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70400000010

第10章 《三国演义》

了解《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懂得这种成书过程对小说的影响;分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分析诸葛亮、曹操和关羽的思想性格;分析《三国演义》的布局。

第一节 章回小说的产生

一、章回小说

古代最早的长篇小说是历史小说,因为在长篇小说这种形式尚未成熟的阶段,历史的兴亡成败可以最方便地提供长篇小说所需要的巨大内容。与此同时,借助史书的庞大规模,小说家也可以不太困难地构筑起长篇小说所需要的巨大框架。小说成熟以前,没有别的文体比史学更善于叙事。

章回小说几乎就是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这和长篇小说最早来源于说话艺术有关。讲史一次讲不完,这就存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问题。为了吸引听众第二天继续前来,艺人常常在故事的节骨眼上打住。这也成为章回小说形式上的一个特点。章回小说每回有回目,回目一般是对偶的两个句子。回目的作用就是概括本回的主要内容。

二、世代累积型的小说

古代的一些长篇小说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杨家府演义》、《隋唐演义》、《说岳全传》、《龙图耳录》等都不是某个作家的独创,而是集体的创作,是世世代代累积而成的小说。小说史家将其称为世代累积型小说。

从成书过程来看,这些小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开始有一点史传的根据、民间的传说、野史的记载;逐渐地被用作诗词的典故,成为说唱文学的题材;宋元以后,进入瓦舍勾栏,得到说话艺术的浇灌、戏曲的滋补;又经过了无数无名氏的修饰加工,直接地反映民众的喜好、民众的爱憎、民众的欣赏习惯,故事越讲越热闹,情节越来越丰富复杂,人物性格越来越生动丰满;最后由一个或两个写定者,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艰苦的再创造,大致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杨家府演义》、《说岳全传》、《隋唐演义》、《三侠五义》均属世代累积型的长篇小说。它们的思想倾向、结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风格等方方面面,均与世代累积的成书过程不无关系,而和作家独创的作品有所区别。

第二节 成书过程和思想倾向

一、隋唐以前的三国故事

全像三国志演义 明万历周曰校刻本

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泛地流传。晋人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为三国的兴亡成败描绘了基本的线索,为风云变幻的三国故事构筑了初步的框架,为三国时期众多历史人物的生平轨迹、思想性格作了粗线条的勾勒。当时的一些笔记小说,譬如裴启所著的《语林》、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中,已经记录了一些三国人物的故事逸闻。譬如《语林》中就有管宁和华歆园中锄菜、诸葛亮与司马懿战于渭水、曹操梦中杀人、杨修分析曹娥碑、曹操会见并追杀匈奴使者的故事,这些故事都被后来的《三国演义》所吸收。南朝刘宋的时候,裴松之为陈寿的《三国志》作注,裴注保存了汉末和三国以来的大量史料和传说,这些史料和传说为后来三国故事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隋唐时期的三国故事

隋唐的时候,三国故事通过诗歌和杂戏的形式,更加地深入民间和宫廷。据《太平广记》第226卷“水饰图经”一条的记载,隋炀帝杨广曾经与群臣一起在曲水观看“水饰”72势。所谓“水饰”就是指游船上用水力机械操纵的各色木偶。其中有表演“曹操浴谯水击水蛟”、“刘备乘马渡檀溪”、“魏文帝兴师,临河不济”等故事的傀儡戏。唐代的寺院里,讲说着“死诸葛怖生仲达”的故事。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骄儿》诗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句子,形容当时的儿童模仿三国人物的情景。我们可以由此而联想到三国故事在当时的流传和影响。唐诗中歌咏三国历史人物的作品很多,其中又以歌咏赞颂诸葛亮的作品最多。杜甫的诗集里就有20多首作品吟咏或提及诸葛亮。唐诗对于三国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气质风度的渲染,无疑启发了《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

三、宋元的“说三分”

宋元时,三国故事广泛地出现在各种艺术门类。不但诗词、散曲、笔记中有三国故事,绘画中还有《三顾草庐图》。宋代的都市中,有专门供市民和士兵娱乐的场所——瓦舍。瓦舍中附设有占卜、杂货、饮食等各种服务行业。瓦舍中最受欢迎的娱乐项目之一就是“说话”,类似于今天的说书、评书。有关的资料表明,三国故事已经成为当时民间艺人说话艺术和演唱的热门题材,唤作“说三分”。三国故事成为说话艺术的专门科目,出现了如霍四究那样擅长讲说三国故事的艺人。资料表明,最晚在宋代,三国故事已经形成了推崇刘备、贬斥曹操的思想倾向。

四、元代的三国戏

元代的杂剧里有很多三国戏。在元杂剧700多种剧目中,三国戏的剧目就有近60种,现存的尚有21种。著名的元杂剧作家,譬如关汉卿、王实甫、高文秀等,都写过三国戏。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包括了自汉末战乱至三国统一于晋的近100年的历史过程,其中涉及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之战、隆中对、赤壁之战、孔明隔江斗智、刘备取四川、汉中大战、彞陵之战、诸葛亮北伐中原等重大历史事件。与此同时,皮影戏、傀儡戏、院本、南戏等也都表演三国的故事。有些杂剧中的情节并没有被后来的小说《三国演义》所吸收,但是,多数杂剧都为小说提供了创作素材。从现存的剧本来看,元代的三国戏拥刘反曹的倾向已经非常鲜明,具有浓郁的民间文艺的色彩。

五、《三国志平话》

元代留下了讲说三国故事的长篇话本《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所谓“话本”,就是说话艺人讲述故事时所用的底本,或是指摘录史书、复述史书的通俗读物。《三国志平话》是一部元代至治年间刊刻的长篇话本,标明“建安虞氏新刊”,有8万多字,分上、中、下三卷,每页有上下两栏。上栏是画,描绘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下栏是叙事的正文。《三国志平话》与后来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相比显得比较稚拙粗疏,但这部长篇话本为《三国演义》的总体结构、人物塑造提供了蓝本。其内容已经包括黄巾起义、桃园结义、张飞鞭督邮、三英战吕布、王允献貂蝉、白门楼斩吕布、曹操勘审吉平、关羽刺颜良杀文丑、古城会、刘备跳檀溪、三顾孔明、火烧新野、张飞拒桥退曹兵、孔明出使东吴劝说孙权周瑜、黄盖诈降、赤壁鏖兵、华容道、周瑜使美人计、孔明三气周瑜、曹操杀马腾、马超战渭河、张松献地图、刘备入川、雒城庞统中箭、义释严颜、平定益州、单刀会、定军山斩夏侯渊、水淹七军、刘备伐吴、白帝城刘备托孤、孔明七纵七擒、斩马谡、百箭射杀张郃、秋风五丈原、三家归晋等一系列故事。《三国志平话》的民间文学风格非常鲜明,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染上了草莽英雄的色彩,其中张飞的形象尤为突出。《三国志平话》尊刘贬曹的倾向已经非常突出。从艺术上看,《三国志平话》还属相当粗糙的作品。

六、罗贯中的集大成

除了说话艺术以外,北宋时还有“斩关羽”等表演三国故事的弄影戏等形式。三国故事就这样通过各种通俗文艺的哺育滋补,同时广泛地吸收了史学著作、野史笔记中的材料,随时都会有新的故事添进来,随时都会有新的人物加进来,虚构的成分越来越重,人物形象越来越生动,情节越来越曲折生动和丰富多彩。元明之际,罗贯中在长期的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终于写成了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所根据的正史,不仅限于《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解,还参考了《后汉书》、《晋书》和《资治通鉴》,较之《三国志平话》更重视历史的真实性。《三国演义》还删削了《三国志平话》中某些荒诞无稽、离历史事实过于遥远的情节或描写。

七、精彩之处全是虚构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书中重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均与历史相去不远;但小说中的精彩部分,几乎都是虚构。从历史上看,鞭打督邮的是刘备,而不是张飞;草船借箭的是孙权,而不是诸葛亮;斩华雄的是孙坚,而不是关羽;颜良倒是被关羽斩了,文丑却并非死在关羽的刀下;为关羽刮骨疗毒的也不是华佗;隆中一带并没有什么卧龙岗;赤壁之战的决战地点不在赤壁,而是在乌林;吕蒙、潘璋并非因关羽显灵复仇而死,他们都是一般的病死老死;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豁达大度之人,可是小说把他写成一个心胸狭隘之人;马谡确实是丢了街亭,但诸葛亮却没有“挥泪斩马谡”,据《三国志·马谡传》记载,马谡是死在牢里;而书里讲得有声有色的曹操行刺董卓、三英战吕布、王允的连环计、孙策的怒斩于吉、火烧新野、刘备的跃马过檀溪、蒋干中计、三气周瑜、关羽的降汉不降曹、华容道放曹操、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祢衡的击鼓骂曹、关羽战黄忠、左慈戏曹操等等,则完全是小说家和民间艺人的虚构。史书上关于诸葛亮出山的事记载得十分简略,而小说却繁衍出刘备三顾茅庐的大段漂亮文字。史书上涉及关羽的材料不多,可小说却描绘出“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这些精彩的篇章大多具有民间传说的深厚基础。

八、尊刘贬曹的倾向

《三国演义》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成书过程,中间经过了无数无名氏的润饰加工。各种不同的材料带着不同的爱憎,先后涌入三国故事的洪流。三国故事长期地在民间流传,三国戏的观众也主要是民众,尤其是市民。这些故事和戏剧经历了民众的评判,从民众的语言、想象和生活经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们的爱憎和愿望。尽管我们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十分复杂,但是,这并不是说它没有倾向,《三国演义》的总体倾向就是尊刘贬曹。特别是在赤壁之战以后,这种尊刘贬曹的倾向得到了更加有力的体现。尊刘贬曹的倾向突出体现于那些来自民间的传说,同时也体现于那些贬曹倾向比较明显的野史中。《三国演义》对于刘备、诸葛亮一方的描写,体现了民众对仁君、仁政的向往;对于曹魏一方的描写,反映了民众对****、奸臣的厌恶和憎恨。成书的关键时期是********、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宋元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偏安一隅而打着“兴复汉室”旗号的刘备集团,被借来喻指汉族政权;而盘踞北方的曹魏集团则被用来借喻正统政权的篡夺者。因此,宋元时期三国故事越来越鲜明的尊刘贬曹倾向,实际上包含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正统观念。

第三节 作者和版本

一、罗贯中与嘉靖本

《三国演义》的写定者罗贯中是小说家、戏曲家。我们对他知道得很少,有关的记载也都语焉不详。只知道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山西太原,一说他流寓杭州,祖籍是东原(今山东东平)。明初《录鬼簿续编》里则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至正甲辰是公元1364年。可见罗贯中生活在元明之际。有人认为,罗贯中大约生活在1315年至1385年之间,估计与事实相距不远。据说罗贯中曾经一度参加反元的斗争,传说他曾经入张士诚幕。明代以后,他就离开政治,专心于小说和戏曲的创作。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称罗贯中“编撰小说数十种”。据说他著有《十七史演义》。现在所存他署名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但是,后面三种小说是否确为罗贯中所著,也还可以商榷。从多种明清《水浒传》的刻本来看,罗贯中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问世以后,受到广泛的欢迎,明代便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刻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三国志演义》的刻本是嘉靖本,也就是嘉靖元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共24卷,240则,每则的前面有一句七言的小目。卷首有弘治甲寅年(1494)庸愚子(蒋大器)的序和嘉靖元年(1522)修髯子(张尚德)的引。从嘉靖至天启年间的刻本中,有一类刻本书名作“三国志传”而非“三国志演义”。其中有关于关羽次子关索一生的故事,是嘉靖本所没有的。有的专家认为,这些刻本虽然刊刻于嘉靖本之后,但它们所依据的祖本却在嘉靖本之前,比嘉靖本更接近罗贯中的原本。也有人认为,嘉靖本和“三国志传”本出于同一源头。

二、毛宗岗本的功过

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底本,参考“三国志传”本,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润饰。嘉靖本中穿插有300多首诗词,这些诗词大多粗俗不堪,毛宗岗删去近200首。与此同时,毛本增加了唐宋名家的诗词。毛宗岗润饰回目,使原书的单句小目成为对偶精工的双句回目。毛氏还删去了一些不甚合理的情节,譬如诸葛亮欲烧魏延于上方谷,诸葛瞻得邓艾之书而犹豫不决等,使小说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修改细节的描写,使伦理道德的褒贬更加鲜明,正统色彩更加突出。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来看,毛宗岗的修改和加工,有改好的,有改糟了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总的说来改好的居多。此外,毛宗岗的评点文字中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对于读者理解欣赏小说有一定的作用。

第四节 战争描写

一、战争描写之大观

三国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三国演义》是一部战争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极为出色,以至于被后人当做一部兵书来学习。《三国演义》中描写了40多次战役,形形色色,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战争或以弱胜强,或以强凌弱,或以少胜多,或以众暴寡,或两弱联合以抗强者,或两强相争而两败俱伤,或内部火并而分崩离析,或挽狂澜于既倒,或功败于垂成,或以智取,或以力胜,或月夜偷袭,或围城打援,或断人粮道,或声东击西,或用火攻,或用水淹,或里应外合,或施用离间,呈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之战争奇观。

二、史学的影响

《左传》和《史记》的作者明白,战争不是一种单纯的军事对抗,而是作战双方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全面较量,包括天时、地利、人心的向背及战争的正义与否。《左传》和《史记》的战争描写,不是单纯地描写战场上的拼搏,不是单纯追求战争场面的紧张热闹,而是以人物为中心,结合人物的个性来描写战争。《左传》和《史记》十分注意突出战争胜负的原因,全部的描写都贯穿这一点,紧紧地扣住战争胜负的原因来一步一步地展开描写和叙述,在具体的描写中,突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重点写“运筹帷幄之中”,而不是写“决胜千里之外”,突出双方在交战决战前夕的精神状态的对比。特别喜欢写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战役,写战争中通过主观努力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劣势变为优势的过程。喜欢写人在战争中的预见,写双方主帅驾驭战争的能力,重视智慧胜过重视勇力。《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将《左传》和《史记》这些传统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赤壁之战

(一)孙刘联盟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很多战役和战争,其中又以赤壁之战的描写最为典型,也最为出色。作者从第四十三回到第五十回,用了整整8回的巨大篇幅来写这样一场战略的决战。当时,曹操有83万大军,而东吴与刘备方面只有几万人马。双方的兵力相差悬殊,形势非常严峻。曹操企图借战胜袁绍的余威,直逼江南,下战书恫吓孙权,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刘备方面希望借助孙权的力量联合抗曹,以实现其“隆中对”的既定战略方针。东吴方面,是战是降,内部意见没有统一。作为领袖的孙权处在犹豫不决的状态之中。投降曹操而心有不甘,抗拒曹操又信心不足。这么一种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这么一次成败在此一举的历史时刻。如果要想继续割据江东,这是一次绝无仅有的机会。形势的危急使东吴内部主战和主和的两派斗争变得非常激烈。诸葛亮就是在这样微妙的情况下出使江东。他舌战群儒,与东吴集团里的主和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针对孙权的畏阵怯敌思想,诸葛亮一面用激将法,一面又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终于使孙权提高了自信,坚定了决战决胜的决心。孙权、刘备终于结成了反曹联盟,曹操想要不战而胜的如意算盘被打破了。

(二)火攻的陷阱

曹操轻敌麻痹,思想准备不足,一接触,就发现自己的水军不行。周瑜方面,则充分利用自己水军的优势,一再地挫伤曹军。曹操在发现了自己的弱点以后,就千方百计地努力,企图加以弥补。但是,曹操方面的每一次努力,都被周瑜顺手牵羊地加以利用。蒋干的劝降,反而因为一封假信,使曹操中了周瑜的离间计,让曹操杀了两个水军将领。曹操担心士兵晕船,便有庞统来献连环计。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曹操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点,也就一步深一步地走近联军所设的陷阱;曹操对水战的问题比较“有把握”之日,也正是联军实施火攻的条件日趋于成熟之时。作者紧紧抓住决战前夕双方主帅的精神状态,进行了有力的对比:一边是横槊赋诗,志得意满,处境险恶,却自我感觉良好,真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一边是小心谨慎,呕心沥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边是骄兵必败,一边是哀兵必胜。这时候,决战的气氛已经十分饱满,真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

(三)山外青山楼外楼

作者在描写曹军和联军对立的同时,又不时地穿插了联军内部的矛盾和纠葛。周瑜的儒将风度、足智多谋和指挥若定被描写得笔酣墨饱。诸葛亮的形象则更为成功,给人以“强中更有强中手”、“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感觉。从诸葛亮这边来看,他和周瑜斗智,不是为了争强好胜,不是一般的赌气,而是站在联吴抗曹的战略高度来有理有节地处理与友军的关系,这就写出了诸葛亮的胸襟识度。赤壁之战的描写,采用了动中有静的写法,把刀光剑影的战争写得有张有弛、松紧有致。有群英会的同窗欢聚,曹孟德的横槊赋诗,庞士元的挑灯夜读。席不暇暖之时,偏有轻松去处,偏有许多闲情逸致。忙里偷闲地穿插调节了小说的节奏,使故事情节不至于一味的紧张,使战争的描写疏密有致,更显出其曲折生动。

第五节 人物描写

一、曹操

《三国演义》在描写军事政治斗争的同时,塑造出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曹操、诸葛亮和关羽的形象尤为出色。“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两句话,成为小说描写曹操的一个纲。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人物形象,是一个能臣而兼奸雄的两重形象。曹操一出场,就给人以复杂的印象。他少年时代就游猎歌舞、恣意放荡;然而他又不同于一般的只知声色犬马的纨绔子弟。他初入仕途便********,革除弊政,表现出一个未来的大政治家的魄力和胆量。他时而奸诈得深不可测,时而坦率得犹如赤子。他有时隐而不露,有时又感情奔放。他可以残忍得令人发指,也可以体贴入微、富有人情。他有骄横****的一面,也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一面。他今天睚眦必报、瞬息不容,明天又豁达大度、不咎既往,把天大的仇恨放在一边。他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同时又是无耻自私的庸人。那即席吟唱的诗人和屠戮人民、发掘坟墓的枭雄竟是同一个人!就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而言,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最难理解的人。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我们不能将一切不利于曹操的史料一概否定,都认为是污蔑不实之词。曹操性格的酷虐变诈也是历史的事实,我们只要看看历史上曹魏集团内部关系的紧张,便可以明白。其次,作者也是有意将曹操描写成一个复杂的形象。曹操形象的复杂性与《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有很大的关系。如前所述,《三国演义》是一部世代累积而成的长篇小说,各种材料带着不同的爱憎褒贬一举涌入三国故事的洪流,这些材料对于曹操的态度很不一样。譬如陈寿的《三国志》对曹操的态度就比较客观,而吴人所撰的《曹瞒传》对曹操就颇多揭露和讽刺。罗贯中在进行最后的加工时,面对大量倾向不一的材料,尽可能地加以协调和统一,但在实际上又遇到很大的困难。这种复杂性还有更为深刻的根源。曹操是一个政治家,在曹操那儿,道德是服从于政治的。从道德上看,曹操的言行似乎处处充满矛盾;但从政治的需要去看,却是时时地服从于现实的政治军事利益。曹操这种人物是东汉末年那个动荡时代的产物,唯有这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式的人物,才能收拾混乱的局面。曹操一生戎马,统一了大半个中国。继起的司马氏父子统一了全中国。而司马氏父子正是曹操的影子。曹操那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处世哲学,和他的才干智慧与权术结合,便构成了文学史上封建政治家的一种典型。由此看来,曹操这一形象凝结着人民对统治者深刻而丰富的认识。

二、诸葛亮

诸葛亮是一位贤相的典型,也是军事智慧、政治智慧的化身。小说第37回,全书近1/3时诸葛亮才出场。但他一出场,就使局面顿时改观,起到了扭转乾坤、力挽狂澜的作用。他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取汉中、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智收姜维,处处表现出高瞻远瞩、足智多谋、指挥若定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的胸襟识度。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地执行既定的方针,呕心沥血地指挥了每一次战役。他严于律己,忠贞不贰,是刘备集团实际上的灵魂。他的决策关系着蜀汉的生死存亡。从全书来看,诸葛亮出山以后,情节才显得风吹云动、精彩纷呈。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看,诸葛亮在全书处于中心位置。书中的一切人物,包括曹操、刘备、孙权、周瑜、鲁肃、司马懿,均成为诸葛亮的陪衬。诸葛亮洞察一切,却偏偏喜欢后发制人。诸葛亮料事如神,却比任何人都小心谨慎。诸葛亮功勋卓著,却并不心高气傲。纵然是大兵压境,他也依然是那么从容镇定,这就是诸葛亮的魅力所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历史上的诸葛亮,不完全是一回事。诸葛亮艺术形象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历史上,诸葛亮主要从事外交和后勤的保障支援工作,而不是前线的指挥官。刘备入川的时候,带的是张飞和庞统。汉中之役、伐吴之战,都是刘备亲自指挥。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作用并不突出,跟小说戏曲中的诸葛亮形象有很大的差距。诸葛亮统一国家的理想,坚忍不拔的意志,他的政治才干,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很为后人所敬仰。尤其是在国家****、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诸葛亮的名字有很大的号召力。诸葛亮去世以后,他的事迹在民间广泛地流传。蜀汉人民十分怀念他,各地要求为诸葛亮建庙的人很多。东晋时,由于民族的矛盾,南北的分裂,诸葛亮的故事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诗中歌颂诸葛亮的作品很多,其中尤以杜甫歌咏诸葛亮的诗歌最为著名。杜甫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诸葛亮的形象染上了浓郁的悲剧色彩,诸葛亮成为一个失败的英雄。宋元时期是一个民族意识空前高涨的时代,诸葛亮讨贼兴复的斗争对于当时的汉族人民具有很大的鼓励作用。著名的爱国将领岳飞就十分崇拜诸葛亮。另一位爱国名将宗泽,在临终的时候,长吟杜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呼“过河”而死。在时代精神的推动下,在说话艺术的孕育下,诸葛亮的故事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对诸葛亮的描写也更加侧重他的军事和政治的智慧。诸葛亮由一位萧何式的人物,变成临阵指挥的三军统帅,变成军事智慧、政治智慧的化身。

三、关羽

《三国演义》的修订者毛宗岗曾经说:“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毛宗岗所谓“三绝”,系指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和曹操的奸绝。诸葛亮、曹操以外,关羽也是一位成功的文学典型。关羽骁勇善战,神武过人,为蜀汉的崛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温酒斩华雄,写出他超群绝伦的武艺。单刀赴会,写出他的大智大勇。刮骨疗毒,写出他惊人的自制力。拔襄阳,围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获庞德,中原震动。曹操甚至因此而考虑迁都。关羽至此而到达了他一生事业的巅峰。可是,谁能想到,这赫赫的战绩却成为关羽最后的辉煌。正当关羽兵围樊城,曹仁苦苦支撑,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吴将吕蒙乘虚而入,白衣渡江,于是形势遂急转直下。吕蒙的军队袭荆州,下南郡,蜀将傅士仁、糜芳投降东吴。上庸的刘封、孟达见死不救。孟达后来还投降了曹魏。关羽腹背受敌,最后走麦城,身死人手。不仅如此,荆州一失,蜀汉从此被封锁在三峡以内。刘备为了替关羽复仇,发起伐吴之役。虢亭一战,火烧连营,蜀军溃不成军,刘备仅以身免。由此看来,关羽之死,荆州之失守,竟成为蜀汉一路下滑的转折点。不难看出,蜀汉事业的衰落,关羽要负相当的责任。关羽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心胸狭隘,好听奉承。终于因为他的意气用事,轻敌麻痹,破坏了吴蜀联盟,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而且给蜀汉的事业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三国演义》的作者特别强调和赞扬了关羽的义。义的观念,一方面反映了百姓对官府、对统治者的失望,对法律的失望,从而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相互的救助上,寄托在侠义人物的身上,因而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另一方面,这种义归根结底,是建立在私人恩怨的基础之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古代极看重个人之间的恩怨,当私人的恩怨和原则发生矛盾的时候,甚至可以置原则于不顾。当私人的恩怨和国家、民族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甚至可以置国家、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三国演义》里大肆渲染的义,是一种小生产者的道德观念,带有强烈的江湖色彩,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其后,桃园结义的形式,既为民众的起义所利用,也为历代的帮会、绿林所利用。

四、其他人物

“三绝”以外,张飞的勇猛无畏、粗犷鲁莽、心直口快、疾恶如仇和坦荡磊落;赵云的浑身是胆、冷静和忠诚;黄忠的老当益壮;孙权的审慎和多疑;周瑜的足智多谋、胆识才干、倜傥风流和心胸狭窄;鲁肃的忠厚老实和顾全大局;董卓的残暴凶狠而不得人心;吕布的见利忘义和反复无常;陈宫的所托非人;陆逊的儒将风度;司马懿的老谋深算、精明干练和大诈似信……这些都让人掩卷难忘。

第六节 艺术手法

一、温酒斩华雄

《三国演义》之描写塑造人物,以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为背景,采用粗线条的勾勒,略貌取神,夸张、对比、烘托,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反复地渲染,以求读者得到鲜明的印象。小说第五回的“温酒斩华雄”是这种手法的一个范例。对于关羽来说,这是他崭露头角的第一次战斗。作者并不急于去描写关羽和华雄的交战,而是不慌不忙地写华雄的骁勇。眼看着联军的将领一个个地败在华雄的手下,先是鲍忠关下搦战,被华雄手起刀落,斩于马下;接着是华雄夜袭孙坚的营寨,追得孙坚落荒而逃;孙坚的赤帻落到华雄的手里,大为丢脸,部将祖茂也被华雄一刀砍于马下;华雄乘胜追击,用长竿挑着孙坚的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鲍信、祖茂以后,俞涉、潘凤又步其后尘;各路诸侯面面相觑,束手无策。作者在这里极写华雄嚣张的气焰,把关羽出场的气氛写得足足的,这才安排主角关羽出场。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写关羽和华雄的交锋,却是避实就虚,写杯酒未凉而华雄已斩。关羽斩杀华雄的迅速、轻而易举,均在不言之中。这就用很俭省的笔墨把关羽超群绝伦的武艺描写得淋漓尽致,真所谓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曹操为关羽敬酒和袁术之怒斥关羽形成鲜明的对照。前者是识英雄于草莽之中,表现出大政治家大军事家的慧眼和魄力;后者是小肚鸡肠,一副势利眼光,暴露出没落贵族的平庸自负。与此同时,联军内部的矛盾与不和已初露端倪。这就使读者对后来联军的分崩离析乃至袁绍、袁术的覆亡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二、诸葛亮的出山

小说第三十七回的刘玄德三顾茅庐,是同一种艺术手法的又一个成功的例子。诸葛亮是作者胸中的得意之人,他的出场,写得百步九折,所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三国之中,蜀汉的建立最为曲折艰难。得孔明以前,刘备四处奔走,寄人篱下,没有根据地,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刘备集团不成其为一支独立的力量。虽有关羽、张飞、赵云一班虎将,但文职人员如孙乾、糜竺等人,充其量只是三流人才。这样一个领导班子,根本制定不出一个长期的、有远见的战略方针。在这一阶段,刘备还远没有割据称雄的条件。南阳得孔明、赤壁破曹操是刘备集团崛起的转折点,作者正是从这样的高度来看诸葛亮的出山,所以他写得那样耐心、那样用心。作者先在第三十五回,借水镜先生的话“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虚写诸葛亮的声望。接着,又借单福(即徐庶)之口来呼应水镜对诸葛亮的赞誉。单福帮助刘备奇袭樊城,大败曹仁;可是,单福在和刘备分手的时候却说,自己和诸葛亮相比,“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又说“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刘备听了单福的话就去拜访诸葛亮,可是,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一顾茅庐”的结果是领教了崔州平的一番迂腐言论。“二顾茅庐”的收获是见到了诸葛亮的两个朋友。尽管两次拜访都没有什么结果,但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却已经写得笔酣墨饱。“三顾茅庐”总算没有白跑,可惜诸葛亮午睡未醒。作者在这里对刘备礼贤下士的诚意作了最后一次考验。诸葛亮不出则已,一出就成为舞台的主角。他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使读者为之屏息凝神。诸葛亮高卧隆中,对天下大势却了如指掌。他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敌我友三方的形势和力量对比,为刘备制定了先取荆州、后取川蜀的战略方针。刘备后来基本上执行了这一方针,赢得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充分证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三国演义》的同情无疑是在刘备、诸葛亮一边,可是,刘备的形象却并不成功。作者显然是有意识地处处将刘备与曹操相对比,以刘备的仁义来反衬曹操的残忍。在刘备身上,显然寄托着民众对仁政的理想。但是,当作者按照仁君的标准来规范小说中刘备的原型的时候,他所得到的却是一个可敬而不可亲的人物。当作者在努力刻画刘备的仁义的时候,却反而暴露了刘备的虚伪。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尖锐地讽刺道:“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事实也确实如此。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人物自身的逻辑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刘备在本质上和曹操没有什么区别。在当时,不是应该由谁来统一中国,而是谁有力量来统一中国。这个“力量”不仅包括军事的,而且包括政治的、经济的乃至文化的内容。逐鹿中原的各路诸侯无不遵循弱肉强食的原则,即便讲仁义也是为了笼络人心。曹操是这样,孙权是这样,刘备也没有例外。刘备集团的两次大发展,都是以牺牲其他集团的利益为前提的。刘表集团是第一个牺牲品,刘璋集团是第二个牺牲品。刘备的入川是突出的例子。夺取了荆襄地区以后,刘备集团就开始注意川蜀刘璋方面的一举一动。恰好刘璋集团的内部出现了新的动向。益州集团的代表人物之一张松,企图依靠外力推翻刘璋的统治。但是,张松对曹操的傲慢态度深感失望,这就给刘备集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刘备集团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遇,加紧拉拢张松,了解了川蜀的军事政治内情;并通过张松,联络了法正等重要人物作为自己的内应。恰好刘璋天真地希望刘备来帮助自己抵御那个威胁西川的张鲁。刘备对于沃野千里的西川早就垂涎三尺,刘璋的邀请真是求之不得的天赐良机。刘备当然并不急于去消灭张鲁,他在到达葭萌以后,就驻扎下来,广树恩德,再也不肯前进一步。刘璋此时也已经看清刘备的意图,开始减少对刘备的后勤供应,并下令各地守将进入戒备状态。刘备则以此为借口,回师进攻刘璋。攻涪县,拔绵竹,进围成都,不到一年的时间,刘备就把刘璋集团打垮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一次又一次地将人物引到情理之外,而人物自身的逻辑却一次又一次地把人物领回情理之中。理想人物的苍白说明了理想自身的苍白。时代已经步入封建社会的晚期,统治者的伦理道德早已陈旧僵化。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家们不但已经提不出新的伦理规范,而且也不能对既成的伦理规范提出新的论证。在这种情况下,当作者按照仁君的理想来规范刘备的原型时,他所得到的只能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

四、不足之处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其思想和性格,往往是一出场就定型,没有变化。曹操生来就奸诈,刘备生来就仁义,张飞一出来就鲁莽勇猛,诸葛亮更是生来就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的刻画时有过火之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就批评《三国演义》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但是,《三国演义》的描写人物,也不是处处如此。譬如第九十五回至第九十六回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一节,对诸葛亮思想性格的把握就很有分寸。从蜀汉的发展来看,关羽大意失荆州以后,一路下滑。接下来的张飞之死、彞陵惨败及白帝城托孤,使蜀汉集团从此步入低谷,悲剧的气氛越来越浓。虽有诸葛亮的七出祁山,总让人有回天无力的沮丧之感。街亭之役正是发生在七出祁山中的一个关键的插曲。失街亭是诸葛亮的一大失误,这一失误安排在一路滑坡的过程中是非常和谐的,这时离一百零三回的“秋风五丈原”已经相距不远。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把尽力与命运抗争的诸葛亮写得非常具有分寸感。诸葛亮素有知人之明,知人善任,却偏偏会用缺乏实战经验的马谡去担当把守街亭的重任。诸葛亮一向料事如神,却没有想到马谡会在山上扎营。这就打破了诸葛亮“多智而近妖”的定格,给人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真实感。恰恰是在错用马谡而招致被动,司马懿率军长驱直入的危急情况下,小说将诸葛亮和司马懿又一次作了鲜明的对比。诸葛亮一生谨慎却偏偏在失去街亭之后“大胆弄险”,司马懿则囿于对诸葛亮的“成见”而不敢进兵。虽然蜀汉失去街亭而大败,司马懿夺得街亭而大胜,但是,马谡因不听诸葛亮事前的指示而失败,司马懿却因为自己的判断失误而失去擒获诸葛亮的千载良机。给人的印象还是司马懿比诸葛亮略逊一筹。正是在这次重大的失误之中,小说把诸葛亮的严于律己和忠贞不贰写得非常动人。诸葛亮在事先一再地提醒马谡把守街亭的极端重要性,提醒他司马懿并非等闲之辈,并具体指示王平:“下寨必当要害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这就说明,战败的主要责任在马谡。可是,诸葛亮却多次地对自己的用人不当做出沉痛的自我批评。街亭失守的消息传来,诸葛亮跌足长叹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战役结束以后,赵云班师,诸葛亮对赵云说:“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挥泪斩马谡以后,诸葛亮追忆当年刘备的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失声痛哭,“深恨己之不明”。身居宰相高位、享有崇高威望的三军统帅能在自己的部下面前承担责任、痛责自己的用人不当、“不识贤愚”,这是多么令人感动!

第七节 布局

布局是小说的技巧,但又不仅仅是技巧。从主观方面来看,高明的布局服从于作者表达主题的需要。《三国演义》的主题,要表达民众对仁政的向往,表达一种“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的观念,赞扬一种生死相托、患难与共的人际关系。为了实现这样一种创作意图,作者将蜀汉和曹魏两大集团设计为主要的对立面,而以孙吴集团作为陪衬。蜀汉和曹魏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并列的,其中刘备一边是着力描写的一面,而把曹魏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上。也就是说,把作者要歌颂的光明的一面放在主要的位置,而把要揭露要鞭挞的一面放在次要的位置上,这就可以使小说的主题显示出更加积极的意义。为了贯彻自己的创作意图,作者将刘备设计为爱民如子的仁义之君,将曹操设计为残民欺主的奸臣。由于种种原因,作者将诸葛亮放到全书中心的位置,使其他的重要人物或多或少地成为诸葛亮的陪衬。《三国演义》的布局在主观上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而在客观上却受到历史原貌和成书过程的巨大牵制。三国鼎立的实际结局是曹魏集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刘备集团却以失败而告终。而从小说来看,居然是邪恶战胜了仁义,这种历史和道德的悖论不能不使全书蒙上浓郁的悲剧色彩。我们读《三国演义》,从关羽大意失荆州、张飞之死,到陆逊大败蜀汉,刘备白帝城托孤,不能不感到越来越浓郁的人力不敌天命的沮丧。为了使小说的内容更加有声有色,作者有意地夸大蜀汉的国力,使蜀汉的规模与国力达到足以和曹魏抗衡的程度。其次,赤壁之战以前,刘备集团还没有成为一支值得重视的力量,相关的历史材料和民间传说也不够丰富。虽然小说尽可能地在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穿插刘备的活动,但毕竟刘备还没有站到历史舞台的中心。小说的前30回未能将刘备的创业作为叙事的主线,作者实有其难言的苦衷。南阳得孔明、赤壁破曹操以后,刘备集团真正崛起,成为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从此以后,小说的描写才大致统一在“拥刘反曹”的大纲之下,刘备、诸葛亮和曹魏的对立才成为故事的主线。随着“隆中对”的既定方针一步一步地实现,诸葛亮的形象也越来越鲜明突出。从章回的分配来看,全书从建宁元年(168)汉灵帝即位写起,至280年吴国灭亡为止,总共写了113年的历史。因为小说以歌颂蜀汉为主,而蜀汉又以诸葛亮为中流砥柱,诸葛亮死于234年,所以在小说第一百零四回诸葛亮秋风五丈原以后,虽然后面还有46年的历史,但是小说却只用了短短16回的篇幅就把它结束了。时间上占三国2/5的历史,在小说里却只用了不到1/7的篇幅。

思考题

1.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成就。

2.简述《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3.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4.分析《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5.谈谈《三国演义》的布局。

6.分析毛宗岗本的成败得失。

7.分析《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艺术手法。

同类推荐
  • 婴齐传

    婴齐传

    强汉风骨,弥漫着残酷,野性年代,跳跃着浪漫。平民奋斗,政治倾轧,浓烈狂野的男女之爱。凌厉雄劲的战阵兵锋,骨鲠慷慨的人格气质,市井闾里的寻常生活,种种汉代社会的原生态,以及苍凉雄放的时代风貌,并行于多元化网络时代的新叙述风格,质朴组犷,齿中留香。婴齐,一个代表着民间的人物,闯入一个叫做西汉的历史场景中,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此开始有血有泪。
  •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本书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作者刘义庆。全书主要记载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当时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门阀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丰富真实,全面地反映了“魏晋清谈”的风貌。本书行文言简意赅,意境深远,保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名言,也对后世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人类挽歌

    人类挽歌

    小说是以《三体I》中三体人对质子进行智能化改造的情节为背景创作的。利用“降维打击”这一理论,对人类进行升维,保护部分人类三维空间延续。
  • 阴阳异闻录·番外卷:铡刀情冢

    阴阳异闻录·番外卷:铡刀情冢

    神秘特使月樱的出现让丰都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气息,现实世界发现陈世美的身影,可陈世美又是如何从防御重重的丰都重案监狱中越狱的呢?越狱的陈世美在现实世界又会去往哪里?苏容斋便被委任了抓捕陈世美的重要任务,陪同月樱一起来到现实世界,当苏容斋揭开重重迷雾逐渐找到事情真相后,却没想到这真相竟然牵连着几个人千年前的恩怨纠葛。
  • 安塔拉传奇(第七部)

    安塔拉传奇(第七部)

    安塔拉(525—615)是阿拉伯蒙昧时期的悬诗诗人之一,被尊为阿拉伯古代文武双全的完美英雄骑士。《安塔拉传奇》在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是一部与《一千零一夜》齐名的民间故事。由于主人公是阿拉伯族王与黑奴所生,所以被百姓视为私生子。他一生重要的活动就是向堂姝阿卜莱求婚,但因出身门第而屡遭磨难。与此同时,安塔拉武功超群,一生屡屡拯救本部族于危难之中,成为游牧民族的理想英雄。全书情节跌宕起伏,在铁马金戈、血火交织的浓郁氛围中,突出了安塔拉的勇敢和冒险意识,集中体现了蒙昧时期阿拉伯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
热门推荐
  • 彼岸花开:一见倾颜误三生

    彼岸花开:一见倾颜误三生

    你记得他却忘了该多痛苦,花倾颜记了秦初云三生三世,每次重逢于他而言都是初相识。明明他曾将自己捧在手心千秋万世,如今却让她为他的新嫁娘缝制嫁衣。难道他就真的忘了曾今许给她的承诺了吗?
  • 沧海若梦

    沧海若梦

    肖晓一个侯门公子,在天下大乱之时,是做一乱世枭雄还是匡扶济世,又或者袖手旁观呢?他的选择会让乱世归于平静又或是更加惨烈?
  • 何方妖精闯仙门

    何方妖精闯仙门

    龙女仰天发出一声怒吼,眼神中闪烁着仇恨的光芒,烽火链也因强大的力量发出铮铮响声。龙女已是佛身,就算油尽灯枯,奋力一搏其力量任然不容小觑,执法长老律一见状冷哼一声,“畜生”。轻轻一挥手,上千名天兵神将顿时用力一拉手中的烽火链,默念降龙铭文顿时将暴动的龙女强行压制了下去。龙女的鲜血顺着剐龙台上刻着专为天龙准备的降龙经文的字迹一路蔓延而下形成血书,空气里弥漫着浓郁香腥甜的血腥味,烽火链也被鲜血灌注生生的染成血炼。“不会放过你…”
  • 夜下的孤寂

    夜下的孤寂

    觉得世界无聊的冷寂夜,因为家里非常有钱,所以家中要求寂夜非常严格,父母总是不在家,长久,寂夜的内心封锁了,不再为任何人打开。【宠物小精灵篇】【神奇宝贝】
  • 远方的那颗树

    远方的那颗树

    一棵树,是信念。是那些可爱的又要死的执着
  • 仙道狂

    仙道狂

    仙,追风逐月,长生不死!道,天地之理,三界之律!狂,纵情随性,狂放不羁!谁说修仙只能循规蹈矩,且看狂者吞吐天地!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语帝行

    语帝行

    混沌初开,盘古创世,女娲造人,人类弱小吸收灵力成为灵师,殊不知灵的恐怖,墨语被卷入这场浩劫,但他拥有毁天灭地的力量又能否阻止这场浩劫
  • 我不是考神

    我不是考神

    苏哲作为江南省首富之子,要权有有权,要钱有钱;但是他的内心却十分空虚;直到有一天,考神系统降临到他身上。从此,一位精通各行各业的天才诞生了;当别人问起“您是如何做到同时精通那么多知识的呢?”苏哲笑而不语。
  • 盗墓疑城

    盗墓疑城

    王强和伍子他们在一次盗墓行动中发现了一些异于常人的人类,这些人头骨奇大而且身材比正常人大很多,这些已经变成的尸体的人好像还在寻找什么东西,或者说有一样东西一直在吸引着他们,让他们死去之后还在寻找。王强他们对这些死了几千年的人产生了极其浓烈的兴趣,几个人穿越沙漠丛林,海底火山,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在等着他们……
  • 婚誓轻许,韶华不负

    婚誓轻许,韶华不负

    出身离异家庭从不相信爱情的网文写手叶浅vsC大中文史上最年轻的教授陆晟,因了一场相亲,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竟真能成就一段三个月就步入婚姻的爱情,缘分这种事,大抵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