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83500000041

第41章 读《闲情偶寄》札记(1)

《闲情偶寄》是清初文人李渔的一部所谓寓“庄论”于“闲情”的“闲书”。该书力图避免“庄论”、“正告”而采用轻松愉快的“闲情”笔调来增加文章的吸引力,绝不板着面孔教训人、讲大道理。即使本来十分枯燥的理论问题,如《词曲部》和《演习部》等专讲戏曲理论的部分,也能讲得有滋有味,风趣盎然,没有一般理论文字的那种书卷气,更没有道学气。《闲情偶寄》给人的一个突出感受是它的平易近人的人情味和浓重的“市井”气、“江湖”气,而且这两者是融合在一起的:他文章中的“人情”不是隐逸在山林中的冰清玉洁的“逸情”,也不是窗明几净的书斋里的“雅情”,而往往是世俗的“市井”情、“江湖”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李渔是一个“江湖”文人、“市井”文人,或者说,是旧社会里常说的那种“跑码头”的文人。李渔继承了明代“性灵”小品的传统,他的许多散文,多与“性灵”小品的格调相近,不着意于“载道”,而努力于言事、抒情。不过,比起他的前辈,李渔“市井”气、“江湖”气有余而“雅”气、“文”气不足;圆滑、媚俗有余而狂狷、尖锐不足。之所以如此者,不是或主要不是个人性情所致,乃时代、社会使然。李渔自己把《闲情偶寄》视为得意之作。这部书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个部分,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其中相当大的篇幅论述了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艺术和生活中的美学现象和美学规律。把李渔看作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戏剧美学家、园林美学家和仪容美学家之一,是符合实际的。他当之无愧。

今把阅读《闲情偶寄》的感受和随想信手记下,以就教于广大读者。本文的各小标题是《闲情偶寄》正文各部分的标题,我的每段文字即是对《闲情偶寄》该部分的评点,读者若能对照《闲情偶寄》原文阅读我的评点,更佳。

《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结构第一》前言

《闲情偶寄》既然是谈“闲情”的“闲书”,则人生中凡“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外而涉及所谓“闲事”、“闲情”者,无论饮食、起居、谈天、说地、游玩、娱乐、颐养、保健、戏曲、音乐、园林、山石、字画、骨董、种花、养鸟、服饰、修容(美容)以至当时的选姬买妾、品头论足等等,自然都可包括在内;然而,内容如此广泛,头绪如此杂乱,从何说起?在一般人看来,确如“老虎吃天,无处下口”。李渔不愧文章高手。你看他就像一个纺织巧匠,一团乱麻似的材料,在他手中变成清清爽爽的经线和纬线,条条缕缕,丝毫不乱。他轻巧灵活地穿梭引线,有条不紊地织出《闲情偶寄》这样一匹花纹清晰的“锦缎”,这样一部“杂”而有序的“生活小百科”。一看目录,读者便可感到这部书章法严密,匠心独运,非寻常散乱“闲书”可比。

按照《闲情偶寄》体例,全书共分《词曲》、《演习》等八“部”(犹如现代着作的八“章”);而每“部”又按内容和问题次序,列出“第一”、“第二”等若干标题(犹如现代着作中的“第一节”、“第二节”……);“节”下分“款”(犹如现代着作中“节”下面的“目”)。在每一节的开头,各“款”之前,李渔都写一段或长或短的文字作为前言,或总括该“节”内容,或点拨该“节”主旨,或借题发挥,说些正文中不便说而他又想说的话,灵活自如,活泼自然,畅所欲言,尽兴而止。

《结构第一》下这段较长的前言,所谈的却并不限于本节内容或主旨。这段前言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自“填词一道”至“必当贳予”约一千五百字)是全书劈头第一段文字,其实可看作全书的总序。在这里,李渔首先要为戏曲争得一席地位。大家知道,在那些正统文人眼里,戏曲、小说始终只是“小道末技”,上不得大雅之堂。而李渔则反其道而行之,把“元曲”同“汉史”、“唐诗”、“宋文”并列,提出“填词”(戏曲创作)也可名垂千古,“帝王国事,以填词而得名”,实际上也把戏曲归入“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范畴。就此而言,他与金圣叹之把《西厢记》、《水浒传》同《离骚》、《庄子》、《史记》、杜诗并称“六才子书”,异曲同工,可谓志同道合的盟友。其次,李渔提出,必须寻求戏曲艺术的特殊规律,即他所谓戏曲之“法脉准绳”。一谈到这个问题,马上就显出李渔作为艺术理论家和美学家的深刻洞察力和出色悟性。李渔所说“填词之理变幻不常,言当如是,又有不当如是者”这句话,表明他是一个真正了解艺术奥秘的人。世界上一切事物中,艺术的规律的确是最难把握的。“言当如是”而又不如是者,在艺术中比比皆是。譬如说,在《水浒传》和许多水浒戏中,李逵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形象。一提李逵,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粗”;可他有时偏偏“粗中有细”在某种场合他也会耍点儿小计谋,有时也要酸溜溜地唱几句“可正是清明时候,却言风雨替花愁。和风渐起,暮雨初收。俺则见杨柳半藏沽酒市,桃花深映钓鱼舟”,欣赏良辰美景--这是他性格中的“细”处。当作家把他这“粗”中之“细”写出来时,往往令人拍案叫绝。再譬如,英雄一般总是有胆有识、机智伶俐。可美国电影《阿甘外传》中却偏偏写了一个既不聪明也不伶俐、傻乎乎、出尽洋相的英雄。当阿甘作为英雄受到总统接见的时候,一般人期望他说出几句豪言壮语,可在那个庄严的场合,阿甘却冒出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我要撒尿!”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会觉得这是片中最精彩的台词和场面之一。于此,阿甘这个形象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就是艺术。艺术也并非完全无“法”(规律)可寻,只是没有“死法”,只有“活法”。艺术之“法”是“无法之法”。艺术家说:“无法之法,是为至法。”艺术有规律而无模式,一旦有了固定的模式,将丰富多采、千变万化、不可重复的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活动模式化,那也就从“活法”变成了“死法”,艺术也就不存在了。在一定意义上说,“无法之法”乃艺术的真正法则,最高法则。

第二部分(自“填词首重音律”至前言终了约七百字),才专谈结构问题。李渔是一个喜欢“自我作古”、敢于反传统的人。这段文字比较突出地表现了李渔的理论独创性。当然,反传统不是不要传统,独创不是瞎创。在李渔之前,也有人谈到戏曲结构。最着名的就是明代王骥德《曲律》之《论章法》中的一段话:“作曲,犹造宫室者然。工师之作室也,必先定规式,自前门而厅、而堂、而楼,或三进、或五进、或七进,又自两厢而及轩寮,以至廪庾、庖湢、藩垣、苑榭之类,前后、左右、高低、远近,尺寸无不了然胸中,而后可施斤斫。作曲者,亦必先分段数,以何意起,何意接,何意作中段敷衍,何意作后段收煞,整整在目,而后可施结撰。”还有凌蒙初《谭曲杂札》:“戏曲搭架(即指结构、布局--引者),亦是要事,不妥则全传可憎矣。”祁彪佳《曲品》:“作南传奇者,构局为难,曲白次之。”但是,他们谈的,一是比较简略,一是往往把戏曲当作诗文,以诗文例解戏曲,而不把戏曲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看待,没有突出戏曲的特点。李渔显然吸收了他的前辈的某些优秀论点而加以发展、创造。李渔的“独先结构”,不是像前人那样摆脱不掉诗文“情结”,而是高举着戏曲独立(不同于诗文)的大旗,自觉而充分地考虑到戏曲作为舞台叙事艺术的特点。因为戏曲不是或主要不是案头文字,它重在演出。演员要面对着观众,当场表演给他们看,唱给他们听。所以戏曲结构既要紧凑、简练,又要曲折动人,总之,要具有能够抓住人的手段和魅力。这就要求戏曲作家从立意、构思的时候起即煞费苦心,在考虑词采、音律等问题之前首先就特别讲究结构、布局,即李渔所谓“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经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有奇事,方有奇文”,“命题”佳,才能“扬为绣口”。

这也就是“结构第一”的道理。

《戒讽刺》

这一款的主旨是谈“文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道德文明特别发达的民族。如果说古代西方文明最突出的是一个“真”字,那么,古代中国文明最突出的则是一个“善”(道德)字。我们的古人(主要是儒家)特别讲究“内圣外王”。所谓“内圣”,其中一个重要因子甚至可以说核心因子就是道德修养。圣人必然是道德修养极高的人。自身道德修养高(再加上才、胆、识等其他条件),威望就高,便能一呼百应,成就一番“王”业。倘“内”不“圣”(无德、缺德),那么,“外”也就“王”不起来。

所以,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无论哪行哪业,为人处事首先要讲的就是“德”。除了“王者”要有“为王之德”以外;其他如写史的,要有“史德”;作文的,要有“文德”;唱戏的,要有“戏德”;经商的,要有“商德”;为官的,要有“政德”……甚至,连很难同道德二字联系起来的小偷,都有他们那个“行业”的“道德”规范。关于“史德”,中国古代就有董狐、南史这样非常光辉的样板。春秋时晋国史官董狐不怕威胁直书“赵盾弑其君”,一直被人们称道;春秋时齐国史官南史,在听到大夫崔杼弑君(庄公)、而太史兄弟数人前仆后继直书“崔杼弑其君”先后被杀后,仍然执简前往,准备冒死书写,也是历代史家的典范。这就是不畏强暴而“秉笔直书”的“史德”。

李渔倡导的是“文德”。他反对以“文”(包括戏曲)为手段来“报仇泄怨”,达到私人目的:“心之所喜者,处以生旦之位;意之所怒者,变以净丑之形,且举千百年未闻之丑行,幻设而加于一人之身,使梨园习而传之,几为定案,虽有孝子慈孙,不能改也。”他提出,“凡作传奇者,先要涤去此种心肠,务存忠厚之心,勿为残毒之事”;“以之劝善惩恶则可,以之欺善作恶则不可”。这就是“文德”。中国古代历来将“道德”与“文章”连在一起,并称为“道德文章”,这实际上内涵着对“文德”的提倡和遵从。写文章的第一要务是“修德”,至于“练意”、“练句”、“练字”,当在其次。道德好是文章好的必要条件。德高才会文高。有至德才会有至文。屈原的《离骚》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文天祥的《正气歌》之所以感人肺腑……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那些光辉篇章之所以历久而弥新,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诗词文章是它们的作者道德人格的化身。未有其人缺德败行,而其文能流传千古者。鲁迅的文章之最使我感动者,在于他的文中能令人见出其真诚的人格,特别是他无情的解剖自己(看到自己“皮袍下面的小”)。巴金的可敬,也特别在于他敢于讲真话(有“讲真话的大书”五集《随想录》为证)。对于巴老来说,讲真话不只是“敢不敢”的胆量问题,而是他的道德人格的真实流露问题,所谓“君子坦荡荡”是也;正如李渔在《〈覆瓿草〉序》中谈到人品与文品的关系时所说:“未读其文,先视其人……其人为君子,则君子之言矣。”巴金,真君子也。李渔说:“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而后鬼神效灵,予以生花之笔,撰为倒峡之词,使人人赞美,百世流芳;传非文字之传,一念之正气使传也。五经、四书、左、国、史、汉诸书,与大地山河,同其不朽,试问当年作者,有一不肖之人、轻薄之子,厕于其间乎?”的确如此。当然,“文德”是历史的、具体的;时代不同,“文德”的标准不会完全相同。我们今天的作家应当继承历代作家优秀“文德”传统,不欺世、不媚俗、不粉饰、不诽谤、不为美言所诱惑、不为恫吓所动摇,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做人和为文。

《立主脑》

“主脑”这个术语,在中国古典剧论中为李渔第一个使用(明王骥德《曲律》、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中有“头脑”一词,与笠翁之“主脑”虽有联系而不相同),创建之功,不可磨灭。前面我们曾讲到,李笠翁这个老头儿就是喜欢“自我作古”。此处“古”者,“祖”也。所以,“作古”的意思就是“当老祖宗”。笠翁老儿不过活了七十岁,“以我为祖”的梦做了一辈子;而且他也的确时时把这个梦变成现实,创造了不少“老子天下第一”。这是十分可贵的精神,也是人之本性。正是赖此,人类才能繁衍、发展。若是人人都像老子(老聃,姓李名耳)那样“不为天下先”,人类大约仍在茹毛饮血。

李渔之“主脑”,有两个意思:一是“作者立言之本意”(今之所谓“主题”、“主旨”);一是选择“一人一事”(今之所谓中心人物、中心事件)作为主干。

这符合戏曲艺术的本性。众所周知,中国戏曲和外国戏剧都要受舞台空间和表演时间的双重限制,单就这一点而言,远不如小说那般自由。正如狄德罗在《论戏剧诗》中所说:“小说家有的是时间和空间,而戏剧作家正缺乏这些东西。”而中国戏曲咿咿呀呀一唱就是半天,费时更多,也就更要惜时。所以,戏曲作家个个都是“吝啬鬼”,他们总是以寸时寸金的态度,在有限的时空里,在小小的舞台上,十分节省、十分有效地运用自己的艺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艺术魅力。在戏曲结构上,就要求比小说更加单纯、洗练、凝聚、紧缩。李渔“立主脑”、“一人一事”的主张于是应运而生。

李渔此论,真真是“中国特色”。西方古典剧论也有自己的主张,与中国可谓异曲同工,这就是“古典主义”的“三一律”。曹禺在1979年第3期《人民戏剧》的《曹禺谈〈雷雨〉》一文中说:“‘三一律’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雷雨》这个戏的时间,发生在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时间统一,可以写得很集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一个城市里,这样容易写一些,而且显得紧张。还有一个动作统一,就是在几个人物当中同时挖一个动作、一种结构,动作在统一的结构里头,不乱搞一套,东一句、西一句弄得人家不爱看。”

我建议读者诸君把“立主脑”一款与后面的“减头绪”一款参照阅读。“立主脑”与“减头绪”实则是一体两面:从正面说是“立主脑”,从反面说则是“减头绪”。李渔说:“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之得传于后,止为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三尺童子观演此剧,皆能了了于心,便便于口,以其始终无二事,贯串只一人也。”显然,“减头绪”是“立主脑”的必要条件,不减头绪,无以立主脑。

当然,立主脑、减头绪,也不能绝对化。一绝对化,变成公式,则成谬误。

我还想指出一点,李渔的“立主脑”、“减头绪”及其他有关戏曲结构的主张,与他之前传统文论的重大不同在于,这是地地道道的戏曲叙事理论。说到这里,我想顺便提及中国古典文论的三个发展阶段:明中叶以前,主要是以诗文为主体的抒情文学理论,此为第一阶段;明中叶以后,自李贽、叶昼起到清初的金圣叹诸人,建立并发展了叙事艺术理论,但那主要是叙事文学(小说)理论,此为第二阶段;至李渔,才真正建立和发展了叙事戏曲理论,此为第三阶段。此后,这三者同时发展,并互相影响。

同类推荐
  • 安妮·勃朗特经典小说合集(套装共9册)

    安妮·勃朗特经典小说合集(套装共9册)

    本套书包括《艾格妮丝·格雷3册》和《威尔德菲尔庄园的房客6册》共9册。《艾格妮丝·格雷》Agnes Grey is the debut novel of English author Anne Bront & euml; (writing under the pen name of Acton Bell), first published in December 1847, and republished in a second edition in 1850. The novel follows Agnes Grey, a governess, as she works within families of the English gentry. Scholarship and comments by Anne's sister Charlotte Bront & euml; suggest the novel is largely based on Anne Bront & euml's own experiences as a governess for five years. Agnes, her sister Mary, and their mother all try to keep expenses low and bring in extra money, but Agnes is frustrated that everyone treats her like a child. To prove herself and to earn money, she is determined to get a position as a governess. Eventually, she obtains a recommendation from a well-placed acquaintance, is offered a position, and secures her parents'permission. With some misgivings, she travels to Wellwood house to work for the Bloomfield famil
  • 说戏讲茶唱门歌

    说戏讲茶唱门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艺的人文形态及内涵,既是传统经济和农耕社会的产物,也赋予了记忆中江南集镇特有的风情。小民的风流,手艺的黄昏,使得这些关于往年民生的文字具有了黑白影像的效果——一种内在灵魂的延续。作者谈正衡所选择的舒展的叙述角度,让人很容易从这些泥软土香的地域文化中获得了有益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么善于捕捞过往的生活情趣,缓缓述及自小所生活的有各种手艺人的街道……
  • 1914及其他诗选

    1914及其他诗选

    《1914及其他诗选》汇集了一战时期几位著名诗人关于战争的诗歌。有的诗人一开始满腔热血参军,一心想报效国家,却终于在腥风血雨的修罗场看破了虚无的荣耀,体会了生命的可贵。
  • 混血时代

    混血时代

    《混血时代》是由作者阿库乌雾所创作的散文诗集。该作品由《虚构血脉》《解码血族》《献祭血城》三部分构成,共六十五篇散文诗。《混血时代》作者将这个时代命名为“混血时代”。在时代洪流的作用下,作者表现出对文化混血、族群混血的充分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其对本民族失落的焦虑与挣扎。除此之外,在《混血时代》中,作者还表述了自己乃至世界各地各族人文知识分子所应该关注并予以严肃思考的命题,即关于种族变迁,关于信仰危机,关于人性变异,以及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等主题。由此,《混血时代》是一部作者对世界万物的观察、解释,也是反映彝族传统文化的民族志。
  • 西西诗集

    西西诗集

    《西西诗集》,西西诗歌创作四十年大成(1959—1999)的合集,涵盖西西在不同时代的感触、观察、经验与体会,分三卷,共一百首之多。卷一即早期(1982年)以《石謦》为诗集名出版的作品,卷二、卷三为20世纪90年代陆续累积的诗歌作品,充分体现了西西在小说、散文之外于现代诗领域的试验和收获,题材广,风格独得,坦白而幽默。她写亲戚朋友,写学电脑时的缠斗,写从快餐店到地铁,从上医院到练太极,再延展到旅行中的感念,无不可以入诗,她让诗歌伸向散文,伸向小说,伸向童话和绘画……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限刀剑

    无限刀剑

    在都市之外是一个截然相反的世界,妖兽横行,存在无数的未知之地。有充斥着无穷黑暗生物的黑暗大陆,有着存在于天空之上的天空之城,那埋葬着神灵的无边海域,以及那些真正的异次元的世界!然而在都市之内,存在着这个世界真正的罪恶......
  • 槿上添花终成眷

    槿上添花终成眷

    梨花树下,未央寺前那一天虽是一眼,便是千年花瓣白头,琴瑟和鸣那一曲虽是初见,恍若前生今生虽短暂,来世也方长花阑夜:我想抱着你飞过苦难的四季,直到追寻到真爱的意义,哪怕跌入尘泥,消失于天际,我依旧还有你。容槿:你不知道,你的眼中有我的星辰大海,也有我的万丈深渊
  • 挽梦歌

    挽梦歌

    一曲歌叹念幽幽,红裙聚散魅人心。悲歌莫停唱兮兮,道路莫阻送君还。
  • 深深的爱浅浅的喜欢

    深深的爱浅浅的喜欢

    再怎么喜欢一个人,也要有所保留,哪怕别人说你自私也好,男朋友说你不够爱他也好。人和人之间不就是应该保留舒适的范围吗?
  • 专宠契约:我的魔尊总裁

    专宠契约:我的魔尊总裁

    她本是富家千金,却因为小保姆的疏忽而走丢。被一位老奶奶收养,之后进入一个并不欢迎她的人家,处处受虐。在一次豪门PT上,她不小心得罪了他,当场被他调戏,被他嘲讽,愚弄。他在商业界被称作魔尊,她却是酒店里的服务员,身份地位,明显的差距较大。生活的波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关于身世之谜,关于魔尊的纠缠,弱弱的她该去如何应战,属于她的幸福何时才会真正的到来?
  • 明朝霸王花

    明朝霸王花

    在明末清初中原局势一片混乱之时,浙江大户李彦怀之长女李群英为拒嫁官宦子弟只身一人逃到安徽河南交界之处落草为寇,所谓乱世出英豪,即便是女儿身又当如何。从小习武长大的她十六七岁便占据山头成立群英会,到二十一岁之时麾下女兵已有三千余众,正值英年的她名声大噪,朝中来人欲招降她并任命她为此次平定南叛的右先锋。正当她领旨上京的途中,风云忽而变换,此时天雷滚滚,一道极光将她带入了一个神秘的黑暗世界……她在静谧的时光隧道中沉寂了几百年,直到天降异象,在天狗食日天地一片昏暗之际,时光之门悄然打开,地球引力将她带入了本世纪2018年8月11日。当她在人潮涌动的北京街道上再度醒来,她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而新奇的……
  • 心剑起源篇

    心剑起源篇

    天人交战之后,幸存的人类与灵兽都在神州大地上继续生存下去。当年浮现于天界云海,为神州带来劫数,最终亦消失于云海的巍峨神殿虽是再未浮现,天神带来的伤痛也被人们渐渐淡忘,但如今的神州之上,却似有不知名的暗流隐隐涌动,仿佛在积蓄着什么.......一少年,凭一执念,寻天地源的故事,从此开启。
  • 周易参同契解

    周易参同契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米虫太子妃

    米虫太子妃

    一道从天而降的圣旨,竟然将她砸成了金光闪闪的太子妃!呜呜~她的米虫计划啊!她的自由啊!!她的美男啊!!!呜呜~通通都没有了~没有了~这简直就是真实版的人在家中躺,锅从天上来呀!死作太子妃.VS.腹黑太子爷~腹黑篇:“殿下!说来您可能不信,臣妾有一种看见账簿就犯晕的毛病……”洛妃华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无碍!有御医,孤相信爱妃的病假以时日定会痊愈!”凤熙神色认真。于是学习做账时装晕的洛妃华就看见御医拿着泛寒光的银针一步步靠近,吓得她瑟瑟发抖,急忙认怂“殿下!臣妾错了~”洛妃华欲哭无泪!居然来真的!!她不过是想退个账簿偷个懒而已,咋就这么难呢!呜呜~第一回合:战败!霸气篇:洛妃华:“殿下将来还臣妾自由便是!”“不可能!”凤熙脸色变黑,盯着女子的眼睛,言辞犀利“从你嫁给孤那一日起,便注定与孤一同站在高处!”洛妃华抖抖肩膀,撇了撇嘴,再次毫无骨气的怂了~第二回合:战败!第三回合:战败!第四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