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0100000007

第7章 商周:孝观念的确立及其基本特征(3)

国家的衰败,生活的困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说是天神、是先祖,那么我对天神、先祖如此虔敬,天神、先祖何以不佑护我呢?正是在这样的对比反思中,周人认识到,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要得到天神、先祖的佑护,必须敬德、明德:

王敬所作,不可不敬德。

惟不敬厥德,乃早堕厥命。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孝是宗法伦理体系rfI重要的德目。周人敬德、明德,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讲求孝道,追随先祖的功德,回报父母的恩情。可见,由宗教而道德,由敬天而敬人,由祭祀祖先而孝敬父母,乃是人类理性不断进步,人文意识不断增强的逻辑必然。

当然,西周个体家庭依然还没有取代宗族而成为独立的经济形式,收族聚党、济贫赈困还是整个宗族的事情。再者,如前所说,祭祖的宗法等级性决定了西周的“孝”具有明显的等级特征,孝是各级宗子的特权。所以,西周的“孝”主要是君子之孝,庶人之孝的“孝养”父母这层内涵虽然已经出现.但远远地还没有成为西周孝道的主流。祭祖敬宗依然是西周孝道的主导形式。

三、孝与西周礼乐文化

殷周之际,中国文化发生了一次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引人注目的巨大的历史变革,这种变革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史传所谓周公“制礼作乐”,也就是西周礼乐文化的兴起和成熟。西周的“孝”

观念集宗教、政治、伦理于一身,以孝为基石的一整套宗法道德规范,是西周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也由此而成为西周意识形态的基本纲领和最高的道德原则,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精神基础,“孝,文之本也。”

西周社会的根基,是氏族血缘组织。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基础之上,西周建立了以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为核心的血缘宗法等级制。与之相适应,西周对殷商文化进行了重大改造,重新建构了一系列调整宗族关系的典章重大和用于祭祀、人际交往、习俗庆典的礼仪规范等,以及宗教、道德体系。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西周礼乐文化。《礼记?大传》有一段话,很好地说明了西周礼乐文化是如何对殷商文化进行改造的:

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得与民变革者也。

显然,西周礼乐文化对殷商鬼神文化的改造,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上。在更深层次上,亦即亲亲、尊尊、长长等伦理规范和道德观念,虽然有所发展,但精神实质是一脉相传的。“中国文化至周而具规模”。由殷商鬼神文化而西周礼乐文化,对尔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向起了转型、定向的作用。所谓转型,即传统所讲的“损益”;所谓定向,即传统文化伦理本位的基本特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人文信仰和道德观念由此发端。“从人类已经走过的阶级社会的历史来看,形成一个时代或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之特点的文化,一般而言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宗教信仰一政治制度一道德认识。具体到周代贵族社会而言,从反映当时历史的文献材料来看,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分别用神一礼一德来表示。”主进一步追究,我们就会发现,这三个方面都与孝(孝的对象、孝的制度形式、孝的观念体系)密切相关。

第一,从早期孝所指的对象而言,孝首先是宗教的,然后才是伦理的。殷商时期的宗教,实质也就是崇拜祖先的宗教。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与早期孝的观念和形式完全吻合的。殷末周初,天、上帝的观念虽然出现了,但从表现形态看,是与祖先崇拜交织在一起的。享孝、追孝既是孝的主要内容,也是祖先崇拜的主要形式。

只是到了西周时期,天、上帝才逐渐与先祖先王分离开来。所以,“在宗教意义上讲来,周人的‘维新’在于帝和祖的分离,由一元神变为二元神。”周人德孝并称,就是这种宗教上天神与祖先神相分离的伦理表现,即敬德以配天,孝祖以宗祖。有学者在列举了西周金文和典籍中“德”字的用例后指出:

德的实质仍然是孝,它包含着孝的内容。周人将奉养父母、祭享先人称为孝;而将崇敬上帝唯天命是从谓之德,其实质是对上天克尽孝道,……在周人的意识形态中,孝敬父母、先祖谓之孝;孝敬昊天上帝谓之德,亦称敬天或敬德,可见德是对上天行孝的代名词。

与孝观念的转换相一致,超人间的观念、形式最终落实在了人间的观念和形式上。换言之,一方面是孝亲伦理走到前台,孝主要成为一种处理亲子关系的伦理准则;另一方面,统治者成了天、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国君被称为“天子”。而且,崇祀先祖的宗教仪轨,转化为社会习俗,很好地保存了下来。今天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我们仍然不难发现它的踪迹。“为了维持宗法的统治,故道德观念亦不能纯粹,而必须与宗教相结合”,以宗教的形式来表达道德的内容,“在宗教观念上为敬天,在伦理观念上就延长而为敬德。

同样地,在宗教观念上的尊祖,在伦理观念上也就延长为宗孝,也可以说‘以祖为宗,以孝为本’。”如果说殷周时期孝观念是宗教性的,春秋以后孝观念是伦理性的,那么,周代恰好处于二者的过渡时期。因而,伦理与宗教的结合,是周代孝观念的一个基本特征。

第二,作为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西周孝道主要是通过礼来体现的。郭沫若先生认为,“礼,大言之,便是一朝一代的典章制度;小言之,是一族一姓的良风美俗。这是从时代的积累所递传下来的人文进化的轨迹。”周礼显然是属于前者。礼在西周是非常完备、发达的。“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虽然是后世的作品,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周礼制的风貌。

宗法等级制是周礼产生的直接根源,周公制礼作乐的出发点就是“尊尊”和“亲亲”,前者旨在维护君权,即所谓“国无二君”,后者旨在维护父权,即所谓“家无二尊”,从而实现政治与伦理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试图通过伦理关系的强化来维系政治统治稳固等级秩序。所以周公制礼的主要成就,就是以“礼”的形式全面确立宗法等级制度,使国家的各项活动、人的各种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都纳入礼所调整的轨道。“周代礼制的核心,是确立血缘与等级之间的同一秩序,由这种同一的秩序来建立社会的秩序”,“亲情及其向外扩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原。而‘礼’则成了社会认同的象征性规则,凭借这套规则,世界确立了秩序”。

进一步说,“周礼在社会层面的意义是巩固宗法秩序,培养宗族内的生活规范,强化宗族内的凝聚力。这些内容也可以一言以蔽之,就是‘孝’。”周礼包容广泛,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大而言之有冠、昏(婚)、丧、祭、朝、聘、射、乡等八类,分而言之又有春夏秋冬、贵贱上下之不同。然而,其中一以贯之的,则是孝的精神。

比如,“冠者,礼之始也”,冠礼是男子成人的标志,即“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的成人之礼,其目的是立“孝弟忠顺之行”,同时也意味着要担负起独立生活、赡养父母的义务;“昏礼者,礼之本也”,婚姻与爱情是无关的,男女结合的全部意义仅仅在于“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家族的生命、祖先的事业都要通过生育子女来薪传;丧祭之礼则是为了报本返始,追养继孝;乡饮酒之礼的实质也是教人尊长养老,明长幼之序,立孝弟之行,“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所以《礼记?

文王世子》讲,由燕礼而使孝弟之道达,由守祢之礼可致孝爱之深,有守庙之礼可使君臣之道著。可见,礼是孝的制度形式,各种礼无不具备促进合亲睦友等孝道教化的功能。

第三,血缘宗法社会的特殊性,使孝德成为社会道德的必然选择。孝既是西周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也是道德教化的基础性内容。侯外庐认为,周代的伦理思想是以德、孝二字为骨干的,“德”就是对上天的“孝”,德和孝是贯通周代文明社会的道德纲领。通过各种史料的佐证,我们更能明了孝观念在西周礼乐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如《周礼》中有“三德”、“三行”、“六行”、“六德”,《礼记》中有“七教”,<逸周书》中有“八政”等等,我们不妨列录如下:

三德:至德、敏德、孝德三行:孝行、友行、顺行六行:孝、友、睦、渊、任、恤六德:中、和、柢、庸、孝、友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夫、妻、父、子、兄、弟、君、臣可以看出,这些对德行的概括虽然各有差异,但无不把孝罗列其间。这些都说明了孝道在西周道德体系中的极端重要性,说明了周王朝对孝道的重视程度。据记载,周公在平定三监和武庚叛乱后,为加强对殷族“顽民”的统治,在给康叔的诰文中,要求康叔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一套宗法道德施行教化,并把它们提到“民彝”即民众行为大法的高度,认为“不孝不友”,就是“元恶大憝”,必须应该严惩不贷,“刑兹无赦”。义比如,《易?离》九四日:

“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说文解字》注日:“‘突如,其来如。,不孝子突出,不容于内也。”“突”即把不孝子驱逐出去。“来如”即不孝子又返回来,于是罪加一等,或焚之,或死之,或弃之。

在伦理本位的社会,抓住了孝,实际上就抓住了规范社会秩序的根本,抓住了孝道教化,也就抓住了道德教化的根本,《孝经》对此做了精当的概括,即“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同类推荐
  • 武林掌故

    武林掌故

    本书收录了二十几篇武林名人掌故,记述了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一百多年间武术界部分知名人物的生平事迹,记述了当时闻名全国而今已很少被人提及的武术家和他们的技艺,以及如今还活跃于武坛的武术大家。这其中既有侠士、镖头、拳师、教习,也有作家、演员、商人、民族英雄,还有扎根底层的民间高手。
  • 茶之书

    茶之书

    自冈仓天心的英文著作TheBookofTea(《茶之书》)1906年在美国出版,立刻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进入了美国的教科书,至今已有十几种语言译本,百年畅销不衰。冈仓天心以"茶道"为切入口,娓娓道来,条分缕析地剖陈日本古典美学的精髓,通过茶道的产生、流传、仪式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来解释东方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为西方人理解东方文化及艺术之美打开了一道迷人的回廊,由此也被欧美人士誉为是日本第一次向世界输出文化观念的代表作。影响世界110年最富有诗意的世界茶典,以优美文辞入选美国中学教科书!一百年来用英语介绍东方思想的最富有洞察力的著作之一。
  •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心灵对话: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探赜

    心灵对话: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探赜

    编辑藏画集工程之浩繁,对我而言,可谓经历了人生的再次选择。编辑工作开始之初,踽踽独行,困难远比想象大得多。《诗经》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究竟能否善终,心中委实动摇不定。
  • 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判

    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判

    本书是一部对中国当代电影思潮发展历史进行理论批评的专著,同时分析了一些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和流派,论述了它们之间必然的本质联系。
热门推荐
  • 竹马每天都在花式打脸

    竹马每天都在花式打脸

    【青梅竹马小甜文】小时候陆景琛看着天天粘着自己像个跟屁虫似得苏以晴说:“我永远不会喜欢你的。”苏以晴垂下眼眸咬了咬唇:“我知道了。”长达后陆景琛狗腿的扒拉着她的大腿:“晴晴,我喜欢你。”苏以晴冷笑一声:“我记得你说,你永远不会喜欢我的。”小时虐妻一时爽,长大追妻火葬场。
  • 自由与荣耀·帝国

    自由与荣耀·帝国

    通过残酷的战争手段,给疆域极速扩大的帝国上下带来无比的狂热,战争让士兵陷入荣耀的魔环无法自拔,但战争让强大的帝国也陷入了能源的危机,最后不得不铤而走险的入侵同样高度科技的朗门星系和马修星系,以掠取丰富的能量晶矿。战争一开始便出人意料的顺利,帝国的舰队长驱直入……可是……
  • 人间有味

    人间有味

    本书是故里食物系列丛书之一,全书主要部分共分4部分:鲜、清、境、人,这些文章均围绕美食展开,体现了作者对故乡与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文章语言纯朴,文字清新,适合广大休闲文学爱好者阅读。
  • 风尘侠客传

    风尘侠客传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流传着一个传说,血月现于苍穹之上时,便会出现一位君王手持利刃斩尽世间一切邪恶
  • 总裁,我要离婚!

    总裁,我要离婚!

    “严谦琛,这辈子,我乔木兮和你不死不休!”严谦琛:“乔木兮,你真贱。”N年后。“老婆,你的眼里,心里,只能有我。”严谦琛情深道。--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厌之境

    无厌之境

    我——将拥有一切!!你的财富!女人!甚至是灵魂!一切都将归于我!!吾以利刃,取你性命!吾以诡计,夺你财富!吾以血齿,获你灵魂!吾以永生,贪无止境!我渴望着获得一切!我就是贪婪的掠夺者!
  • 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给青少年的书)

    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给青少年的书)

    《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将这些人物和事件丰润、真切地介绍给青少年读者,无疑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部中国历史的通俗性普及读本,采用编年体例,按历史顺序编写,以历史故事为叙述单位,完整再现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让读者直观清晰地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全面掌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光辉灿烂。社会生活需要进步,历史就是动力。关注历史,读点历史吧,它就像埋没于泥土中的金子,在拂去尘埃后越发显示出其光芒和价值。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一生

    一生

    《一生》描写的是—个贵族女子追求幸福而不可得的一生。主人公的约娜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她受父母的影响爱好幻想,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梦想与憧憬,但冷酷无情的现实将她的梦想一个个击碎……
  • 爱一个人是不是应该有默契

    爱一个人是不是应该有默契

    洛允的妈妈在离婚后有了新的归宿,洛允的生活自此多了一个继父,和一个哥哥…虽然很抗拒这件事,可是为了妈妈,洛允还是同意了搬去继父家住,本以为能平平淡淡的过下去,结果却因为那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哥哥,让洛允的生活变得波澜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