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739500000006

第6章 故土·血亲——湖湘文化的最初孕育(2)

在我最早的记忆中,我最害怕的是我国传统的,前头吊着三朵棉花球的孝帽。我戴这样的孝帽的时候是三岁半,因为我父亲死了。家里人把我抱起来,给我穿上孝衣,戴上孝帽,那白色颤动的棉花球,就像是成团成团白色的眼泪在往下抛。因而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他们给我戴好那帽子后,就把我放到堂屋里。堂屋的墙壁上都挂着写满了字的白布,那就是孝联,也就是挽联。可我不懂,只看到白布上乱七八糟地画了很多东西。我的母亲也穿着一身粗麻布衣服,跪在一个长的黑合子的后面;家里人把我放在母亲的身边。于是,我就放声大哭。我不是哭我的命运,我那时根本不会理解到这是我一生命运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我的命运就要和过去完全不同了。我觉得,我只是因那气氛而哭。后来,人们就把我抱开了。但那个印象,对我是深刻的,几十年后都不能忘记。(丁玲:《死之歌》,《丁玲文集》第8卷第382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白花、灵堂、死亡:恶梦,给童年的丁玲太多太深的印象,以致她在走上人生道路的时候,在创作的时候,对死亡特别敏感,体验也特别深刻。

丁玲在《死之歌》中写到她一生见过的和未见的死。如未见过面的表哥之死和那个抱着表哥的灵牌结婚的表嫂的死,想到向警予的死,胡也频的死,写到自己身处魍魉世界,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到南京,落在魔掌里、蒙受敌人卑贱下流的谎言的折磨、上吊自杀而又未死的痛苦和感觉。此后,在风雪漫天的北大荒,在北京的秦城监狱,都想过这个问题。1985年在两度住院、生命垂危之际,死亡的感觉再次袭来,她写下了《死之歌》。

值得注意的是,丁玲在写到自己对生与死的感觉和体验时是十分深刻入微的。譬如写胡也频之死的感觉体验是:“这给予我的悲痛是不能想象的,没有经验过来的人是不容易想象的,那真像是千万把铁爪在抓你的心,揉搓你的灵魂,撕裂你的血肉。”(丁玲:《死之歌》,《丁玲文集》第8卷第390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死亡”,本来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之一,这对于童年就有着最初印象、后来又长期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丁玲来说,对它就有着某些人所不曾有的特殊的敏感,并自然而然地会在她的笔端流露出来。这样,对于死亡的感觉,死亡的体验,生命的意识,便成为她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由此成为了她文学作品风格的一个方面。童年的印象太具有决定意义了。丁玲说:

“整个幼年,我就是跟着在死的边缘上挣扎的母亲生活的。在我很小的时候,对死就这样的敏感。我常常要想着别人,替别人想,我不能忘记一些悲伤的往事。”(丁玲:《死之歌》,《丁玲文集》第8卷第383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她又说:“我小的时候,是一个好哭的人,常常要想到别人的生、死,好像这些都和自己的生命纠结在一起似的”。

(丁玲:《死之歌》,《丁玲文集》第8卷第385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丁玲不幸言中了,以后“死亡”一直和她的生命纠结在一起,并不断地在她那荒冷的记忆中加上血的颤栗。

2—3母亲——文化的一片沃土

最初给丁玲以影响的,自然是她的父母。虽说丁父是个挥金如土的败家子,且又是一生不曾做过任何实际工作的公子哥儿,但他人很聪明,也有才气,年青时中了秀才,而且善良。在丁玲的印象中,他是一个行医散药、造福乡里的仁慈的好人。丁玲回忆说:“他生了两场大病以后,中医不能成功地诊治他,于是他读中国的医书,得了不少中国医术的知识。穷亲戚常来把这种问题请教他,甚至深夜唤他醒来。他不以金钱为意,常布施给穷人。因为他的慷慨,后来在一次因水灾而发生盗劫和一般骚扰的时期中,许多人家被抢,我父亲的家里可没给碰过”

(见韦尔斯:《续西行漫记》,上海复社(中文版),1939年版。)。可见,父亲在这个四岁孩童的印象中是个乐善好施的好人,洒脱大方的男子。不过他毕竟死得太早。而母亲,在丁玲童年的印象中,更具有决定的意义,而且还可以说,那是哺育丁玲的一片文化的沃土。在丁玲幼小的心灵中,母亲早已播下了文化的种子。

1878年,丁母出生于湖南武陵(即今常德)。姓余,闺名曼贞,丈夫死后改名胜眉,改字慕唐,因她羡慕唐朝的武则天时代,女人也可以考官做事,故取此名。

常德位于沅水下游,洞庭湖之滨,古代称为武陵,这就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那个美丽迷人的地方。它东临洞庭湖,西凭武陵山脉,沅水和澧水流贯其问,屈原足迹遍及沅水流域,著名的《九歌》便创作于此。屈原投江后,这里便建立了“招屈亭”,以纪念这位忧国爱民的伟大诗人。据说,汉代大辞赋家司马相如被此地美丽风光所迷醉,在澧水上立马停弦。因而至今澧水上有个老渡口,叫“停弦渡”。武陵不但风景秀丽迷人,而且文化意蕴深厚。同时,武陵又是湘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也是一个军事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武陵古称四塞之国。梁山、德山、平山称鼎城三足,形势险要。

丁母的父亲家住杨家牌坊,在当时是个绅市区。他是一个宿儒,后官至太守,曾任云南大理普洱楚雄知府。据丁玲回忆,她的外祖父家大门上有一块“余太守第”的门匾,非常气派,房子大得很,是个大“印子屋”,三、四进,后面有花园,有藏书楼、大理石桌椅、茶几,一套又一套……。

说起丁玲母亲闺名曼贞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据说丁玲外祖母怀她母亲时,因梦游古刹,于佛座前拾曼陀花,顷刻变幻,似梅非梅而醒,故名之日曼,号似梅,以示不忘”。(《丁玲母亲自述》,《丁玲研究》第3页,湖南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余太守52岁得此幼女,甚为珍爱,由于她体弱多病,因而家庭对她也不太施以严格的封建规范,而让她与兄弟们一起读书,看小说、写诗、作画、吹箫、下棋。她与蒋浴岚结合,完全是其母酒后戏言所致。1879年春,曼贞还不到l岁,其母与同乡蒋家同饮酒,酒后戏言,竟将幼女许给蒋家三公子蒋浴岚,曼贞父亲不以为然,说:“吾家清寒士族,攀此富贵家子,悉他日若何?恐误我爱女。母说既已许诺,不便翻悔。”(见《丁玲母亲自述》,《丁玲研究》第3页,湖南师太出版社,1992年版。)这样,一句戏言就定了两个人的终身大事。

1897年,曼贞20岁与蒋浴岚结婚后,经常为丈夫的无所作为而感到惆怅,又看不惯他的挥霍浪费。因此,常常回娘家,而对于夫家经济、礼节诸多琐事则不太过问。

1907年,丁父猝然去世,家庭的累累债务,亲戚本家的落井下石,将这位年青的寡妇几乎压垮了。但是,丁母毅然决然冲出这个封建家庭,走上一条新的自力更生的道路。

本来,按封建伦理规范,“夫死从子”,丁母在丈夫死时,有一遗腹子,那么应该按老规律,守着几亩薄田,一间老屋,安分守己,把儿子养育成人,替蒋家续香火。这是中国封建时代所有的寡妇们必走之道。但是,曼贞毅然冲破了这个封建的樊篱。1909年,她带着两个小儿女回到娘家,住在丁玲三舅家中,过着寄人篱下的凄苦的生活。那是辛亥革命前夜,维新思想日趋高涨,恰逢城里在办女学堂,于是丁母拐着一双小脚上学,进了师范班。而女儿也和她一起,进了幼稚园,母女同校,一时轰动武陵城。

-学习对于一个拖儿带女的妇女尚且很不容易,更何况曼贞还裹着一双小脚?家务和孩子拖累了她,她就起早贪晚地学习,有些小姐、少奶奶因怕累怕苦,读了几天书便告退了,而曼贞却连迟到也没有。为了把脚放大,她解开裹脚布,把脚放在水里泡,慢慢地泡大了,一个月甚至一、二十天便要换一双鞋。她苦苦的挣扎着,忍受着刺心的疼痛。坚毅的意志产生了巨大的力量,曼贞终于闯过了难关。

女师结业后,走上教育岗位,曾任桃源县立女校职员,创办常德公立育德女校,担任平民工读女校校长、妇女俭德会附属小学校长等职。提到办妇女俭德会附属小学,丁母做出的牺牲是人人敬佩的。因为这个小学的前任校长不负责任,学生不到校,教员退约,学校即将垮台。丁母本有一份待遇较好的工作,她在临澧县立高小当管理员,月薪较高,而俭德女校是没有月薪的,全属尽义务的工作。然而,丁母还是去了,而且干得很欢。她经常进行家访,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将生病的学生接到学校,亲自为她们煨汤熬药,在学生和家长中很有威信。幼小的丁玲心目中的母亲是一位乐于助人、勇于为事业无私奉献的人。

丁母热心妇女解放事业,在妇女界中的声望是很高的。1922年社会主义青年团常德地方执委成立时,她被推举为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长。(参见《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湖南文化史日志》。)

丁玲在《我母亲的生平》一文中曾说:

母亲一生的奋斗,对我也是最好的教育,她是一个坚强、热情、吃苦、勤奋、努力而又豁达的妇女,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留下一部六十年的回忆录和几千首诗,是我保存在箱屉中的宝贵财产。(丁玲:《我母亲的生平》,《丁玲文集》第5卷第199页,糊南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丁玲有幸,她拥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并且幸运地得到母亲供给的文化养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从母亲身上,看到了坚毅的榜样,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榜样。无庸置疑,丁玲那坚韧不拔的意志,是母亲遗传给她的文化基因,母亲把乐观、坚韧、百折不回的因子,注入了她的精神气质之中。

母亲,还在她的思想中播下了民主思想的种子。她经常给丁玲讲古今中外慷慨悲歌、忠勇壮烈的故事,如讲秋瑾的故事,讲法兰西革命女杰罗兰夫人的事迹。她从母亲口中知道秋瑾是个女革命家,参加革命党、办学校、办报纸,宣传革命道理,策动推翻清朝帝制,穿男子服装,骑马,射击,准备武装起义。革命计划泄露后,她从容指挥学生老师撤退,以保存革命实力。当大批清兵包围了秋瑾的大通学堂时,她临危不惧,焚毁文件。被捕入狱后,忍受酷刑,后英勇就义……。丁玲为秋瑾所感动。每次听母亲讲这些故事,她都要流下激动的泪水。秋瑾大义凛然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丁玲的脑海中。在充足的文化阳光、雨露、水分中,丁玲得到滋润,民主主义思想迅速萌芽。母亲的奋斗精神、为人处事,是丁玲学习人生的最初教材。丁玲说:“因为有了这些最初的影响,我能够抛开那堆集在我幼小心灵里的忧郁感伤。”(丁玲:《我的生平与创作》,《丁玲文集》第5卷,第406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女人天生爱美,爱打扮,可是丁玲自小“却如女子不可缺少的穿衣扑粉的本行也不会,年轻女人媚人处也没有”,“没有年轻女人的做作,也缺少年轻女人的风情”,“在做人方面,却不大像个女人。”(沈从文:《记丁玲》,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版。)我以为:这些与丁母的言传身教大有关系。

丁玲回忆道:当她还在读幼儿园的时候,过年了,她看见表姐表兄们穿绸着锦,穿新衣,她就向妈妈要新衣。妈妈总是教育她:“一个人只穿得好,就活像一个绣花枕头,外面虽好看,里面还是一团稻草。妈妈只希望你书读得好。有学问,有知识,这是比一切穿戴打扮都重要的,也是比一切财富都值得骄傲的”。丁玲听了马上说:“我一定要做个好学生,做个将来有学问的人”。于是,她对于穿好衣,戴手饰不感兴趣了,而且把自己最心爱的小金戒指交给母亲,说自己再也不做“绣花枕头”了。

孩子那纯洁无瑕的小心灵,犹如一张白纸,母亲可以在那上面画上最新最美的文字和图画,也可以撒下最美丽的希望的种子。曼贞——是丁玲第一个文化的播种者,第一个启蒙老师,她那广阔的胸怀,是丁玲心中文化的一片沃土。正如穆尼尔·纳素夫所说的:“母亲对于孩子是第一所学校。”(柯楠编:《名人名言录》第302页,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丁玲有幸从小就进入了这样好的“一所学校”,有这样一位好的启蒙老师。

2—4“五四”风雨的滋润——叛逆的种子发了芽

1918年7月,刚刚小学毕业的丁玲,离开了常德,坐船逆沅江往上游走90里路,来到了桃源县城,投考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二女师是辛亥革命后湖南省所办的3所公立女子师范之一,1912年由宋教仁先生创办。宋教仁是辛亥革命著名领袖,国民党初期创建者之一,他出生于桃源县上香冲。1913年3月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于上海。二女师学生除交10元保证金以外,食宿、书籍、纸张都由学校供给。这所学校风景宜人,办学条件好、办学成绩突出,颇有吸引力。学生大部分来自湘西边境辰河上游各县,同时鄂西、黔北接壤湘境者,由于方便,来学的也不少。它座落在桃源县城,那时城里只有』临江一条街,二师在上街的西南端。出县城西行十余里,便是著名风景胜地桃花源;’二师对岸是绵延的青山,层峦迭嶂。校门口大树参天,郁郁葱葱;踏进校门,校舍整齐,运动场宽敞,周围也都是参天大树。丁玲喜欢在操场散步、谈天。离开那个家规很严的舅舅家,她觉得自由、舒畅。

同类推荐
  • 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本书从民俗学的角度,论述了重庆土家族的物质生态、交通运输、社会群落、人生礼仪、信仰崇拜、物质消费、节日、游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民俗状况。
  • 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回族民俗

    传统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固原”,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清水河上游西岸、有着“贫瘠甲天下”之称的大片黄土丘陵地区,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固原地区”或“西海固地区”。包括固原市原州区、海原县、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由于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环境、众多的回族人口,使“西海固”这一独特的自然文化地理概念闻名于世。
  • 艰苦朴素(上)

    艰苦朴素(上)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道德修养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芳。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 妈祖文化三十年

    妈祖文化三十年

    本书分引领篇、弘扬篇、传播篇、交流篇四部分。通过对30年来妈祖文化发展历程中许多亮点、要点、重点的深度记述,提炼该阶段妈祖文化发展过程所留下的闪光记忆,探究其深层的意蕴和内涵,并揭示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走向。
  • 禅茶:认识与展开

    禅茶:认识与展开

    本书收录了第三届禅茶文化论坛上的论文,分为基础问题、文史研究、清规研究、美学展开、整体认识等部分。
热门推荐
  • 零零后精灵

    零零后精灵

    “你挨揍了?”苏晓茹顺口问炎亚纶,“受伤没有?”苏晓茹的关心,让炎亚纶一愣。然后说了一句没头没脑的话:“苏晓茹,你做我老婆吧!”苏晓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人:“死一边去!”李思雨若有所思地用手指狠狠敲着炎亚纶的脑袋:“怪不得你来我这儿坐,原来你别有目的啊!”苏晓茹虽然迅速离开是非之地,可是,就此事引发的议论,却是此起彼伏。“噢噢噢噢。”起哄的男生们指着玩世不恭的炎亚纶,伸出大拇指,表示佩服他的勇气:“老大,你真牛。”还有唯恐天下不乱的吴文洪,他甚至把好哥们炎亚纶推向苏晓茹身上,吓得苏晓茹手足无措。……一群无敌的零零后,发生了平常而又有趣的故事。
  • 风凌语

    风凌语

    当风来袭,必有所指,应有所悟,自有所答。如果你在迷惘,如果你失去方向,如果你已不堪生活的重负,那就随着本作品重新定义你的人生。或许会有那么一条崭新的道路,闪现在你的脑海,而这条道路能给你带来多大的效能,便交由时间去验证吧。##廿五章以后,内容可能会极大影响读者情绪,请理性阅读,切记本故事纯属虚构。##另外如有发现有错别字词、标点符号,语法错误等等,也请热心的读者留言告之,或发送邮件至361273797@qq.com,万分感谢。
  • 百变仙魔传

    百变仙魔传

    古老的东方帝国,龙吟九霄云腾致雨,虎啸百川风卷残雷;神州大地,无数神话人物被世人颂扬至今,奈何今昔,早已是艳飞湮灭,是否真的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圣人出,仙魔现,海炜誓,万古存……十爪苍龙,至尊魔神,一个又一个存在于神话中的传说,尽在“百变仙魔传”。
  • 万灵朝凰

    万灵朝凰

    满级穿越,开局自带屠龙刀,一刀九百九十九。我们的宗旨是,让主角在天下无敌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头…某女:“我墨凰出来混就三件事,人美,颜高,兄弟多!”
  • 依舍

    依舍

    京都八十一号,坐落着一座古朴的房子,名为“依舍”,仿佛自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人们前来,然而只有有缘人方能进入……依舍中,一位粉色长发,清纯可爱的女生,守着满屋的衣服,看着每一个进来的人,笑容甜美,“你有喜欢的衣服吗?”满屋衣服,或优雅,或清纯,或性感,或简约,每一件衣服都藏着一个故事,也唯有有缘人才能知晓。“你准备好聆听我们的故事了吗?”
  • 是缘,是怨

    是缘,是怨

    一个是陪伴自己多年的哥哥,一个在自己出生时就命中注定的人;破碎的记忆,身体奇怪的特症,都让她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怎么了?直到进入那个世界……
  • 灰异白

    灰异白

    一见如故,为了她,我跌落谷底与黑暗为伍。
  • 云天剑风录

    云天剑风录

    一艘星际战舰落在了修真文明的世界里,以科学为力量的凡人,怎么才能在这充满异兽的蛮荒森林里崛起?科学家憋了千年的大招,究竟是被神灵还是恶魔破坏?一切精彩,都在这本看着朴实,实在精彩纷呈的书里面!(读者们!不要跑,不要跑!都看到这儿了,费力瞅他两章又何妨?这简介写了数个版本,还是没人看。烂就大声说出来,作者正在评论区虚心受教)
  • 似曾相识又归来

    似曾相识又归来

    苏宝宝:听说注定在一起的人,即使绕地球一圈,也总会相遇。叶邵轩:你是我回来的,唯一理由。
  • 苍野上的烈狐

    苍野上的烈狐

    举臂怒问,天可开眼?捧土涕泣,地可有知?若天无眼,地无知,神佑鬼惩皆虚妄,人心又何以为畏?他若言,小恶惧大恶,我便立身万恶之巅,如虎豹之于豺狼。他若言,小善滋大善,我便善泽天下,如雨露之于草木。天地无心,人自有德,循心尊道,吾志不渝。-《烈之箴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