了!我没有这样的孩子,他不是我的孩子!

最近一项由《中国妇女报》组织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策划并执行的公众调查显示,全国家庭中有近6000万对父母坦言:自己是失败的家长。

一位母亲在来信中沮丧地说:“在教育孩子上,我是个失败者。如果有来生的话,我就不要孩子了。”

一部分父母感到与孩子有隔膜。主要表述为:我和孩子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我不知用什么方法和自己的孩子交流;我不了解,也搞不懂现在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我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自己的追求不一致。家长们在信中更详细地叙述了教育方法方面的困惑。内蒙一读者写道:“再用70年代的道德去教育他们恐怕是不行了。但怎么叫他们认识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我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多么可怕又可忧的现实!

在孩子与父母之间,爱和被爱产生的效果并非全是积极的,有时爱也会导致隔膜,发生误解。这误解往往会使双方的感情因为爱而沉重起来。记得一位历史学家说过,保障给人的心理压力,常常大于人在恶劣环境中所承受的压力。爱,有时成了一种枷锁。

如果说,80年代,关于“小皇帝”的警钟打破了父母对孩子过份的物质保障,那么今天是否还要进一步打破精神的保障?如果说90年代,人们连观念上已经认可了孩子作为个人的权利和尊严,那么为什么轮到行动的时候却又不自觉地回到旧有的范式中呢?

有位学生问得好:“爸爸老说他们是新中国的建设者,好像我们就是享受者,难道我们就不是建设者吗?”

记得一位诗人对一位怀抱孩子的妇女说:

你们的孩子不是你们的,

他们是由生活召唤而来的,生活的儿女。

他们虽然经过你们而出世,但不是你们的。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能给他们思想。

你们可以照顾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照顾他们的灵魂。

他们的灵魂住在明天的房子里,

你们可以尽量同他们一样,

但不要让他们同你一样。

因为生活不能倒退,

也不能同昨天停留在一起。

救救孩子,也请做父母的先自救!

用老苦难去磨砺新孩子对吗?

教育孩子健康成长,历来是皇帝百姓名人凡人生命篇章的“头版头条”,这些孜孜以求的祖宗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那些未来人身上,为让那些“未来人”出息成人,他们怎么牺牲也从无所惜。这样前仆后继,希望和寄托永远延续,人类才得以进步发展。

也许是“物以稀为贵”之缘故吧,现在的“四二一”型的“三代人”家庭,呵护出一批娇生惯养的“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骄奢生活。让有识之士担忧他们将来会失去赖以生存的“江山”。于是有人犯颜“进谏”,若要江山不变色,就应该让“小皇帝”们吃一点苦。不过,叫这些金枝玉叶吃苦总有点心痛,所以进谏的人极有分寸的提出“适当地吃点苦”之说。

这意思实质还是从传统的宝库里拣出来的。我们教育孩子最“成熟”的经验有两条:一条是“听话”,二条便是“吃苦”。这“吃苦”两字名堂极多,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管是谁,都能说几条,可算是最普及的“教育经”,好像凡是吃了苦的孩子都能够健康的成长。

其实,这关于苦难的观念,是生活中的一大误解。大人们总喜欢跨过历史告诉他们的孩子,说他们那个时代是苦难的。这是个疏忽,其实每一代人都会有各自的苦难,只不过不同时代的苦难各不相同罢了。

上一代人认为拾煤渣、吃窝头、穿补丁衣服是一种苦难,而能够进学堂,挑灯夜学是幸福的;而下一代人却觉得,如果能不被考试所累,不被分数所纠缠,他们宁愿去拾煤渣、吃窝头、穿补丁衣服。有个学生曾道出过肺腑之言:“这学习也太累了,我宁愿到山上去当拣矿石的工人。”这说明苦难有它的时代性,在这个时代是苦难的东西,到了下一个时代却变成了游戏。张洁在《挖荠菜》文中说,她本想领着孩子到野外去挖荠菜体验她小时候贫困饥饿的境况,然而事实却令她大失所望,无垠的天地成了孩子追逐嬉戏的天堂,大人们费尽心机搞的忆苦思甜活动,反而使孩子在窝窝头和碴子粥中大尝了乐趣。在孩子眼里,窝窝头和玉米面是新鲜而刺激的。

这也是所谓的“苦难教育”的弊端所在。大人们总觉得小孩子生在蜜罐里,没有什么苦楚,因而强迫他们体尝自己儿时的苦难,但在孩子心里,一顿两顿的倒觉不出有什么苦难。这正如,假如小孩子们能强迫大人们体尝学习的重压,而大人们也不会从三天两日里尝到苦头一样。重温童年,弥补学识的不足,对于大人恰是一个美梦。

可见,上个时代的苦难,放在下个时代不一定是不幸;下个时代的幸福放在上个时代,也不一定意味着好运。每个时代的人都是体尝着各自时代的苦难,实在没必要用自己时代的苦难去磨砺别人。

再说了,若是能吃苦的孩子就能健康地成长,那么自古以来,有足够苦头可吃的孩子要比吃不着苦的孩子多出多少倍,那么事实上,到底是有出息的孩子多,还是没出息的孩子多?虽然有不少人是吃了苦才健康成长的,但难道不是有更多的人——十倍百倍地吃尽了苦头,而没有“成长”起来吗?

现实中,也是有许多父母不愿让“小皇帝”吃苦的。“小皇帝”们也总有以父母的权势或钱财为后台的,有了这样的后台,娇生惯养而出息成人者也不少。

由此看来,经验并不在“吃苦”,应在“吃苦”以外去寻找。

吃苦谁也不愿意。然而仍有许多含辛茹苦孜孜不倦的奋斗者,这是为什么?决不是想在吃苦中成长,他们是有所追求的。为了追求预期的目的,他们竭尽全力。在旁人看来是吃苦,而他们却不以为然,反而觉得是一种乐趣。

所以,应首先教会孩子追求,有了追求,有了理想,他们才会克服追求过程中的艰难险阻。那种苦是一种压力,是一种自尊,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乐趣,那才是真正的苦难体验,只有这种苦难才能使他们受到教育、受到锻炼,并成为获取成功的台阶。

大人们所对孩子实施的“苦难教育”,其实是由大人们做导演,孩子们做演员的一出“闹剧”,演员所演的故事不是演员自己的,所以不会演戏者也很难入心入里地进入角色。如果错误地实施“苦难教育”,其结局不是给下一代人增加了双重的——大人们的和孩子自己的苦难,便是给他们的游戏添加了一出喜剧。教会孩子追求,在追求的苦难中,适时地给予鼓励,坚定其信心,应该更有滋味。

学习标准越高越好吗?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于是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刚上学之日起就给他们制定了很高的学习标准。不过这是不科学的。

给孩子制定超出其学习能力的学习标准,孩子对学习目标望而生畏,终日带着紧张惊恐的情绪参加学习、考试,使孩子的智力和身体的发育都受到损害。

我向一位家长询问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这位母亲有些失望地告诉我:他们的孩子这次考试数学成绩还凑和,语文可是不行。当我问及到具体得了多少分数时,这位母亲压低了声音说:“数学99分,语文才得94分。”我原以为孩子考分有多么低落呢。小学四年级学生,期末考试能够考得如此成绩,已经是蛮不错了。可是,从这位母亲的话音里可以听得出,只有考两个100分才算理想。这样的家长并不少见,由于对孩子学习要求苛刻,造成孩子惧怕考试,惧怕让家长在卷子上签字的事例也屡有所见。

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上小学二年级。一次,她的数学考试得了92分。一进家门,“扑通”一下跪在地上,对着家长说:“爸爸、妈妈,您打我吧,我没考好,没给您得100分,下次我一定考100分。”说着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流……一个月后,孩子又要参加单元测验,考前母亲又是叨叨唠唠地向孩子讲述考试的意义和重要性,如何才能考好等,结果在这次考试中,孩子还没有答完试卷,老师就让她回家了。原因是孩子一见试卷就精神紧张,肠胃功能紊乱,大便失禁,拉在了裤子里。对孩子的学习,特别是考试要求过高,使孩子望而生畏,总是处于紧张、恐惧的精神状态下,对孩子的学习、健康、成长都是很不利的。

同类推荐
  • 最好的成长,是走遍万水千山:写给那些在外打拼的人们

    最好的成长,是走遍万水千山:写给那些在外打拼的人们

    本书以一个异乡打拼者的心路成长历程为视角,全面展现了主人公如何在追求幸福的旅程中走走停停、跌跌撞撞,那些在人生旅途中的各种际遇与心情,相信会打动每一个感同身受的读者。希望这些故事与感悟能够让你在苦涩的日子里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 善用人脉就是抓紧钱脉

    善用人脉就是抓紧钱脉

    智慧之人时时处处经营人脉,成功的事桩桩件件依靠人脉。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荣誉、成功之路的门票,只有拥有了这张门票,你的专业技能方可发挥作用。人脉就像银行存款一样,存入越多,时间越长,获取的利息就越多。借助人脉的力量就能开启自己的财富人生。
  • 做人不要太张扬

    做人不要太张扬

    低调做人,不张扬是一种修养、一种风度、一种文化、一个现代人必需的品格。没有这样一种品格,过于张狂,就如一把锋利的宝剑,好用而易折断,终将在放纵、放荡中悲剧而亡,无法在社会中生存。不张扬就要自我束缚,将个性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而不是固步自封。要真正做到“风临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的境界,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走向通往成功的阳光大道,示人以弱乃生存竞争的大谋略,低姿态是收服人心的资本,藏锋是一种自我保护,藏而不露也是一种魅力。过于张扬,烈日会使草木枯萎;过于张扬,滔滔江水将会决堤;过于张扬,好人也会变得疯狂。
  • 大学时期最重要的9个决定

    大学时期最重要的9个决定

    本书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经历,从学习、专业、生活、交际、情感、消费、社会实践、择业等方面,总结出大学时期最重要的几个决定,为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和即将迈入大学的学子提供了关于人生和成长的经验与指导。
  • 无人时唱歌给梦想听

    无人时唱歌给梦想听

    《无人时唱歌给梦想听》由青年作家周华诚倾情奉献。《无人时唱歌给梦想听》精选了他的经典励志散文作品,包括:“母亲的三句话”、“给地下室画一扇窗”、“青春路上不怕黑”、“让我为你唱支歌”、“帘后青春”、“行走的爱”、“童年的秘密”、“母亲的电话”、“二线明星”、“傻帽朋友”、“快乐拾荒者”、“聆听风的足音”、“舌尖上的春天”、“芭蕉尾”、“记忆中的草香”等作品,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热门推荐
  • 我们都是孤独的

    我们都是孤独的

    同人小说,根据华晨宇经历所改编,不喜勿喷噢
  • 魂创风翼

    魂创风翼

    于意外之缘获得远古剑修剑神霸天的修炼功法“玄天剑典”,从而被无情追杀,不甘的陨落,但是从而也预示着新的生活的到来!!落日沐浴在黑色海洋的...
  • 异同人

    异同人

    我叫江小沐是一个作家(自称)那天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我似乎看不见所有人的脸我努力地不断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可我每天都在重复的做着同样的梦那天我刚踏出校门口就被一个黑衣人带走了,当我看清他脸庞时我震惊了这不就是我虚拟的人嘛他怎么......
  • 锦北

    锦北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命题很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讨论它是吃饱了撑着。但对于锦北来说:生命的意义莫过于未来的我依旧是我。
  • 西游群魔传

    西游群魔传

    大力本是一农民工,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到头来却是连个媳妇都没有。可是当大力因为工作受伤之后,却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传说中的大力牛魔王。小龙女:“大力哥哥!你对人家实在是太好了!”铁扇公主:“夫君!你说我们的孩子叫什么呢?”玉面公主:“郎君!你就不能对妾身再好一些吗?”女儿国国王:“大力哥哥!只要你答应朕留在女儿国,朕愿将王位让于哥哥!”......PS:建了一个群,本书坚持完本,尽管更新很蛋疼,可是完本是一定的。没办法,上班了,没什么时间码字,大家见谅!群:170020019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才不要当偶像那

    我才不要当偶像那

    一个任务身死的杀手,灵魂意外寄生到,一个自杀未遂地花季少女身上,因为一次意外被迫加入到SNH48当起了偶像!!天啦,我真的不想当偶像,我不想女装啊啊……
  • 万界位面神尊

    万界位面神尊

    一个少年在莫名之间,得到至高无上的神权。而这个至高无上的神权,却是随机选择的?少年真的是被随机选中的吗?为什么偏偏是他?被选中的他,究竟要面临什么?命运的方向朝何方?朝阳美丽的光明还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如果这又是有人特意安排,那么会是谁在安排?这当中又究竟有何原由?短暂的生命都是一刹那的烟火,那么生又有何欢?死又有何惧?{这里的神权都是可以理解的,当一个人掌握强大的科技,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化身为,专制的君主!这种专制君主利用普通人的无知控制着他们,并且将自己自称为神。而那些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科技在他们面前展现时,普通人无法理解就把他称为神。这是科技到达顶峰之时,科技的不均匀分布所造成的。}
  • TFBOYS之校园紫水晶

    TFBOYS之校园紫水晶

    本小说主要写TFBOYS与女主的快乐时光与趣事。为了写出快乐作者会编出一点点过分的,请四叶草们谅解!
  • 玄武神君

    玄武神君

    一灵珠少年,为寻找传说中的七晶石!一路路走来!不断的历练变强!最终成就一代玄武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