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0700000013

第13章 独立思考,独善其身(4)

看到有人发财致富,他们便说:“他是多么的幸运呀!”发现别人知识渊博,他们就会惊呼:“这人天分真好!”注意到别人的高尚品质以及广泛的影响力时,他们就会议论:“这人碰到的机遇总是那样好!”他们并没有看到,这些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经受了缜密的思考考验,经历了各种挫折;他们也不明白,不付出巨大的牺牲,没有必胜的信念,不克服重重的困难,是根本无法把梦想变成现实,也无法取得目前的成就的。他们对黑暗与痛苦视而不见,只注意到光亮与欢乐,并把它称为“幸运”。他们并没有看到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只盯着令人羡慕的最终结果,并且把它称为“好命”,说到底,是他们没有成功者那样聪颖的头脑,没有历经痛苦而煎熬的思考。

任何人都必须经过思考,才会不断进步,才会不断接近自己心中的目标。一个人往往思考到什么程度,就会有什么程度的努力,最终就能得到什么程度的结果。才华、力量、物质财富、知识财富以及精神财富的获得,都是靠以思考为前提而得来的,它们也表现在已经体现出来的思想、已经达到的目标、已经实现的理想上。机遇是不会垂青那些呆头呆脑、不会思考而毫无准备的人的。

温家宝总理在上海同济大学与师生会面,在谈及学生的独立思考时,他说了这么一段话:“有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

温总理的这段话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一个故事。有一天晚上,泰勒斯望见满天星斗,预言明天要下雨,却忘了脚下的路而掉落到坑里。有人救起他时,他告诉对方说明天要下雨。这成了人们耻笑泰勒斯的笑话。两千年后,黑格尔以那番“仰望天空”的话为哲学家正名,他甚至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为什么要“仰望天空”呢?因为只有仰望天空,人类才懂得思考宇宙的浩瀚和自己的渺小,才懂得思考的重要,才不会利欲薰心,不会为眼前的烦恼所迷茫。

北大教授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这种力量必须经过大脑的思考转化后才能变成力量,再有用的知识如果没有经过大脑的加工和转化也只能是毫无意义的闲置品。但一旦经过了聪明者的思考和利用,就一定会创造出神奇的成果来。这样看来,思考才是最伟大的力量,思考改变人生,思考促进进步和成功,在北大学习,只需掌握了多思考的本领,就掌握了人生的成功之路。”

北大学者曾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民工在挖池塘时一使劲不小心放了一个响屁,那人很不好意思,红着脸请别人别在意。一个同伴开玩笑说:“你的这种响屁如果朝池塘底放它几个,这些泥巴恐怕都会吓跑了,就不用咱们费劲挖了。”而在一旁的一名工程师听了此话,就想到:“如果能用导管把压缩空气输送到池底再喷放出来,可能会使结实的泥巴松动起来吧?”于是,他带领大家经过几次试验,终于成功了。

最后,教授得出这样的法则:“世界上最伟大的力士也不能轻易举起千斤重物,而我们最平常的人仅用我们的思考力,却可以将万吨重物抬高百米千米。这就是思考产生的推动力。有了这种力量,我们就会无往而不胜。

拿破仑·希尔曾说:“思考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任何一个成功者真正成就大事的力量决不是力拨千斤的蛮力,而是藏在头脑中我们看不见的神奇之力。正如北大教授们告诉学生们的那样:人只有具有了源源不断的思考力,才可能激发成功的希望,激活生命的潜能,推动自身产生伟大的追求成功的行动力量,求得光明灿烂的前途。

挫败者最缺乏的是专心思考

在北大的讲台上,北大教授曾谆谆勉励学生做事必须专心思考,就像坐在课堂里学习文化知识一样,如果不专心思考,就不能消化掌握课本知识,也就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当然更难以养成良好的专心思考的做事习惯,将来到社会上就不会有大的作为。

为了具体说明专心思考的重要性,教授叫一名学生走上讲台,双手各持一支粉笔,让他在黑板上同时用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结果学生画得方不像方,圆不像圆。

教授说:“这两种图形画得都不像样,那是因为不能专心思考的结果。不能专心思考,就不能凝聚精神和意志,就不能统一左右手的行动,结果就出现了左手在画方时会受到右手画圆的干扰,右手画圆的时候会受到左手画方的干扰,以至于什么都做不成功。”教授通过这个事例是要教导学生,要成功,就只能围绕一个目标进行专心思考,专心思考就能找到前进的突破口,就能发现做好事情的路径。否则,做事不专心,必然是把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白白地浪费在了对于成功毫无意义的各种琐事上,分散精力关注于根本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成就感的事情,看上去他们也同样在思考,同样有行动,处处有活跃的身影,但却从没有专心致志地思考一件事,做一件有头有尾的漂亮事,这样的思考当然不能促进他们成功了。

北大教授说:“大多数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而这个美好的愿望不难达成的主因,是因为我们没有专心思考实现这一愿望的具体步骤,而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次要的事情上了,我们整天忙碌中做的事情几乎没有一件是向着心中美好愿望靠拢的,而思考的就会是一些无休止的‘怎样与蚂蚁赛跑’的问题,这样就永远也不能达成自己的梦想。”

北大教授给北大的山鹰登山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大学生登山队在登山时突遇暴风雨,山洪暴发,于是他们不加思考,更不用说专心思考了,转身就往山下跑。而就在此时,滚滚而来的泥石流,瞬间就把他们的生命永远埋葬在山岗上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很多人不禁要问:“他们怎样做才能保全性命呢?”

北大教授告诉他们,这个时候应该往山顶跑。因为往山顶跑,固然风雨可能更大,却不足以威胁到生命。往山下跑,看来风雨小些,似乎比较安全,但可能遇到暴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

北大教授进一步说,在突然的灾害面前,我们最需要的是冷静而专心的思考,冷静而专心的思考可以使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巧妙地摆脱困境。有时候,经过思考,我们看上去会很危险,但会化险为夷,有惊无险。而像那群美国大学生那样,不冷静不思考就采取往回跑的对策,实在是犯了做事的大忌。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专心思考,这是我们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所谓“机会总是偏爱那些有头脑的人”就是这个道理。你一定坐过公交车吧,如果没座位而你的手一直抓着吊环不动持续半小时,你会发现自己的胳膊麻木而无法灵活地活动了。大脑和胳膊一样,不用就会萎缩。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长。一个人做某些事会比其他事做得更好。但许多人从未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事情,其根本原因往往是他们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如果你对一切都随遇而安、得过且过或怨天尤人,那有一天你一定会后悔莫及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一事无成?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专心思考。事实上只有不足1‰的人能认识到专心思考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就。

已是北大研究生的小杨曾参加过北大21天锻炼思考训练营,她从中受益颇丰。她这样说:“懂得正确的思考或者抛开懒惰去思考其实是挺难的,如果不是我坚持参加了21天训练营也许现在还在稀里糊涂地过以前那样的日子,在参加21天训练营中,每天训练营都会引导我去专心思考,并且强迫我必须专心思考,否则就不能进行接下来的训练。我记得非常清楚,在我训练到第17天时,突然一切都豁然开朗了,也许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吧。”

“头脑不用也会生锈,经常思考才会反应敏捷。”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如是说,“如果专心思考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每个人该取得多少进步、多大成功啊!不能下决心培养自己专心思考习惯的人,失去的将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专心思考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过程,也是一种主观的选择,更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标志!

百年北大有句大家熟悉的谚语:“一天的思考,胜过一周的蛮干。”专心思考是一种思维模式,它使我们在面临弱势的情形时仍能寻求最好的、最有利的结果。换句话说,在追求某种目标时,即使举步维艰,仍有所指望。事实也证明,当你专心思考时,你便有可能获得成大事的能力。

在人类历史中,如果把思考者的事迹删去,谁还愿意去读那些枯燥无味的历史呢?思考者是人类的先锋,是我们前进的引路人。他们毕生劳碌,不辞艰辛,弓着背,流着汗,替人类开辟出平坦的大道来。现在的一切,不过是过去各个时代想象的总和,不过是过去各个时代想象的现实化。

对世界最有贡献、最有价值的人,就是那些目光远大且有先见之明的专心思考者。有先见之明的专心思考者,还能把常人看来做不到的事情,一一变为现实。艺术家、音乐家和诗人等凡是人生的成功者无不是专心思考的典范。事实告诉我们:人类各个行业的领袖都做过专心的想象者。不论工业界的巨头,还是商业的领袖,都是具有伟大的专心想象并持以坚定的信心、付出努力奋斗的人。有很多想改变自己弱势的人,除了太多的唉声叹气以外,就没有超人一等的专心思考力,不能为自己规划一幅专心思考的图画,并在这幅图中增添新的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色彩,找到自己真正的成大事的力量,因而郁郁不得志。

但是我们必须告诉那些试图成大事的人:仅有思考还是不够的,有了思考的同时还须有实现思考的坚强毅力和决心。如果徒有思考,而不能拿出力量来实现愿望,这也是不足取的。只有那种实际的思考———思考的同时辅之以艰苦的劳作、不断的努力,那思考才有巨大的价值。北大教授说,一个人如果能靠积极的思考征服消极心态,对他的个人成长将是大有益处的。成大事者的人生哲学就在于:宁肯在专心思考上费尽力气,也不能不加思考地去随意行事。

同类推荐
  • 谁偷走了你的幸福

    谁偷走了你的幸福

    我知道,讨论幸福就像讨论美一样,常常是毫无结果的。托尔斯泰耗费毕生精力去研究美,结果毫无所得,只好丧气地说,美是一个谜。他断言,谁要想给美下定义,那只能自讨没趣。我们研究幸福也一样,幸福随时可以感觉得到,亦如美随时可见一样。但一当问及什么是幸福,则吾辈每每口讷无词。
  • 每天用一点读心识人术

    每天用一点读心识人术

    《每天用一点读心识人术》以社会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综合古今中外各种读心识人术的方法和技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教你如何读懂一个人,如何穿过一个人外在的层层迷雾进入到他的核心,也就是他的气质和性格中去,进而得窥他行事的逻辑。这几个方面是:形体及着装、面容、朋友家人、兴趣爱好、语言、行为、置身环境时个人状态的自在与否。
  • 做人要有手段

    做人要有手段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阐述了做人的方法技巧及智慧,总结出其中的经验培训,揭示出做人的奥秘。指导读者怎样避免掉入人生陷阱,怎样少走弯路,怎样才能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里站稳脚跟、左右逢源、一帆风顺地走好人生的道路。
  • 哈佛不眠夜

    哈佛不眠夜

    你见过哈佛凌晨4点的图书馆吗?每当节日到来,你是否盼望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有的礼物精致华丽,可以装饰你的房间;有的礼物实用,可以方便你的生活;有的礼物稀奇少见,可以开阔你的眼界;有的礼物看似普通,其中却包含了对方满满的心意,可以成为你美好的回忆。今天虽然不是什么特别的节日,我们也要送你一份特别的礼物。
  • 求职者的圣经.职场篇

    求职者的圣经.职场篇

    《求职者的圣经(求职篇)》是当代知名作家段谦倾心所写的一本关于职业的学术著作,而后又针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做了更加详细、有针对性的文字补充,是一本难得的职场求职、生存攻略等经典学术著作。让找工作的人知道如何找到工作;让不找工作的人知道如何为自己工作;让正工作中的人知道如何工作可以更好;让不满意现在工作的人知道如何创造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这正是《求职者的圣经》的核心内容。
热门推荐
  • 在这里能遇见你真好

    在这里能遇见你真好

    他只是一个无意闯入这个世界的外来者!原本依照他慵懒的性格本想咸鱼地过完这一生。他永远不会忘记那天那个在池塘边画画的女孩!因为她改变了他的全部。……张小姿两眼放光地看着眼前的冰激凌:小轩子,我想吃那个超大号冰激凌!黄轩:乖,不要吃那么多!好不好?张小姿:可是我想吃,那个大的看起来好好吃……黄轩无奈道:好了,好了!吃不完记得给我吃!张小姿开心地抱着黄轩:木马,小轩子最好了!黄轩抱着张小姿心里想"陌生的世界遇见你真好~"
  • sunset

    sunset

    主人公许仁是一名转校生,和表妹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因为车祸主人公忘记了自己曾经属于这片故土,随着儿时人物的出现,消失的片段变得越来越清晰,一个忘却了的约定,一个陌生熟悉的女孩儿,主人公是否能再次回忆起当初的一切?
  • 易烊千玺之若初无缘

    易烊千玺之若初无缘

    一场车祸,让她成了植物人,让他成为冷若冰霜的少年,可五年之后,他由他的好友带入病房,能不能唤醒这个少女,不知道。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孤独,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
  • 轮回仙缘录

    轮回仙缘录

    一位身披残袍的绝美青年,一座闪耀着星辰之光的玄妙铁塔。一个前世的承诺,一个记忆中的一袭青丝。无尽轮回中,隐藏的是一段轮回交织的凄美故事。你是谁?我又是谁?你从哪里来?我又从哪里来?
  • 千里暮云平

    千里暮云平

    江锦的文章,文如其名,纯美中透着飘逸,读起来不但语感美,而且意蕴美,节奏更美。平日的各种细小情绪、微妙神思,都可成文。手里那支笔就是世间最懂己心的知音。他笔下的人物性情静好,宛如他心中的世界一样,岁月安好,人无恙矣,只有时光留下的美好记忆,令人回味无穷。
  • 我在地球学魔法

    我在地球学魔法

    意外穿越的巫族圣女;镇守华夏的冷酷王爷。仅仅一次“尴尬”邂逅,一代绝世俏王妃就已命中注定、、、“王爷!王妃又逃走了!”“无妨!本王的女人,天涯海角都是本王一人的!”、、、、、、
  • 断肖

    断肖

    他已准备了十二年,江湖上许多成名的人物也已丧在了他的刀下。可就在那天,他提着刀,准备去复仇,忽然遇见了那个她……
  • 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

    本书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
  • 追忆倾城

    追忆倾城

    听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爱情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林锦添是莫追忆一见钟情的惊艳也是莫追忆日久生情的温暖惊艳了时光温暖了岁月……
  • 农村法律法规常识——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上)

    农村法律法规常识——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上)

    法律法规,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对于该等法律法规的不时修改和补充。其中,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法规则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