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5900000022

第22章 憾,独尊儒术,万世经典再无存(2)

我们不妨暂且抛开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论,再从孔子的思想着手,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上考量一下,正统儒家思想为何会成为此后历代帝王统治工具的首选?对于中央集权的作用何在?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礼制”。“礼”是一种等级制度或等级学说。中国商周时代弱者向强者进贡的规矩,就是掠夺与征服的延伸。周代用严格的礼制使得这种掠夺合法化,进贡成了天经地义的“文明”行为,成了叫孔子眷恋不已的“礼”,“礼”被赋予了高贵神圣的意味。“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在这样的等级社会,天子主宰着所有国家大政,诸侯、卿士、庶民都按自己所在的等级规范行事,绝不能越雷池一步。

《韩非子》记载了一件事:季康子派人修长沟,子路作为邑宰(县令),熬了点粥给奴隶吃。孔子知道后,大发雷霆,派子贡去砸了饭锅饭碗。孔子说,天子诸侯士大夫都应该遵守周礼规定的爱,超出周礼规定的爱就是逾礼,是蔑视上级的侵权行为。“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

孔子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即是说每个人只能考虑自己所在等级的分内事,纵使有绝顶的才智,也只能“思不出其位”。孔子把这种等级制度用礼固定下来,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凡是不符合礼制规定的,就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更不能动,当然也不能想。臣民如果都能守礼,就会驯服地、毫无怨言地接受君主的绝对统治而不至于犯上作乱。所以孔子特别提醒君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强调“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孔子主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让人民知道怎么做,不让人民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人民就不会怀疑统治者,更不会反抗了。所以,当孔子得知晋卿赵鞅铸刑鼎,把刑书刻于其上时,就抨击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他认为晋国公布成文法破坏了等级秩序。如果不公布成文法,“民”就只知按习惯服从上级,不会有非分之妄想和妄动,君主就可任意摆布臣民。现晋国公布成文法,那“民”就会根据法的规范行事,而不听从统治者的任意摆布了;且统治者的行事也要受到法律的某些制约,而不会像以前那样只按等级制的习惯法去处理(参见《左传·昭公元年》子产决公孙楚与公孙黑一案),因此势必会造成“贵贱无序”,而且民既已知道法律规定,还谈什么“不可使知之”的规矩呢?

儒家所谓的平等原则,仅仅指“人皆可以为圣贤”的意义上每个人是平等的。在现实中,儒家认为人和人是不平等的,有贤与不贤之分。孔子把人分为三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学而不知者。老百姓都属于“学而不知者”,只能作为被统治阶级听从和遵循“生而知之者”以及“学而知之者”为他们制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孔子认为,大德应该统治小德,大贤应该统治小贤。也就是说,只有贤人才配拥有统治权。孔子把政治看成是智者对愚者的统治,提倡不透明的神秘政治。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儒士就是有贤德的仁者,所以统治者只能由儒士共同体推举,而无需全体国民推举。

孔子认为:古今之民都是愚昧无知的。不过“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论语·阳货》)。虽然教育和环境能够改变人们的品性,但对于这些根底恶劣的愚民,即使施之教育也无法令其好转,这就是“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种既愚昧又狡诈之民虽然难于改变愚性,仍可通过对忠孝仁义之道的培养,去其狡诈,返归愚直,这样的愚直之民才是君主最易统治的良民,所以孔子非常自信地说“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孔子的愚民思想还表现在他要求人们安于贫困上。孔子极称誉颜回,因颜回能安于贫困。但现实中像颜回能安于贫困的人又有几个呢?所以孔子告诫人们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在等级制下,庶民哪有求富贵之道?没有求得富贵之道的人们只有老老实实、安分守己地生活、温顺地接受剥削和奴役,决不能有非分之想。如果人们都安于贫困、乐于接受统治阶级所施与的一切,就不会有非分之想,更不会因生活的困苦铤而走险,走上反叛的道路。像这样的“愚直”之民,就是孔子所理想的治世之民。

孔子曾用“无违”概括了孝悌的实质,“无违”是指不要违背君父官长的意志。只有平时在家里养成不违背父母兄长的习惯,在社会上才不会违背君主官长之令。

孔子把是否违背父亲意志作为衡量孝的标准。他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三年是多年之意,即父死多年也不改变其生前的意志,这才算孝。若真如此,中国人如同鲁迅小说中的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了。这种只知道对父母兄长唯唯诺诺、没有任何自己的意志和抱负的“孝子”只能是“愚子”。这些“愚子”到社会上就变成了忠臣或顺民;他们是一群逆来顺受的“良民”,是绝不会犯上作乱的。因此有人感慨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有人曾问孔子为什么不参政,孔子回答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在这里把孝悌与政治画了等号。孔子认为一般的人只要培养其孝悌思想就行了(他称这种伦理道德的培养为“学”),一般人能够懂得孝道,就算是学习过了。他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是根本,学文只不过是“行有余力”的人的进一步深造。子夏进一步阐发了孔子思想,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而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其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直截了当地把孝悌的培养当做学习的主要内容了。

可见,培养没有自己意志、没有自己思想的“孝子”、“忠臣”就是孔子教育的宗旨和根本目标。后世人把这种教育看做是愚民教育,在如今的我们看来,的确如此,不是吗?

另外孔子还有一些“有教无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思想,与其说教化,倒不如说潜移默化地将人们的思想禁锢在一个小范围内。这也正是统治者需要的。

而到了汉武帝时候,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其内容包括大一统思想、天人感应论、君权神授说、三纲五常说等等,这些观点和主张以现代文化意识来衡量,基本上不应属于儒家思想中的精华。然而它们不仅为当时的汉武帝所采纳,而且也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封建时代的史家也给董仲舒以高度的评价,如《汉书》的作者就把他与文王、孔子并列,说:“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述《春秋》……汉兴,承秦灭学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如何理解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呢?应该看到:某一种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的产生、确立相应用,并不是哪一个人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它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历史的需要。董仲舒的儒学体系中包含那么多独断的、唯心的、神学的观点,十分荒谬;然而这一体系却得以畅通一时,行之久远,这个历史事实并不荒谬。董仲舒的思想恰好适应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客观需要,高于人的“天”正是他的神学理论的成功基础,因此他的学说就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儒学发展链条上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纵观封建社会统治的思想,封建思想实质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现实社会中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以及于法律等各个层面。物极必反,没有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单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那就是专制。历史证明,人治和专制是一脉相承的。要建立现代司法理念,这种本土环境法律思想的人治化,与强调以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法治观是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是建立现代司法理念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占据正统思想地位,必然黯淡了其他学派的光芒,久而久之,原本一些很有特色的思维方式不仅不得光大,甚而渐渐失传,大大压缩了中国人的哲学思维空间。而中国人中的大部分智者、豪杰都将精力投注于弘扬儒学,结果中国文化呈现出精光凝聚的现象,以致思想界百家争鸣的百家没有了立足之地,在此后的千年甚至更远的岁月里,也失去了重生的土壤。

给自己盖一座监牢

秦始皇统一中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他使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但由于他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所以没有制定出一套集道德规范、法律章程和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哲学体系。汉武帝时,时代需要一整套的上层建筑,也需要有一套广泛的哲学体系。于是汉武帝便招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东西。

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论被采纳之后,他对汉武帝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意思是凡是不在礼乐射御书数之内,不属于孔子的学说的言论,都杜绝其兴起的根源,不要让他们与儒家争道。这样,邪谈怪论便会息灭,然后天下便有一致的条例准则和明晰的法令,人们便知所从了。这正是董仲舒文化学术专制的体现,而与其在政治专制“三纲”思想上是完全统一的。登上巅峰位置的儒学,在学者们的大肆弘扬中是越来越精致,但其衍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也越来越多。

在儒家思想的这个“磨”周围,人们都成了“驴子”,正像统治者希望的那样,谈到中国哲学,我们脑子里最先想到的大多是人伦哲学,人们自然想到儒家,谈到社会政治思想,人们还是想到儒家,而谈到个人个性的发展,人们傻了眼,自上而下,自我们有记忆以来,衡量一个人好坏,判断社会风气甚至是统治阶级的作为,我们只有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儒家思想。

曾经百花齐放的诸子成了春秋战国时代独有的标志和传说,而两千年来的人们,思想就在这个儒家的圈子里,谈个性就不够时尚,但却让人憧憬。当西方文艺复兴,让欧洲的“人性”觉醒时,我们的子民们正在儒家思想的“甜甜圈”里面沉睡。正是思想界的风平浪静,文化思想的单一,让中国的封建社会阶段步入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7、18世纪,中华帝国的发展步伐终于在国人的沉睡中放慢了速度,而西方文艺复兴给人性复苏打开了一道明亮的窗户,把东方雄踞的睡龙狠狠地甩在了后面,不仅如此,这条睡着的巨龙还被无情地遭到侵犯,这一切不光彩的历史,也正是中国人思想匮乏、创造力匮乏、国家落后的根源所在。

我们不妨再回过头去看看春秋战国时代那段思想解放、学术自由、令后世人向往的历史吧。

每一次思想解放兴起前,必定是有禁锢思想的对象存在。而以我们惯用的思维来看,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争鸣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西周王朝对其子子孙孙的传承和分级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那就是周礼。这套制度不仅约束全国上下的阶级分配,还约束民众的道德行为,虽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但就这么一个粗陋的周礼却称霸数百年,与尊崇周礼的孔家思想相比,前者好比一个栅栏,而后者却是“石磨”兼蒙在众人眼睛上的黑纱。

春秋后期,礼乐征伐的发号施令者逐渐从天子手中分散至下一级的诸侯国君。诸侯国的崛起必然导致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和较量,战争就不可避免。而频繁的战争就会刺激国君们想方设法地变强大,只有这样,才会得以生存,进而才有称霸的希望。离经叛道的诸侯国首先反对的就是封建制周礼。顾名思义,所谓封建,就是封邦建国。历史发展的需求以及人类思想长期禁锢下的期盼,百家争鸣在华丽的历史舞台上登场。春秋诸强和战国七雄的产生,早就宣告周礼的灭亡了。“乱臣贼子”都可以建邦立国,逐鹿天下,哪里还有“礼”存在的位置?直到秦国的崛起和其后步步灭六国的历史演变,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应运而生。至此,周礼原有的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了。与战乱并存的思想解放运动也终究要在秦王朝的手里告一段落。

诸侯国之间的角逐,实际上也是思想界的激烈斗争。曾经让小小的秦国一跃成为统一天下的帝国的法家思想胜出,成为所有思想学派中最大的赢家。但是戎狄出身的秦始皇并不像周礼里成长起来的其他国君那样善于摆弄柔性的制度,而是采取强硬的手段治国,与法家的“严苛”不谋而合。此时,用武力和法制根本成就不了秦始皇所希望的民众思想道德建设,于是丞相李斯跳出来献策,那就是把法家推向独一无二的地位,这样一来,从理论上讲,人们的思想行为规范也就会遵从法家了。可是事与愿违,法家思想不像其他学派,例如儒家那样温柔,而是像高压电网一样危险,稍有不慎,人人都会成为“刑徒”,不是被发配到边疆,就是去搬砖头。从政治体制上讲,秦王朝标志着中国从原本的封建社会进步成为君主专制社会,迈入了中央集权的门槛。

但是法家思想终究对百姓不够温柔,以至于连一介草民都指着朝廷大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见,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并没有迅速地平息,从秦王朝这一看似平静的湖面上,却暗藏着汹涌的力量。秦王朝的土崩瓦解正是这力量的爆发。一时间,诸子百家思想又一次冲破法家尚不坚固的牢笼,奔向全国的各个角落。

新王朝的建立者非常的清楚,前车之鉴就在隔壁不远,此时若要再施行高压管理,刚刚平息的暗涌势必再次崛起,最好的办法就是放任自流。于是,道家的“无为而治”被选中了。人们在宽松自由的政策下,疗战火带来的伤,休养生息,甚至在汉初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而到了汉武帝时候,思想解放和松散的管理策略已经不是当朝所希望的了。汉武帝对于禁锢思想更感兴趣,因为他想采取的一些措施需要一种思想作为前锋。这时候,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跳了出来,正合汉武帝心意。就这样,孔家的明灯照耀着普天之下。中国人真正的“被洗脑”也从此拉开了帷幕。

尽管董仲舒和李斯在前期都相当高调,而后来又识时务地顺应潮流,但是董仲舒比李斯确实要聪明,不仅仅是手段高明。按照中国人“恻隐之心”大多倾向于同情弱者,所以近年来为李斯翻案的都叫好,而为董仲舒翻案的都被骂得狗血淋头。

同类推荐
  • 战国之麒麟无双

    战国之麒麟无双

    雷击雨坠,麒麟生降金屋珍馐,弃之如裳但求一仕,志遂天象口舌莫辩,剑指人亡儒法兵道,世间无双乱世何休,惟有我王
  • 民国秘闻

    民国秘闻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乱世之一,政权割据,群雄并存,混战不休。一时风云际会,不仅出了众多英雄,而且还有不少枭雄、奸雄,斗争也不止在沙场,而且还在官场,在文场……聚焦民国,钩沉揭秘……
  • 战山河

    战山河

    一世孤儿,为国而终,神奇的玉佩带着灵魂穿越到一个未知的世界,一出生便是死罪之身,终有一日登上王位,深爱的妻子被毒死,心已死,放弃王位,征战沙场,被兄弟背叛,身受重伤,被青楼女子所救,女子心生情愫,但我是将军你是红尘女子,你怎能把她替,终有一日女子已死,女子坟前,将明了。
  • 大宋逍遥郎

    大宋逍遥郎

    左手《法医学基础》,右手《狗粮宝典》。21世纪的大学生林易穿越了,脑海里带着一座图书馆,本想拥有图书馆的他,在古代怎么也能混个风生水起吧。却不料,第一天要面对的就是一场官司,不止如此,回到家后,还要继承原主父亲留下来的十万两“蚂蚁花呗”,就是赌债。贼老天,我太难了。正当林易想着如何还清老爹留下来的十万两负资产时,一位容貌绝丽的富家千金找上了他。林易看着这位姑娘,他才发现——封侯拜相,算什么?称王称霸?没意思。我林易,是要成为软饭王的男人啊!ps:本文架空,模板是宋朝。建了一个QQ群:1011955885,喜欢吹水催更的大佬,可以加下玩玩啊。
  • 少爷万岁

    少爷万岁

    不想当军师的大将军,不是个好皇帝。我也想啊!我也想当大军师,当大将军,当好皇帝!但是家国天下,咱得按顺序来不是……
热门推荐
  • 凤鸣君临

    凤鸣君临

    【本文又名《乖戾小作精&人格分裂的互宠生涯》】身手一流、医毒双绝的杀手穿越异世,化身超强天赋的变态鬼才。人人皆道她“俗世女子、卑如蝼蚁”,却不知短暂灰幕过去,是神境强者出世,搅弄风云、睥睨天下、再无人敢欺她半分!☆云花意是个心机深,很暴力的美少女,但衡景觉得她也有可爱的一面,比如抱着他撒娇的时候,还有她每次有所求,便柔着声音求他的时候,叫他“衡景哥哥”的时候。☆外人道衡景是君子,是王者,是可望不可及的天山雪,瑶池莲,可只有云花意知道,他褪去一身风华,凤眼微挑,眸色潋滟的时候,是多么的使人心驰神往。☆一句话就是一个又乖又燥的小作精和一个又强又神奇的男人,互相吸引,互相陪伴,互相宠溺,最后成为大王小王的故事。☆“虽说‘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我就想与你在一起,从东阳初升到夜幕四垂,情深似海,永不分离。”——云花意“我这一生都高高在上,俯瞰众生,如今我也愿为你俯首称臣,不欺、不弃、不离,追随永生。”——衡景“我这条残命早该魂逝大地,可若只要有你一天,我必攀紧深渊之口不堕,绝不丢弃‘相伴相生’的誓言。”——竹结衣☆男主只对女主甜!女主撒娇超可爱!【甜腻程度:☆☆☆☆☆☆】
  • 凤凰嫡女妖孽王

    凤凰嫡女妖孽王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金牌杀手,上天入地啥都会;他是异世界的风流皇子。你风流,我嚣张,她带着儿子横着走,他为她保驾护航。彼岸芙蓉,谁在等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麒麟之书

    麒麟之书

    数日后,一片足以淹没人身的草海中。林奇一剑斩过,血雾喷薄,一头剑齿豹的脑壳被生生削掉一半,软到在地上,当场毙命!他抬起手中沾着血、冒着袅袅青烟的骨剑,仍觉不适应,甚至有种无法排遣的恶寒之意。没错,这柄一尺多长的白骨短刃便是惊变之后的龙牙宝剑,不是妖器,而胜似妖器。……
  • 降魔令

    降魔令

    新婚夜,新娘惨死新房,随之揭开的是一场人魔大战。除魔令一出,四方皆起,众志成城直指魔族。然而,比恶魔更可怕的,是人心。
  • 都市之魔主奶爸

    都市之魔主奶爸

    九天魔主下凡尘,我欲只为自在人!这是一个带娃的故事,讲述着一个得到魔帝传承的青年如何在带娃过程中越走越远。本书以温馨,轻松,搞笑为主,是百年难得一见的精品都市文,喜欢的可以收藏,五星好评!
  • 妃逃勿扰

    妃逃勿扰

    穿越进一个不给力的身体,洛晓月成了11芸芸众妃中的一员,不过宫斗神马的洛晓月最讨厌了,那个11皇帝你们谁爱要谁要,她洛晓月可要逃之夭夭了。喂,你追我干嘛?喂喂,你们追我干嘛?
  • 蚓窍集

    蚓窍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倾世狂宠:邪王的逆天傻妃

    倾世狂宠:邪王的逆天傻妃

    世人常说护国大将军府的唯一一个嫡女是个无颜、无脑、无灵力的废材。柳千馨当场就呵呵了,说她废材,你见过普级速度跟坐火箭一样快的废材?当她解掉脸上的毒素,谁能告诉我这个绝世大美人是谁?神兽很稀有?但谁又能告诉我跟在她后面当跑腿小弟的那只不要脸的神兽是哪货?丹药很珍贵?人家随随便便就能炼得了一手好丹。只是这个跟在她后面一口一个娘子的妖娆易推倒的妖孽是传说中嗜血强大的神君?“娘子,求暖床”“娘子,求推倒”“娘子,我们该造包子了”……“滚!!!”某女终于怒了,一巴掌向那张如嫡仙般的笑脸上挥去。
  • 引魂之花

    引魂之花

    错误的开始,导致荒唐的人生,表面看似平凡的穿越,背后却隐藏着怎样的惊天阴谋,原本拥有美好人生的她,意外来到异世却不知等待她的将是千年宿劫,在经历一系列的阴谋、圈套、和众叛亲离后,她才如梦初醒,那她将会上演怎样的传奇人生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