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02900000039

第39章 我回来落户了(1949-1979)(6)

火车是十一点开,中直那位十点才来。这段时间里,我忧心忡忡地倾听着这位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爱慕者的清谈,一边想起小时街头所见:一边在出殡,一边过着彩轿——两种迥然不同的境遇,两种身份,两种心境。

又来到东车站了。这回,我是被押解出去的。同行的那位只夹个公文包,我扛着沉甸甸的铺盖,提着行李袋,里面装了四季衣服和几本心爱的书。那时还不到五十,可走几步也还得换换肩。好容易挤上了车,我们两人找一个窗口,面对面地坐了下来。由于身份不同,我们几乎没说过话。他晓得我的姓名——而且,关于我的一切,大概全装在他那个公文包里了。我深知自家是被押送的,自然也不便去攀谈;况且再扯上《夜莺颂》那样的话题,也只会使我更加沮丧。

这位干部大概经常出差外调什么的。坐的虽是硬席,可满有谱儿。将近午夜,他就从公文包里掏出一瓶四两装的白酒,一对松花。他先熟练地敲开蛋皮,闻了闻,没臭。然后就饮了起来。每呷一口,嘴里还要咂咂作响。酒和蛋的气味真香,我嘴里汪起一股暖流。

为了让他吃得自在些,我赶紧把脸贴在窗玻璃上,感觉一阵沁凉。我望着铁道旁在昏暗中迅速变动着的风景线,回想以前在家里一手捏着酱鸡腿一手把着锡制小酒壶的美好日子,同时也一个个地想着分散四处的家小。他们想必此刻都在熟睡中。

到站后,我们在城里一家小饭铺里吃了点东西,就同一批也是去农场劳动的人们汇合,一道上了辆卡车。我还认出车上有我的一位远亲。相互都估计到对方也出了事,连头也没敢点。

开车之前,听到一簇春游的青年用《社会主义好》的歌声向我们振臂声讨。幸好,那还是动口不动手的时代。

位于渤海边的这座国营农场是五十年代初苏联援建的,主要生产优质稻米。它原是片盐碱地,所以生产之外,还有改良土壤的任务。全场各级领导都是抗美援朝时受伤的荣军,骨干是从冀东招募来的青年农业工人。总场外,还有若干分场。

在总场大门口下了卡车,中直那位就径直把我领到农场的公安处。望着那个牌子,我不觉一愣。不是人事处,更不是干部处!不是敌我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吗?转念一想,嗐,计较这干啥,还不是一样!

中直那位打开公文包,拿出一叠文件,大概是有关我的档案资料。他交了差,向屋里人打声招呼,就扬长而去。

看来农场公安处事先早有安排,值班的瞅了我一眼,交给我一张纸条,就说:“去三分场报到!”

这回是我独自一人前往。大概已经进了农场,跑不掉了。我呢,也从这种自由中感到些喜悦。

三分场在总场以东,相距十来里。我扛起行李,沿着堤坝走去。越走越吃力。四月间天气虽还不太热,身上却湿透了。我走走歇歇,一边叮嘱自己说,以后的劳动要比这艰苦得多呢,早点开始练练也好。

朝阳把我的影子扯得好长。从堤坝望去,四周是一片稻田,嫩绿的幼苗迎风摆动,风光十分可人。我是城市长大的,从未同泥土打过交道。心里就自我宽慰着:人生嘛,就什么都该经历经历。然而一想到得“十年八年”,还得表现出色才有可能回去,心又针扎般地痛了起来。

那时,孩子们还认得我吗?

三分场又分队,我进了二队的一个组,是一排砖房中的一间,屋角放农具,窗下是铺大炕。组长和组员都是打滦河沿岸招募来的农村青年。他们把我迎进屋去,老萧长老萧短地喊,真是一见如故,亲热得好像相识多年了。他们把炕上最好的位置(靠墙)腾出来,还替我铺上被褥。

这又是一个“家”了。事先我把它设想得那么阴森可怖,万也没想到是这般温暖——十个月来我第一次从家人以外得到的温暖。

啊,纯朴、善良的中国农民!在给洁若的信中,我告诉她:“放心吧,我是生活在世界上心地最好的人们中间。这里没有刁诈油滑,两面三刀,更不幸灾乐祸,落井下石。这些凭力气吃饭的人,不想踩着谁的脊背升个一官半职。他们一心一意想的只是庄稼的长势,关心的是天气阴晴。他们过得愉快,也希望旁人过得愉快。”

分场中心是一间大食堂,北头是灌开水的锅炉,西边有个通向伙房的洞口。一到时候,农工们就夹着饭盆,在那里排队买饭。头一天,我不了解情况,没带打饭的家伙。不必愁,几个青年争着借给我,有的还要替我打。

在买饭的队伍里。我见到原单位的熟人了,也有连名字也叫不上来的。大家握了握手,相互咧嘴苦笑一下,像是说,都落到这步田地了!

是啊,从反右到那时,还不满一年,真是恍如隔世,我们都判若两人。过一阵子才知道,他们中间有的一个字也没写,一句错话也没讲;只是在谈别人的问题时,表示了一下“似乎可以不划”,结果,就也一道划上了。有的虽然在枝节问题上写了篇短文,谈了点感想,却放在抽屉里,并未发表,也成为了罪证。我还发现,像我这样同妻子虽然分离,可感情的纽带并未断的,算是上乘而又上乘的了。有的婚姻关系处于“暂停”状态,对方既不忍一刀两断,可又坚决要划清界限。这也算是小康局面了,因为总还有着破镜重圆的一线希望。有的爱人一听到处分,想到驴年马月问题,立刻就打离婚,连吃奶的娃娃也丢下,这是最惨的了。

我想到印度那句谚语:“我没鞋,我叫苦连天,直到看见了那连脚也没有了的人。”是呀,天底下总不难找到比自己更悲惨的人。那时,对自己遭到那份厄运就会知足,甚至感激涕零了。

最使我感到内疚的是一位还不到二十岁的小青年。他是个大学一年级生,只因为对报上我那篇大毒草表示了一声共鸣,便划上了。十分可爱的小伙子,是一位老区来的作曲家的侄子。他对我毫无怨言,我却十分痛心。他的生活还没真正开始,竟然就堕入绝途。

对我来说,炕并不陌生。我本是睡土炕长大的,那可是孤儿寡母当受气包的时候。1956年作为一家大报的特约记者去大连金县采访时,在一座集体农庄又睡过一次大炕。那回同炕的有卖化肥的,有保险公司的,虽然关灯后还聊了阵天,但相互没啥关系,第二天就各奔东西了。如今,跟同组的这些小青年滚在一起,可热火啦。睡在我旁边的组长向我问长问短:家里几个孩子,爱人是干啥的。旁的组友也你一嘴我一嘴地问——不仅仅是好奇,更多的是真挚的关怀。

组长像是在自己嘟囔,又像在向大家交代任务说:“咱东边那块地该挖沟搭埂埝了吧?分老萧点啥活儿好呢?”

靠门的那个用双肘半支起身子说:“刚放下笔杆儿,让他先瞅瞅再说吧。”

这时我忍不住了。我对组长说:“别这么心疼我,我小时干过活。我还有把力气,就跟着大伙儿学着干吧。”

组长听我说干过活,乐了,马上就问我干过啥。我说:“扫地,擦玻璃,织地毯,送羊奶,都干过。”

他听了,更高兴了,就说:“能干多少干多少,可别使得慌。”

冀东话除了腔调略有不同,跟北京话差不多。可这句把我难住了。我问他“使得慌”是什么意思。睡在当中的一个小青年伸过脖子来说,就是怕你累坏了。

“好,大家伙儿歇着吧。”组长怕影响第二天的劳动,把话茬儿打住了。

躺在那里,借着皎洁的月光望望墙上贴的花花绿绿的美人儿大娃娃,倾听着小伙子们的鼾声,衷心感到这个家比原来料想的要好得多,温暖得多。明天一定要写信给洁若,告诉她我是活在一簇怎样纯洁憨厚的青年中间。

——可他们晓不晓得我的身份呢?一旦晓得了,还会这么热乎吗?

我带着这个疑问入睡了。扛了那么久行李,实在累了,我睡得很香。

在农场吃早饭可需要点本事。那真叫狼吞虎咽。每人端着一搪瓷盆粥,手里捏着两个馒头,就着半截酱萝卜。不大工夫,就全入肚了,我连这也赶不上趟儿。

“别急,”组长看我死命往嘴里塞,就这么宽慰我,并且出主意要我揣上一个馒头,路上慢慢吃。

他带我去工具室了。

一路上他自言自语着:“得给咱们老萧弄把好锹。”在那几十把看来都差不多的铁锹中,他拿起一把,颠一颠,在地上铲两下,摇摇头,又搁下了。他足足挑了七八把,才朝着一把说了声“中”,把它交给了我。

“这把还轻巧,把儿平滑,刃儿快,拿去使吧。”他还叫我在把上做个记号。我从他的细心和对一个庄稼生手的体贴中,感到深厚的友情。

那天我们组干的是挖沟,搭埂埝。他只分给我一小段儿,还说,干不完没关系,下工之前大家帮你抢一下就成了。小青年们光着膀子抡大镐,我干着干着,也脱下了上衣。晌午的阳光暖得烫人,时有百灵鸟在头顶上盘旋着,细声吟唱着,像是在祝福。在城市里。几个月来连大气儿都没敢出,我感到像换了个人。

我爱这广阔的平原,更爱身边这些淳朴直率的青年。

然而我总担心一旦他们晓得我是****,对我的态度会发生突变。自己核计一下,还是及早让他们了解真实情况的好。人最怕生活在虚假天堂中。那样猛跌下来,最易骨折。1957年,我已尝过这种骨折,再也经不起一次了。

于是,一天歇晌时,我就问组长:“老陈,你们对我这么好,可知道我是什么人吗?”

“你?”他冲我咯咯地笑,“你就是老萧呗。”

我低下头,悄悄地说:“我是个****分子,你知不知道?”

我仔细端详着他和旁边几个青年,看他们有什么反应。

“知道,”他满不在意地说,“难道****就不是中国人?”

旁边的一个青年插嘴道:“你要不是****,咱们哥儿们还混不到一块儿来哩。”

另一个也加进来,用俏皮的语气说:“这叫有缘千里来相会。”

这次交谈不仅仅使我的心踏实下来,也愈敬重周围这些小伙伴了。他们都是高小毕业,文化不高,不会引经据典可由于心地纯正,本质上不带有在知识分子中间常见的那种排他性,也不想踩旁人的脊梁。农活儿尚且人手越多越好,革命就更应是这样。凭常识,他们对这道理是一清二楚的。

在生产队下放的洁若总是三天两头必有一信。她那里的情况可是鲜明的对照。下放之前,曾向组里交代了政策:不要告诉老乡某人的爱人是****。这既是为了避免株连,同时也为了保证下放政策的顺利执行。

然而一进村,和洁若同部门的一位马上就把这个底细在村里传出去了。“一个****分子的老婆!”使洁若惊奇的是,她非但没有因此受到孤立,老乡们反倒对她更加关怀起来。

“两口子都下来,可苦了三个孩子啦!”

洁若反倒宽慰他们说,家里还有姥姥,有姨,可以放心。

一道下放的干部中,她是唯一爱人划为****的。于是叫她在会上揭发我。事先小组长对她做了思想工作。告诉她,某单位一个女同志觉悟高,在揭发她爱人的问题上积极主动,后来还入了党。他要求洁若回忆一下,看批判我的会上遗漏了什么没有。动员的结果,洁若只做了自我批评。说萧乾关于出版工作的那篇毒草里所提的例子,是她在家里随口说出的。如果她平时小心些,什么也不说,萧乾的问题也许不至于这么严重。气得小组长说:“你这简直是代人受过!”

尽管洁若在小组七名成员中出勤率最高,还利用休息时间为全村扫盲,可下放结束做鉴定时,却落个“政治思想不开展”。

天下事真难逆料!我原以为下来“监督劳动”,过的必然是准囚犯的生活,结果倒欢天喜地。十字架却由洁若去背了。

多少人正是为了表示自己革命,什么都下得了手。表示革命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表现”后面的东西。这正是1966年后不少人悲剧的根子。

吃过几十年米,却第一次经历稻谷生产的全过程。挖完沟搭好埂埝就该插秧了。田间管理的活儿轻得多。放水时,我们常在沟里捉到些鱼。一回,一下子就捉到两条大的。用泥巴厚厚包起,找了点干树枝,在地头有上烧起来。不一会儿,泥巴烧成黑坨子,揭开来就是烤得又白又嫩的肉鱼,皮已经给泥巴一古脑儿沾掉了。

我和小青年们在共同劳动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看他们在菜地里作畦那么熟练,笔直,心里油然起敬。遇到雨天不出工,就在屋里同他们神聊。那一带是评剧的发源地。他们唱落子,我有时也来段岔曲。我觉得心灵上的伤处在封口。初来时,每看到分场墙上的大字标语“以场为家”,还挺扎眼;心想,我的家不在这儿。这时,在给洁若的信里说,倘若不是你和孩子,就这么干一辈子我也情愿。

然而,割稻前后,形势开始发生变化。

打饭时,从广播大喇叭里听到了气势澎湃的******。分场的场、队领导是荣军,每队都配有农校毕业的技术员,也就是农业上的行家。几天来,我们分场的技术员在田里闷声不响。之后,他做自我批评说,他“****了”,要我们记住,谁问起咱分场的平均亩产,就说三万斤。其实,我们根本用不着向谁报产量,况且那时看不到报纸,又处于自顾不暇的境地,说多说少都无所谓。只见上下工一路走过的村庄,都钉了木牌,写着“青年文化村”或“科学先进村”字样。可村里原始的状态并无变化。农场还赶制了“五年规划图”,上面画着飞机场、博物馆、戏院、音乐厅以及气象台等的位置。五年后,这里将同全国各地一样,什么都要超英赶美了。

五年后是个相当遥远的日期,对我来说,更切肤的是小组的变动。根据上面指示,为了加强阶级斗争,单独成立了一个****小组,由场部指派我们中间的一位出任组长。组长只抓生产,另派一位荣军,专管我们的改造。

同类推荐
  • 陈布雷与陈伯达:历史转折点上的两个“秀才”

    陈布雷与陈伯达:历史转折点上的两个“秀才”

    他和他在一起,就是一本文人从政与从政文人的必读书!国共两文胆,浮尘一悲歌。他们,一个以死来为旧王朝殉葬,一个在新时代把自己送入牢笼。他们,虽有纵横文字之才,却身不由己。他们,是政治与人性冲突中历史的人质。以陈布雷、陈伯达两人一生的轨迹为主线,以国共两党的“四次历史转折点”为基本环节,叙述了国共两党相关人员的群体活动,勾勒了国共两党政治思想文化宣传建设的基本风貌与当年思想文化斗争的宏大场景。对陈布雷与陈伯达个人的人格人品、学养学风、情感与家庭生活、行为的是与非、优点缺点与错误、世界观人生观的转变与演变轨迹,及与各自政党领导人的交往、恩恩怨怨等,都有较为细致的叙述。
  •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甘地尼赫鲁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甘地尼赫鲁

    甘地和尼赫鲁为印度二十世纪的领袖,影响深远。名人成功后的事迹为人们所熟知,但成功前的历史却鲜为人知。本书对二人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二人成功的主客观因素。
  • 中国古代文人传说(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文人传说(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读文人传说故事可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许多故事本身就如诗如画,令我们读了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读文人传说故事还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位,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陶冶。当然读文人传说故事最大的收益是可以使我们增长智慧,特别是那些文人墨客之间的唱和往还,文人墨客与官僚政客之间斗智斗勇,与风尘女子们的恩恩爱爱,与僧侣、道士之间的友谊与纠缠,这些传说故事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当时那些时代的丰富生活画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们比真实的历史更生动,也更全面,比真实历史更能使我们得到教益和收获,也是更能令我们感动的活教材。
  • 艾克卡

    艾克卡

    这是一个当代美国汽车大王的故事,也是一本美国金融巨子感人肺腑的传记。这部传说谈的人和事纯属大洋彼岸——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艾克卡的个人奋斗史。世人如此称赞艾克卡,崇拜艾克卡,迷恋艾克卡,他的书在世界各国印了上千万册,这是不足为怪的,这足以证明人的能量是无限的,人的感情是没有国界的,人类在生存竞争中进步,社会在发展中走向成功的里程碑。艾克卡这个成功者是在逆境中成长的,他攀登的每一步都会出了汗水、心血和代价,有时甚至是屈辱的代价。他曾尝试过从珠穆朗玛峰被人一脚踢下来的痛楚。
  • 无路可退

    无路可退

    十年前走出校园,夏桐应聘成功,爱情花开,春风得意。十年里职场之路,却是坎坷崎岖、沉沉浮浮、危机四现。努力与勤奋,令夏桐取得优异的工作...
热门推荐
  • 穿越豪门贵妇

    穿越豪门贵妇

    王莉莉五年前跪在佛前求一个好offer,损友问,为何不同时求个好姻缘,王莉莉曰:做人不能太贪心,一样一样求,佛才能满足你的心愿。王莉莉五年后跪在佛前求一个好姻缘。佛曰:这个姑娘心比较实,给她一个好姻缘吧。于是,王莉莉穿越了,成为了一个已婚妇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奇异废品收购站

    奇异废品收购站

    异能者,在这个世间是为数不多的群体。他们被大众所知,却又是自相矛盾。主人公叶辰唯一财产是其爷爷叶良云的废品收购站。奇怪的是许多不能揭开的疑惑都能在这里找寻答案。就像是一个神奇的中转站一样。越是疑惑反而越能在这里找到答案来。
  • 王妃逃婚成瘾之我和恶魔有个约会

    王妃逃婚成瘾之我和恶魔有个约会

    在23世纪,泺霏羽,她是名闻天下的“医毒双绝”她同时又是风魔的杀手,杀手界称死神“L”一旦认准目标就必击杀,在她的手上有过999条人命,却不想这第1000条人命就是她自己最爱的人。一朝伴着玉玦穿越,她,东燕右丞相女儿渊琉璃,南燕黛浅郡主。华夏大陆的九大美男却纷纷在明幽山庄大小姐的及荓礼上现身,众人却云里雾里,不知他竟是个她……“王爷,渊小姐……又逃婚了。”“呵呵,又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璃儿,第三次了,这次你可逃不了了,我吃定你了!”他却因为一次失误沉睡不醒“黎冥翰,为了你,我甘愿入魔。”少女一夜白发成魔,却独独放不下心尖的那人。
  • 绝代武林传

    绝代武林传

    七神峰,天坤教,正邪之战。现今武林为取龙元不死不休,究竟龙元是什么?十三龙元被谁得到,而天地间出现了危机,谁能够化解。请看绝代武林传。
  • 请叫我主角克星

    请叫我主角克星

    我这么努力的搞事情,不是因为我骚,而是为了捍卫我生小baby的权利!你问我为什么非要盯着主角们怼?我也不想啊,谁让我看上的妹子全特么挂着女主角的称号啊?!男主角配女主角天经地义?呸!能拆一对是一对,不拆我怎么有机会?!要怪就怪给了我能力的人太臭不要脸了!非女主角想满足和我生baby的条件实在是太困难了。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好不好!Ps:非穿越文。
  • 联盟之从外援开始

    联盟之从外援开始

    一觉过后,夏岩来到了这个平行世界。S8半决赛,FNC与C9的比赛现场,因为一场意外,原来的上单临战缺阵。而作为替补上单的他自然就肩负起了救场的责任。故事,从现在开始。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

    如何推动中国政治发展,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一大难题,能否解决好这一课题关乎改革成败。实践中的不断推进始终伴随着认识上的不断突破,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发展上的思想创新独树一帜,对这一思想的总结和阐释既是理论建构的需要,亦是未来政治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作者姜志强不揣浅陋,以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从形成背景、发展轨迹、内容架构和地位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力求从整体上展现这一思想理论体系。理论的发展没有止境,对理论的思考也未有穷尽,未来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的持续探索必将推动人们不懈的深入思考。
  • 刑侦档案簿

    刑侦档案簿

    命案发生频率极高的Y市拥有最强的刑警队,但是,有些命案却十分离奇,究竟是人为还是玄幻?就看刑警队怎么破案了!
  • 仙灵幻世录

    仙灵幻世录

    他是一名深处乱世的士兵,不明原因,来到未知的仙侠世界,他将演绎别样的修仙之路
  • 斗罗缀梦

    斗罗缀梦

    清风花影,月沉星辉。酒是老酒,不是熟悉的酒。斜月两当心画,流水三作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