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6700000018

第18章 为什么不要学“虎母”(1)

我与蔡美儿在教育哲学上的最根本不同:

她逼着孩子用功,

我帮助孩子立志。

逼孩子用功,就必须削减孩子的自由;

帮孩子立志,则要给孩子尽可能充分的自由。

你能逼孩子用功,不能逼孩子立志

耶鲁法学院的华裔教授蔡美儿的新书《虎母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尚未出版时就引爆美国媒体,制造了一场“中国教育”对“美国教育”的文化战争。同时,随着此书以“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为名出版了中译本,蔡美儿在中国媒体上也频繁现身说法,引起巨大的反响。如此全球化规模的教育辩论,可谓几十年难得一见。

我曾著有《一岁就上常青藤》一书,积极提倡所谓“美国式”的教育,正好站在了蔡美儿的对立面。所以,我不妨从这两种对立的教育原则开始。

蔡美儿给女儿立下了很严格的“虎妈十大家规”,实际上就是“十不准”。孩子们不容许干下列事情:

在小朋友家夜宿;

约小朋友一起玩儿;

参加学校的演出;

抱怨没有参加学校的演出;

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

自己选择课外活动;

成绩拿不到A;

除体育和戏剧外,没有在每科都拿第一名;

学钢琴或小提琴以外的任何乐器;

不学钢琴或小提琴。

我的原则,则从来是以孩子而非“规矩”为中心,因而从来没有给孩子定什么“不准”,反而经常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作出灵活的反应。但面对这“十不准”,我大致也能总结出若干相反的原则:

尽可能安排女儿和要好的小朋友到彼此家里夜宿。

尽可能帮助女儿约小朋友一起玩儿。

让孩子不仅积极参加学校的演出,而且还参加校外的演出。

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的视力,但不禁止电视和电子游戏。我们偶尔会邀请孩子和自己一起看些电视节目。不过,在没人管的情况下,女儿从来不看电视,也很少玩电子游戏。至于iPhone、iPod、iPad等等,女儿的同学都换了几代,但女儿从来没有,也不向家长要,虽然同学们不时向她展示这些东西的各种玩法。

敦促女儿多参加些课外活动。

成绩无所谓,我甚至挑战她:你哪天拿几个C回家如何。

不在乎什么“第一”。事实上,女儿喜欢和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觉得门门第一是自己的不幸。

帮助女儿自愿选择了钢琴,但提醒她作出这种选择的后果,那就是需要每天练琴。

这些原则的具体含义,且待后面具体解释。这里首先讨论的,是我与蔡美儿在教育哲学上的最根本不同:她逼着孩子用功,我帮助孩子立志。逼孩子用功,就必须削减孩子的自由;帮孩子立志,则要给孩子尽可能充分的自由。

蔡美儿反复地宣讲中国老一套的教育哲学:“孩子仅靠自己是永远不会用功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否决孩子的偏好就变得非常关键。”“中国家长相信自己知道什么才是对孩子好的,所以他们会否决孩子的愿望和偏好。”这些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孩子太小,不懂得为自己的前途和利益作出正确的决定。所以,家长要坚定地替孩子作出这些决定,并逼着孩子按照这些决定所指引的正确方向走。

在我看来,家长当然有责任为孩子做许多事、教孩子许多东西,但最为重要、也最难教的一项,就是怎样作出重大的人生选择。如果孩子学了许多技艺,但是不会对如何使用这些技艺作出明智的决定,也可能导致非常平庸的一生。我们毕竟是过来人,在中学、大学中都看到过很多聪明绝顶、功课甚好的人,但这些人常常循规蹈矩,最终一事无成。有些在学校里表现平平的人,到了社会上则敢为天下先,想人之不敢想,最后闯荡出大事业来。可见,决定成败的并不仅仅是技能而已,更重要的是人生选择,可惜人们很少意识到。学会明智地作出人生重大的决定,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小训练,而接受这种训练的前提,就是孩子享有相当充分的自由,能够行使自己的自由意志。

为什么蔡美儿会断定“孩子仅靠自己是永远不会用功的”呢?这大概是从她自己的孩子身上观察出来的。但是,她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用功,也许恰恰是因为她的教育方法造就了孩子这种缺乏自觉的品性,并不等于别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用功。

《华尔街日报》在刊载了蔡美儿的书摘的第二周,在周末版上发表了著有《坏妈妈》一书的犹太女作家Ayelet Waldman的文章。她的一个女儿在小学二年级时被诊断患有诵读困难症(dyslexia),这种病症在使用中文等象形文字的社会中非常罕见。但是,以声音为基础的拼写系统,特别是拼写规则特别复杂的英文系统,可以导致5%~10%的人口发生阅读困难。这种症状未必和智商有关,但患者在阅读、写作和拼写等方面会遇到极大的困难甚至丧失基本的能力。Waldman的女儿被确诊时已经在班上各门功课中远远落后,后来家长在课外进行了一系列紧急补救性的辅导,都毫无效果。孩子开始害怕学校,因为心理压力长期肚子痛,经常突然失声痛哭。最后,父母打听到一个治疗这种病症的特别课程,要求孩子每天花4个小时在一间小屋里和老师进行强化训练。父母觉得很恐怖,无法作决定,但孩子自己坚持要去试一试。

课程证明比听起来的还可怕,每天父母去接孩子,都看见她满脸通红,眼中噙满泪水,整个人完全筋疲力尽。父母先受不了了,一再劝说孩子放弃,但孩子固执地坚持。每天上学,她脸上的恐惧都是显而易见的,有时还在喃喃自语:“战胜恐惧!战胜恐惧!”但到了课程结束时,孩子掌握了阅读!自此以后,她仿佛换了个人,喜欢学校,对自己也充满了自信。最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人督促她用功。恰恰相反,怕她崩溃的父母每天都劝她放弃,但她小小年纪,几乎是一意孤行地坚持了每天4小时的“魔鬼训练”。

这种劲头,在蔡美儿的女儿身上似乎并没有显现出来。从她的书里我们知道,她13岁的小女儿在莫斯科一家餐馆突然大砸玻璃杯,并对着妈妈大吼:“我恨我的生活,我恨你!”这话揭示的事实是:她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妈妈决定的,她在为妈妈而不是自己而生活,她恨这种被妈妈所决定的生活,因而也恨妈妈。许多被蔡美儿的方法教育出来的美籍华人也纷纷出来现身说法,指出蔡美儿的教育恶果在她尚处于青春期的女儿身上还远没有到显现出来的时候。比如,一位出身于中国和越南家庭的女作家说,她的一个妹妹表面看起来很完美,但后来自杀了,因为她害怕告诉别人自己患了抑郁症。另一位已经当上CEO并著书立说的华裔男性则说,他在这种严厉的教育下长大,这种教育的实质,其实就是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对孩子展开残酷的心理战、洗脑,最终使孩子放弃任何自尊和自由意志,完全臣服于父母的指令。他如今即使表面上很成功,在心理上则几乎是破碎的,不知道接受了多少心理治疗。Ayelet Waldman也提出,在美国15~24岁的亚裔女孩儿,自杀率比平均水平明显要高。

蔡美儿的女儿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子,现在还很难说,不过,看看她的“十不准”就知道,其核心精神就是剥夺孩子的自由选择,这样,孩子就没有机会对自己的人生作出决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像蔡美儿这种老式“中国家长”都特别信奉一个很简单的原则:可以帮助孩子做家庭作业,但绝对不要代孩子做家庭作业。如果一切家庭作业都由家长代劳,孩子就什么也学不会。可是,孩子最重要的“家庭作业”,其实是进行人生选择、安排和组织自己的生活。蔡美儿和那些像她那样的传统家长,不自觉地包揽了所有这方面的“家庭作业”,使孩子根本没有练习的机会。当然,这样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她所谓的“孩子仅靠自己是永远不会用功的”,她根本没有给孩子“靠自己”的机会,孩子怎么可能自己知道用功呢?

我们有幸能有一位正常的女儿,她从小并不知道用功。但是,在10岁左右,突然自己“觉醒”,每天课后可以连续做功课三四个小时,以至于我这位当父亲的要不时逼着她出去活动一下,或者要求她按时睡觉。我曾问女儿:“你的小朋友们都像你这么用功吗?”

“大部分不是,但仍有许多很用功的。”

“她们为什么这样用功呢?你们小朋友之间讨论过这个问题吗?”

“讨论过,她们大多是家长逼的。”

“那你怎么向小朋友们描述你的家长呢?”

“我说我的爸爸、妈妈不在乎什么成绩,只要我自己觉得在学东西就可以了。”

“她们什么反应?”

“她们说我真幸运!”

“既然爸爸、妈妈不逼你,你为什么这么用功?”

“我就是想干得好些。”

……

我并没有追问女儿“干得好些”又是为了什么,因为我已经大体知道了答案。我一直坚持在女儿睡觉时给她揉背按摩,希望帮助她把过度兴奋的神经冷却,早点入睡,有时不免要和她并排躺下。这“睡前讨论班”是我“娇惯”女儿的几个“保留项目”之一。此刻父女格外亲密,她会把白天忙得来不及告诉我的话全讲出来,偶尔两人忘了时间,没完没了地讨论起来。有几次,我们谈起她长大要干什么的事情,她反复地告诉我:“我希望创造一个前人没有的、又能长久留下去的东西。”我问那东西是什么,她说不准,只是觉得世界上可干的事情太多,她知道的又太少,无法估计什么东西对社会的影响最深远,也不知道自己的才能在哪里。这么说着说着,就兴奋得睡不着了。

我马上宽慰她:“别那么操心,现在还是要安心睡觉,看看,你才11岁,接下来有十几年的时间,你可以广泛地去探索、尝试。等你到二十几岁时能够找到自己想为之献身的事业,就已经很不错了。在爸爸看来,你现在需要做的是两件事情。一是全面发展,比如语文也好,数学也好,外语也好,这些基本技能未来说不定什么时候要用上。如果需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缺乏训练,那就很难达到自己的目标。另外,你要在众多的领域进行选择,就必须对各个领域都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索。只有知道深浅,你才能知道这些事儿值不值得做、你有没有相应的才能。所以,现在学的东西不仅很多,而且需要学得比较深入。你学得越多、越深入,自己的选择就越多,选择起来也越明智。想想看,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个连你自己都想象不到的人,做许多现在想象不到的事情。这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去探索,才能有意外的发现,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生活呀!”

就是这样的对话,慢慢帮助女儿建立了人生志向,还是那句话:真正的志向只有在自由选择中才能产生。一旦确立了这种志向,孩子所获得的自然是更多的自由。因为此时家长除了接受孩子主动的咨询外,几乎不用管孩子,她自己会尽最大的努力。女儿在9岁时还不会背乘法口诀,转到新学校时还需要补习,我们则不以为意,觉得乘法口诀是很简单的东西,如果她现在注意力在其他方面,那么晚几天学也无所谓。结果,转学后半年内她就成了班里的数学优等生。她至今还经常坐在餐桌前说:“数学挺枯燥,我也不擅长,但这可能会对我的未来很重要,还是要好好学的。”她可以在没有人监管和督促的情况下,把自己长时间地埋在“不喜欢”的数学里。

我们中国的家长大多记得孔子那段著名的自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在古往今来的中国人中,孔子所创造的文化业绩,恐怕很难有人能复制,这样一位伟人的伟业,是从立志开始,而不是从被妈妈逼着练琴、写作业开始。况且,如此一位圣人,立志也不过发生在15岁。我等凡夫俗子为孩子着哪门子急呢?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享受和思考生活,帮助她寻找内心的呼唤,她即使还想不明白把自己的人生具体投身于什么事业,也可以立志。有了志向,孩子就会去探求如何把实现这一志向的各种“生活部件”组装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家长也可以对孩子进行非常有价值的帮助。但是,这一切,都应该围绕孩子内心的需求来展开。你可以通过剥夺自由的方式强迫孩子用功,却无法强迫孩子立志。而立志的孩子,则可以比被强迫的孩子更用功,而且能够长期不懈地保持这种劲头,这样的孩子更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父母。

我为什么鼓励孩子拿C

刚刚上初中的女儿,第一学期拿回成绩单来,小学毕业时还是全A的她,居然有了几个B。妈妈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几个她认识的顶尖学生,这次都意外地拿了B,好像是初中给了她们一个下马威。我则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懒得去看那张成绩单,并且告诉她:“我才不在乎你拿了几分呢,以后你拿几个C回来也没有关系。”

必须声明,我不是极端放养式的家长,对孩子的一举一动、乃至在学校的每一个表现都非常留心。我对女儿的成绩当然也是很在意的,我当然希望她全拿A。她真要拿回来几个C,我也会担心。不过,比起成绩来,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你要想让孩子活得潇洒些,首先自己就要潇洒些。

我们费尽心机地搬家,就是为了给孩子选个好学校,现在算是看到了结果。这个学校给学生打分非常严格,即使是顶尖的学生,拿A也相当困难。事后女儿还告诉我们,一次语文测验,班里有一半同学不及格,最高分是85,她则是83分。老师告诉她们,拿个坏成绩没有什么大不了,大家应该习惯。在分数膨胀的时代,这样严格的分数系统,时时提醒孩子自己不完美的地方,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工作伦理。

不过,更重要的则是我和女儿接下来讨论的问题。我告诫她:“最关键的问题不是A或B,而是你不能根据别人对你的评价来生活,你要学会追求自己内在的满足,别管别人怎么看。一个全A的学生当然可以是位很优秀的学生,但也可以是位盲目地完成老师和家长让她干的事情、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毫无反省精神的学生。我不希望你为别人活着,当然也不希望你为爸爸妈妈活着,你要为自己活着。”(提醒读者注意,这里的“不希望你为别人活”的具体意思,是希望女儿不按照他人的意志生活,并非不为他人做事。这和前面所讨论的“为别人活”、“为别人做点什么”并不冲突。)

这些并非空洞的教条,而是对她具体生活和学习细节的反应。不久前,副校长写了个电子邮件给我们,说女儿迟到了好几次,再迟到就要扣分了。女儿挺紧张,因为只有“问题学生”才被学校通知家长。她妈妈也比较认真,告诉女儿要注意,养成必要的生活规律,并和学校解释迟到的原因。我则不以为然:“迟到怎么了?总得让孩子睡够了、吃饱早饭再去上学呀。扣分又怎么了?那不就是一个数吗?”

同类推荐
  • 父母妙答:好孩子的怪问题

    父母妙答:好孩子的怪问题

    本书是一本专门回答宝宝各种怪问题的书,书内不只提供参考答案,更主要的是,笔者和家长朋友们一起来探索,寻找到最佳的、最适合宝宝的方式。我们相信,有时候学到方法比获得答案本身更重要!本书告诉家长朋友们,点亮宝宝智慧人生,您们可以这样做:回答未必正确,态度必须诚恳。
  • 爱孩子就让他做自己

    爱孩子就让他做自己

    父母不要忘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事方式.更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道路。因此,要想让孩子成为“上品”,就必须让他们有广阔的“自修自炼”的时间和空间。《爱孩子就让他做自己》阐述了让孩子自由发展、自我成长的重要性,相信对家长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 如何说少年才会听

    如何说少年才会听

    每一个步入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发生让父母感到头疼的变化:他们常常关闭了自己的心扉,不再和父母交流,对父母提出的任何要求似乎都会不加思索地抵抗,父母的“好话”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他们拒绝父母的价值观,挑剔父母的品味,喜欢干一些出格的事情……似乎就是要和父母“对着干。其实,他们心怀恐惧又渴望独立,他们表面叛逆内心却渴求被接纳、认可,他们从生理到心理正处于强烈的变化之中……两位杰出的美国家庭教育专家法伯与玛兹丽施,以她们敏锐的观察与实践,总结出一系列有效的方法与技巧,帮助父母走进青春期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以具体入微的指导,让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交流温暖而深入。
  • 好书就是好老师好妈妈.教养卷

    好书就是好老师好妈妈.教养卷

    一本好书和一个好习惯一样,能影响孩子的一生。这里装着30本好书,和30个好习惯。如果每天为孩子讲一个好故事,他就能拥有充实的一个月;如果每个故事能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他就能卓越成长。对好书的精挑细选,对故事的趣味解读,对习惯的专业分析……这无疑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智慧宝典。
  • 关键期关键帮助

    关键期关键帮助

    芭学园创始人李跃儿用近30年实践成果和父母分享如何捕捉孩子的敏感期,用爱和自由给予孩子最有效的帮助。这是第一次系统深入地揭示07岁孩子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金钥匙,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了解了关键期,你就了解了你的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儿童心理世界的奥秘之门,为成人打捞失去的童年,想起曾经渴望的自己。
热门推荐
  • 今夕何兮夕

    今夕何兮夕

    她是现世武道女皇,是令人闻风丧胆谈之变色的死神级人物!一朝穿越,重生在实力为尊的幻陆,一切从头开始,书写下另一个故事……这一世,守她所守,爱她所爱。拨开重重迷雾,看这天地风云变幻。——————嘶……我不就心血来潮到初境喝杯茶嘛,怎么就喝出了个桃花劫来?得嘞,我认栽!可谁能给我解释一下这到底是个什么鬼?“你这人没有心吗?”“没有啊,我的心不是给你了么……”“请摸着你的良心好好说话!”某男一本正经的回答:“可是我的心是热的哎~”说好的清冷凉薄呢?呵~说好的生人勿近呢?呵~不带这么玩的啊!
  • The Spell of Egypt

    The Spell of Egyp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容少,请克制!

    容少,请克制!

    顾晚晴在不对的时间,不对的地点,偏偏遇上了那个让她深陷进去的男人…只是,谁说有情,就一定会圆满?
  • 白玉兰市

    白玉兰市

    随便写写,想些什么就写什么,剧情看兴趣,有意见qq我,我可以采纳你们做我后宫
  • 妃子笑之谋夺江山

    妃子笑之谋夺江山

    街头乞丐摇身一变成了大周双艳之一,并得尊贵无比的吴王青眼有加,于是,爱情,地位,财富来了,当然伴随而来的还有惊天阴谋……吴王为夺皇权,机关算计,步步为营,以为自己是阴谋的制作者,却连自己跌入别人的圈套都不知……她,为爱情忍辱负重,谋天谋地谋人,最终却仍旧败在爱人手里。若爱情如此难得,那我便取江山……他,为江山处心积虑,谋亲谋友谋爱人,可最终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吗?且看正文。
  • 隐秘而伟大(李易峰、金晨主演)

    隐秘而伟大(李易峰、金晨主演)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弄堂长大的法学院高材生顾耀东大学毕业后,怀揣着“匡扶正义,保护百姓”的理想,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警察。然而,初入社会的顾耀东不仅遭遇了警局同僚的排挤打压,还被卷入进了共产党地下情报网和国民党警察的激烈博弈中。乱世乱局之下,顾耀东亦不得不在正义与非正义的对峙中做出忠于自己信仰的选择。最终,在以夏继成与沈青禾为中坚力量的中共上海地下党警委的帮助和培养下,在革命的征程中成全了自己的理想,同时也收获了宝贵的爱情。
  • 千王赌圣

    千王赌圣

    黑暗中我有一双眼,注视着我的人生,我不知道我将往何方,我是一个孤独的赌徒。我的一生,都在千术与赌术之中摸爬滚打,在刀光剑影中垂垂挣扎,只为了冲破黑暗,看一看光明的样子。这个世界总有另一个江湖,江湖中会有另一个世界。在赌术世界有赌王家族,有千王世家,更有赌徒浪子。道上一直流传一句话:千手观音阎王惊,袖里乾坤生死定。莫问赌王家何处,十方俱灭有无天?王落伟一个大家族的贫困小子,因为获得了神奇的透视能力,走上了江湖赌坛,从此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江湖,一个有着千王赌圣的江湖!(珍爱生命,远离赌博!)
  • 台湾对外关系史料

    台湾对外关系史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星辰召唤空间

    星辰召唤空间

    主角坐拥召唤空间人物丹药武器任意选如何称霸世界
  • 一个混沌空间

    一个混沌空间

    少年,命运将他带到一个神秘的空间,生死由他自己选择。他选择了活下去,痛苦的、孤苦的、无助的、绝望的活下去。能支撑他走出来的唯一的方向、目标、希望就是那遥遥无期的结果“活着离开这恐怖的空间”。他在这个无声无色无感,什么都没有的空间里挣扎了数万亿年,这空间才把他放了出来,为此他也得到了这空间的恩惠,带着强大的力量回到他原来的世界。但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恩惠是时间,他回到了原来的时间轴时间点上,只是空间位置不再是地球,可是现在的他无比强大,他靠着自己的力量回到了D星。可以只手遮天他会给这个世界带来点什么呢?是毁灭,还是造福,或者是什么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