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83500000027

第27章 李渔的园林美学(5)

李渔论园林的山石美

我们之所以说李渔论造园总是把重心放在园林艺术的创造主体一方,还有一个重要根据,即李渔从来不离开主体而孤立地谈客体,从来不认为园林艺术中的客体具有独立自在的价值。在他看来,造园必须以主体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将客体主体化、人格化、情感化,使客体成为主体情感的表现形态,成为主体人格的审美形式。在《居室部》“山石第五”中,李渔说:“一花一石,位置得宜,主人神情,已见乎此矣。”这就是说,园林艺术中的花木绝不是植物学意义上的花木,园林艺术中的山石绝不是矿物学意义上的山石,它们已由纯自然的客观存在物转化为艺术的主观存在物。或者更加直捷了当地说,在园林中,花木山石非花木山石也,乃人也,乃充满灵性、富有生命的主体也。花木一项,容后再议。现在专谈山石。造园家掇山垒石,如同诗人赋诗、画家作画一样,乃是以审美的方式抒发胸中之逸气、表现主体之性灵。而游人之游山玩石,也是于审美享受中陶情冶性。因此,园林中的山石便成为主体人格的象征和情感的化身,成为一种审美形式。

当然,在前面“妙肖自然”一节中,我们曾说过造园须师法自然,受自然的制约。但是师法自然、妙肖自然绝非艺术的目的,而只是创造艺术美的一种手段。假如离开了人去师法自然、妙肖自然,即使与自然绝对同一,于艺术也是无意义的。须知,师法与妙肖,乃是为了见出人的情性,为了抒发胸中逸气。山石中须有我在,山石须与我相通相依,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无我之山石,乃无生命的死物,其中无美可言。

在李渔看来,不仅园林中山石美的创造必须见出人的神情,即使一般游历名山大川,若想欣赏和把握到自然美,也须把自然山水人格化、主体化。只有从自然山水中见出人,才能见出美。在《笠翁文集》中有一篇《梁冶湄明府西湖垂钓图赞》,其中说:“李子遨游天下,几四十年,海内名山大川,十经六七,始知造物非他,乃古今第一才人也。于何见之?曰:见于所历之山水。洪蒙未辟之初,蠢然一巨物耳。何处宜山,何处宜江宜海,何处当安细流,何处当成巨壑,求其高不干枯,卑不泛滥,亦已难矣,矧能随意成诗,而且为诗之祖,信手入画,而更为画之师,使古今来一切文人墨客,歌之咏之,绘之肖之,而终不能穷其所蕴乎哉?故知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使山水与才情判然无涉,则司马子长何所取于名山大川,而能扩其文思、雄其史笔也哉!平章天下之山水,当分奇与秀之二种。奇莫奇于华岳,及东西二粤诸名山,是魁奇灏瀚之才也。秀莫秀于吾浙之西湖,是清新俊逸之才也。西湖者。山水之尤物,前人方之西子,后人即以名之。”李渔所谓“洪蒙未辟之初”,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类产生之前的洪荒世界。那时既然没有人,也就没有主体与客体之分,也就没有自然的人化问题。那时是没有美可言的。不仅不可能有艺术美,也没有自然美,没有山川河流之美;有的,只是“蠢然一巨物耳”。只有当人类诞生之后,经过人类的实践,经过对自然的人化,才使自然山川打上人的印记,具有了人的“才情”,才能有自然美的出现;进而,才能使司马子长等文人墨客“取于名山大川,而能扩其文思、雄其史笔”,创造出艺术中的山川之美。总之,能从山川中见出人的情性,这是自然美所以能成立的主要的和根本的条件;李渔遍游名山大川,能够欣赏和把握到自然山川之美,原因亦正在于此。李渔处处把山川人格化,把造物喻为“古今第一才人”,强调“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正说明他在山川中能欣赏到的恰恰是人自身,是人的才情,人的本质。

像李渔这样把自然山川人格化,甚至直接把山喻为人,从而把握、领悟山川之美的例子,在中国美学史上并不罕见。如明代的袁中道,就把太和山比喻为一美丈夫。他在《游太和记》一文中说:“大约太和山,一美丈夫也。从遇真至平台为趾,竹荫泉界,其径路最妍。从平台至紫霄为腹,遏云入汉,其杉桧最古。从紫霄至天门为臆,砂翠斑烂,以观山骨,为最亲。从天门至天柱为颅,云奔雾驶,以穷山势,为最远。此其驱干也。左降而得南崖,皱烟驳霞,以巧幻胜。又降而得五龙,分天隔日,以幽邃胜。又降而得玉虚宫。近村远林,以宽旷胜。皆隶于山之左臂。右降而得三琼台,依山傍涧,以淹润胜。又降而过蜡烛涧,转石奔雷,以滂拜胜。又降而得玉虚岩,峻虚嵌空,以苍古胜。皆隶于山之右臂。合之,山之全体具焉。其馀皆一发一甲,杂佩奢带类也。”在这里,以山喻人,由人见山,以山之美为人之美,由人之美见山之美,从中可体会出自然美的人文本质。

李渔将山石主体化、人格化、情感化的思想,正好阐明了中国园林乃至中国其他艺术(山水画、山水诗)同西方园林乃至西方自然风景画的不同美学特征。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曾多次将中国绘画同西方绘画进行比较,指出“中西画法所表现的‘境界层’根本不同:一为写实的,一为虚灵的;一为物我对立的,一为物我浑融的”。一般地说,西方的自然风景画,重模仿自然,重形态逼真,也即重“真”与“美”。真,即刻意写实;美,即形式色彩等的完美。然而,人,主体,作者,往往站在山水、风景之外,甚至与之对立。情感是冷静、甚至是客观的。画家只是站在那里观赏和模写他所面对着的自然,而并不走入自然山水之中。中国山水画则不同。画家与他所画的山水往往融为一体,画家自己即在他所画的山水之中,二者亲密无间。画家寄情山水,抒写性灵。这是由中国传统的哲学意识所决定的。正如宗白华先生所强调指出的,“中国人抚爱万物,与万物同其节奏: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庄子语)。我们的宇宙既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所以它根本上是虚灵的时空合一体,是流荡着的生动气韵。”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山水画重写意、尚空灵的原因所在。中国画家所画的山水,总是充满人情味儿,使人感到亲近,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中国画家总是善于把山水化为生命境界,使山水画所创造的艺术空间,成为主体的生命表现形态。

中国的园林艺术也如此,并表现出与西方园林的不同特点。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中总是要掇山垒石,“掇”与“垒”者,突出了主体的创造活动,并突出了造园家乃通过掇山垒石而抒写性灵的特点。西方园林中虽然也不是没有山石,但与中国迥异。童雟教授在《江南园林志》一书中曾指出:“记称纪元前一世纪,罗马名人西西洛酷爱其园中之石,谅不过天然岩石,偃卧原地。今意大利之名园,犹间有岩石,花草生于石隙,但无堆凿作峰形者。英国岩石园,亦与此无异。”中国造园家掇山垒石,表现出与山石情同手足的亲切感情,这也与西方园林人与山石之间隔离对立状态不同。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曾记载过丞相牛僧儒置墅营第、与石为伍的故事:“古之达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走独知之。……公以司徒保厘河雒,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惟东城置一第,南郭营一墅。精葺宫宇,慎择宾客。性不苟合,居常寡徒,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今公之所嗜者甲也。先是,公之僚吏,多镇守江湖,知公之心,惟石是好,乃钩深致远,献瑰纳奇,四五年间,累累而至。公于此物独不廉让,东第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厥状非一: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风,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А,若欱云喷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霁景丽之旦,岩崿AA,若拂岚扑黛,蔼蔼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状不可。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其所以为公适意之用也。”牛僧儒与石为伍,不是把人降低为无生命的山石,而是赋予山石以生命,把山石视为人的挚友。北宋米元章则呼石为兄,其亲切程度更甚之。童雟教授引《梁溪漫志》中讲米芾的一段故事:“米元章守濡须,闻有怪石在河壖,莫知其所自来。人以为异。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而惊,遽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此外,中国园林还常常表现出某种人伦味道,这也是西方园林所没有的。《郑板桥集·竹石》中有这样一段话:“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郑板桥简直是把他的小小园亭视为家人,同竹石厮守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前面所引李渔“一花一石,位置得宜,主人神情,已见乎此矣”那句话中,“位置得宜”四字值得仔细体味。“位置”,在这里是动词,指造园家掇山垒石的艺术创作活动;“得宜”则是指恰到好处,其中包括艺术创造的分寸感和技巧。总之,“位置得宜”就是说造园家必须将一花一石安置得当,使其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人的性灵,充分抒发胸中之逸气,才能创造出园林美。

山石本是自然物,但是园林中的山石之美却不是自然物本身的美,而是人造的美,而且正是因为它表现出人的创造,体现出主体的“神情”、性灵,才美。这也就是李渔所谓“能变城市为山林,招飞来峰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术,假手于人以示奇者也”那句话的主要意思。园林山石之美的创造,全在“变”与“招”中体现出来,“变”得恰当,“招”得贴切,能够见出“主人神情”,那就是“神仙妙术”,山石之美就会产生。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位置得宜”,使山石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人的神情、性灵来呢?这就需要造园家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特殊技巧和禀赋。前面我们曾经说到李渔很重视“叠山名手”的特殊技巧问题:一些“画水题山,倾刻千岩万壑”的画家,请他“磊斋头片石,其技立穷”;而那些专门掇山叠石的“山匠”,则能“随举一石,颠倒置之,无不苍古成文,纡回入画”。这里的确存在着造园家与画家不同的艺术禀赋和技巧。正如前面提到的张山来(潮)所说,“叠山垒石,另有一种学问,其胸中丘壑,较之画家为难”,“若园亭之胜,则只赖布景得宜,不能乞灵于他物。岂画家可比乎?”这里所说的“布景得宜”,就是李渔所说的“位置得宜”,都是指造园家掇山垒石的特殊技巧。

造园家掇山垒石的特殊艺术禀赋和艺术技巧,首先表现在他观察、发现、选择、提炼山石之美的特殊审美眼光和见识上。在一般人视为平常的石头上,造园家可能发现了美,并且经过他的艺术处理,创造出园林美。差不多与李渔同时的造园家张南垣曾这样自述道:“……惟夫平冈小坂,陵阜陂陁,版筑之功,可计日以就。然后错之以石,棋置其间,缭以短垣,翳以密筱,若似乎奇峰绝嶂,累累乎墙外而人或见之也。其石脉所奔注,伏而起,突而怒,为狮蹲,为兽攫,口鼻含呀,牙错距跃,决林莽,犯轩楹而不去,若似乎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私此数石者为吾有也。”如果说那些石块在一般人手里,也许仅仅是些平常的自然之物;那么,经过张南垣的特殊艺术处理,则“伏而起,突而怒,为狮蹲,为兽攫……”饱含着人的情感、意趣,变成了人们的审美对象。

李渔也是善于发现和提炼山石之美的。对石头的美,他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眼光。他说:“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透、漏、瘦”三字前人也曾有过沦述,如明代的董其昌就曾说“画石之法曰瘦、透、漏”;而李渔则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以造园家的眼光论之,着重强调石之透、漏、瘦的立体空间特点。

李渔论山石之美在于透、漏、瘦,表面上看似乎在谈石头本身的自然性质和特点;其实不然。这里的透、漏、瘦,完全是从人的神情、性灵角度谈的。透和漏,同人们常说的“空灵”联系在一起。由人的精神的空灵想到山石之透、漏,又由山石之透、漏,象征和表象着人之神情的空灵,二者相互映照。这也就是中国艺术所最讲究的“空灵”境界的创造。作为山石之美学特征的“透”、“漏”,实际上就是如司空图《诗品》中所说的那种“空潭泻春,古镜照神”的空灵的艺术境界。在李渔之前,明代的袁中道也曾从人之性灵的角度谈到过山石的“空”、“玲珑”、“虚幻”“夫此岩也,望之岚彩墨气,浮于天际,则其色最灵;玲珑驳蚀,虚幻鲜活,空而多窍,浮而欲落,则其骨最灵;侧出横来,若有视瞻性情,可与酬酢,可与话言,则其态最灵。其山之最为颖慧者欤。吁,岩之所以为灵也。”我打上重点号的那几句话,正是说的岩之“空灵”的艺术境界。这与后来李渔所谓山石“透”、“漏”之美,是相通的。

李渔所说的“瘦”,在于强调山石的形态:“壁立当空,孤峙无倚,所谓瘦也。”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山石的形态,是充满人的情趣、性灵的形态,也就是在谈到“石壁”时所强调的那种“势”“壁则挺然直上,有如劲竹孤桐”;“壁则无他奇巧,其势有若垒墙,但稍稍纡回出入之,其体嶙峋,仰观如削,便与穷崖绝壑无异”;“壁后忌作平原,令人一览而尽,须有一物焉蔽之,使坐客仰观,不能穷其颠末,斯有万丈悬崖之势,而绝壁之名为不虚矣”。这三段话所谈的“挺然直上”、“如劲竹孤桐”、“穷崖绝壑”、“万丈悬崖之势”,正是李渔前面所说的“瘦”的特征:“壁立当空,孤峙无倚”。这种万丈悬崖之势,是造园家通过他的艺术劳动,创造出来的审美效果;它不是作为自然物的山石本身的性质,而是人对山石形势和情态的审美感受。关于这一点,王船山在《诗绎》里所说的一段话,也许对我们有所启发:“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王船山的见识之高值得钦佩,他强调指出“势”的美学含义,从而抓住了艺术的本质特征。园林山石之势亦如是。

因此,园林之中的山石之美,是人将自己的情志物化在山石之上的产物;山石之美非山石本身的美,而是人之美。李渔在“大山”条中,也涉及到这个问题。他认为园林中之大山,如唐宋诸大家之文一样,“全以气魄胜人”;亦如名人书画,“悬在中堂,隔寻丈而观之,不知何者为山,何者为水,何处是亭台树木;即字之笔画,杳不能辨,而只览全幅规模,便足令人称许。何也,气魄胜人,而全体章法之不谬也”。所谓山之气魄,其实并非山本身的气魄,乃人之气魄也。假如造园家所造的大山,能够见出人的气魄,那便创造出了美。

同类推荐
  • 红楼谈梦:红楼梦中人访谈录

    红楼谈梦:红楼梦中人访谈录

    《红楼读梦:红楼梦中人访谈录》以一名记者在荣、宁国府和大观园中采访的口吻,借着与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访谈对话,让她们自己说出关于其自身的一些争议和未解之谜。在交谈中,还使她们道出对红楼梦的认识,对社会生活,世事人情的感悟等,其中更包含了为人处世、经营管理、官场权谋、道学伦理、爱情真谛、生活艺术、饮食文化等方面的智慧精华,可谓是自《红楼梦》成书以来,独具风格与才情的一本好书。
  • 花开的山谷

    花开的山谷

    草馨儿的这本《花开的山谷》,既有云朵的飘逸又有礁石的沉重;既有山溪的宁静也有瀑布的跌宕;既有水晶的清淳也有流水的透彻;既有子规啼血的深情也有蝶栖花蕊的温馨草馨儿的诗,既紧贴了时代火热的生活,又艺术地挥洒着诗意的想象与意境的深远与辽阔。她让平常变得不平常,她让宁静的水流产生诗的波浪……
  • 历代家书

    历代家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历代家书》收录了上起先秦,下迄明清的一百余份家书,堪为家书中的佳品。其中当然有部分与我们现在的价值观念、伦理意识不相符合之处,但去芜以存真、披沙以见金,唯看读者朋友鉴别与取舍。
  •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本书分五辑,共收录作者《墓碑后面的字》、《信任开花》等85篇散文。
  • 一滴水可以流多远

    一滴水可以流多远

    《一滴水可以流多远》这是一位军旅诗人的处女诗集。作为军人,史桢玮一直在写诗,《星星》诗刊、《中国诗歌》、《西南军事文学》等军内外刊物、网站都发表过他的诗作。《一滴水可以流多远》收入了他1993年以后的诗歌,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诗路历程,读到诗人对心灵家园的守望,对诗意栖居的寻求,对人生真谛的沉思。
热门推荐
  • 乱世绝宠:皇上求放过

    乱世绝宠:皇上求放过

    玩了个手游就穿了个不知名的年代,这不科学!莫名就成了个荒淫无道的昏君的皇后,还是个嫁了两年都没有破处的悲催皇后!神马??居然还有个隐藏BOSS——意图复国的将军的心上人!?这特么也太坑了吧!哭!!这就哭了?还没算完呢!“朕宣布,废黜风琳儿皇后之位……”这这这算什么?这就被休了?等等,还有坑等着跳呢!“你现在依然是皇后,不过不是晏秦的皇后,是我高郅的皇后。”为什么一觉睡醒换了个国家还得继续做皇后?靠,不带这么玩的!淘淘:“老娘大老远穿越过来不是为了当皇后专业户的!”
  • 梦中樱

    梦中樱

    世界上有三种人不能惹,扫地老头,摆摊大叔,白面书生。世界上有三件事不要做,夺他人之妻,弑自家父母、掘别人坟墓
  • 兽倾天下,御魂女帝

    兽倾天下,御魂女帝

    一场穿越,一段情;一次相遇,一世宠。一朝遭人暗算,再度醒来,她已不再是她曾经的王者。经脉阻塞?灵力废柴?被下封印?那又何妨。被称为“灵力废柴”的她,一再惊艳他人的眼球。本是“废根”的她,却有着叫人艳羡的机遇。当体内的封印破解时,那又是如何的骇人心魂?强者为师,美男相伴,贵人相助,御万兽,收神器,炼帝丹,强者之路,无限无阻,然而一路风平浪静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阴谋?背后的人到底是谁?他又有什么目的?古墓里的那个男人又是何方神圣?一次次阴谋接踵而来,一环相扣一环,让人无法招架,却有他一路相护身旁,不离不弃。凤凰涅槃,王者归来。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奈我何!(本文虚构)
  • 霸王之恋

    霸王之恋

    前世,今生,你执我红酥玉手看尽人生繁华。相聚,别离,我握你亲笔锦书尝遍世间遗憾。别了,我的春秋。别了,我的越国。别了,关于你的一切一切。作为当代考古学家,此一生她唯一所求便是还原真实历史,可是她却没有想过,无意间发掘出的一座衣冠冢竟然会将她整个生命带入另一段烽烟华裳里,到底是与君携手江山,还是与将共赴江南,这些迷惘历经千年之后,是否能过不再辜负......
  • 虚拟维度

    虚拟维度

    以情书之,以歌颂之,以虚拟之,以维度之“梵天”之计启动,无欲无念无痛,愿空守护心境,无法无天无用。看似虚拟不实,无数无尽无穷,天时地利人和,无虚无实无功。
  • 杜君剑

    杜君剑

    谭家老爷有一把剑,剑名杜君剑,武林排行之外,剑令一出,必见血光。只是这剑也有心,一不小心就将少主带跑了去,少主喜剑,偏偏不喜这杜晗昭。杜晗昭嗜杀,却偏偏不会杀谭小少主。
  • 最强极品妖孽都市修仙系统

    最强极品妖孽都市修仙系统

    可以,这很最强。嗯。这很极品,也很妖孽,的确都市,非常修仙;当然,确实系统。
  • 青天之远

    青天之远

    远,为虚。正如我们所认知的仙与神一样,神秘而无从触及。但这天……到底有多少远?且看馒头笔下的峥嵘大戏。破解那无尽的认知界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最强都市修炼者

    最强都市修炼者

    林阳,青天大学的一个学生,被自己的女朋友秦冰冰抛弃,濒临绝望之际,获得了最强都市修炼系统,靠着最强都市修炼系统,他学会了做饭,作出的饭可以说是世界最强料理。医术,他会九阳还魂针,就算是死人,都可以救活。唱歌,被称作歌王。同时他还是一个修炼者,世界最强大的修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