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897700000007

第7章 路途中的平安祈愿——行旅民俗

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史记·夏本纪》

1318千米,世界最长的高速铁路将北京与上海间的时空距离缩短至5小时,为我国两大“经济引擎”年增加货运能力5000万吨。

曾经见证世纪沧桑、连接京沪两地的“百年之轨”,由于京沪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而揭开了世界文明史上崭新一页。

高铁列车

6000万立方米高标准混凝土——相当于三峡水利工程两倍以上的混凝土浇注量;500万吨钢材——京沪高铁建设工程用钢量相当于120个北京“鸟巢”体育馆的用钢量;3.2万个桥墩,29251孔,900吨级箱梁;40万块精确到“毫米级”标准的Ⅱ型轨枕板……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和京沪高铁建设者创新能力的集中展现。

南京大胜关大桥迎来了新一代CRH380高铁列车。站在这座跨江铁路大桥的蓝色主体钢梁下,目睹“贴地飞行”之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凭中国人自己的智慧、信念和勇气创造的杰作。

穿越京、津、冀、鲁、皖、苏、沪7省市,覆盖全国1/4的人口,覆盖区域GDP占全国40%,京沪高铁是世界上一次建成最长的高铁,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技术难度和复杂性堪称“高铁技术博物馆”。

京沪高铁于2011年6月30日15时正式通车,这条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实现了千里京沪一日还,这将改变相当一部分人的出行方式。对于那些经常往返于北京和上海之间的人来说,这一条铁路最大的作用莫过于出行方便。京沪高铁覆盖24个车站,把便捷、舒适的高速铁路输送到小站,实现了人便其行、货畅其流,让更多的沿线旅客享受到出行的便捷,让更多的生产要素向铁路沿线集中,将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平衡发展。虽然现代交通运输不是古代交通运输演变的必然结果,但其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古人们一直在为出行方便而不懈地努力与创造,中国古代水陆交通可谓四通八达,车奔马驰,轿来辇往,河湖舟楫,道桥贯联,高原牛帮,沙漠驼铃,构成了丰富的行旅民俗。交通运输的发达早已是今非昔比,但在交通落后的边远地区,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出行运输的民间传统交通方式仍普遍存在。古老的行旅民俗很多已化为历史陈迹,但在今天人们的生活中仍时而有所显现和产生影响。

1.简析影响行旅民俗的主要因素。

2.概述行旅民俗的主要特征。

3.识记主要水陆运输设施及交通工具。

4.编写主要行旅民俗的解说词,并进行解说演示。

行旅民俗是指与人们出行及货物运输等有关的习俗与惯制,而这些习俗与惯制主要是通过交通运输的两大要素——交通运输通道和交通工具反映出来的,包括交通运输通道的开辟、交通工具的制造及使用、交通管理规约、交通信仰与禁忌、行旅送别与欢迎的仪式等。中国行旅民俗历史悠久,民俗事象门类繁博,民俗形态从古至今始终处在各地区、各民族相互渗透的变化发展之中,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行旅文化。

5.1 行旅民俗概述

行旅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伴随着人们的出行、交通活动而逐渐产生形成的。

5.1.1 行旅民俗的产生

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为了获取食物和保障安全,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不断地奔走、迁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远古时代,人们不停地在大地上奔走,最终导致了最基础的交通设施——道路的产生。人们要将采集的野果和捕获的猎物搬运回驻地,最初靠人力手提肩扛就能完成货物运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手提肩扛已不能满足运输需要,只有借助一定的运输工具才能完成,于是各种类型的交通运输工具就应运而生了。人们先是利用驯养的牛、马等畜力承担运输工作,然后创制并使用各种车、船等运输工具。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人们的行旅需求愈加广泛:为国家服役,为求知博取功名,商贾经商,王公贵族巡游各地,大规模人口迁移,等等。随着各式各样交通运输通道和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及广泛应用,陆路乘车,水路乘船,驾车有驾车的套路,舟船有舟船的信仰,出行有出行的礼仪,人们祈求行旅路途顺畅平安,于是独具特色的行旅民俗也就逐渐萌生形成了。

5.1.2 影响行旅民俗的主要因素

影响行旅民俗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新型交通的发明及使用、历史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民族文化特色等。

1.自然环境

各式各样交通设施及交通工具的出现都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反之,自然环境如地理、气候、水文等因素也作用于交通设施及交通工具,使得人们在应用这些交通设施及交通工具时呈现出各地不同的民俗特点。从地域上分,平原地带道宽路直,大型车辆易于通行;山区道路崎岖,多用牲口驮物;水域地带,则是以舟代步。从气候上看,南方湿热,舟船当道;北方干燥,车马纵横,特别是在炎热干旱的沙漠,骆驼由于具有优良的耐旱、耐高温的特性而成为适用的运输工具,号称“沙漠之舟”。

2.新型交通的发明及使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加强,原有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已不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及出行活动的需要了,人们迫切需要更加适用、更为先进的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以及人类出行、交通活动需求的促进,才不断有新型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发明及应用。在新旧交通更迭的过程中,原有的一些行旅民俗必然受到挑战,直至发生动摇,最终为新的行旅民俗所取代。以水上运输工具为例:最初的浮水器具都是一些现成的稍作加工即成的东西,如一段树干、数个葫芦、皮囊等,但这些浮具尚不能将人体从水中完全托起,更谈不上运输货物了,于是古人就发明了用竹子、牛羊皮等编排制作的筏。然而,筏作为航行工具毕竟有其不可克服的种种缺陷,于是我们的祖先又发展到“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的时代。随后船体渐趋增大,质量也越来越高,直至现今的通海巨舶。以筏、船为载体的水上交通民俗也随着筏、船的更新换代得以产生、传承,并不断变异和发展。

3.历史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所谓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承并共享的文化事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就是说,民俗一旦形成,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相对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行旅民俗同样具有这种相对稳定性,因而至今我们仍能在黄河上看到漂流而下的神奇的羊皮筏子,看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溜索,看到东北冰雪林间的狗拉雪橇。行旅民俗从古至今的传承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纵向传承,另一种是横向交流。纵向传承如上述的羊皮筏子的传承;横向交流则是指社会之间的相互借鉴,将其他 社会中的交通民俗融入自己固有的民俗文化之中的过程。例如,“黄包车”是日本人于1870年发明的,后由法国商人米拉将其传入中国。这是一种人力两轮载客车,各地俗称不同,上海称黄包车,北京称洋车,天津称胶皮,广州称车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上海三轮车公司把自行车和黄包车结合在一起,制成了后来通行的人力三轮车。这种在中国流行的行旅民俗,正是在历史文化的交流与传承过程中形成的。

4.民族文化特色

民族是具有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特色,这些特色也就是其民族所特有的标志。各民族在饮食、服饰、居住上都有其民族特色,同样在行旅习俗上也有自身的特点。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凝聚性与稳定性,因此许多民族的传统交通得以延续使用,至今仍能为世人所见。例如:朝鲜族习惯于用头顶载物,蒙古族有以牛为动力的勒勒车,天津“五大道”上观光游览的欧式马车,北京“胡同游”成队的“洋车”,都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5.1.3 中国行旅民俗的特点

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使人们形成了安分守己、守家在地的传统观念。古代社会的人们因为服役、游学、经商、巡游等原因而外出远行,交通运输通道和交通工具因地而异,由此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行旅民俗。概括起来,中国行旅民俗具有地域性、神秘性、等级性、行业性、差异性等特点。

1.地域性

交通设施及交通工具,出行习俗与禁忌,在民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地域环境。中国地域广大,幅员辽阔,从寒温带到热带,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地理、气候条件各异。南方人出行主要用船,北方人出行主要骑马,即俗话所说的“南船北马”。穿行在云、贵、川崇山峻岭之中的马帮,跋涉在西北沙漠上的驼队,黄河上的羊皮筏子,乌苏里江上的桦皮船,长江上的竹筏,特定的地域环境造成了不同的行旅民俗。平原地区的车马比较发达,沿河靠湖的地方船则更有用场,崎岖的山路、交通特别困难的地方只能更多地依靠人力。

2.神秘性

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守家意识,出门远行就意味着要经历跋山涉水的艰难险阻以及不可预知的困难和问题,外出行旅无论对本人还是对亲戚朋友来说都是一件重大的事情。为了减少对于外出远行的内心恐惧,人们就将平安的希望寄托于路途中神灵的庇护上,陆路有山神信仰、树神信仰、石神信仰,水路则有妈祖信仰、龙王信仰等。人们外出离家时要举行相应的民俗礼仪,远行途中必须对这些神灵予以真诚的敬仰和祭拜,不得对他们有任何的无礼,这样也就形成了许多有关行旅的信仰和禁忌习俗。

3.等级性

古代各种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使用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在便捷的公共交通没有普及以前,交通方式的选用完全由身份和财富决定,表现出严格的等级观念。有人坐轿,有人抬轿;有人坐车,有人赶车;有人乘船,有人驾船。古代的馆驿是供来往的驿使、官员休息和住宿的地方,不同等级的官员住宿的待遇不同,官大住大厅,官小只能住小厅。百姓出行只能住普通的旅店或跟人家借宿。现在此类民俗虽已消失,但行旅民俗中的等级的痕迹还依稀可见,如还是存在不同星级或不同性质的宾馆、不同的交通出行待遇标准等。

4.行业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繁荣,我国传统交通运输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如陆路、水路、车船或人力等。陆路的各种车把式、脚夫、马帮、驼队、轿夫,水上的船家、筏客,各种重要交通站口、码头的店家、脚行和牙行(代运商)等,在业务方面都有各自的活动领域和技艺传承,并形成了各自的操作规范、旅途规矩、行话、信仰、禁忌等一系列行业习俗。

5.差异性

中国古代社会的行旅民俗具有稳定性的特点,直至清末民初,陆路、水路交通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到了近现代,西方的洋车、火车、轮船、飞机等的引入,引发了中国人出行交通活动的急剧变化,传统的行旅民俗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形成了新的行旅民俗。清末民初是中国交通设施、交通工具和行旅民俗的突变转型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猛,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交通运输网络,时代的差异性明显。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域之间的行旅民俗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水、陆、空公共交通日益发达,人们普遍使用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出行,而在西南云、贵、川等交通落后的边远山区,还是靠步行、手提、肩扛、马帮、毛驴、滑竿等古老的出行运输方式。

5.2 交通设施

交通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各式各样的交通设施及交通工具是行旅民俗的载体,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河搭桥”,传统的交通运输通道主要分为陆路通道和水路通道两种。

5.2.1 陆路通道

现在,城市中的人们将步行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有人上下班单程步行三四十分钟甚至更长,有人专门在早晨或晚饭后疾走锻炼。人类最古老、最普遍的出行交通方式是步行,而对步行方式最初的改进就是路。路从存在之日起就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提供了通道,而且道路必然随着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的变化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形式。在以道路为起点的交通设施和以步行开始的交通工具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陆路交通。道路是路的总称,因其形态和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如平直道、盘山道、冰雪道和栈道等。

1.平直道

平直道主要在平原地区,遍布城镇乡村,有宽有窄,有长有短,有的称作阳关大道,有的称作羊肠小道,形态不一,用途各异。这些道路在城镇分别称为街、道、巷、胡同、里弄等。

2.盘山道

顾名思义,盘山道是绕山而开的道路。盘山道的形式有石阶式的,也有平面式的。狭窄的盘山道只能供行人或牲畜通行,宽阔的盘山道可以通行各式车辆。在山地交通中应用得更为广泛的是石阶路,适合山区起伏较大的地形。

3.冰雪道

冰雪道是严寒地区在冬季利用天然河道或用冰雪人工修建的道路。冰雪道可以通行滑板类交通工具,如雪橇、爬犁、冰床等,也适合行人使用冰鞋或滑雪板通行。

4.栈道

栈道又叫阁道、栈阁,羌族人称其为“偏桥”,是沿悬崖绝壁架设而成的窄路。栈道的开辟起于四川、陕西之间的崇山峻岭之中,解决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困境,突破了巴蜀至中原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后经过历代的不断修造,成为我国交通史上的一大奇迹。栈道大多建在峭崖绝壁之上,凿孔架梁而成。依据地形和材料,栈道可分为木栈道和石栈道,其中最多的是木栈道。木栈道就是在所凿石孔内插入横木,上排檩条与木板,外边加上护栏而构成,一般由栈、阁、栏、道、桥五部分组成。石栈道与木栈道不同之处在于,石栈道将石孔内的横木换成石条,或在悬崖上开凿石梯,两旁加设护栏和攀手。栈道使原本无径可通的地方成为交通要道,在古代为沟通往来特别是在军事上曾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目前也是非常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马路的得名与由来

“马路”今指城市或近郊的供车行人行走和交通工具行驶的宽阔平坦的道路。关于马路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

说法一: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道路多为土路。英国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央略高,路面平坦宽阔,利于雨水排到路边,不会影响交通。后以设计者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19世纪末在上海、广州、福州等城市的“租界”,修建了“马卡丹路”,后来俗称“马路”。

说法二:最早来到上海外滩的多是单身洋人,他们敢于冒险、身体结实、精力旺盛,每日下午3点以后,他们要去跑马,久而久之在黄浦江泥滩上跑出了一段长500米的跑马小道,也就是现今南京路的前身。因为当时总看见洋人在上面跑马,于是上海人就将其俗称为“马路”。

说法三:按元代的制度,城内的主干道要能够并驰10匹马,都城大都要能够并驰20匹马,明、清时基本沿用此制度,老北京遂有“马路”这一称呼,是指城内的主干道或直穿城门的大道。清朝道路网的建设与管理比较发达,道路系统包括官马大路、大路、小路三类。“官马大路”是指以北京为中心向各方辐射的道路,分为东北路、东路、西路、中路四大干线,相当于现在公路网体系中的“国道”;“大路”是由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的道路,相当于现在的“省道”;“小路”是从官马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道路,相当于现在的“县道”、“乡道”。

5.2.2 水路通道

江河湖海本来是隔断人类交通的天堑,但是,当人类受到某些自然现象的启发,使用一定的知识、技术和工具征服它们用来航运的时候,江河湖海也被赋予了路的意义,水路成了陆路以外的重要交通通道,正所谓“天堑变通途”。在交通活动实践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水路交通无论是运输量还是运输速度都是传统的陆路交通无法比拟的,从而不断地整治江河、开辟航线、挖掘运河、建造舟船、架设桥梁,使水路交通的范围逐渐扩大,交通体系越来越完备。水路通道主要分为水道和桥梁两类。

1.水道

水道又可以称为航道或航线,按其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天然水道和人工水道;按其所处地理位置,可以分为内河水道和海上水道。在水道中,航运安全、使用频繁的水道又被称为黄金水道。世界各地都有众多天然的江河湖海,对其进行开发后,就构成了交叉分布的航运网道。另外还有各种类型的运河和水库等人工水道设施,还有与水道密切相关的一些水路交通辅助设施,如渡口、港口、纤道、船闸、航标等。

2.桥梁

桥梁其实是道路的组成部分,或架在水上,或架在空中,是使道路跨过江河、湖泊、海峡、山谷或人工建筑物所修建的交通设施。传统的桥梁,按建造结构可以分为梁桥、拱桥、索桥、屋桥等;按建造材料可以分为木桥、石桥、砖桥、铁桥、竹桥、藤桥等。

(1)梁桥。梁桥一般以石、砖、木作桥墩,以石板或整木为梁构建而成,有平梁和拱形梁之分,独木桥是梁桥的初始形态。梁桥是我国古桥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类型,也是民间最为常见的一种桥,现存的很多石桥都属于这种结构,如北方有赵州桥,南方有洛阳桥,比较著名的还有位于福建晋江的安平桥(现存最长的石桥,全长2255米,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位于陕西西安的灞桥等。

(2)拱桥。拱桥的修建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我国就已开始建造石拱桥了。拱桥可分为单拱桥和多拱桥、石拱桥和砖拱桥。我国最早的石拱桥是公元282年在河南洛阳建造的“旅人桥”,现存最古老的是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北京的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分别是一北一南两座著名的连拱石桥。

有一种叫“蹬步”的石桥,又称踏石,名称很是形象,虽简易但很实用。这种石桥多设在水比较浅的河流溪涧上,将石块按一定距离有规律地安放稳固,连接河流两岸以便通行。

(3)索桥。索桥又称作吊桥、悬索桥、绳桥,最古老的是独索桥,即溜索,后来不断改进,出现了双索桥、多索桥、多索网状桥、多索多孔桥等各种形式的索桥。

古老的独索桥又叫溜索,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交通工具,一般设置在两山对峙、江面较窄的地方,将长达百米以上的竹篮溜索固定在两山之间,溜索横跨在汹涌的江面之上,溜索上放置硬木制的溜梆。使用溜索过江时有平溜和陡溜两种方式。平溜的溜索两头高中间低,形成抛物线状固定于江的两岸,过江时靠一边的斜度可滑至溜索的一半,然后过江者手脚用力滑动到对岸,来往互不影响。陡溜过江时可靠人体重量在斜坡溜索上作惯性滑动,一直到对岸。溜索不但可以过往行人,还可溜运货物和猪、牛等牲口。

竹索桥是将溜索的原理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在江上同时架几根粗大竹索,竹缆的两头系在河流两岸十分牢固的石柱或木柱上,竹缆上铺木板成索桥。桥的左右,也是几根平行的粗大竹缆,既起稳定索桥作用,又可用作扶手。著名的威州大索桥,相传建于唐代,全长100余米,宽1.5米,横跨在岷江和杂谷脑河交叉点的水面上,十分壮观。

此外,还有比竹索桥更加坚固、安全、耐用的铁索桥。建造于清康熙年间的四川泸定桥,桥净跨100米,净宽2.8米,9根底索上铺设木板,两边各有2根扶索,即由9底4栏13根铁索构成,是中国最长的铁索桥,在世界上也很著名。

(4)屋桥。屋桥又称风雨桥,特点是桥上有亭廊,可避风雨。屋桥是梁桥的变异形式,在湖南、湖北、贵州、广西一带的侗族地区比较流行,汉族地区也有类似的“廊桥”。侗族风雨桥,一般长60~100米,宽4~5米,以青石作桥墩,用杉木铺设桥面,上面建有瓦顶长廊,长廊两旁设栏杆、长凳,形似游廊,既可通行,又可供行人躲避风雨,或稍事歇息。侗族风雨桥在长廊中段建有若干座宝塔形楼亭,飞檐交错,层层叠叠,长廊的瓦檐、柱头、栏杆上都有雕饰。侗族风雨桥不仅具有水路交通的实用性,还兼具很强的观赏价值,堪称侗族建筑艺术的珍品。

5.3 交通工具及交通服务设施

交通工具是载人载物用于运输的工具,是交通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交通工具的国度之一。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为了出行方便,就已经开始制造和利用代步工具了。从《史记·夏本纪》所记的大禹治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的记载可见,夏代之时已经出现了适用于不同用途的交通工具。随着交通工具的发明,人们的交往程度和范围大大拓宽,从而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因地制宜,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车、船、骑、轿、人力五类。以下选择在部分地区依然盛行或具有民俗意义的几类交通工具作介绍。

5.3.1 交通工具

1.车载类交通工具

陆路交通工具主要有直接附着于人体的工具如扁担、背篓等,还有各种车辆、动物以及用于冰雪路上的雪橇等。车辆是我国陆路交通中使用历史较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交通工具。相传,我国夏代就发明创造了车,起初是作为战车用于征伐作战和出行狩猎。秦汉时期,车成为纯粹的交通工具,当时,南人乘车,北人骑马,骆驼也被人们驯化为代步工具。魏晋南北朝时期,上至皇帝、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出行均乘牛车,牛车成为主要的陆行工具。宋代出现了载货的大车——“太平车”。明清时期,载物的车叫大车或敞车,因以骡力牵引,又称“骡车”;人乘坐的车叫小车,车上安置棚子、围子,形似轿子,被称作“轿车”。

近代陆路交通的主要工具是车,按车轮数量,可以分为独轮车、两轮车、三轮车、四轮车等;按牵引动力,可以分为人力车(如独轮车、黄包车、板车)和畜力车(如马车、驴车、骡车);按车轮质地,可以分为木轮车、铁轮车、胶轮车等;按车辕数量,可以分为单辕车和双辕车。

(1)独轮车。独轮车是一种古老、轻便、适用范围广的陆路交通工具。独轮车的车体称为“车架子”,前窄后宽呈梯形,前面装一个木制车轮,后面是一尺多长的两个车把,各装一个支架,俗称“小车腿”,推车人在停车休息时以此作为支撑。独轮车由一个人用两手抓住车把向前推行,在两车把之间系有一根带子,称“车绊”,搭在推车人的两个肩膀上,可以起到助力作用。也有一种用来载物的大型的独轮车,车的前后各有双把,前面一人拉车,后面一人推车,俗称“二把手”。

独轮车结构简单,造价便宜,可载物,也可坐人,载重量约二三百千克,一只车轮着地,不受道路限制,山地平原均可使用,特别适于在崎岖小路、狭窄田埂、独木桥上运行。在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独轮车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使用,特别是在北方,几乎与毛驴起着同样的作用。独轮车也称“小车”、“一轮车”,由于是单轮,车子行过留痕,地面上会留下一条直线或曲线,所以又称作“线车”,各地叫法不一,如四川称独轮车为“公鸡车”,而江南地区称作“羊角车”。

(2)太平车。太平车最早出现在宋代,是我国古代造车工艺趋向成熟的标志。太平车的车体呈长方形,由车棚、车毂、车轱辘等部件构成,车身四周的木板用铁铆和木楔固定,车两侧各有两个木轮子,由耐腐、防震、抗碰撞的硬质木料打制而成,每个轮子都由一段段弓形厚“铁瓦”围镶着轮边,两边的车帮是双木条,车底、车帮、车轮都很厚实坚牢。太平车整个车体重量达三百多千克,四个车轮跨度较大,车身离地面较低,车体坚固,由人驾辕,用牛、骡等大牲畜拉车,可乘人可载物,车速较慢,行进十分平稳,载重量大,非常适宜在平原地区短途运输货物或人们串亲戚、赶集时乘用。正是因其行进平稳的特点故称为“太平车”,也称“牛车”,有的地方还习惯称其为“轱辘头车”。

历史上,太平车曾长期作为一种重要的运载工具,在中原地区特别流行。拥有太平车也曾经是富有的标志之一,有车人家一般都在离家较近的路边专门建一个车屋,以防止车被风吹雨淋。“俩马一头牛,新车轱辘头”是旧时富裕人家的写照,也是贫穷人家的向往。那时候说媒提亲,女方一般都愿意嫁到车屋多的村子。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车辆基本不再生产,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农村还在使用。后来,随着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现,太平车就不再作为运输工具了,而且目前这种车已成鲜有之物,踪迹难寻了。

(3)大车。大车是用大牲畜(马、牛、骡)牵引的双轮载重车,用马拉的又称“马车”、“大马车”,是旧时城乡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特别在各地农村普遍使用。大车有两个大轮,车体两边的大杆向前延伸出五尺有余,在末端装一横木,称作“横担”,这样车体、大杆、横担之间形成一个长方形的框,称作“辕门”,有的车辕、车尾处装有镂花铜饰;若是运输煤、沙、石子等容易散落的货物,车身还要装上四块车厢板。大车早期的车轮以木头为主制作,后改为胶皮充气轮胎,俗称“胶皮车”,这种车现在在农村仍有使用,甚至在城市也会偶见拉着果蔬的大车。

大车是要“赶”着走的,赶车人俗称“车把式”、“车老板子”、“车伙子”。赶车时“车把式”坐在车上,一头大牲畜放在辕门内,将横担搭在它的身上,这叫“驾辕”,前面另外一头或两头牲畜用来拉车,俗称“拉套”或“拉边套”。架车骡马的绳套、笼头都装有铜饰与缨穗,骡马的头颈上还系着许多铜铃,颇显神气。过去运货汽车的数量十分有限,主要的运输工具就是大车。大车拉得多、跑得快,长短路途都适合,普遍用于运货,除农用外,主要是外出“拉脚”跑运输赚钱。大车也用来载人,人们赶集、走亲戚串门、接闺女回娘家时可以车代步。主要作为客车使用的大车,车上装有防风雨的车罩,俗称“花轿顶子”。临时载人的大车则架个简易的席棚或布篷,遮风挡雨。

赶大车的“车把式”,从套车、装车、赶车包括修车都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经常外出跑运输,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过去在信息闭塞的农村往往被人们认为是有本事和受信任的人。

(4)黄包车。黄包车是舶来品,发明者是英国牧师培利先生,是一种用人力拖拉的二轮客运工具。1873年,黄包车从日本传入上海,因车身涂黄漆,故名“黄包车”;又因用人力拉车,也称“人力车”;还因自日本引入,又名“东洋车”。当时上海租界日趋繁荣,交通工具不敷应用,有个叫米拉的法国人看到了商机,便从日本引进了300辆东洋车,开设车行,雇佣车夫,开始了黄包车的运营。民国初年,黄包车已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大城市盛行,人们出行招呼一声,打个“黄包车”,很是便利。如今,黄包车仍活跃在一些旅游景区,如在北京游胡同、在杭州游西湖,中外游客常会乘坐黄包车。有的车夫还兼做导游,知道一些典故,口才颇佳,有的还能说外语。还有的年轻人标新立异,举办个性化婚礼,身着古装的新郎自己拉着黄包车去接新娘子,比成队的豪华婚车更加引人注目。

除黄包车外,现代的自行车也属人力两轮车,还有黄包车与自行车结合起来制作的人力三轮车。另有一些采用畜力的两轮车,如蒙古族的勒勒车、陕西等地的硬辕车、老北京的马拉轿车等。

(5)勒勒车。勒勒车即蒙古式的牛车,是适应草原上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制造出的一种以牲畜为动力的交通运输工具。“勒勒”是赶车时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行进在犹如绿色大海的草原上,故有“草原之舟”的美称。勒勒车的车轮较大,轮子直径可达1.4米左右,相当于牛身的高度,车轴和车轮多是用桦、榆等硬质木料制作,车体轻,耐磕碰,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特别是冬天积雪深厚、夏季草深且多沼泽时,勒勒车以其轻便灵活的车身和大大的车轮,也能迅速行进,所以又被形象地称作“草上飞”。勒勒车的车身一般在4米以上,装上车篷,车厢形如船舱,可供全家人乘坐。勒勒车对于草原牧民来说用途很多:牧民倒场时,勒勒车可用来搬运蒙古包;遇干旱时节,勒勒车可用来拉水;临近严冬,勒勒车可用来运送燃料;牧民嫁娶办喜事,勒勒车还可用来送聘礼、运嫁妆。

如今,尽管各种现代交通工具早已进入了草原,但在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盟的部分牧区仍保留着使用勒勒车的习惯。有的牧民一家有四五辆甚至十多辆勒勒车,每逢倒场,几十辆勒勒车首尾相连,行进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伴随着赶车牧民的“勒勒”声、欢乐的牧歌和挂在车上的串串铃声,一派壮观景象。

(6)雪橇。在我国东北地区,满、蒙古、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民族传统的交通工具有雪橇、爬犁、狗车、滑雪板、冰车等。寒冷的冬季,在厚实光滑的冰雪道路上,这些交通工具疾速滑行。橇是人类早于车发明的简易拖拉工具。雪橇制作简单,用马或狗拖拉,自如地穿行于山林之间。鄂伦春猎人常用雪橇拉着捕猎用具远行狩猎。爬犁和狗车都属橇类雪地运输工具。爬犁在满语里称作“法喇”,带棚子或毡围的爬犁被称为“暖爬犁”。爬犁以马、牛、骡、狗作为牵引,行于冰雪之上,速度飞快,流行于吉林、黑龙江等省,后由满族传至汉族,被东北各民族普遍使用。直至现在,在黑龙江的乡村,人们还习惯采用爬犁运输。在冬季美丽的松花江上,人们喜欢乘坐爬犁游览观光。狗拉的雪橇叫“狗车”,也叫狗橇,是东北地区民间常见的交通工具。《盛京通志》中记载,狗车“以木为主,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阔二尺许,以数狗拽之……可于冰雪中行之”。赫哲人习惯养狗,一家少则养三四只,多则养几十、上百只,用狗可拉雪橇、爬犁,过去东北地区驿站中还专门设有狗站。

2.航行类交通工具

舟船的历史非常悠久,古人受到水浮空木等自然天成现象的启发,发明制造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和独木舟。筏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工具,独木舟是用独根树干挖空而成的小舟。桨和舟是同时出现的,后来随着帆的使用,船的形状和功能越来越多,逐渐发展到如今的通海巨舶。早年民间跑运输的船通常都是运输货物,捎带搭载客人,客船是在近代才单独分化出来的。中国大地上遍布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海及人工水道,水路通道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以下主要介绍几种具有民俗特色的船的种类及航行方式。

(1)乌篷船。乌篷船为浙江绍兴所特有,因船篷用烟煤和桐油漆成黑色而得名,用脚踩桨划船运送货物和客人,也叫“脚划船”。乌篷船的船身窄、船篷低、船体轻盈、构造考究。船篷用竹篾编织而成,呈拱形,中间夹着竹箬,既可遮阳,又可挡雨,牢固耐用。全套船篷,一般有八扇,其中四扇固定、四扇可以开合移动,在第二道和第四道活动的船篷移开后,就形成舷窗,挂上白色的窗帘,黑白相映,更显雅致。船头雕刻着螭首,船沿通常较高,船舱铺有一层红漆船板,上铺席子,还备有枕头。乘客在舱席上可坐可卧,舒适平稳,又可观赏两岸风光,别有一番情调。艄公(船工)头戴乌毡帽坐于船尾,双脚踩桨,一屈一伸,划水行进。也有货运乌篷船,大的可载重一吨,小的只能载重二三百千克,船体轻巧,船行速度很快。

(2)桦皮船。桦皮船为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交通工具,长约5米,宽约0.8米,以松木为架子,两面覆以桦皮,桦皮的接头处用柳条作线加以缝合,然后涂上松树油。桦皮船极轻便,转移时可扛在肩上,平时搁置岸上,用时推入水中,顺流用桨,逆水用竿,时速可达10~25千米。桦皮船可用于打猎和捕鱼,流行于中国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

(3)瓜皮船。瓜皮船盛行于江南水乡,因两头小、中间大、样子像切开的西瓜而得名。一般瓜皮船可乘4~6人,对坐长椅,中设茶桌,船上覆花边布幔,可挡风遮阳。也有用这种船叫卖羹、汤、水果、蔬菜和酒类的。

(4)渡船。渡船是一种特殊的水上交通形式。一般行船都是上下游行驶,渡船却是在两岸之间来回跑,即摆渡用船。渡船有多种形制:一种是船两岸扣绳,从船角的铁环中穿过,由行人自己拉绳渡河。另一种为手划渡船,有船舱,可搭客、运货,摇船的人称为“艄公”。摆渡的人往往一家甚至几代人都以此为生,被称作“船户”,他们的家一般就在渡口附近,以利于一天到晚都能方便渡船。一些中小河流上,即使在半夜,只要有人在渡口呼叫,船主也会起来为人摆渡。渡船的收费方式有两种,即收钱和收粮。有些地方收钱的习惯是等船到河、湖的中间再停船收钱,一般是有钱给钱、有物给物,没有什么可给的也就算了,各凭良心,因此有俗语说“有钱没钱都过河”。船户大多是周围住户集体雇佣的,本地人随便往来,既不收钱也不记账。船户每年在夏、秋两季庄稼收获后,到服务范围的村庄里挨户收粮,俗称“收时俸”。因为缴粮并无定数,庄户人家随意缴纳,船户也是给多不嫌多、给少不怨少。一些人家即使一两年不外出乘船,见船户收粮,也会主动给一些,所谓“自己不绝自己路”。在云南一些地方,河两岸的村子共同准备公船,过江时自己撑船,没有专门的船家。中国民间造船的材料各地有所不同,老百姓善于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便捷的材料作为水上交通的工具。经济条件改善后,政府在许多渡口架了桥,有些渡口也用机动船或轮渡代替了人工行船。

(5)筏。筏属于非船类交通工具。筏是人类最早的水路交通工具之一,可能比独木舟还要早,按制作材质大致可分为竹筏、木筏和皮筏三种。皮筏有羊皮筏和牛皮筏之分,将整张羊皮或牛皮制成一个个气囊连接起来,在这个连接体上平铺上长方形的木排,并用绳子固定。皮筏主要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黄河上游沿岸地区。羊皮筏形体较小,负重较轻,一般用来载人渡河,或用于短距离的货物运输;牛皮筏形体很大,载重能力强,大的牛皮筏载重可达数十吨,所以牛皮筏多用于载货,进行长途运输。直至20世纪50年代,在铁路尚未开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黄河上游地区,皮筏仍是生活在该地区人们使用的一种主要运输工具。现在这些筏子应用于旅游活动中,成为广大游客喜爱的一项旅游项目。

羊皮筏与“吹牛皮”

“吹牛皮”是民间常用的一个俗语,用来嘲讽说大话、夸海口的人。这一俗语及其用法是从羊皮筏的制作方法演绎而成的。聪慧的先人在屠宰时设法去掉羊肉、羊骨,留下完整的一只羊皮,用盐水将整张羊皮脱毛,晒干后用细绳将其缝扎成袋状,只留一个小孔,待吹足气后将小孔封紧,然后再用木板条将几个羊皮口袋串绑起来,皮筏就做好了。古时人们没有充气筒和气泵等工具,给皮筏充气的办法就是用嘴吹。羊皮袋体积小,可以用嘴直接吹起,但也需体格健壮、气力很大的人才可以做到;而牛皮袋体积过大,直接用嘴是吹不起来的。有一些人以为羊皮吹得起来,牛皮也可以吹得起来。这样的人,就会被人们认为是在空口说大话,由此演绎为一个俗语——“吹牛皮”。

3.伙抬类交通工具

伙抬是指两人及以上合作抬行,伙抬类交通工具以轿子为主。轿子是安装在两根杠上可移动的床、坐椅、坐兜或睡椅,有带篷的,有无篷的。轿子主要作为客运交通工具,同时也运物,是我国一种独特的代步工具,旧时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轿子由古代的“辇”(一种木轮手推车)演变而来,汉代称“舆轿”,魏晋南北朝时期称“肩舆”、“平肩舆”,其中八人肩抬的称“八扛舆”,轿身较大,可同时乘坐两人。八扛舆只有皇亲王公才能乘坐,民间通用板舆。板舆形制简陋,以一块方木板固定在两根杠上,由两人一前一后抬行,乘坐者屈膝或盘腿坐在板上。到唐宋时轿子已在社会上普遍使用。轿子按时代、地区、形制、用处等不同,曾有许多名称,诸如肩舆、步舆、眠轿、暖轿、香轿、滑竿等。轿子一般可以官轿、民轿、花轿概括分类:官轿多为四人抬以上的大轿,以我们平时说的“八抬大轿”为高贵;民轿多为二人抬的小轿;民间结婚时用于迎亲的称作“花轿”,也叫“彩轿”、“喜轿”等。

随着公路、铁路的兴修以及现代交通的发展,形形色色的轿子已逐渐退出交通工具的行列。但是有一种被称作“滑竿”的简易轿子,因其特别适合山区代步,至今仍在四川、陕南、鄂西、浙江一带的山区流行。在四川一些旅游风景区,如青城山、峨眉山等地,滑竿是常见的载客登山工具。关于滑竿名称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因其用光滑的竹竿绑扎而成,所以俗称“滑竿”;也有人说是因其轻快,在四川方言中“滑”有“快”的意思,故名“滑竿”。滑竿制作简便,在两根三米多长的竹竿两端各绑上两尺多长的短杠作抬肩,中间用竹片和绳子编成软扎,前边系上一个踏脚即可。冷天可在软扎上铺柔软的垫褥,热天可撑布篷遮阳挡雨。搭乘滑竿,人仿佛在一个悬空的大摇篮里,可坐可卧,舒适轻松,而且视野开阔,一路可观赏风景,悠然自得,以至于一些达官显贵出门宁弃车马而不舍滑竿。现在,在一些偏僻的山村,若遇急症病人、孕妇需立即送往医院,人们还常用竹子做成简易的滑竿以救急。

过去四川、重庆等地抬滑竿的很多,城乡到处都有滑竿的“站口”。抬滑竿的轿夫抬着客人,边走边喊抬竿行话,即轿夫报告路况的号子:如果道路端直,前面的人报“大路一根线”,后面的人应答“跑得马来射得箭”,意思是可以放心大胆地前行;如果道路两边有行人,前报“两边有”,后应“中间走”;如果过独木桥,前报“独桥两空”,后应“端踩当中”;提醒下坡要走小快步,前呼“脚挨脚”,后应“腿挨腿”;提醒需慢行,则前呼“慢的当道”,而后应“快的不要”。如此前呼后应,此起彼伏,既报路况提示安全,又鼓舞劳动情绪,而且这些生动有趣、合辙押韵、饶有诗意的轿夫报告路况的号子也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部分。

4.牲畜类交通工具

除了以牲畜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如马车、勒勒车、爬犁等外,马、牛、驴、骡、骆驼、牦牛、驯鹿等牲畜还可以单独作为交通工具使用,既可供人骑行,也可用来载物。马、驴、骡等曾经是常见的供人骑行的大牲畜,其中马的身份最高,而驴的成本最低,旧时在北京骑毛驴曾经像现在骑自行车一样普遍。以出租毛驴为生的人俗称“赶脚的”;用作骑行的驴要作一系列的装扮,头上挂红线穗子,脖子套一皮带圈,再挂九个铜铃,俗称“驴叫子”,驴背上不加木鞍,而是放置垫褥。

在高原和沙漠地区,主要的代步工具除了马之外,还有牦牛、骆驼等。牦牛在青藏高原被人们称作“高原之舟”,其体壮耐劳,能登四五千米的高山,抗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可负重百余斤,行走十天左右,既可运货又能驮人。“牛帮”是藏族的交通运输方式,即用几十或上百头牦牛结帮驮运盐及毛皮等产品。骆驼则被称作“沙漠之舟”,其耐高温,耐干旱,韧力十足,是沙漠地带最适用的牲畜类运输工具。驯鹿因其头似马非马、角似鹿非鹿、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故俗名“四不像”,由捕获的野鹿驯养而来,是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出猎和迁徙时重要的运载工具。

5.3.2 交通服务设施

除以上陆路、水路各种交通设施外,还有一些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职业门类和服务设施。如在各交通沿线及重要交叉路口所设的车马店、关塞、货栈、码头等,为行旅客人提供歇脚、食宿、存取货物服务,为牲口添加草料,成为民间传统交通设施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大车店”就是一种方便实惠的交通服务设施。

在城市出现自行车、机动车之前,中国民间交通主要靠畜力和人力推拉的车辆,马拉的大车曾是民间主要的运输工具,于是在邻近交通要道或在较大城镇的周边地带便出现了接待长途运输大车的“大车店”,一般相隔二三十里就有一处,方便赶车人在途中休息。

大车店深受行旅客人的欢迎。首先是方便,宽敞的大院里有很多拴马桩,桩子上是成排的马槽;屋里也很宽敞,有长长的大通炕,炕边摆着许多小缸以方便赶车人泡豆饼喂牲口,地上有大茶炉,全天提供开水,非常方便。其次大车店价格低廉,比旅店经济实惠。大车店一般都备有主食和白菜、萝卜、土豆、豆腐等简单的菜肴,免费为客人加热自带的干粮。客人在大车店里吃住顺心,车马货物也安全。经营有方的大车店生意十分兴隆,有条件的大车店还开设单间、小灶,收费稍贵,但是比一般旅店便宜。大车店周围还带动起一些相关买卖,如小卖店、小酒馆、铁匠炉、木匠铺、麻绳铺等,甚至有说书唱曲的,人越聚越多,逐渐发展成村落和集镇。现在东北等地以“××店”命名的,很多都是从某家大车店的名字沿袭而来。

5.4 出行习俗与禁忌

传统农耕文化使中国人自古就形成了强烈的守家意识,人们大多生活在亲戚、乡邻、街坊等亲人、熟人的人际环境中,相互之间诸事都有照应,家里、村里以及地方上都供奉着自己的保护神,这一切都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当走出熟悉的环境,置身于陌生的世界,人们自然就会产生危险意识。因此,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人们把出行看成是不得已之事。但是为了生活、生产和交往等需要,人们又必须出行,陆路乘车,水路乘船。于是,为了保障行旅途中的安全、寻求心态的平和静逸,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出行的风俗习惯与禁忌。

出行俗谚举例

古代有许多与出行相关的俗谚,比如“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出的门多,受的罪多”、“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家贫不是贫,路贫贫煞人”、“出门三里地,就是他乡人”、“人离乡贱,物离乡贵”、“行船走马三分险”、“穷家富路”、“路遥知马力”、“不怕慢,就怕站”、“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等。再如“老不上北,少不下南”、“老不入川,少不游广”、“老勿走新疆,少勿走苏杭”,意思是:苏杭、广东等南方地区繁华炫目,诱惑太多,容易让青年人误入歧途;四川、新疆等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无常,易使老人染疾患病,起居受碍。还有“六腊月出门,神仙也遭难”,古人认为恶神乃灾祸之神,最热六月和最冷腊月不宜出行,旅客应择时上路,以免冲犯。另外,出门前遇到吃饭噎住、筷子折断、茶碗摔碎等事,民间认为预兆不吉,应改期再行;若在旅途发生这类事情,要倍加小心。俗语曰“一人不上路,二人不看井”,意思是:独自旅行,缺乏照应,倘遭意外,不堪设想;与不熟悉的人同赴险地,则易遭暗算。还有“出门不露白,露白会失财”、“爱走黑路,总要撞鬼”的说法。此外,还有以下说法:走夜路时被人呼叫,切忌应声,倘若被人呼叫又找不到呼叫者,则为妖怪作祟,可连吐三口唾沫以禳之;如路遇出殡等不吉利事情,可将外衣脱下,扑打数下,以解晦气。

以上这些出行俗谚,反映了旧时出行难的交通状况,表达了人们对外出行旅的畏惧与担忧。随着近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变化和发展,人们出行越来越便利和安全,这些俗谚所言的情况多已成为历史。

5.4.1 择日出行

中国旧时对于亲友出行特别是长途旅行极为重视,出行的习俗古老而繁多。人们出行首先要挑选吉利的日子和时辰,这一习俗相当普遍:通常是占卜择日,简易的择日是查阅黄历,翻开“黄历”,基本上都有宜出行、忌出行、宜行舟、忌行舟的相关标注。出行挑日子在民间百姓中也有很多惯常说法,例如:三六九往外走,二五八好回家;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七不出门,八不回家。有些地方俗忌正月初五出行,因初五为破五,恐有不吉,而且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都不能出远门。还有,一般出行当天都是宜早不宜晚,有“鸡鸣早看天”、“赶早不赶晚”的说法,还有三更起身、五更上路的习俗。人们相信若依照这些说法安排行程就会吉利顺畅。这些出行择日、尚早等习俗,对现在人们远行出游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除择吉日出行的习俗外,古时还有出行占卜方向的俗信,认为出门的方向是有吉凶兆示的,民间有一种说法:老不上北,少不下南;老不入川,少不游广;老勿走新疆,少勿走苏杭。当然,这些早已成为老黄历,逐渐销声匿迹了。

5.4.2 出行礼仪

古时候的出行之人,无论是集体外出还是个人远行,都十分信奉能够保佑生命安全的一系列神灵和一整套规矩。首要的出行礼仪就是祭神求安,旧时民俗信仰中,有相应的行神、马神和车神等。行神也称路神,传说是黄帝的妻子嫘祖。马神又称马王爷,马车是传统的交通工具,车把式数量也非常多,为祈求平安,就在农历六月二十三用全羊祭祀马神。每年春节过后,头一趟出车时,车把式还得在马厩旁焚香鸣炮,祈求马神保佑这一年车行千里、人马平安。马王爷的神像多为红面多须,四臂或六臂,身披铠甲,看上去狰狞恐怖,特别是马王爷长有三只眼,其中一只竖在额头上,民间常说的“马王爷三只眼”即源于此。人们将夏朝车的首创者奚仲奉为车神。与水上交通有关的神灵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湘江有湘君、湘夫人,洛河有洛神。出海的人信奉的保护神中影响最大的是女神妈祖。

在行旅民俗中还有一套迎送礼仪。民间有出远门需举行告别仪式的风俗,称“饯行”。古代文人墨客讲究折柳相别,以长长的柳丝表达惜别思念之情,或赋诗赠别,唐宋诗词中就有不少的饯行作品。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唱歌送行。现在这些习俗虽然已经简化,但通常也要全家人凑齐吃一顿饯行饭。许多地方都有“出门饺子回家面”或是“上马饺子下马面”的迎送习俗。饺子形似元宝,出门吃饺子是祝愿出门发财;外出归家或是客人来访要吃面条,是用长长的面条将其缠绊,希望待得长久。有些地方饯行时要煮鸡蛋带着,叫做“送元宝”,祝愿旅途平安顺利。条件较好的家庭还要摆宴席,请来家族兄长、亲朋好友喝饯行酒,表达祝愿。道别时,长辈们定要说一些安抚的吉言吉语,有的还会资助一点盘缠。有的地方出行的人要系上红腰带,以此辟邪气、保平安。李白在《金陵酒肆留别》中写道:“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首诗作是李白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诗句不多却情意深长,深切表达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诗仙”的豪放性情。

行旅途中有许多谨言慎行的习俗。如途中问路要先行礼,加尊称开口,否则,可能会有“见人不施礼,多走五十里”的后果。现在问路也是如此,如果开车时需向行人问路,也要开门下车,而不能只是摇下车窗,否则会被视为不懂礼貌。另外还要注意交通运输行业的一些信仰与禁忌,例如:坐车时忌讳说“翻”字,乘船时忌讳说“沉”字,等等。路上见到东西不要随便捡,以免招惹是非。路遇过道之蛇,绝不能伤害,因为民间俗信认为蛇是土神,绝不可惊动。特别是船家的行旅禁忌较多,原因是水上航行的危险性要大于陆路交通。现在人们的这种心理依然存在,认为落地踏实,水上、空中都不安全。例如乘飞机要买航运保险,送人乘飞机时不能说“一路顺风”,都是受到传统习俗的影响。现今人们行旅方面的一些禁忌心理或隐或现,避凶求吉的愿望与古人是一样的。

迎接远行归来的人,叫“接风”、“洗尘”。外出远行的人归来之时要给亲友每人带一份礼物,价值大小不限,礼轻情意重,主要是表达心意。这一习俗延续至今,现在人们外出包括公务出差等,都要给家人、朋友、同事带回一些特产作为礼物相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百姓历来重视出行,认为外出远行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能够增长见识,还能以此交流增进亲情、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出行择日、祭神、折柳相送等传统习俗基本消失了,迎送礼仪的形式也简化了,而出行时送行、鲜花迎接、酒宴饯行、接风洗尘等传统习俗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妈祖崇拜

妈祖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海上保护神。妈祖原名林默,相传是宋代时福建莆田湄洲岛一个为救助海难而献身的民间女子。她性情温和,热心助人,行善济世,为乡亲排忧解难,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多次救护遇难渔民和商人。人们遇到困难,都愿意与她商量,请她帮助。妈祖死后人们对她怀念感戴,立祠祭祀,从此开始了对妈祖的崇拜信仰。宋、元、明、清几代对妈祖褒封共30余次,被封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进行祭祀,妈祖成为全国性的海洋守护女神。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湄洲岛的民众都要举行各种祭祀妈祖的活动,海内外的妈祖信徒也纷纷前来进香朝拜。在中国沿海各省、市及内陆一些省份,都建有妈祖庙。妈祖信仰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传播广泛且历史悠久,在澳门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先有妈阁庙,后有澳门城”。妈祖的信仰,随着华侨的南渡遍布东南亚各地,甚至日本商船上也安放了中国妈祖的神龛,作为海上航行的护卫神。

5.4.3 行旅饮食

中国有句俗话叫“穷家富路”,出行是大事要事,须考虑细致、准备充分,首先是要带足所需费用,俗称“盘缠”,还要带上衣物等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若是骑驴、骑马出行,除尽力带干粮如烙饼、煮鸡蛋等外,还要带足草料。有的外出经商的人还会带几只狗随行,夜间用来守护货物。

行旅途中的饮食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俗话说“出门在外,干粮多带”,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出门旅行还会自带些食物,沿途投店住宿时简单打火进食。行旅所带食物,俗称干粮,具有含水分少、不易腐坏、易于携带等特点。

北方地区多产小麦,行旅者多带馒头、烧饼、锅盔、馕等传统面食。如:陕西的锅盔厚达10厘米左右,外实内松,可保存一个月不坏。新疆特色食品——馕,是以火炉烘烤而成的面饼,即便是饮凉水时食用也很可口。南方产稻,人们远行时带“冻米”。“冻米”须在冬季制作,将糯米用水浸泡五六天后蒸成饭,待饭冷却后,将其抖散成粒状,然后露天冻酥晾干,使之成为一粒粒互不粘连的“冻米”,再将其炒至酥熟。冻米可长时间不坏,食用方便,与现在的速食面、速食米饭一样,用热开水泡食即可。

山东有一种硬面火烧叫“杠子头”,专门供应长途旅客,一个火烧足有一斤重,将火烧用麻绳穿成一串,挂在马鞍或车辕上,风干后更是长期不坏。食用这种火烧非常方便,可直接干吃,可泡热水吃,做成烩火烧更是可口。如今在北京大兴区的青云店有家饭馆,以“扣饼”这道美食出名,很多人慕名远道前往品尝。“扣饼”其实就是将炒饼扣上蛋液煎成一个圆饼,焦香松脆,别有风味。据店主介绍,“扣饼”就是当年行旅者在旅店、饭馆投宿、歇脚时,让店家帮着加热自带的烙饼而逐渐演化出的精细化加工方法。东北地区因寒冷季节长,行旅之人可多带食物而不必担心腐坏,一般喜欢带地方家常美食粘豆包,有面有馅,可到旅店里加热后吃,也可在路上直接冷食。有的人还直接带米面、蔬菜、手把肉、烧酒等,到旅店加工成饭菜食用。

参观城市规划展览馆

1.选取当地城市规划展览馆(或博物馆中有关交通事象的内容),组织学生进入现场开展活动,或借助专业实训教室、多媒体课件创设模拟实践环境。

2.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确定组长。每组分工合作,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实践环境,收集相关资料,编排反映行旅民俗的情景小品。

3.每组学生轮流模拟演示反映行旅民俗的情景小品,并将整个过程拍摄制作成视频资料。

4.教师设计活动评价表格。通过模拟演示、录像回放,各组学生进行自评和相互评价,并评选最佳编导和最佳表演奖。

5.教师对各组的模拟演示进行全面评价总结。

1.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news/newslist。asp?class61.

2.赵宇共:《中国民俗通志·交通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颜吾芟:《衣食住行话文明·交通》,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1.设计当地交通状况及人们出行方式的调查问卷,进行社会调查,撰写专题调查报告,或编入行旅民俗导游词中。

2.收集有关我国古今各式各样具有典型意义的桥梁资料,如现存年代最早的石拱桥、最长的石桥、孔数最多的石桥、最长的竹索桥和铁索桥、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长江大桥、最长的跨海大桥等,并创作导游词。

3.以自己家庭调查为主,收集相关资料,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交通出行方面的巨大变化,制作图文并茂的PPT,在班里演示交流。

1.试举例说明影响行旅民俗的主要因素。

2.简析我国行旅民俗的主要特点。

3.分类列举古代有特色的水陆运输通道及交通工具。

4.概述主要行旅民俗的禁忌及其对当今的影响。

同类推荐
  • 平鲁旅游志

    平鲁旅游志

    本书介绍了中国门神文化之乡,塞上明珠井坪,北固山,乌龙洞,明海湖,南山公园,黑坨山,其他山岳风光,紫塞沧浪,边塞遗韵,文华春秋等景区文化。
  • 印象西部——青海

    印象西部——青海

    本书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令人神往的青海。第一部分“全景青海”,主要介绍了青海的历史、文化、民族、行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去青海旅游的精品路线。第二部分“风景青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青海湖、长江源、黄河源、祁连风光等自然景观和人文聚观。每个景点除有景点介绍和图片外,还附有位置、交通、门票等情况。作为一本旅游工具书,总结了资深旅行家的经验,具有详实准确的目的地资讯,帮助读者在青海吃得开心,住得放心,玩得舒心。
  • 选美地球排行榜

    选美地球排行榜

    本书内容包括:全球最美的8大山峰排行榜、全球最美的6大河流排行榜、全球最美的7大湖泊排行榜、全球最美的8大海岸排行榜等。
  • 搭车旅行

    搭车旅行

    150天,236辆顺风车,走过大半个中国。杭州小伙藏獒为了实现自己心中那个自由的梦想,毅然辞职,从兰州出发,全程独自搭顺风车、睡帐篷,经过新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等11省,完成了朝圣之旅。一路上曾走过最艰险的道路,感受过最冷漠的白眼,也见过了最震撼的风景,受到最热情的欢迎,当然还有最纯洁的爱情。这场旅行也让藏獒理解了生命的真谛,实现了人生境界的升华。
  • 没有人能独自旅行

    没有人能独自旅行

    这不是一本随便的旅行书,是一本旅行后的记忆录,期待了未知的相遇,邂逅了愿意爱下去的人。只为了追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梦。
热门推荐
  • 亿万契约:首席老公誓宠甜妻

    亿万契约:首席老公誓宠甜妻

    “想逃?别说门,窗都没有!”叶君安气息清洌,手臂猝然收紧,安晓不过是想找个男人攀附摆脱财迷爹的控制,却不想误惹了A市第一少!她转身想逃,却被叶君安撒下天罗地网困在怀中,她笑颜如花,挑衅的迎战,“怎么,叶少不是?现在也来玩女人了?”某男脸黑,寻了一个夜黑风高捉她,邪气而暧昧:“老婆,看来你的体会不够深入啊,长夜漫漫,咱们可以……”
  • 未见初雪,公子请止步

    未见初雪,公子请止步

    她,是丞相小女,看似任性贪玩,却心怀野心,为成为皇后,不惜感情,不择手段。君许是她最好的选择,但她却遇上了乔毓,一个木讷善良的老实人,当爱情在心底生了根,发了芽,便只剩下渴望,只愿与君厮守终生。可偏偏,她最初招惹的人,原以为只是相互利用,却终是摆脱不得。乔毓说: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对你的。不过他还是不能原谅,一步错,步步错。君许说:只要你的心中有我,我便只是你一人的夫君,这天下,是我的,也是你的。最终,她还是成为了皇后,三个人的宿命,谁负了谁,谁恨了谁,又是谁痛了、累了,只愿初见,都是你我最好的模样。初雪在想,爱情到底是什么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懒秋心序

    懒秋心序

    我的话讲给我自己听,抑或讲给其他人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听者得是个人
  • 吞天界主

    吞天界主

    人族因为肉身脆肉而先天沦为弱者,然而妖兽却受上天恩赐,全身皆为武器,且每个妖兽都拥有强大的天赋技能,所以注定人族沦为妖兽的食物或者奴隶,被圈养着,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然而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类以自身为鼎,祭炼万兽于己身,其中含有一吞天兽魂,被他祭炼自成一界,收纳万物于其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环境。为了生存下去他不惜寄生在一个强大的妖兽麾下,苟且的活着,只为一个惊天计划而筹谋着。强抢上万人族少女,不惜背负骂名,将自身万兽魂分种于各个胎儿身上,在最后将吞天兽魂种于一女子身上后,便将这一切都封存在了吞天界,而他本人也因耗完精力而陨......一切是否能如他所愿?人族能否借此崛起?一切尽在......
  • 逗比法医不冷情

    逗比法医不冷情

    宋雨潞,1995年生人,2070年她已身患绝症,科学家“火属性”正在研究一项实验,她有幸成为参与者,在平行宇宙的异世中成功重生。二十芳龄,翩若惊鸿,豆蔻年华,坐井观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她端庄、温婉、稳重、大气,从不与人争辩,人家要的她都不要,人家抢的她都不抢。被人抢白、恶心、添堵、戏耍,也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被人称为窝囊废。但其实,女孩重生前的记忆,大多被保留。(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我的初恋再见

    我的初恋再见

    正值工作上升阶段的方若却遇上了来自婆婆妈妈的催生。生还是升?方若一时没有了主意。
  • 萌货大战美御医

    萌货大战美御医

    当朝一品的美御医一时好奇,在路边捡了个死而复生的女娃回家,从此风平浪静的生活彻底被反转,御医府天天热闹非常,皇帝都都时时上门看热闹。出了名谈笑间断人生死的腹黑御医,居然被一个可爱的小萌货整得灰头土脸,第一奶爸进位夫君?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拳变馀闻

    拳变馀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纳米核心之诸天降临

    纳米核心之诸天降临

    石英城事件之后,受伤沉睡百年。元星最强的纳米尖兵即将改造至最终极一步之时,人工智能AI加斯逻辑突然转变,决定启动方舟计划,囚禁了第一代阿萨最强守护者——GA-03韦诺来自二十世纪的一个灵魂,就此和韦诺的命运活在一起。。主世界纳米核心,位面单机游戏位面、电影世界位面、国漫位面等等。本文科技流,无神话玄幻之类。目前世界:纳米核心、深海迷航、超神学院等等待定。
  • 大国芯

    大国芯

    孙毅仰天长叹,唏嘘不已。我已不是大哥好多年,奈何你们硬要来逼我!对手面面相觑,相视苦笑。不是你太牛逼,而是你有黑科技。这是一个勤奋的小蜜蜂,在两个世界联盟遗留的废墟上挖掘遗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