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074100000004

第4章 寻找失落的年表(4)

西周一共是12个王。

最早的王,当然就是开国之王——周武王。

最后一个王,就是大家熟知的周幽王。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和“狼来了”的故事,性质差不多。

幽王的大夫人有一个儿子,可是幽王想立另一个夫人的儿子将来做王。于是赶走了大夫人。

大夫人就回娘家诉苦,娘家人一听就火了,立刻起兵,把幽王杀掉了。这么一来,西周也就结束了。

后来大夫人的儿子做了王,把国都搬到河南(洛阳),这就是有名的“平王东迁”,也就是东周的开始。

从幽王死,上推到武王伐商,有257年。

幽王死于公元前770年,加上257年,就是说,武王伐纣在公元前1027年。

公元前1027年正在这个30年范围之内!

公元前1027这一年,没有一条天文文献相合的,包括历法的文献也不合。

《淮南子·兵略训》上记录说,武王伐商的时候,天上出现过一颗彗星。

人们马上想到这是不是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每76年回归一次。

关于武王伐纣天象记录中,确实有这一条,就是伐纣的时候,出现了一颗彗星。现在研究的结论,是不能依赖这颗彗星出现的记录来定年。因为我们无法断定这颗彗星是什么彗星,能够断定这颗彗星是哈雷彗星的概率只有百分之零点三。所以不能把推论的基础放在一个概率这么小的事件上。结论是,无法根据哈雷彗星的记录来推算武王伐纣的年。

让人想不到的是,武王伐纣时的天象记录,竟然出自一个音乐官员。这个人的名字很怪,叫做伶州鸠。他距武王伐纣的时候,已经好几百年了,我们能相信吗?

武王伐纣,从沣水东岸出发,向东行军。

从八百里秦川往东来,第一个关口就是潼关。潼关是进陕出陕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那时候这里已经是武王的地盘了,因此顺利通过,根本没打什么仗。

过了潼关,就是自古以来有名的崤函险道。

如果有人在此设下一支伏兵,待武王的兵马一到,两边山上一声号炮,旌旗竖起,滚木擂石,一齐打下,历史恐怕就要重写了。

可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原来,这一带,早已是武王的势力范围。两年前他就来过一趟,只是觉得时候不到,又撤回陕西了。

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武王敢于千里长途奔走,打击纣王。

武王过黄河,也是一帆风顺。

在黄河边上,各路诸侯都来支援武王。

武王遇到的惟一阻力,恐怕就是两个老人,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

相传他们在这里拉着武王的马缰,大道理讲了一遍又一遍,但武王对他们很客气,不过军队还是往前开拔。两个老头只好回去了。

这个村现在还叫扣马村。

因此,武王一路上进军顺利,他从出发到决战,也就是一个月左右。这样,就给天文学的计算划出一个大致范围。

江晓原说,“断代工程组引进了国际天文学界最先进的天文学的数据库和软件。这些东西是国内的天文学史专家以前从来没有使用过的,使用了这种最新型的数据库和软件之后能够推算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后3000年这么长的时间段的各种可以回推的天象,能够达到很高的精度”。

首先,推导寻找范围。从30年放宽到100年。然后利用伶州鸠的记录算出,共有146个符合条件的日期。

然后,利用战争发生在甲子日,再进行筛选,就只剩下18个符合条件的日期。

接着作天象的综合检验,包括伶州鸠和利簋的记录,把目标缩小到了七个。

最后,再用那篇失而复得的《武成》历日检验,就只剩下两个目标:

一个是公元前1080年。

一个是公元前1044年。

太妙了,只有后一个正好落在公元前1020—前1050这30年之内!

遗憾的是,这个解答竟然和我们前面知道的金文历谱,不合拍。

再回到陕西西安,也就是武王的老根据地。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

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原子钟,常说的“北京时间”就是从这里发布的。

“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这是伶州鸠所谈武王伐纣天象,在一般人的眼里,有如天书一般难懂。

“岁在鹑火”。

这个“岁”字,在哪里见过。

利簋上有“岁鼎”两个字。木星,在古代就是岁星。

所谓岁在鹑火,鹑火是指在柳、星、张,就是28宿柳星张这部分,所谓的南方朱鸟,是指四象的南方朱鸟,上面岁在鹑火,而且是子夜的时候,岁星正好在子午线上,也就是所有天文上说的中天,这就印证了利簋那个铭文上面岁鼎那两个字。因为古文字学家解释岁鼎就是岁星正当中天,或者是正当鹑火,因为这个文字很古,现在已经很难把它能够解释清楚了。

仔细研究《武成》,考虑各种月相说与克商年的对应关系。

以《武成》和伶州鸠的话为依据,放宽到100年的范围进行筛选,得到约150组可能的日期。

再按这次“夏商周断代工程”对于青铜器上月相的研究成果,进行筛选,得到10组密合的,还有15组粗合的日期。

最后,再按“岁在鹑火”这一句进行筛选。

只有一个结果落到公元前1020—前1050年之间,这就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最优解是1046它几乎跟什么都是合的。

为什么会有1044和1046这样两种结果呢?

这上面“既生魄”等月相词,几千年也没搞清楚。

“因为不清楚月相是什么,那么最后的结果还是缺乏可信度的,根据金文历谱研究的结果,结论是这样的,‘既生魄’是上半月,‘既死魄’是下半月,‘既生魄’的话,就是光亮部分了,就是月光开始产生,到月圆这一段叫‘既生魄’,也就是现在说的初二、初三到十五,十六。‘既死魄’的话,就是从‘既望’以后,到看不到月亮,这一段,从月亮升出黑暗部分,然后到全黑,这一段叫‘既死魄’,‘既望’就是望以后。”

根据文献方面的考证,根据天文方面的分析,根据青铜器种种方面我们得到了这个月相词的合理的解释。把这个东西代进《武成》,就像数学上常说的,《武成》是一个公式,把我的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得到了若干组可能的结果,另外再把这个“岁在鹑火”,这个星座呢再给它代进去,另外结合各方面史学的线索,比如说,在考古方面已经限定了武王伐纣的年代,比以前限定的要小得多等等,这样就得到了1046年这样一个惟一的结论。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天亮之前,总攻击开始了。

这个时候,武王身边的一位史官,猛回头,望着南边的天空,记录下了当时的天象,它使得三千年后的学者们,能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导并真实地再现这一壮观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下一个谜是,武王坐了几年天下?

这场残酷的战争结束了,第二年,武王也病了,病得不轻。

那么,武王在位多少年呢?

这也一直是个解不开的历史之谜。

其实,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金文历谱的研究,已经把王年从周厉王推到了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那里。

成王元年是公元前1042年。

用1046减去1042也就是说,武王在位四年。

然而,关于武王在位年,有很多不同的记载,有说两年的,有说三年的,一直到七八年的说法都有。

但有没有记录武王,比如说,第五年或更以后的活动呢?

没有。

我们要求明确的回答:有没有关于武王在位四年的记录呢?

答案是肯定的。

有趣的是,在日本保存了另一个版本的《史记·周本纪》。

日本学者泷川资言说,日本高山寺里有一本《周本纪》,上面说武王胜利后第二年,就病了,病了之后,“后二年而崩”!

至此可以断定,武王在位四年。

改朝换代的武王伐商之年一旦确定,于是,很多断代的工作立刻找到了一个非常确定的支点,大有势如破竹,一着定乾坤的气象。

商代多少年?有不同的说法。

但它们加上武王伐纣的年份,结果都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

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这两个商代最早的城市,正好也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始建。

因此,商代的开始大致可取在公元前1600年。

夏代有471年。

1600+471=2071

这样,我们取公元前2070年为夏代的开始。

登封王城岗和禹州瓦店遗址始建于2120年—2040年间。

公元前2070年正好在这个范围之内!

已经是公元2000年夏天了,很多人都在焦急地等待最后的结果。

但是学者们对一些碳14测年的数据还有疑惑。

就是有那么几片甲骨,得到的年代偏早的非常多。

原来,粘接剂和甲骨混到一起,碳14相对就少了,于是,容易误以为是因为年代久远,很多碳14已经都衰变了。这就是为什么偏早的原因。

断代工程经过大量研究,最终解决了甲骨测年偏早的问题。

文王和武王两代人可以改换一个朝代,而两百代人却未必能找回那个失落的年表。

人们没有见过别的古老的文明,在年表这样的问题上竟有长达两千年的执着和追求。

几千年来,流传到现在的文献中有关夏商周年代的信息,都被一一审视过了。

所有我们能看到的出土的文物,只要是与年代有关的,都被一一考虑到了。

当代科学在考古上有很多手段,工程中能用上的手段,都用上了。

中国第一流的专家学者,都参与了这个工作。

不断逼近科学的真理,我们做了努力,应该说这是我们这一代学人无可推脱的责任。

终于在21世纪即将开始的时候,得到了一个比较明晰的比较合理的年表。

历史的空白,更具体地说,中国历史的空白,被填补了。

历史并没有被改写,历史更精确了。更为重要的是,从此我们可以真正自豪地向世界宣布:中华文明,确实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记住公元前2070年这一特别的年代,中华文明,从此启航。

同类推荐
  • 笔墨纸砚的故事

    笔墨纸砚的故事

    为了使读者对笔墨纸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笔墨纸砚的故事》按笔、墨、纸、砚的顺序(内部又以历史年代为序),用故事的形式,以著名历史人物对笔、墨、纸、砚的发明、改造和使用为中心进行介绍,并在介绍中配以相关实物图片、书法作品、故事插画加以说明,用浅显朴素的语言‘对每种文房用具的产生、发展及文化价值进行叙述,使读者存了解器物的同时,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 鲁迅与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

    鲁迅与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

    《鲁迅与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引入“政治文化”这一视角对鲁迅其人其文的特点进行研究,揭示出鲁迅其人其文特点背后潜在的政治文化影响,给鲁迅的特质找到新的依据,提供新的解释;从“政治文化”视角研究“符号化”的鲁迅是如何参与后世文学建设之中,凸显不同时代由政治文化的变动带来的文学思路的“交错”“转换”和“对话”,来探讨现代文学“文学建构”的规律性,丰富对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解;通过对“政治文化”视角下鲁迅这一典型个案的研究,分析政治文化变迁和作家思想方式、文学策略之间的关系,揭示政治影响下文学建设的规律性。
  • 西北地域文学与文化

    西北地域文学与文化

    西北在我国古代地域文化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朝代——汉唐盛世均建都于西北,当时西北先进的文化辐射到全国各个区域,甚至影响到了周边国家。西北又是中国古代亚洲与欧洲交流的桥梁,是中原文化与中亚各地文化的交接带,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西北成为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西亚伊斯兰教文化交融的大熔炉。可以说,西北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也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直到今天,依然有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古迹,震惊世界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堪称其中最耀眼的一颗。西北自古就是中国多民族聚居之地,各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互相交融,共同创造了异彩纷呈的西北地域文化。
  • 文房四宝古韵

    文房四宝古韵

    周丽霞主编的《文房四宝古韵》主要介绍了文房四宝,包括挥毫天下毛笔(毛笔发明与早期发展、汉代毛笔发展与别称);翰墨春秋古墨(墨的起源及古墨特点、秦汉时期韦诞开创制墨、唐代奚氏的精湛制墨、宋元时期的制墨与墨礼);一纸千金纸张(东汉宣纸与左伯纸、魏晋南北朝时纸的推广、唐代纸张的丰富种类、宋代发达的造纸技术);名砚奇珍砚台(先秦古砚与汉魏三足砚、唐代端砚的源起与成名、宋代砚台的形制与洮砚、元明清砚台发展与制砚)等内容。
  • 品义士

    品义士

    书中精选了中国历史上几十个侠义人物,这些英雄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扶危济困,深得百姓爱戴,或抗击外敌,保一方平安。他们的事迹或在正史中单独立传,或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本书将他们的故事,重新挖掘整理,并做了符合现代人观点的点评,极富可读性,让读者可以在阅读的同时,体会到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那股英雄气,在当下驰骋纵横。
热门推荐
  • 灼灼十里桃华凉

    灼灼十里桃华凉

    桃夭身为桃花谷第九任桃花谷主,竟然是一个废材?桃夭想:笨鸟先飞,我历劫去!历劫不成反而找了靠山,一层层秘辛也浮出水面……
  • 比尔盖茨(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比尔盖茨(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传记并没有十分完整地描绘出比尔·盖茨的全貌,却是尽量全面地写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成才经历。走向成功的道路是漫长的,充满荆棘的。比尔·盖茨白手起家,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取得了成功,文字可以记下这些事件、却不能表达个中辛酸。他成长中的挑战,他创业过程中的波折,这一切都造就了一个活生生的英雄形象,也同样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近比尔·盖茨,来了解这个伟大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吧!
  • 预防老年人跌倒知识读本

    预防老年人跌倒知识读本

    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既包括生理、病理、药物、等内在因素,也包括灯光、路面、台阶等环境因素,以及卫生保健水平、是否独居等社会因素。
  • 武破终极

    武破终极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这里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更是人才济济的时代,这里是强者的时代!在这里,你若想好好活着!只有不断向前,不断变得更强!武破终极,生命永恒!
  • 英雄联盟脱坑宝典

    英雄联盟脱坑宝典

    搜集英雄联盟最新玩法,让你不再孤陋寡闻大惊小怪的。注意:此本小说更可以说是游戏攻略而不是一本小说,想脱坑的撸友快点进来观看吧。
  • 这是我的黎明

    这是我的黎明

    天穹上高挂的银河,是我此生不变的妄想。。
  • 通灵王座

    通灵王座

    沟通天地万灵,寻封天王座。看夜黑白如何独闯天涯,踏上王座,成通灵王!
  • 新龙珠AF

    新龙珠AF

    发生于龙珠gt十年后,男一号是悟饭会把悟空从削弱
  • 一纸甜契

    一纸甜契

    “我要钱!”“我要人!”一个想要救人,一个想要自由。吴星辰和杜冷月两个达成协议,他们的婚姻建立在一张契约纸上,在吴星辰没有找到喜欢的女人之前,杜冷月就不能离开。“你不能招蜂引蝶!”“契约没有这一条!”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