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281500000003

第3章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动物的防御行为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现存着150多万种动物。在这个数量庞大的大家庭中,弱肉强食是其永恒不变的法则。可是,当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时,谁也不会甘心束手就擒,想尽一切办法求生是所有动物的本能。动物们为了逃避敌害、保存自己,进化出各种奇妙的自卫本领,说起来真是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本章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典型的动物防御行为。

竖起防御的铜墙铁壁——防御行为的初步认识

在动物的世界里,有一个不变的法则,那就是“弱肉强食”。为了生存,蚕食其他弱小动物是每个动物的天性,所以,这里处处是危险,时时有敌人,一不小心就会丟了性命。在这样一个你死我活的世界里,为了保存自己,每个动物都进化出了防止遭受攻生或者一旦遭到攻生怎样逃遁的本领,而这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的本领是在自然选择中被保留下来的,祖先赋予它们的特有本能,都有哪些呢?就让我为大家一一讲述。

防御行为

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可区分为初级防御和次级防御。初级防御不管捕食动物是否出现均在起作用,它有助于减少与捕食动物相遇的可能性;次级防御则只有当捕食动物出现之后才起作用,它可增加和捕食动物相遇后的逃脱几率。初级防御有四种类型,即穴居、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次级防御有六种类型,即回撤、逃遁、威吓、假死、转移攻击部位和反击。

轶闻趣事——肛门后盾的警戒行为

鹿是山林中常见的动物,鹿的短尾所遮盖住的肛门周围是白色的,称为肛门后盾,平时感觉不到它的作用,但在遇到危险时,鹿尾的姿态和肛门后盾却起着异乎寻常的功能。当鹿发现有“敌人”靠近时,如鹿尾垂直不动,表示周围有值得注意的异常情况,然而是吉是凶,是敌是友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观察,周围的鹿见此信号(平时在宁静的环境中,鹿尾总在不停地摆动着),立即警觉起来,向四周观望。当为首的鹿尾巴向后呈水平方向伸出时,表示来者是敌害,最后将肛门后盾无遮挡地露出来,这是一般警告,表明可能有危险,要提高警惕。一旦狼来了,拔腿便跑,尾巴马上向上竖起,白色的后盾全部显露出来,这是紧急的危险警告,这时所有的鹿都把尾巴竖起,跟着为首的鹿跑去。这个例子就是一个次级防御的例子,包括了鹿在遇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告和逃遁的防御行为。

初级防御行为

初级防御不管捕食动物是否出现均在起作用,它有助于减少与捕食动物相遇的可能性。初级防御有四种类型,即:穴居、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穴居

营穴居生活的动物使捕食者很难发现。蚯蚓和鼹鼠等动物终生都生活在地下并形成了极特化的习性和食性;野生穴兔在晨昏和夜晚才在地面觅食,而在易被捕食动物发现的白天则隐藏在洞穴中。

保护色

很多动物的体色与环境背景色很相似,因此不易被捕食动物发现。如螽斯的体色是绿色的,水体表层的浮游动物常常是透明的。北极地区的哺乳动物和鸟类每年可变色两次,夏季时雷鸟和雪兔是褐色的,此时它们在岩石和稀疏的植丛中栖息和觅食,但到冬季,它们全身变白,与茫茫雪原混为一体,所以它们在两个季节都能隐蔽自己。

警戒色

有毒的或不可食的动物往往具有极为鲜艳醒目的色彩,这种色彩对捕食动物具有信或和广告的作用,能使捕食动物见后避而远之。胡蜂和黄蜂的身体具有黑黄相间的条纹,它的作用不是隐蔽自己而是起警戒作用。每一个捕食动物在学会回避警戒色以前,至少得捕食一个具有警戒色的动物,在尝到了苦头后才能学会回避它,这就叫条件回避反应,很多脊椎动物都形成了条件回避反应。

拟态

一种动物如果因在形态和体色上模仿另一种有毒和不可食的动物而获得好处,这种防御方式就叫拟态。一种无毒的物种模仿一种有毒的物种叫贝茨拟态,如食蚜蝇模仿蜜蜂。两种有毒的物种互相模拟叫缪勒拟态,这种模拟对双方都有好处。

动物的次级防御行为

次级防御只有当捕食动物出现之后才起作用,它可增加和捕食动物相遇后的逃脱几率。次级防御有六种类型,即:回撤、逃遁、威吓、假死、转移攻击部位和反击。

回撤

回撤是穴居动物最有效的次级防御手段,野兔一遇到危险就立即逃回洞内;管居沙蚕遇到危险则立即缩回到自己的管内。在同样情况下,有壳动物会缩入壳内,有刺动物则会滚成球或将刺直立起来,保护其软体部位。

逃遁

当捕食者接近时,很多动物往往靠跑、跳、游泳或飞翔迅速逃离,有时采取直线运动,有时采取不规则运动。例如夜蛾和尺蠖蛾在蝙蝠离它们较远时采取直线飞行,以便尽快飞出蝙蝠的搜索区,但当蝙蝠离它们较近时,便采取飘逸不定的不定向飞行,使蝙蝠难以捕捉。非洲猎豹快速追捕瞪羚时,瞪羚在全力奔跑一阵以后,会突然停住,马上改向一侧跑去。如果它不拐弯,仍然直跑的话,那么它很有可能被猎豹抓住。瞪羚虽然跑得不是很快,但它在奔跑过程中有这种急转弯的特殊本领,因此它常常能从猎豹的爪下逃脱。

威吓与反击

不能迅速逃跑或已被捉住的动物,往往采用威吓手段进行防御。蟾蜍在受到攻击时会因肺部充气而使整个身体膨胀起来,造成一种身体极大的虚假印象。

如果不能把对方吓跑,或者已经遭到捕捉,大部分动物都会进行反击。栖居在北极苔原地带的麝牛,在遇到狼的袭击时,会把幼牛保护在牛群中间,成年的麝牛成群地围成圆阵,个个头朝外,用犄角与狼搏斗。在这种阵势下,狼是无能为力的,一般只好一退了之。

假死与转移攻击部位

很多动物都会以假死的习性来逃避捕食动物的攻击。如很多甲虫、螳螂、蜘蛛和哺乳动物中的负鼠等。这些动物通常只能短时间地保持假死状态,之后便会突然飞走或逃走。

有些动物是通过诱导捕食动物攻击自己身体的非要害部位而逃生的。眼蝶和灰蝶的翅上常常生有一个或多个小眼斑,其作用是吸引捕食动物的攻击,从而使身体的头部或其他要害部位免受攻击。很多蜥蜴在受到攻击时会主动把尾巴脱掉,以后会再生出新的尾巴。

比一比——初级防御与次级防御

初级防御不管捕食动物是否出现均在起作用,它有助于减少与捕食动物相遇的可能性,一般是指动物的形态,为静态描述,均为本能,是遗传基因传递下来的。次级防御只有当捕食动物出现之后才起作用,它可增加和捕食动物相遇后的逃脫几率,一般是指动物的行为,为动态描述,大部分也是本能的体现,可是也有一部分较为复杂的防御行为是需要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视而不见——扑朔迷离的保护色

上一节我们已经讨论过,动物的保护色属于初级防御,是动物本能的体现。为了迷惑敌人,从而保护自身的安全,很多动物都有着天然的保护色,这使得它们的体色与周围的环境保持一致,敌人就很难发现它们。看(这只潜在绿藻之下的青蛙,它的体色几乎和周围的环境一模一样,要想把它分辨出来还真得看仔细喽。那么,都有哪些动物具有保护色呢?现在,就让我给你们展示。

鱼类

生活在水中的鱼儿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周遭环境的体色,它们有的甚至还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褐色藻类里生活的海生动物,都有“保护性”的褐色,使捕食者无法察觉它们。生活在河里的鱼儿背部呈橄榄色,与水色非常相近,这样敌人从水面上很难发现它们。生长在红色海藻区域里的动物,主要的保护色是红色。至于水母和水里的其他透明动物,像蠕虫、虾类、软体动物等,它们的保护色是完全无色和透明的,使敌人在那无色透明的自然环境里看不见它们。

你知道吗——比目鱼的秘密

比目鱼非常有意思,这种鱼能够随时改变身体的颜色以适应环境,当它们躺在水底水泥上时,背部会出现与水泥一样的黑点;当它们游动在海草丛中时,其体色又变得与海草极其相似。

比目鱼的眼睛是长在同一側的,这种奇异形状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刚孵化出来的小比目鱼的眼睛也是生在两边的,在它长到大约3厘米长的时候,眼睛就开始“搬家”,一側的眼睛向头的上方移动,渐渐地越过头的上缘移到另一側,直到接近另一只眼睛时才停止。比目鱼的生活习性非常有趣,在水中游动时不像其他鱼类那样脊背向上,而是有眼睛的一側向上,側着身子游泳。它常常平卧在海底,在身体上覆盖上一层砂子,只露出两只眼睛以等待猎物、躲避捕食。这样一来,两只眼睛在一側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当然这也是动物进化与自然选择的结果。

昆虫

昆虫的生活环境十分复杂,它们是许多鸟、兽和蜘蛛的美食,它们要时刻提高警惕,防止受到侵害。昆虫的体色与其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的现象有许多,如栖居于草地上的绿色蚱蜢,其体色或翅色与环境极为相似,不易为敌害发现,利于保护自己。菜粉蝶蛹的颜色也因化蛹场所的背景不同而异,在甘蓝叶上化的蛹常为绿色或黄绿色,而在篱笆或土墙上化蛹时,则多呈褐色。

大家看右图中在枯枝丛中的这只昆虫是不是伪装得极好啊?有了这些外衣,它才能够增加一分生存的筹码。想想看,你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见到过这类昆虫呢?还是它们早已逃过了你们的眼睛?

变色龙

其实,要是说到保护色的话,不得不提的动物当属自然界的变色高手——变色龙。这种奇特的爬行动物,具有种种适应树栖生活的特征和行为。变色龙学名叫避役,“役”在我国文字中的意思是“需要出力的事”,而避役的意思就是说,可以不出力就能吃到食物,所以命名为避役。俗称变色龙就是因为它善于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变色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猎物。

变色这种生理变化,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控下,通过皮肤里的各种不同颜色的色素细胞的扩展或收缩,使皮肤内色素细胞集中或扩散来完成的。就像画家调色那样,变化出不同的色泽:深夜时是黄白色,黎明时又变成了暗绿色,一昼夜可改变六七种颜色。

视野扩扩扩——变色的用途

依据动物专家的最新发现,变色龙变换体色不仅仅是为了伪装,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能够实现变色龙之间的信息传递,便于和同伴沟通,这相当于人类语言一样。例如它们经常在捍卫自己领地和拒绝求偶者时,表现出不同的体色。为了显示自己对领地的统治权,雄性变色龙对侵犯领地的同类示威,体色也相应地呈现出明亮色;当遇到自己不中意的求偶者时,雌性变色龙会表示拒绝,随之体色会变得暗淡,且显现出闪动的红色斑点;此外,当变色龙意欲挑起争端、发动攻击时,体色会变得很暗。

科学家仿照变色龙,制成了一种既能自动改变颜色,又始终与环境保持一致的军装。这种军装用一种对光线变化很敏感的化学纤维织成的布料制成,士兵穿上这种军装,可以放心地潜伏或行动,使敌人很难发现他们。

雷鸟

雷鸟是属松鸡科的鸟类,产于寒冷地区。雷鸟由于长期在冰雪中生活,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冻原环境的特性,例如腿上的毛被厚而长,一直覆盖到脚趾;脚趾周围有很多长毛,这样既保暖,又便于在积雪上行走而不至于下陷;鼻孔外披覆羽毛,可抵挡北极的风暴,也有利于向雪下啄取食物。雷鸟的嘴粗壮而短,善于挖食雪下根茎,几乎完全吃植物性食物。

值得一提的是其换羽的本领,它也因此被誉为“鸟类的魔术师”。它的羽色因季节而异,与环境一致:冬季羽毛白色,与雪地相一致;春夏则为有橫斑的灰或褐色,以配合冻原地区的植被颜色。

雷鸟四季换羽。雄鸟在婚后和冬季之前,夏羽和冬羽完全更换新羽,而春羽和秋羽只是局部替换;雌鸟每年3次换羽,婚前不换羽。雷鸟的冬羽与大地的银装一致,雌、雄均全身雪白。春天雄鸟的头、颈和胸部都换成了有栗棕色橫斑的春羽。雄鸟繁殖前还有换“婚羽”的习性,用华丽的羽饰来博得雌鸟的青睐。夏天雷鸟上体又换成了黑褐色,具棕黄色斑纹。秋季植被枯黄时,羽毛换成黄栗色。

长颈鹿

长颈鹿在人们的印象中,理所当然是靠其出众的长脖子而特别引人注目的。可是,大家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它那一身漂亮的“迷彩外衣”,这身迷彩更是别具一格,在浅黄色的底色上“印有”大大小小各种不同形状的黑斑或褐色斑,这种斑驳陆离的“外衣”,可以起到一种迷惑的作用。当长颈鹿隐身在树荫下时,在10米以外,敌害就很难分辨出哪是长颈鹿的花纹,哪是树木的枝叶。

小贴士——迷彩外衣的启示

长颈鹿的迷彩妙用,使人们受到很大启示。在军事上,许多战车、炮车、卡车、战机和战士的服装,都使用了和长颈鹿花纹很相近的迷彩,使敌人难于发现,增加了战士们的生存几率,起到了很好的隐蔽作用。

北极熊

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又名白熊。

在极度寒冷的冰雪世界里,为了抵抗严寒和食物难觅的恶劣环境,北极熊进化出了能够适应这种生存空间的一系列特征。其中它那一身雪白又厚实的银装就是最典型的标志。

北极熊的毛是白色而稍带淡黄色的,但它的皮肤是黑色的,我们从它们的鼻头、爪垫、嘴唇以及眼睛四周的黑皮肤就能窥见其皮肤的原貌。黑色的皮肤有助于吸收热量,这又是保暖的好方法。

讲解——北极熊的毛

北极熊的毛非常特别,它们的毛是中空的的小管子,看起来是白色的是由于光线的折射、散射,变成了白色的保护色。这些小管子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变成美丽的金黄色,而在阴天或有云的时候,毛管对光线折射和反射较少,人们就会看到白色的北极熊。

这些小管子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北极熊收集热量的天然工具,这样的构造可以把阳光折射到毛发下面的黑色皮肤上,有助于吸收更多的热量,有了它,北极熊才能抵御北极的严寒。

科学家从北极熊毛的研究中获得灵感而研制出涤纶中空纤维。该纤维细度与棉相近,具有和北极熊毛一样的中空结构,其织物可在不增加厚度的前提下,具有更好的保暖效果。中空结构使纤维的表面积增大,含有更多空气,形成一道空气保护层,既可防止冷空气进入,又能排出湿气,适用于生产保暖內衣、衬衫、袜子和防寒服。

北极熊:“救救我们!”

虽然身为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北极熊近年来的命运却着实令我们担心。

目前生活在世界上的北极熊大约有2万多只,为了保护它们的生存,早在1972年,美国就颁布过法律,除了生存需要,禁止捕猎北极熊。但是由于全球气温的升高,北极的浮冰逐渐开始融化,北极熊昔日的家园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猎物也相应减少。另外,即便游泳技术再出色,它们也无法长时间地待在海里,日益开阔的海面增加了它们溺毙的危险。《美国地质勘探》杂志在一篇报道中预測,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冰面融化,到2050年地球上北极熊数量可能减少三分之二,其中阿拉斯加地区的北极熊将绝迹。北极熊的未来恐怕不得不依赖人类更多的保护措施。

保护色的形成

昆虫是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庞大的动物,自然也成为其他动物捕食的对象。为了躲避天敌捕食,昆虫们演化出千奇百怪的防御方式,其中最主要也最有用的防御策略是预防被天敌发现。

具有强烈隐蔽色的昆虫在进化论上很容易理解。比如昆虫的体色和体形常常与枯叶、绿叶、树皮、树枝、地衣、鸟粪等所栖物体相似,具有一定的隐蔽效果,有时甚至使近在咫尺的捕食者也无法辨认。

实验——被吃掉的螳螂

如果把昆虫放在与体色不一致的背景上,很快就会被鸟类吃掉,而放在与体色一致的背景上则被吃掉的速度就很慢,被吃的数量也少。例如有人把绿色、黄色和褐色3种螳螂各20只放在枯草上,结果有11只绿色螳螂和12只黄色螳螂被乌吃掉,而褐色螳螂只被吃掉4只。

就这样具有保护性体色的个体在激烈的竞争中被保存了下来,被大自然选择了下来,保护色就是这样形成的。

望而生畏——颇有威慑力的警戒色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色泽鲜艳、美丽漂亮的动物,像美丽的蝴蝶、漂亮的青蛙等,可是,千万不要被它们美丽的外表所迷惑而去触碰它们,越是好看的动物就越是碰不得。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动物的另外一种防御本领——警戒色。

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

警戒色就像是动物们自己给全身上下打了个广告:“我是有毒食品”或者“我有恶臭”,看到了这种广告,猎食者通常都会避而远之。

比一比——警戒色与保护色

保护色是指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其特点是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识别。因此,保护色对于动物躲避敌害或猎捕其他动物都是有利的。警戒色是指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其特点是色彩鲜艳,容易识别,能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而有利于动物的自身保护。

毒蝶和毒蛾

不少蝴蝶和蛾及其幼虫都具有鲜艳色彩和花纹的警戒色,可举的例子数不胜数,如金凤蝶、毒蝶科蝴蝶、珍蝶科蝴蝶等,其中体内含有醋酸胆碱的斑蝶科蝴蝶是最著名的具有警戒色的蝴蝶类群。其体内的醋酸胆碱是从食物中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因为它们以夹竹丽科和萝摩科等有毒的植物为食。这种蝶类如果被鸟类吞食,其毒毛会刺伤鸟的口腔黏膜,分泌的毒素会使捕食者麻痹中毒,这种毒蝶的色彩就成为鸟的警戒色。这种生物对捕食者构成了威胁或伤害,其艳丽夺目的体色成为捕食者终身难忘的预警信或。一旦再次看到,远远地就躲着走了。

小资料——太阳毒蛾

生活在非洲马达加斯加的彩虹燕蛾,翅膀以绿色为底,上饰黑斑,后翅装点有大玫瑰红和三条优美的尾突,通体反射出华丽的金属光泽,被收藏家誉为世界上最华丽的蛾类。可是在美轮美奂的外表下却暗含剧毒。据科学家测试,一只这种蛾体內所含的毒素,可以杀死10~15只兔子。难怪当地土著人又给它起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别名——太阳毒蛾,这个名称准确的全译是:“有着太阳般美丽光泽的剧毒飞虫”。

小贴士——猫头鹰蝶

猫头鹰蝶分布于巴西和秘鲁。下层两側翅膀上分别有一处像猫头鹰眼图案,可欺骗捕食者,让对方误认为正有一只大眼睛动物在凶狠地瞪着自己。这也是每一个蝴蝶收藏家都想得到的精品蝴蝶。

毒蛙

红背箭毒蛙蓝宝石箭毒蛙画眉箭毒蛙

世界上最美丽的青蛙应该当属生活在美洲热带地区的箭毒蛙了,它们体型小,通常长仅1~5厘米,但非常显眼,颜色为黑与艳红、黄、橙、粉红、绿、蓝的结合。这些颜色使箭毒蛙显得非常与众不同——它们不需要躲避敌人,因为攻击者不敢接近它们。箭毒蛙能够分泌某些最强的毒素,这种两栖类的动物身体各处散布的毒腺会产生一些影响神经系统的生物碱。最致命的毒素来自于南美的哥伦比亚产的科可蛙,只需0.0003克就足以毒死一个人。

讲解——早期的毒药

印第安人很早以前,就利用箭毒蛙的毒汁去涂抹他们的箭头和标枪。他们用锋利的针把蛙刺死,然后放在火上烘,当蛙被烘热时,毒汁就从腺体中渗析出来。这时他们就拿箭在蛙体上来回摩擦,毒箭就制成了。用一支箭毒蛙的毒汁,可以涂抹五十支镖、箭,用这样的毒箭去射野兽,可以使猎物立即死亡。

胡蜂

胡蜂分布于全世界,是一种令人见而生畏的昆虫。它长约16厘米,触角、翅和跗节都为鲜亮的橘黄色;身体乌黑发亮,有黄条纹和成对的斑点,这种颜色搭配使得胡蜂很引人注目,远远地见它飞来就应及早躲避了,不然被蜇一下就有得受了。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并不是所有胡蜂都会蜇人。雄蜂腹部7节,无螫针,这种蜂是不会蜇人的。雌蜂腹部6节,末端有由产卵器形成的螫针,上连毒囊,分泌毒液,毒力较强,蜇人很疼。

小知识——处理蜇伤的方法

一旦被蜇也不必惊慌,这里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处理蜇伤方法的小常识。轻度蜇伤:黄蜂毒是酸性的,所以应该立即用碱水冲洗;中度蜇伤:可立即用手挤压被蜇伤部位,挤出毒液,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红肿和过敏反应,或立即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洗敷被蜇处,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尽快到医院就诊。另外,在黄蜂密集地区作业时要穿长衣长裤,注意面部、手的防护,不要激惹黄蜂。

毒蛇

毒蛇一般都具有亮丽颜色的花纹或斑点,例如白唇竹叶青,腹面为淡黄绿色,各腹鳞的后缘为淡白色,尾端呈焦红色;金环蛇通身有黑色与黄色相间的少数明显的棱骨,黑色环纹和黄色环纹几乎等宽。常在野外活动的人应该多多积累一些毒蛇的知识,能够识别一些主要的种类,这样才能够躲避敌害,以防受伤。

人们一般认为毒蛇有毒,然而毒蛇的毒液只能在血液中才能起到相应作用,而饮用毒液则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毒蛇的毒液通常以唾液形式从尖牙射出,用来麻痹敌人。

认识毒蛇的误区

误区一,小蛇无毒

很多情况下,刚孵化出不久的小蛇有可能比它那茶杯粗的蛇妈妈毒性大。比如大蛇捕食频繁,咬人时注毒量较少。反之,小蛇尤其是刚刚孵化的小蛇较少捕食,因此咬人时注毒量相对较多,而且小蛇大多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人凶狠。许多养蛇专业户甚至蛇类专家都吃过这个亏。

另外蛇的种类不同,毒性强弱也不同,如银环蛇的个头通常很小,但是它的蛇毒毒性却极强。所以,哪怕遇到小蛇,也不能掉以轻心。相信有些人看到过这样的场面:几个男生拿着大棒、石头追打一只拼命逃窜的小蛇。现在应该知道,这并不好玩。况且,蛇类本身是一种对人类极其有益的动物,我们应该尽量保护野外的每一种生物。

误区二,被蛇咬过,但是几十分钟内没有不适感,那一定是无毒蛇

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实际上,有些毒蛇咬伤后的症状要经过1~4小时才能显现出来。比如福建附一医院曾收治了一个8岁大的小孩,他被银环蛇咬伤后4小时才出现症状,耽误了最宝贵的抢救时间,后来经各方全力抢救,仍然昏迷了一个多星期才苏醒。医院收治的这类蛇伤病人不在少数。

误区三,蛇咬了,吾命休矣

毒蛇占多数,被无毒蛇咬伤的人,因为精神过度紧张,也可能因惊恐而出现伤口剧痛红肿甚至昏倒的现象。这是心理暗示的结果。

即便是有毒蛇咬伤,大多数也因多种因素的关系,毒蛇咬人时不一定放出毒液或把足够量的毒液注入人体,被毒蛇咬伤的人只有小部分中毒症状比较严重,个别人有生命危险。

小资料——响尾蛇导弹

响尾蛇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它有一种能探测周围环境中温度变化的红外线感受器,长在眼睛与鼻孔之间的颊窝里。由于响尾蛇具备了这种红外线感受器,在黑暗中也能准确无误地捕获猎物。美国的海军武器研究中心利用这一原理,研制出一种空对空导弹的敏感器件,能够探测来自目标的红外辐射,从而紧紧盯住目标不放,直至把目标摧毁。这种导弹被命名为“响尾蛇导弹”。

警戒色形成新解

上一节已经介绍过保护色是怎样通过进化而形成的,但是这种生物警戒色如何用进化论来解释呢?这种防范措施的进化理由基于如下事实:这些昆虫吃的食物常有特殊物质,累积在虫体内,使昆虫味道差或有毒,并可由幼虫转移到成虫,捕食者取食后会有不适或呕吐现象。于是这些昆虫借助鲜艳色彩来增强捕食者的印象,便吃过苦头的捕食者下次不敢再犯,这就是警戒色所得到的保护效果。

小资料——警戒色的应用

警戒色运用的例子不胜枚举,会放刺激性臭屁的各种蝽类、会分泌恶臭黏液的马陆、自藏毒针的马蜂以及多种毒蛇都有各自的警戒色。动物运用色彩的本领给人类不少启示,动物中最常用的警戒色——红色和黄色,就被世界各地的人们用来设立警示标志上。现在,一些专家正在研究利用有害动物惧怕的色彩来驱逐它们的办法,如在船底涂上橙红色来吓跑鲨鱼。

以假乱真——惟妙惟肖的拟态术

拟态术是动物的另一种巧妙的伪装术。为了躲避敌害的袭击,一些动物将自己的形态惟妙惟肖地装扮得与外界环境中的物体一样。

如尺蠖极似树枝,凤蝶幼虫极似乌粪等。

如果不仔细看的话,谁能发现左图中潜伏在花丛中的貌似花枝的螳螂呢?

要想知道动物们各种各样的拟态术,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一节的內容吧。

拟态

拟态是指一种生物在形态、行为等特征上模拟另一种生物,从而使一方或双方受益的生态适应现象。

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特殊行为。拟态包括三方:模仿者、被模仿者和受骗者。

这个受骗者可为捕食者或猎物,或同种中的异性。在宿主拟态现象中,受骗者和被模仿者为同一物。许多有毒、味道不佳或有刺的动物往往具有警戒色,这点常为其他生物所模仿。

叶形鱼

叶形鱼又名枯叶鱼、叶鱼、多棘叶形鲈,原产地在亚马孙河、圭亚那。这种生活在小河里的小鱼儿,身体扁平呈黄褐色,头部前端还生长着一个和叶柄相似的吻突,当它在水底不动时,与落在水中的树叶毫无差别。

澳洲海马

澳洲海马,又名叶海龙,外观像海藻叶又像龙的叶海龙,无疑是海洋鱼类中最让人惊叹的生物之一。除了叶海龙之外,还有一种草海龙,这两种海龙都只产于澳洲南部近海一带。

叶海龙是海洋生物中杰出的“伪装大师”,它伪装的道具是精细的叶状附肢。叶海龙的身体由骨质板组成,并向四周延伸出一株株海藻叶一样的瓣状附肢。此外叶海龙还利用其独特的前后摇摆的运动方式伪装成海藻的样子以躲避敌害。成体叶海龙的体色可因个体差异以及栖息海域的深浅而呈绿色到黄褐色不等。

你知道吗?——海马“直立行走”之谜

海马是优秀的伪装大师,它们神秘的色彩和独特的直立游泳姿态使它们和深海植物相融合。那么它们是在什么时候又是为什么会进化出这些神奇的特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时至今日,这个谜才被解开。

大约是在2500万年前地壳构造活动使印度洋和太平洋交界处出现了浅水栖息地。在这些浅水区,海草非常的兴旺,而且很快在周围的环境中繁衍开来,最终形成现在的这种生态环境。研究人员认为海马的祖先就是在这里进化的。橫向游泳的鱼生活在长满海草的海床上不能很好地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很容易被它们的天敌所捕食。而进化中的海马祖先似乎找到一种解决办法:垂直形态游泳,这使得海马完美地融入周围长满海草的生态环境。

枯叶蝶

枯叶蝶学名枯叶蛱蝶,枯叶蝶为世界著名拟态的种类。前翅顶角和后翅臀角向前后延伸,呈叶柄和叶尖形状,翅褐色或紫褐色,有藏青光泽,翅中部有一暗黄色宽斜带,两侧分布有白点,两翅亚缘各有一条深色波线。翅反面呈枯叶色,静息时从前翅顶角到后翅臀角处形成一条深褐色的橫线,加上几条斜线,酷似叶脉。翅里间杂有深浅不一的灰褐色斑,很像叶片上的病斑。当两翅并拢停息在树木枝条上时,很难与将要凋谢的阔叶树枯叶相区别。

烟幕——拟态的应用枯叶蝶的拟态有着重要的科研和实用价值。1941年,德国侵略军侵入苏联境內,遭到苏军将领依托伪装设施进行的节节抵抗。著名的蝴蝶专家施万维奇主持设计一整套蝴蝶式防空迷彩伪装,将防御、变形、伪装三种方法相互配合起来,给列宁格勒的众多军事目标披上了一层神奇的“隐身衣”,有效地防御了侵略军的进攻。实践证明,枯叶蝶的拟态在军事科学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章鱼

章鱼有着发达的头脑,它的聪明程度超出你的想象:它可以分辨镜中的自己,也可以走出科学家设计的迷宫,吃到迷宫中的螃蟹。

章鱼有高超的脱身技能,它有个腕足,腕足上有许多吸盘,这使得它的“臂力”惊人。有时会喷出黑色的墨汁,帮助逃跑。由于章鱼能将水存在套膜腔中,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活,因此它离开了海水也照样能活上几天。章鱼之所以能在大海里橫行霸道,是与它有着这些特殊的自卫的“法宝”分不开的。

可是,在这里将要着重向大家介绍章鱼的拟态术,依靠着它柔软异常的身体,它可以变化出许多形状,有时把自己伪装成一束珊瑚,有时又把自己伪装成一堆闪光的砾石。看下图这些章鱼是不是千变万化,各式各样呢?

章鱼还有十分惊人的变色能力,它可以随时变换自己皮肤的颜色,使之和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有人看到即使把章鱼打伤了,它仍然有变色能力。

TU—章鱼的变色本实

美国科学家鲍恩把一条章鱼放在报纸上解剖,令人惊讶的是即将死去的章鱼在它身上竟然出现了黑色字行和白色空行的黑白条纹,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它的皮肤下面隐藏着许多色素细胞,里面装有不同颜色的液体,在每个色素细胞里还有几个扩张器,可以使色素细胞扩大或缩小。章鱼在恐慌、激动、兴奋等情绪变化时,皮肤都会改变颜色。控制章鱼体色变换的指挥系统是它的眼睛和脑髓,如果某一側眼睛和脑髓出了毛病,这一側就固定为一种不变的颜色了,而另一側仍可以变色。高超的变色加上变形能力,章鱼不愧为“伪装大师”的称谓。

小知识——保护色与警戒色的验调使用

为目天蛾的前翅颜色与树皮相似,后翅颜色鲜明并有类似脊椎动物眼睛的斑纹,遇袭时前翅突然展开,露出颜色鲜明而有蓝眼状斑的后翅,将袭生者吓跑。保护色与警戒色协调使用,使得它的生存能力大大提升。

看我强不强——貌似强大的威慑术

根据动物学家的野外观察,几乎没有一种动物对猎物会轻举妄动,即使单只动物,在捕食时它也会小心翼翼,以防不测。因此,不管掠食动物多大、多凶,它们在捕食时也都时时在防卫着自己,更何况许多被猎动物会施展虚张声势的绝招,可以转危为安,免于一死。动物们这种在遇到危险时,将自己武装起来,摆出一副决一死战的架势,是出于自卫的本能,这在自然界中是十分常见的,我们这里就将其称之为貌似强大的威慑术。这一节,就来向大家举一些威慑术的例子。

彩虹蛙

马达加斯加彩虹蛙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岩石和干燥的丛林中,它们在峡谷的浅水池中繁殖,这种青蛙能够适应周边岩石环境,并在岩石上攀爬,甚至它们还可以在垂直表面爬行。当它们受到威胁时,它们身体会膨胀起来,对掠食者形成防御姿态。敌人看到这副不依不饶的架势,立马就会打起退堂鼓。

狮子鱼

在印度洋里有一种狮子鱼,它的身长不过20厘米左右,可是却有一副凶狠的怪相,背上长有尖而锐利的鳍。当敌人来临时,狮子鱼就将背鳍跷得高高的,眼睛睁得圆圆的,显得威武不可侵犯的样子,它的这副凶相往往会将敌害吓退。

澳洲皱皮蜥蜴

澳洲皱皮蜥蜴又名伞蜥蜴,分布于澳大利亚、巴布亚岛和新几内亚岛。体长约80~90厘米。身体微扁并覆盖着细小的鳞。不仅能用后腿站立,前肢和尾悬空,且身体能直立着跑,而且能用颈部周围的鳞状膜进行防御。

伞蜥蜴是澳大利亚最引人注目的蜥蜴。它们的颜色从暗红到褐色变化不一,虽然它的性情十分温和,但是如果这种蜥蜴被逼得走投无路,它们就会做出惊人的威胁展示。在它们的脖子周围,会张开一块亮红色和黄色的斗篷,好像头部突然扩大了好几倍,相当于其身体的宽度,使亮红色的嘴巴暴露出来。同时,它们摇摆着,发出嘶嘶声,看上去像是要发动进攻。通常它们皱褶呈黑色,而当受到威胁或求偶期间张开的皱褶则出现黄、白、鲜红等色彩,这常常足以让敌人后退。如果行不通的话,它们就会收起斗篷,跑到最近的一棵树上去。

蝶类

孔雀蝶栖息在嫩枝上时,翅膀是合拢的;一旦遇到惊扰便立刻张开翅膀,露两块色彩鲜明的大斑点,看上去好似两只大眼睛,这种图案的突然出现,可令敌害惊恐而离去。

南美洲有一种卡里果蝶,它后翅上的图案形状和色彩均很像猫头鹰的头部,如果遇到鸟儿追捕它时,就立刻头部向下,后翅朝上,鸟儿见了以为是碰到了凶恶的猫头鹰,吓得马上飞逃而去,不敢再来侵犯它了。

眼镜蛇

眼镜蛇是眼镜蛇科中的一些蛇类的总称,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沙漠地区。眼镜蛇最明显的特征是颈部,该部位肋骨可以向外膨起用来威吓对手。因其颈部扩张时,背部会呈现出一对美丽的黑白斑,看似眼镜状花纹,故名眼镜蛇。

我国的眼镜蛇是一种著名的有毒蛇,颈部背间有醒目的眼状斑纹,遇到人时,头部抬起,颈部膨大,并发出“呼呼”声,使人不敢轻易惊扰它。

看世界——要蛇

走在印度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时常可以看见一些身着民族服装云游四方的耍蛇人。每当他们吹起悠扬而又显神秘的笛声时,一条条色彩斑斓的眼镜蛇便会昂起“恐怖”的脑袋,乖乖地从篮子里探出身来,随着乐曲翩翩起舞,让人叹为观止。

眼镜蛇是耍蛇人喜愛的一种蛇类,耍蛇人会吓唬蛇,使之采取身体前部抬离地面,并扩张颈部的防卫姿势。蛇对耍蛇人的动作做出摇摆的反应,也有可能是对耍蛇人的音乐做出的反应。耍蛇人知道如何躲避蛇较慢的攻击动作,而且可能已将蛇的毒牙拔除。

吼猴

南美洲的吼猴,有一个宽阔的下颌,围住一个膨大的喉头,喉头里的舌骨形成一个“共振箱”。当一只吼猴在吼叫时,其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通过“共振箱”变得十分洪亮,在近5千米的范围内都可听到。实际上,吼猴的吼叫并不是无知的喧闹,而是向其他猴群发出的一种虚张声势的“示威”,宣布:“这里是我们的领土,不要进来,”即使碰上大蟒蛇那样的敌害,只要吼猴群合力吼叫,也可使敌手心惊胆怯。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想到了热播的电影《金刚》,里面的主角就是身体巨大,体色黝黑,长有长手长脚的巨型黑猩猩金刚,它的招牌动作就是挥舞着双臂用力地捶打自己宽阔的胸脯,同时,张开大口,面色铁青,露出獠牙,大声吼叫着,这个画面充分展现出这位王者的风范,就像是在向世界宣告:“我是这里的统治者,谁也休想侵犯我。”

金刚当然是电影人杜撰出来的虚构的形象,可是体现出的是动物在遇到危险时必然会表现出的一种威慑敌人的本能。

会发电的动物——出其不意闪电战

大自然是个最伟大的造物主,它的一双无形之手创造了数不尽的奇迹。动物们为了生存,进化出各样本领,其中一些可谓是叹为观止,令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人类自愧不如。直到19世纪初,人类才发明了发电机,可是你们可知道,有些鱼类天生就具有发电的本领,谁要是敢接近它们,想要企图不轨,那么就等着领教一下它的电力吧!这一节,就将要向大家介绍神奇的动物——电鱼。

电鱼

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都能产生电,仅仅是鱼类就有500余种。人们将这些能放电的鱼,统称为“电鱼”。

除日本产的日本单鳍电鳐及太平洋和地中海的石纹电鳐外,电鲶、电鳗等都能发出强烈电流,把人击昏,甚至可击毙渡河的牛马。

各种电鱼放电的本领各不相同。放电能力最强的是电鳐、电鲶和电鳗。中等大小的电鳐能产生70伏左右的电压,而非洲电鳐能产生的电压高达220伏;非洲电鲶能产生350伏的电压;电鳗能产生500伏的电压,有一种南美洲电鳗竟能产生高达880伏的电压,称得上“电击冠军”,据说它能击毙像马那样的大动物。

你知道吗?——电鱼发电的秘密电鱼放电的奧秘究竟在哪里?经过对电鱼的解剖研究,终于发现在电鱼体內有一种奇特的发电器官。这些发电器是由许多叫电板或电盘的半透明的盘形细胞构成的。

电鱼体內的这些细胞就像小型的叠层电池,当它被神经信号所激励时,能陡然使离子流通过它的细胞膜。当产生电流时,所有这些电池(每个电池电压约5伏)都串联起来,这样在鱼的头和尾之间就产生了很高的电压。许多这样的电池组又并联起来,这样就能在体外产生足够大的电流。用这些电流足以将它的猎物或天敌生晕或生毙。淡水里的电鱼需要更多的电池串联在一起,因为淡水的电阻较大,产生同样的电流需要更高的的电压。

发电的原理

电鱼的种类不同,所以发电器的形状、位置、电板数都不一样。电鳗的发电器呈棱形,位于尾部脊椎两侧的肌肉中;电鳐的发电器形似扁平的肾脏,排列在身体中线两侧,共有200万块电板;电鲶的发电器起源于某种腺体,位于皮肤与肌肉之间,约有500万块电板。单个电板产生的电压很微弱,但由于电板很多,产生的电压就很大了。

而实际上,生物电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只要形成一种特殊的机理来释放出来,或者放大一下,就是放电功能了。

小知识——为什么电不着自己

电鳗的放电器官在身体的两側,而且它大部分的身体或重要的器官都由绝缘性很高的构造包住,在水中就像是一个大电池。我们知道电流会由电阻最小的通路经过,所以在水中放电时,电流会经由水(电阻比电鳗身体小)传递,电鳗并不会电到自己。但如果电鳗被抓到空气中,因空气的电阻比它身体的电阻更大,放电的话就会电到自己了。另外,如果电鳗受伤使两側的绝缘体同时破损的话,放电时就会像两条裸露的电线一样发生短路的现象。

小贴士——电鱼对人类的启示

电鱼这种非凡的本领,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以电鱼发电器官为模型,设计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电池。因为这种电池是根据电鱼的天然发电器设计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电器官”。对电鱼的研究,还给人们这样的启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电鱼的发电器官,那么,船舶和潜水艇等的动力问题便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置之死地而后生——偃旗息鼓的装死术

中国一直都有一句古语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可是,你可知道,就有许多动物生来就有这个绝活,叫做装死,逼真的程度令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人类都辨不出来呢,这一节就让我为大家来揭开动物会装死的真相。

金龟子

金龟子属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鞘翅目,是一种杂食性害虫,有假死现象,受惊后即落地装死。看,左图这只四仰八叉地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的金龟子,大家可别以为它已经死了,它这是在等待大家不注意的时候,伺机逃跑呢。

负鼠

负鼠是有袋目负鼠科的通称,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有袋类动物,主要产自拉丁美洲。负鼠的天敌很多,比如狼、狗等等,但是在遭遇敌害的时候,它们还是有一些绝活的,否则也无法生存到今天。

负鼠在躲避敌害时有一个“装死”的绝招,十分灵验,可以迷惑许多敌害。它在即将被擒时,会立即躺倒在地,脸色突然变淡,张开嘴巴,伸出舌头,眼睛紧闭,将长尾巴一直卷在上下颌中间,肚皮鼓得老大,呼吸和心跳中止,身体不停地剧烈抖动,表情十分痛苦的作假死状,使追捕者一时产生恐惧之感,在反常心理作用下,不再去捕食它。如果这种戏剧性地翻倒还不足以迷惑对方的话,负鼠会从肛门旁边的臭腺排出一种恶臭的黄色液体,这种液体能使对方更加相信它已经死了,而且腐烂了。此刻,当追捕者触摸其身体的任何部位时,它都纹丝不动。大多数捕食者都喜欢新鲜的肉,一般动物死后,身体就会腐烂并且全身布满病菌,捕食者遇此情况就会离去。因此,不少食肉动物看见负鼠的确已经“死”了,鼻孔中一点气也不出,连体温都下降了许多,所以就不再管它了。待敌害远离,短则几分钟,长则几个小时,负鼠便恢复正常,见周围已没有什么危险,就立即爬起来逃走,拣得一条性命。

广角镜——负鼠被叫“刹车手”的由来

它们会在疾奔中突然立定不动,这种快速剎车的本领恐怕在世界上还没有其他动物能与之匹敌,也正是它们的这种本领迷惑了捕食者。捕捉它们的动物往往会被这个动作吓得大吃一惊,也急忙“剎车”,并且还会再停在那里,好一会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这时,站立不动的负鼠却又突然跃起,疾步逃奔。这种突变使追捕它们的动物感到惊慌失措,常常站在那里呆若木鸡,眼睁睁地看着煮熟的“鸭子”又飞了。等追捕者清醒过来想再去捕捉负鼠时,它们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负鼠的这种本领使它们在动物界赢得“剎车手”的称号。

负鼠“装死”的真相

“装死”时的情况,与癫痫病人的举动实在太像了。不过,人患了癫痫症会感到十分痛苦,而且担心以后会复发。然而,负鼠的“癫痫症”就不同了,不仅无痛无痒,还是死里逃生的一种绝招。一遇到危险,“癫痫症”就马上发作。

那么,负鼠的“癫痫症”为什么会发作得如此快呢?原来,负鼠在遭到敌害威胁或袭击时,体内会很快分泌出一种麻痹物质,这种物质迅速进入大脑,会使它立即失去知觉,躺倒在地,似乎已一命归天。这种“假戏真做”的办法,是大自然赋予负鼠的一种特殊的自卫本能。

实验——负鼠“装死”的真假

怎么解释这种违反生理学常规的现象呢?负鼠的骗术是真是假呢?负鼠是不是被吓得休克,过一阵子又清醒过来,并不是有意识地装死,体温的急剧下降或许是有特殊的生理机制呢?

科学家采用一种仪器对负鼠进行检测,发现了负鼠装死的奧秘。由于动物的大脑细胞能够不断地发出脉冲,形成一种生物电流。根据大脑生物电流的特性,完全可以判断出动物是睡觉还是麻木,是昏迷还是清醒。对装死的负鼠进行仪器测试,仪器记录下来的电流图表明,它们在装死时,其大脑细胞一刻也没有停止活动,甚至比平时更为活跃。显然,负鼠在装死时肯定在紧张地等待逃命的机会,它既未昏迷,也没休克,是真正地装死。

动物的化学武器——化险为夷的化学战

动物世界中,一些动物具有可愛的外表,有谁会知道一旦招惹它们却会有引火烧身的麻烦。因为这些动物随身携带着“化学武器”,这是它们自卫的有效武器,想对它们进行攻击的敌人,胆敢对它们施以毒手,哈哈,就等着尝尝毒气、毒液或者臭屁之类的味道吧(这节就将为大家讲述动物防御本领之化学战。

千足虫

千足虫的学名叫做马陆,隶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倍足亚纲。

生物学特性:马陆性喜阴湿。一般生活在草坪土表、土块下面,或土缝内,白天潜伏,晚间活动。

千足虫虽然无毒腭,不会蜇人,但它也有防御的武器和本领。当它一受到触碰时,并不咬噬,反而会将身体蜷曲成圆环形,头卷在里面,外骨骼在外侧,静止不动,或顺势滚到别处,呈“假死状态”,间隔一段时间后,危险过了才慢慢伸展开来复原活动。它们一般都具有侧腺,这种腺体属于臭腺,能分泌一种刺激性的毒液或毒气,各个环节一起释放,形成一个扇形的喷射面,气味十分难闻,使得家禽和鸟类等敌害都不敢啄它。

放屁虫

放屁虫是俗名,它更多地被称为“臭大姐”,它的学名叫“椿象”,也叫“蝽”。臭大姐体后有一个臭腺开口,遇到敌人时就放出臭气。

当放屁虫迈开六足出外寻找食物时,如果突遇敌害拦阻要道,或与它抢夺食物,它便停住脚步,两只后足往地上一撑,尾部高高抬起,对准敌人“啪,啪,啪,”接连不断地射出一股有毒的炽热雾状“化学炮弹”,射程可达30厘米。这种化学武器,不但能驱逐蚂蚁、螳螂、蛙、蟾蜍、老鼠,连披甲带鳞的犰狳也望之生畏。这种“屁弹”威力很大,可以向任何方向瞄准连续发射,能够在4分钟内发射29次。有人还做过实验,让屁弹甲虫与大型蚂蚁对阵,在200次交锋中,前者安然无恙。

实验——屁弹甲虫的化学武器为为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昵?科学家用高速摄影机对其摄影,进行观察研究,终于揭开了这一秘密。原来,小小屁弹甲虫的腹部尖端有一对囊状分隔室,作为储藏室和反应室使用,由腺体分泌的对苯二醌和过氧化氢都留在储藏室里,储藏室的活门经常关着,当遇到蚂蚁和其他肉食动物来犯时,它会立即打开活门,让分泌物进入反应室,此刻反应室的腺体分泌出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进入的混合液在这两种酶的催化作用下,产生巨大的压力,进行爆炸反应并排出一种恶臭,同时发出响亮的“啪啪”声。反应释放的热量使反应室內的温度上升到100℃。爆炸的一剎那,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溶液化为蒸汽,形成热气腾腾的“液体炮弹”,令来犯动物敬而远之。

而臭大姐的“臭气弹”并不是什么进攻性的武器,而只是自卫和抵御敌害的烟雾,这是长期适应的结果。它一旦遇到敌害向它进攻,便立即施放臭气进行自卫,使敌害闻到臭味而不敢进犯,自己则乘机逃之夭夭。

小贴士——放屁虫的启示

放屁虫的喷射功能原理已被瑞典一家仿生公司所采用,并被翻译成一种名为“弘喷雾”的技术。利用这种喷雾技术,人们可以精确地调节喷雾粒子的大小和温度。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改进汽车燃料的喷射系统,也可以用来研制下一代灭火器和农药喷雾器。尽管目前这种技术还仅仅处于原型系统阶段,没有上市的正规产品,但是在未来5~10年內或将实现广泛应用。

小故事——令拿破仑也头疼的臭屁虫

1808年,拿破仑率兵远征西班牙。不久,很多士兵身上长出莫名其妙的红斑。军医几经周折才查明,原来那是鞘翅目昆虫中的一种甲虫的毒液引起的皮肤炎症。当人们在野外荒草乱石堆中捕捉昆虫时,有时会受到突如其来的刺激性臭味的袭击,而被弄得头昏、鼻酸以至流泪。与此同时,往往会看到一种色彩鲜艳的甲虫慌张地夺路而逃。这些能施放烟雾、毒液和臭气等各种化学物质的甲虫,有人俗称它们为屁弹甲虫或放屁虫。

麝香龟

这种龟类小的时候龟壳都是墨黑色而且很粗糙,到成年后龟壳转为圆滑,颜色也淡化成棕色到黑色,有两道白色的线条由吻部延伸到颈部,很容易分辨,是美国最小的泽龟类之一。麝香龟的名字来自于此类龟的一个共同的特性,当它们受到惊扰时都会由麝香腺释放出一种味道刺鼻的液体,以吓阻捕食者,而且雄龟也特别具有攻击性,所以饲养时要注意避免被咬到。

黄鼠狼

黄鼠狼的学名叫黄鼬,黄鼬冬季常追随鼠类迁移而潜入村落附近,在石穴和树洞中筑窝。它们擅长攀援登高和下水游泳,也能高蹦低窜,在干沟的乱石堆里闪电般地追袭猎食对象。黄鼬的警觉性很高,时刻保持着高度戒备状态,要想对黄鼬出其不意地偷袭是很困难的。一旦遭到狗或人的追击,在没有退路和无法逃脱时,黄鼬就会凶猛地对进犯者发起殊死的反攻,显得无畏而又十分勇敢。黄鼬及其家族的其他成员还有一种退敌的武器,那就是位于肛门两旁的一对黄豆形的臭腺,它们在奔逃的同时,能从臭腺中迸射出一股臭不可忍的分泌物。假如追敌被这种分泌物射中头部的话,就会引起中毒,轻者感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严重的还会倒地昏迷不醒。

轶闻趣事——狐仙传说

《聊斋志异》一书或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关于狐仙的故事,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就是有的人体质差,抵抗力不强,在偶尔受到狐臊味的作用时,产生的一些稀奇古怪的幻觉。

中国人的印象中,黄鼠狼和狐狸一样,是妖兽。中国人反感鼬,除了它有偷袭家禽的毛病外,更重要的是传说它还有与狐狸一样的“魔法”,能够迷惑体弱多病之人。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将狐、鼬妖魔化的已无从考证,但它们的确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神通广大”。它们都是自然界里常见的小型食肉动物,只是遵循“自然选择”的规律,在进化的过程中,具备了一些其他动物没有的生存技能而已。

不喜欢吃鸡的黄鼠狼

黄鼠狼主要以啮齿类动物为心,偶尔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动物,民间谚语说“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_”,实际上黄鼠狼很少以鸡为心。

舍兵保帅——委曲求全的断肢术

看着这条断掉而被遗弃的尾巴是不是有点触目惊心呢?别担心,这叫做舍兵保帅,虽然这条尾巴的主人丟失了一条尾巴,却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是不是很划算啊?所谓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究竟哪些动物会断肢术呢?现在我们就来揭晓谜底。

转移攻击部位

很多动物是通过诱导捕食动物攻击自己身体的非要害部位而逃生的,环鹬常常靠分散捕食者注意力的炫耀行为来保卫自己的巢和雏鸟,当捕食者接近鸟巢时,亲鸟会装作受伤的样子垂翅奔走,待到把捕食动物吸引到远离鸟巢时便会突然腾空飞走。

有些动物身体上生有许多小眼斑,其功能与前面谈到的作为警戒色的大眼斑完全不同,例如,有些蝶类的翅上生有一个或多个小眼斑,其作用是吸引捕食动物的攻击,从而使身体的要害部位(如头部)免受攻击。

实验——厉害的眼斑

有人曾在黄粉甲幼虫的头部和尾部画上眼斑,结果大大增加了黄胸鸦对头端和尾端的攻击率,与只涂棕色不画眼斑的对照相比,头端啄食率从61.9%增加到了78.4%;尾端啄食率从58.5%增加到了65.4%。

这一试验证实了小眼斑确实有转移捕食者攻击部位的功能。但生有小眼斑的不利之处是可能更吸引捕食者的注意,例如,在眼蝶每一前翅的顶部生有一个小眼斑,当眼蝶停下来时,除了眼斑外其他部位都是隐蔽的,过几秒钟以后才把眼斑隐藏起来。如果有捕食者一直在注意着眼蝶的行动,当眼蝶停下来时,捕食者将首先攻击它的小眼斑,此时眼蝶就会逃脱,只是留下一个残翅。如果在眼蝶停下来后的几秒钟内未遇到攻击,则说明附近没有捕食者,于是它就会把小眼斑隐藏起来。

另一种转移攻击的方法是诱使捕食者攻击那些可以牺牲和有刺激性的部位,例如,海蛞蝓生有鲜红的乳突,如果它受到骚扰,这些乳突就会随处摆动,鱼类便会叮咬它们,乳突被咬掉后还可以再生,但是由于乳突含有刺细胞和腺体分泌物,所以捕食者会把它们丢弃,以后就不会再攻击它。很多蜥蜴在受到攻击时会主动把尾巴脱掉,但蜥蜴的尾巴是可食的,捕食者还是从攻击中获得了好处。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像壁虎、螃蟹和海星等,下面就着重具体介绍几种给大家。

壁虎、螃蟹

壁虎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爬行动物,身体扁平,四肢短,趾上有吸盘,能在壁上爬行。吃蚊、蝇、蛾等小昆虫,对人类有益。

壁虎在受到强烈干扰时,它的尾巴可自行截断,以后还能再生出来新尾巴。壁虎的断尾,是一种“自卫”。当它遇到敌害时,别的动物要捉壁虎,往往以为揪住或按住壁虎的尾巴就可以捉住它,其实壁虎的尾部肌肉可以强烈地收缩,脱断尾巴,马上逃掉,使要捉它的动物空喜一场。壁虎脱断原有尾巴后,不久还可以再长出一条新尾巴来。这种现象,在动物学上叫做“自切”。

长出新尾巴的原因是生物的特性。每种生物的生理功能不一样,所以有些特别的地方。壁虎为了逃脱敌害的追捕,就断掉尾巴逃跑,但是它还可以长出新的尾巴。它们身体里有一种激素,这种激素能再生尾巴。当壁虎尾巴断了的时候,它就会分泌出这种激素使尾巴长出来,这种激素科学家一般叫成长素。其实和我们大家看见自己的头发、指甲长出来是一样的。有些细胞可以再生,有些不可以,壁虎的尾巴就含有再生性细胞,能通过激素的刺激使尾巴的细胞活跃,再长出新的尾巴。还有些动物也可以,比如蚯蚓,身体断了,可以再长。螃蟹的钳子断了之后也可以再长出来。

同类推荐
  • 无所不知的兔子

    无所不知的兔子

    猎人永远是故乡的第一个侦查员。谁会比猎人更了解自己故乡的土地呢?无论是他带着猎枪徘徊或是坐在河边垂钓,大自然对他来说永远都是快乐的源泉,这种快乐不仅是一种“认知”的快乐,而且还是一种揭开秘密后欣喜抑或是收获财富后的满足。《无所不知的兔子》是比安基的动物小说集。其中包括《无所不知的兔子》《最后一枪》《夜兽》《大雁的智慧》等数十篇故事。故事主要采用叙事的形式,把人与动物之间的斗智斗勇表现得淋漓尽致。读了这些故事,你不仅仅能更加了解书中提到的动物的生活习性,同时也能对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 红鼻子的樱桃老师

    红鼻子的樱桃老师

    谨以此书献给在校园中快乐生活的孩子们!樱桃老师每天为身边的孩子们讲好听的童话故事,故事里讲着孩子们自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听童话故事中,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渐渐养成。没有严肃的说教,没有硬性的要求,孩子们在听故事中明辨了是非,学会了做人。
  • 三百千千——三字经

    三百千千——三字经

    我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读物,最普及的当属《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四部书在民间简称“三百千千”,是旧时儿童上学必读之书。
  • 小公主

    小公主

    是一部灰姑娘式的儿童小说,写的是19世纪的故事。既刻画了心地善良、不怕困苦的萨拉,使人对她又是同情又是佩服,又对明卿女士那种势利小人作了淋漓尽致的讽刺。
  • 小鹿斑比

    小鹿斑比

    本书叙述的是一只小鹿的成长故事,是一部关于爱、成长与生命的童话。动物的理想世界是宁静的、和谐的、美好的,但也是充满了矛盾和危险的。顽皮的兔子、害羞的臭鼬以及睿智的猫头鹰要如何帮助小鹿斑比渡过难关、体会“学习成长,才能不断接受挑战”的人生观。对森林的和谐气氛与物们善良本性描写十分深入,同时,也歌颂出了爱的力量。迪士尼的动画家特地赴野地实察,并用创新的“水彩概念画法”将整片森林的神韵表达得一览无遗,为了观察动物的一举一动,动画家们与动物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再将动物配合人类的表情拟人呈现,成就了这部不朽的杰作!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三生月舞

    三生月舞

    邪恶的法师联盟,突然崩溃的和平,有序崩坏,变成了无序而混乱的漩涡。我只是个小小的武者,却见证了和平如泡沫般的崩溃,血腥与杀戮如何像海啸和巨浪吞没了这块大陆。挽救世界?拯救和平?不不不,我只想保护我自己和自己所珍视的人而已,凭着自己的双手为自己,为他们,武出一个小小的立足之地而已。。。。。仅此而已。我这样对我身边的士兵说道,然后问他:”你信么?”他看着我,就好像花花公子否定对面女孩肚子里的孩子是自己的产品一般,坚决而果断的摇了摇头。我黯然的转过头去看着臣服在地的臣子们,嘴角挂起一缕苦笑:“我信。”
  • 君王别跑,妻来啦

    君王别跑,妻来啦

    她是楚家的智障小姐,却要嫁给楚国的太子--宵遥,大婚日子,她却逃婚了,遇上了无赖的男子......
  • 凡生道往

    凡生道往

    大道生,作天明,天生界,孕万灵,古来先贤多少人,皆皆往往为空寂。那些以为已至高点的人,却连入局的资格也没有。
  • 劫灰纪元

    劫灰纪元

    五大族千年祭祀的神之地,一夜祭祀中在仙池处孕育出一男婴据说此男婴是禁忌之地的传承。在大难来临之际,能給昆仑族带来了崛起的希望,但是此婴长至五六岁并没有他们所记载的任何传承之力,他逐渐被族人忽视。而他也一直就扮演着纨绔小儿,连他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有传说中的传承之力。但是上天并不想给他这样的活下去,终在那一天族中遭到入侵,族人为了种族繁衍生息和上古的使命,拼尽全族之力使得精英得以幸免,很不幸的是他被遗弃,侥幸不死,流浪逃亡!之后他会到哪呢,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难道真的只是一个没有传承之力的废材?老天让他降世意义何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医神废妃:绝世大小姐

    医神废妃:绝世大小姐

    前世,她是医神之女,冷峻傲然,为守护北宫家族医者的使命而死。穿越回古,重生为一个拥有离奇身世之谜的倾城女子——北宫素颜,天生潜藏某种异样灵力。异界之旅,玉箫离心曲萦绕着美丽的相遇,那个恍若上仙的他,一直守护在她身边,守护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诺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TFBOYS执子之手与孑携老

    TFBOYS执子之手与孑携老

    只是因为一次偶然的相遇却阴差阳错的改变了他们六个人的一生
  • 王者集团驾到

    王者集团驾到

    本来峡谷生活的气运之子妲己,穿越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和现代一样,但没有王者荣耀这个游戏),从此开始做任务,解锁王者峡谷、英雄。然后开启了王者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