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983900000002

第2章 缺乏自信的小宝贝们

《意大利童话》中有一个《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当她深爱的父亲在战争中阵亡的消息传来,不愿接受现实的小泰莱莎开始以拒绝长大来否认这个残酷的事实。直到身边的亲人一一老去,和她同龄的小伙伴都成长为曼妙的女郎,她却依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依然做着那个长不大的孩子。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拒绝长大的幻想,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们也时常幻想一夜长大。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经历不同的心理感受,自信和胜任感往往让他们意气风发,渴望长大;相反,受挫和自卑,也会使宝贝们进入不想长大的自我保护系统,以避免再次受到打击。更重要的是,相对于自由的吸引力而言,如果现实的巨大压力和困惑足以让茫然的孩子望而却步,那么他们当然会选择回到那最原始最安全的环境里去,拒绝长大,永远躲在别人的保护伞下。

其实每个人在生命历程的某些特殊阶段,都曾经产生过拒绝长大的念头,不仅仅是孩子。然而,现实总是需要面对的。就像童话里的泰莱莎,总有一天奶奶会老去,妈妈会生病,周围的同伴们也都将开始愉快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渐渐脱离群体的泰莱莎,终究也会慢慢尝试长大,尝试着接受这个世界,也努力被这个世界所接受。

可见,人都有追求成熟的内在心理需要,如果您的孩子总是任性、拒绝长大,家长就要审视一下自己的做法,是否阻碍了这份成长的源动力,压得孩子没有自信、长不高、也长不大呢?

家有宝宝的父母们,凑在一起永恒的话题就是孩子。如何让孩子快乐自信地成长,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究竟是什么,是每位爸爸妈妈的必修课。

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感觉到,今天的孩子难教育!的确,全世界都在面临教育问题的空前挑战。我们的经济越来越发达,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但孩子们的意志却越来越薄弱了,迷失感和理想的缺失让他们生活得很茫然。为什么这一代的孩子那么难教育呢?

是我们做父母的素质下降了吗?

绝对不是!相比之下,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说,我们能给予孩子的,无论从知识水平还是生活质量来说,都要高出许多,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那是我们对孩子不够关心吗?

也不对!过去一家几个孩子,父母为衣食生计奔波,往往都是大孩子看小孩子,至于什么性格塑造或者心理健康,更是闻所未闻的事。可现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从科学喂养到免疫保健,从身体成长到心理需求,从遗传因素到成长环境,可谓是事无巨细、严格把关。要说关心不够,真是太冤枉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前的教育困境呢?我认为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我们其实并没有真正地了解我们的孩子。

妈妈的困惑

军翔从小就特别喜欢看书,只要一钻进书堆里,那绝对是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状态的,为此,爸爸妈妈不知道有多着急。

有人可能要问了,“爱看书还不好吗?要是我家的宝贝也爱看书,让我做什么都行!”要是爱读书学习自然是很好,可是军翔爱看的书,仅是漫画书而已。

军翔的爸爸是儿童文学评审委员会的,自然而然带回家的儿童读物全都是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作品,像军翔这个年纪的孩子看这些书特别有好处。可是军翔却对此毫无兴趣,他只爱看漫画书,班里小朋友的漫画书都被他借遍了,他还经常去向爷爷奶奶要钱买书。听说孙子要买的是书,老俩口忙不迭地给钱,而且总是出手阔绰,这也就让军翔对漫画书更加沉迷。

他每天看呀看呀,忘了吃饭,忘了睡觉,有时候竟然自顾自地突然大笑大叫,完全不顾周围的环境是否适合。军翔对漫画的迷恋让爸爸妈妈很着急,有次趁军翔不在家,爸爸偷偷翻看了其中的一本漫画书,左看右看竟然完全看不明白,“这是什么鬼东西啊!从哪边开始?顺序是什么啊?”妈妈闻声也走过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胡言乱语!不知所云!”他们真不明白这逻辑混乱的漫画书,怎么就能让儿子那么入迷呢?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意思是说最了解孩子的应该是他的父母,再换句话说,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真正了解孩子。大千世界,奥妙无穷,然而最难了解的,恰恰是每天和我们朝夕相处、我们自认为已经十分了解的孩子。

今天的孩子面临着知识的爆炸、观念的冲击,他们每天都在接受大量的信息,也因为无法消化、难以适应而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危机。而自己甚至还处于困惑中的我们,却想用原有的、传统的、简单的教育观念去管理属于新新人类的孩子们,这必然会导致教育的无效甚至失败。也就是说,用一成不变的简单教育,去约束日新月异的复杂对象,这才是教育面临困境的真正原因。

01 强弩之末的把戏

要想了解孩子,首先要进入他们的世界,读懂他们的行为语言,猜出他们的小心思。接下来我们探讨的所谓“宝宝们的游戏”,并不仅仅是指过家家、藏猫猫或老鹰抓小鸡,而是孩子为达成某些目的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甚至包括他们说脏话、打架、耍赖、说谎等。如果为人父母的我们,在遇事之前总能先仔细想想,也许就会发现宝宝们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暗藏玄机。这也许是被你忽视已久的孩子想博取你的注意和关心;或是孩子不满你的教育方式,有意“将你一军”;也许只因为你上次对他的误解使他决定当个你心目中的“坏孩子”。

孩子们的行为多半是讨厌的多,乖巧的少,起码基于父母的角度是这样。殊不知,这些恼人的行为,往往就是宝宝们为你设下的“圈套”,正在等待你上钩。从出生开始,聪明的宝宝们便学会了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哭闹、戴高帽等,他们早已掌握了父母的反应方式和接受程度。

孩子玩的这类把戏,常常必须有两类参与者——主事者和被害者。被害者可能是老师、父母、好朋友或其他孩子,主事者即孩子自己。但往往只有主事的这个孩子才知道玩这些把戏的“规则”,所以他经常是这个把戏的赢家。而玩把戏真正的结果可以从参与把戏的反应看出。如果参与把戏的大人反应是恼怒、不合理的发脾气或用强制手段想阻止等,正好符合孩子的本意,那么这个把戏将继续下去。反之,大人(特别是父母)如果不再跟孩子斗气或不给予孩子预期的反应,把戏自然会停止,因为孩子不可能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继续吵闹。

有些把戏是孩子从观察父母与他人的交往或从邻家孩子玩的把戏中学习而来的。家庭气氛与居家环境对孩子把戏的发展都有影响,父母除了注意平日的身教及给孩子选择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之外,如果能适当应用以下所提及的几项应对措施,并慢慢试着去了解孩子行为的真正目的,就不仅仅能理解“孩子玩的游戏”,更能将您对宝贝们的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脏话=好玩的话

行为示例 孩子常从同辈群体中听到一些粗俗的字眼,他们也许根本不懂这些字眼真正的意思,也不知道它很难令人接受,只是无意地在父母面前说出口,结果大多数的父母乍听之下总是会一脸惊讶,同时强烈地阻止孩子再说这些字眼。于是孩子发现,讲出这些字眼可以获得注意,而这可能正是他们所渴求的效果,日后他们再想获取父母的注意时,便会如法炮制。不自信的孩子不愿意直接表达对父母关怀的渴望,因此类似的小花招是他们最常用的可以保全面子的办法。

宝宝的想法 平时爸爸妈妈总是不爱听我说话,有时我鼓起勇气跟他们说想让他们陪我玩,他们却总是以事情很忙敷衍我。可后来我发现每当我说到某些话语时,他们的反应就特别激烈,哪怕我在自己的房间里说,他们也会“不畏遥远”地从客厅跑过来骂我,他们不理我的时候,这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你的误区 有许多方法可以停止孩子“说脏话”的把戏。但批评指责或是反复强调不许讲脏话的重要性等“苦口婆心”的办法却是下策,因为你的关注会让孩子觉得可以从中受益,那么该行为延续下去的可能性会更大。

解决办法 首先是不去强调那些不好的字眼,如此可能减少这种情况出现的次数、甚至消失。假如再听到宝贝们兴致勃勃地讲脏话,如果只是偶尔为之,大可以忽视过去,装作没听见,让孩子自感没趣也就停止了该行为。如若宝贝近期常常将脏话作为口头禅,并无停止的趋势,那么父母可以冷静地询问宝贝知不知道这些话的意思,如果孩子并不知晓,可以花一些时间对他解释,并要求孩子不能再讲出这么粗俗的字眼。

我们应该以冷静的态度去处理事情并尊重孩子,不当面斥责,在孩子不会觉得难堪的场合下给予指导,以使我们的要求被接纳。有许多成人或老师常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尊重长辈,其实尊重是相互的,成人一方面对孩子大吼大叫、威胁、处罚,在许多人的面前让孩子下不了台,同时又要求孩子必须尊敬长辈,如此一来孩子当然不会接受这样的双重标准。成人时常也期望孩子谅解大人们动怒时对他们所表现的不尊重,毕竟人非圣贤,但是当孩子有同样的情况发生时,成人却少有相同的忍耐力。

再看一个例子,5岁的小玲体质不太好,所以幼儿园组织的春游活动,妈妈总是不让她参加。但小玲却对此十分不满,她常常跟母亲抱怨道:“其他同学的妈妈都允许她们的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我真希望你不是我妈妈!”以往她这么说可能招来一顿打,然后被迫上床睡觉。但这次妈妈没有动怒,而是平静地说:“我知道你很生气,也了解你心中的感觉。”这使小玲很惊诧,很快,她便从不满中平息下来。

当孩子企图以恶言使父母伤心时,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台阶下,可表示同意他的说法,“你也许是对的”、“你的确有权力这么想”,也可以保持沉默或故意忽视他的话。当孩子顶嘴时,可能企图和父母扯平,但除非父母想参与玩孩子所期望的把戏,否则这个把戏便不能继续下去。

孩子之间的战争

行为示例 这个情景至少需要两个孩子,还需要加上一个不知情的裁判(成人)。以同伴间的打架为例,与其他不当的行为相同,打架也是有目的的。时常是为引起父母注意或反抗父母,所以孩子时常会选一个被父母喻为好孩子的儿童打架。打架的孩子,往往都没什么自信。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再会仅仅因为意气用事而打架了,打架,从对象到结果,可能会被孩子们赋予他们自己的动机。

宝宝的想法 爸爸妈妈对我们打架的规定很明确,什么时候可以打,什么时候不能打,什么人可以打,什么人不能打,我们总是可以从这些规定中钻一点小空子,让爸爸妈妈认为事情就是他们看到的那样。

你的误区 孩子间的吵架开始时可能会很严重,也是借此试验父母是否真的不管,如果父母不参与,争吵便不再那么激烈。很多父母容许男生打架,却不准他们打女生,这双重标准会造成男女孩间的摩擦,许多女生因此利用这项“保护”去打男生,但当父母或老师不会介入争吵时,她们也很容易学会不再轻举妄动地欺负男生。另外有些长辈可能会发现,当大孩子欺负年龄小的孩子时他们很难不理会,因为他们觉得年幼者无法保护自己。这个观念时常使年幼者把大人们视为一项有力的武器去控制年长的同伴。所以大人们对年幼一方的保护措施常会使大孩子与小孩子之间更加不和,同时也引起大孩子和成人间的争吵。对待不同年龄孩子之间的冲突,应以事实为根据做出公正的裁断,小孩子才会知道不能随意欺负或冤枉大孩子。当然开始时,小孩子也许会小题大作,希望回到被保护的角色,这时成人必须坚持中立,才能使他打消念头。

解决办法 如果成人不介入孩子间的争吵,他们其中之一也许会跑来告密,跟成人说:“是他先打我的!”此时成人可告诉“告密者”:“这是你和他之间的事,你们可以自己解决。”成人这种处理态度正可以培养孩子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孩子不一定喜欢成人这种做法,所以他会尝试各种手法引诱成人回到这个把戏中。有些孩子甚至会使自己受伤来获得成人的关注,当他有这种企图时,打架的另一方也会有这种默契让他受点小伤害;也许并不会真的伤人,不过如果用一些器具,如棍子、刀等,很可能弄假成真造成真正的伤害。当有此情况发生时,成人可将器具拿开,让他们赤手空拳地打。

打架场地也是成人需特别注意的,如果打架的双方是在自己房里或其他无危险性的地方时,成人可不加任何干涉,但如果是在会危及身体或破坏家庭摆设的地方,则需告诫他们要打架可以,但须到指定的场所。常常也因为须换场地,使孩子觉得没趣而取消打架的把戏。

总而言之,成人所持的态度很重要,在孩子打架时不要牵扯进去或急于阻止,如果原先打架的目的不会达到,把戏也就会结束。

楚楚可怜

行为示例 这种孩子把不自信写在脸上。他们瘦瘦弱弱的,常带有恐惧的眼神,一副很不快乐的样子,这让父母觉得他需要特别照顾。有这种孩子的父母也常会觉得是踩在鸡蛋上,时刻担心他们会出现问题。这种孩子常常就是用给人的这种感觉控制着每一个人。

宝宝的想法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可怜的孩子也会获得更多的爱。虽然爸爸妈妈常说要我自己努力照顾自己,可是我还是喜欢他们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我。

你的误区 如果父母像这种孩子所预期的,给他许多特别的照顾,陷入这种把戏之中,那么会让孩子失去正确学习人际关系及处理感情的机会。过度关心常常也会阻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并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解决办法 放手,还是放手。宝贝们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强大,他们的适应能力很强,会被环境塑造成不同的样子。成长是需要机会的,我们无权剥夺任何孩子的成长机会,不管他是否具有成长的信心。

说谎行为

行为示例 一些孩子说起谎来,真可谓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不自信的孩子往往更爱说谎,因为谎言比直接表达更容易达到目的。如:晚餐前,彬彬向妈妈要糖吃,妈妈怕彬彬因此吃不下正餐,便拒绝了他的要求。不久,妈妈进彬彬房里见到彬彬正在看电视,饼干屑抹得一嘴一脸。妈妈说:“我记得告诉过你,不能吃饼干,为什么老不听话?”彬彬说:“没有,我没吃。”妈妈:“没有?那你这一嘴一脸是什么?”彬彬赶紧抹脸上的饼干屑,哑口无言。妈妈接着又说:“我不喜欢撒谎的孩子,今天的晚餐你不准吃!”

宝宝的想法 其实我正好不想吃晚饭,哈哈!

你的误区 彬彬实际上并无意隐瞒什么,否则他会尽可能消灭证据。为何孩子们要睁眼说瞎话呢?这不过是想博取注意或达成不吃晚饭的目的罢了,因此他总要留下一些证据。母亲如能视若无睹,不动声色,便会使彬彬放弃类似的“嘴角挂满了饼干屑而仍说没有”之类的说谎行为。

解决办法 孩子说谎的原因有许多。有的以此避免被责骂或讥笑,有的希望借此得到别人的称赞或同情;也有的是为达到其他目的,或者为引起别人的注意,或陷别人于不利的地位;也有可能是受了父母、成人、同伴及其他人的暗示或示范所影响。大致而言,想要停止孩子的说谎行为,要先停止对说谎出现太过激烈的反应,也许只需静静倾听而不做负面的评论,甚至身体语言(尤其是脸部表情)也不露声色。假如沉默并不能解决问题,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他的行为目的,如:“也许你觉得爸爸妈妈应该多关心你,多了解你。”这将帮助孩子们重新考虑该如何行事。

正面冲突

行为示例 别以为不自信的孩子就会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相对于十分自信可以获得父母爱的宝贝来说,那些对自己并不太自信的宝宝们,更善于使用冲突技巧来达到索取的目的。正面冲突可以算作是最严重的亲子障碍,也是孩子们最后的法宝。它不一定是违规的行为,但是所表现出的“我恨你”、“你不爱我”,却最容易使父母焦虑失措。只有在亲子关系有所改进时,这种窒息的气氛才会有所改变。下面我们来看一则实例。

妈妈给安安10元钱,让他去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可安安嫌少,满腹不悦地嚷道:“妈妈你坏!这点钱什么都不够买!”“这孩子怎么这样?当年你妈妈我连一毛钱的零花钱都没有,还不是照样长大了,你现在生活这么好,还不珍惜?”

宝宝的想法 妈妈最抠门了,我的零花钱比小伙伴们的都要少,害得我在他们面前很没面子,他们都说,是因为妈妈不爱我才不给我那么多零花钱的。

你的误区 对安安的态度甚为反感,便立即加以反击,好挫挫他的锐气。事实上,如此并不足以让安安听话,反而会使他受到伤害,从而滋生更多的怨恨。

解决办法 在此,我们建议置身于此绝境中的父母能暂时脱离开,允许并承认孩子心中的感觉。假如母亲能保持冷静,或许也不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譬如她可以说:“妈妈知道你很生气,觉得妈妈很严厉,其实妈妈只是觉得该节省一些。”这种既能表现了解关怀之心,也能向孩子表明自己友善立场的谈话方式,将有助于孩子反省。若孩子坦然认错,要及时给予鼓励,切忌落井下石,冷嘲热讽。或者你也可以说:“我知道,孩子,我们都生气了,根本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让我们忘了刚刚所发生的事情好吗?”这种说法不但表达了接纳和包容的态度,还可以重新建立起友善的关系,让孩子知道生气是正常的情绪表现。

小报告大舌头

行为示例 不自信的孩子总试图通过陷害别人来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常见的反应就是恶人先告状,无论做了什么坏事情,一定是别的小朋友先做的,自己受了冤枉。这些孩子就像是个小喇叭,没事就喜欢进谏谗言。

宝宝的想法 我害怕爸爸妈妈批评我,所以我要说是别人先做的,我只是被逼无奈的从犯,而且我一定要争取到主动权,一般来讲,做错事的人是不敢去告发的。

你的误区 去注意孩子的小报告,可能是最令大人们沮丧的事情,因为大人的介入可能使孩子间的竞争加剧,而且大多数的父母只听信“值得信赖”的一方,误以为真,对另一方的辩驳则视为无稽之谈;也因此,受冤枉的孩子只有沮丧地看着受父母宠信的孩子独享好处。

被父母溺宠的孩子,经常使其他孩子看起来很坏,以显示他的好。但他自己却仍觉得沮丧,自卑的感觉使他认定兄弟姐妹也不好,由于父母注意了他的告密并谴责了他人,使得打小报告的行为获得鼓励,但沮丧和自卑感却也因此而加剧,因为他依然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用适宜的方法去博取父母的注意。

解决办法 我们以两个实例来说明解决的办法。例一:5岁的晓莉和6岁的小达正在房里玩洋娃娃,忽然晓莉哭着跑入厨房。“妈!小达把我的洋娃娃弄坏了!”“为什么他要弄坏你的洋娃娃呢?”妈妈问道。“小达想玩我的洋娃娃,我不让他玩,他就把洋娃娃往墙上砸,呜呜!”晓莉嚎啕着。妈妈气急败坏地冲入房间内,严厉地斥责小达:“小达,你有没有弄坏妹妹的洋娃娃?”“晓莉太自私了!她占着我的玩具玩,却不许我碰她的玩具。”小达愤愤不平地回嚷着。“那不是理由,你该知道不能把东西摔坏,尤其那不是你的东西。现在你立刻向妹妹道歉,并且赔她一个洋娃娃!”小达听到妈妈这样说,愤怒地夺门而出。

小达是不该损坏玩具,但妈妈一味地追问“为什么”,实在是徒劳无功,因为孩子往往不十分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更重要的是妈妈并没有给予孩子自己解决纠纷的机会,而是听信片面的小报告,贸然卷入孩子的争吵之中。

争吵是所有参与者共同的责任,如果只惩罚其中一个,只会使情况更加恶化。孩子们应该学会如何与人和睦相处,父母不贸然介入,有助于孩子从经验中获得相处之道;而不加以说教或责骂,更能帮助孩子发展健康而富于人性的人际关系。父母不要老是一味地扮演法官或警察的角色,死命地追问“是谁干的?”从而陷入孩子的“绝活”陷阱。请告诉孩子们这是他们彼此之间的问题,并相信孩子有能力来处理他们自己的事情。

再看下面的一个例子。8岁的小宝和6岁的小兰是兄妹,但小兰经常向妈妈告状,讲小宝的不是,而妈妈也常因此而听信。后来,妈妈在专家的指导下认清了小兰的把戏,觉得不该再涉入到孩子们的争吵之中,也就不那么听信孩子的小报告了。

这天妈妈正在房里熨衣服,小兰走过来,说道:“妈!小宝在厨房里偷点心吃,把饭桌搞得一团乱。”“嗯!”妈妈应付着。“妈!你是不是要他把桌子清理干净呢?”小兰央求着说。“孩子,妈妈正忙着呢!”妈妈还是不紧不慢地回答。小兰诧异地望了妈妈一眼,默默地走出了房间。

大约晚上6点时,孩子们发现晚餐尚未做好,而妈妈还在房间里看电视。“妈!晚饭怎么还没做好呢?我好饿哦!”小兰问道。“孩子们,对不起,妈妈实在不愿意在一个乱七八糟的厨房里做饭。”“但是我已经告诉你,是小宝弄的啦!”小兰解释着。“我还有一些衣服没有熨好呢!你们也去做该做的事吧!”一会儿,小兰走进房间里告诉妈妈,他们已经把厨房收拾干净了。于是妈妈立刻开始做晚饭。

您也许会怀疑这种做法有欠公允,可是当我们了解孩子们的互动关系之后,便不会这么想了。小兰把小宝的错误当作使自己成为好孩子的法宝,如此使小宝认定小兰和母亲是同一阵线的,不听话正好是引发他们注意并加以对抗的手段,假若母亲一听到小兰的话就去责备小宝,那正好误入圈套。欲改善彼此的关系,只有毅然抽身,让孩子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且尽量避免涉入孩子的混战中,即使知道究竟是谁犯了错,也不可完全依“赏善罚恶”的方式处理,因为若处理不当很可能破坏三者之间的关系。

但是当面临紧急或危险的状况时,要切记先解决危难或脱离危险。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孩子会运用危险来引发父母的注意,因此不论孩子是否已经从经验中获得教训,事前做好防范总是必要的。

勃然大怒

行为示例 一哭二闹三上吊,不自信的孩子们往往采用诸如此类的办法令父母满足他们的愿望,而不是好好表达。这是在他人能够提供表演舞台的状况下正式地粉墨登场,是一种渴望事情能够依他意愿进行的伎俩。上演的方式包括有:跺脚、尖叫、呐喊、威胁、哀求等等,而观众则目瞪口呆,茫然若失,试图去安抚他,或暂时屈从于他。不论是哪一种情形,孩子们的绝活都已得逞,毕竟观众已经被耍得团团转,即使有所作为,也都使孩子们达到了吸引注意的目的,这种企图可以补偿孩子们在其他方面(如学业上)的挫折失败,但是当观众离去时,表演便告落幕。

宝宝的想法 哭闹是最有力的武器,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爸爸妈妈因为怕丢人也会满足我的!反正我越哭越带劲,看看我们谁更有耐心!

你的误区 有些父母采用责罚打骂来处理孩子无理的哭闹,以遏制孩子不正当的行为,但情况却愈加恶化,即使孩子被“暴政”暂时镇压,以后这类行为出现的机率仍旧会高居不下。

解决办法 还是以一个真实的事件为例。6岁的小雷无故乱发脾气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只要有任何事情不合他的意,他便尖叫、哭闹、跺脚,母亲曾尝试用请求、说理和打屁股等方法来制止他的行为,但始终无法奏效。小雷实在太机灵了,他知道如何逼母亲就范,因此当母亲所做的不能尽如他意时,便以此方式要挟母亲。

后来专家建议母亲,当小雷下次再如法炮制时,母亲最好回到自己房间,关上门,打开收音机,看看杂志,或者休息一会儿,在小雷未发完脾气前,尽量不要去理他。其实小雷在未发完脾气前,已经在妈妈的房门外徘徊了好几回,而且尝试以尖叫、敲门和踢撞等方式使母亲开门。妈妈坚持对他的行为置之不理,锁住门,加以隔离,让小雷知道哭闹是无效的,他的这种行为才得以改正。

拖拖拉拉

行为示例 不自信的孩子想要让爸爸妈妈留在自己的身边,常常不会直接说出口。相反,他们会故意使用拖延时间的伎俩,让爸爸妈妈因为来不及做什么事情而自愿地呆在身旁。王先生夫妇常因小强拖延时间而难以准时赴宴,而且常弄到困窘不堪的地步,他们经常采用叫喊、说教、威胁利诱等方式,却屡不奏效,且每况愈下。当然,他们也尝试让小强提前准备,但小强却边玩边洗澡,即使穿衣服也都是东挑西捡的,由于习惯了配合小强,因此这种状况一直没能改变,准备的步调也总是慢!慢!慢!

宝宝的想法 这种拖延的战术足以控制父母的作为,且还是对抗父母催促的最佳妙方。无论他们怎么着急,我自岿然不动!到头来不还是他们妥协!

你的误区 磨蹭,是孩子拖延父母行动的最佳法宝。譬如当家人准备外出时,父母总会重复提醒地催促着:“你准备好了吗?”“下次再这么慢我们会把你丢在家里。”事实上,这样只能使拖延的情形依然如故。父母最好放弃等待,才能训练孩子“时间不为任何人停留”的概念,一味地等待尚未准备好的孩子,往往给孩子错误的印象,误以为时间是可以为他滞留的。为使孩子能有效地运用时间,做事准时,父母需了解孩子准备就绪所需要的时间,借助适当的训练方法,让孩子学会建立自己的时间表,善于利用每段时间,把握要领从事,如此才能避免发生冲突。

解决办法 其实,要想得到小强的合作,父母应该改变对小强的态度,首先在每次赴宴前先征求小强的意见,是否愿意随父母一起去。若小强决定不去,应该获得尊重,许多孩子很讨厌每次被迫去参加大人们的聚会。尊重孩子是获取孩子合作和让孩子行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简洁的方式。

有一天,傍晚5点刚过不久,爸爸对小强说:“我们7点要准时出门,如果你愿意跟我们一道去吃饭的话,你一定要在7点以前完全准备好,否则到时候我们只好不带你去。”除此,再没有多说别的。6点45分,小强还没有开始做出门的准备,依然悠哉游哉地荡来荡去。很明显,他赶不上宴会了,因此爸爸便叫来了爷爷奶奶代为看管。7点钟时门铃响了,爷爷奶奶站在门口,小强这会儿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赶紧跑上前去拉住即将出门的爸爸妈妈:“再等我一会儿嘛!真的只要一会儿就好!我很快就好了!等一下啦!不要走!不要走嘛!”小强哭着说。

“我们知道你很难过,但是已经7点了,我们得走了,晚上见。”王先生夫妇事先已通知小强“假如7点钟以前没有准备好的结果”,又让他做决定是否去,如此可避免发生争吵或冲突。当然,这样的做法不是一次就能奏效的,需要经过几次,小强才会学到应该在规定的时间之前准备就绪。

看到孩子这样的行为方式,不难发现,为培养一个自信而有责任感的孩子,父母必须认真关注各个方面,绝不可守成持旧,只有把握原则,依照具体情形时时改变做法,才能增进与孩子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02 自信宝贝vs不自信宝贝

一般来讲,独立的孩子都比较自信,相反,依赖性强的孩子往往都不自信。当然,孩子是依赖于你还是独立于你,完全取决于你如何培养孩子,取决于你如何理解他所参加的成就性活动。孩子对其所参与的成就性活动的定义、理解和按照自己需要采取的行动,以及你所给予的自由程度,这些对于孩子个人的自信塑造而言意义深远,并将对孩子是形成独立还是依赖的个性构成影响。

当然,在发展的早期,孩子高度依赖于你。作为一个婴儿,他的喂养、清洁和活动一切都依赖于你。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在这些基本的生活领域渐渐独立,但是他仍然依赖于你的关爱、你的保护、你的引导和你的支持。当孩子到了青春期并且逐渐发展进入了成人期,他对你的依赖会变少,而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了比较大的独立性。这种分离的过程是孩子准备迎接成人期的需要。

在孩子的独立性格形成的过程中,你和孩子之间经常会出现一种拉锯战,一方面孩子自然而然地要脱离父母的束缚,一方面父母要维持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这样的家庭,一方面父母支持孩子取得成功,另一方面他们却培养孩子对自己的依赖。例如:一位高尔夫球小球员的父亲,每一次孩子参加比赛,这位父亲都要参加,帮助孩子打包、找球座,确定练习场,为孩子当球童,记录分数,给孩子提供技术和战术反馈。换句话说,他培养了儿子在比赛中对他的完全依赖性,当到了他儿子应该单独地参加比赛或是与一组球员参加球赛的时候,他的儿子完全没有准备,缺乏必要的练习,缺乏技术的、战术的心理以及情感的准备,他自己完全不能独立地完成比赛,这对他自信心的树立是致命的。

依赖型的孩子多半无法获得信心,尽管他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他对别人的依赖会阻碍他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阻碍他成为自信的人。与此相反,独立型的孩子往往有拥有感,并且有能力成为成功和快乐的人,也会拥有较多的自信。

依赖型的孩子

依赖型的孩子缺乏主见,依赖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的自信需要得到别人的验证,如果得不到别人对他自己的肯定,他就会变得沮丧。如果你是一个依赖型孩子的父母,你也许在某种程度上为了自己的目的,把孩子的自信作为一种交换的条件。比如,对孩子只提供有条件的爱,即只爱成功乖巧的孩子,孩子于是也把努力当作是渴望得到父母关爱的筹码,即使获得了成功,也会削弱自信建立的感觉。

依赖型的孩子不善于做决定。他从小就被养成由父母单方面做决定的习惯。假如你培养了一个依赖型的孩子,你就会认为你总是了解什么最适合孩子,并且从不征求孩子的意见就做决定。结果是,孩子永远也学不会做出有效决定,同时对他自己做出决定的能力也没有信心。由于孩子依赖于你,他很难相信自己的选择,他宁愿别人替他做出决定。

依赖型的孩子依靠别人对他提供的激励而付出努力,对他参与的成就性活动从来都不会获得拥有感。外在的奖励包括:诸如爱、金钱、礼物、奖品、父母的赞赏以及来自孩子自身以外的认可。如果你属于提供外在奖励的父母,不管这些奖励是情感的还是物质的,孩子永远都不能学会从成就性活动本身获得内在的满足和快乐。孩子会不断地寻找从事活动的外在原因。外在的奖励使得孩子只有当奖励出现时才会受到激励,并且只是为了获得奖励才付出足够的努力。

依赖型孩子的快乐也是依赖于别人的。如果孩子对自己的成就性活动根本不具有拥有权,那么他对自己也将不具有拥有权,对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不具有责任感,他的快乐也将依附于别人。在孩子取得成就的过程中,孩子找不到信心,他只是依赖于外在的奖励获得确认。依赖型孩子把他获得外在奖励时的好心情等同于自我满足;但是这种满足是肤浅的而且会转瞬即逝。

依赖性的行为往往是由于慈爱的父母不懂得恰当地奖励而造成的。在养育孩子的早期阶段,利用外在的奖励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如果你好好做家庭作业,我就让你吃饼干。”但是有时候依赖型孩子没有完成家庭作业,也一样得到了他们期待的饼干。当因果关系变得混乱时,就失去了对发动和坚持一项奖励的意义。

父母经常奖励错误的事情。由于你可能高度重视成功,你会发现自己在奖励孩子的努力结果,诸如学习成绩、艺术成就或体育比赛获奖,而忽略孩子的努力过程。如果你这么做,你就给孩子发送了一条强有力的信息,告诉他结果对你是最重要的。那么,孩子就会开始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不是放在努力的过程上。你要意识到利用奖励控制孩子而不是肯定孩子,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危害。如果你利用奖励作为一种手段,显示你对孩子的权威,你就是在怂恿孩子对你的依赖。

如果你奖励孩子的结果而不是他付出的努力,你就会看到孩子会失去内在驱动力甚至会失去成就水平。随意增加奖励,比如功课做了一半就奖励,会明显地降低学习动机。这将进一步地破坏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并且使他更加依赖于你。如果你不断地对孩子使用外在奖励,那么这种奖励就像是能够使人上瘾的毒品一样。当孩子习惯于一定程度的外在强化,他就会要求更多更好的奖励,以便保持他的成就动机。也许,你给予奖励是出于好意,为了孩子付出努力提供最初的推动力,但是,你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外在奖励的“交易商”。如果这种依赖继续下去,在某种程度上,你的孩子就会拥有你!如果你对孩子的成绩(靠着奖励维持的成绩)变得习惯于满足,你就会不愿意放弃奖励。如果停止这种外在的奖励对你是难以想象的,你也许会意识到你已经使孩子沉迷于这种外在的奖励,并且害怕戒掉这种“药物”的后果。

独立型的孩子

独立型的孩子在几个重要方面都不同于依赖型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是独立型的,那么你已经培养了他对自己的信心,他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并且能够照顾好自己的一切。作为一个独立型孩子的父母,你已经给孩子提供了指导,使他能够寻找有意义的并且令人满意的活动。你给了孩子充分的自由去体验生活,他们往往能从中学到许多重要经验。利用这些机会,独立型的孩子通过自我激励获得了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并且积极寻找肯定自我信念的经验。独立型的孩子学会证实自己的资讯,并且从自身的成长中找到信心。

独立型的孩子有能力考虑各种不同的选择,并且对这些选择进行过滤,作出自己的决定。如果你的孩子是独立型的,那么,你已经在儿童期就教会了孩子做决定的过程。到了青春期,你的孩子已经成为富有经验的人,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你完全可以相信他自己的判断力。

努力达到目标有各种各样的内在原因。孩子要参与活动是因为他觉得有趣,他喜欢活动的过程,看到他自己的努力结成硕果感到满足,或者就是因为他要达到他为自己设定的某些特定的目标。孩子会发现能够激励自己付出努力的更实在的内在原因是:他可以从学习新事物中获得完全掌握(控制)的感觉;与同伴一起参与带来的社交机会;或者只是单纯地要达到个人的成就目标。内在激励的核心是对活动的巨大热情以及参与活动带来的巨大快乐。这就是使他付出努力的内在驱动力。

作为一个想要培养独立型孩子的父母,你会认识到某些外在的奖励是鼓励孩子参与成就性活动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然而并不像依赖型孩子的父母那样,你要清楚奖励的真正目的,什么样的行为应该受到奖励,什么类型的奖励是有效的,奖励应该延续多久等。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要担当一个合作者的角色而不是一个控制者的角色,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健康自信的孩子。比如,你要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并且征询孩子的想法,为孩子提供与其年龄相适应的选择,鼓励孩子做出自己的决定。万一你发现情势需要你单独作出决定,你要向孩子解释理由,并且对孩子提供未来选择的承诺。你要尽力创造双赢的局面,哪怕孩子只是赢了一点点。

如果你能够采取一种更为支持的态度对待你的孩子,那么,在孩子的整个童年期,乃至进入成年期,比起依赖型的孩子,你和孩子之间都会保持一种良好健康的关系。由于你已经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并且让孩子充分的自由选择自己的道路,你和孩子之间就不会经历在亲子之间经常发生的“拉锯战”,你们能够避免很多的不愉快和相互间的怨恨。不像依赖型的孩子那样,在你们之间发生冲突、“战争”、“情感流血”的机会不是很大。独立型的孩子不会由于沮丧、愤怒或受到伤害而对你进行反抗。相反,他会对你给予的关爱、支持和鼓励报以积极的响应。

03 胜任感与安全感

当我要求家长们描述孩子的自信时,大多数家长都是这样说:“自信是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具有自信的孩子对自己感觉良好,他们能感觉得到父母的爱和赞赏;而不自信的孩子则总感觉没有得到父母的爱,他们自己也不能真正喜欢自己。”然而,这些都只是自信定义的一部分。

自信由两个基本要素组成,第一基本要素就是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关爱、受到父母的重视和赏识。源自这些情感的安全感是自信的基础,有安全感的孩子们知道,无论他们做了什么或发生了什么,他们始终会得到关爱和重视。这种安全感使孩子们确信即使他们的努力失败,父母依然会深深地爱着他们。

孩子们知道,当他们一旦处在危险之中,或者感觉到脆弱的时候,父母就会出来保护他们。有了这样的“锚地”,就会鼓励孩子们满怀信心地驶出安全的港湾,去探索新的世界。孩子们知道,不管努力的结果如何,他们都会得到关爱,父母们会保护他们免受伤害,同时,为他们提供安慰并且激励他们追求成功。

自信的第二个基本要素是胜任感和对自己生活的把握,即具有能力。这种胜任感是基于这样几点:从本质上,能力源自于孩子对行为事件的信念,换句话说,孩子一旦采取行动,就会产生一定的结果。当孩子做了好事,好的结果产生;当孩子做了坏事,坏的结果产生;当孩子什么也不做,就不会产生结果。当孩子们相信他们有达到成功所需要的能力时,就产生了这种胜任感。这对胜任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们对自己的能力和控制的感知,以及对自己能力的信心的感悟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行为。

由于父母们的过度保护,孩子们可能失去在一些领域获得能力的重要机会,诸如,情感成熟——觉察、理解和情绪控制。情感能力的缺乏严重地限制孩子取得成就的能力,因为面对成就性活动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和倒退,他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去克服困难,并保持继续前进。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发现:大量的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人的困难,诸如焦虑、攻击、社交技能缺乏和低成就水平都与低水平的情感信心有关。

不懂得自信的父母们除了忽视了孩子的作用外,他们也没有给孩子提供他们最需要的东西。建立自信包括:让孩子有安全感,让他知道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会得到父母的关爱;这也意味着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成为有能力的人,成为掌握挑战技能、取得成就的人。这种深入的名副其实的自信基础,给孩子提供继续挑战自我的信心,找到满足和成就努力的合理性,提升能力的极限。这种以得到关爱和安全为基础,进而具有强烈胜任感的能力,才是自信的真正源泉。

发展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们意识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取决于他们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就会惧怕面对挑战。这种惧怕起源于对每一次成就经验的体验,因为每一次这样的经历都会使父母对他们的关爱面临危险的考验。成功的可能性可以引发孩子们取得成绩的愿望,以获得父母的关爱。可是,失败的可能性会使孩子处在担心失去父母关爱的持续恐惧状态之中。这种不安全感会抑制孩子去探求、冒险和争取最大成就的动机。

为了使孩子的安全感得到保障,你需要对孩子表达出你的关爱,而不管孩子是取得成功还是失败。这听起来是父母们自然而然要做的事情,然而,很多问题都是由于某种“有条件的爱”引发的。例如下面的两种说法对孩子来说存在一个巨大的差别,一种说法是父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假如孩子能够再努力些就好了,“宝贝,除非你尽你最大的努力,不然的话,你就不会达到你的目标。”这样的说法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另一种说法是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按照他们自己的情绪需要表达他们对孩子的失望之心。“你今天没有赢得好成绩确实让我们很失望。”父母对孩子缺乏努力的行为,采取一种平静的、积极的和支持改进的态度,孩子就会受到鼓舞并且会努力迎接挑战。反之,父母对孩子缺乏努力的行为,采取一种烦躁的、不平静的和消极的态度,表达他们对孩子的失望和愤怒之情,这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同时也会使孩子变得惧怕努力,因为他们担心会失去父母的关爱。

安全感就是孩子感到安全和受到保护的需要。安全感能给孩子以信心,去探索新世界,去冒险,去追求成就。对孩子来讲,世界是一个巨大无比、令人着迷的游乐场,在其中可以自由驰骋、任意探索!同时,它也是一个混乱无序、难以控制、令人惊恐的地方,常常隐藏着危险。孩子们领悟到自身的局限,他们对这个世界并不了解很多,如果没有这种安全感,可能会使孩子感到脆弱和担心。你要让孩子了解到你比他强大,当他需要时,你就是那个可以信赖、可以保护他的人,这种认识强化了孩子的安全感——他总是有一个可以随时返航的安全港湾——同时,也给他以信心寻求挑战并且发展他的胜任感。

当你为孩子制定边界线的时候,这种安全感也得到了加强,因为孩子必须保持在安全界限以内,不能逾越。对孩子而言,一个没有疆界的世界是令人不知所措和充满恐惧的,因为他没有经验确定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他不能够判断走多远才算是足够远。然而,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或许会驱使他进入超出他能力范围的情景之中。边界线作为一种划定的安全地带,保护孩子免于经受那些他尚未准备好去面对的情景。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你没有给孩子划定边界线,他可能会遭遇不恰当的挑战,因为他尚未做好准备。这种经历是令人恐惧的,你的孩子会一谈到他的世界,就会感到恐惧和不可控制。这种感觉,会使他对未来的探索丧失信心,并且阻碍他主动冒险和争取成就。制定边界并不意味着把孩子锁在他的房间里,永远不让他体验冒险或者失败。边界意味着让你的孩子了解他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危险,保持对年龄相当的冒险行动的敏感,确保孩子具备实用的、身体的、心理的和情感方面的技能,能够成功地应对合理水平的挑战。

一旦你的孩子对目前的边界线习以为常,感到舒适并且获得了较大的信心,这会使他能够进一步探索下去,但是,你需要不间断地反复检查边界线,以便及时扩充范围,从而给孩子提供额外的机会,使其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技能。当你的孩子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应该给他自己建立边界线的权力。例如,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规定明确的玩耍范围。首先,这个边界范围可能包括起居室,在那里你可以照看到他;然后,边界线可以扩大到你家的整个范围,因为在家里你可以听到他玩耍的声音;再往后,边界线可能扩大到你家的楼下或是邻居小朋友的周围,在那里你可以定期检查他的行为。随着孩子的长大,这些边界线可能继续扩大,包括你所生活的小区和附近的公园。这样,在孩子生活长大后的某一时刻,你只需要求他告诉你他去哪里并且相信他已经准备对保持自己的边界范围负责任。

发展孩子的胜任感

一句西洋谚语说得好:“如果你认为你确实能行,你就能行。如果你认为你确实不行,那你就不行。”这对了解孩子达到目标的能力简直是说到了点子上。许多孩子在他们所选择追求的活动领域里,具备相应的智力、技术和体力,本可以取得某种程度的成功,然而,他们却没有成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缺少一样东西——胜任感,他们缺乏把握这种事物的能力。

孩子的信念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孩子怀着他能够成功这样的信念,那么就会使他做到超出他目前能力的事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他能够挑战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极限。这种胜任感起源于一种非常坚定的信念——就是孩子的努力最终将会以成功作为回报。这种对能力的自信和成功的把握极大地遏制了对失败的担心和焦虑,以及想到失败时所感到的压力。这种信心能够促使孩子冲出他的舒适带,达到一个用其他任何方式都达不到的水平。这使得他在自己努力的过程中更具有冒险精神,从而使他的成就水平进一步地提升。最终,使他勇敢地战胜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高山”、“峡谷”和挫折。

胜任感包括两个方面,这是使孩子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即一般信心和具体信心。一般信心是指孩子对行为结果和他所具备的成功地克服挑战的能力的基本信心。具体信心是指孩子对在一项具体的成就性活动中取得成功的把握。这两种信心的共同之处就是使孩子们学会他们能够影响自己的世界,以及他们的行为可以产生预期的结果。例如,一个孩子知道在学校如果他努力用功,那么他就会取得好成绩;相反,如果他不用功,他就得不到好成绩。在孩子的能力中,如果不具备这种基本的信心,他们就会怀疑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于是,表现出背向成就目标方向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04 自信的塑造

成功的人能够经常“照镜子”反醒自己,真实地看到他们自己的优势和弱点。要想成为有能力的、成功的并且快乐的人,孩子们必须了解什么是他们所擅长的方面和什么是他们需要改进的方面。了解自己的优势可以为孩子们增添自信心,让他们知道在哪些领域能够有助于他们获得成功。但是,仅仅关注自己的长处往往不能决定他们能够取得的成就上限,而人们的最大弱点却可以制约所能够取得的成就上限。因此,为了认识自己的能力并且获得充分的胜任感,孩子们必须是愿意把注意力放在阻碍他们进步的地方并且愿意努力改善这些地方。

孩子们的反应能力极大地依赖于他们的胜任感。一个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的孩子,能够正面的看待自己的弱点,并能够看见自己在那个领域的弱势,如果努力改善,就会提高取得成功的能力。相反的,一个不能确定自身胜任感的孩子,会以负面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弱点,把弱点当作一种对自尊的威胁,当作会导致他失败的问题。

如果你强调改善而不是直接的结果,并且支持孩子致力于成就性的活动中并长期地发展,他就会看到在朝着目标迈进的过程中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你不应该代替孩子找出他的弱点可能是什么,而是应该帮助孩子做出合理的评价。例如:如果你的孩子踢了一场很差劲的足球,回到家里,你可以问他是什么原因使他踢得那么差劲。你可以在这个反应的过程中引导他,帮助他认识是什么技能或是缺乏什么技能影响了他的能力发挥。比如,他的左脚不能很好地运球。然后你可以问他,他怎么做才能克服这个弱点,并表示对他能够改善技能的信心,鼓励他摆脱困难,为下一次比赛加强练习。

你对所谓缺点的看法将影响孩子反应的能力和感觉的舒适度。不能认识或接受自己的缺点的父母,当缺点或不足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不安和焦虑,不管这些缺点是他们自己的还是孩子的。这种反应对于孩子检讨自己并且从中获得帮助是一个强有力的阻碍。

你可以扮演一个正面的榜样,公开讨论你自己的弱点,并且说明它不仅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承认不足也很有必要。对自己不足之处的认识,应该包括从中汲取教训并且如何试图改善。例如:当你的孩子拖延完成家庭作业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你有时也拖延工作,但是你经常为此而后悔,因为事后你又不得不急急忙忙地把工作赶完,而且它永远也不会像按部就班地完成那样的好。能够谈论甚至自嘲自己的弱点并且从中吸取教训,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让他明白弱点和不足是作为人的一部分。同时,你不要利用所谓的弱点,当做为不良行为开脱的借口,例如:练习瑜伽时你强调身体的不协调并不能减少你的缺失,那是对不想要投入必要的时间练习瑜伽的一种合理化的解释。但是你可以告诉孩子,对你来说掌握新的技能要比大多数人花费更多的时间,所以你必须加倍地努力,去达到你的目标。你可以告诉孩子,经常“照照镜子”检讨自己是成功和快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使他们正确地看待阻碍进步的不完善之处,有助于形成一种富有建设性的观点。

一般信心

这种一般胜任感的发展,取决于孩子对行为和行为产生的结果关系的了解——如果孩子做好事情,就会产生好的结果;如果他做坏事情,就不会有好结果产生。这种因果关系或许是孩子所能学到的最重要的课程,它是努力和结果之间联系的基础。如果孩子们学会了当他们采取恰当的行动就会取得他们想要的结果时,他们将会看到自己已能够掌握自己的生活。心理学家把这种知觉称之为内在场景控制,孩子们相信他们的努力和行动对所产生的结果是负有责任的。

认识努力和结果之间关系的孩子,他们具有一种掌握自己成就的意识,因为他们已经了解到他们只要付出努力就会取得成功,不努力就不会取得成功。内化了这种关系的孩子,涉及这类事情时会这样想:“因为我努力用功,所以我成功了”或是“这是我用努力赢得的”。

相反,从未了解到他们行为结果的孩子将是危险的,他们将成长为被惯坏的孩子(不管他们做什么都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被忽视或受挫折的孩子(不管他们做什么都得不到他们想到的东西)。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这些孩子都表现出缺乏采取行动或取得成就的动机,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努力和结果之间毫无关系。努力和结果之间缺乏联系可以用这样的话说明:“我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就可以达成愿望”和“我不论做什么都不会有任何差别”。心理学家把这种知觉叫外部场景控制,即孩子感觉到外部的环境或事物不在他们的掌握之中,其他的人对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应负有责任。

当孩子形成了这样的认识,认为能力是产生结果的原因而不是努力是产生结果的原因时,就产生了对因果关系的严重曲解。问题是孩子无法控制他们的能力,例如:智力、创造性天赋或体育的超人技能等,他们也许有,也许根本就没有。当孩子把他们的成功归功于天赋时,他们对自己的成就或许根本没有拥有感,因为他们的成功根本不是由于他们的刻苦努力得来的,这种情况尤其在早期就在成就性活动中大有前途的孩子身上出现了。

最成功的孩子是这样的,他们能够把天赋与承担责任和努力用功结合起来。能够理解努力与结果之间关系的孩子,不管他们的天赋如何,都能够保证达到一定程度的成功,因为他们会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所拥有的天赋才能。在早期并没有展现出杰出才能,但是确实表现出有巨大的决心,这样的孩子常常会获得超过预想的成就,他们会比预想中的更成功。

父母们对孩子胜任感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对孩子在成就性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如何反应,极大地影响孩子的胜任感的形成。对于他们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如果孩子得到的是始终如一的正面反馈,那么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以及对未来努力的把握能力就会形成坚定的信念。这种胜任感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降低行为焦虑。这种信念对他们的成就水平也有一个积极的影响。

父母的正面鼓励,在孩子积极的自我观念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整合作用。通过言语行动鼓励他们,给他们示范,这些都影响着他们自我观念的建立,形成感知自我的方式。“你是有能力的”这句话对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这信息通过几种方式被传递。首先,你必须在孩子的心理建立起这样的信念:不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不会失去父母的关爱,你永远是他可以停靠的安全的港湾,在那里他可以感到安逸,可以自由地探索,可以考验他的能力。这种信念是通过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平静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逐渐形成的,孩子可以感觉到,你就在他的身边,随时准备提供帮助,满足他的需要,帮助他达到目标。

以恰当的关爱和安全为基础,培养孩子的胜任感。你应该给孩子机会让他施展并了解自己的行为结果。这可以通过行为与结果(正面的或负面的结果)的联系来完成。例如:一个女孩由于没有付出必须的努力而没有被幼儿园的合唱队录取,父母可以用平静但是坚决的语气指出,没有被录取的原因就是因为努力不够。可以用实例证实这一点,比如她怎样偷懒,不好好练习唱歌,而且练习的曲目都不熟悉等等。父母要用支持鼓励的态度告诉她,如果她肯下功夫练习,提高她的演唱技巧,她就有机会在下个季度的筛选中脱颖而出,顺利入选,要让孩子明确地知道,这一切都取决于她自己。相反,如果她的父母这么和她说,一切都是评选委员会的错,她比那些被选上的队员强多了!这样的话,孩子就会认为这个结果跟她没有任何关系,她也不会对这个结果承担任何责任。她也就不会看到造成今天的结局与缺乏努力之间的必然联系,也不会因此而受到促动去下功夫练习,提高技艺,争取在未来有机会加入。

你应该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让他们取得成功的同时也体验到一些失败,以便他们可以发展广泛的胜任感。一般胜任感是建立在广泛活动的经验基础上的,它比建立在有限经验基础上的信心更具弹性。你对孩子的能力所持的信心,对孩子的胜任感的发展也起了重要影响。你应该问问自己,你对你的孩子的一般能力有什么样的知觉,对他在特别的成就性活动中的能力有什么知觉。你也应该考虑你对孩子的能力是如何认为的,对孩子的能力知觉你传递了怎样的信息。你是告诉孩子你相信他是有能力的吗?还是让孩子知道你认为他是没有能力的?

具体信心

具体信心包括孩子在一项具体的成就性活动中如何看待他自己的能力。具体信心的范围,可以从演奏一种乐器的技术到解决数学问题的认知能力,或掌握一项运动的身体能力。

对于想要成功的孩子而言,具体信心会促进一般胜任感的形成。了解自己具有一般能力的孩子更容易将这种一般能力运用到具体的成就性活动中,因为这种一般能力使人产生一种胜任感。恰当的借助这种一般信任感,通过给孩子提供机会开发掌握成就性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可以使孩子的具体信心得到发展。这种技能的获得一般是通过专业的指导、练习和行为体验、观摩专业人士的表演以及一些自我指导工具,比如书籍和录影带等。通过这些方法给孩子提供认知方面、技术方面、身体方面、社交方面以及心理方面的技能,让孩子从中恰当地找到在某方面的具体信心,从而使孩子的自信心得到发展。这些方法也能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体验到在成就性活动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失败,学会逾越障碍,处理棘手问题,克服任何困难,从而使他们的能力得到确认。这些方法还给孩子提供了他所需要的实际的、技术的和情感的支持,用以在活动中获得能力,通过能力的提高获得信心。例如:一个学习舞蹈的孩子从一个资深的教师那里得到跳芭蕾舞的指导,老师要求她每周练习5次,每个月演出一次,并且观看职业歌舞团的演出,阅读有关著名舞蹈家的书籍。最终,这些机会能够使孩子体验到成功——从掌握新的技能到成就最终目标——使她的具体信心发挥积极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胜任感的发展是通过让孩子在成就努力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而获得的。父母们常常是对孩子帮助过多。例如:当孩子在做家庭作业遇到困难时,总是跑到父母那里寻求帮助,父母们也常常会放下手头的活儿去帮助孩子,虽然是出于好意,但是这个举动却伤害了孩子,因为你没有让孩子独自克服困难,没有给他机会学会与成就性活动有关的技能。结果是,他没有得到取得任务成功的能力和与这项任务有关的具体信心。

不让你的孩子对他自己的事情承担责任就破坏了孩子自尊的健康发展,这就等于告诉他你不相信他有能力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做好事情。如果他意识到这一点,你就等于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了自我怀疑的种子而不是自信,在努力实现成就的过程中,他会把自己看做是没有能力和无足轻重的人。只有让孩子去体验成就性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前进中的障碍、停滞和倒退、错误和挫折、以及最终成功的喜悦,他才能学会把握挑战并且获得在未来的成就性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必胜信心。

你应该支持并且指导你的孩子。当孩子遇到阻碍时,你可以最大限度地协助他,帮助他理解什么是困难,把它变成可以控制的问题,并且确定怎样才能解决它。你可以教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描述问题,“描述这个问题的另外一个方法是什么?”你可以教给孩子如何应付复杂的挑战,并且把它们分解成为可操纵的几个部分。“你可以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吗?”然后,你可以指导他解决这些小问题,使每个小问题都被逐个击破,大问题的解决办法也就浮出水面了。家庭作业为你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通过解决家庭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你可以给孩子提供支持和指导,通过教授他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技能,使他们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旦孩子能够把这些方法融会贯通了,这些技能也就被内化了,他们就会知道如何着手解决困难的问题。于是,他们才真正实现了自我促进,他们在成就性活动中的具体信心也会得到提升。注意,千万不要说诸如“我们”如何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找到解决办法之类的话,这样的措辞,隐含着你与孩子分担任务责任的同时剥夺了孩子的拥有权。要做一个默默的伙伴,你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帮助,但不应该居功自赏。

你应该运用“4E”的原则帮助孩子在某一具体领域发展信心。首先,你要让孩子去体验(Experiences),这会培养孩子在各种不同领域的具体信心,诸如,教育、艺术、运动和业余爱好。孩子参加可以获得能力的活动越多,他的具体信心就会变得越强。第二,你应该设定高期望(Expectations),孩子必须努力争取的目标,这些期望应该总是在孩子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你期望的氛围应该是积极的、充满关爱的,并且应该展示你对孩子能力的信心,相信他一定能够达到。第三,你应该说明努力(Effort)的重要性,要取得成功就要不惜付出任何努力。你对孩子课业的评论和建议都应该传递这样的思想:刻苦用功、耐心忍受和坚持不懈对成就目标是最为重要的。第四,你需要经常给予孩子鼓励(Encouragement),帮助他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肯定他的努力和达到期望之间的关系。孩子会经常指望你判定他是否有能力,他需要得到你的确认。如果你以鼓励的态度对孩子表示你对他的信心,他就有可能把它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信心。这种鼓励应该帮助孩子把他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与兴奋、满足和快乐联系起来。幼儿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建议,父母们应对孩子的期望清晰明确,并且能够坚定地鼓励孩子,同时,强调理性、灵活性和交流,就可能培养出高度自信的孩子。

自我认识的准确性

一个孩子可能认为他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是什么,但是只有这些知觉是准确的时候才是有用的。如果不进行真实有效的核对,孩子们可能养成不准确、常常是夸大其辞的自我知觉。这种曲解可能表现在他们的感知能力、努力的结果、潜能和目标方面。教导孩子检验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让他们清楚地看到一个真实原本的自我,对他们真实的优势和弱势与孩子有一致的看法。

有许多事实证明孩子对自己形成了错误的认识。孩子们可能不经意地曲解事实,因为他们基本上没有做出判断的经验。他们往往依靠可以看得见的东西形成自己的印象。例如:一个孩子在绘画课上,受到了老师的称赞,同时,他没有听见老师也称赞了其他的同学,根据这有限的信息,这个孩子就认为他比其他同学更有艺术天赋。孩子们经常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他们的同伴进行比较,如果他们在某件事情上比同伴强,他们就可能认为自己是有天赋的,而不管事实上他同伴的能力可能没有准确地反映出来。

孩子对于所需要的努力程度可能会形成错误的认识,由于没有经验,孩子一般不知道什么样的努力才是足够努力,通常,当孩子开始感到不舒适,他们就会认为已经足够努力了,尽管事实上他们的努力可能还远远不够。他们或许也会留意比较成功的人,试图测量一下要取得成功需要多大的努力,遗憾的是,努力是不容易测量的,每个人都看见了迈克尔·乔丹的成功,但是,没有人看到为了达到这样高的成就水平,他投入了很大的努力。

孩子可能会把对自己的不准确的感知作为支持他们自尊的手段。由于孩子认为自己比实际情况更努力、更有天分,孩子至少能够暂时地提高他们对自己整体的信心。父母也可能认为这些印象会建立孩子的自信。

错误判断的长期影响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由于夸大对能力和努力的认识,孩子的进步会变得缓慢。因为对成就性活动投入的努力微乎其微,孩子们表现出没有什么改善,他们的进步将会停滞。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这些能力被误解的孩子,当他们最终被迫去面对这些信念错误的时候,夸大的自我知觉可能会导致挫折、愤怒和悲伤。他们一提到成就,就会联系到这些负面的情绪,因为在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会感觉很差劲,会回避为取得成就而做的任何事情。

正确的理解在一个成就领域取得成功所需的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能够使孩子准确地评价他们当前的能力和长远的规划,它也能够使孩子对自己的愿望、努力和对未来活动的参与做出明智的决定。这并不意味着因为孩子没有超人的天赋,他们就应该退出成就性活动。要知道在各项活动中,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明星,但是,每个孩子都能从充满活力的参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从承担义务的参与活动中获得积极的经验。不管他们取得成功的绝对水平如何,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快乐和满足,同时,也会给他们提供可以用在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极为重要的教益。

孩子们自我认识的准确性也会影响到与成就努力相联系的情感。对自己的能力持有不准确信心的孩子,会有与他们的真实能力不成比例的期望。当他们参加成就性活动时,由于他们不现实的期望,成功便成为了不可能。与失败相伴的将是情感崩溃,因为他们的实际表现将远远地低于他们自己认为能够达到的水平。

真正了解自己能力的孩子会有一种健康平衡的情感,他们能够合理地看待他们所参与的成就性活动,因为他们能够准确了解自己的能力。这些孩子大部分时间会体验到成功,并且在努力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和兴奋。同时,他们所经历的不可避免的倒退和失败将不会对他们造成毁灭性打击。虽然这些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感到一些失望和挫折,但是这些不成功的经历不会使他们释放出非理性的痛苦和悲伤。因为与成就相关联的主导情感是正面的,孩子们将会从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中有所收获,并且将他们用于促进未来的成就性活动。

当你的孩子感觉对于把握自己的经验还不足,这时你可以指导帮助他检验他对现实的感觉能力。你可以问孩子是怎样感知自己的,把他对自己的信念与你所认为是真实的情况进行比较,假如他的看法不准确,你要引导孩子回到真实的感觉中。你可以这样提问:你今天表现得怎么样?好吗?你觉得你是怎么好啊?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有多少乐趣?你的目标是什么?你也可以注意倾听孩子的随意谈话,比如:“我要成为下一个某某某”,同时要观察他的天赋和努力是否与他的目标一致。

孩子对自己具有的能力、努力程度、对未来的希望和自己切身渴望的感觉,实际上起源于你自己对孩子能力的看法。如果你自己的知觉是扭曲的,你就很难帮助孩子做出真实的检验。承认自己的孩子不是最聪明也不是最有天赋的孩子,对许多父母而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父母们需要真实地检验你对孩子的看法,假如你缺乏专门的技术来客观评价你的孩子所具有的能力、所付出的努力和他的目标,你就应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比如教师、指导员、教练等,帮助你对孩子的能力做出真实的判断。

05 我相信,我能行[训练]

训练目标 通过冥想训练,在潜意识中塑造宝贝自尊自信的心理感受。

训练分析 冥想,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对象之上的深思方法,经常进行冥想训练,不仅能锻炼宝贝们的注意力和想象能力,还可以协助调整身心平衡状态,增强精神能量。

训练方法冥想训练——金色坚果

在这里我们要跟孩子们说明,如何利用他们的想象力,从别人的话中给自己描述一幅画像。同时应向他们指出,不需要在碰壁时把自己放在一个自卑的位置上。他们可以通过想象自己的内心胜利而转变逆境。而如何看待自己,对保持自信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可以这样给孩子讲解:

谁有过别的孩子不想和你一起玩的经历?你们有谁遭到你们最好的朋友的回绝?有时候我们不受人家的欢迎,那么这时候想象力就能帮助我们保持自信心。我来给你们展示一下过程:请你放松并闭上眼睛,想象你正和几个小朋友交往,因为你想和他们一起玩,那些小朋友朝你叫道:“走开!我们不跟你玩!”你原谅他们的话。你会想象,自己如何从一个小坚果变成一个巨大的坚果。你可以想象为一个巨大的核桃。让你的坚果再变大一点,这样就变成了一个特大的坚果,上面用金色的字母写着你的名字。

现在你可以看到,那些孩子是如何转过身来,睁着大大的惊恐的眼睛,带着一点害怕,因为“坚果”竟变得这么大,他们很惊讶是因为这是他们看到过的最大的坚果。想象一下,你就是这个超大坚果,如果这个坚果突然变成了金色就更让他们印象深刻,会让那些小朋友大声发出“啊”和“噢”的感叹,并向你说:“我们可以摸你一下吗?我们可以和你一起玩吗?”现在你就知道他们对你很钦佩,想接近你。

现在你又可以变成原来的你,把那个金色坚果保存在你的记忆中,感受一下你满意的感觉,如果你最终被接纳的话,请你对自己说:“我很重要!”

该冥想训练能有效地帮助不太自信的宝贝们重新恢复力量,确立对自己的信任和骄傲!

同类推荐
  • 全方位婴幼儿喂养全书

    全方位婴幼儿喂养全书

    本书指出了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并根据宝宝的成长特点,为妈妈准备了详细的阶段喂养方案。此外,还为妈妈提供了200多道辅食,50个宝宝常见疾病的食疗方案,100个关于宝宝换乳和辅食添加方面的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根据宝宝的营养需求,为妈妈提供了极具应用价值的宝宝营养计划和各种辅食的制作指导。
  • 孩子素质教育——观念篇

    孩子素质教育——观念篇

    失去并不意味着失败,失去后还可以重新拥有。一个人坐在轮船的甲板上看报纸。突然一阵大风把他新买的帽子刮落大海中,只见他用手摸了一下头,看看正在飘落的帽子,又继续看起报纸来。另一个人大惑不解:“先生,你的帽子被刮入大海了!”“知道了,谢谢!”他仍继续读报。“可那帽子值几十美元呢!”“是的,我正在考虑怎样省钱再买一顶呢!帽子丢了,我很心疼,可它还能回来吗?”说完那人又继续看起报纸来。
  • 激发无限潜能:哈佛教育法

    激发无限潜能:哈佛教育法

    本书以哈佛教育精神为依托,精选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和寓意深刻的寓言作品,据此讲述了怎样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教会孩子珍惜自由,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进而直面真实的自己,以及怎样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经济能力等影响孩子一生的基本能力。
  • 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好家长成就好孩子

    《好家长成就好孩子:最成功的育子故事》点读了世界名人童年的成长道路,分为政治家篇、科学家篇、文学家篇、艺术家篇、企业家篇的早教故事。被选入的世界名人中,有胆识非凡的政治家,科学探索的先驱者,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等。他们是家庭教育的成功实践者,其成熟的教育思路、独到的心得体会以及成功的教育经验,将让父母读者能够深刻领悟到教导孩子有多么的重要。
  • 哈佛家教(精华读本)

    哈佛家教(精华读本)

    本书以哈佛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分别从智力开发、激发求知欲、开发记忆力、训练思维力、培养创造力、开发艺术才能、培养动手技能等十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借鉴生动有趣的故事,向广大父母们深入全面地展示了哈佛的育人哲理,从而帮助父母掌握正确的教子方法,纠正家教中的错误。本书是一颗启迪父母智慧的灵犀种子,它内容丰厚缤纷、寓意深刻厚重,语言轻松优美,是一套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家教图书。本书是一颗启迪父母教子智慧的种子,可以帮父母掌握正确有效的教子之道。
热门推荐
  • 妖孽在斗罗

    妖孽在斗罗

    我叫玉小七,不知怎么的,我穿越到了斗罗大陆......上天给了我神一样的颜,也给了我神一样的魂。但不知从何时起,我的心,竟变得如此空虚......
  • 兽女王的奇异之旅

    兽女王的奇异之旅

    奇异的飞车领你到另时空旅行,惊喜惊吓接替冲来,皇城的岑宫,东松的长亭,西骆的牧铃,南渊的莫泊以及北封的原疆,她自创了潇洒的人生,观略了红尘的恋情,却难保不是黄粱一梦。
  • 宠妻密令,权少的旧爱新欢

    宠妻密令,权少的旧爱新欢

    言家二小姐言欢,这辈子做过的最后悔的事就是,高三那年被好友骗去整她二哥的女朋友,从此,她被这位二哥控制的死死的。权墨深,海城呼风唤雨的第一商业奇才,传言他不好女色,待人处事阴狠毒辣,却不知他也有自己的小柔软……初经人事,言欢不信自己竟然喝多了扑了权二哥,一张粉颜忽然惨白,她想偷溜,却不想床上传来二哥柔软的声音。“欢欢,过来。”“二……二哥,我不是故意的。”“做错事不可耻,懂得负责就好。”“可可可……你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呀。”“我记得你要求的两个条件我都符合。”“两个?”她择偶标准极其明确,就一个,长的帅的。“长的,帅的,昨晚你不是已经验过货了吗,贵重物品,拆封不退不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EXO之请别丢下我

    EXO之请别丢下我

    这是一个又甜又虐的故事。。童年的时候,恩子和鹿晗是邻居,生活得非常亲密,可恩子不得不离开鹿晗。。长大后,两人在韩国遇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法言语的青春

    无法言语的青春

    流星花园?见鬼!你被芒果台迷惑了吧!青春校园,灰姑娘与王子?啥米!你童话故事还没有看完啊!这里只有青春期发生的故事!与友情有关,与爱情有关,寻常姑娘碰富二代,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 年少轻狂,亦胜者为王

    年少轻狂,亦胜者为王

    海浪拍打着岩石,干燥的海风从遥远的土耳其吹来,吹拂着这六座不朽的城……城郊的公园里静悄悄的,荒芜的小径长满了野草。春风吹过,野草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 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

    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

    从古到今,正是这些伟大的人物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带来了人类的进步。阅读他们的成长故事,有益于我们熟悉历史,认识社会,懂得道理,明白人生。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汲取激励人心,催人上进的力量。他们成功的人生之路,能够激发我们更高的人生追求。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教训,能够使我们事半功倍。
  • 缠绵意

    缠绵意

    她,无所期盼,无所欲望,这一生只想简简单单的带着外公和母亲的希望生活。他,是一个专情与她,亦是辗转不过时间的等待,他爱他却背弃了她。而他可能就是天上那颗星星,没有温度也可以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