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25900000076

第76章 在隐士与猛士之间(1)

——我读邢小利

优游于无所归依的“两间”,曾经是中国启蒙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状态。鲁迅先生说“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彷徨也许是寂寞的,但说实在的,也算不得太大的痛苦,反正你是自由的,至少,你是可以选择的,最不济,还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

然而,在后来的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却连彷徨的自由空间,也被挤压掉了:你只剩了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那就是,做附“皮”之“毛”。受规约的被动生活,无论怎么讲,都是一种耻辱。对知识分子来讲,自由和主动,具有首要的意义,没有这一点,就什么都谈不到了。被当做工具,奴使之,乃是最不堪的生活。越是敏感的人,就越难忍受这样的生活;越是有个性尊严和人格意识的人,越有可能因此与体制发生尖锐的冲突,就越是觉得自己与规约力量格格不入。

近三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与体制的关系,已经不像前三十年那样紧张,但是,无所归依的“两间性”,以多种形式表现了出来。对邢小利来讲,他的“两间性”困境,恐怕不是别的,而是“隐士梦”与“猛士魂”之间的紧张和纠结。

就心性和气质来看,邢小利细腻敏感,幽默风趣,悟性很高。他的敏感和精微,不仅见之于审美感觉能力方面,也见之于自尊心方面。敏感而自尊,在我们这个社会,就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率土之滨”的公有化,“普天之下”的体制化,使个人失去了“恒产”和“恒心”,也失去了“入世”的宽展空间和“出世”的选择自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谁若想少一些痛苦,多一些自在,那么,谁就得努力成为这样的人:凡事不可较真,要随圆就方,与世浮沉,要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甚至要让自己麻木和迟钝。然而,邢小利却既不能麻木,又难于无耻。这就决定了他的境遇。他因此经常性地陷入被侮辱的困境,经常性地为如何免于受辱而焦虑。

就其天性来看,小利生来就是一个自然主义者。他喜欢大自然中的明月清风、绿山秀水,陶醉于鱼跃鸟唱、鸡鸣犬吠。为陶渊明执鞭,必为他所欣慕;随孟浩然弃轩冕,亦必为他所乐意。自然主义的本质,是自由和率性;对体制化和组织化,是本能地拒绝的。所以,他更适合生活在魏晋与盛唐,生活在允许个人过散漫生活的时代。

小利生活的环境,也强化了他在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的自然主义倾向。他一出生便生活在终南山下,便生活在离王维的辋川和杜甫的少陵原很近的地方,便生活在最伟大的诗国唐朝的首都长安。唐朝是他精神上的祖国,唐诗是他心灵的家园,唐人是他亲切的朋友。他有一个永远不醒的唐人梦,一个永远不醒的隐士梦。

就像“To be ,or not to be”困扰着哈姆雷特一样,“隐,还是不隐”,也经常性地困扰着邢小利。无奈之际,他选择了隐,便“思退路”,想给自己的心灵寻找归宿。他首先想到的是陶渊明:“也许,陶渊明之后的许多中国文人,在寻求退路的时候,都会想起他。他是一个榜样,也是一个路标。……做陶而不得,就只有读陶的份。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读而思之,慕之,如此罢了”(《今欲做陶渊明而不得》,《义无再辱》第55页、第59页)他要为自己建立一套“归隐哲学”。他在《我隐故我在》中说:“隐也不是消极,隐,是从黑影里淡出,而又显现于另一个光明地,比如葱翠的南山。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要对一切人和事物都要一如既往地持积极态度,有时候,所谓消极,正是积极。……所以,隐,并不是一味地等死,而是安贫乐道积极于更有价值之事。”(《长路风语》第16页)他知道,古人的归隐,今天已经不可能,所以,他选择了“心隐”:“其实,隐,主要是心隐。心隐了,世上无处不隐。”(《白云堪卧君早归》,《义无再辱》第15页)

然而,无论“身隐”,还是“心隐”,超然物外的隐士梦,本质上是乌托邦性质的自我安慰,注定是实现不了的。他注定是一个在乡的异乡人。在一个高度体制化的社会里,在一个极其纷扰的时代,人们更容易体验到的,是被强力裹挟的焦虑,甚至是惘惘然的恐惧。邢小利有一本书,叫《种豆南山》,其中有一篇文章,名为《醉月》,写他秋夜凌晨三点望月的震撼感受:“此时愈觉冷凉。正瑟索间,忽见地上月影乱摇,令人心悸。看路旁树木,摇摆剧烈,却竟无一点风声。再看樊川北边的少陵原,但见原上一片惨白,斜坡而下,黑影飘忽,若云水翻滚。向南望,终南山也是一片煞白,居然也是身影摇摆。目及之处,都是一片冷白,冷白中黑影乱窜,光影摇动,感觉这荒川野地里正有千军万马在厮杀奔窜,却一点声息俱无。我怀疑自己是不是眼花了。举头看天,天上黑云白雾,一个白月浪迹其中,醉步踉跄,却不闻声息。”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和心境。诗文里的风景,从来就是作者的主观心象,就是经由作者的心象投映出来的时代精神。邢小利笔下的月影,便是作者自己的心影,也是他所生活其中的“三逆”时代的心影。他的心中有恐惧和不安,所以才看少陵原,看终南山,看荒山野地,皆隐藏杀机,甚至厮杀奔窜。在这样的意境里,读者分明感受到了《红楼梦》的悲凉,甚至听到了那含着异兆的悲音。然而,唐人的眼中之月,从来不会让人如此惊怖,如此不安。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有思念,有感伤,但那思念多么甜蜜,那感伤多么温暖,纵然“碣石潇湘无限路”,却依然“落月摇情满江树”,读者感受到的,是一股青春的气息,是深挚的热情。在王维的《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被惊的,只是“山鸟”,至于人的心情,则是纯然是“闲”,——这是安闲,也是安宁,是淡定,也是镇定。这固然反映着王维个人的闲静心态,但也显示着大唐的雍容气度。

小利还有一篇文章,题为《得大自在》,其中有一节,叫“抚孤松而盘桓”:“故乡老家的门前是一片田野,田野过去就是南山,终南山。晴朗的日子,南山看得很清楚。开门就可见南山。……抚孤松而盘桓,不仅仅是一句古诗,而是一种状态,人的一种情状。抚孤松而盘桓,逸兴无尽。就想在自家门前种一棵松树,不,一棵太孤单,种上几棵吧,再置几块石头,自己也去抚松而盘桓。不想,有了这个念头,几年来会一直想。尽管一直没有付诸实施,或者说一再延宕,但念头愈来愈强烈。”你看,作者不经意间,流露出了自己内在的心性:他害怕孤独,喜欢群居,喜欢与人交往和交流,是离不开朋友的,所以,他才说“一棵太孤单,种上几棵吧”。

然而,陶渊明却只要一棵孤松。在《归去来兮辞》里,“孤”字凡三见:“抚孤松而盘桓”、“或棹孤舟”、“怀良辰以孤往”,可见,陶公是不怕孤单的。《饮酒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也很好地解释他的隐居之道,那就是,要“心远”、“地偏”。《归园田居》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诗则清晰地彰显了他躬耕陇亩的生活理想,抒发了他重返家园、回归自然的欣悦之情,所谓“性本爱丘山”,所谓“暧暧远人村”,所谓“虚室有余闲”,都在说明,诗人不仅能“守拙”,而且能独处。

如果说,前现代农业文化是一种静态与封闭的文化,是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独处型文化,那么,现代文化则是一种开放的都市文化,是一种强调交际和交流的交往型文化。也就是说,生活于当今社会,你可以享受乡间的宁静和安适,但是,但“隐士梦”,是不宜再做了。更何况,我们的时代,有着比“五四”时期更为沉重的现实问题,更为艰难的启蒙问题,因而也就更为迫切地需要介入现实的作家,迫切地需要批判型的启蒙知识分子。

同类推荐
  • 美国中央情报局绝密行动

    美国中央情报局绝密行动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通过翔实的资料、生动的叙述,全景展现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发展历程,重点描写了其在二战期间的独特作用,为读者揭秘世界上最精锐最神秘的情报组织的真实情况,通过对其经典谍报案例,天才谍报人物的介绍,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中央情报局的兴衰,和其在为保卫国家利益方面做出的非同寻常的贡献。本书图文并茂,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再现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传奇历史。
  • 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翻译

    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翻译

    《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翻译》梳理和总结了具有百年文学翻译历史的浙江省文学翻译家的译介工作。这在引进世界文学,弘扬世界文学精神,发挥文学教育和社会功能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翻译研究,是比较文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涉及影响联系,又涉及到借鉴接受。它将作为一部地方翻译史反映近百年浙江省翻译家的风风雨雨、睿智才华、辉煌成就与深远影响。它试图通过丰富的内容,精炼的文字,清晰的条理,从学理层面探索浙江译学发展脉络。
  • 潦草

    潦草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和生命的散文笔记,作者贾行家以凝胶一般的文笔和极为罕见的赤诚,一笔一画刻录下这些“一闪念、一片断、一言行、一场景、一旧事”,又由“市井”“乡里”“风物”“活受”“无常”“弃绝”“畸零”“柔软”“活法”“外邦”“卑污”“阴森”“仇隙”“行业”“温故”等线索缀连,展现广阔的人生、人心与人性,钩画出一个个潦草的生命,以及我们对于生命的潦草。诚如作者所说:由于人的渺小,“现实”永远令人惊奇。
  • 地方地名故事

    地方地名故事

    《地方地名故事》是“西域民间故事”丛书之一。该丛书中的民间故事记录了口述者、记录者、翻译者的姓名,保留了最初讲述者所使用的通俗而生活化的俚语,原汁原味。故事通过对人物语言、地方礼仪、服饰和饮食的描绘,让人们领略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对长期生活于新疆大地的读者更有着阅读的亲切感。
  • 流氓世界的诞生

    流氓世界的诞生

    《流氓世界的诞生》是研究金庸作品的评论著作,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流氓世界的诞生》将金庸的作品世界总结为四重世界:经由正史世界而野史世界;经由野史世界而佛禅世界;经由前三重世界而流氓世界。《流氓世界的诞生》一书认为,《鹿鼎记》及其主人公韦小宝,是金庸在其反思和创作中,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它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走向。《流氓世界的诞生》同时提出了其他一些概念,比如“江湖乌托邦”、“恩仇/杀伐模式”等,很好地支撑了四重世界之间的逻辑严谨性。
热门推荐
  • 帝国正在你身边发芽

    帝国正在你身边发芽

    过于真实请勿对号入座,本人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不定期更新
  • 执剑断万骨

    执剑断万骨

    春秋的江湖在龙阳的铁蹄下终究老去,十年之后,大辽在楚狂的带领下强势崛起,春秋的江湖有失去了剑心的酒中剑仙王有为,有那已经无敌数百年的与天比肩的韩天齐,还有那无敌情圣,一手遮天……
  • 伦理学概论

    伦理学概论

    本书作者以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研究思路为逻辑依据,从人性问题开始探讨伦理学何以必要和何以可能的问题,在经过对道德起源、道德本质和道德修养等诸问题的探讨之后,以理想人格的塑造作为理论的逻辑归宿,其理论显示了相当的完整性与独创性。
  • 我为伊人狂

    我为伊人狂

    以大型百货商场为背景,讲述男主从学生时代的纯洁初恋,到进入职场的勾心斗角,十几年间经历了感情的跌宕起伏,事业的峰回路转……
  • 大周之千古一帝

    大周之千古一帝

    本书又名【大佬别搞我】【大佬求放过】【宿主和大佬们的斗智斗勇】……智商平平的主角获得的‘千古一帝抽奖系统’,能抽到华夏千古群雄大佬。大佬们个个智商无上限说话又好听,但就是喜欢宿主斗,和宿主斗其乐无穷。宿主实在太难了,求支援,急急……
  • 我从修真世界走过

    我从修真世界走过

    潘晓明本是个山里孩子,日子过得很穷,为了改变生活,为了改变命运,背井离乡、千辛万苦来到大城市,可是城市的生活并不好过,城里人嘲笑他,同学们不理他,流氓们欺负他,令他苦不堪言,甚至生命都受到了威胁。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潘晓明遇到了一个老头,这个老头跟电影《功夫》里十块钱卖给周星驰《如来神掌》的那个老乞丐很像,从此潘晓明的人生改写了,修真之门向他敞开了.......潘晓明收了“新唐僧师徒”玄奘、猴大、猪二、沙三做了仆人,与师妹林雪妮、师姐白洁、人鱼公主、“枪王之王”白冰冰、天界第一美女东方飘爱恨情仇,游走于现代社会与古代帝国之间,最后成为修真世界之主,却说:“我从修真世界走过而已!”
  • 二十六月

    二十六月

    二十六月,相遇,相知,相爱,相离,或将就或余生
  • 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牛玉儒的故事

    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牛玉儒的故事

    牛玉儒,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党的优秀民族干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8月14日4时30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51岁。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 六界之事

    六界之事

    虽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但脑海中一直有一道身影,六界之内,也唯有她在脑海中占据了一片天地,但她是谁?我又是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