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30400000017

第17章 现代欧洲文学(7)

1910年,以《鹰》杂志为中心,形成了“萨乌达德”派,它的代表作家最主要的有特谢拉·德·帕斯科艾斯(1877~1952)和阿方索·洛佩斯·维埃拉(1878~1946)等。

1915年,以《奥尔甫斯》杂志为中心,出现了第一批现代主义作家,主要的作家成员有费尔南多·安东尼奥·诺格拉·佩索阿(1888~1935),马里奥·德·扎·卡尔内罗(1890~1916)以及若泽·索布拉尔·德·阿尔梅达·内格雷罗斯(1893~1970)等。

1927年,又出现了以《现场》杂志为中心的一批现代主义作家,最主要的有若泽·马里亚·多斯·雷斯·佩雷拉(1899~1969),米格尔·托尔加(1907~),阿多尔福·卡扎伊斯·蒙特罗(1908~1972)和托马斯·德·菲格雷多(1904~1970)等。

由于1926年独裁政权的确立,葡萄牙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以阿尔维斯·雷多尔(1911~1969)在194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雇农》为起点,主张通过揭露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的新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兴起,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索埃罗·佩雷拉·戈梅斯(1909~1949),还主要有若泽·马尔梅洛·埃·西尔瓦(1913~),费尔南多·纳莫拉(1919~),曼努埃尔·德·丰塞卡(1911~),若泽·罗德里格斯·米格伊斯(1901~),若泽·戈梅斯·费雷拉(1900~)以及若阿金·纳莫拉多(1914~)等。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有所发展。近代葡萄牙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安东尼奥·诺布雷(1867~1900),著有诗集《孤独》。小说家阿基利诺·戈梅斯·里贝罗(1885~1963),以写农村题材小说见长。他的长篇小说《魔鬼的土地》,对农民的苦难生活作了逼真的描写。特别是小说家若泽·马里亚·费雷拉·德·卡斯特罗(1898~1974)的早期作品《侨民》(1928)和《原始森林》(1930),描述了他侨居巴西时的遭遇,这是葡萄牙文学中最先描写工人阶级苦难生活的作品。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名的作家中,在诗歌方面具有成就的主要有安东尼奥·热德昂,塞巴斯蒂昂·达·加马,索皮阿·德·梅洛·布雷内尔·安德雷森,欧仁尼奥·德·安德拉德,安东尼奥·拉莫斯·罗扎,埃尔贝托·埃尔德尔,鲁伊·贝洛,曼努埃尔·阿莱格雷等;在小说方面主要有乌尔巴诺·塔瓦雷斯·罗德里格斯,维吉利奥·费雷拉,费尔南多·博特略,奥古斯托·阿贝赖拉,阿古斯蒂纳·贝萨·路易斯和若泽·卡尔多佐·皮雷斯等;在戏剧方面有路易斯·弗朗西斯科·雷贝洛和贝尔纳多·圣塔雷诺等。

现代西班牙文学

1898年的美西战争,以西班牙战败而结束。西班牙君主制度的腐朽没落已经暴露无遗。年轻一代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对西班牙现状和未来的忧虑,形成为一股新的思潮。他们把欧洲的新思想介绍到西班牙,宣扬尼采、叔本华、易卜生、托尔斯泰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与国内的陈腐的传统思想相对抗。他们自称为“九八年一代”,1898年也成为20世纪西班牙现代文学开始的标志。

与此同时,拉丁美洲现代主义诗歌的浪潮影响到西班牙,著名诗人萨尔瓦多·鲁埃达(1857~1936)、弗朗西斯科·比利亚埃斯佩萨(1877~1936)、曼努埃尔·马查多(1874~1947)、爱德华多·马基纳(1879~1946)等,以尼加拉瓜诗人鲁文·达里奥(1867~1916)为典范进行创作,形成了西班牙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

“九八年一代”的作家们反对腐朽的君主政体,反对科学文化领域中的御用权威,提出创造具有民族风格的西班牙艺术,其作品主要是对西班牙自然景色的讴歌和对西班牙社会的抨击,情调深沉而忧郁。代表作家有米格尔·德·乌纳穆诺(1864~1936),他以散文著称,作品充满哲理,带有悲观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何塞·马丁内斯·鲁伊斯(1874~1967),笔名阿索林,他善于捕捉到事物转瞬即逝的印象,他的散文笔调十分细腻;皮奥·巴罗哈(1872~1956),以观察敏锐、笔调粗犷著称的小说家;拉蒙·马里亚·德尔·巴列·因克兰(1869~1936),是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以及著名的诗人安东尼奥·马查多(1875~1939),其诗歌情景交融,以孤寂忧郁的情调,描绘了卡斯蒂利亚的悲惨景象,反映了人民对自由的渴望。

与他们同时代或稍晚的著名小说家有模拟古代风格的里卡多·莱昂(1877~1943),富于地方色彩的孔查·埃斯皮纳·德·塞尔纳(1877~1955),侧重心理描写的拉蒙·佩雷斯·德·阿亚拉(1880~1962),善于写景抒情的加夫列尔·米罗(1879~1930),继承加尔多斯创作手法的松苏内吉(1901~),以及内战后长期侨居国外的拉蒙·森德尔(1902~)等。

戏剧家哈辛托·贝纳文特(1866~1954)虽然与“九八年一代”处于同一时期,但在创作上并无联系。他的剧作主题鲜明,结构简洁,讽刺辛辣。另外,塞拉芬和华金·阿尔瓦雷斯·金特罗兄弟(1871~1938,1873~1944)写的独幕剧,饶有兴趣地反映了民间的风俗习惯。哈辛托·格劳·德尔加多(1877~1958),其剧本题材都取自民间传说和历史轶事。后来的著名戏剧家还有热衷于戏剧改革的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卡(1898~1936)、亚历杭德罗·卡索纳(1903~1965)和华金·卡尔沃·索特洛等。

继“现代主义派”和“九八年一代”之后,艺术上绚丽多彩独具一格的诗人,主要是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881~1958)。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被称为“二七年一代”。他们的诗歌倾向各不相同,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和进行创作。主要有:佩德罗·萨利纳斯(1891~1951)、豪尔赫·纪廉(1893~1978)、赫拉尔多·迭戈(1896~?)、达马索·阿隆索(1898~?)、加西亚·洛尔卡、拉斐尔·阿尔维蒂(1902~?)等。

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文学正欣欣向荣,但是由于内战爆发,以及战后经济凋敝和政治腐败,许多作家流亡国外,文学事业受到摧残,整个40年代,西班牙文学处于毫无生气、青黄不接的状况。从20世纪的50年代开始,卡米洛·何塞·塞拉(1916~)和卡门·拉福雷特(1921~)以其小说使西班牙文学复苏,并与其他小说著名作家米格尔·德利维斯(1920~)、安娜·马里亚·马图特和胡安·戈伊蒂索洛(1931~)等人的创作,形成西班牙“战后小说”的新潮流。

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1883~1955)是20世纪以来在散文、哲学与评论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著作丰富了西班牙人民的思想。同时代的作家格雷戈里奥·马拉尼翁(1887~1960)、欧亨尼奥·多尔斯·罗维拉(1882~1954)和萨尔瓦多·马达里亚加(1886~1978),是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另外还有拉蒙·梅嫩德斯·皮达尔(1869~1968)在研究校释西班牙古典文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西班牙,除了以卡斯蒂利亚文写作的文学外,还有以少数民族语言写作的文学:卡泰兰文学、巴斯克文学、加利西亚文学。

现代爱尔兰文学

爱尔兰经过独立战争在1921年成为自由邦。1937年又通过新宪法,宣告自身为“独立、民主的主权国家”。

独立以后,爱尔兰戏剧日趋兴旺。丹尼斯·詹斯顿(1901~)的《老太太说“不!”》表达了一部分人对于独立后政治局势的幻灭感,而他的《黄河之月》则探讨了文化传统与技术进展之间的矛盾。进入50年代,又出现了塞缪尔·贝克特(1906~)和勃兰登·比汉(1923~1964)两个颇有新意的剧作家。比汉的《怪人》(1954)一剧就是通过囚人的眼光来看牢狱生活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法文本,1952)揭开了西方戏剧史上新的一页,他使没有有趣情节、连对话也不多的剧本取得舞台上的成功。

独立后的爱尔兰著名小说家层出不穷,特别是在短篇小说的领域内。莱姆·奥弗莱尔蒂、弗兰克·奥康诺、肖恩·奥费林全是此中能手,此外还有有名的女作家玛丽·拉文和伊丽莎白·包恩等也都留下了卓越的作品。他们的共同努力使得爱尔兰短篇小说足以与法、俄、美三国并列,成为在这一文学形式中最有造诣的佼佼者。同时,这些作家大多也写长篇小说,其中有不少佳作。近年来又出现许多后起之秀,例如埃特娜·奥勃赖恩、约翰·麦克盖恩、克文·凯西等人,在题材和技巧上都有新的创新。

爱尔兰的诗歌创作很活跃。先有20世纪20、30年代的奥斯丁·克拉克(1896~1974),接着有20世纪40年代的帕特里克·凯弗纳(1904~1967)和主要在英国写作的路易斯·麦克尼斯(1907~1963),后有20世纪60年代的托马斯·金塞拉(1928~),都写下了卓越的诗篇。其中凯弗纳的《大饥》(1942)和金塞拉的《夜行者》(1968)都传诵一时。金塞拉用英文翻译的古爱尔兰的史诗《夺牛长征记》也是一大成就。从20世纪60年代起,青年诗人西默斯·希尼(1939~)显得十分活跃。他不写城市和工业社会,而用鲜明、不落俗套的朴素语言写普通农村景物和坚强的劳动者。

在中国,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引起过人们的注意。20世纪20年代,鲁迅从日文译了一篇有关爱尔兰文学的文章,郭沫若译了辛格的6个剧本,茅盾写了《近代文学的反流:爱尔兰的新文学》的论文(载《东方杂志》17卷6号)。格雷戈里夫人的独幕剧《月出》(1907)曾经改编为中国话剧《三江好》多次上演,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起过鼓舞斗志的作用。奥凯西的名剧《朱诺和孔雀》也曾由章泯改编为话剧《醉生梦死》,在20世纪30年代演出于上海,取得成功。解放以后,奥凯西的剧本《星儿变红了》和自传的第1卷《我敲门》(1939)、第4卷《英尼希法伦,再见!》(1949)的一部分,叶芝的剧本《心愿之乡》和若干最重要的诗篇,都译成了中文。爱尔兰文学在中国影响极为广泛、深远。

现代荷兰文学

现代荷兰文学发展迅速,20世纪首先出现反对“80年代派”的作家。如罗兰·霍尔斯特(1869~1952)和斯赫尔德玛(1877~1924)等社会民主主义诗人。罗兰·霍尔斯特著有《森林中的妇女》(1912)和《两个世界之间》(1923)等诗集;斯赫尔德玛著有《秋天的歌》和《佃农》等诗篇。

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对抗自然主义作家斯亨德尔(1874~1946)和莱乌(1876~1931)等新浪漫主义作家。斯亨德尔的主要作品有《一个荷兰悲剧》(1935)、《水手》(1937)和《故居》(1946);莱乌的主要作品有《小鲁道尔夫》(1930)、《我和我的提琴手》(1931)和《冲锋》(1931)。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实验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各种流派的诗人和作家交替出现。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希腊喜剧和莎士比亚诗剧的优秀翻译家和诗人奈霍夫(1894~1953)的诗集《形式》(1924)、《新诗》(1934)和《零时》(1936);诗人布卢姆(1887~)的具有浓厚人道主义色彩的诗篇《思慕》(1924)和《中年》(1930);实验主义诗人马尔斯曼(1899~1940)和斯劳沃霍夫(1898~1936)的许多优美而伤感的诗;吕洛夫斯(1899~1958)的反殖民主义长篇小说《橡胶》(1929)、《苦力》(1932)和《饥饿的人群》,迪·佩龙(1899~1940)的回忆出生地印尼的自传体小说《故土》(1935)和费斯特代克(1898~1971)的荷兰第一部反法西斯小说《德国女仆爱尔丝·波勒》(1935)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家们纷纷参加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诗人坎佩尔特(1902~1942)和小说家布劳沃尔(1898~1943)等人相继遇难。这时出现的抵抗文学主要是秘密出版的《嘎斯诗歌集新辑》。

战后,著名作家德·弗里斯(1907~)著有抗德斗争小说《弗里斯兰邮车》(1948)、《红发姑娘》(1956)和《二月》(1962)等。共产党员女作家普林斯(1912~)也写了描写纳粹妇女集中营的小说《绿外套》(1949),犹太血统女作家雷斯(1932~)写了回忆德军占领荷兰期间她一家人的分散逃亡生活的长篇小说《楼上的房间》(1973)。不少诗人和剧作家在战后写了反法西斯主义和反对战争的诗篇和剧本,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布拉班德尔(1900~)的诗集《绞刑刽子手》(1945)和《病态的五月》(1948),霍尔尼克(1910~1970)的诗集《人类的生存》(1952)和诗剧《访客》(1952),德弗雷斯纳(1893~1961)的剧本《1942年的无名氏》(1945),布吕林(1926~)的剧本《现在这村子已不存在》(1958)和莫理兹·戴克尔(1896~1962)的反对原子战争的剧本《行动起来》(1949)等。

印度尼西亚独立后,在印尼出生长大的荷兰作家或荷印混血作家写出了一批怀念印尼的土地和人民的作品,其中有女作家德茂特(1888~1962)的《昨天》(1951),德内斯(1908~)的《褪色的照片》(1954)和《荷属东印度之镜》等小说,以及斯塔尔(1925~)的描写从印尼回到荷兰的隐退者的剧本《最后的隐退者》(1958)和戴克(1925~)的剧本集《殖民主义者的末日》(1966)等。这些文学作品被人们称为“描写印尼的荷兰文学”而受到重视。

现代奥地利文学

20世纪是个充满了动荡的年代,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奥地利的政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着奥地利文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布拉格涌现出一批举世瞩目的作家。卡夫卡(1883~1924)、布罗德(1884~1968)、恩斯特·魏斯(1882~1940)、韦尔弗(1890~1945)都是生活在布拉格讲德语的犹太人。共同的社会处境,使他们成为朋友,文学史上称他们为“布拉格派”。孤独和压抑是他们作品的共同基调。他们在文学上各自都作出了贡献,其中最杰出的是卡夫卡。他的作品情节离奇怪诞,环境陌生可怖,人物的精神状态孤独绝望。他批判现实,但现实又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人只能听任它的摆布。这种神秘悲观主义是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当普遍的社会思潮。他的艺术手法与西方现代派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被誉为现代派文学的大师。

同类推荐
  • 纳兰词:一尺华丽,三寸忧伤

    纳兰词:一尺华丽,三寸忧伤

    慧极必伤,一言道不尽纳兰心思;情深不寿,一生品不完容若才情。“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的词清丽婉约,独具特色。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他说“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 桂林人

    桂林人

    桂林有两样东西是谁也搬不走的。第一是山水,所谓鬼斧神工,那是老天爷的手工作业,可能因为比较得意,一直留到今天;第二么,就是桂林米粉,越是小家小户小老百姓的纯手工经营,就越是让人一吃难忘。“好耍”是桂林人面向生活的招牌式态度。在桂林,你会遇到很多人说这句话,说这话的人拿这话当泥巴,多难的处境,泥巴一糊,万事大吉。“好耍”传达的轻描淡写和四两拨千斤,正是桂林人小城大志的心性的写意浓缩。写意的好处在于并不落在实处,没落在实处,也就无从追究。不要以为桂林人志大才疏,他们只不过更愿意营造避实就虚的情境罢了。桂林人,心向往之的最高境界,就是胜也要胜得不显山不露水,最好就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三千佛塔烟云下:东南亚五国文化纪行

    三千佛塔烟云下:东南亚五国文化纪行

    文化行者郭建龙,历时四个多月踏遍中南半岛,在行走中探求东南亚五国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变迁,拼凑起东南亚五国近千年的历史图景,在风景之外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新鲜且独特的东南亚。
  • 醒来的森林

    醒来的森林

    《醒来的森林》是美国自然文学之父、著名散文家约翰·巴勒斯的成名作。在书中畅游,可以倾听森林百鸟的音乐盛会,欣赏鸟类筑巢可谓是鸟类的百科全书;在享受鸟语花香和自然的清新之余,还能增添对原野与丛林的兴趣与知识,明确一种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柔软、细腻、沉睡的诗意。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狂人日记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狂人日记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丛书作者包括鲁迅、朱自清等作家,作品包括:茶杯里的风波、沉郁的梅冷城、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回梦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生命、丰收、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荷塘月色、红烛、狂人日记、等文章。
热门推荐
  • 楚汉升明月

    楚汉升明月

    一个在狼窝中长大的弃婴,自幽夜中崛起、在星空下受挫;自此,一个人、一头狼,在滚滚红尘中印证着丛林法则,在般若大世里修炼着罪恶之心。——————感谢的腾讯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末世录文

    末世录文

    国际能源公司——《能源雨》意外的将一种新型研制的病毒在城市中泄漏并迅速扩散。当人们还沉醉于纸醉金迷的都市生活中时,丝毫没有觉察到灾难的脚步声已经临近。各方势力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围绕着这座上百万人的城市,拉开了人类生死存亡的序幕……(剧本式叙述)
  • 琼府二小姐

    琼府二小姐

    琼府大夫人添得一对龙凤胎,却不知是一对女婴。多年之后琼府大小姐嫁给皇帝做了贵妃,而二小姐能文能武上征杀敌立了不少功,也迎来自己的幸福。到底谁会是主角呢?战神平阳王?三皇子?还是二皇子?
  • 锁心记

    锁心记

    一个精灵般的女子奉命潜入金城卧底,成为他的妃子。却在不知不觉中,被他那喜怒无常变化莫测的性格所吸引,更假戏真做,爱上了他……为了让她重生,他开始了艰辛的寻魂之旅——探幽王冥宫,下东海龙宫,赴大漠魔窟,斩火焰邪神,访雪山情冢,踏战神之巅,上昆仑仙境……历尽种种艰难之后,她能否重生?究竟谁才是真正的他?
  • 斗魂灵主

    斗魂灵主

    战斗是这世间常态,弱肉强食是这片大陆的生存法则,这是一个灵气的世界,经过千百年的灵气修炼,而逐渐达到巅峰
  • 微生物实验操作指南

    微生物实验操作指南

    假如地球被土豆精夺走了,是入侵者正面你一刀的概率大,还是身边的Ta趁乱踹你一脚的概率大?我好lay,地球给你了,爱咋咋滴吧……
  • 陈情令之缘起于心

    陈情令之缘起于心

    自从魏无羡在穷奇道救走了温情姐弟余人,一直定居在乱葬岗。蓝忘机上次以夜猎为由刚跟魏无羡见完面,这次又传以密信相见,带着一神秘女子,出现在了两人熟悉的茶楼前。这个神秘女子跟魏无羡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 豪门有爱

    豪门有爱

    在生日派对上互相认识的一对欢喜冤家,她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梦幻长生

    梦幻长生

    自千年前,大乾皇朝灭亡之后,天下七十九州各自为政。宗门、世家,自此崛起。。
  • 诸天天花板聊天群

    诸天天花板聊天群

    我是黑化反派女BOSS:“我又不是什么恶魔!”鬼火少年带来的绝响:“本多奈津子小姐!上一个说这句话的大BOSS可是让三个犯错欠债的下属去泰国做变性手术成为少女偶像来还债来着。”大内密探零零发:“哇哈哈!原来零零恭死于蛋碎!铁布衫啊!哈哈!蛋碎啊!哈哈!”麻婆天使:“好笑!有趣!螺旋升天!嘴炮杀敌!难以相信的操作!”鬼火少年带来的绝响:“不不,零零发他那个顶多是手动螺旋桨升天,真正的螺旋升天在你的世界呢!@麻婆天使。”麻婆天使:“.......嗯???”这就是一个诸天万界天花板聊天群!本人柳凡!是个穿越者!暂时充当群主这个高风险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