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343300000007

第7章 温州人与上海人

过去上海人确实瞧不起温州人。在他们看来除了上海,其余地方都是乡下;温州人也不怎么服气上海人,认为上海人太势利眼,嫌贫爱富;上海人太小心眼,太小市民。

如今这种观念已发生变化。上海人认为温州人为人豪爽,做生意也有一手,是值得交往和学习的。温州人认为上海人素质高,办事认真,效率高,上海的商机又特别多,也是值得交往和学习的,在上海还可以赚到大钱。于是双方都很喜欢对方,双方都以有对方做朋友为荣。

1.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温州与杭州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谳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咏的这首《望海潮》可以说是道尽了钱塘繁华,准确地概括了钱塘江的壮观、西湖的美丽和杭州的繁荣。相传,就是这首词引得金主完颜亮感慨万分,立誓跃马江南。由此可见杭州美景之迷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无愧于天堂之称。

对于温州人来说,杭州不仅有美丽的西湖,是游览胜地,而且还是省城,地方的最大都市。因此,官员晋级荣升要进杭州,百姓办理稍大的行政事务要上杭州。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温州人把去杭州看成是很必然的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温州没有一所正规大学,全省最高学府大都集中在省会杭州,许多温州学子在西子湖畔寒窗苦读学业有成之后才踏上人生之路——杭州给了温州人知识的钥匙。在过去,温州同杭州的关系极为亲密,且看这样一首宋诗:“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一个“小”字,杭州在温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但是,杭州与温州虽然同属浙江省,但一个在浙北,一个在浙南,不同的水土养育了两地不同的人文个性。温州人与杭州人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差异。

先说语言的差异。杭州话与温州话虽然一同被划在吴语区,可在十里不同音的南方,温州人与杭州人同样很难交流。几乎所有的外地人都认为温州话难懂,仿佛是外国话,令人不知所云。而杭州话与吴侬软音的吴话方言又有些不同,掺有北方语音的成分,显得有些生硬,但比之温州话要好懂得多。这主要是因为杭州曾是南宋国都,大量的北方移民带来的语音混合了当地土语。如杭州话中的“儿”化现象就是受到了北方语系的很大影响。据说杭州话中的“儿”化甚至影响到温州话中,如温州人称的“油冬儿”青菜就是从杭州引进的。可见,杭州比之温州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要深些。

由于从小就与如诗如画的西湖在一起,因此杭州人多喜欢游山玩水:星期天或节假日,带上茶叶蛋、豆腐干、花生米和矿泉水,随父母骑上自行车,来到西子湖畔公园的草坪上,抖开塑料布,摆上带来的可口零食,全家席地而坐,细细品尝,享受天边风景和其乐融融的亲情。不论是在平平常常的还是在繁花似锦,游人如织的节假日,杭州人都这样生活在湖光山色里,悠闲地过着遍地诗情画意的日子。并且杭州人还把游山玩水演绎成了生活习俗,何时去何地、观何景,都有讲究。如早春孤山探梅,盛夏泛舟观荷,金秋湖山寻桂,冬日断桥赏雪等,让人叹羡不已。

伴随杭州人成长的还有茶馆。在西湖边的每个景点,几乎都可找到茶馆,人们既可凭栏观景,又可喝茶聊天,不少外地游客从茶馆里品尝到名优特产后,从而认识杭州,留下美好的记忆。如今,星罗棋布的茶馆散落在西子湖畔,更是杭州人社交活动的首选地点之一。记得涌金门外一家茶馆有一副对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把杭州人上茶馆品茶的乐趣恰如其分地表露了出来。

而这种悠闲的生活,对于温州人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即便有空闲的时间,温州人也绝不会举家到郊外寻找一块草坪,摊开携来的塑料布,沐浴在阳光春风里,享受温馨的亲情,他们缺少闲情逸致的文化传统,关键在于他们更重视物质上的生活质量,何况温州也没有像西湖那样的风情万种妩媚动人的旅游景点。

事实上,这是区域文化的差异。当年宋高宗南迁建都杭州,岳飞坚决反对,理由是王室不可偏安,首都应建在虎踞龙盘的南京,有“帝王之气”,然而高宗却只为恋于湖光山水如诗如画的临安(杭州),早就没了收复旧山河的雄心壮志。南宋诗人林升脍炙人口的七绝:“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虽然讽刺的是南宋朝廷不思奋进,苟安杭州,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可生活在西子湖畔的杭州人,同样也享受到暖风醉人的惬意。妩媚的湖山铸造了杭州人的个性。上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不赞成郁达夫移居杭州,也有湖山妩媚,不足迷恋之意。

无可否认,杭州确实是一座很是让人满足的城市。有学者分析杭州人有“西湖自恋症”倾向,不是没有道理。早些年,温州一家大企业在杭州招聘分公司副总经理,招聘广告刊登之后,别说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应聘者寥若晨星,即使是在杭州的外地人也会问道:“是不是要离开杭州?”难得来了一位杭州人,应聘时说得更到位:“我宁愿拿1000元的月工资,也不要拿4000元而要离开杭州的工作。”当时,温州老板听傻了,感慨杭州人真是不可思议。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杭州人与温州人价值观的区别。在温州人看来,凡可赚钱的工作,凡有钱可赚的地方都是好工作、好地方,哪怕历尽千辛万苦,踏遍千山万水都是要干,都是要去的。在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口,温州人开的小店就是例证。所以有人说,凡有温州人的地方就有市场,凡是太阳照到的地方就有温州人。这是温州人创造传奇的天生品格。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杭州人处在风景秀丽,生活富足的山水城市之中,有着极为安定的生活,谁还愿翻山越岭,浪迹天涯?所以,当“温州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方露峥嵘时,杭州人对其极为不理解,认为温州人简直是“大逆不道”,“离经逆道”弄不好连自己都会牵连,这不能不说是环境铸造了不同性格的结果。

此外,杭州人对待上海人不像温州人那样态度生硬:上海虽然发达,可是没有西湖,没有杭州有历史,有文化,杭州什么地方都比上海强?上海人不是经常举家来杭州度假的吗?爱便宜的上海人不是经常来杭州挑便宜货吗?其实这与对待温州人的态度是一个道理,也是“西湖自恋症”的表现,而且多少还带点自卑感。

与温州比较,杭州还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山水之间文化底蕴丰厚。因而,杭州人多出儒商,在经商做生意时,不时地体现与文化的结合,喜欢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谈买卖、签协议。这比温州的生意人要高雅得多了。在杭州,即使那些个户,小商贩也很重视文化气息的养成。在西湖边的小弄堂里,那些店面不大,装饰得体的小饭摊,一踏进去就使人感到满堂文雅,服务员个个都像是大学生,斯斯文文的,递送上来的菜单满纸文气,犹如杭州的文化气质。

由此来看,温州与杭州是有些格格不入的,虽然温州属于浙江,很多时候很多方面都要受到杭州的影响,但温州人却是不喜欢杭州的,他们更喜欢或者羡慕的还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

2.温州人更倾向上海

温州属于浙江省,按理说应该与浙江省会杭州关系更为密切。但真实情况却不是如此,在杭州人看来,只有宁波才和自己是铁哥们,温州,他们是不放在眼里。而温州与宁波是兄弟城市,按理说应该是友好合作的,然而由于杭州与宁波的亲密,杭州对宁波的投资更多,距离也就人为的拉大了许多。

和温州联系最密切的还是上海。以前温州在生产、生活方面都仰仗上海,现在却是因为上海蕴藏巨大的商机。

过去,温州人第一要靠上海的是交通。那时温州没有铁路、机场,只有一条通杭州和福州的沙石公路,再有就是开上海的大轮船。温州到杭州是四百多公里,到上海是六百公里,虽说远了二百公里,但坐轮船远比汽车舒服,可以躺着睡觉的。而那时的汽车运行时速才三四十公里,沙石路又是灰尘连天,坎坷不平,与其坐十几个钟头汽车,一路颠簸,灰头土脸地赶到杭州,不如睡一夜到上海。何况上海是铁路交通大枢纽,你到上海就可以中转到全国各地,温州人要外出跑供销做生意,上海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还有坐轮船可以带很多东西,运费也便宜。

温州人除了要靠上海的交通外,在以前,其物资来源也倚重于上海。上海是中国市场含量最大的现代化都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上海的产品无论在质量上和美观土都代表了我国的最高水平。上海的纺织品和成衣是全国最时尚的,领导着时装的新潮流。

当时温州人虽然很穷但眼光却不穷,对待消费产品颇有些挑剔,因为温州有不少人在外国,华侨和港澳同胞会带来许多时尚信息,可除少数侨眷、侨属之外,别人根本无法得到舶来品,只能就近去上海采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温州年轻人结婚前非要到上海不可,不是去旅行结婚,是去采购必备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及诸如脸盆、痰盂、热水瓶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就连结婚要散发的喜糖也得从上海捎带,当时上海的大白兔奶糖是温州新婚夫妇最为青睐的,还有使新房热闹的红灯牌收音机也是温州人结婚时所必备的。后来温州人开始改革,开始创业,这时许多生产原料要到上海采购,机器设备和配件要到上海选买。

以前温州人第三要靠的是上海的技术。上海既然代表了中国轻工产品的最高水平,上海工人的技术水平也就是最高的。温州要办家庭工厂必须学习上海的技术,一是走出去,二是请进来。这样,当时的温州人就必须经常奔波在上海与温州之间。

3.上海人瞧不起温州人

以前温州人和其它地方的人到上海采购,上海人牛得很,特别是营业员,好像是打发乞丐似的,看见外地人爱理不理的。说话也只用上海话,“侬要啥?”“没!”这是对外地顾客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了限制物资的外流,上海除了与其他省市一样的布票、粮票、油票等等之外,还搞了个专有的“上海专用券”,购买诸如棉布之外的化纤布,部分化纤成衣以及紧俏的日用品都要凭这专用券,这使得外地人常常只能对柜台内的紧俏货干瞪眼。

当时,流传于温州民间的一个笑话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说外地人到上海南京路的第一百货公司(上海人称中百一店)购物,看到一种颜色的布料,非常喜欢,就向营业员提出要购买。营业员懒洋洋地用上海话说了三个字:“专用券”,外地人不懂上海话,听成了谐音的“转一圈”,心里就犯嘀咕:买布料干吗还要转一圈?但在当时,外地人到上海本身就觉得矮一截,望着营业员冷若冰霜的脸色又不敢问,后来大概是想通了,以为营业员是要看看他的身材高矮胖瘦决定买多少给他,便在原地转了360度。营业员摇摇头,往门口一指。营业员以为他在找规定的告示牌,往门口一指意识是那里有通告,我们按规定办事。外地人以为要到门口转一圈,便绕着偌大的第一百货公司跑了一圈,气喘吁吁地回到化纤布柜台,又指着那块花色化纤布。营业员发脾气了,大声说:“上海专用券!”外地人苦笑不已,百货公司转一圈都累成这个样子,还得再绕上海转一圈,上海有多大!那还不累趴下了。

说的是笑话,但对当时的温州人来说却都是真的,当营业员说,“转一圈”时温州人会真的到门口转一转,不过温州人是去寻找在外边倒买专用券的人,买了“上海专用券”再去购化纤布。上海的规定难不倒聪明的温州人。

上海人过去看不起温州人,称他们是“下只角”的。因为温州人新中国成立前在上海滩一般是干苦力的。如人力车夫、澡堂子里擦背、修脚的、扫地倒马桶的大都是温州人。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情况还是没发生多大变化,上海人最看不起的还是温州人,一提到温州人就联想起投机倒把,联想起做苦力。“迭格温州赤佬,就会投机倒把!”“迭格温州赤佬,只会弹棉花!”之类成了上海人谈论温州人的口头禅。同样是排队购船票,买宁波的,买青岛大连的,吆喝一声排好队就算,买温州船票的则会在排队的人身上用粉笔编好号,这让温州人感到很屈辱;同样是托运行李,温州人的行李要检查,经常是捆扎得好好的,检查后便一塌糊涂,要重新打包捆扎;同样是上海市场上能买得到的低档香烟,其他地方的人可以任意带,对温州人规定只能带两条,多了要没收,温州人在上海最倒霉,偏偏温州人又离不开上海。真是又急又气又无可奈何。

上海的福州路现在是全国有名的文化街,书店、文具店、音响店林立,但在新中国成立前还不叫福州路而叫四马路。说起四马路,许多年纪大的人都清楚,那就是“四马路的野鸡”。所谓“野鸡”就是下等妓女。有男人过来,只要你向周围看了看,她们就将你拖进了旁边弄堂里的小堂子,即使你不东张西望,你的帽子也会被她们抢走,你的拎包也会被她们夺走,你想要回帽子、拎包,你就被她们拉进了那些黑黑的小堂子。而当时温州人住的小旅馆据说就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这种小堂子,房间都是小小的,一排排有如鸽子笼,楼梯走一步就摇个不停,就这样的旅馆还要排长队才有。更不舒服的是上海人听说你是温州人所投射过来的异样的目光,鄙夷,厌恶,不屑,不高兴的成分都有。

4.爱恨上海人

在以前,上海人瞧不起温州人,温州人对上海人也不怎么服气,在温州人看来上海人太势利眼,嫌贫爱富;上海人太小心眼,太小市民。上海男人个个娘娘腔,都是妻管严,每天都要被老婆支使着去刷马桶;上海的女人则总是惺惺作态,搔首弄姿,嗲得让人浑身不舒服;上海人还爱耍“流氓”,站在外滩当众亲嘴……总之在当时温州人的嘴里,只有将上海人说的一无是处这样他们才能出口闷气。

另外,在温州人看来,上海人也是喜欢耍嘴皮子功夫,没实际能力的。那时温州人骑自行车撞在一起,合就互相说声“对不起”然后走人,不合就拳脚相向,打完了不管输赢也马上走人。上海人则会锁好自行车,然后相互讲大道理,旁边围了大帮子人在瞎起哄。碰这种情况温州人会撇撇嘴不屑地说:“上海人又上教堂了。”温州人称上教堂听牧师传道叫“讲道理”。有时还会故意上去跟着起哄:“别总说了,手底下见高低,打啊!”

温州人对上海感觉用这样四个字形容是恰如其分,那就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离不开,处处都得上海人扯止关系,恨是因为被瞧不起,低人一等,只能以阿Q心态对待这位巨无霸。

同样,上海人虽然看不起温州人,却也很难离开温州人。上海人文化高,素质高,开化也早,七十年代就知道多吃植物抽对身体有益,但在那个物资匮乏,一切都要票证的年代,哪来的植物油?温州就有,只要多付点钱,自由市场上比比皆是。上海人喜欢吃虾皮、鱼鲞之类的海鲜货,温州盛产海鲜,小菜场里到处可以买到,价格还随行就市,货色多时价格便宜,货色少时价格就贵,但无论何时都可买到。还有上海人讲究穿着,温州人还在贩卖“平阳布”时,上海人已经是“的确良”、全毛华达,衣冠楚楚的。购买化纤布的“专用券”、纯棉布的布票,还可以通过调剂,赚点外快呢……

只要想到这些,上海人就不能不念及温州人的好处,在上海附近的城市中,只有温州的自由市场相对活跃,温州人可以提供诸如菜籽油、海鲜货等上海人喜欢的东西。也只有温州人在搞倒卖票证的行当,可以帮上海人弄点外快,所以说,上海人还真是离不开温州人。

5.用崛起赢得尊重的温州人

随着温州经济的快步发,上海人对温州人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先是强行指定温州人住“四马街”小旅馆的决定取消了,排队购船票在身上编号、托运行李特别规定之类的不公正待遇也没有了。上海人托温州人带的也不再是菜籽油、虾干之类的温州货,而是“东方表”、四喇叭收录机之类的舶来品,上海人对温州的评价也高了许多:“格温州赤佬还有本事,帮阿拉买的四喇叭还真(便宜)!”“迭格东方表是温州人送的,蛮灵格。”这些走私货的好处,使上海人的优越感受到了冲击。上海产的收录机本来也是不错的,但却贵,走私的收录机便宜,而且更好用。而曾经热销一时的上海牌手表在外来品时尚美观,廉价实用的冲击下,也失去了对上海人的诱惑力。而温州人手中就有这些价廉物美的东西,温州人的地位在上海开始提高。

温州的发展速度几乎可以和深圳媲美了。不久之后,原先在上海向“阿乡头”讨“专用券”的地方,也全部被温州人所承包了。再接着,温州生产的皮鞋、服装、打火机等小商品也成了上海市场上的抢手货。温州人去上海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可以抬头正眼看上海人了。

一个是被拉下了神坛,一个摒弃了盲目崇拜,双方一旦站在了平革的立场,也就产生相对公正的看法。上海人认为温州人为人豪爽,做生意也有一手,是值得交往和学习的。温州人认为上海人素质高,办事认真,效率高,上海的商机又特别多,也是值得交往和学习的,在上海还可以赚到大钱。于是双方都很喜欢对方,双方都以有对方做朋友为荣。

温州与上海来往非常之密切。比之上海人与附近的杭州、苏州、宁波关系要好得多。上海人提起杭州人论之以“杭铁头”,“刨黄瓜儿”。对宁波人则之平为“宁可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说话”,反过来又说“苏州人太嗲”。惟有对说话奇腔怪调,一句也听不懂的温州人最佩服。

以前温州人到上海,轮船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现在温州人做生意讲求效率和时间,坐船显然太慢了。

这时的温州人已经称得上富可敌国,自然不会为这个问题烦恼,国家不投资,就自己来,温州自己掏腰包修机场和铁路。飞机一通航,立即爆满,温州到上海由每天一班发展到每天六七个航班。未等铁路筑成,温州至上海的轮船航班就寿终正寝。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巨大作用。

如今,曾经是维系温州与上海关系的主要交通工具轮船已经消失,但温州与上海的关系却更为密切。如今大批温州商人去上海是为了投资。大企业家去上海划地办公司,建造工厂,如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均瑶集团在上海都有规模不小的基地;小老板去上海则是为购房为增值,也为将来能在大上海有一席之地。上海的房地产因而让温州人炒得比天高。据说上海浦东陆家嘴的“滨江花园”是全国房价最高的公寓,而“滨江花园”的一半业主是温州人。上海许多高档楼盘的推出,大都要在温州造势做广告,有的还在温州设立长期的销售点。

总的来说,温州人选择上海是因为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国际性的大都市,在上海立足可以通过上海走向世界。同时也是看中了上海人的工作效率,严谨作风和廉洁精神,使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大、更好、更顺利;上海人选择温州是因为温州人能干,有实力,能为上海的现代化进程、上海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贡献。

同类推荐
  • 青春须早为:青少年必须学会自强与自立

    青春须早为:青少年必须学会自强与自立

    本书指导青少年朋友在青春的季节,如何学会自强与自立。全书共分为六章,内容包括:梦想与追求——认准目标,勇敢前进无畏与挑战——不惧压力,战胜困难勤奋与坚持——辛勤耕耘,永不放弃自理与自主——自力更生,从我做起等。
  • 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

    从心态、进取心、感恩、乐观、平凡、细心、低调、宽容、圆融、心机、选择放弃、协作、思维方式等几方面入手,深入剖析了当前大部分年轻人对成功理解偏颇与自我定位错误的根源,点出“年轻人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一核心问题,再以大量真实职场案例和深具现实意义的寓言故事为载体,结合当前最新的高效工作理念,为读者指出了成功的方向:做最好的自己,实现最美满的人生!
  • 现代名言妙语全集——情感名言

    现代名言妙语全集——情感名言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无敌口才

    无敌口才

    本书内容围绕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展开,包括二十五个训练和口才水平权威分析,并且每部分训练中都包含理论分析和技巧训练的方法。
  • 命是因果在捣鬼

    命是因果在捣鬼

    为什么世界总难两全?为什么聚合又要离散?为什么恶人也能命长?为什么好人总会遭殃?为什么恶梦难醒好梦难圆?为什么幸福总伴随着苦难?难道这一切都是人生的无奈,命运的必然?什么是命运?谁能了解自己的命运?命运究竟由谁来掌管?命运是否被上天安排好了?缘分又是什么?人一生中所有遭遇的事情,是不是都是命中注定?看手相真能算得准命吗?看面相真能算得准命吗?算八字真能算得准命吗?周易八卦的确能算得准命吗?佛教的因果报应灵吗?为什么许多恶人得不到恶报?……本书就是为回答上面这一系列问题专门而写!
热门推荐
  • 天庭特工

    天庭特工

    希望有一颗核弹飞过来,把房子都炸了!宋祁准备要跳楼了,妖艳美女送来一张黑卡。紧急任务,完成后可获得:核武器制造技术。西方佛界图谋甚大,你要帮天庭掌控世界。
  • 万界图腾

    万界图腾

    蛇蝎绕金树,鱼龙舞鲲山。星火衔冰月,钟鼓动穹音。一个身世浮沉的少年天才,沉寂于苦寒之地。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一场奇遇,钟岳获得沉沦万年的命轮树,传承天行命轮,为追寻父母的足迹,他走向了一条荆棘血路。铸铭纹,种神血,养祭灵,淬阳魂,伏天罡,塑法相,渡雷劫,夺神火,从此一飞冲天,直至成就乾坤万界不朽之图腾!以天道神人之血,邪灵命魂之轮,成就无上魔帝之行!
  • 山海经密码3

    山海经密码3

    本书故事主要是讲述桀的后代、成汤的孙子、伊尹的徒弟和他的伙伴们周游神州的经历。一统天下对主人公们来说只是他们展现自己个性的历史舞台。
  • 快穿之救个女主

    快穿之救个女主

    接下来由去哪个位面崩哪个位面的俞鱼,废物小点心的碎嘴系统儿,以及男主和他的欢喜冤家兄弟为大家带来的乱七八糟没人爱看的奇幻之旅~可以乱磕cp,可以乱虐男主,可以乌七八糟但是绝对不能boring~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高调王爷清贫妾

    高调王爷清贫妾

    从前有个小王爷,很嚣张也很高调,有一天遇见了一个世外高人乞丐,小王爷对乞丐一见钟情,然后发现乞丐竟是绝世美女,于是王爷开始对乞丐死缠烂打要娶回家,藏起来只给自己看,只给自己做饭从此挨打受虐跪搓衣板是家常便饭,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大老虎变吃素小白兔小王爷的心上人眼睛不会说谎,心不会害人,功名利禄皆是不入眼的尘土!
  • 婚然天成之总裁轻轻爱

    婚然天成之总裁轻轻爱

    霍紫馨爱霍历任整整三年,结果到头来只是梦一场,霍历任夺取她家所财产,她心灰意冷。就在这时,一个玉树临风,相貌堂堂的男子出现在她的面前。片段一:“霍紫馨,我们结婚吧。”“我的仇家权势颇大,娶我是相当有风险的。”霍紫馨认真的说着。“我就是喜欢风险。”“好,那我们就结婚吧。”霍紫馨眼神一片坚定。片段二:“封子凉,我们分开吧。”“不,这段感情是我说开始的的,结束也由我来定,你现在就是我的人。”封子凉霸气开口。……霍紫馨无奈的盯着封子凉,她毫无办法。片段三:“爸爸,我好想你。”一个小男孩跑过来一把抱住封子凉的小腿。封子凉眉头微皱,他什么时候有了孩子。“你认错了。”男孩俏皮的拿着封子凉与霍紫馨的合照,糯糯的开口。“妈妈说过,照片上的就是爸爸。”封子凉眼神中,惊喜里带着丝丝怒火,这女人,居然敢偷偷生下他的孩子?!
  • 墨世浮

    墨世浮

    一指天下动,摘星唾手得。若为百姓故,两者都不得。书山有径勤非路,墨世浮沉理为空。空非空,理不理。空是空,理非理。天下兴,百姓苦。天下亡,百姓苦。如来喂鹰不可取,明哲保身非儒道。道可道,非常道。路见不平,拔刀笑!
  • 血族十三圣器

    血族十三圣器

    传说,当血族十三圣器集齐之时,便将能复活被上帝封印的血族之王,该隐;圣器代表的不仅是力量,也是每一代守护者必须守护的东西,人类秉承着上帝的宏愿,当上帝在原初之城封印该隐后便将圣器分别交到了十三名人类手中,这一刻,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都将有着一个不可磨灭的身份——吸血鬼猎人。
  • 戏水龙王

    戏水龙王

    人类因为世界性的灾难而兵临灭绝,却也因为宇宙黑洞的产生而存活。地球因为太阳的异常活动而差点毁灭,却因为黑洞的出现而产生重组现象。于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产生了,一个未知而神奇的世界。这里有所有人类所未见到的各色各样的生物,人类也很难想象这些奇形怪状的生物怎么可能跟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但这确实发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传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