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578700000028

第28章 遵义章用错方法会陷自己于被动境地(11)

按理,主管应该提倡技术革新,对从事技术革新并做出成绩的下属要大加赞扬并且予以奖励。而这个主管不但没有给做出技改成绩的下属以奖励,反而把他臭骂了一顿,致使那个员工愤而离开,转投到另一家炼油厂去了。

在管人过程中,奖励和惩罚是两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奖罚分明会对一个组织的有效运转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对有功者的奖励必然应伴随着对无功或有过者的惩罚。二者不仅要相互结合,不可分割,而且要泾渭分明。管理者如果不能做到奖罚分明,还不如不奖不罚,因为奖罚不明所引起的不良后果远比不奖不罚大得多,甚至会使结果偏离初衷,从而导致人心涣散、组织混乱。

30

【原典】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王氏点评】

君子忠而不佞,小人佞而不忠。听谗言如美味,怒忠正如仇仇,不亡国者,鲜矣!

喜欢谗言排斥忠谏者必亡

【译释】

听到无益的谗言,就感觉心里很舒服,看到那些上谏忠告的人就像看到仇人一样,这样的当权者除了灭亡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当领导的最容易犯的过失有三:一是好谀,二是好货,三是好色。英明的领导人可以避免珍宝美色的诱惑,但最难避免的是阿谀奉承。往往最初有所警觉,日久天长就习惯了。最后听不到赞歌,甚至唱得不中听就开始生气了。到了对歌功颂德者重用,犯颜直谏者仇恨的地步,倘不知悔改,那就要走向灭亡了。

好听的话有毒逆耳之言受益

有人会说,每个人都爱听好听的话。好听的话的确能够使人精神愉悦,同时又长面子,可是有些好听的话犹如漂亮的罂粟花,开放时美丽,而结果却有毒。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之中也。”一个人如果常听难以入耳的忠言,常遭遇使心中不悦的难事,就能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品德;相反,假使一直听悦耳的话,行事又很顺利,就会自然而然地松懈下来,如同中了鸩毒一般,此生再也无望了。

闵公元年,管仲向齐桓公进谏:“宴安鸩毒,不可杯也”。原来齐桓公爱姬甚多,常在后宫饮酒作乐,管仲见了很担心,就把酒色比作鸩毒,劝诫齐桓公勿近醇酒妇人。齐桓公毛病很多,由于有管仲辅佐治国,对管仲的批评也能接受,才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然而到管仲去世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管仲死前齐桓公去看望他,并问他:“仲父病成这个样子,有什么话要和寡人说吗?”管仲劝他离易牙、竖刁、常之巫这些人远点。

齐桓公说:“易牙把自己的宝贝儿子煮熟了让我尝鲜,这么忠心耿耿的人还值得怀疑吗?”

管仲说:“人之常情,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既然他可以忍心烹杀自己的儿子,那么将来对你,还会有什么不忍心做的事情呢?”

桓公又问道:“竖刁把自己闭了以亲近寡人,这样的人也值得怀疑吗?”

管仲回答道:“按人之常情来看,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能下狠心把身体弄残了,那么对国君又什么下不得手的呢?”

桓公又问道:“常之巫知道人的生死,能治重病,这样的人也值得怀疑吗?”

管仲回答道:“死生,是一定的;疾病,是人体失常所致。主君不顺其自然,守护根本,却完全依赖于常之巫,那他将对国君无所不为了。”

桓公又问道:“卫公子启方,事奉寡人十五个年头了,他父亲死时都不肯离开寡人回去奔丧,这样的人也值得怀疑吗?”

管仲回答道:“按人之常情来说,没有不爱自己生身父亲的。他父亲死了都不肯回去,那对国君又将如何呢?”

管仲死后,齐桓公开始时还记着管仲的劝告,将这些人赶出了宫外,可是非常不习惯没有这些人的日子,又将他们接回来了。齐桓公将管仲劝告置之脑后,重用易牙、竖刁等人。这些人投其所好,阿谀谄媚,齐桓公在他们的奉承下,上进心尽失,政治渐渐腐败,他自己还觉得没有不妥,说:“仲父的话是言过其实了。”齐桓公生病的时候,这几个人一同叛乱。他们在桓公寝室四周筑起围墙,禁止任何人入内。这时,桓公哭得鼻涕横流,感慨道:“唉!还是圣人的眼光比我们远大呀!若是死者地下有知,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仲父呢?”说罢,自己扬起衣袖捂住脸部,气绝身亡,死在寿宫。尸首无人理睬,以致腐烂发臭,蛆虫爬出门外,上面只盖一张扇,三个月没人安葬。

从此,齐国的霸业也骤然衰落了。

齐桓公的死可以说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他的悲剧提醒人们,如果听不到批评意见,听不进难以入耳的忠言,就认识不到错误,察觉不了灾祸,无法提醒、鞭策自己,如此,是件很危险的事;整天被赞扬的话包围,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就像喝含有“鸩毒”的美酒一样,听多了就会丧失警觉,削弱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沉湎在自我陶醉的深渊中,积羽沉舟,最终毁了自己。

31

【原典】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张氏注曰】

有吾之有,则心逸而身安。

【王氏点评】

若能谨守,必无疑失之患;巧计狂徒,后有败坏之殃。如智伯不仁,内起贪饕、夺地之志生,奸绞侮韩魏之君,却被韩魏与赵襄子暗合,反攻杀智伯,各分其地。此是贪人之有,返招败亡之祸。

贪人之有必招败亡之祸

【译释】

能珍惜自己有的,则心安理得,朝夕泰然;贪求别人所有的,始而寝食不安,继而不择手段,最后就要铤而走险。最终的结果轻则身心交瘁,众叛亲离;重则锒铛入狱,灾祸相追。

所有的祸害和痛苦都是贪念从中作梗。

老子曾针对当时社会中某些人丧失自我于物欲、迷失本性于世俗的现象,阐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他认为“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圣人对生存的条件并不苛刻,他们没有过多的贪欲,只追逐内心的满足。

像老子这样对人与社会认识透彻的人,对于人生的态度是不会过于激进的。他们知道人事的微妙和社会的错综复杂,如履薄冰是他们真实的感觉,很少有放松的时刻。烦恼都是因事情而起,而好事也绝非那么单纯。其实,人们眼中的美事儿有许多都是虚幻的,它们能让人逐步堕落,过分地追逐物欲只能给人们带来一时的快乐,而引发的祸患却是长久的。

“知足知止”才是明智之举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带领残兵逃到会稽山上,被吴军团团围住。勾践派人向吴王夫差请降,夫差不答应,勾践几乎绝望了。

这个时候,勾践的谋臣文种、范蠡为他出主意说:“吴国大臣伯噽十分贪财,他现在正受夫差宠信,如果用重礼向他行贿,他一定会为我们说好话的。”

勾践于是让文种带上大量金银财宝,又选了八位美女,前去求见伯噽。

伯噽偷偷地接见了文种,他一见重金和美人,心中就高兴起来。文种对他说:“我奉命来见你,是不想让好事给别人占去啊。财宝和美人都在这儿,只要你肯替我家大王美言几句,让吴王退兵,这些就都是你的了。”

伯噽说:“越国灭亡了,越国的东西都会归吴国所有,这点东西又算得了什么呢?你是骗不了我的。”

文种早有准备,他马上说:“如果是这样,越国的一切也都归吴王所有,你是得不到半点好处的。何况只要越国不亡,我们定会时时记得你的恩德,进献永远不会停止。这是天大的好事,聪明人是不会拒绝的。”

伯噽觉得文种说得在理,于是收下美人和财宝,答应替越国求情。

伯噽的一位心腹看出了问题,他对伯噽说:“越国送钱送人,看似是好事,实际上这是陷你于不义啊!他们现在有求于你,才会这样,哪里是他们的真心呢?收下礼物,以后的麻烦就大了。”

伯噽不听规劝,从此百般在吴王面前说勾践的好话,越国终于保存下来。

勾践在吴国做人质期间,文种给伯噽送礼无数,从未间断。伯噽不停地为勾践进言,帮助他回到了越国。

勾践灭掉吴国后,伯噽自以为有功,欢天喜地拜见勾践。勾践对他说:“你贪财好色,出卖自己的国家,还有脸见我吗?”

勾践杀了伯噽,他的家人也一个不留。

伯噽让主动上门的好事迷住了双眼,不厌其多,结果搭上了自己和全家人的性命,还断送了吴国。他不问青红皂白,见好事就要,这是他贪婪幼稚的表现,注定会有那样的下场。

古人因为贪欲而丢权丧命的不在少数,而现代人却依然没有感悟老子的这方面智慧——有些人认为,“吃点拿点收点,不算什么大问题”,这种自谅心态使他们忽视了贪欲之害。

清乾隆年间最风光大臣非和珅莫属,其实和珅的一生从另一角度来说是非常成功的。他由起初的一名默默无闻的三等侍卫,成长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不论是拍马溜须也好、有真才实学也罢,总的来说他是成功的:乾隆在位时,他可谓呼风唤雨,乾隆对于他的贪污之事并非全无不知,然而由于对他甚为喜爱,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和珅之死,一个是与乾隆的退位有关,另一个就是他过于贪得无厌的缘故。据查抄时记载:他的家产中包括了无数的奇珍异宝,有的甚至连皇宫里都不曾拥有。他的家产折合了两亿六千四百万两白银,还有许多价值连城的宝物无法估价。如果按现在的估价一算,大概和珅拥有11亿两白银的资产,简直富可敌国。

这么多的资产是和珅不知疲倦、不知休止地贪污而来的。也可以说这些资产加速了和珅的灭亡,是他的催命符。试想,如果和珅能够适可而止,在乾隆退位之后,他也不至于人头落地而一无所获。

所以说做人不要过分追逐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虚空幻物,各种贪欲就不会成为扼杀我们美好人生的隐形杀手。换句话说,人生少一分贪念,便会多一分快乐、多一分幸福。

“知足知止”才是明智之举,尽管这样不会得到很多,然而它却可以让我们拥有某些实在的东西,更不会为了无底的欲望而丢掉性命、一无所得。

同类推荐
  • 荀学探微(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荀学探微(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于矫正后人对荀子天论和性论之误解。荀子言天道,分本体与现象两部分。本体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皆知其所以成而莫知其无形,这属于天职的部分。现象即能生之本体所产生的自然现象,有其运行的规律,所谓“天行有常”,故人若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属于人职的部分。荀子讲明于天人之分,其目的即强调人伪比天性更重要。荀子论性,认为人既有好利疾恶之性,亦有好义欲善之性。但好利疾恶不等于恶,人一味放纵好利疾恶之性,以至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才是恶。同理,好义欲善不等于善,只有学至全尽、知类明统、深思熟虑,实际上建构出礼仪法度来,才是善。荀子批评孟子的性善说是“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是因为孟子不重视后天人为之伪。因此荀子言性,只是本始材朴,无所谓善恶。故与其说荀子是性恶论者,不如说是善伪论者。
  • 官道曾国藩

    官道曾国藩

    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誉之者称其为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千古圣相”;毁之考’称其为“汉奸”、“刽子手”……曾国藩是一个永远值得你去认识、了解的人物。官道亦为人道,人道成就官道,为官之道,学曾国藩。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 哲学有氧气三部曲

    哲学有氧气三部曲

    风靡欧洲的疗愈哲学,当代青年的抗焦虑修行书。鸡汤肩负不起生活的重压,哲学可以。《论行走》通过行走来唤起心灵的自由,《论爱美》告诉人们美如何对抗庸常,《论好运》给出幸福的多重感受;三本书的主题与当下个人生活紧密相关,帮助疲惫的都市人,抵御日常的琐碎无聊,在繁杂的声音中找到心灵的安宁。三位作者都是法国关注度极高的新锐哲学家,以哲学+心理学+疗愈散文的方式,影响了法国无数年轻人,有“心灵疗养师”“哲学疗愈”等赞誉。
  • 人生哲理枕边书

    人生哲理枕边书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是一张永远无法完成的草图,是一次永远无法正式上演的彩排,人们在面对抉择时接近没有判断的依据。我们既不能把它们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人生是从生到死的过程,对人生多一些思考,生活才会少一些盲目。
  • 儒家智慧一点通

    儒家智慧一点通

    一位圣者用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的语言为现代人上了一堂关于儒家智慧的人生课,希望能以孔孟之道指点迷茫人生,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总裁夫人不要跑

    总裁夫人不要跑

    夏惜一直觉得这段婚姻对她,对杨晨都是错误,也是煎熬。可是没想到的是,她想跑,但是总裁大人却不放手,真是要亲命了。
  • 林彦俊之南与北我与你

    林彦俊之南与北我与你

    【原创★未经允许不可转载★甜虐文】宋欢阴阳出错的成了某人的助理……“帮我打水!”“帮我把行李箱抬上去!”“帮我洗衣做饭!”宋欢终于忍不住了:“我要造反!!!”
  • 绝境之求生之路

    绝境之求生之路

    人类最终还是被病毒击垮,为了活下去,女朋友尽然做出了这种事情……
  • 樱兰贵族学院:皇室公主

    樱兰贵族学院:皇室公主

    我认为作品介绍没用,所以就不写了。第一次写书,请多关照,谢谢。
  • 好想跟她谈个恋爱

    好想跟她谈个恋爱

    楼亦水原本以为自己能顶着好好学生的身份安安静静地过完整个高中,孰料碰上了贺一舟!一中贺一舟,嘴巴毒,打架狠,后台硬,整条街最不能招惹的存在。贺一舟顺风顺水过了十八年,一朝失足,从墙上栽下来,好死不死被那个新来的转学生撞见了!所谓祸不单行!同一天,闹市约架,脸上挂彩,形象有损,又捱那个转学生瞧见!贺一舟:“……”有句……不知当讲不当讲?这个转学生简直有毒!然后,他就中了一种叫做楼亦水的毒。贺一舟一直以为楼亦水是那种乖乖巧巧文文弱弱的小女生,特别需要人保护。直到他看见楼亦水摁着堵她那小流氓的脑袋——贺一舟:“……”是个狠人!等等,是不是有点不对?……
  • 我的系统崩坏了

    我的系统崩坏了

    我叫秦风,是个外卖员,我也不知怎么了,一个系统突然出现在我的身上,从此我便开始了自己的苦逼生涯。孙悟空要烟?让他用金箍棒交换。武则天要麻辣香锅?做我老婆吧!
  • 无敌魔头很嚣张

    无敌魔头很嚣张

    萧白:想不想弄死我!众人:想!萧白:弄的死吗?众人:@#%#%@
  • 爱的追逐战

    爱的追逐战

    她,迷糊,呆萌,却勇敢追爱,十八年了,他才发现了他埋藏在心底最深的爱意,但终究不肯主动。她说:“闷骚男,总有一天我会让你败在我的石榴裙下,捕获你做我的猎物。”......终于捕到了,但谁是谁的猎物还不一定呢!
  • 许是蔷薇遇倾城

    许是蔷薇遇倾城

    许是蔷薇遇倾城,时光不老恰新知。许蔷薇喜欢苏子倾时,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他有了心上人,她只能默默地陪着他。苏子倾喜欢许蔷薇时,天时地利人和,她还喜欢他,只是少了当初的勇气。他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却忽略了有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比如,他不知道他越来越爱她。在经历了各种纠葛后,她毅然选择了离开。五年后,她带着一个跟他七分像的小豆丁,回到了最初的地方。“这是我儿子。”“不是。”“是。”“老婆,你就原谅我吧。”“你是谁?”“做了不就知道是谁了吗?”“啊,苏子倾你这个臭不要脸的死男人,你儿子还在这儿呢。”“没事儿,臭儿子快出去。老婆,我们再生一个女儿吧。”“不要,疼死了!”“要要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