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57100000025

第25章 行业风俗(1)

一、工业风俗

1.造船工风俗

三国时期孙吴的都城建业(今南京),曾是东南水运的中心。建业襟长江’怀抱秦淮河’后又开凿了运渎、青溪,在城的四周形成非常便捷的水路通道,由此造船业有了快速发展。不但有了灵活轻便的快船小艇,还有了大船、楼船和打仗的战船。到了明代,造船业空前发展。南京所造之船,成就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专门制造远航船的宝船厂更是载入了史册,至今留下了一个全球仅存的中世纪皇家造船厂遗址。

明洪武帝至永乐帝,船厂规模最大时占地4000余亩,江、浙、闽、粵、赣等省造船业的400户熟练工匠,全集中到从三汊河口向里延伸数公里长的宝船厂进行船舶建造,达30多个工种、2000多工匠。在造船期间,因工匠来自五湖四海,十里不同风,在这南北交融的皇家船厂,木作、铁作、篷作、油作、索作分工细致,各司其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造船风俗。

一般造船分为四大主要工序流程,即竖龙骨、安龙眼、钉头巾、下水仪式。每道工序都有其特殊的风俗。

竖龙骨在安装龙骨(一条船的主心骨)前,先要备好作塘(现称船坞),当时的宝船厂在长江岸边的河漫滩地带,挖淤泥筑作塘口,然后在作塘两侧的淤泥上,再加坚硬的黄土夯实成堤岸。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言:“熙宁中,于金明池北凿大澳,可容龙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梁其上。”工人们以夯土为基础筑墩台,在其上搭建台架。

宝船厂作塘

其时,私家造船就要摆香案,放鞭炮庆贺讨吉,领作木匠师傅手执斧头在横梁安装桅杆的方孔两边各钉一根大铁钉(又叫钉主钉、喜钉),边钉边唱:“天上金鸡叫,地下凤凰啼,今是黄道日,正是铺置时。”其他船工按统一节奏钉钉,俗称“打排斧”。按照一定的间距留出防水隔舱,然后再以层层叠加的木板钉成船侧板。而用坚固杉木做成的桅杆,则竖立在“锚坛”的桅位上,再以黄麻捻子填塞船板间的缝隙,覆以桐油石灰。

闭龙口木船底纵横两条中线与帮板结合部叫“龙口”。先由木工凿将龙骨上口的缝隙凿得稍宽一点,然后由领作师傅将一枚“顺治通宝”或“太平通宝”的铜钱放入龙口,寓意“铜墙铁壁能辟邪”,随即用桐油、麻丝嵌入、抹平,同时点燃鞭炮庆贺,船主还要给领作师傅送“红包”。

上大肋大肋是船的载重吃水的重要构件,像人的肋骨既要保护内脏,又要经受风浪和外力的撞击,故上大肋时也要祭香案讨吉利。

安龙眼整条船体结构完成后,即要在船头钉上挡浪板(俗称金头),上金头的风俗也是要敲锣放鞭炮,磕头敬天地,然后在金头上雕一对白眸黑睛的龙眼。为了让这对龙眼能看清水下的险情,

要用打啼活公鸡的鸡冠血,点于龙眼的正中央,谓之开光。

钉头巾龙眼上侧还要钉上元宝钉,挂上红绿布条,俗称“彩子”,预示下水后平安丰收。船主用石片杀一只活公鸡,将鸡血淋在船头两边,再从船帮淋到船舱底,这叫“挂红吉兆”。钉头巾挂红后,船主带领领作师傅喝酒吃肉,道喜祝福。

下水仪式新船竣工,择吉日下水,那一天要为新船冠戴庆贺,船头设香案,用猪头和茶、盐、米、面四碟供品祭拜船头公,放鞭炮驱邪,船主还要拿抛舱钱装在笆斗里,交给木匠师傅抛舱,一边抓钱抛,一边说喜话:

“一把金银抛进舱,马鲛鳓鱼尽船装;

二把金钱抛上梁,金银财宝动斗量;

三把金钱抛上梢,荣华富贵节节高......”

新船下水时,有的造船工匠还要为船主制作一个缩小的形状相同的船模,以便船主到天妃宫跪拜娘娘,表示向海神报到,祈求平安。

贴喜联一条船造好,等于营造了一座船民的水上家园,和过年陆上人家贴对联一样,每个舱和主要部位也要张贴红彤彤的喜联。

船头:帆悬四海波涛静;舱涌银鳞日月新。

舱门:百年修得舱室满;千里长驱海无波。

龙乘祥云腾异彩;凤栖梧桐斗奇辉。

后舱:九曲二弯随舵转;五湖四海任舟行。

这些喜联,寄托了造船工人对未来船主人的美好祝福。造船工人的习俗和渔民的生活风俗,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们有着同一片水域,同一个梦想,企盼船坚舟快,风平浪静,银鳞满舱,生活美满。

2.铸造坊民俗故事多

有资料载,鼓楼公园施工中,在鼓楼西侧100米处的高岗上,距地表3米以下,发现一铸钟遗址。经考古人员挖掘,出土了大量炉猹、铜猹、烧土块、木炭灰、板瓦和各种陶片、瓷片。经测定,此铸铜遗址建于明代早期,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了,说明区境内的铸造业,在明代就已十分兴旺。

据洪武二十八年修撰的《洪武京城图志》载:“鼓楼在今北城兵马司东南,俗称黄泥岗。钟楼在鼓楼西。”到了康熙年间,钟楼倒塌,卧钟半埋土中,便多了一个俗称“倒钟厂”,其实倒钟厂应是浇铸铜钟之处,这才是真正的铸钟厂。在《同治上江两县志》的图片上,亦可看出鼓楼、钟楼、倒钟厂的排列次序,不要和现在的大钟亭混为一谈。

在一些南京稀见的地方文献里,我们可以见到鼓楼铸造业的踪迹。

清末民初地方志学者陈作霖在《炳烛里谈》里写道:“鼓楼侧向有卧钟,不知何时所铸。或云永乐,或云宣德,甚或为梁景阳钟。钟质极重,半埋土中,无有能起之者……屡欲以火化之,而终不能毁。扣之,其声大而远,乃明洪武间工部所铸也。当时并为塑钟神女像,盖俗传其父铸钟时,一女跃入冶炉,而铜液始凝云。”这段记叙,不仅反映了鼓楼卧钟的悠久铸造史,突出了这口铸钟火不能毁化,且声大而远的优质,而且赋以优美的神话故事。

洪武年间,朱元璋诏令铸造铜钟,要求铜钟之声响彻百里。老工匠日以继夜,拼着命干,还是浇铸不成,大女儿见铸钟期限已到,父亲就要被砍头,于是奋不顾身,扑进炼铜炉,大钟竟然铸成。那口钟,当铜汁熔好,监工要拿童男童女往熔炉里投,老工匠的二女儿又扑进熔炉,救下童男童女,第二口铜钟又告铸成,和上次一样,铜钟有灵,抢在皇帝来看之前,又飞走了。皇帝气急败坏,大发雷霆,若再让钟飞走,定满门抄斩。

就这样,老工匠的三女儿也学两位姐姐一样,跃入熔炉,舍身救父救全家,铜钟终于铸成,因三女儿年幼体轻,力气不够,铜钟终没有飞出鼓楼岗。翌日,皇帝看钟,见铜钟果然精美,钟顶部凸铸荷花瓣花纹一圈,提梁上有云纹、波浪式卷角,随手拿起横木去撞钟,只听到“哐——”一声,如惊雷,声震长空,传向四面八方,皇帝连撞几下,满耳灌进“荒唐,荒唐”的声音,如同咒骂,心里发怵,拂袖而去,再也不敢来看这口巨钟了。

后来,老百姓们为表彰老工匠三位女儿的孝烈精神,遂在鼓楼建起一座三姑庙,还为大钟专门建了一座大钟亭,题匾额“元音再起”。

在清代著名藏书家、地方史志专家甘熙的《白下琐言》里,也多次提到金陵铸造业。

“钟楼及倒钟厂二钟,乃明初所铸。吕修《府志》谓为‘景阳故物’,非也。又,志据元赵世延《钟山万寿寺碑记》云:‘聚铜数万斤铸大钟’,并疑即此钟。”

“前明宣德炉铸造最工。相传其时内库大火,所藏金银铜器熔而为一,奉敕以灰烬之余铸为鼎彝,其质极精,故其器可宝……且炉色皆出之人工,如所谓干红、片文金、鳝鱼黄、鱼子金、海壳青之类,均先以药汁烘染而成,徒为把玩之具已耳。一则娱今,一则博古,其旨趣固自有异也。”

明代三大古刹之一的天界寺,“其大殿右偏有铜铸大佛头,高二丈有奇,四面合掌,露其半体,明初所造。嘉庆庚午,殿旁菜圃掘得一铁佛头,大可数围。寺僧装塑木身,长丈余,供于铜佛头之后。”

上述种种文献记载,足以见证鼓楼区境内铸造业之辉煌。作为铸造不但熔铜化铁,铸造铜鼎、仿古青铜器具,可以烧铸铜、铁菩萨,还可铸造各种生产生活实用器具,如铁犁、铁锅、铜炉、手炉等。在那个冷兵器时代,铸造青铜宝剑乃是一绝。

铸剑,要经过炼、锻、铲、锉、刻花、嵌钢、冷煅、淬火、磨砺、装潢等90道工序,其难度之大,技艺要求之高,非一般小作坊能及。

旧时铸造业,也有着他独特的风俗行规。

铸造师傅奉太上老君为祖师爷。在二月十五李老君的生日,各铸造坊皆要吃寿面,并携坊中男子至老君堂进行拜寿仪式。行会有威望的会头进行训诫,内容主要包括不忘祖师恩德,师亲道友要和睦相处,不得违反行规。参拜结束即入席开筵。

铸造匠信奉炉神,尊敬“炉冶夫人”,这也有个类似“三姑庙”的典故。相传古代有一冶户,娶妻江氏,户主早逝,江氏誓不改嫁,孝敬公婆,苦撑着铸造这份最苦最累的家业。有一次发生意外,熔炉铁水横流,危及公婆性命,江氏舍身挡住铁水,化作青烟一缕,成为炉神。江氏的这种美德,被人们广为传颂,铸造坊每年开炉前都要祭祀炉神,祈祷神灵护佑,一是保佑生命安全,二是保佑铸件美观耐用,行情看旺。

旧时铸造坊规定,全年开炉两次,分旺季、淡季,正月初五、重阳节开炉,端午节、除夕夜停炉,炉工旺季入坊,淡季回乡。

如在开炉铸造期间,遇有道士来化缘,铸造师傅当以礼相待,因为他们算是师兄弟,道士若犯了规,师兄可以在炉前让师弟罚跪。

二、渔业风俗

3.渔民爱向风波行

明代,境内的金川河实际上是皇城的护城河,河水清澈,鱼虾成群,故多在水上讨生活的渔民、船民。

洪武年间,皇家寺院光禄寺有专人专管河上的渔船,虽说船只窄小,但每逢重大祭日,光禄寺僧人都要派遣专人,督管渔民在金川河捕捞鲜鱼,作为供品在皇宫内祭祀。

除了金川河小渔船以外,在三汊河一带的船厂还建造另一种皇家专用的大小皇船,谓之大黄船、小黄船,专供皇帝巡视和工部、内官们使用,由于任务重大,督造严格,来自各地的能工巧匠不敢有半点懈怠,就是交到船民手里,也是格外小心,慎之又慎。

渔船

在长期使用金川河渔船和黄船的过程中,区境内的渔民,船民,形成了一套既有湖海船民共有的风俗,又有境内渔民个性特点的风俗。

最为突出的是船民恭敬“蛇大王”。

船民一般认为木船就是木龙的化身,故有了相对应的龙骨、龙眼的称呼。在生肖信仰中,龙身即为蛇身,属蛇的谓之属小龙,“蛇”也是船民信仰的图腾之一。

逢到每年六月初六,江边的船民要举行恭敬蛇大王的民俗活动。

是日清晨,由南京船业工会组织,划子帮总帮头是这次活动的中心人物,凡参加的船民都要将一只木盒子交给总帮头的手下,一一整齐地摆放在江边连成一排的20多张红漆大桌上。

仪式开始,总帮头点燃手臂粗的大红蜡烛,闭目合掌,向中心神座默默祈祷。这时,总帮头的手下迅即分散开来,将摆在供桌上的所有小木盒的盖子掀开,刹那间,每个小木盒里的小蛇便游出木盒,吐着红红的蛇信,四处游动,由于红漆木桌有三条边沿皆涂上雄黄,各种小蛇不会游到桌边、掉下地,只会沿着桌子拼接处,向桌子中间游动。

在神案中间,置有一只打开盖子的金漆盒,如果哪条蛇最先游进这一神秘的金漆盒,那么他就成了今日公认的“蛇大王”。

接着,总帮头嘱手下盖好金漆盒盖儿,又重放一套香、烛,撤走其他游动的小蛇,对新当选的蛇大王,全体行跪叩大礼,顶礼膜拜。礼毕,将蛇大王请入瓮中,鼓乐齐鸣,送蛇大王去江边放生,让龙归大海。至此,撤去供桌,大开筵席,互相敬酒,祝愿神龙保佑,年年平安丰收。

俗话说:“行船走马三分险”,整天和风浪打交道的渔民、船民,最看重最祈盼的就是安全,故有很多禁忌,说话、做事都要按照规矩,不能违背。从事水上捕捞活动,讲究说彩话吉语,图个喜气吉利。虽有迷信色彩,毕竟寄托着一种美好的祝愿。

如拉网捕鱼,几乎是用彩话代替号子,如果谱上曲子,也是很不错的《拉网小调》:

“大网张张口,就有鱼肉酒冶,”“大网一张开,金银滚滚来冶,”“出劲拉,大把抓;抓得准,上得稳;装满载,发大财”,“黄姑千岁,成群结队”,“财神开路,今年大富”,“青皮满舱,尽装尽装”。

船民喜欢吉语彩话,忌讳不吉利的谐音。

弄船的人,最不愿听到那些晦气的谐音,最忌讳那些会给自己带来厄运的字眼,如:翻、沉、破、碎、扣、搁、死、四、完。

故帆船称风船,避开帆和翻的同音;把翻过来叫做“划过来”;把吃的鱼翻个身叫“抬抬”;把煮饺子“破了”、“碎了”叫“笑了”、“挣了”;“完了”称“满了”;因“十四”音同“失事”,故称“大十三”;船主千万不能叫“老板”,因老板和捞板谐音,只有船被风浪击碎,才在湖海上“捞船板”;“鱼死了”称“鱼条子”,“番芋”叫“地瓜冶,”“番茄”叫“西红柿”,总之那些忌讳的字眼千万不要说出口。

不仅如此,在船上的活动,也有很多忌讳,可谓俗规多多:

不穿湿衣上船,寓意穿着干衣出海干衣归来;上船人要事先洗澡、理发、剪指甲,在船上不能将人身上的这些“小部分”扔在水里,迷信说法是水怪水鬼会闻着你扔在水里东西的气味追踪你,带来麻烦;船民如穿有补丁的衣裳,补丁和衣服的颜色要相近,形状方正,不歪斜,谓之“顺风顺流”;在船上用餐,第一次吃鱼时,要捧至船头向龙王、海神祷告,感谢神灵赐鱼给小民享用,吃鱼忌折断鱼尾,以免无后;吃剩的鱼头连骨带尾倒入海中,以讨捕鱼吉利。

在船上睡觉的人,睡姿有讲究,只能侧身弓腰,不能仰卧俯卧;上下船时,不得从船头上下船,尤其是妇女;船的右侧是下网、收网之处,亦是财神的门户,不得堆置杂物,以免挡住财路;在船上打破碗盘,不能随手扔到海里,要收拾碎片带回岸上,以免失去生路……

总之,船民、渔民的习俗非常多,充分反映了他们的安全意识。如果剔除迷信成分,有的也是挺不错的礼俗文化,是船民、渔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教育风俗

4.难忘老“私塾”

现在的高三学生,如果高考考上了名牌大学,要在饭店、酒楼举办一次高规格的“谢师宴”,以表示对恩师栽培的谢意,且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风俗,其实此俗在有私塾的那个时期,就早已有之。

私塾的分类

私塾,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有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也许还珍藏着那一份挥之不去的记忆。当年老万全酒家的掌柜章厚之,现已九十开外,可他谈起他当年上私塾的情况,仍历历在目,如同昨日,说起塾师吴老先生,还是一位举人呢……

老南京的私塾,在清代较为兴盛,城南的朱状元巷、泥马巷等居民集中居住的地方,因缺少洋学堂,由此私塾大行其道。私塾,又称家馆、本馆,主要办学方式有三种,一是由取得秀才头衔的读书人自备或租赁房子办学,“设帐授徒”,谓之私塾(私馆);二是有钱人家自家出资聘请家教,专教自家和亲友子弟,谓之“家塾”(家馆);三是一村一巷,联络学童家长集资办馆,谓之村塾、族塾(散馆)。聘请的教师来此教书,要自备铺盖和笔、砚、戒尺,故以后“卷铺盖”成了教师被辞退走人的代名词。

按学童年龄段和教学内容,私塾又分三类:

一类:蒙馆,进行启蒙教育,学童六七岁至十一二岁,主要学习认字、写字,教材为“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弟子规》、《神童诗》、《幼学琼林》、《朱子家训》等。

史、子、集,教材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易经》、《春秋》、《左传》,还有《唐诗》、《古文观止》等。教师要讲解析义,学生要能背诵原文、胜任回讲,并举一反三,还要会咏诗续对,按命题作文。

旧时学堂

三类:混合馆,整个私塾包括蒙馆、经馆。

同类推荐
  • 云阳风情录

    云阳风情录

    云阳被列入国家、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迹有40多处,在三峡库区乃至全国都不多见。张飞庙、磐石城、彭氏宗祠、千年盐业古镇……遍布全县的文化遗存宛如历史前行中镌刻在岁月间的印痕,成为今天云阳人的骄傲和财富。
  • 生肖你我她

    生肖你我她

    本书是风水馆张瀚文馆长和罗修德风水大师根据这些遗存,经过多年的研究编写而成的。阴历是世界上流传最久的历法。黄帝在位61年时,产生了一道十二宫历法的首轮称为甲子,每一甲子为期60年。由5个分期构成,每个分期12年,我们称为五子运。每一年都以一个“动物符”作标记,我们称之为生肖。关于十二生肖源于何时及其排列,有各种传说。至今难以细考。
  • 安徽泾县

    安徽泾县

    以泾县至今留存的大量古建筑、古遗址为线索,以本地历史人物、民间风情为介质,凸显中国古代汉民族文化的经典与细腻。即使泾县独有的宣纸和花砖,也只是依附于当地深厚文化蕴藏的两道风景。这种深厚蕴藏,使得李白于泾县桃花潭赠汪伦诗,也显得十分寻常。
  • 现代名言妙语全集——友谊赠言

    现代名言妙语全集——友谊赠言

    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
  • 殊路同归

    殊路同归

    人生不能没有欢笑,笑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幽默是一个人的成熟、睿智的表现。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曾经的年少欢喜

    曾经的年少欢喜

    年少无知,曾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也曾以为她就是我今后的全世界,直到最后才发现,她也不过是我人生中的一个过客。
  • 九天伏魔录

    九天伏魔录

    仙界破裂,大地崩碎,无数的陆地漂浮在了虚空之中,形成了很多位面大陆。寰宇?世界,一个又一个世纪过去,许多霸主修养好了伤势,雄心壮志再次崛起,想要统治诸天,神、魔、佛、妖、鬼、灵、人等等种族,形成了一个万族争霸的局面。……然而,魔王降世,硝烟再起,,一路争锋,征战诸天,欲想登临顶峰,掌握乾坤。主宰之路,谁主沉浮?寰宇世界,万族相撞,大道争锋。吾乃主宰王,凌驾于诸天,统治万物之命运。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丧尸的彪悍农家穿越史

    丧尸的彪悍农家穿越史

    一觉醒来就被开了瓢,原本包子的农家爹娘愤然分家,一家人就住进了村尾的破……嗯?这房子还挺好。有点钱极品就要上门?来吧,我可不是好欺负的。 萌宠山羊,一不开心就吐口水,还总威胁主人,动不动就罢工。 费心费力救的族长,进棺材前都要坑她一把。 扶持上位的县令,死皮赖脸要好东西,不给就抱大腿,太丢人。 身边奇葩环绕,谁敢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吃我一羊蹄。 极品也有苦,生活本不易,且行且珍惜!
  • 宠辱之间:千古流传的大清外戚

    宠辱之间:千古流传的大清外戚

    本书介绍了大清外戚故事,内容包括:有惊无险度余生——索尼,君子之泽五世斩——索额图,兴衰荣辱皆由“天”——隆科多,不测富贵不寻穷——年羹尧等。
  • 人皇大帝

    人皇大帝

    一介书生,本不善交际,厌倦战争,却因缘际会卷入一场神兽争夺战,从此踏入纷扰天下,结交天下英雄,开派立国,与天下群雄争霸,终成为一代天下皇者。
  • 血弑天命

    血弑天命

    百万年前,域外邪族入侵仙域,万族奋起反抗,其中拥有鬼手的‘弑天族’在战斗中贡献巨大,成为一方神族,掌控万陆。而后十万年,族内动乱,终被其他几大神族觅到机会一举击溃,瓜分万陆,灭族行动持续万年之久。百万年后,在‘弑天族’已经成为古老传说的时代,一个怀有鬼手的少年在‘诅咒之岛’上出现,当他从北冥海域出世,仙域必将翻江倒海,万族动荡....
  • 世界欠我个同窗

    世界欠我个同窗

    第一次写小说,请多关照,请多指教,嘻嘻嘻嘻嘻嘻嘻嘻,
  • 缘之恋:破碎虚空

    缘之恋:破碎虚空

    当她再次睁开眼,命运之轮却重新开启,让一切进入轮回,才是命运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