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25900000045

第45章 2012年度“诺奖”《授奖辞》解读(4)

尽管几乎所有的“授奖辞”都难免有“好话说尽”的特点,但2012年的“诺奖”《授奖辞》似乎超出了“说好话”的底线伦理,将“夸大其辞”当成了一种没有边界的“话语跑马”游戏:“不同于广告宣传的共产主义幸福欢乐史,莫言通过他的夸张,恶作剧般的戏仿,借用神话和民间故事,对那个宣传出来的五十年(引者按:指上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做了令人信服的严厉的纠正。”(Instead of communism’s poster-happy history, Mo Yan describes a past that, with his exaggerations, parodies and derivations from myths and folk tales, is a convincing and scathing revision of fifty years of propaganda.)这里的判断,显然是靠不住的;“诺奖”评委将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强加给了莫言和他的作品。莫言的作品固然以夸张的方式叙述了生活的悖谬和人物的奇遇,甚至记录了作者自己的早年屈辱经历和伤害记忆,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他的小说叙事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相安无事”的安全距离。通过一种玄虚而夸诞的叙事方式,他的小说浮游于沉重的现实和严峻的历史之上,并消解了文学与“历史”及“现实”之间的紧张感和冲突性。他没有“纠正”历史的野心和抱负。表面上看,莫言的叙事,赫然武怒,威风凛凛,刀砍斧劈,血肉横飞,但是,深入内里,你便可以发现,他的写作更为内在的本质——气昏志堕,莽撞颟顸,浅衷狭量,粗枝大叶;具体地说,他敢于用尽蛮力来写近乎荒诞的极端事象,有时甚至敢以“二丑艺术”的方式调侃一下,但是,由于与时代生活相关的背景性因素的阙如和细节描写真实性的匮乏,他的叙事和调侃,并不具备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学才有的可信度和亲切感,也很难产生强大而久远的影响力。

5

在结尾的部分,《授奖辞》最后这样说道:“那些来到莫言家乡的人,可看到丰裕的美德与令人厌恶的残忍的斗争,等待他们的将是一次使人眼花缭乱的文学冒险。可曾有过如此壮观的春潮席卷中国和世界吗?在莫言的作品中,世界文学发出的咆哮,能够感染同时代的几乎所有人。”(For those who venture to Mo Yan’s home district, where bountiful virtue battles the vilest cruelty, a staggering literary adventure awaits. Has ever such an epic spring flood engulfed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Mo Yan’s work, world literature speaks with a voice that drowns out most contemporaries.)这几句话,惺惺作态,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我原以为,狃于特殊的文化陋习,只有中国的批评家在吹捧作家的时候,会曲体胁肩、摇唇鼓舌地说好听话,没想到,有些外国人说起漂亮话来,也一样舌灿莲花,也一样天花乱坠,更没有想到“诺奖”的《授奖辞》,竟然也像中国的某类报告会的赞语和颂词一样不靠谱。

其实,细究起来,在评价“东方”作家和“西方”作家的时候,“诺奖”评委的态度与尺度,是有着微妙差别的——他们用更具“正极性”的尺度来评价西方作家,而用更具“负极性”的标准来评价中国作家。美国学者林培瑞(Perry Link)发现了这个极为隐秘的问题,并向“诺奖”的评委们发出了这样的质疑:“假如索尔仁尼琴,不是去揭露古拉格,而是对它去开玩笑呢?那么我们还会为他的‘艺术’唱赞歌,并且也欣赏他的黑色幽默?或者,令人悲哀的是,只有非白人才能以这种方式赢得诺贝尔奖?”在他看来,“诺奖”评委“如此”欣赏莫言对历史和现实“开玩笑”的“黑色幽默”,又“如彼”欣赏索尔仁尼琴庄严的愤怒和严肃的批判,于“此”于“彼”,显然是区别对待,而非一视同仁的——这说明在他们的评价里,隐含着对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傲慢和歧视,内蕴着“诺奖”评委的几乎难以为人察觉的“西方中心主义”意识。这也提醒我们,只有积极意义上的奖赏才意味着荣耀,而那种“宜戒反奖,应呵反笑”的奖赏,则实在是近乎讽刺和羞辱的,——对一个自尊心很正常的人来讲,获得这样的奖赏,无论如何都是一件让人觉得窝囊和尴尬的事情。

那么,对于“诺奖”评委的如此这般的“中国想象”,我们的作家是不是也要承担一些责任呢?假如我们的文学叙事,能像司马迁的《史记》那样“大义炳如”、“雄深雅健”,能像《红楼梦》那样赋予感伤和悲凉以诗意的情调,能像鲁迅那样寓尖锐的反讽于博大的同情,那么,某些“西方中心主义者”虽欲有所言,则无所置其喙。我们还可以拿莫言跟川端康成做一个比较。川端康成也曾经历过日本的毁灭与黑暗、疼痛与绝望,但是,他感伤而不颓废,依然用充满眷恋与挚爱的诗意笔触,来写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生活。通过优美而精致的作品,他将一个“美丽”的日本展现在了“西方”面前。当时的“诺奖”评委主席安德森·奥斯特林在《授奖辞》里,这样肯定他的文学成就:“川端先生经历了日本最终的失败,他知道要振兴日本,必须有进取精神、生产力和劳动力。然而,面对日本战后全面接受美国影响的现实,川端却在自己的作品中以沉稳的笔调呼吁:为了日本,必须保留古老日本民族的美与个性。”川端康成站在“诺奖”的领奖台上,讲的是《我与美丽的日本》,讲的是日本的“哀愁”与“美丽”,讲的是日本的诗人和诗歌——“春花缤纷兮杜鹃夏啼,秋月皎洁兮冬雪寒寂”,他的演讲禅意幽妙,诗意盎然,令世人对日本和日本文化刮目相看。然而,比较起来,莫言的小说缺乏塑造“优秀人物”的小说伦理自觉,缺乏严肃地探讨道德主题的能力,缺乏用朴素的方式表达美好情感的技巧。做为“讲故事的人”,莫言站在“诺奖”的颁奖台上,喋喋不休地讲述的几个真实性和真诚度大可怀疑的琐碎故事,是纯粹属于自己的“个人话语”,压根没有“中国”的痕迹,更没有对中国伟大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情赞美。

与这种文化上的迟钝感和目光短浅相关联的,是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匮乏。莫言的思想和勇气都不足以支持他与现实建构一种积极的批判性关系。在严峻的生活面前,他的“魔幻”作品所发出的声音显得空洞而虚怯,缺乏更加明确的“及物性”和更加充分的现实感。他对“伤痕文学”和“****文学”都很不买账,认为它们都只在“诉苦”和“控诉”——“控诉政治、控诉坏人”,但缺乏对“自我”的反思,“没有从反面来忏悔”,“灵魂拷问依然不够”。他这样批评索尔仁尼琴:“我觉得索尔仁尼琴依然缺少拷问灵魂的精神,他也一直在控诉,他写那个《古拉格群岛》,写那个《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他敢于和当时苏联巨大的反派政治抗争,但他也没有拷问他自己。”莫言关于“忏悔”的见解,尤其是他对索尔仁尼琴的否定,是极不公正的,也是站不住脚的。在俄罗斯,索尔仁尼琴通常被当做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精神的继承者,正像“前苏联”的著名作家和编辑家特瓦尔多夫斯基评价索尔仁尼琴的小说时所说的那样:“叙述强烈有力,继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莫言对索尔仁尼琴的严重误解,既反映着一个中国当代作家与俄罗斯伟大作家之间的差距,也反映着中国当代文学与伟大的俄罗斯文学之间的差距。索尔仁尼琴说自己“为无声的俄国写作”,这样的话,莫言是不可能讲的;经历了炼狱体验的索尔仁尼琴说自己的写作是“从里面来描写”,这样的话,莫言也未必能深刻地理解。所以,我们可以从索尔仁尼琴的《第一圈》里读到对斯大林形象的入木三分的刻画,而在莫言的作品里,你却不可能看到这种用“从里面来描写”的方法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在谈论“控诉”和“忏悔”的时候,莫言混淆了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站在正义的立场,做为见证者和抗议者来控诉罪恶,这是一回事;站在宗教的角度,做为同样负有责任的人,反省自己的罪孽,审判自己的良心,则是另外一回事。前者属于外倾化的姿态,是现实主义文学面对社会犯罪和人道灾难的基本态度,后者属于内倾化的姿态,是拯救性的文学面对人性残缺和人类罪孽的基本态度。因此,要求奥斯维辛和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幸存者在写作中忏悔,是不人道的;要求布拉格群岛的幸存者在写作中忏悔,是不人道的;要求夹边沟的幸存者在写作中忏悔,也是不人道的。不能用“控诉”代替“忏悔”,也不能用“忏悔”遮蔽“控诉”。在一个存在大量人道灾难和********的生活场景里,最为重要的,首先是替无数受害者发出“控诉”的声音,说出容易被忽略和遗忘的“真相”。很多时候,这种直面现实的“控诉”的外倾化写作,远比那种”忏悔”性内倾化写作要艰难,因为,它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考验,意味着威胁和恐惧、迫害和折磨。“忏悔”可以故作姿态,可以成为一种道德做秀,但是,“控诉”和“抗争”却必须与对象世界发生直接的冲突,其中容不得一点虚假的东西,容不得你在“现实”之上玩“魔幻主义”的话语游戏。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不是让无辜的受害者和写作者来忏悔,而是把真正有罪的人和可怕的罪孽发掘出来,诉诸文字,使它无所遁形。

莫言不仅不是一个“抗争”型的现实主义作家,不仅缺乏那种超越现实的勇气和精神,而且,还常常像吕坤在《呻吟语》中所说的那样“奔逐世态”,接受那些本该“纠正”的价值观,甚至接受那些与现代性背道而驰的诡异现实,——这一点,你只要读读他的“丹崖如火照嘉陵”的打油诗句,就全都明白了。从这里,我们不仅看见莫言“瞬间的姿态”(刘再复语,见《明报月刊》2013年第一期),也可以看见他的“本质”,因为,一个人的“本质”通常就见之于这些似乎无关紧要的“瞬间的姿态”里,正像西美尔所说的那样:“我们可能都体验过强烈的激情和闻所未闻的突发奇想,但是它们的最终价值还是依赖于其对于那些平静、普通和正常时刻的意义,每一个真实的、整体的自我就生长在这样的时刻。”正是这样的“本质”制约着莫言的写作,在赋予他的小说“语出卓特,非常情可测”的夸张风格的同时,却没有同时使之成为一种能够像索尔仁尼琴的作品那样令人震撼的伟大作品。在莫言的作品中,“世界文学”其实并未发出值得倾听的“咆哮”,也很难“感染同时代的几乎所有人”。

关于莫言小说写作的问题,我们过去一直就批评得不够充分。我们的为数甚夥的早就被“削掉了棱角”的学者和批评家,本来就像赛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所批评的那样:“他们的风格充满了令人生厌的套话。后现代主义、话语分析、新历史主义、解构、新实用主义等套话崇拜把他们送上了九天;对于历史与个人责任重要性的惊人轻视,销蚀着他们对公共事务与公共话语的注意。结果是一种让人气馁的错误的言行,同时整个社会也在无固定方向地、不和谐地漂流。”而在莫言获“诺奖”之后,一些批评家和学者,顿时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起来,陷入了疯狂地说废话和漂亮话的超级狂欢里。“从鲁迅到莫言”,我们的学者和批评家,有着比超级魔术师克里斯·安其尔更高超的本领,他们一下子就将莫言的劣币兑换成了鲁迅的黄金。虽然他们的灵感和勇气来自诺贝尔的故乡,但是,劣币兑黄金所造成的严重的文化亏空,文学上的“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却只能由中国人自己来补偿和埋单,瑞典人不仅毫厘无损,而且还优雅地显示了自己文明的“先进性”,并成功地实现了对“东方”的“弱势文化”的强大影响和彻底征服。

总之,我们完全可以将2012年度的“诺奖”《授奖辞》,视为隐含着“东方学”意识形态的典型文本。从这样的文本里,我们看到的,固然有纯粹属于获奖者一人的鲜花和掌声,也有能够满足部分中国人虚荣心的赞美和荣耀,但是,如果站在文化和文明的高度,我们首先看到的,恐怕就不是那些像马赛克一样闪光的东西,而是“诺奖”评委的溢于言表的傲慢与偏见。

2013年2月2日,北京平西府

同类推荐
  • 素怀诗草

    素怀诗草

    我与高升同志相识已经多年。最初,他给我的感觉是气质儒雅、为人谦和,后因工作关系接触多了,感到他勤于思考干事练达。近日有幸读到他的诗作,让我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感到他才思敏锐、心存高远,大气荡然。这部《素怀诗草》小诗集,是他发自心底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知感悟。内容涉及较广,既有从政从经的体会、对当代人情世故的诠释,也有对世事国事家事的观察和理解。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的讴歌和赞叹,表达了对祖国、对事业、对家乡及对朋友的深厚情感。
  • 独行者

    独行者

    《独行者——罗锡文散文新作选》本集子是罗锡文在近些年创作的散文新作选。另,本集子名《独行者》,2011年3月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罗锡文已经出版十五部个人文学著作。
  • 太阳对着散文微笑

    太阳对着散文微笑

    一颗被冷落在文学深宫里的明珠,如今被大众捧在蓝天白云之下,明丽的阳光照耀着,它熠熠闪着动人的光芒——这颗明珠就是散文。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散文研究的叙述,她热爱散文研究散文,希望新散文的发展越加美好!大陆有一大批极优秀的散文大家,更有数不胜数的既有精神高度和实在内容,又有意境、气韵和文采的优秀散文作品,白纸黑字,这是留在文学史里面的客观存在,永远经得起历史和后世子孙的检验。
  • 做个自在人

    做个自在人

    本书第一部分叫故土集,是李子胜在家乡百里滩行走的所见所闻,具有渔盐文化价值;第二部分园丁集,是李子胜作为教师作为人父的一点思考心得,对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有积极意义。李子胜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可谓十分成功,他的儿子2007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将远赴伦敦大学继续深造。第三部分行路集,是记录李子胜作为一个教师作家的人生经历的碎片式的感悟。第四部分是李子胜与文学活动有关的一些文章,记录了李子胜文学创作的历程。这本书可读性很强,特别是作家作为教师身份的教育孩子的心得感悟的系列文章,具有向广大家长的推广价值。
  • 怪谈

    怪谈

    《怪谈》是小泉八云领悟日本文化精髓后,根据日本广为流传的故事改编创作而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书中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有的来自于历史,比如琴师芳一为战败而死的冤魂演奏琵琶的故事;有的取自于民间,比如天狗和雪女的故事;有的则取材中国的文学典籍,比如《牡丹灯笼》《梦应之鲤》等。这些故事如梦似幻,凄美动人,看似黑暗诡谲,实则直指人心,发人深思。1964年,《怪谈》被改编为电影,并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书里的很多经典场景,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以及电视、电影、动漫等作品中屡次被引用,影响深远。
热门推荐
  • 血族绯之月

    血族绯之月

    “无论什么活物的血,你们都不可吃。因为一切活物的血就是它的生命。凡吃了血的,必被剪除……”
  • 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译文经典)

    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译文经典)

    尼采是一个在中国广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颇具争议性的哲学家,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点。他是大学教授,然而他否定其他兢兢业业从事教育的教授的工作;他是哲学家,但他异常起劲地反对出现在他以前的诸家哲学;他与传统辩驳,却同时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编者君特·沃尔法特是国际著名的尼采研究专家,他不按体系,而是严格按照年代,从考订版(KSA)第7卷至第13卷5000页尼采遗稿中选编出这部作品。选编的第一条原则是,特别重视尼采哲学涉及“意志”“权力意志”“永恒轮回”“虚无主义”等关键词的文章段落;尼采人生道路上所接触过的重要人物,如叔本华和瓦格纳;还有尼采经常思考的问题诸如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艺术和道德等。选编的第二条原则是尽力追求客观,甚至呈现出一种批判性阅读的视角。阅读这部哲学遗稿就好比在欣赏“一个知识分子写的日记”。沃尔法特研究尼采思想所得亦附文后。阅读这本书能看到最真实的尼采,更能使我们具体、直观、不受约束地理解尼采的“实验哲学”精神,对于尼采哲学的初入门者和研究者而言,都是上佳读本。
  • 华胥终是梦

    华胥终是梦

    “肖宸,你可曾爱过我?哪怕只有一次?”“茗儿,我爱了你整整十万年。”肖宸沧桑着笑着,身边的血如妖艳的牡丹一样,肆意铺张,染透了那红色中唯一的白。
  • 你是我初次见面就动心的人

    你是我初次见面就动心的人

    你是我只能看资料不能加好友的人;你是我只敢把你的名字偷偷写书上却又不敢让别人看到的人;你是我明明喜欢却又对外说放下了的人;你是我初次见面就动心的人;你是我后来明明想念却又不能说的秘密。
  • 我为界主

    我为界主

    天地已经残破,仙道已然崩毁,我在万劫之中倔起,唯有踏着敌人的层层尸骨,才能走上大道巅峰,我为界主,为永恒而战……
  • 青春里的最后一件心事

    青春里的最后一件心事

    青春里的我们,对于整个世界,渺小到可有可无;而对于彼此,我们成了全部。沈文彬说:“爱情就是美好的时间里,在美好的地点,遇见美好的人,然后终其一生的爱她,如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我宁愿那个人是她”肖培培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不期而遇,要么不欢而散,要么终其一生,如果此生注定与他错过,我宁愿一个人生活。”他们的爱情,就从人海茫茫中的那惊鸿一瞥开始,也结束在那多年以后的人海茫茫中,彼此却用尽了一生时间,只为那惊鸿一瞥的美好。
  • 冷冥幽魂之冷情魔妃

    冷冥幽魂之冷情魔妃

    冷幽,鬼界召唤师,魔武双修前世的飞机失误疯爹爹的离家出走契约各路萌宠神兽被暗灵珠附体请问还有什么苦逼事情是冷幽没有遇到的?
  • 蛋生王妃

    蛋生王妃

    世界无奇不有,绝对没想到穿越这事情会发生到一个精灵身上,而且穿越过来的时候居然变成一颗“精灵蛋”!“咯!”终于等到破茧而出的时刻,一个全身赤-裸的女孩从蛋里蹦出来,坐在一个高大男人身上,“叮!”身后两只透明的翅膀展开,上下摆动着。少女侧侧头,眨眨紫眸,两手轻按在男人胸膛,渐渐勾起一抹甜美的笑容,本能地唤了一声:爹哋!
  • 于君指上听梵音:那些参透凡尘的经典禅意美文

    于君指上听梵音:那些参透凡尘的经典禅意美文

    人生朝露,居世屯蹇;何以解忧,唯有慧禅。兴逐时来,芳草中撒履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收录118篇沁人心脾的禅意美文,118段引人沉思的禅思感悟,在传承中滋养心灵,在关爱中呵护成长。置身其中,感悟智者的悲悯情怀,心灵的超脱将永无止境。
  • 遇唐

    遇唐

    在一场人生噩梦中,唐瑄意外穿越到唐朝成了个5岁女娃。可不料这一穿全然没穿出小说中的美好人生,爹不疼娘不爱,疑似哑巴还遭遇暴力……这桩桩件件简直就是全了倒霉蛋的顶级标配,看来这人生噩梦是远远没有结束,只是不知,她对着这注定炮灰的人生是否能扭转乾坤活出美好人生了。ps:本人架空非正史,不喜点x,请勿谩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