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天寒地冻,大多数的动植物都处于冬眠状态,所以人们也应该遵循自然界“蛰伏闭藏”的规律,采取以“伏藏”为主的养生保健方法。
冬季保健应重“藏”
中医视点 冬三月,应闭藏
《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段经文论述了冬季精神调养、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引入人体冬季养生的原则,它告诉我们,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冬季养生,要着眼于“藏”。如自然界的蛰虫伏藏,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以便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好准备。
中医解码 老年冬季要“三藏”
老年冬季要“三藏”:
1.每天要藏阳:冬天要少损耗阳气,要避寒就温,不要过度劳累。要少出汗,不做剧烈运动,不要无谓地损耗阳气。同时,要注意衣服保暖。
2.冬天要藏精:藏五脏之精,尤其是肾精。肾精是五脏精的根本,所以冬天要节欲,避免酒色过度。同时,冬天脾胃吸收功能好,是藏精的好时候,也是贮备精气的大好时机。并且,中医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就是说,冬天如果没很好地养“藏”,春天就会缺乏物质基础,就会降低免疫力,从而影响正气,以致正不胜邪,那么来年春天就易得病。
3.冬天要藏神:冬天万物闭藏,人的神气也应内藏。藏神要做到“三少三多”——少躁动、少喧哗、少生气、多睡眠、多平静、多安心。在饮食上,老人应多吃养心安神之品如大枣、桂圆肉、百合、莲子、小米、米粥等。
中医VS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认为,“冬藏”是人体为了适应冬季寒冷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并且冬要“藏”好,贵在抓“早”。一是纤维蛋白原升高,防治要早:冬季,血液内的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上升,对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及心脏病人,特别在血流最缓慢的凌晨4~6点,很容易黏附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栓塞,因此采取措施要早。其对策是:在清晨起床前喝300毫升温开水使血液得以稀释。这种保健方法被称之谓“内稀释”。
二是感冒是百病之源,冬季防寒宜早:气温骤降,冬季的感冒、气管炎比其他季节多,而这些看来是不起眼的小病又常是诱发许多疾病,特别是引发心脏病的重要诱因。其对策是:老人应常用冷水洗脸,增强血管对寒冷的应变能力,并在听到大风降温预报时就开始防寒。
足部保暖有利健康
中医视点 足部受寒邪影响内脏
中医认为,足是人之根,人体十二经脉之中有六条经脉系于足部,这些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表里、贯穿上下的通路。足部的穴位有33个之多,占全身穴位的1/10。它们就像流水线上的机关,对维持气血的通畅、脏腑的协调、全身组织器官的联系、调节生命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足部受寒邪,势必影响内脏,可引致胃脘痛、腹泻、阳痿、腰腿痛等病症。尤其是脚还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的神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旦脚部受凉,会引起黏膜的毛细血管收缩,造成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因此,老人冬季注意足部保暖,对益寿保健有莫大益处。
中医解码 足部保暖的方法
“寒从脚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且慢,脚的皮温最低,趾尖温度有时只有25℃。因此,老人在冬季外出时必须重视在寒冬对脚的保健,具体措施是:冬季鞋袜的尺寸要稍大些,脚与鞋之间应有空隙,也就是利用空气的隔热作用,增强保暖性。鞋底要适当增厚,因为鞋底厚则鞋的防寒性能好。在冰天雪地里活动的老人,应穿带毛的高腰皮鞋或长筒皮靴。对于好生冻疮的人应及早穿棉鞋,有脚汗的老人宜选用透气较好的棉鞋和棉线袜。当袜子和鞋垫汗湿后,要及时烤干,棉鞋内也应常烘晒。鞋袜干燥,方能保持保暖性。
中医VS现代医学
由于脚掌密布许多血管,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把脚掌看成是人体的“第二个心脏”。有研究显示,足部着凉受寒是人体呼吸道、胃肠道以及其它内脏器官发生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感冒为例,人们一般只知道病毒是通过呼吸道传染而得病,有新的研究表明足部受寒也会引起感冒。脚一旦受凉,便通过神经反射,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以致隐藏在鼻咽部的病毒、病菌乘机大量繁殖,使人发生感冒或使哮喘、气管炎、胃肠病、关节炎、腰腿痛、痛经等旧病复发,这些都足以说明脚与全身健康的密切关系。但因为脚掌远离心脏,血液供应较少,表面脂肪很薄,保温能力甚差,所以,在冬季时老人足部保暖显得尤为重要。
老人冬日养肾以御寒
中医视点 冬季养肾防寒
与春风、夏暑、秋燥不同,冬天带给人的最大感受是寒冷。祖国医学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由于人身之阳气根源于肾,所以寒邪最易中伤肾阳。同时,由于人体阳气闭藏后,新陈代谢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中医认为,人体的能量和热量来源于肾。由此可知,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
中医解码 冬季养肾的方法
对于肾之阴精渐衰的老年人,在饮食调养方面,宜以温补为主。冬天宜选食如羊肉、狗肉、雀肉等温肾壮阳、产热量高的食物,这对素体虚寒者尤其有益。还可进食一些具有补肾益肾功能的食品,如核桃、板栗、桂圆等。黑色食品能入肾强肾,亦宜择食,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枣、黑木耳、乌骨鸡、海带、紫菜之类。
在生活起居方面,冬天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宜多开展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这不但能增强有人体免疫有关的肾气功能,提高抗病力,还因肾主纳气,可帮助肺气呼吸,预防多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保证作息规律,生活有度,尤其是老人,最好能坚持早睡、晚起,以太阳出来后起床为益。精神调养对保护肾脏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时除了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外,还要学会及时调整不良情绪,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应尽快恢复心理平静。
另外,冬天人与大自然相应,处于阴盛阳衰状态,因而宜多进行日光浴,以助肾中阳气升发。在日常保暖时应注意,肾与膀胱一脏一腑互为表里,膀胱经脉行于背部,寒邪入侵,首当其冲,故冬天应注意背部保暖,穿件棉或毛背心以保肾阳。
中医VS现代医学
调查发现,在冬天肾功能恶化病人远超过其他各季,主因低温下血管收缩,血压窜升,小便减少,血液凝结力变强,容易让肾脏出状况。所以,现代医学也强调冬季养肾。
1.不乱吃药:许多市面出售的止痛药、感冒药和中草药都有肾脏毒性,不要不经医师处方乱吃,对医师处方的抗生素、止痛药也应知其副作用有哪些。
2.不暴饮暴食:吃太多蛋白质和盐分会加重肾脏负担。此外,运动饮料含有额外的电解质与盐分,有肾病的人需小心这类饮料。
3.治疗感冒:若感冒去了又来,或是感冒后,有高血压、水肿、解小便有泡泡,最好找肾脏科医生做筛检。
60岁人应该预防冻疮
中医视点 老年人与冻疮
祖国医学认为:“阳虚则外寒”,也就是说,人体阳气衰微,气血不足,卫阳不固,不能温煦肌肉以抵抗外来寒邪的侵袭,人就特别容易怕冷。老人大多体质阳虚,故气血运行不畅,凝滞脉络,久而久之肌肤便会失去养分,导致阴寒久伏于脉络。所以,冬天老人应该预防冻疮。
中医解码 保暖预防冻疮
冻疮好发于肢体的末端,如手、足跟、面颊、耳廓等部位。老人预防冻疮的措施主要为局部保暖,尤其室外温度0℃以下,外出时要戴好手套、护耳的帽子,穿上棉袄,戴口罩等;每天要作局部皮肤(好发冻疮之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畅通;鞋子不要太紧,以免影响足及脚跟的血液循坏;加强锻炼,从夏天开始就用冷水洗脸、洗脚,逐步提高四肢血管对寒冷刺激的适应能力。对未溃破的冻疮,可用温水洗后外敷冻疮膏治疗。
中医VS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认为,手脚和耳廓是人体血液循环的末梢部分,亦是冻疮的好发部位。深秋以后,气温突然降低,老人末梢血管内的血流也随即变得缓慢。当温度低于10℃时,上述部位的皮下小动脉遇冷收缩,静脉回流不畅,从而发生冻疮。也有部分老人是因为血管先天性变异、血管狭窄导致血流不畅而诱发冻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