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96700000001

第1章 代序 纵横“三学”求真知——访来新夏教授(1)

来新夏 夏柯 刁培俊

来先生,您好!您是我们尊敬的学界前辈,学界称誉您为“纵横三学”的着名学者,大概也就是说,您在历史学、文献目录学、地方志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深远。您能谈谈您的学术经历和研究概况吗?

好的,先谈谈我的本业历史学吧。我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大学生,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六年间就读于辅仁大学,受过传统史学的科班训练。当时正是抗战时期,燕京关闭,北大成为伪大。辅仁作为德国教会学校,受日寇干扰较少,故而当时留在北京而不愿任伪职的学者纷纷加盟辅仁,一时名师云集,文史方面就有陈垣、余嘉锡、朱师辙、启功等名家。当时辅仁的学生较少,师生关系也很融洽,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悉心指点。在这一环境熏陶下,我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大学期间,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唐以前的中国历史,毕业论文做的就是有关汉唐年号变化与政治关系的题目。一九四九年参加革命以后,我到华北大学接受南下工作培训,后来,被留在历史研究室当研究生,师从范文澜先生,开始转向近代史研究。一年以后,我奉调到南开大学工作,讲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鸦片战争史、中国近代史和北洋军阀史等课程。虽然学术方向有所转移,但我并未放弃古代史。我一贯主张学术不但要古今贯通,还要中西贯通,反对学问越走越窄,这个我们下面再谈。北洋军阀史是我研究近代史的核心点,这要追溯到跟随范老学习的那个时候。当时研究室(新中国成立后改制为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接受了一百多麻袋北洋档案,在整理这批档案过程中,我开始接触北洋军阀史。那时的工作条件很差,每天在仓库里弄,尘土飞扬,每人只发一件灰布制服,一个口罩。整理工作分两步,第一步非常辛苦,就是先把土抖落干净了。因为那些档案都很多年没有动了,非常脏。我们早上去,晚上回来的时候,戴眼镜的镜片都是黑的,口罩遮住的地方是白的,可是口罩上两个鼻孔的位置也是黑的。全身都是土,弄干净后,把档案按文件类型分堆,再做大致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分类,这就弄了近半年,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整理的时候就很细了,要把每份文件看一遍,然后做卡片,写明这是什么时间,什么事情,写出概要性的东西,进行专题的内容分类。在研究这些档案的同时,我又看了一些有关的书籍,对北洋军阀史产生了兴趣,我认为这是治学中的“从根做起”。一九五七年时,湖北人民出版社向我约写北洋史书稿。当时没有人写相关专着,我也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写成了十二万字的《北洋军阀史略》。没想到,出版后有一定反响,日本还出了两次译本。我当时自认为这是以马列主义观点写就的第一部北洋军阀史。一九五七年以后至七十年代末,因受形势影响,研究处于徘徊阶段,没有什么进展。进入八十年代,湖北人民出版社又向我约稿,希望增补《史略》。一九八三年面世的《北洋军阀史稿》就是在原书基础上重新扩充、修改完成的。《史稿》出版后,我仍觉得当时没有一部完备的北洋军阀通史是一个缺憾,认为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遂又经过十余年努力,在几位同仁的协助下,写就一百万字的《北洋军阀史》一书。这本书获得了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当时我自信心很强,认为五十年内很难出现其他北洋通史,因为这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着述。我在“文革”时受冲击,其中一条“罪状”就是因为研究北洋史,被人指为是专门研究坏人的历史,与反动派气息相通。可我觉得,历史是丰富和多样的,如果大家都去研究英雄烈士了,那历史的另一面谁来研究呢?这样的历史不就成了片面的,而不是完整和全面的历史了吗?

以上是我在历史学方面的研究情况。我的另一研究领域是目录学。我们读大学时,允许跨系选课,我就选了中文系的目录学课程,跟随余嘉锡先生学了几年。目录学难度较大,比较枯燥,要教好学好都不容易。作为老师,如果涉猎不广,积累不多,没有旁征博引的功夫,要讲得新鲜生动、引人入胜是不可能的。在极“左”时期,目录学属于“三基”,受到了批判,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八十年代时,我才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开设目录学的课程,后来因为身体原因,讲了两年多就没继续。我学目录学,是从《书目答问》入手的,读通了这本书,就掌握了两千多种古籍的大致情况,心中就有了作学术的纲领,无论你做哪个领域,都可以大致明了该领域内的基本书籍,再接触其他的书,就可以很容易地增补进这个体系中去。我现在正在总结自己在目录学方面的成果,明年中华书局将出版我的《书目答问汇补》一书。我在攻读目录学时,曾经做过《书目答问》索引,一种是从人名到书名,先列出作者,字号,属于哪一家,再列出着作;另一种是从书名到人名,先列出作品,属于四部中哪一部,再写出作者。通过制作这两种索引,就等于将《书目答问》拆散了又重组,学问就应该用这个做法。你们可以看看我早年手批手校的《书目答问》,那时我就用了这个办法。

除了上面两个方面外,地方志也是我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在这方面,我的起步较早,因为我的祖父是民国《萧山县志》的独立纂修者,所以,我有一定家学渊源,也很想继承祖父研究地方文献的传统。四五十年代之交,我阅读了大量旧志。我国的方志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但志书的分布却不均衡,有的地方修得多,有的地方修得少,有的甚至没有,所以,解放初期,中央很重视纂修地方新志的工作,号召各地纂修自己的“地情书”。由于政治运动不断,新方志的修撰工作屡兴屡废,直到八十年代初,才掀起全国性的修志高潮。当时由梁寒冰先生负责主持全国的修志工作,我担任第一助手,由此进入到地方志研究领域。我在这个领域除写了《方志学概论》、《中国地方志》、《中国地方志通览》、《志域探步》、《中日地方史志比较研究》等书外,还做了四点工作。首先,是做了新志编修的启动工作,负责起草了全国新志编修规划和第一次启动报告。第二,是参与了若干新志的评审工作,给几百个县市区的地方志写序,做了一些评论和纠谬的工作。第三,是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新志纂修人才。一九八二年时,我担任了华中、华北、中南、西北四个地区新志编修人员的培训工作。现在我的学生和私淑弟子遍布全国各地。第四,是倡导和参与了旧志的整理研究工作。我国是个志书大国,解放前编修的旧志就将近万种,不但存量大,而且种类繁多,包括各级行政区划志、江河山川志、行业志种种。这些志书包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地方情况,是一个蕴藏量和信息量极为丰富的资料库,所以有必要进行相关的整理研究工作,以为现在社会所用。当时,我参与了旧志的目录编修、资料分类、内容研究和整体评价工作。

上述三个部分构成了我的学术体系,也就是别人讲的我的“三学”,所以我入选《南开史学家论丛》的集子就取了《三学集》的名称。到晚年后,我又想,干了一辈子学术,一辈子得到民众供养,如果只写了几篇供专业人士观看的文章,意义有限,所以,我就想把我的知识和才学还给民众。因此,从八十年代以后,我开始了学术随笔的写作。史学工作者所做的学术随笔,与作家随笔不同。我的随笔是以学术为根柢的,目的是给人更多的历史资料与信息,就算是针砭时弊,也是以历史为基础的。近三十年来,我一直坚持写随笔,已经出版了十余种随笔集。最近的一本,是中华书局出的《皓首学术随笔丛书·来新夏卷》。所以,我觉得在我的“三学”之外,还有一学,就是学术随笔。以上就是我的学术研究概况。

来先生,作为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您在图书馆学的建设方面体现了史学家的通识,您能补充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好的。我是历史系的教授,按照学校的安排,一九八三年,我离开历史系担任了南开图书馆馆长。一九七九年我曾创办了南开大学分校的图书馆学专业,一九八三年又组建了校本部的图书馆系。在办学过程中,我提出了编写教材和引进人才的“两材(才)方针”。首先是改变传统的图书馆学课程设置。原先的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有重见迭出的弊病,如中国书史、中国目录学史和中国图书馆史这三门课程在谈到图书的源流、分类、编目时都要涉及刘向、刘歆父子,所以,当时有学图书馆学要“七见向歆父子”的说法。于是,我就构想实施三史合一的课程,即以图书为中心,将涉及与图书有关的各种事业,包括制作、搜求、典藏、分类和再编纂等包容进来,不仅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原来三种课程的内容,而且重新进行了编排和整合。为了将这一构想付诸实践,我就拟定提纲,组织人员,并亲自承担章节编写和删订通稿,先后完成了《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和《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的编写,应用于课堂,不但使课程设置更趋科学合理,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建立图书馆学的基本框架,我还组织编写了一套有七种专业课程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列教程》,涉及图书馆学、文献检索、情报工作、国外图书事业等方面,使南开的图书馆学专业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另外,我还增添了“中国书法”一课。有些人不理解,我的想法是一个图书研究者每天和书、文字打交道,也要做一些书写工作,所以,掌握书法的基础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从这门课开设后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很好的。

来先生,能谈谈您治学的心得体会吗?

好的,我想大致谈四点体会。首先,做学问一定要有基干,老话说就是“专攻一经”。无论你是搞哪一领域,先把这一领域内的重要书籍念透一部。我研究目录学,首先读的就是《书目答问》,一字一句的念,还将各家批注和相关资料汇总起来研究。我研究近代史,首先读的是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因为近代史最重要的就是对外关系。在读书过程中,一定要做笔记,要会做笔记,不要怕麻烦,怕慢。读书快,但记得不牢,体会不深,快就等于慢;反之,细细研读,做了笔记,慢就等于快,这就是读书的快慢辩证法。年轻人不要自恃年轻聪明,记性好,一定要记得人总有老的时候,得来太易,失去也会太快。现在大家都用电脑,有好处也有坏处。我曾有一个“偏见”:没有“废话”的论文多是伪造,那都是靠电脑下载拼凑的“学术百衲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价值。电脑下载是为秘书们伺候长官准备的“急就篇”,做学问不是攒书,不要搞这种“奶妈学术”,要注重根柢,不要做无根之木。

其次是要注重积累。现在学术界不重积累,这是受了社会风气浮躁的误导。特别是量化的评价标准,害死人。这是新八股的余毒,方便了评审,危害了学术。什么是好文章?能说清楚没有人说清楚的问题的就是好文章,十万字的是,五百字的也是。现在设立许多数量的杠杠,这是不合理的。要积累就要抄书,做笔记,要做到四勤:脑勤、眼勤、手勤、耳勤。不要光看,要调动多种途径。学英语有所谓“快乐英语”,不但要看懂,还要嘴巴喊着、耳朵听着,调动各种感官,才能有效果,做学问也一样。一定要善于写札记,这是做学问的一个重要步骤。在看书积累资料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那些一纵即逝的思想闪光,要马上记下来,否则过后即忘,就是狗熊掰棒子,一无所得。我所说的“积”,就是广泛地搜集,“累”就是不停地增多。每天都要抄一点,记一点,这样“日积月累”,学问才能不断进步。你们一定要重视我国的成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都是方法的总结,智慧的结晶,要深刻体会其中的精髓。抄书什么时候最难?打开书,抄第一条的时候最难。一定要沉住气,才能坚持下去。抄书不是盲目地抄,不是做印刷机、复印机,而是一个研究的过程。首先是点读,其次是分析,然后是记录思维的火花。所记的东西不一定很完善,但一定要把思想记下来。在此基础上,将同类的资料和看法归结成小堆,整理以后,写出三四百字的小札记。小札记写多了,再进行分类集合,就可以写出小文章。小文章积累多了,再加以整理,就可集合成一部小书。在小书的基础上,再搜集,补充资料,就能写出部大书来。我的文章和专着大多都是这样写成的。所以说,读书研究一定要掌握“分合法”,先把读的书分开,再把它们合并,先分,后合,先有灰石砂土,才有高楼大厦。学文科的人一定要勤于积累。文科是很养老的,年轻时多积累,年老时就足够所用。二三十岁时一定要想到有一天会老,脑力体力不会永远旺盛,记忆也不会永远的过目不忘。你们不要被古人所欺骗,我非常反对“一目十行”的说法,这不是效率高,而是肤皮潦草。读书应当“十目一行”,一定要把书吃透。从“一目十行”到“十目一行”的转变很痛苦,但这是真有所得,而不是夸夸其谈。

同类推荐
  • 平水散文集

    平水散文集

    文学天地广阔而浩瀚,好的文学作品像灯盏给予人希望,像井泉润泽人心灵,它可以超越时空直抵人心。子洲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方蕴涵热情的热土,是一块生发文化的活壤,这里不乏聪慧、执着、笔耕不辍的文学爱好者,也不乏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学作品。编一本书,就是在文学的山阴道上添一道风景,就是给人们的心灵投送一束阳光——《平水散文》编辑出版的初衷就在于此。
  • 明治:含苞待放的新时代、新女性

    明治:含苞待放的新时代、新女性

    本书是日本作家茂吕美耶以明治时代为背景,介绍当时传奇女性及其生活方式的文化随笔。明治时代是1868年至1912年,是日本通过各项改革迈入近代化的时期,并通过一系列战争迈入列强的时期。作者在本书前一半介绍了明治新日本的社会衣食住行的变化,社会风貌,婚姻制度,女性地位等。后一半着重介绍了明治时代的新女性,这些新女性走在时代前端,大多是在教育、医疗领域开辟新天地的代表女性。作者的文笔非常通俗,对了解日本女性地位的发展演变具有普及启蒙作用。
  • 让我们一起恨天才

    让我们一起恨天才

    策划了《范冰冰×男人装×蜷川实花》《天体狂想曲》等成功杂志大片的《男人装》人物总监汪洋,痞子的外表下藏着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贴。拍过无数美人,面对美女却还会无措。这样一位“做游戏文章能真游戏,写妙趣故事能真妙趣”的文艺青年,终于把自己对时尚、生活及人生的独特见解集结成76篇精彩的随笔集,得到瘦马、庄雅婷、李海鹏、杨幂等各界名人的高度肯定。他的文字既辛辣讽刺,也风趣调侃,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带着一股认真执拗劲儿,个性,但不激进,坦率直白的把他所思所想剖给你看,《让我们一起恨天才》带你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启发你的思想,用文字戳中你的心,启发你找到属于自己的观察生活的方式。
  • 绿皮火车

    绿皮火车

    《绿皮火车》是当下中国最具人文精神的民谣诗人周云蓬2011年至2012年年初的杂文合集。他把自己“游唱、知人、遇事”的经历写成文字。他关心很多事情,关心很多人,这位盲人歌者内心广阔的世界,会令“正常人”倍感羞愧。
  • 纸年轮:民国以来百年中国私人读本

    纸年轮:民国以来百年中国私人读本

    一个普通读者,以淳朴心情,在寻常可遇的读物中,从辛亥革命那年起,作了一次年轮式阅读。百年烟雨里的百种读物,书里书外的千字短文,渐聚成纸上年轮。“轮”中之书,有名著,如《宽容》、《傅雷家书》,也有教材、课本;有政治,如毛、邓著述,也有经济;有战争,如《第三帝国的兴亡》,也有和平;有歌颂,如《中国》,也有批判,如《娱乐至死》;有民国初年的《新修身》,也有新出不久的《荒废集》……不拘一格,随遇而读,如年轮之成,不规则,却自然,真实体现出了阅读的平民性质,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原是每个读过书、写过作文的人都不难做的”。书中文字质朴,史料丰富,时见精彩。书影则匠心独运,蕴涵丰厚,味道绵长。
热门推荐
  • 清穿之清风入君心

    清穿之清风入君心

    洛玉茹本是神界中唯一一位女上神,有着家人们的宠爱,身边人的保护。奈何一生太过顺遂,被天道所不容,魂穿异世,来到清朝体验异样人生。
  • 邪王的懒妃

    邪王的懒妃

    懒人系列终回本:常言,偷得浮生半日懒。当不能偷得浮生又想懒时怎么办?当然是光明正大地懒啦!从小懒到大的庄书兰就是这样想的!当前世成为记忆时,庄书兰更是决定将这懒人做到底。管他冷嘲热讽也好,闲言碎语也罢,她庄书兰不会因此而改变!且看懒人如何笑傲官场沉浮,冷看朝野纷乱!————情景一:“美男,来,给本姑娘笑一个!”一手托起某男精致的下巴,拇指轻刮着脸颊,“啧啧,这肌肤,比姐姐我的还要好!哎!平日里用的是哪个牌子的保养品啊?”……某男呆状,第一次有种叫耻辱情绪袭上了心头——他居然被一个还未并笄的小女孩子给调戏了!情景二:“跟了本宫,他日你就是一国之母,光宗耀祖!”某男拦下某女,半带着威胁地喝着。“光宗耀祖这件事,不归臣管,你去找别人吧!”轻弹去不知何时落在肩膀上的树叶儿,微微一笑,“时辰不早了,臣得回府休息了!”情景三:“你想从这游戏中退出?”媚眼一抛,却让人不寒而颤。“我还有权力说不吗?”某女惨淡一笑,带着狡黠,“既然是你将我带入这游戏中,你怎么可以置身事外?所以,我们成亲吧!”情景四:“……新娘请下轿!”第一声,无人答应……“请新娘下轿!”第二声,还是无人答应……“请新娘子下轿!”直到第三声时,轿里忽地传来慵懒的声音,“呀!我怎么睡着了?四儿,现在什么时辰?为何迎亲的轿子还不来?”————〖精采多多,敬请期待。〗————懒人系列:总裁的懒妻帝君的懒后懒凰天下风流佳人系列:风流女画师新坑:轻松+现代+都市+网游+青梅+竹马=恋上恶男友情链接:逍遥王爷的穿越妃本色出演绝焰煞神
  • 清末超能者

    清末超能者

    你想要什么?你最爱什么?你在做什么?我想要这天下,我最爱这如画江山,我正在做的,就是征服……
  • 拾荒世间事

    拾荒世间事

    我不知道你有着怎样的经历,也不知道你的经历带给了你什么感受,但是我想请你走进这里看一看,这里或许会有你感同身受的经历。
  • 邪尊的宠妻

    邪尊的宠妻

    那一夜的大火,烧去了她全部的爱恋,灭门之恨,江湖风雨,一朝红颜醉,倾尽万古柔,当她浴火重生,再临尘世,万丈光华,灼了谁的眼?玉洁冰清,迷了谁的情?前世千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这一次的擦肩?是谁辜负了谁的情,又是谁会错了谁的意?
  • 红白喜事

    红白喜事

    其实我不想写简介呢,但是它必须要20个字才可以,有20个字了吗,应该有了吧
  • 不乖小小妻

    不乖小小妻

    情窦初开的她,前后遇上了生命中的两个男人。可惜他们不是来的太早,就是来得太迟。挣扎在这两个男人的爱恨情缘中,她该何去何从?高高的宫闱苑墙,阻挡的只是无法逾越的身份。阻隔不断,彼此无悔的相守相望。那么错爱一生又何妨!
  • 五胞胎II绝命杀机

    五胞胎II绝命杀机

    他是一个想要认真保护和珍藏一段爱情的男人,不平凡的身份注定他不能平凡的一生。她们是性格各异、模样一致,渴望幸福却又无力摆脱现实束缚的五胞胎姐妹。她们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她们的需求,就是他的追求。爱情开始了,幸福降临了,然而戏剧般的现实考验,让他们的爱情注定波折。一个个看似机缘巧合的背后暗藏杀机,只手遮天,有时也是一种光环的累赘。风起云涌,爱恨交织下,他是否能够撑起一片天?
  • 快穿之宝贝有点疼

    快穿之宝贝有点疼

    知软是天道霸霸的宠儿,整个人如同她的名字一样,知书达礼,软萌可爱。而有一天小白兔被大灰狼盯上了……在其无所不用其极坑蒙拐骗之下,某天道爸爸含泪望着自家闺女儿:“呜呜呜!闺女儿,保重自己!至于那个狗男人管他去死!”就差没咬小手绢了。知软:“……”那个狗男人一脸鄙视:“呵。”“软软小可爱,过来,抱抱。”“嗷。”温香软玉在怀,狗男人才不和吝啬鬼计较。嘴角勾起一丝笑,得寸进尺的把头埋在知软的脖颈中,蹭了蹭~天道爸爸:“!!!”辣鸡!你没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