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240600000019

第19章 草原上的孔夫子(2)

在若尔盖藏文中学为《教育大辞典》撰写的材料中有一段文字这样介绍他:“纳科,红星藏兽医学校第一届毕业生,1974年起在该校任教。他长期跟随尼玛同志,有实践经验和业务水平,是尼玛进行教学研究的助手之一。”

最叫尼玛感到欣慰的是,前来求学的学员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整整十年,那么多学生都是自费前来的。学校一经有了正式名目,在校学习的学生就在原生产队有一份同等劳力的工分了。过去,为了这一点,他常对学生们心怀愧疚。而他个人又没有周济所有学生的能力。他的收人是每月9元人民币,后来涨到15元。但他还是周济过许多学生。

全校师生精神百倍地投人了新的工作。

一些牲畜疾病又被陆续克服。

1967年克服0型口蹄疫。

1969年克服布氏杆菌病。

1967~1969年克服马鼻疽病。

1961~1975年克服青草瘟。

1967~1975年克服肺丝虫病。

药物学上也总结出了一套在兽防上十分有用的经验。

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植物药在人医中有很好疗效的,有些在兽用时却达不到预想疗效。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发现是牲畜采食过程中经常食用。牲畜采食只会躲避毒性强的药物。一般药物都和牧草一起采食,增加了抗药性,加上遗传作用,抗药性更强。而动物药和矿物药就有很好的治疗的作用。这种药物在治疗中又不宽泛。

尼玛吸收西医的长处,试制各种针剂,把药效大大提高了一步,注射剂的制作,全是土法上马,先进的东西就是一只蒸镏器,既用于蒸馏吸取药液,也用于成药的灭菌消毒。再有就是几只酒精灯。针剂制好后,注人买来的小药瓶中,酒精灯用来进行瓶口消毒和烧结。

制好后用作肌肉和穴位注射。

创造了一套西医和藏医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式也是当时竭力提倡的一种方式:叫做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而在这个提法当中,是把包括藏医在内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也归人了中医这个范畴。

尼玛从草原实际需要出发的研究和教学,总能在当时流行的观念中找到这样的对应点,而获得不断生存壮大的机会。这在一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应该说是非常少见的现象。有心人如果专门研究一下这种不断和社会机制耦合的现象,肯定会有大的收获,可惜笔者不是社会学家更不是政治家’身上缺少着这样的敏感。

这不断的耦合使他的形象不断变化。从一个时代随时准备抛出运行轨道的前宗教徒变成一个时代需要的典型。

1971年,他加人了中国共产党。

也是1971年,峨嵋电影制片厂到红星拍摄了《草原兽防站》的纪录片。主题当然是翻身农奴走“五七”道路的业绩。纪录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放映,客观上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引来了许多人前来参观和求学。这些人不仅来自州内各地。全国有大牧区的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内蒙、云南等省区前来取经求学的人络绎不绝。

还是1971年8月,若尔盖有了一本关于藏兽医学的正式出版物,书名就叫做《髙原中草药治疗手册》。署名为“若尔盖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编。”

书中收集了443余种本地药物,从认识特征到生长环境,从采集加工到临症配位都有科学详尽的说明。

尼玛是编写这本书的主要人员。

1973年,尼玛出席了全国中兽医科研协作会议。除了早年在青藏高原上云游四方,这是他中年以后的第一次远游。虽然在那个年代,并不时兴观景陶性,但离开高原,一路南行,花自灿烂水自广阔,叫他充分感到了时光的美好和人生的价值。

他在会上所作的关于整理传统藏医学理论,来创造一门独立的藏兽医体系的报告引起了热烈反响。

会上,他还承担了收集整理古典藏医著作的科研任务。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杨岭多吉还记得他初次视察这所“五七”学校的情形。那时是冬天,那天下雪,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寒中全校师生还在坚持学习。

教室就是1965年建成的那些简陋房子。这时已经十分破败了。这位后来和尼玛结下深情厚谊的革命老人那时调到阿坝州主管全面工作。他说:“上课的地方根本就不能叫房子,又低又小不说,就是周围围搭些土坯当墙,顶上铺一层树枝和泥巴,挡不住风,也挡不住雪。可几十个学生就静静地坐在地上听尼玛讲课。”

下了课,又看见尼玛刻印教材,十分辛苦,回到州里,他亲自过问,到西藏购回一台藏文打字机,送给这所学校。

当然,这些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1975年,若尔盖县革命委员会将“红星公社‘五七’学校”改为“若尔盖县‘五七’学校”。

确定学校从公社兽防站独立出来,由县文教局、县农牧局共管,面向全县开展多种内容的文化技术培训活动。

尼玛仍然一身而三任:兽防站站长,校长,教师。

县上还派来几名专职教师。学校就一共有了连尼玛本人在内的五名教师。

县上同时拨款五万元重修了公社兽防站,兽防站原先的房子给技校,解决了教学和生活用房。

从此,尼玛所创立的、后来被称为“尼玛教学模式”的教育体系,开始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学校固定招收了3~4个班。学生常年保持在150人上下。属于由社队公社派出的学生还能在记工分之外享受一定量的生活补助金。

现在问题是,当有了相对良好的条件,相对固定的班级制度和成套教材这样一些正规教育的条件后,使这所学校保持着高度灵活性的那些特点会不会因此消失,换句话说,它对畜牧业建设所起的能及时输送实用型短线人才的优点会不会因此而丧失呢?

当初这种灵活性是以教师付出巨大的劳动而获得的。

学生有文盲,也有中学生。有十多岁的,也有五十多岁的。

这所学校并不仅仅因为传授实用技术就有了吸引力,更主要的是教师因人、因材施教保证各种人均学有所得,这才构成了它的鲜明特征。

学校升级为县属学校后,班级设置、学制长短等逐渐走向制度化。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在学生跳级、换班、留级、开学、退学方面继续保持有别于正规学校的灵活性。保证了前来投学的学生随时可就读。

采访时,藏文中学校长牡丹说他就是这一时期到红星投到尼玛先生门下的。

他回忆说,他到“五七”学校时,已汉文初中毕业。年龄也刚十四岁。而同学中有一位名叫角列的,已有五十二岁,而且可说是一位文盲。还有一些学生则来自语言有差异的西藏、康巴和嘉绒地区。更有新疆、内蒙等地语言完全不同的学员。要保证这样一个复杂的群体每个人都学有所得实在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过去,汉族的伟大教育家孔子“有教无类”,广收弟子三千,是说他突破了门第观念,但他那私塾的门槛也不是任随一个想进去的人都可以迈过的。

时代变了,同样也以弘扬文化为自己伟大抱负的尼玛创办的学校却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尝试也突破了人们关于教育的规范与定义。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上,许多自发于民间生动而又活泼的东西一旦受到官方嘉许,一旦登堂人室就变成了另外的东西,它也许还存在在那里,但成了人们不敢也不乐于问津的东西了。

历史的创造者往往以这种方式被历史轻易地嘲弄了。

而号召人们警醒者被视为叛逆。

百事缠身的尼玛可能从来没有过足够的闲暇从容地进行这种从历史到现实的宏观思考。

但他的目光始终不移地注视着草原上的牛羊和广大的人民。这片草原被蒙昧迷雾笼罩的年代是那样久远,以至于对文化的任何一点渴望都应该视为使草原恢复春光的一星花朵。所以,他要百倍地付出。

在尼玛的教学生涯中,其实从来没有有过上课与下课的分别。上课时的文化技术传授主要是面对中等程度的学生。剩下的是听不懂课的学生,和文化较高有更多需求的学生。下了课,自己起居那间陋室的火塘边,又成了第二课堂,两类学生都在那里接受他的指点。同时,求医问药的人不断前来。

他是卓越的兽医,在人的治疗方面也是非常出色的。治病求医的人络绎不绝。有时一顿吃饭的时间,就要停下来看好几次病,学生们不忍他这样辛苦,就对病人说尼玛不在,累了,到你们找不到的地方休养去了。

病人却说:“不要骗我们了,阿古尼玛这样的神医怎么会生病呢?”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表达了学生们的看法,或者说是希望呢。他们的阿古尼玛像不坏的金刚之身,精力充沛,健康无恙。

学生们骗人时候不多,因为总要被老师正言厉色地批评。但到来求诊的病人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大病,病人又不认识他时,尼玛也会开开玩笑,不等学生开口,他自己就对病人说:“人家说尼玛不在,病了,到远处休养去了。”

病人们都有些固执,说这是阿古尼玛的房子,我就在这里等他回来。

尼玛说:“我可不可以在你等他的时候给你看看病,看看我的医术如何。”

见他要去把脉,病人赶紧把手深藏进宽大的袖子里。病人认为自己病很重,只有尼玛这样的医生才能治好。

尼玛大笑起来:“我就是尼玛,可我不是神仙。”

学生们一一都先在老师之前诊断,最后才是他来作结论和讲解。又看了病,又讲了课,只可惜一锅饭食早已凉了几次。有时,是哪个牧场有了病畜,一来人报信,立即就丢下饭碗动身上路。

这样,慢慢就生出了胃病。

4.在耕耘中收获

在文字的叙述过程中,为了表达的方便,我们不得不把尼玛先生在实践中本来融为一体的各种功绩作分开的表述。这是我们不得不借重但又深受束缚的文字所造成的限制,文字处理的过程也是生活中原生状态的信息大量损耗的过程。回顾正在成为分析与故事。

这是我们忍受的文化本身的窘迫。

到今天回首,每一个时期附着在尼玛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上的虚妄不实的诬陷之词和随着文革的节节发展而附着的政治上的时髦色彩都变成了过眼烟云,跌入尘埃。

剩下的恰恰是一条由无数事实本身构成的鲜明的生命轨迹。

20世纪70年代,有了一个相对平顺的环境,一切发展都变得顺利了。

1970年,他被邀请参加在兰州举行的全国兽医工作会议。专题演讲受到了好评。

1974年在昆明的藏兽医学术会议上,被指定作X长达8个小时的专题报告。经农业部肯定为成功经验,向全国牧区推广。并承担了相应的科研任务。

1972年,关于运用藏医藏药的经验在全国农牧业科学技术经验交流会上发表,得到好评。

所有这些成功和荣誉并没有使他像许多有了成功和荣誉的人那样,把这些东西变成一种阶梯,一块敲门砖,用以追逐地位和权利。他又回到热当坝草原这一偏僻的角落默默地开始又一轮的工作。

更开放的眼光与更髙涨的热情永远是他最宝贵的收获。

这时,他因为有了早期跟随他工作学习而成绩优秀的一批弟子分担他一些日常的教学和医疗业务,他有时间得以总结经验,进行专业著述了。

而他的著述永远是实践的结果。

第一次实践的总结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髙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在尼玛的业务材料中写明是与人合著。手册的前言中说这是和西南民族学院教改工作队合作的结果。那是一个不重视个人的作用的年代。连提到他艰苦创业的业绩时也没有提到他的名字。而是说:“1960年,五个贫下中牧建起了第一个土制药厂。他们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不到半年时间,就生产出80多种成品药,对防治牲畜疾病,起到巨大的作用。”

前言中也透露出了尼玛在这本工具书编撰中所起的作用:“1970年派出样本采集组,配合西南民院教改工作队……攀悬崖、上雪线、下海底、过泥潭,共收集了700佘种中草药……反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整理出植、动、矿药物443种,编写成这本人畜共用的治疗于册。

明眼一看,尼玛在其中的贡献就明显地凸现出来了。他和他的弟子人们岂止提供了标本,每一种药物的性味特征,炮制方法,临症应用都是他们多年心血的积累。

经验的积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种药叫做“石洛嘎尔波。”

医书上记载是长在低山的乱石丛中,书上也没有这种药物的图样。尼玛带着学生们凭着对药物的一些基本认识上山寻找。尼玛一星期就穿破一双解放鞋。

这种药应用中却总是达不到书上所说的疗效。大家认为只能这样了。

尼玛却一直不能忘怀,反复试验,反复揣摩,在各种医书中查找。

开始找这种药是在1960年,直到1976年,终于在一部对《四部医典》进行注疏的著作中发现采回的药不是“石济嘎尔波”,而是药性与生长条件均极其相似的“石洛丕扎”,这两种药枝叶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根部有细微差别。再一个区别就是前一种极其普遍,第二种药却数量很少。过去即使采取到,也和前一种药混合炮制使用了。

一种药的认识用了十六年时间!

这也不是一个单独的事例。

从1960年到1977年,尼玛和他的同事、学生们共采集了1200多种药物,共40多万斤,加工成膏、丸、酊、散、注射等多种剂型,除了满足本地用药,还拨出两万多斤成品药支援外地的兽防工作。

1978年,他在平常授课的教材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整理,编写了《藏兽医验方选》一书。作为在“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者,受到了中共四川省委的奖励。

同年,出席了粉碎“四人帮”后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

这次大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是一次具有非凡意义的大会。为在十年浩劫中被打人十八层地狱,受到蔑视和践踏的科学恢复了名誉和尊严。尼玛参加了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象征科学命运一个巨大转折的大会感到了骄傲和光荣。

在祖国的首都北京,他登上天安门城楼,登上北海公园中的土山去瞻仰那藏味浓重的白塔。

从东方瞩望以雪山为栅的髙原故土,满目苍茫,白云在视线中载浮载沉。他知道,这中间也曾有一条线隐约穿到北京。那是一条宗教文化之路。从拉萨,出青海或四川,到山西五台山,到承德的皇家的外八庙,到北京雍和宫,把髙原上的黑头藏民的脉息搭到了一个巨大有力的搏动的心脏上面。

现在,藏族人在新的中国又应该铺展怎样的一条文化之路呢?他在此时体会到了肩头的历史重负。在现代,一个民族的强大与发展,只有一条最根本的道路:教育!

只有教育,才是一个蒙昧许久终于开始觉醒的民族走向成功的唯一的药方。就在那座肃穆的白塔下面,游人如织,他却望着家乡的方向陷人了沉思。

国家领导人关于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音犹在耳。而在草原,如果不先解决教育的问题,那就永远没有科学!

如果说,早期,他走上义务教育的道路是为了推动工作更好进展的话,现在,关于教育,关于民族教育,他已经有了一些全新的想法在萌芽了。

同类推荐
  • 我喜欢通透的人生

    我喜欢通透的人生

    叶广芩继《我爱这热闹的生活》又一散文力作!与《自在独行》一样深入人心,受路遥、陈忠实、莫言、贾平凹赞誉。领略人生,要如滚针毡,用血肉之躯去遍挨遍尝,要它针针见血,才能觉出生命的神秘和伟大。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叶广芩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这本书的内容主要选自她后期的一些故事,历经风雨后回过头来看那些经历,反而让她有了更平静与通透的心态。主要内容有:作者几十年后回到老宅的所念所想,她及家人所热爱的戏剧往事;她走入文学的因缘及感怀的那些人;在日本生活的情况和她的广岛情愫,以及后来她寻迹山河大川的所见所感。
  • 世说人语·人物编

    世说人语·人物编

    精选了郑逸梅写人物、谈掌故、品艺事、话图书的文章上百余篇,撷英采华,变成这部郑逸梅美文类编。共分人物编、书话编、掌故编、艺事编四辑。所选皆为郑文精粹,而又以类相从,可以和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火车大劫案

    火车大劫案

    诗集收入了诗人从1980年代至2000年代的诗作,有诗人早期青春勃发的成名作,有引起中国诗界关注的经典之作《无题》部分诗章,有《无题》之后未曾结集出版过的20首新作,这些诗依然光芒四射,宛如宝石,显示了诗人充沛的才华和丰富的创造力。
  • 做证的石头

    做证的石头

    新锐作家余显斌的《作证的石头》,所讲述的故事,总是波云诡异的,如云,罩着山尖;如雾,缭绕不散;如时间的叹息,在文字的夹缝中,悠悠传出。读他的故事,是一种想象,一种发现,一种热血沸腾的参入。在故事叙述中,经常,作者会骑着一匹想象的马,纵横驰骋。希望读者能在这本书的阅读,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天宇,俯视苍生,关注生活。本书收录的故事,内容广博,人物众多。其中人物有官场之人,平民百姓,富商老板;涉及内容,包括贪污受贿,尔虞我诈,还有人性的真善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详略得当,层次分明,使读者在故事欣赏的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精神的升华。
  • 人的疆域:卡内蒂笔记(1942—1985)

    人的疆域:卡内蒂笔记(1942—1985)

    本书为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的四部笔记合集,包括《人的疆域》《钟表的秘密心脏》《苍蝇的痛苦》《汉普斯特德补遗》,创作时间跨度从1942年直至1985年,是卡内蒂小说、政论、回忆录和戏剧作品的重要补充。卡内蒂一生经历流亡与漂泊,是20世纪欧洲苦难的缩影,他自青年时代起就将“笔记”作为一种严肃的文学创作体裁加以实践,在笔记中对自己的观察、记忆、灵感与哲思进行即时的记录。本书是持续半个世纪的独立省思过程的结晶,堪称这位文学大师的思想地图,展示了他思想发轫、成型与转化的脉络,和对20世纪历史的见证。
热门推荐
  • 刚好想见你

    刚好想见你

    第一次跟沈佳打游戏听见她讲话的男生都是捏着嗓子,故意发出自认为低沉迷人的声音「小姐姐别怕,我带你吃鸡」直到自己落地成盒,看着沈佳拿着一把喷子一顿蛇皮走位喷死了舔他盒子的两个人。「你竟然开变声器?」沈佳一脸无辜「没有啊」 陆总跟这些一般男人一点不一样,他……压根不会打游戏。ps·游戏为辅,恋爱为主无敌漂亮沈校花x内心闷骚陆霸总
  • 帝女惊华

    帝女惊华

    上百号腐男腐女技术宅都靠本公子养,本公子表示鸭梨山大终于有圣旨找上门,皇帝老爹要把本公子……本姑娘叫回去当公主有老爹当然得靠,不过皇帝老爹貌似不是那么好靠的还有那个病怏怏的皇子,怎么没事对本公主笑得那么渗人呢,本公主可不好这口好不容易看上一个男人,怎么看来看去成了只公狐狸呢,咱俩似乎是没有前途滴算了,本公子只好拾掇拾掇,打包好上百号人,换个地界儿当王爷去***************傲世公子,亦是娇俏佳人~~欢迎收藏
  • 剑锋指天涯

    剑锋指天涯

    末世重生之叶锋成长史,古老家族百年孤寂,终将再创当日之荣光。问鼎天下潇洒指剑
  • 复仇之路:女王重生归来

    复仇之路:女王重生归来

    她,是遭男友背叛重生的复仇女王。他,是所有女生的梦中情人。他和她会有何交集呢?复仇之路有何困难艰辛呢……
  • 张小暖加班记

    张小暖加班记

    我来自美丽的城市大连,喜欢的闲暇的时间写点东西,也喜欢唱歌,在同事眼中,是一个很爱说话很爱笑的女孩子,我觉得爱笑的女孩子运气都会很好哦!希望我的文章能给大家带来快乐。
  • 浩然

    浩然

    异世界来者,女鬼,妖狐,书生暖饭加香,神佛治下,各路妖魔,诸天之间天才骄雄与之争艳开放。
  • 清穿之福晋很暴躁

    清穿之福晋很暴躁

    直飚主题,都兰确定自己穿越了!不用上班,不用九九六,这感觉倍儿爽啊。终于可以美美地睡一觉了!等等,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哦,对了,自己现在是已婚妇人,嫁给了……皇十子,呃,十阿哥……都兰顿时感觉不那么美妙了,九龙夺嫡啊,老十这个蠢猪是要被圈禁的,那么,自己咋整?“福晋,您别动,您这刚怀上,要小心!”小丫鬟的声音乍然响起。啥?都兰感觉更不妙了!自己这是一步到位,连包子都揣上了啊。那,现在是康熙多少年?现在跑路,还来得及么?
  • 重生之我在末日崛起

    重生之我在末日崛起

    前一世,李牧尘亲眼目睹末日降临,身边的亲友一个个死去,哀大莫过心死。意外重生,李牧尘决定这一世不留遗憾。“叮,检测到暗能量,是否吞噬?”
  • 最强废材

    最强废材

    自从被玉片分裂了人格,他从小天资聪颖,长大后却碌碌无为;人格回归想通后,他无财无势,却左右逢源;他贪玩享乐,身周却美女如云。对于一个现实的世界来说,如此荒唐的事情简直就是一个奇葩,从负债累累到世界第一富豪,王宁彗星般的崛起人称华夏奇迹!一片神秘的玉片改变了他的一生。本书也将为读者们揭开神秘的商场黑武士面纱。求点击、求推荐,求收藏,各种求。
  • 杨小溅与他的生活诗

    杨小溅与他的生活诗

    很多人说诗者高雅也,我虽题诗不多,却读诗十年余,不才以为,诗贴近生活更有实用价值,从诗中感悟对生活和生命的正确看法,正确的看待生活和生命,才是诗的最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