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270400000021

第21章 《红楼梦》

知道曹雪芹的家世和《红楼梦》的关系;分析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思想性格;分析凤姐、王夫人的思想性格;分析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分析《红楼梦》的艺术手法;恰当评价《红楼梦》的后40回。

第一节 曹雪芹的生平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1715?-1764?)。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亦号芹圃或芹溪居士。他的先世系汉族,战争中为后金所俘虏,编入满洲正白旗籍,成为“包衣”(家奴),以军功而逐渐发达。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为康熙之乳母,祖父曹寅为康熙伴读,后来出任苏州织造、江宁织造和两淮巡盐御史。康熙皇帝六下江南,五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有四次在曹寅任内。雍正登基之初,曹家受到宗室内部斗争的株连,连遭打击,骤然败落。曹家后来迁居北京。据说在公元1744年左右,曹雪芹开始创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成《红楼梦》的前80回,又继续写出后面的若干章回。但是,直到他逝世,这部巨著也没有写完。《红楼梦》中有曹家变故和曹雪芹自身经历的投影,但不能将原型与小说中的艺术形象混为一谈。

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的创作确实有其政治背景。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是在“忽喇喇似大厦倾”、“家亡人散各奔腾”的背景中发生的。光是一个爱情的悲剧、一个婚姻的悲剧,还不足以造成《红楼梦》这么沉重的感伤和悲哀,还不足以造成那么浓郁的梦幻之感。这个爱情悲剧是在家族的骤然败落中发生的,作者在作品中一再地提醒读者,小说写的是末世,所以《红楼梦》全书都笼罩着悲剧的气氛。贾府的败落不是一般的败落,而是伴随一种急剧的政治变动而来的残酷打击,使这个百年望族一败到底。只有这种急剧的、当事人缺乏思想准备的衰落,才会引起那种强烈的梦幻之感。书中所谓“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不是文学的夸张,不是舞文弄墨,“瞬息”二字不是随便下的。红楼梦十二曲中的“须要退步抽身早”、“家亡人散各奔腾”、“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些话若离开了政治都不好解释。

第二节 悲剧的三位中心人物

一、贾宝玉

《红楼梦》的中心,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悲剧及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是一种古老的题材,《红楼梦》的伟大在于它以如实的描写,写出了造成这一悲剧深刻的社会根源,写出了悲剧主人公的思想性格与悲剧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品以这一悲剧的发生发展作为全书的中心事件,但又并不局限于这一事件,而是开拓出去,写出广阔的社会环境,写出那个崩溃中的贵族社会。

我们看到,《红楼梦》很少写到贾府的外面去,主要的事情都在大观园里发生。这固然是反映了封建贵族家庭的封闭性、封建社会的封闭性,自给自足,关起门来什么都有:吃饭有自己的厨师,看戏有自己的戏班子,修炼有自己的寺庙,上学有自己的私塾,找对象也可以在园子里解决。大观园还有非常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它是一个女儿国。一个大观园里,一群女孩子,只有贾宝玉一位男性公民。而贾宝玉自己也很像一个女孩,长得像女孩,那性格的文弱温柔也像女孩。贾宝玉是在女孩子堆里长大的,这当然是贾母一手造成的。贾宝玉有一套有关男女的理论,他说,女孩子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这种水和泥的理论当然经不起推敲。贾宝玉也并不是喜欢所有的女孩,他喜欢的只是美丽聪明的女孩。和他关系最密切的女孩都符合这个条件。作者把这些美丽纯洁的女孩看作真、善、美的象征。他好像精通爱情心理学,爱情写得非常真实。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从类型上看,属于青梅竹马型的,他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朝夕相处,非常熟悉,不是才子佳人小说中那种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开始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年龄渐渐地长大,发展为朦胧的初恋。年龄再大一点,进入热恋的阶段。这一段的表现是不断地怄气,数不清的误会、吵架。当然,每次不和的结果都是贾宝玉去向林黛玉负荆请罪,这是小时候就形成的一个和解公式。贾宝玉最怕的就是林妹妹不理他了。我们看到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数不清的误会和怄气。从林黛玉扬州奔丧回来到宝玉挨打以前,特别是“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以前,他们之间的误会和怄气愈演愈烈。贾母说他俩“不是冤家不聚头”,真是一点也没说错。凤丫头说他们“越大越成了孩子了”,却是没有说对。正是因为两人越来越大,离开了那个青梅竹马的阶段,感情日趋敏感,进入了痛苦的互相试探的阶段,这才更加频繁地怄气。

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贾宝玉和林黛玉实在是爱得太“累”了。当然,他们爱得也太深了。那么,他们为什么爱得这么累呢?从开始的情况来说,倒也并不是因为遇到了什么障碍,诸如封建家长的阻拦破坏之类。恰恰相反,贾母的溺爱在客观上还为他们制造了尽可能多的接触机会。如果说有什么障碍的话,那么,至少在开始的时候,这种障碍主要来自当事人自己。

作者告诉我们,贾宝玉和林黛玉从小就熟惯,“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可见最早的怄气是因为太亲密,由于亲密到了极点,所以对对方要求就格外苛刻,不允许一点疏忽。

问题还在于贾宝玉的“博爱”,大观园这个“女儿国”为贾宝玉的“博爱”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让贾宝玉喜欢的女孩太多。尽管林黛玉年龄很小,可能还没有“情敌”的概念,但是,她的聪明早熟和女性的本能告诉她,薛宝钗有可能分走贾宝玉的一部分感情。而林黛玉需要的是贾宝玉感情的全部,她在实际上要求贾宝玉在专一和知音的基础上发展双方的感情,所以她要和贾宝玉不断地斗争。这种斗争的方式就是冷嘲热讽、旁敲侧击,乃至于怄气,不理他。“不理他”当然是违心的,这是一种伤害宝玉同时也伤害自己的斗争方式。但是,林黛玉的性格和地位以及她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她只能采取这种摧残自己也摧残所爱者的方式。

在“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亦即宝玉向黛玉表白心迹以前,我们看到林黛玉对于宝玉、宝钗关系的高度敏感和迅速及时的反应。借薛宝钗和金、玉、麒麟等来敲打贾宝玉,成了林黛玉表达爱情常见的方式。

薛宝钗劝告贾宝玉不要喝冷酒,“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暖了来方饮”。林黛玉见了,随即借着紫鹃让雪雁送手炉的事,含沙射影讽刺宝玉如此听宝钗的话,“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有一次,宝玉在宝钗那里,正好林黛玉来了,林黛玉就说:“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问她是什么意思,她却说:“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了?”

林黛玉心中时时有薛宝钗这么一个假想敌,所以有一次史湘云对她说“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她便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他!我那里敢挑他呢。”

有时候,谈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林黛玉也要扯到薛宝钗身上去。薛宝钗成了林黛玉取笑贾宝玉的一个热门话题:“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或明儿宝姑娘来,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诸如此类的话,林黛玉没有少说,而且根本不假思索,好像都在嘴边等着似的。“愚顽怕读文章”的贾宝玉要上学了,便去和林妹妹告别。林妹妹就故意叫住他问:“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在这里,我们看到一对少男少女在热恋阶段的高度敏感和“苛刻”。

有一次,林黛玉问宝玉从哪里来,宝玉说从宝姐姐家来,林黛玉就讽刺宝玉说:“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贾宝玉对于林黛玉不让他和薛宝钗接近的行为立即表示不满:“只许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去他那里一趟,就说这话。”宝玉的话当然伤害了林黛玉脆弱的自尊心,她当即反驳说:“好没意思的话!去不去管我什么事,我又没叫你替我解闷儿。可许你从此不理我呢!”这是宝玉和黛玉怄气的典型方式。

宝玉并不能为了黛玉而放弃他的“博爱”,他只能在数量比例上注意掌握。也就是说,宝姐姐那儿,少去一些,“偶然去他那里一趟”;林妹妹那里,则常常要去。谁知就是这样林妹妹还是有意见。黛玉这边,则不断地提醒宝玉不要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而黛玉又不能从爱情必须专一的道理去讲,所以林黛玉的话听起来好像很矛盾:“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她实在找不出正经的理由去指责宝玉,只好赌气说“去不去管我什么事”,最后的办法就是“可许你从此不理我呢”。而贾宝玉最怕的就是林妹妹从此不理他,所以只要双方一怄气,贾宝玉是必败无疑。

有意思的是,久而久之,薛宝钗成为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一个敏感的问题。林黛玉一提薛宝钗,贾宝玉就知道十之八九是在拿他开心。有一次,宝玉要给黛玉拭泪,黛玉叫他不要动手动脚,宝玉说:“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得死活。”黛玉又借题发挥,将话题引到金玉之论上来:“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看来,林黛玉是时时刻刻把薛宝钗、史湘云记在心上的。林黛玉惯常的方式是冷嘲热讽,于是,天下从此多事。

贾母慎重其事地给薛宝钗过生日,林黛玉看了不高兴,但又不好说什么。此时此刻,那个不知趣的贾宝玉还要去问林黛玉爱看哪一出,结果当然是自讨没趣:“林黛玉冷笑道:‘你既这样说,你特叫一班戏来,拣我爱的唱给我看。这会子犯不上呲着人借光儿问我。’”

小说第三十回,贾宝玉失言,将薛宝钗比作杨贵妃,说她“体丰怕热”,平时极有涵养的宝钗也不禁大为恼怒。这使旁边坐着的林妹妹暗中得意,脸上露出“得意之态”,而林黛玉的“得意之态”当然没有逃过那位精细的宝姐姐的一双慧眼。

金玉之论是林黛玉的一块心病,她又“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致终身”,所以林黛玉对金锁、金麒麟非常留心。薛宝钗说史湘云有一个金麒麟,林黛玉马上讽刺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其实林黛玉自己比谁都留心。

贾宝玉本来并不留心这一类事,可是,在林黛玉的“培养”下,也提高了敏感度。张道士托出一盘小巧的玩意儿作礼物,其中有一个“赤金点翠的麒麟”,“宝玉听见史湘云有这件东西,自己便将那麒麟忙拿起来揣在怀里。一面心里又想到怕人看见他听见史湘云有了,他就留这件,因此手里揣着,却拿眼睛瞟人。”很遗憾,宝玉的“鬼鬼祟祟”又落在心细如发、明察秋毫的林妹妹眼里,结果当然是跳进黄河洗不清。最后他们的感情进入了成熟的阶段。林黛玉也不怄气了。这一转折在小说的第三十二回。当时,贾宝玉正在和史湘云生气,因为史湘云劝他多会会官场上的朋友,贾宝玉说林妹妹从来不说这样的混账话。恰好林黛玉在外面听见了,心里又惊又喜。果然是知己!林黛玉从此摸到了贾宝玉的脉搏,知道贾宝玉要好的女孩虽然多,但只有自己是他的知己。这是一种知己之爱,生死之情。林黛玉从此不再和贾宝玉怄气,她和薛宝钗的关系也趋于缓和,可以讲讲心里话了。但是,此时的林黛玉又有了新的忧虑:一是自己的身体不好,二是个人问题没有人替她提。父母双亡,外祖母是什么态度也不清楚;所以她向薛姨妈靠拢,希望薛姨妈能够替她向贾母提出来,这一点通过紫鹃的话间接地表现出来了。但是,家长的态度又是如何呢?问题就在这里。家族的利益摆在这里,薛宝钗比林黛玉更合适,更符合家族的利益。薛宝钗是家族的最佳选择,如果不是唯一选择的话。

贾宝玉是悲剧的中心人物。他锦衣玉食,珠翠环绕,生活在温柔富贵乡里。但是,他并不满意这种生活,讨厌家庭加给他的种种精神上的枷锁,渴望无拘无束的生活。一群天真无邪的女孩子生活在他的周围,她们的纯洁和善良感染着他,她们的不幸启发着他。酷爱自由的性格使他对一系列的封建教条产生了怀疑,他否定读书做官的科举道路,鄙弃功名富贵。喜欢读《西厢记》、《牡丹亭》等“淫词野曲”,不肯读四书五经,不讲八股文,不愿和贾雨村等名利之徒交往,不爱听“仕途经济”的混账话。他毁僧谤道,褒贬忠孝,与封建教育的一套格格不入。元春封为贵妃,贾府上上下下欢天喜地,只有贾宝玉一人置若罔闻,毫不在意。他大胆地否定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同情被压迫被侮辱的女子。贾宝玉开始也沾染了一些贵公子的坏习气。有一次他回到怡红院,袭人开门晚了一点,竟被他踹了一脚。后来,经过秦可卿之死、林黛玉孤苦的身世、贵妃姐姐的内心痛苦、金钏之死、父亲对他的毒打、抄检大观园、晴雯之死等等一系列事件的教育,他逐渐地清醒和成熟,对爱情的态度也越来越严肃和专一,对林黛玉的理解和爱情也越来越加深。贾府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这个命根子的身上,他却坚决不走封建家长给他规定的人生道路,这就成为这个封建家庭最大的恐惧和悲哀,因为这就意味着这个贵族大家庭已经后继无人,毫无希望。贾宝玉违背家长的意愿,爱上了“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的林黛玉。贾宝玉完全不去考虑家族的利益、贾府的前途。他的内心深处对于薛宝钗始终是隔膜的,而林黛玉的身世和品格使贾宝玉十分爱慕。这种带有叛逆色彩的爱情成为贾宝玉克服自身弱点的一种精神力量;可是,贾宝玉是用个人的力量去反抗家族,反抗社会。他的反抗是软弱的,他的思想是矛盾的。他所反抗的东西正是他所依赖的东西。他热爱生活而又悲观厌世,努力反抗而又找不到出路。

二、林黛玉

林黛玉的形象带有比贾宝玉更加浓郁的悲剧色彩。她出身书香门第,小时候极受父母钟爱。母亲的早逝使她自小就失去母爱,父亲请了私塾先生来给她授课,因为她身体怯弱,课读也不甚严格,这种家庭环境使林黛玉养成了孤傲清高、我行我素的品格。以后父亲也相继下世以后,林黛玉小小年纪就寓居在外祖母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学识渊博、富有才华的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随分从时、世故圆滑,处处看家长的眼色行事。她总是迎风洒泪,对月伤神,是那样的多愁善感,那样的抑郁而敏感。她的自尊心很强,用她的直率和纯真抵御着外界的轻贱和冒犯。她的内心深处也渴望着真挚热烈的爱情,可是,她毕竟是贵族出身的千金小姐,封建礼教和传统的观念无形中在束缚着她,当爱情叩响她的心扉的时候,她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承认它。每当贾宝玉向她袒露胸怀的时候,她总是感到“气愤”和“悲伤”,使痴心的贾宝玉不知所措。林黛玉和贾宝玉一样,厌恶读书做官的“仕途经济”,鄙视那些庸俗的名利之徒。所以,她被贾宝玉引为同调和知音。林黛玉把爱情作为自己在贾府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她孤苦的身世和孤傲自尊的品格要求贾宝玉在专一和知音的基础上发展彼此的感情。在确信了贾宝玉对自己真实的感情以后,林黛玉的内心趋于平静。可是,这种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种悲剧,无论是她的身世,还是她那种我行我素的性格,都使其不能为这个正在滑坡的贵族大家庭所接受。林黛玉嫁给贾宝玉,只会使贾宝玉变得更加难以驾驭,而这是封建家长决不能允许的。唯一的选择只有牺牲林黛玉,聘娶家境富饶、处世精明、思想正统的薛宝钗,以此来纠正贾宝玉的非正统倾向,以挽救家族的没落。

三、薛宝钗

薛宝钗出身皇商家庭,母亲是金陵王家的小姐,舅舅王子腾是九省都检点,又有钱又有势。注重实利、圆滑机敏的商人习气和崇奉礼教的官僚习气给了薛宝钗双重的熏染。和林黛玉一样,薛宝钗具有美丽的容貌和出众的才华。与林黛玉不同的是,薛宝钗善于处世,深谙世故,她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在贾府里周旋敷衍,如鱼得水。这位有冷美人之称的贵族小姐努力适应贾府的生活环境,装愚守拙,表现出一种冷静的理智。薛宝钗平时罕言寡语,也不爱修饰打扮。她豁达随和,曲体人情,深得下人之心,尤其善于揣摩家长的旨意和爱好。贾母让她点戏,她就点贾母爱看的戏。金钏自杀以后,王夫人受到良心的谴责,薛宝钗不惜歪曲事实,违心地安慰王夫人,说金钏是自己不慎,失足落井,不是负气投井。她将自己的新衣服送给王夫人,以充作金钏的殓衣,一点儿也不忌讳,解决了王夫人的难题。她工于心计,而又不露声色,是封建社会中完美无缺的少女典型,是封建家长为贾宝玉选择的最理想的配偶。薛宝钗是个封建正统派,她和史湘云一样,规劝宝玉在仕途经济上下点工夫,说他成天在女孩子堆里混,终非了局。贾宝玉和她在内心深处始终是隔膜的。薛宝钗在男女交往方面并不封建,贾宝玉到哪儿,她就到哪儿。往往是“一语未了,宝钗来了”。宝玉挨打以后,宝钗去怡红院看他。这是宝玉和冷美人之间难得的一次感情交流。宝钗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

第三节 其他人物

一、凤姐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王熙凤的娘家有钱有势,非同一般:她的叔父王子腾当过京营节度使、九省统制、九省都检点;大姑母王夫人是贾母偏爱的儿媳妇;二姑母薛姨妈是体面的皇商家眷。王熙凤凭着这些关系和背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干,十八九岁就在贾府掌管起家务来。王熙凤容貌美丽,伶牙俐齿,目光四射,手腕灵活,日理万机,指挥若定。宁国府的秦可卿死了,贾珍特意邀请她去操办丧事。她一去就看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端,并且立即提出一系列治理整顿的措施。王熙凤威重令行,旁若无人,形成“脂粉须眉齐却步,惟有一个是能人”的局面。这位王夫人的内侄女争强好胜,追慕虚荣,具有很强的权势欲。她给节度使云光一封信,就打消了张哥的婚约。她硬给做主,让彩霞嫁给了来旺好赌的儿子。她处处讨贾母和王夫人的喜欢,曲意逢迎,插科打诨,无所不至。凡是涉及贾母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她都亲自过问,不敢大意。她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关系。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计,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写出王熙凤的狠毒。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写出王熙凤的才干。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极写王熙凤对金钱和权势的贪求,并兼写她的狠毒和冷酷。三回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写王熙凤的逞强好胜则同。王熙凤是一个集漂亮、聪明、能干、贪婪、狠毒于一身的复杂的形象,在这个复杂的性格组合之中,逞强好胜是核心。王熙凤是贾府的晴雨表,王熙凤得意之时,贾府如日中天;王熙凤抱病之时,贾府家反宅乱,不复往日繁华。作者在许多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写出了凤姐的思想性格,譬如第六回凤姐会见刘姥姥一段:

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道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

凤姐知道刘姥姥辈分大,按理得恭敬地接待,可是她轻视穷人,所以故意装作没看见。让刘姥姥站了一会儿以后,她才抬起头来客气几句,又借口不知辈数,不敢称呼,实际上并没有站起来,这样既保持了自己的身份,又不致失礼,一切都做得那么自然,一切都那么恰到好处。

二、探春

宝玉的兄弟姐妹之中,探春与宝玉的关系最为亲密。其实,探春的思想很正统,和薛宝钗没有区别。探春的生母来为探春的舅舅多要一点丧葬费,探春则一丝不苟地按照宗法制度来办事,当场驳斥她的生母,并表示对自己庶出身份的伤心:“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早升了九省的检点了!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昔按礼尊敬,怎么敬出这些亲戚来了!——既这么说,每日环儿出去,为什么赵国基又站起来?又跟他上学?为什么不拿出舅舅的款来?何苦来!谁不知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三两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怕人不知道,故意表白表白!也不知道是谁给谁没脸!”

她不认生母赵姨娘,不认亲舅赵国基,只认老爷(贾政)、太太(王夫人),只认升了九省都检点的舅舅王子腾,严格划清主子和奴才的界限。抄检大观园一节,我们看到探春做出了强烈的反应。探春得到消息以后,命令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壁垒森严,严阵以待。这位三姑娘小小年纪,却是处变不惊,指挥若定,一派大将风度。探春让来人搜她的东西,却不让搜她丫鬟的东西。她挺身而出捍卫了自己和丫鬟们的尊严,不但是“早已森严壁垒”,而且是“更加众志成城”。她充满悲愤地警告说:“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探春的这番话说明,这位三姑娘并不肤浅,她有犀利的目光,有深远的考虑。她实际上是在警告包括王夫人在内的家长们,不要采取这种自杀自灭的行动。此外,探春又给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探春的形象,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百年望族的无限留恋和不胜惋惜。唯其如此,作者才能将探春塑造成一个思想正统而又“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复杂形象。

中国的古典小说很少有大段的环境描写,但是,《红楼梦》却对探春的居室秋爽斋进行了大段的描写:

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堆放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槌。

这屋里的摆设处处体现出主人开朗高雅的趣味和爱好。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那位冷美人薛宝钗屋里的陈设: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三、王夫人

王夫人开始出场的时候,给人的印象是为人宽厚,甚至有点木讷;金钏之死撕下了她慈祥宽厚的遮羞布。明明是自己的儿子主动地去和金钏表示亲昵,王夫人却翻身打了金钏一个嘴巴,大骂:“下作的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立刻就要将金钏扫地出门,怎么哀求也不行。金钏忍受不了这样的耻辱,投井自尽。奴婢投井这样的事,于贾府的名声是大有妨碍的,王夫人深知其中的利害,所以这位冷酷而怯懦的“大善人”,在金钏自尽以后,千方百计地要掩盖和歪曲事情的真相,以便把自己的责任和名誉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她这样向薛宝钗介绍事情的经过:“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事情的起因被说成是“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这样一来,偏袒儿子、蛮不讲理的行为就被抹得一干二净,宝玉也从金钏事件中被择出去了。王夫人没有想到,后来贾环会向贾政进谗,把宝玉和金钏之死绑在一起,并利用这件事作为导火线,点燃了贾政胸中的怒火,酿成了宝玉挨打的大事。王夫人昧着良心说谎毕竟心虚,所以她不得不拿出50两银子给金钏的娘。可是,人已经死了,这点银子对于死者又有什么意义呢?而王夫人却依然不妨碍她之为荣国府的“慈善人”。金钏之死是王夫人的一块心病,所以在宝玉挨打以后,她会悄悄地把袭人叫去,问她宝玉挨打和贾环的进谗是什么关系。

四、袭人

《红楼梦》里,和贾宝玉形影不离的人,不是林黛玉,而是袭人。这袭人“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袭人对贾宝玉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对自己的工作是极端的负责任,我们不能不承认贾母的知人善任。

《红楼梦》对袭人的描写没有仅仅停留在她对宝玉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上,而是进一步地向深处发掘,从而写到这个心地纯良、柔媚娇俏的丫鬟的灵魂深处。袭人全心全意地照顾宝玉的一切,从衣食住行到为人处世。可是,她是从封建的正统立场出发去想、去做的。这就不能不与她一心要关怀的那个人产生数不清的矛盾、误会和冲突。

《红楼梦》的读者都注意到宝玉和黛玉之间那种没完没了的怄气,宝玉和黛玉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是《红楼梦》的主线,也是读者全神贯注的地方。但是,贾宝玉与袭人之间的怄气,其频繁的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宝玉和黛玉。袭人一贯的策略是息事宁人,可是,策略是要服从原则的,不能让原则服从策略,所以,袭人一直想把宝玉引上“正路”。宝玉违背家长意愿、我行我素的种种言行使这个忠心耿耿的丫鬟深为忧虑。袭人毕竟只是一个丫鬟,既不是宝玉的家长,也不是宝玉的姐妹,她只能用她的身份所允许的方式去和她全心全意关怀的人做斗争。好在袭人天生聪明,加上她对这位公子的性格弱点了如指掌,所以,她完全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作为一个丫鬟,袭人规导贾宝玉的唯一武器便是她的柔媚娇俏。尽管谁也没有因为宝玉挨打而对袭人有所责备,但袭人自己却并不这么看,总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可又觉得十二分的委屈。从封建道德的立场去看,袭人这种忠仆的形象是多么高尚、多么动人啊!难怪宝玉挨打以后,袭人和王夫人的一席话,把王夫人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袭人是要把坏事变成好事。她对王夫人说,“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这是主奴之间难得的一次思想交流。从此,袭人在家长眼里的地位大为提高。

围绕着黛玉之死和宝玉的成亲,袭人的思想性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刻画。贾府里这么多的人,唯有袭人看到了“掉包计”必定事与愿违的结果。小说第九十六回,袭人听到贾母和贾政商议宝玉的婚事,知道贾母准备替宝玉娶宝钗为妻,贾政也已经同意。袭人不禁担心起来:“这件事怎么好?老太太、太太那里知道他们心里的事。一时高兴说给他知道,原想要他病好。若是他仍似前的心事,初见林姑娘便要摔玉,况且那年夏天在园里把我当做林姑娘,说了好些私心话;后来因为紫鹃说了句顽话儿,便哭得死去活来。若是如今和他说要娶宝姑娘,竟把林姑娘撂开,除非是他人事不知还可,若稍明白些,只怕不但不能冲喜,竟是催命了!我再不把话说明,那不是一害三个人了么?”好一个“贤袭人”!“一害三个人”,谁把事情看得这么清楚呢!袭人心里更加倾向宝钗,但是她明智地摆脱自己的感情,预见到未来的悲剧。一个爱情不能如愿的悲剧,一个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可不是“一害三个人”吗?袭人的智商,真不在贾政、贾母之下,更不用说那个王夫人。

第四节 结构

《红楼梦》是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及宝玉和宝钗的婚姻悲剧为中心,以一个由盛入衰的百年望族为背景,来展开广阔的社会风俗画卷。众多的辅助人物既有其自身独立的意义,又构成了中心人物所活动的社会环境,对中心人物的描写起着呼应和补充的作用,揭示着悲剧得以产生的社会根源。这些辅助人物自身也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中,人物与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反映了生活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像生活本身一样的自然、真实和生动。辅助人物在小说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红楼梦》的结构非常高明,作者像一个围棋高手,他的每一个子投下去,都考虑得很远,考虑到全局,同时又兼顾到局部。在小说中的几个大的事件中,这一点表现得非常突出。譬如像宝玉挨打一事,前有伏线,后有余波,把许多人卷进来,一个一个地让他们表态。贾政对儿子宝玉一直很失望,但贾母宠着,王夫人护着,众人捧着,作为父亲,他对儿子的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可是,作为父亲,他也没有拿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针,除了打骂、训斥之外,别无其他方法。

宝玉渐渐地长大,他的叛逆思想也一天天地滋长,他和父亲的矛盾也渐渐加深,终于酿成了第三十三回的激烈冲突。流荡优伶,表赠私物,荒废学业,“淫辱母婢”,“种种不肖”凑在一起,点燃了久蓄于贾政心中的无名怒火。看来宝玉的问题比原先想象的还要严重得多,“不读书也罢了”,“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不但不能光宗耀祖,反而要祸及于父母。发展下去,“弑君杀父”,不堪设想!贾政在《红楼梦》里是一个正人君子,他虽然望子成龙,却也并非贾雨村那种利欲熏心之徒,和他那“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的哥哥贾赦也不可同日而语;可是,贾政的思想并不高明。他不明白宝玉为什么鄙弃仕途经济,为什么鄙弃科举八股;他不明白宝玉为什么会有那些“精致的淘气”;贾宝玉锦衣玉食,“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贾政想不明白这个道理。

封建社会已经步入末世,儒家的伦理道德早已失去了维系人心的力量,它的虚伪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在封建社会的晚期,越是有思想的人,便越是能感受和认识到这种虚伪。贾宝玉虽然年轻,也没有什么成熟成体系的思想,但是,他却是贾府中最有思想的人。即便是林黛玉,虽为他的知音,虽然从未劝他去立身扬名,但是,在宝玉遭到父亲贾政毒打以后,她也劝他“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可贾宝玉却坚定地回答说,“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在宝玉挨打这一事件中,作者对贾政的刻画一直深入到了他的灵魂深处。小说通过在教育宝玉的问题上,贾政和王夫人夫妻之间的矛盾,贾政和贾母母子之间的矛盾,把贾政这个标准的正统派激烈的内心冲突、伦理上进退失据的痛苦刻画得淋漓尽致。贾政并不是一个没有涵养的人,作者写他的由不满到暴怒,写得很有层次。

开始是贾雨村来会贾政,顺便提出要见见宝玉。宝玉迫于父命,勉强出来见客。贾政见宝玉好半天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已经很不满意。接着,宝玉为金钏之死“五内摧伤”,唉声叹气,在路上正好撞上父亲贾政。贾政见他垂头丧气,“应对不似往日”,“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正在这时,忠顺王府里来人,问琪官的下落,宝玉和优伶的交往暴露,况且又因此得罪了忠顺王府,把贾政气得“目瞪口呆”。更可怕的是,贾环在这个关键时刻出现,“小动唇舌”,将金钏之死歪曲成强奸不遂,赌气投井,“把个贾政气的面如金纸”。在这里,贾政犯了一个错误,他轻信贾环,对于贾环的卑劣估计不足,没有进一步去做调查研究。成见横梗在胸,感情压倒理智,他喝令:“今日再有人劝我,我把这冠带家私一应交与他与宝玉过去!我免不得做个罪人,把这几根烦恼鬓毛剃去,寻个干净去处自了,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看来,贾政已经意识到,要严惩宝玉,阻力是很大的。虽然阻力很大,但贾政一时震怒,决心排除一切干扰,严厉惩罚不肖之子。所谓“把这几根烦恼鬓毛剃去,寻个干净去处”是出家当和尚的意思,可见贾政的决心之大。这一回不是宝玉要当和尚,而是贾政要去当和尚了。但贾政当和尚不是因为对社会不满,而是因为“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所谓“我免不得做个罪人”,说明贾政已经意识到严惩宝玉的严重后果;但暴怒之中,他决心不顾一切后果,痛痛快快地惩罚宝玉。此时此刻,贾政已经完全为感情所左右,失去了控制自己的能力。他此时的唯一需要是发泄他的愤怒。王夫人的出现,形成了严惩宝玉的第一道阻力。她“抱住板子”,“爬在宝玉的身上大哭起来”,使贾政那种武器的批判无法继续下去。王夫人先肯定儿子该管,“不争气的儿”宝玉“该打”;但是,她不同意武器的批判,只主张批判的武器。王夫人特别提醒丈夫,“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

老太太显然是比王夫人更为强大的,而且是贾政无法克服的阻力。贾政当然明白,王夫人并不是在虚声恫喝。接下来,王夫人又以绝后来警告暴怒而失去理智的丈夫,并开始痛哭死去的长子贾珠。在王夫人的警告之下,贾政从感情冲动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可是,一想到宝玉的必须严惩而又无法实施,这位恪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正统派不能不感到极大的矛盾和痛苦。“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子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提起贾珠,“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王夫人的出现已经使贾政那种武器的批判中途夭折,贾母的来到更使形势急转直下,惩罚宝玉变成了声讨贾政,形势开始向着有利于贾宝玉的方向发展。王夫人出面拦阻丈夫,说话还比较婉转,还得口口声声说宝玉该打,儿子应该管教,肯定贾政毒打宝玉的大方向还是对的。可是,贾母则完全不理会贾政教育宝玉的大方向,她只知道袒护自己的孙子。“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这样的话,叫贾政如何担当得起!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贾母的武器正是孝道。儿子的所作所为不能让父母高兴,反而让父母伤心,哪还有什么孝可言呢!正是孝道使贾政陷于彻底的被动。做父亲的管教儿子,本是天经地义,也是孝道中应有之义。如果贾母理解谅解贾政教育儿子的苦心,那事情当然就好办了。可是,贾母站出来袒护孙子这就不好办了。贾母教训儿子贾政,按照孝道来说,贾政又不能不服从,所谓“没有不是的父母”。说到底,三纲五常是只讲服从,不讲是非的。尊卑长幼,贵贱高低,服从是第一位的,是非是第二位的。当服从与是非产生矛盾的时候,宁可不讲是非,也要强调服从。而且,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出纲常的力量。所以贾政和贾母一旦走向对抗,那么,贾政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贾母对贾政说:“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看来,这老太太是有点儿不讲理,她根本不说宝玉有什么不是,而是把自己和宝玉绑在一起,同生死,共存亡。这样一来,就使贾政无形中站到和自己的母亲对立的位置上去了。王夫人说:“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这种话已经让贾政骑虎难下,而贾母的“先打死我,再打死他”更是把贾政逼得“无立足之地”。他只好“苦苦叩求认罪”,并“自悔不该下毒手打到如此地步”。贾母和贾政这一场母子之间争夺教育权的激烈斗争终于以儿子的惨败而告终。

宝玉挨打引起一系列的余波,有袭人与王夫人的谈话,林黛玉的看望,薛宝钗的看望,宝钗与薛蟠的争吵,贾宝玉的讨好玉钏、出门祭奠金钏,以及后来的抄检大观园。

第五节 版本

《红楼梦》的版本有脂本和程高本两大系统。前者为抄本,80回,有脂砚斋的批语。后者为刻本,120回。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蓼生序本等等。脂评具有特殊的性质。评点者们是曹雪芹的至亲和挚友,他们熟悉并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公元1791年,程伟元、高鹗利用他们手中的残稿,编成《红楼梦》的后40回,并整理了前80回,这便是120回的木活字本程甲本。第二年,高鹗又对程甲本作了不少改动,重新出版活字印本,是为程乙本。程高本是后来一切《红楼梦》刻本的祖本。

后40回并不完全出于高鹗之手。有几点理由:程高本问世以前,已经有人看到80回以后的回目或稿本。程甲本第九十二回的内容与回目有出入。到程乙本作了补充,才与回目勉强一致。程乙本某些地方还不如程甲本,可见高鹗对程甲本并没有完全看懂。程伟元、高鹗根据原著的暗示,根据第八十回后的残稿,追踪前80回的情节,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安排了一系列人物的结局,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完整的书,从而推动了《红楼梦》在社会上的传播,扩大了《红楼梦》的影响。但是,后40回写了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以及其他的一些情节,有违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的描写和情节的构思方面有一些庸俗的笔墨,和前80回的思想艺术水平有明显的差距。具体地说,后40回保留了贾宝玉“悬崖撒手”、“弃家为僧”的结局,却又添上了宝玉应试且中举的情节,大违作者的原意。脂评提到的宝玉“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和“狱神庙慰宝玉”的相关故事,在后40回中也不见踪影。后40回保留了林黛玉泪尽而逝的悲剧结局,却又在第八十二回添上一段林黛玉规劝贾宝玉攻读八股的话:“我们女孩儿家,虽然不要这个,但小时候跟着雨村先生念书,也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那时候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程高本让厌恶仕途经济的林黛玉也讲了一些“混账话”,未免大煞风景。后40回保留了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但侍亲养子、复兴有望的描写未必符合作者的原意。脂评中曾经暗示元春的死与政治斗争有关,所谓“《长生殿》中伏元春之死”。《红楼梦》第五回也有“虎兕相逢大梦归”的判词,而在后40回中却没有什么反映。但是,后40回将元春之死安排在贾府被抄以前,还是符合前80回的暗示的。程高本保留了探春远嫁的结局,但写探春归宁省亲,“出挑得比先前更好了,服采鲜明”,与脂评的暗示有所出入。脂评的意思,探春远嫁以后,一去不复返,并无归宁省亲之事。后40回写到惜春的出家,但与脂评所说的“缁衣乞食”仍有相当的距离。前80回暗示史湘云的结局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后40回为史湘云设计的结局大致与其符合。但是第三十一回写到史湘云拾到一个金麒麟,脂评说是“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之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后40回对此并无呼应。第五回暗示妙玉的结局是“风尘肮脏违心愿”、“无瑕白玉遭泥陷”,是同情的态度。而程高本却写妙玉****未断,以至于心猿意马,为盗贼所乘。第五回说李纨的结局是“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后40回中却没有什么交代。第五回中暗示凤姐的结局是“一从二令三从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后40回中却没有相应的文字。第五回暗示巧姐成为一个亲自纺织的农妇,脂评暗示巧儿后来嫁给了板儿,而程高本却说巧姐嫁给了周姓大财主的儿子。由此看来,后40回所安排的人物命运,与前80回的暗示相比较,多有不合之处。

第六节 红学的研究轨迹

《红楼梦》问世以后,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开始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亲朋好友之间流传,逐渐地流入一些宗室贵族之家,获得了很好的声誉。宗室永忠便题诗说:“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程伟元程甲本序)。嘉庆年间,达到“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得舆《京都竹枝词·时尚门》)的程度。《红楼梦》还流入宫廷,为孝钦皇太后所喜欢,她命人在长春宫绘上《红楼梦》的壁画。与此同时,也有官吏对《红楼梦》这种“淫词小说”的广泛流传表示忧虑,提出禁毁《红楼梦》的建议。随着《红楼梦》社会影响的迅速扩大,陆续地产生了很多评论和研究著作。正如鲁迅所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绛洞公主》小引》)。清末的时候出现了《红楼梦》的索隐派,他们认为《红楼梦》艳情故事的背后隐藏着微言大义,或说是影射乾隆年间大学士和珅家的事,有说是影射乾隆年间傅恒家的事,也有人说是影射康熙期间诸王子争夺储位的斗争。索隐派的著作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出版于1916年,认为小说讲的是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的故事。宝玉即顺治皇帝,董鄂妃即秦淮名妓董小宛。此书好用“史料”相标榜,所以颇能迷惑一些人。清史专家孟森曾经撰文《董小宛考》加以驳斥。另有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也是索隐派的代表性著作。蔡书说《红楼梦》是“康熙朝之政治小说”,《红楼梦》的本事是“吊明之亡,揭清之失”。是书将《红楼梦》中的人物情节和清代的史事一一对比,牵强附会,捕风捉影,譬如说宝玉即太子,“十二钗”是12个名士朱彞尊、高士奇、徐乾学等人。作者指出:“书中红字,多影朱字,朱者明也,汉也。”《石头记索隐》的目的在宣传民族主义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直到今天,索隐派依然后继有人。20世纪初,又有胡适、俞平伯、顾颉刚为代表的新红学。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抨击索隐派的观点和方法,对《红楼梦》的作者、家世和版本进行了系统的考证,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胡适确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是曹寅之孙、曹之子,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是自然主义的作品。有俞平伯的《红楼梦辨》,进一步阐释新红学派的正确观点。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评论高鹗的后40回续书,中卷议论曹雪芹和前80回,下卷考证其他续书和札记随笔,提出了作者自叙、色空观念、钗黛合一、怨而不怒等观点。俞平伯在书中指责高鹗的续书“面目虽似,神情全非”。他在书中列举了20条内证,以证明后40回与前80回的格格不入、貌合神离。20条内证归结为一个结论:后40回完全是高鹗的伪作,高鹗是“撒谎的专家”、“附骥尾的幸运儿”。《红楼梦辨》反映了当时《红楼梦》研究的水平。俞平伯认为后40回完全出于高鹗之手,并不正确。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运用马列主义来研究《红楼梦》。红学的研究广泛开展起来,可以说是有得有失。收获是对于《红楼梦》作者的研究,对《红楼梦》文本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艺术成就的研究;失误是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在一起,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趋于宽容,更加实事求是,《红楼梦》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红学研究的历史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百年来的思想学术演变,反映了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

脂砚斋

《红楼梦》的抄本有署名“脂砚斋”等字号的评批。其人为谁,至今仍不可考,估计为曹雪芹的至亲或挚友。

思考题

1.分析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2.分析贾宝玉的形象。

3.比较《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思想性格。

4.分析《红楼梦》中凤姐的思想性格。

5.分析《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6.你对高鹗续书如何评价?

同类推荐
  • 黑塞童话集(黑塞文集)

    黑塞童话集(黑塞文集)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新版10卷本文集,名家名译,收入长篇小说、中短篇作品、诗歌、散文、童话与画作,全面展示黑塞创作生涯。本书为国内首部黑塞童话集,收录了黑塞的二十篇童话作品,涵盖其整个创作生涯,也见证了他的人生轨迹,畅销德国百万销量,纷扰世界中的心灵桃源黑塞的童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却同时深受东西方通话传统的影响。从他十岁时创作的《两兄弟》,到他1933年写就的最后一篇《鸟儿》,它们见证了黑塞试图运用这一体裁记录自己身为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的尝试。与同时代的很多欧洲作家一样,黑塞密切关注着周遭发生的一切:科技的迅速发展、物质主义的兴起、世界大战的爆发、经济的腾飞和衰退……凡此种种,以及他个人所经历的创伤、疑问和梦想,都在艺术童话的世界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 重新学话

    重新学话

    《微阅读1+1工程:重新学话》为“微阅读1+1工程”系列丛书之一,精选了微型小说作者高军长期创作的精品作品。收录了《重新学话》、《解救》、《人面鸟》、《影子里》、《起皮》、《尾巴》、《换脑》、《病》、《羞涩的笑》、《逃回地球》、《机器时代》、《肉食人》、《拿掉面具》、《租用蓝天》等近百篇微型小说作品。
  • 经山海

    经山海

    《经山海》是一部书写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伟业的现实主义小说,诠释了“乡村兴则国家兴”的时代主题。主人公吴小蒿,工作十年后,通过干部招考,去了山海相间的楷坡镇担任副镇长,七年的经山历海,她依靠组织、深入群众,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有能力的基层干部。小说内容精彩,引人入胜:鳃岛,霸王鞭,“香山遗美”……一个个传奇故事;鳃人之旅,渔业博物馆,国之重器“深海一号”……一项项骄人业绩;寻访树种到楷树成林,与渔霸斗智斗勇终获全胜,检查深海养殖险些丧生……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场面。小说从回眸历史上的今天到检视我们在新时代的印迹,将历史与当代做有机化合,并为新时代文学图谱增添了一个致力于乡村振兴伟业的新形象——年轻知识女性好干部吴小蒿。《经山海》,一部写出了新时代情境气象、新时代精神气韵、新时代人物气质的精品力作。
  • 大树底下

    大树底下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座古老的村庄的悲剧故事。在一棵大树底下,演绎着祖孙三代人的爱恨情仇。随着一场场政治运动的兴起,昨天的“牛鬼蛇神”变成今天的红人,而昨天的为所欲为、荒淫无度的大“红人”工作组长又变成了“牛鬼蛇神”。……一个普通的农家在运动的浪涛中时沉时浮,其间亲情离散,夫妻反目,恋情扼杀,一场场悲喜剧相继上演……实力派作家冯积岐继《沉默的季节》后再接操笔,如一把利刀解剖着那个不可思议的“年代”……
  • 不可预知的战争

    不可预知的战争

    没有任何反应的余地,没有任何反抗的机会。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人类自己创造的电子人,突然向人类发起了进攻。人类的反抗无济于事,最终,人类需要靠时光穿梭来解救自己,但能够成功么?
热门推荐
  • 八年纯白

    八年纯白

    就算我没戴眼镜,当你站在这里的时候,我也可以笑着看你的眼睛。就算我没戴助听,当我听到你说话的时候,我也会仔细聆听。当你对我笑而不语的时候,你就是我的了。我好喜欢你的名字,和你笑的样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念灵怨

    念灵怨

    嘤嘤嘤,宿主泥要信窝,窝可是系统呀宿主!
  • 天使班长的恶魔同桌

    天使班长的恶魔同桌

    新人发作,请各位多多关照,如有不足望海涵。
  • 狂叼拽的赵校草

    狂叼拽的赵校草

    “啊……额……!你……跟踪我干……干嘛!!”吓的语无伦次啊!“切,现在才发现?你是鸵鸟孵出来的吧!”他收回胳膊,拍了拍,一脸鄙视的眼神瞟了我一眼。“你,你才是蛋孵出来的!”哼,你全家都是蛋孵出来的!真是的~阴魂不散啊!“聊天的那么嚣张的骂我,怎么见到我就结巴了?”他一脸邪恶的眼神看这我。“切,你是想怎样?跟踪我就是为了这个?”用着瞧不起他的眼神回应。“唉,你的性别在你身上就是污渍啊!”他藐视的看着我。“你!你什么意思?说吧!是想怎样?单挑还是怎么?”
  • 古怪少女的恋爱

    古怪少女的恋爱

    她是一个古怪少女,脸上表情只有平静和冷漠,但脾气却千变万化。一个有钱人家的孙女,父母早在她十岁死亡,为了避免继承家业,她逃离家两年,却还是被爷爷呼唤回来,无奈,不知不觉中,她继承了母亲的血液,拥有过人的能力,懵懂的她,如何面对魅族的干扰。魅族,一个嗜血族,蛊惑人心的眼睛能迷惑少女,少女的鲜血是最能满足他们的,但却在200年前被她的祖先消灭了一大半,现在所剩无几,存活在圣加高中。她的高中生活,是否能一帆风顺史蒂芬一条金鱼是否能帮助到她呢
  • 双生花

    双生花

    听说有一种花叫双生花,一株二艳,竞相绽放。但日久年深,其中一朵就会不断的吸取另一朵的养分和精华虽然这不一定是它的本意到了最后,一朵美丽娇艳,一朵却枯败凋零,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命运。
  • 开局就飞升

    开局就飞升

    绝世天才绑定无极乾坤塔,开局就飞升仙界!
  • 知青三部曲·泪祭

    知青三部曲·泪祭

    《韩乃寅文集》是韩乃寅创作之路的总结和升华,作品聚焦北大荒的历史与未来,再现了荒蛮神奇的北大荒的沧桑巨变,弘扬了北大荒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顾全大局”的精神面貌,用史诗般的笔调将北大荒的历史长卷展现在读者眼前,是一部深刻阐释北大荒精神的优秀文集。
  • 双魂异梦

    双魂异梦

    一次奇异的双魂穿越引发了两段刻骨铭心的情缘,无论是在五百多年前的明代,还是在21世纪的今生,两个互换身份的女孩都经历她们不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