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020700000034

第34章 长孙皇后:远见卓识,后妃楷模

长孙氏(600~636),唐太宗皇后,洛阳人。其父长孙晟,曾任隋朝右骁卫将军,其母高氏,是隋朝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嫁秦王李世民为妃。626年,李世民登基,封为皇后。谥号“文德”。她自幼酷爱读书,博闻强志。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国家期间之所以出现“贞观之治”的繁盛,与长孙氏的劝诫、把关密不可分,功不可没。

(1)郎才女貌喜结良缘

长孙氏是河南洛阳人,父亲长孙晟,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喜欢涉猎史书,文韬武略,英勇善战,通晓边事,隋帝与突厥及其他外族的往来都是由他预先交涉。她的母亲是隋朝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女。长孙氏自幼循规蹈矩,以古代善恶自鉴,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再加上相貌出众,家人视其为掌上明珠,待之如众星捧月!长孙氏渐渐长大,方圆几十里都知道右骁卫将军家出了美女,而且聪颖,所以上门提亲的人很多,可长孙家为长孙氏的婚嫁费了一番脑筋。能与之天生一对、地配一双的如意郎君实在难找。长孙氏的伯父长孙炽曾是北周的一名学者,对当时盛传的北周武帝的外甥女窦氏生来奇特,自小见识超常印象特别深刻。窦氏后来嫁给李渊,生下4男1女。长孙炽想这样明智贤慧的母亲教养出来的孩子肯定非同一般。长孙一家托人四处打听,后来听说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文武双全,一表人才,年龄与长孙氏相若,所以长孙家请人倒提媒,把长孙氏许配给李世民。李渊也听说长孙晟家的女儿如花似玉,天生丽质,并且博学,所以这桩婚姻一提就成。长孙氏凭借她的智慧和宽宏豁达的处世哲学,使李世民在后来打天下、坐天下的斗争中如虎添翼,这一美满的婚姻也成为历史上的一桩美谈。

李世民智勇双全,为帮助父亲建立唐朝拼杀疆场,立下汗马功劳,可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却被立为太子。李建成无论功劳、才能、人品及在众臣中的威信都远在李世民之下,况且唐初的一班开国元勋、文臣武将,大多跟随李世民打天下,深深爱戴和拥护他,对太子李建成从内心里不服。所以,李世民的存在对太子李建成登上皇帝宝座构成威胁,李建成处心积虑地要把这颗“眼中钉”、“肉中刺”除掉。另外,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做梦都想成为大唐的皇帝,他觊觎皇帝宝座则要越过李建成、李世民两重障碍。在他眼里,最大的障碍是文武双全、威重功高的李世民。一场皇权的争夺战,在兄弟三人之间明争暗斗地展开。

长孙氏嫁到李世民家中,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其一,李世民的母亲窦后去世后,后宫一时混乱。其二,李家三兄弟的明争暗斗,给长孙氏在皇宫中的生活增添了许多麻烦和苦涩,因为李世民的关系,无形之中她也成为妃嫔们诽谤的对象,在夹缝中站住脚十分不易。可长孙氏超人的为人处事的能力,使她赢得宫中大部分人的信任。她认为做人首先要坐得正、站得直。她竭心尽孝地侍奉公公李渊,使他在丧妻之后,感受到儿女的亲情温暖。同那些争宠、相斗的妃嫔相比,李渊从心底里喜欢、信任这个贤惠的儿媳。在妯娌之间,她凡事忍让几分,尊敬顺从她们,从不顶撞、不怕吃亏,尽量让他们挑不出刺儿,找不到借口,以消除猜忌。

为了帮助丈夫建立一个有利的环境,长孙氏昼夜焦思劳神,处处忍辱负重。到玄武门兵变,兄弟之间真刀真枪地干起来的时候,她一反软弱顺从的性格,旗帜鲜明,勇敢地帮助李世民激励将士。兄弟三人经过互相残杀、陷害,于公元626年,李世民最终以他的胆略、残忍和盖人的才智成为唐朝真正的开国皇帝,夫贵妻荣,长孙氏也由秦王妃被立为皇后。

(2)深明大义勤政爱民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长孙皇后参政议政均受到限制,但她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贤内助的作用。长孙皇后尽量不让后宫事务影响皇帝李世民。长孙皇后处处关心体贴太宗,后宫发生不顺心的事,也尽量不麻烦太宗,而且凡事都顺着太宗的心思。有时唐太宗下朝回到后宫,心情不畅,常会不明缘由地训斥宫中侍役者。每当这时,长孙皇后也附和太宗,命令把惹太宗生气的人抓起来。之后,她再问明情况,遇到冤枉好人的情况时,她总是替太宗道歉,等到太宗高兴时,她再慢慢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太宗。长孙后赏罚分明,人人竭力效忠,没有人整日提心吊胆,宫中气氛比较宽松和谐。只要是太宗的孩子,不管是嫡生庶出,长孙皇后待如己出,加以爱护。豫章公主出生后母亲去世,长孙皇后主动收养,给公主的母爱甚至超过了长孙皇后自己的亲生儿女。她对妃嫔,甚至宫女体贴入微,当妃嫔、宫女有病时,长孙皇后总是亲自去探望,把自己用的好药、食物送给她们,使之尽快痊愈,给以安慰。因此,后宫上下都十分爱戴长孙皇后。整个后宫充满了欢声笑语,宫内上下都在一种温暖和谐的气氛中生活,使唐太宗把整个身心投入到管理国家大事中。

历朝历代的皇后、妃子,哪一个不是登上皇后、妃子的位子之后,便百般讨好皇帝,把娘家亲属举荐给皇上,恳求皇帝封个一官半职,而长孙皇后却深明大义,只想朝中安宁,不想给皇帝带来任何麻烦。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曾在玄武门兵变中立了大功。唐太宗想封他为右仆射(宰相)。太宗把这个想法告诉长孙皇后时,听说要给自己的兄长加官,长孙后深感不安,对太宗说:“妾位居三宫之首,家已贵宠至极,实不愿父兄之辈再位居显要。历史上外戚弄权误国的事太多了。汉高祖死后吕产、吕禄专权;汉昭帝时上官桀、上官安专权;汉宣帝时霍山、霍禹专权,他们最后都因谋反篡位而被杀,祸及家族,这应该成为刻骨铭心的教训啊,希望皇上矜察。”听完这话,太宗对长孙皇后十分敬重,对于历史,太宗李世民太熟悉了,只是太宗与长孙无忌两人从布衣之交,出生入死,长孙无忌为太宗立下汗马功劳。太宗看中的是长孙无忌的才能,而没有半分私心。所以他从容地说:“皇后的苦心我是知道的。我用长孙无忌是为社稷着想,是为官择人,惟才是用,并不因为他是你哥哥。没有才能的人虽是至亲也不能;如果有才虽有仇隙,只要改过,我也重用。右仆射这职位只有他才能胜任,别无佳选。请皇后不必过虑。”公元627年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右仆射、吏部尚书、武侯大将军。

长孙皇后见太宗不听她的劝阻,只好派人把长孙无忌叫到宫中,直言相劝:“皇上任命你为右仆射,我已向皇上表明,你不适合。长孙家的人最好不要再做高官,这样可以省却不少麻烦。你最好向皇上力辞右仆射之职。”“右仆射”的职位很有诱惑力,可是,长孙无忌理解妹妹的苦心,于是,亲自拜见太宗,坚决请求辞去职务。长孙皇后又极力劝说太宗接受。终于在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接受了长孙无忌的请求。

皇后的地位和权力仅在天子之下,对于一个国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再进一步影响和控制皇帝,其权力之大可想而知。历史上有许多后妃弄权误国,影响朝政,甚至断送江山。长孙皇后吸取历史教训,时时引以为戒。她认为国家大事应由皇帝与大臣们商量决定,对于朝廷上的事,从不过问,更不用说干预了。长孙皇后知识渊博,与太宗私下闲谈时,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可一旦太宗与她提到朝政,她就引开话题不肯发言。

长孙皇后虽不干涉朝政,但遇到太宗做出不明智之事,有损江山社稷时,她却总是苦苦规劝,用心可谓良苦。

有一次,太宗下朝归来,满面怒容地吼道:“到时候,我一定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大吃一惊,却笑着问:“皇上又跟谁生气了?”太宗余怒未消,恨恨地说:“魏徵这个老东西太不像话了,他经常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使我难堪,下不来台,真是可恨。”听了这话,长孙皇后默默退出,回到寝宫,穿上只有在册封、庆典、朝会仪式上穿的朝服,端端正正地站在太宗前,然后深深一拜。太宗一看,惊诧问道:“皇后为何这样庄重严肃?”长孙皇后答道:“我听说只有君主贤明,采纳忠言,才能有正直的大臣出现;魏徵的确是少见的正直的忠臣。这是皇上贤明、能采纳忠言的缘故了。有这样的君和臣,国家有幸、百姓有幸,所以我不能不向您表示祝贺。”太宗茅塞顿开,转怒为喜,对魏徵的怨忿都转为内心的敬佩。感慨地说:“多亏皇后及时指点,给我敲了警钟,否则险些误了大事。”就这样,太宗上朝时,有魏徵这样的忠臣劝诫;下朝后,有长孙皇后把关,勤政爱民,事事办得合情合理,深得民心,才有“贞观之治”的繁盛。

长孙皇后不仅劝诫皇上采纳忠言,而且严于克己。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的亲生女儿,生得聪明伶俐,才貌出众,深得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喜爱。太宗最喜爱的长乐公主终于到了出嫁的年龄。长乐公主出嫁时,皇宫上下都为此忙碌。太宗命长乐公主的嫁妆要超过永嘉长公主的一倍,永嘉长公主是高祖李渊的女儿。魏徵听说此事,马上劝谏太宗说:“从前汉明帝要分封他的儿子,明帝说:‘我的儿子决不能高于先帝的儿子,所以分封的领地只能是先帝儿子们的一半。’现在陛下您的女儿出嫁,论情感,您和公主是父女关系,更亲密一些;论道理、论地位,长乐公主就不能与永嘉长公主相比,可嫁妆反而超过永嘉长公主的一倍,道理何在呢?”太宗尽管心里十分不满意。可是为了表明他的大度和圣明,还是下令资送公主的嫁妆按永嘉长公主的一半陪送。回到后宫,太宗把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以为会招致长孙皇后的埋怨。谁知长孙皇后感慨地说:“魏徵能够引用古今道理说服皇上控制私人感情,把事情办得更公正、更令人信服,这说明他真是一心为国的忠臣。魏徵不过是你殿下的大臣,他能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犯皇上的威严,驳回不合理的决定,这是难能可贵的,皇上应该采纳他的忠言。”长孙皇后一番话,太宗听完如释重负。之后,便得意洋洋,仿佛是自己做了善事,长孙皇后看皇帝的高兴劲,心中十分舒坦。派人带着400缗钱、400匹绢去魏徵府上表示感谢,并捎话说:“很早听说魏公为人刚直不阿,从公主出嫁这件事上看得更加清楚。希望魏公能永远保持这种高尚的情操,对国家的忠心不要有丝毫改变。”

长孙皇后不贪权也不贪钱,她一生崇尚节俭,一粒米、一寸布都视为有用之物,从不奢侈。

公元627年,长孙皇后亲自带领宫廷内外自贵妃到宫内女官,内、外命妇,去“亲蚕”——栽桑养蚕,体会男耕女织的艰难。她深知,战乱刚刚结束,国家困难重重,百姓从流离失所到安居乐业的局面刚刚形成,如帮助丈夫治理好国家,就要谦恭、谨慎、节俭。在平时的生活中,长孙皇后率先垂范,教育子女也是这样。一次,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向皇后启奏说,太子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器具不够排场。长孙皇后生气地回答:“作为太子就怕将来继位时道德修养没有树立起来;勤政爱民,礼贤下士的美名别人不知晓,至于日常生活用品够用就行了。你们应该多引导他,而不是替他要东西。”

(3)久病缠身叮咛国事

长孙皇后一直患有哮喘病,贞观八年(634)旧病复发,卧病在床,太宗经常亲临探视,太子承乾日夜守护。全国各地的名医都为皇后诊断过,用了很多好药,可是病情仍无好转。万般无奈,太子向她秘密请示说:“药都用遍了,母后病仍然没有起色。现在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大赦天下罪犯;二是奉劝更多的人加入佛道。做这样的善事,祓除灾祸,或许神仙能够保佑您早日康复呢。”长孙皇后睁开眼,正色说:“死生命中注定的,我自忖一辈子行善不算少,从未做过恶事。况且,大赦有关国家大政,不到关键时刻不能随便用,怎能因为我一人,就去破坏规定呢?佛教也好,道教也好,保留它们只是表示我们宽宏大量,照顾一部分人的信仰而已。你父皇从来不求助于这些东西,怎能因为我而让你父皇去干他所不愿干的事呢?你不要再向你父皇请示了。”太子不愿违背母后的意愿,只是把这事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原原本本地奏知太宗,太宗与大臣们听后莫不感动,一致请求太宗大赦天下。长孙皇后知道后,对太宗说:“大赦与劝人人佛道都是无济于事的,只是让别人觉得皇上为了我什么规定都可以破坏,岂不误了国家大事。皇上若真那样办,我只求速死。”太宗无奈,只好作罢。

长孙皇后在病重和生命垂危之际,更表现出非凡的高尚品质和牺牲精神。

长孙皇后的精神一天不如一天,她预感到死神在向她招手,她觉得还有许多事情放心不下,于是派人把太宗请来。喘息了一阵后,她对太宗说:“大臣房玄龄对皇上忠心耿耿。办事慎重细致,他与陛下谋划了许多奇谋秘计,却从未泄露他人,这样劳苦功高的人,应该继续重用才是。我自己攀龙附凤,荣华富贵已达到了顶点,像我娘家的人无功无德,让他们掌握朝中大权,众臣难服,处境就危险了。皇上只给他们奉朝请(古代以春季朝见为朝,秋季朝见为请,故名,是朝廷安置闲散官员的散官官号)就行了。请皇上千万不要忘记,否则,就辜负了我的一片心意。”当时,房玄龄因与太宗意见不合,受到太宗责备罢官回家了。长孙皇后虽已处于弥留之际,对此事却深感不安。历史上,像长孙皇后这样谦恭、节俭、克己为人的皇后真是屈指可数,值得后人借鉴。

长孙皇后临终前紧紧拉着唐太宗的手,说着心里话:“我快不行了,皇上不必过于悲伤,我死后不要因为我的葬礼花很多的钱。干脆埋到山上,不用修陵墓。棺椁要用最简单的,陪葬物品只用木器、陶器足矣。皇上真能照我说的办,那就是对我最好的纪念。希望皇上永远重用魏徵、房玄龄那样的忠臣、采纳他们发自肺腑的忠言,广开言路。清除那些谄媚奸佞之徒,不听信谗言。尽量少征发徭役、兵役,一心勤政为民,争取年年五谷丰登,岁岁国泰民安,我死也瞑目了……”太宗泪流满面答应了结发之妻长孙皇后。

贞观十年(636),长孙皇后与世长辞了,享年36岁,葬于昭陵(今陕西礼县东北)。

怅然若失的唐太宗每每遥望昭陵,怀念他的结发妻子长孙皇后。立政殿内,太宗拿着长孙皇后编纂的《女则》对侍臣们说:“这是皇后采集古代妇女得失之事,定成30卷,此书足以垂范百世。从此,我再也听不见她的劝诫了。”说罢,恸哭失声。

不久,唐太宗恢复了房玄龄的官职,朝廷上下知其秘密的都赞誉长孙皇后的美德。

长孙皇后的心愿终于了却。古今中外,像长孙皇后那样深明大义,勤政爱民的皇后太少太少了,长孙皇后不失为一代贤德、英明的皇后。

同类推荐
  • 全能帝师

    全能帝师

    风雨飘摇的帝国,危在旦夕;婀娜多姿的美人,各有千秋。因为一次意外的蹦极事故,苏晨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谎话连篇,胡吹神侃,如何成为权倾朝野的帝师?初来乍到,险象迭生,如何诛灭位高权重的乱臣?兵微将寡,内外交困,如何杀退来势汹涌的强敌?卑鄙下流,厚颜好色,如何赢得千娇百媚的芳心?【紧急提醒:未成年禁止阅读】【高能预警:卫道士禁止阅读】【主题遵旨:将无耻进行到底】
  • 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20世纪50年代,国家曾组织专门力量对我省几个独有民族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但那时的调查研究侧重于民族族源、民族历史,而近两年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的调查研究,则侧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突出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各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对各少数民族自身发展而言,更显得重要。长期以来,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除历史与现实中诸多因素影响之外,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缺乏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对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变迁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对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全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 乱世权谋

    乱世权谋

    死后投胎,阴差阳错到乱世。乱世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苦难;对有些人来说,却是乐园。生在乱世,无法选择。活在乱世,却可以选择,只有让自己更有智谋,更加强大,才能游刃有余行走四方,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 光耀大唐

    光耀大唐

    盛世的大唐,是民族的荣耀。每每读到这段历史,多少人为贞观、开元击节而叹?这样的盛世不应有撼!它的光芒应照耀世界……一不小心来到大唐,李科决定玩他个天翻地覆、非把世界变个模样不可!弄个字典开启民智,却引来山东士族逼迫?看老子挑起民愤吓死他!高原吐蕃要崛起?多大点事,早晚华夏一家亲,看我弄出个啤酒花、种他个遍布高原,没了粮食他还不老实坐下给咱打起手鼓唱起歌!天下初平人少物寡?看咱掀起一场技术革命、解放生产力!曲辕犁、水力传动、钢铁冶炼、水泥……物力丰足,商业兴起,新势力寻求朝廷诉求?呵呵,想多了吧?咱是皇子能让你丫挤兑皇权?看老子……太宗青睐,欲传大统?啊呸!作为新世纪杰出青年,岂能被封建糟粕侵蚀!看我传播自由主义思潮、问鼎万民精神领袖!什么?长孙无忌那老小子想弄我?李承乾那怂货耍阴招?佛门道门还有战区的几个教派明枪暗箭、还抹黑我?来来来,你不过来我就过去,绝对不用火药炸死你……
  • 将白

    将白

    新书《无双庶子》已发布,希望各位读者老爷能够移步一观!!…………这是一个穿越回古代做王爷的故事。多年以后,有人想给赵显一身黄袍,有人想给他一顶白帽子。赵显语气诚恳:我生来为启而鸣,奈何王冠将白?本书原名《白王》,只是名字被占了,跟将夜没有关系~书友群号:640355806,欢迎催更~
热门推荐
  • 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

    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帝王之花夏以柔

    帝王之花夏以柔

    从闺秀到王妃,从王妃到皇妃,从皇妃到皇后,从......从青梅竹马到夫妻伉俪,从夫妻伉俪到离愁别苦,从离愁别苦到永世相许,从......她凭着自己的聪慧美丽走上人生最高峰,她在帝王身边可谓是开得最优雅的一枝秀丽。但无奈,在人生诸多的不得已中,她的,他们的爱情却永远坎坎坷坷,好似爱与恨是天生的一对,纠缠不分。不知,她疲惫的心伴着伤与泪终将何去......
  • 梦醒三国

    梦醒三国

    三国志发烧友赵飞被神秘闪电击中,重生为蜀汉名将赵云的拜把兄弟,师从枪王习得绝世拳法,熟读黄石公三略谋略过人,巧计擒拿黄巾军挫败曹操彪将典韦,铸就王公霸业叱咤三国乱世。
  • 逗比青年拐男记

    逗比青年拐男记

    欧诺被老头子搞到古代,认了个绝美师父,然后看上了师父,然后……
  • 听见它们的声音

    听见它们的声音

    鹿河那天被一条美人鱼救起来之后,发现可以和动物说话了!嗯!一个轻松的故事吧!应该是的!
  • 创世新录

    创世新录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终究还是迎来了毁灭天体吞噬,本以为就此消失但绝境遗留逢生之机均禹国防大学古文研究生,毁灭中遗留下来临危受命一场拯救人类世界行动,正如火如荼进行中……
  • 艾伦

    艾伦

    一个孤儿,被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推到了世人面前。他到底是谁,前方又有什么在等待着他?且看他在这片大陆,书写爱与勇气的传说。
  • 掌道成仙

    掌道成仙

    苍生有难,万般不易。生老病死,各安天命。世人不服,妄寻长生之道。然,天命也。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唯道可解其一二。道中之道,玄之又妙。人中之人,自第一人成仙得道以来,过千千万万载,仙途鼎盛!一小童,因缘际会。掌仙缘,蹋仙道。后又何如?世间若有安全法,缘在道中掌仙途。
  • 龙珠之全王的万界游

    龙珠之全王的万界游

    新书《龙珠之我是大神官》“我竟然成了全王,这是要逆天的节奏吗”,我不喜欢有人惹我,如果惹我那就叫手下消灭吧,手下解决不了,那就清除吧(前面几章可能是第一人称,后面的我已改,前面看不懂的可以看后面的)
  • 当风铃响了

    当风铃响了

    小时候(铃雪)生活在一个破碎的世界里,但一位邻家的一位小男孩(尔然/凤羽)(饰两角色)一直陪在她身边。后来因为铃雪家发生了变故,两人就此分开。读高中时铃雪与(微涵)成为非常好的闺密。多年以后铃雪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认识了学长(凤宫),那是她第一次发现有一个这么在乎她的人,在经历了各种事情后,铃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