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02900000043

第43章 我回来落户了(1949-1979)(10)

我不相信人的秉性是难移的。三十几年来,我就亲眼看到了洁若性格的显著改变。1957年之前,她原是个大气不出的腼腆人。成为****臭婆娘之后,她一天天地变得泼辣。整整十年的浩劫,她就是这么挺过来的。

我拿岳母的情况和自己对比了一下,逐渐地打消了自寻短见的念头。她的子女都长大成人,无牵无挂,而我的一个高中,两个还是小学生。我死不得,这点社会责任心我还没丧尽。

****中没有批斗那么轰轰烈烈可有时比批斗更为残酷的,是外调。前者是响亮亮地挥起大鞭,后者却如用小刀剜肉。我的好几位友人在批斗后仍若无其事。经过几次外调的折磨,却寻了短见。

批斗的材料大都来自“内查”,外调则不定来自何方。正如****运动中“老虎”乱咬人一样,这也是知识分子的一个可怕的方面:自己倒了楣,就尽量拉上几个。因此,甘肃某人的交代材料中说你曾叛变,海南岛又有什么人说你投过敌。这类材料就都送到你所在的单位的革委会来。有时是革委会责令你交代,有时甚至是掌握该材料那个单位的革委会派人前来,直接审讯。方式大都相同:一、不告诉你是谁指控的。二、连控告内容也不透露丝毫。只拍着桌子喊“交代”。老友范长江在已经得到解救并下了干校之后,竟又碰上这么个情况。他投井自尽了。

这方面,我算是幸运的。我没诬陷过谁,也没被谁诬陷。一次对我的“外调”,却是以喜剧形式结束的。这倒不是因为我长于辞令,而是由于前妻王树藏对我的保护;同时,也由于派来的是一对饭桶。

一天我正在锅炉房添煤时,忽然喊我去见外调人员。我一路上好不嘀咕。一进门,两个年纪加起来还不到四十岁的小伙子就拍桌子要我交代:1938年我在拒绝去延安时,对王树藏曾讲过什么话。我反复回忆,怎样也想不起这件事,更无从交代我对树藏说了些什么。

最后,他们摊牌了(一般外调是不露底的,这是他们饭桶处之一),说我曾告诉王树藏:“我不愿接受周扬的领导,所以不去延安。”我听了,冷笑一声,问他们可知道周扬今天是何许人也?(他们愣了。)“难道你们不知道****一开始,就把他作为文艺黑帮总头目揪出来了吗?如果我那时就曾拒绝过接受他的领导,那么今天我就不但不会是黑帮身份,反会成为革命的先知先觉了!”(这回更证明他们是饭桶了。)

两个嫩娃娃听了,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对劲,就挥手打发我回锅炉房了。

当然,我遇上的是一对善良的饭桶。不然,他们一恼羞成怒,很可能不容分说,把我打成一摊烂泥。每想起此事,就庆幸遇上的是这么一对天真烂漫的可爱青年。

**********开头有点像掷骰子。一只无形的手摇动骰子,往桌上一扔。然后,啪的一下用碗扣上了。

6月到8月间,骰子扣在碗下,也不知道这回要搞的是谁,所以就抓已定性的地富反坏右——所谓黑五类。当时街道上遭殃的多了,我们还亏了有个机关。

9、10月间,扣着的碗慢慢揭开,逐渐露出底了。这显然是一场夺权斗争。****再老,人也早已臭了,手中也从来没有过权;是渣滓,是垃圾,说什么都成,然而不可能成为发动者的主攻方向。

原来的领导班子被认作黑线的主要成员,动辄被揪去,大会斗,小会斗,忙得不亦乐乎,属于黑五类的我们,倒闲了下来。成天坐在办公室(如今成了“牛棚”)里,桌上摆一本《语录》。翻累了,就对着天花板发呆。偶尔飞进只蜜蜂或花大姐,还会引起不少兴味。十几双眼睛跟踪着它忽而攀上天花板忽而撞在窗玻璃上的飞向。不然,就闷坐在那里。倘若心理学家把那时我们头脑里的活动记录下来,必然很有趣。

重要的是晚上可以回家。尽管所谓的家,除了人还在,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它还是十分温暖的。世态如此炎凉,家就更加温暖了。

每逢读报读到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难民,我就联想起我们被赶到的那个“家”。那是旧社会专门为了收房租而盖的偷工减料的“半壁房”。和后面的西屋合用一堵山墙,进深只有二米多。檐太浅,一下雨,水就透到纸窗,流得满屋子都是。冬天灌寒风,夏天晒成火炉。被轰到乡下去的原住户在窗外留下了半截破布帘。洁若说:“这个局面还不知能维持多久呢,不必买苇帘了,我自己缝一个吧。”一个工作惯了的人如今整个闲了下来,就老得找点什么干。她把劫后残余的旧衣烂布,缀在一起,挂在檐下,简直像是沙漠上支起的帐幕。我又用木条和油毡在窗下搭起个“厨房”。街道把三姐跟我们分开了。在那小厨房里,我为全家做了整整三年的饭。我一向不认为家务是妇女的天职。1957年以后,我几次向洁若表示,准备当个家庭妇男。1966年至1969年间,我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那时我们还有三只热水瓶,我在上边分别挂了牌子:“刚开”、“开过”和“未开”。绝不用“开过”的水去洗脚。我干得很起劲,并十分得意自己的精细能干。

没有书可看、可译了,然而搞惯了文字工作,还是手痒。那阵子常见到《毛主席诗词》的各种注释本。我参考各种版本,重新编了一部。她把小时练的蝇头小楷的本事也拿出来了,就一本本地抄写。老二也抄了一本,老三管装订,好像开起一个家庭出版社。1966年8月以来,洁若也进了“牛棚”。她不甘心像我那样成天望着天花板发呆,就把注释本带到“牛棚”里去抄。这还不算,一天心血来潮,她又把一套平装的《毛选》四卷带去,用块橡皮去擦写在页边上的学习心得,那是1956年我在中直机关脱产学习时写的笔记。她想擦干净了给老二用,省得另买。上头密密麻麻地还真写了不少,忙到下午她才擦完第一卷。没料到同牛棚的女伴早已盯上她,并给她汇报了。突然,革委会勒令她把那四卷《毛选》以及《毛主席诗词》手抄本全部交出去,还限她次日早晨把家中所存的也上交。

这下一家弄得很紧张,坐等大祸来临了。荔子已把她亲手抄的那本送给了级任老师。洁若连夜带她去学校,向老师索回。不料那位教了几十年书的老师被诬为“漏网富农”,正受隔离审查。

荔子和她弟弟,在学校里一直是五好学生,少先队中队长,但“复课闹革命”后,他们因家庭的缘故,连红小兵也没当上,回家倒在床上大哭一场。

那时当政的革委会还讲理。抄去的诗词注释本和《毛选》,经过专门小组反复审查,始终也没发现任何问题,又全都退了回来。

这场虚惊之后,我们一家仍旧闲不住。荔子和桐儿画了几百张幻灯片,晚上在院子里放映,画的当然都是雷锋事迹之类的革命宣传。我还教他们画世界地图,画中西历史对照图表。我要让他们晓得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只是历史上的一瞬间。我自己也从中得到一种慰藉。

智育之外,也得让孩子们有点体育活动,况且星期天闷在小东屋里也不是办法。当时不敢去公园,我就骑车把小桐带到农业展览馆后身的窑坑里游水。带点干粮,一呆就是一天。

一回,归途被曾经是炊事员的一位革委会成员瞥见了,第二天我就被叫到办公室去。当时,我们那个革委会对黑帮分子有一种很文明的惩罚办法,就是如有过失,在早晨排队请罪时当众掴两个响亮的嘴巴。文明,是因为既不拳打脚踢,同时又起到了惩一儆百的作用。组里已经有两位受过这种惩罚,当时我估计自己也跑不掉了。然而办公室里的那位管“牛棚”的同志(原美术统辑室编辑)很讲理。我一再解释,去那里是为了孩子,而孩子是无罪的。听了我的话,他点了点头,放了我。至今,我仍为此而感激着。

有一天,我到出版社对面去修鞋。那里一溜儿坐着三位修鞋师傅,个个胸脯上佩戴着******大像章。其中一位死死盯着我。突然,他像是对自己小声呢喃道:

“这不是乐子吗?”

我听了一愣。谁会晓得我的奶名呢?我起先装作没听见。可那人继续盯着我说:

“不认得啦?我是二秃子呀!”

这时我才朝他偏过头去。果然挺面熟——他姓安,是我的一位姨妈的儿子。我凑过去同他打了招呼,一边纳闷着怎么分手将近半个世纪,他竟然还记得我的长相。我也依稀忆起几桩往事。(其实并不怎么体面!)一回我跟这个小伙伴一道去偷打邻居树上的枣,被人家撒出的猛犬咬了一口。另一回,我家揭不开锅了,姨妈带着这个二小子给我们送来了一碗棒子面。

他约我当晚六点到东四牌楼路西一家小饭馆门口等他。我准时去了。

缝鞋时,他穿得很旧,这会子却换上了一身笔挺的藏青新制服。那时我不啻在受管制,生怕给出版社的革命群众撞见,又得遭殃,所以不免鬼鬼祟祟。他呢,挺着胸脯,领头上了楼,选了个僻静的座位。

他问我想吃什么。我说,主要是来叙叙旧。他点了几个菜,一壶酒,蛮有气派,他告诉我,由于多年来免费为军烈属补鞋,新近他被选为东城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模范,经常被邀去讲用。

当他问起我来时,我深深叹了气说:

“当初要是把地毯织下去,别当什么臭老九,也许不至于落到这步田地。”

他摇了摇头,语重心长地说:

“兄弟,你肚子里那点墨水还用得着。”

我感激他的鼓励,可那时我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前途。

到了1969年9月,肚子里有墨水的统统都流放了。临行前,我和洁若在那间小南屋里回请了他一次。他告诉我们,鳏居多年后,他刚刚和一位寡妇结了婚,并留给我们南锣鼓巷的一个地址。可惜在以后颠沛流离的岁月中,我再度和这位童年的伙伴失去了联系。

这里要补充一点:****后期,不知哪位英明领导发现,把黑帮及其子女一塌括子划为敌人不上算,于是黑帮了女就获得一个特别称号:“可教育的子女。”当然,这实际上是划为次等小公民,但待遇就强过他们的黑帮父母了。

风暴之前,洁若为《文艺报》写过一篇《〈红岩〉在日本》,因而跟在上海青浦县教书的中学同窗张通了信。1967年秋天,家里忽然来了一位红卫兵,我们吓了一大跳。原来是那位老同学的外甥谢天吉,一个有头脑的青年音乐家。

自从老大去大西南串连,来信说要同藏族人民闹革命以来,两个小的就嚷着也要出去。由自己的房子被赶出来后,他们在精神上受了不少打击:有人骂他们作狗崽子,动不动还以再度抄家相威胁。两个娃娃都急于跳出那个牢笼。小荔常嚷着要去边疆参加兵团,小桐则闹着要去长白山当猎户。为了让他们变换一下心情,洁若问天吉能不能带他们到青浦去转一趟,没想到他满口答应下来。两个小的兴高采烈,我怎么拦也没能拦住。

当时我们都没估计到那是多么冒险的一次旅行。后来才知道,他们在青浦一下车,正赶上两派在武斗,当场就活活打死了五个人,孩子们第一次见到真刀真枪,第一次见到死尸。归途,在徐州又碰上了一场武斗。这些都无疑在他们幼小心灵上打下深刻的印记。

报上一登出柳河五七干校的经验,我就预感到形势要有变化,连那个用破布帘子遮起的家也将保不住了。

果然,要下去了。从公布出来的名单看,并不限于黑五类,这回是“一锅端”,就是说,把知识分子统统赶下去。这样也好,我同洁若就不再分开了。这是一喜;然而又得同孩子们分手了。姥姥已经不在人间了,只好把他们丢给三姨常韦。

走之前,我骑车带小桐去了趟香山。一路上我们两人一道背诵着《老三篇》。在半山亭下,我搂着依依不舍的孩子,默默地遥望着灰云下的北京城。

“爸爸,咱们还会有个家吗?”他猛孤丁地问了这么一声。

“会的,”我把他搂紧,“而且会有个很好的家,一个再也不用搬的家。”

这么宽慰着孩子,我心里其实十分茫然。孩子没再问下去。他知道我讲的是一厢情愿的空话。

六、五七道路

知识分子下基层体验生产劳动并和工农大众打成一片,原是大好事,也是人人都会拥护的事。可惜那时这种好事却并非出于自愿:不是硬往下赶,就是用形势来逼。1958年****下去固然是惩罚,但毕竟还只限于不够驯服的一部分知识分子。1969年9月的五七干校,强制面就更广了,几乎是全体,而用意也更为深远:要一个不剩地把知识分子从上层建筑中赶出去,以确保那一帮人的江山永不变色。

在永定门上车的时候,我还没想得这么远。当时只不理解为什么偏偏在国庆前夕那么迫不及待地把大家赶下去。另外,对工宣队把我们移交给军宣队,我心里也有些嘀咕。到咸宁后不久,军宣队就一个个地反复动员,要五七战士们把留在城市里的家人,不分老少,统统接下来。那是个不祥的预兆。洁若自然就遵命回京把两个孩子接了来。1971年****事件爆发后,才知道原来有个“一号通令”。

然而在北京蜗居八年,饱经风霜,如今望到那朱色的土壤,起伏有致的丘陵,望到远山近水、风景如画的鄂东南一带农村,胸襟还是为之开阔。

我们住进了一个村庄。它位于去县城的大道上,全村又都姓胡,所以村名“过路胡”。大家分住在农民家里。虎皮石垒起的墙上虽然贴着些气势汹汹的标语,村里除了偶尔听到声鸡鸣犬吠,到处都是一片宁静。

我和两个人同屋,其中一位是因拾粪有功被评为“老革命标兵”的清白人,另一个曾被控参加过特务组织。开头只觉得这位标兵很冷淡,后来才恍然大悟:他对住房安排大为光火。敢情,当时论身份,我们是天上地下,如今竟混到一起,难怪他会气愤。

同类推荐
  • 慷慨悲歌:谭嗣同

    慷慨悲歌:谭嗣同

    本书描述了谭嗣同慷慨激昂的一生。内容包括:青少年时代、求学生涯、甲午战败、仕学思想、光绪皇帝、维新之路、袁世凯其人等。
  • 千古圣君——李世民

    千古圣君——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本书介绍了千古圣君——李世民的传奇一生。
  • 努尔哈赤全传

    努尔哈赤全传

    《努尔哈赤全传》是阎崇年先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再现了清朝开国的宏阔历史和清朝第一帝努尔哈赤的传奇人生。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统一女真诸部,创建八旗,制定满文,建立后金,进而袭抚清、克开铁、占沈辽、下广宁,开创出清朝三百年基业。努尔哈赤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又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努尔哈赤在南有大明、西有蒙古、北有叶赫、内有政敌的不利情况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内外对手:胞弟舒尔哈齐、叶赫贝勒布斋和纳林布禄、蒙古林丹汗、明辽东经略熊廷弼……建立王权,黄衣称朕。努尔哈赤一生事业的成功,究其根源,在于“四合”——天合、地合、人合、己合。
  • 胡适新论

    胡适新论

    本书是作者1987年至1995年间胡适研究的相关成果。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从《新青年》的思想及“新青年”群体的分歧乃至分裂,到胡适本人的思想及其与各界的关联,如胡适的文化观与价值观,他在国语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他在抗战前及抗战期间的思想与活动,他与蔡元培、陈独秀、梅光迪的关系及其思想、学术与政治态度的比较,等等。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一文,批评某些人以所谓“全盘反传统”来否定新文化运动是不实之词,反响很大,纠正了学界对这一重大历史阶段的认识偏差。作者认为:对胡适的认识的改变和深化,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中国社会的进步,反映出开放社会条件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 人文俄罗斯故事:从伊戈尔到普京

    人文俄罗斯故事:从伊戈尔到普京

    本书从古到今,以政治、历史、文化、科技等各界名人为本,讲述了121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有趣故事,使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全面了解俄罗斯大国千百年来逐渐发祥、繁衍,相互对立、统一,盛衰兴亡、日益演进的复杂历史。
热门推荐
  • 组装大刀

    组装大刀

    一把大刀,4年打造,近百个配件,跑遍三十多国。蒸汽、魔法、兽人、恶魔、怪物、鬼异等等,掏心挖肺用于铸刀。用这复杂的世界,实现我组装的乐趣。
  • 随身空间之陈一

    随身空间之陈一

    陈一的生活本来平凡平淡,但在七夕过后有了变化,大奖、空间、好男人接踵而来,且看剩女陈一的幸福小日子!注:首次写文,文案无能,不坑不虐
  • 陆少是妻管严

    陆少是妻管严

    温家有一女,被宠上天,叫温岭南。陆少人前说“老婆在家全听我的”回家后,温岭南饿恨根的说到“你听谁的?”陆景程卖萌的说到“老婆,在家里,天大地大,没有你大”温岭南“给我跪好”陆景程“老婆,我们生个孩子吧”
  • 本心依在

    本心依在

    佛说:万法皆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相遇的刹那。命中注定的相遇,久别之后的重逢,这一次江心要鼓起勇气,追逐自己想要的。
  • 九天世尊

    九天世尊

    九州大陆,自遥远的黑暗时代起便万族林立,战乱不休。各大宗门、世家望族如天上繁星尽皆绽放,强大修士、异族神魔如大漠之沙数不胜数。九州大陆流传着一个传说,据说在遥远的黑暗时代之前,九州大陆之上为九天圣域,九州大陆之下为九狱冥渊。一个福缘深厚的平凡少年不甘命运的折辱,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一件疑似来自失落的九天圣域的残器,从此走上了一条有我无敌,战绝天下的路。我辈修士,何惧一战。我辈修士,何惧一死。若世间最强的便是世尊,我便要做万世至尊。
  • 神秘的富商

    神秘的富商

    女主唯心有超能力,投胎转世,凤凰涅槃重生。她从小贫穷,是弃婴。生于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生下来,只活了三天。父母决定将她丢弃在松树林中。六岁那年,偶然现自己有超能力,从不会做生意到精明的富商。她没有上过学,在闲暇时光和扶养人叶秋豪一起学习认字。富商城池为了复仇,培养特工,在商战中夺取本该属于自己的名利。小乞丐唯心成为他的第一枚棋子。后来两人并肩作战,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她的温柔俘虏了他,他致命的魅力打动了她。他们爱的死去活来,驰骋商场,叱咤风云。
  • 网游之最强玩家

    网游之最强玩家

    由十八个科技顶级国家共同研制,耗时六年,耗费无数心血的游戏《信仰传奇》终于开服了,摆脱键盘式操作的全息控制,全触觉敏感,在第一时间便令玩家蜂拥而至。这不仅仅是一款娱乐性玩家,更充满了处处商机,一个大四实习生,处在毕业即失业的年纪,偶然间,进入游戏的他,成为了游戏中第一个获得‘传奇’称号的玩家……ps:作者为老书虫一枚,很喜欢传统网游,但现在这种类型的小说很少,可能是不那么受欢迎了吧,兴趣使然,写着玩玩,纯爱好,当然如果有人支持就更好了了,嘿嘿……
  • 网游之剑道战神

    网游之剑道战神

    新书——武始,强势登场!
  • 绝代风华,邪妃很逆天

    绝代风华,邪妃很逆天

    初次相遇,她灰头土耳,他,颜如舜华,遗世独立“柒柒,最美好的事莫过于遇见你”,他,温文尔雅,为她倾尽一生,终是求而不得“小柒,下一世,我一定会先找到你”,他,杀伐果断,却甘为她隐世而活“爱你,是我无法割舍的情感,想你,念你,是我每天最重要之事。我永远为你等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