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96700000002

第2章 代序 纵横“三学”求真知——访来新夏教授(2)

第三点是一定要尊重传统,尊重前人的成果。所谓创新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绝不是不尊重前人成果,自搞一套。要相信一点,历史是在很公正地筛选。那些经过历史考验保存下来的文献,必定有它的道理和价值。学术固然有愉悦自身的功用,但这样的“为己之学”只是学术的一部分,“为人之学”才是学术的根本立足点。我一直觉得,读书要做善举,我编着《清人目录提要》、《清人笔记随录》、《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等书,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我最近成书的《书目答问汇补》,汇总了各家批注和相关资料,方便了他人,免去了后来者奔波于图书馆的劳累,延长了他们的学术生命。现在的文史研究之所以进展不快,跟很多学人不屑于为人服务有关。大家都想着尽快搞出自己的一套,默默为人奉献的就少了。“为人之学”必须要有耐心,不是一年两年可以成就的。我写《清人笔记叙录》,积累了几十年,到晚年才出版。我现在担任的国家大清史项目“清经世文选编”总共二百多万字,没有多年阅读积累,也不可能承担得起。此外,我现在一两年出一本随笔集,工作量也不逊于你们年轻人。总之,任何时候,心中都必须存有一念,即“为别人所用”。“天增岁月人增寿”,只有“为人之学”方能达到这一目的。

最后讲一点,做学问不要赶风。你只要做好你这块领域就行了,不要什么热潮都去赶。现在流行“国学热”,我在《中国文化》上发文,说赞同国学,但不赞同“国学热”。现在问你国学是什么?你能透彻讲明白吗?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国学。国学应当提倡,但不是拿国学作工具,谋一己私利。现在的“国学热”不是真正学习和普及国学,而是炒作,是商业行为。我在《中华读书报》上发文说,于丹的心得是于丹的,不是你的心得,你应当回到经典去求你的心得。学术有“显学”,也有“晦学”,不要光顾“显学”,也要注意“晦学”,不要什么都赶时髦,而要坚持做好选定的方向。如果你是做清史的,清史有很多领域都值得研究,比如清承明制问题、清代国史问题、清代的吏治问题。为什么有了养廉银,却养不了廉?陋规又加陋规,陈陈相因,这对现在治理腐败很有启发意义。另外诸如漕运、河工、铜政、盐务等问题对当前都有借鉴意义,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只要选中其中一个领域深入研究,踏踏实实地干,都会有成果。等研究有所得时,依然要保持一个“冷”的态度。作为学者,要经常保持一个“冷”字,求学时,要坐得起冷板凳,干事业时,要经得起冷遇,观察事务,则要保持冷眼。这里的“冷”指的就是沉着、平静、淡然。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坐“冷板凳”与吃“冷猪肉”》,讲的就是这个问题。一个学者,只有持有这样的态度,学问上才能有建树,才能为社会作贡献,为百姓所铭记,才能到文庙里吃冷猪肉。做学问不是求荣华富贵,要发财,要当官,就不要走这条道路。当然我讲这点,并不是完全反对当下的学术炒作热潮。炒作也有一定作用,能引起社会关注,扩大学术的影响力,问题是对大众应当予以引导,而不是误导。现在的国学热就是误导甚于引导。

来先生,能谈谈您对国外史学的看法吗?您认为在借鉴他们的研究经验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对国外史学,我了解不多,但有一点感触很深,就是国外学者能从基础做起,从关键点切入的治学风格。国外真正史学家的作品都是求真求实的。我看过他们的一些着述,也很佩服他们的治学精神。我和一些美国、日本的史学家交流,他们都很羡慕中国的文献储藏量,既有档案,又有载籍,还有地方上的金石碑刻,他们认为中国是“无处没有史料”。不过同时,他们也比较委婉地批评了中国人不太珍惜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他们还认为中国的一些学者急于求成,不是自己去源头挑水吃,而是从人家水桶里舀水吃,常常使用二手资料,而不重视去掌握第一手资料。有些外国学者来中国一两年,就泡在档案馆,从源头做起,从最基础的史料发现新的研究课题。他们的史料功夫很切实,也很注意历史的细节,擅长抓住研究的切入点,比如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就抓住了中国历史上这一瓶颈期、转型期做文章,所以能有创见,也很有学术价值。另外,我觉得国外学者“和而不同”的学术风格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不搞“一言堂”,而是各抒己见,经常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再求同存异,寻求合作。他们的“和”是从不同中求得的,就像乐队演奏,黑管是黑管,大贝司是大贝司,决不会混淆,但是合起来呢,又能奏出优美的旋律。所以说先得有不同,才能有“和”,这是问题的重点所在。另外,在社会史和历史人类学方面,也要多加借鉴。中国传统史学也有实地调查的传统,但主体上仍然是文献编撰学。历史学应当吸收社会学注重调查研究的方法,应当加强田野工作。我的一个老学长李世瑜是研究秘密社会的,他通过调研美国一个小镇,发现了天主教的一百六十余个教堂,这是以前闻所未闻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个专门的口述历史研究馆,收集了大量的口述资料,虽然不一定都完全真实,有避讳和避重就轻现象,但毕竟是第一手的材料,有其独到的史料价值。重视实地调查还有助于从现实中找寻问题。华盛顿大学的郝瑞教授为研究中国近代人口的迁徙、流量、生息等问题,就选择浙江萧山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在掌握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带着助手,并邀我这个萧山人参加,亲自到萧山实地考察,并就地扩大资料量,从分析当地姓氏宗族入手,寻求人口迁移变动的真实原因。这种深入实际,解剖麻雀的“小题大做”的研究方法,所得到的成果,就比较接近真实,值得我们吸取借鉴。比如我们研究清代的“堕民”问题,光从文献中爬梳还不够,必须实地去考察。浙江慈城有很多“堕民”后代存在,通过对他们的走访调查,就可能得到史书上未记载的资料,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总之,对国外的研究成果必须要关注,不能自我封闭起来,而是要择善而从。我是主张融合的,光抱着乾嘉家法不放,并不是治学的最佳途径。当然在此过程中,也不要一味接受,而是要懂得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善于取长补短。

来先生,南开历史学的精神是“惟真惟新,求通致用”,在致用方面,除了专业研究外,您主要是通过杂文的途径把学术返还给民众,服务于社会。您能谈谈历史知识传播的问题吗?

我之所以写杂文,也是从“为人之学”的角度考虑的。传统历史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从文献到文献。这点从专业本身来讲没错,但是从更大的社会角度来看,就不免有空对空的嫌疑了。很多历史学家的研究过程就是个自我愉悦的过程,是一个人在“独乐乐”,看了许多书,发现了一些问题,写了几篇文章,就是给学术圈子里的千百十号人看看,大家一块儿高兴高兴,乐和乐和,而没有去想如何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让无数倍于圈中人的更多人去了解、去接受。历史学家对这块阵地的拱手相让,正好给那些投机热炒者提供了空间。所以,我是赞成学者去讲历史的,也是赞成用影视、广播、网络等多种传媒手段传播普及历史知识的,但是必须有一个底线,就是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他人负责的态度,提供给大众尽可能接近历史真实的信息,而不是打着专业的幌子,拿历史作工具,故意迎合大众的不正常心理,以达到牟取私利的目的。这是我坚决反对的!这样做比原来的自我封闭和稗官野史戏说的流毒更广、贻害更深!

总之,历史学家不但要求真,也要求新;不但要务实,也要致用;不但要自适,也要为人;不但要研究历史经验,也要紧扣时代脉搏;不但要坚守学术阵地,也要开辟新途径,耕耘新天地。如果还是囿于一隅,抱残守缺,光在爬梳文献中打圈圈,那历史学就不仅是面临困境,而是要走向绝境了!

来先生,您在专业史家和杂文家间的角色递换如此自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您出色的文笔,您能透露下历史写作的秘诀吗?

好的。你们可能还不知道,我在历史系开过一门写作课。我觉得写作是个技巧活,除了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程序。程序过了,就是八股,没有程序,就成不了文。所以,我开写作课时就讲了各种文体,讲如何取材,如何论述,如何写景写人,使学生了解写作的基本规范。任何一个学历史的人,心中必得存有一念,即兼融文史,同时掌握文献和文字。古人云:“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文字是把知识传给第三者和更多受众的重要工具,所以必须予以重视。那么,如何写好文章呢?我觉得首先要有积累,要多读、多背、多记名人名篇,丰富自己的语言和词汇。其次是要从小处着手,要学会写小文章。我在辅仁读书时,陈垣先生教我们写文章,就定了个规矩,超过五百字的不收。我当时还耍了个小聪明,写小字,一行当两行。陈先生发现后就把我喊去,教导我说只有会写小文章的人,才能写大文章,才能真正放得开。这话我一直牢记于心。另外,写文章切忌一挥而就,要保持冷处理的态度。思考主题时要冷静,写完后不要急着发表,先放放,让思想有回旋的余地。发现了问题,要不怕麻烦地修改。要让三种人给你提意见:一种是比你强的人,一种是和你同水平的人,另外一种是不如你的人。这样不但得到教益,也了解了各种层次的人对本文的接受程度。提完意见后要继续修改,字斟句酌地改,特别要注意虚字,这是最不好用的。最后一点,写文章一定要善于触景生情。文献也是景,看书就是进入到场景中去,但更重要的景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一定要多接触群众,多观察世态。世态是最激发思想的,多听多看,就有了内容,就会思考。比如,有一次我在大街上走,看到许多家长背着提琴盒,背着画板,领着孩子去上培训班,大热天,汗流浃背,我就写了篇文章,题目叫《饶了孩子吧》。我看到一些教授热衷于念博士,就写了篇《我好想考博啊》。我写《且去填词》,给宋仁宗翻案,认为宋仁宗让柳永填词,不是狭隘,而是知人善用,要没有他的谕旨,就成就不了柳词的光辉。我之所以有这个观点,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有次我听到楼下的小贩吵架,有人就说:“吵什么吵?该干嘛干嘛去!”这句话就给了我启发,令我思考,现实生活中不就经常有不安本分、一肩多挑、越俎代庖的事吗?有些学者为了行政工作,把学术给耽误了,学者就且去研究嘛,有些文学家担任了社会兼职,何必呢?文学家且去写小说嘛,如果人人做好本职,工人把工做好,农民把地种好,当官的把官当好,经商的把生意做好,学者把学问研究好,这样我们的社会就能和谐得多。

总之,写好文章的秘诀就在于九个字:“背得多,看得多,写得多。”要勤于写,笔头快是练出来的,不是什么人都是生来倚马可待的。

来先生,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常面临博和专的矛盾,能谈谈您对此的看法吗?

我的意见是不要怕杂。杂不但有助于开启思路,还可增加见闻。做学问太纯容易闭塞思路,所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并不可取。有些人认为战线不要拉得太长,我觉得一个学者的知识储备量必须得大。金字塔屹立千年不倒,就在于底部宽大。我有个看法,一人一事不宜作博士论文的题目,这样会束缚自己的学术道路,也不利于将来教学研究。我任南开校务委员时,曾提出学生住宿应当文理相杂,也是出于这个目的。我念大学时读的《中国史大纲》,跟现在按朝代论述的中国史教材不同,它是按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分章节,按时代论述,这就有利于突破朝代的框框,形成通贯的认识。像我写的《书文化的传承》,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总之,不要怕杂,杂而后才能显正。当然也要注意杂而不乱,我提的杂是博杂,而不是驳杂。

来先生,能谈谈您对学术界和青年学子的期许吗?

作为一个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要特别注意避免浮躁之气,要读好书,做好人,做个实实在在、不想走捷径的人,这样才可以有所成就。成就不是靠走捷径求来的,而是靠坐冷板凳,靠积累所得。在这里,我想对你们提八个字:“博观约取,好学深思。”这是读书的方法,也是治学的方法。“博观”和“好学”是一个范畴,这是做学问的第一步。只有读书多了,涉猎广了,你的视野才能打开,才懂得比较。比如学明清史的人,就应当懂点汉唐的历史,以此作背景,才可以比较,才能明白明清的历史地位。历代的典章制度对前代都有追承和借鉴,所以必须往上追寻,比如明代内阁制对清代的影响,六部理事与南北朝六曹理事的关系,摊丁入亩与一条鞭法的关系。除了古今比较,也可以作中外比较,比如清代与朝鲜李朝在各方面的关系和比较,都可以启发思维。有了博观和好学的基础,还要懂得深思与约取。学而不思则罔,不懂得思考,就认识不到事物背后的实质。约取就是提炼,一块废铁可以熔化成钢,关键就在于掌握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我们研究历史,就应当抓住史料中蕴藏的精神实质。比如清代笔记中记了一个大雷雨后在庄园里留下大脚印的故事,说某地的一个地主,为富不仁,欺压乡民,有一次下大雨,电闪雷鸣,地主家遭到雷劈,夷为平地,现场留下一个大脚印,而其他村民家却安然无恙。这样一个表面荒诞的志怪故事,却蕴含着当时人们的观念和期许。我们就应该把这些挖掘出来。历史是讲究细节的,往往不是桌面上的事、不是太大的事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就是要从这些问题中约取、提炼、归纳出精神实质来。

(夏柯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刁培俊系厦门大学历史学系教师,博士)

(原载《历史教学问题》,二八年第一期)

附记:《来新夏书话》续篇既编讫,尚无序言。检存稿中有二八年第一期《历史教学》所载夏、刁二君的访谈录,内容主要是我的读书经历,即以之作代序。

同类推荐
  • 我的现实 我的主义

    我的现实 我的主义

    本书选取了当代著名作家阎连科与评论家、翻译家的多次有关文学问题的对话,追寻土地、介入现实、谈论语言、评论世界文学,在观点交锋和激情碰撞中,勾绘出一幅文学图景。这是一本写作宣言,一次生命剖析,一场从土地出发的文学之旅:阎连科畅谈自己三十年写作历程,细数笔下故事与人物的诞生,纵论世界文学名家。第一次提出了“神实主义”创作观念,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 隐形生活

    隐形生活

    这是一个结局早已被注定的故事,作者用泪水写就了它。他们一个是由于意外而遗落人间的天使,一个是空降医院的不速之客。17岁的伊万是白俄罗斯莫济里医院(收留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罹患重病的孤儿)的重病患儿,他天资聪颖、喜爱读书,却在呱呱坠地时身体就严重畸形,只能靠轮椅生活。直到同样17岁并患白血病的波利娜来到医院,一切都变得有所不同。爱情的到来让苍白的病房瞬间变得五彩斑斓!可是,波利娜快要死了……伊万用自己的鲜血、自己所有的力气,陪伴波利娜一起面对死亡。而三年后,伊万在唯一疼爱他的护士家中死去。——这是一个结局早已被注定的故事,却是世间最美好的故事。
  • 乌托邦(英文版)

    乌托邦(英文版)

    托马斯·莫尔的代表作《乌托邦》作于1516年,用拉丁文写成,1551年被译成英文。“乌托邦”即“乌有之乡”之意,是一个假想的岛屿。这个“乌托邦岛”长500英里,宽200英里,呈月牙状。岛上居民的文化与教养远远高出其他所有地区的人。人们无忧无虑,人人平等,信仰自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每个人只需完成同等的劳动,财产共享。“乌托邦”实现民主的最高形式是全岛大会和议事会。“乌托邦”几乎没有法律,也不存在律师,由人们自理诉讼,法官做恰当的判决。托马斯·莫尔在批判社会黑暗与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完整的“乌托邦”社会蓝图,对“公有”的前提与内涵,做出合理而系统的阐释,突破了封建君主政治模式与基督教“王权神授”政治理想的禁锢,蕴含了近代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意识,对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 江南词典

    江南词典

    如果将江南看成是一首诗,这至少会得到杜甫、白居易、张若虚、杜牧、柳永、苏东坡等一流诗人的支持。同样,在张继、寒山等一些次要诗人的作品中,江南也还是伸手可以触摸的。我相信江南就是由这些诗人用一些特定的语言发明出来的。这个可以触摸的江南大抵由以下的语词构成:塔、杏花、春雨、满月、杨柳、旧桥、寺院、石板弄、木格子花窗……当然还有少不了碧绿的水。这是一个名词的江南,她完全可能是一次语词的盛宴。
  • 瞿秋白文选

    瞿秋白文选

    瞿秋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这本《瞿秋白选集》是“经典纸阅读”系列丛书之一部。收入瞿秋白散文、杂文、文论和政论代表作,文本上详加勘订。对于读者了解瞿秋白的人和文都大有助益。
热门推荐
  • 帝王统驭智慧谋略

    帝王统驭智慧谋略

    本书分“治国方略篇”、“能言巧辩篇”、“文韬武略篇”等十部分。内容有:李斯献言助国兴邦、洪秀全失策丧天国、郑灵公戏言取祸等。
  • 机遇的把握

    机遇的把握

    有些人将旅行视为生活,有些人的生活就是旅行。生活在京都的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旅行,每天都在发现。曾几何时,我们都被庸庸碌碌的生活磨损了敏锐的感性,忘记了这世界的许多美好。偶尔沉淀下来,想写下一点什么,才发现很多值得留恋的东西。将每天见到的事物记下,或摄影、或涂鸦,一把茶壶、一扇窗,点滴记下,都是生活。生活的味道就此氤氲地发散。"
  • 为了她我成为了魔法师

    为了她我成为了魔法师

    这是一个魔法的世界,一名少年为了保护心爱之人毅然踏上了成为魔法师的道路
  • 九天帝纪

    九天帝纪

    无上的超级功法,超级逆天特殊体质,妖孽般的天赋!神马都是浮云!要的就是凌驾九天,抒写传奇!
  • 博弈论星

    博弈论星

    我认为的,最真实的,王者大陆,敬请期待吧!(?˙ー˙?)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之回到年少时

    重生之回到年少时

    林少安,她这一生都活的浑浑噩噩,不知所以,从少年事情开始,她就活在别人的建议之下,从未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直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刻。她才幡然醒悟,才明白自己这一生活的到底是多么的失败,本以为要含憾而终,却发现,再睁眼,林少安却回到了年少时……这一次,她再也不会甘愿沦为平庸,懦弱不敢争取,那个曾经烙在她心头的白月光,那些能够发亮发光的机会,属于她的,这次,她一个都不会放过!
  • 凛风传

    凛风传

    身负血海深仇,习得绝世武功,虽是一女子,但不敬纲常伦理,誓要把暗黑世间,搅个天翻地覆。女主无敌。
  • 吾唤世缘神

    吾唤世缘神

    吾观人界沉浮,前生后世,千里姻缘一线牵!嗯?不是月老!请叫我神君大人!
  • 16岁的小财

    16岁的小财

    16岁的少年们,纯洁美好。殊不知,这个社会背后蕴藏着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