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564700000011

第11章 阎连科访谈录

我在《收获》发表小说之前,已在许多刊物上发表了六七部中篇

蔡:首先我想问你,你第一次发表作品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报刊上?

阎:是一九七九年,入伍的第一年,发表在原来武汉军区《战斗报》上,三千多字,是一个小短篇。

蔡:你什么时候开始在部队的?

阎:我从一九七八年入伍至今,都在部队上。

蔡:那么正式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刊物上?

阎:短篇稍微早一点,是在一九七九、一九八〇年的时候。中篇比较有影响

蔡:这样就有一点知名度了。

阎:对。以后稿子就好出手了。

蔡:在《昆仑》之前,也发过一些短篇小说,都在哪些刊物上刊登的?

阎:大多是在河南的《奔流》、开封的《东京文学》这一类的刊物上。那时完全是在文学的摸索阶段。

蔡:你一直到一九九一年才在《收获》杂志上出现。那一年,你在第一期上发了《乡间故事》,还在第五期上发了《黑乌鸦》。就是说,在《收获》刊登你的作品之前,你已经创作了相当一段时间了。那时离在《昆仑》上发表作品已经过去了五六年了,而离你开始发表作品的时间就更长了。

阎:是这样,在《收获》上发作品之前,我的中篇已发表了六七部了。

蔡:除了在《昆仑》上发表,还在哪些刊物上发表?

阎:《十月》、《当代》、《人民文学》,都发表过了。

蔡:那么,是《收获》向你约稿,还是你自己把稿子给他们,或者是有人为你推荐?

阎:那时候,我在“军艺”读书。刘毅然和《收获》的钟红明比较熟。有一次,钟红明来北京,刘毅然请钟红明吃饭的时候就把我拉去了。因此,就和钟红明认识了,给了她一个《乡间故事》。

《收获》以持久的艺术追求来体现自身品味,赢得读者

蔡:你从一九九一年开始在《收获》上发表作品,到一九九九年,前后跨度将近十年。几乎每一年你都给《收获》一个作品,数量不少,共有八篇,都是中篇小说。而且时间也相对集中,这些作品在你个人创作中占有怎样的分量?

阎:《乡间故事》还不太明显,我觉得从《黑乌鸦》、《寻找土地》开始,就标志着我的小说的明显变化。我自己说不太清楚。但至少和我以前的小说不太一样。亦实亦虚的写法,非常明显。而《收获》又非常重视这种变化。其他刊物,我就觉得不太会注意一个作家的写作变化。

蔡:看来这是你创作中一个大提升的时期,十分重要。

阎:非常重要。尤其是中篇。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中篇都是在《收获》上发表出来的。至少有三分之二,是在《收获》上面发表的。

蔡:你把这么多重要的中篇小说都发在《收获》上面,是怎么考虑的。是《收获》不断向你约稿,还是你主动地送过去的?

阎:以后和钟红明联系多了,也就在上面发得多了。《收获》也是我一直很仰慕的刊物。《收获》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半壁江山。许多刊物可以没有,但是没有《收获》,就会发现中国当代文学少掉了一条腿。我是很尊重这份刊物的。

蔡:在整个当代文学期刊中,它是一份很权威的刊物。

阎:权威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它还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方向。

蔡:你认为是什么样的方向?

阎:至少是两三年以前吧,它还是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探索性。真正先锋的、有探索意识的作品,必然会在这个刊物上得到重视。不是说其他刊物不会发,但它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会自生自灭。这里集中了很多作家的重要作品的。

蔡:《收获》有自己的追求。它更多地体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对个性化的探索和追求。一九五七年《收获》创刊。巴金、靳以当主编。他们都是鲁迅的学生。在三四十年代就办过多个刊物,经营过出版社。他们有一套知识分子办刊出书的精神理念。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下,他们都基本上保持了较多的“五四”传统。到了新中国之后,他们继续合办刊物。在思想不能自由的年代里,他们也尽可能从刊发的作品中体现出知识分子关怀人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品格。到了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新时期,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再次在这个刊物中得到恢复和张扬。这种一以贯之的风格从三代主持人的编辑策略中是有所体现的。我们再来谈谈你和《收获》的关系。你的作品一直是钟红明担任责任编辑的,你们怎么联系?

阎:书信、电话都有联系,有时候她到北京来,也有来往。钟红明是很优秀的编辑,很能干。

蔡:从你和钟红明接触交往的过程中,你认为钟红明是个怎样的编辑?从她身上体现出《收获》怎样的编辑风格或编辑策略?

阎:钟红明是非常优秀的编辑。她不仅艺术鉴别力强,对没有定评的未发稿优劣敏感。而且还有一点,可能是钟红明的作风,也可能是《收获》的作风。任何刊物不会像《收获》这样对作家的尊重。她可以改你的稿子,可能就两句话、三句话,但她一定会和你打招呼,甚至最好是作家自己来改。这是其他刊物几乎没有的。其他刊物可能这段话给你划掉,那段话给你划掉,甚至加一句话,这也正常。有些优秀编辑处理稿子以后,稿子会很好。但是《收获》会再三地征求你的意见。这一点我在其他刊物没有遇到。《收获》还有一点,任何原稿,它用过之后会给你退回来。用电脑打出来的稿子寄不寄我不知道。但是,所有手写的稿子,它会非常认真地挂号给你寄回。这也是其他刊物没有的。作家得到了很好的尊重。仅此一点,我就特别愿意和《收获》打交道。第三呢,《收获》发完稿子之后,它不再对稿子做任何操作。这一点我觉得也是值得尊敬的。但是,对于年轻作者、业余作者,或者初学写作的作者,可能不是好事。对作品不宣传,不炒作,发了也就发了,完全由读者自己去阅读。但是这对于有一定影响、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来讲,这也是好事。稿子发了之后就属于公众的,属于读者的,和《收获》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不去炒,不去组织人评论,选刊选不选,评奖不评奖,它都看得比较淡。

蔡:让作品本身去“说话”,靠持久的艺术追求来体现自身的品味,赢得读者。

阎:我觉得这三点还是令作家比较尊敬的。

我的两部重要长篇没有在《收获》上发表,我有责任。我的“耙耧系列”差不多都给了《收获》

蔡:除了钟红明之外,你和《收获》杂志社的其他人打过交道吗?

阎:没有任何交道。

蔡:那么你和李小林、程永新都不熟?

阎:六月份,我们去大连,《收获》在那里组织了一个文体对话会,这才和程永新认识的。此前稿子要是李小林有什么意见,都是钟红明转达的。包括两部长篇,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在《收获》上发,我也觉得特别对不起《收获》。

蔡:哪两部作品?

阎:《日光流年》和《坚硬如水》,这原来都是给《收获》的。但没有处理好,尤其是第二部,我很对不起《收获》,主要是由于我的原因。

蔡:这两个作品给了哪些刊物?

阎:《日光流年》最初也是给了《收获》。然后,同时我又给花城出版社来出书。《收获》反应慢了一点。种种原因,稿子在手里没有及时看。钟红明又在医院生孩子。可不到一个星期,花城出版社就来人了,说他们出书,印五万册。但是有一个条件,得跟他们签合同,把作品让他们发。当时《收获》还没有来得及处理稿子。我就签了合同,答应了。然后第二天还是第三天,《收获》就非常看好这个稿子,再三打电话要我撤回稿子。那时候要回来已经不太可能了,合同都签了。但我也跟《花城》谈了,由《收获》发稿,他们出书,但是《花城》不干。这件事情也不能说是谁的责任,也说不上谁的遗憾。但是《坚硬如水》也是一直要给《收获》的,这个纯粹是我的原因。这个作品写了“文革”。《收获》中间先是出了棉棉的《糖》,好像有点说法。然后,我就觉得可能通不过。长江文艺出版社又急着要出书,必须赶在今年第一期上发,我害怕通不过,然后《钟山》又来组稿,说他们肯定可以发。人到家里来了,它来人了,我就给人家了。等钟红明又跑过来时,稿子已经给《钟山》拿走了。这个事情我有责任。第一次另当别论,这一次是我的原因。

蔡:除了这些作品,你比较重要的或者你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还有哪些?它们都发在哪些刊物上?

阎:其他的都不太理想。长篇比较满意的也就是《日光流年》和《坚硬如水》。还有最初的一部《情感狱》,上海文艺出版社今年可能还要再版一次。这个也是投入感情比较多的,写作上比较稚嫩,技巧上不太成熟,但是投入的真情实感还是很多的,也是我自己比较偏爱的。中篇成名作就是《两城故里》。当时看书的人多,不像现在。但是,我自己觉得真正有代表性的还是后来的《瑶沟的日子》、《瑶沟人的梦》。还有许多写农民军人的小说,比如《夏日落》、《和平雪》、《中士还乡》,这几部也是有一定代表性的,这些在《黄河》、《花城》、《时代文学》等其他刊物上发表,但进入“耙耧系列”几乎都给了《收获》。

《收获》几十年保持不变的风格,说明它的办刊方针与文学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蔡:从一九九一到一九九九年,你和《收获》打交道近十年。你也在其他刊物,像《花城》、《钟山》、《十月》、《人民文学》、《昆仑》等上面发过作品。你谈一谈《收获》编辑和这些刊物的编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阎:《耙耧天歌》这个小说,我自己觉得很满意的。最初是准备给其他刊物的。你看每年参加人家的活动,吃啊喝啊玩啊,觉得特别对不起人家。所以是一心一意给人家刊物写稿子。可稿子给去之后,人家说这个小说不太好,不合适。这就只能是给《收获》了。由此可见,《收获》还是比较有眼光的。《收获》有眼光也就是《收获》的编辑有眼光。这个作品对我来说很重要。第二,是《收获》的编辑对作家的理解和尊重。对每个字的修改,包括标点符号都非常慎重,不会出现那种不尊重作者的情况。它长期保持一以贯之的方针。现在,刊物变来变去的特别多。比如《北京文学》、《作家》,还有《小说家》、《山花》、湖南的《母语》。恰恰是《收获》,我估计是从创刊以来保持一贯的风格。可能和我们文学发展的某条艺术道路是吻合的。如果不吻合,它必然得变。它能保持不变,老处于优先地位,肯定是它的办刊方针和艺术发展的方向相一致的。

蔡:《收获》编辑有没有介入你的创作,他们在你的创作上有没有给过你某些建议或者具体的帮助或影响?

阎:基本没有明显改动过,所以难以说什么。唯一的就是《年月日》催促得比较紧,稍微啰嗦了点,长了点,结果压缩了几千字,算是改动得比较多的。真正帮我改稿子的是当初《昆仑》的编辑。《昆仑》喜欢扶持作者。它有一个叫海波的编辑,非常优秀,也是新时期的优秀军旅作家。他亲自操刀给我改稿子,这对我这样初写者特别好。初写者只要稿子能改出来就好,但到一定程度还是需要理解和尊重。而《收获》给你的稿子提意见非常慎重,一定是有它的道理,作家不会不接受。

蔡:你的创作起步相当长时间才在《收获》发表作品,是不是当初自己觉得水平还不够或者有些什么顾虑?

阎:那倒没有。平常我也不断在看《收获》。在一般的读者和作者的心目中,它就是阳春白雪。在当时它也不断地打出这样的旗号。那时我写得比较传统,也知道和它不一个办刊方向。但是我的写作有了一点变化了,有了一点追求了,那我也特别地愿意给它。早一点给它,它也不一定愿意。有一定的追求,有一定的个性的作品给它,我就觉得合适。很好的故事,很好的小说,但在其他方面四平八稳,没有什么追求,很传统,那我可能就给北京的一些刊物了。刊物的追求不一样,它会引导作家的追求也就不一样。比如《耙耧天歌》,我觉得很好,北京的刊物就没用。这就是不同的办刊方针,有不同的选稿标准。

蔡:是什么原因?

阎:什么都没说。

蔡:总得有个说法。

阎:什么都没谈。人家到家里来,特别尊重我。我身体不好,生病,人家把稿子提走。过了两三天,打电话说把稿子送回来。我说咱们什么话都别说,不管用不用,我是尽心尽力给你们写了。你们觉得不合适,我问心无愧。我只能写这样的作品,不可能写出你们认为极好的作品。我认为最好的就是《耙耧天歌》。

蔡:这是那家刊物的损失。

阎:这不是损失。这是刊物的追求不一样。它不认为这是好东西。

我原本可以边写“军人系列”边写“耙耧系列”,但是“军人系列”受到遏制,无法写下去了

蔡:从作家这个角度看,你认为《收获》是个什么样的杂志?

阎:我认为,《收获》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文学的高度和发展方向。文学有可能往哪个方向发展,它就代表了那个文学的风向标。它会做出某种预示。因为它对作者的了解,团结了大批作家,这就可能引导作家往那个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收获》是中国文学的标高。并不是它每期都发好作品,每篇都是好作品,也不是说它培养出来的每个在它上面发表作品的作家都是好作家。但是,毕竟能够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水准的作品,起码有一半以上,我估计是出自《收获》这个杂志的。我一直认为它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半壁江山。比如有一百份刊物,有八十份是同样的,剩下的二十份就是半壁江山。《收获》毫无疑问是屈指可数的,数一数二的。比如北京有二十份文学刊物,要是砍掉五家,我觉得对中国文学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如果把《收获》砍掉,你会发觉文学忽然缺少了很多东西。

蔡:《收获》长远的眼光,和作家持续地保持了良好的联系,把大批重要作品奉献给当代文坛,以沉稳的编辑风格和实实在在的作品,奠定了在当代文学期刊中的重要地位。它的存在,已经成了举足轻重的事件。

阎:在商品经济大潮下,它不登广告,不发评论,是唯一的。当然发评论也不是坏事情,不能说不发评论就一定是优秀刊物。但毕竟在发评论比较多的情况下,它坚持让作品自身说话,刊物绝不出来说话,这都是其他刊物不具备的。评奖中间,《收获》也绝对不可能出面给哪个作家哪个作品活动活动,它表现出充分的自信。

蔡:你的创作有没有形成几个不同的阶段,你自己怎么看的?

阎:有几个块,比如关于旧东京,我写了四五个中篇,有点模仿老北京、老天津的民俗小说写法,反映社会习俗、社会百象,这是早期的时候。八十年代初期以后写“瑶沟系列”,也有五六个中篇和一个长篇。这一块给我带来许多影响和读者,当时不评什么奖,但是读者很多,有许多读者来信。许多读者从内蒙、武汉路过河南就要停下来到家里来看你。现在再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那时当作家真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荣耀。现在彻底没有了。后面写了许多军旅小说,如“农民军人”系列。但之后出了问题,不断地写检查。我就一刀砍断这一类小说的写作。

蔡:就是《夏日落》、《和平雪》、《中士还乡》。

阎:还有《在和平的日子里》、《从军行》,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士还乡》和《夏日落》。

蔡:写检查是批评你什么?

阎:《夏日落》在东南亚、港台有点影响。那边的评论,完全不是从艺术的角度,胡说八道,说中国大陆军事文学第三次浪潮的到来,以阎连科为代表的如何如何。其中有一篇评论,说阎连科专门写军人堕落。他所有作品都贯穿着军人的堕落、军营的堕落和军队的腐败。把七八篇零零碎碎的创作谈之类的文章集中在《阎连科言论集》。有人把这种东西寄给部队领导,组织上非常恼火,写检查,调档案。最后这件事情闹得非常大,组织了一帮人准备批判,可能正碰到“清除精神污染”,就要找一些典型。莫言的《丰乳肥臀》好像也是那个时候,捣腾了一阵子,忽然又无声无息了。后来听说港台又在说阎连科如何如何写检查、受批判。这么一巴掌,就又平息掉了。这个事情就完了。但是有一点,它遏制了我军事文学的创作。那正是我创造力十分旺盛的时候。把许多写作的欲望打断了。好在那时在写军人的中间,我也搀杂着写了一些像《寻找土地》、《天宫图》等小说,写了这么一个系列的东西。本来可以继续往前走,至少两条路:一边写军营,一边写耙耧山。但那一边就停掉了。

同类推荐
  • 美国诗选

    美国诗选

    美国诗歌在美国文学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对外国文学有兴趣的读者,是不能不读读美国诗歌的。屠岸先生研究美国诗歌造诣深厚,他的译笔忠实,谨严,灵动,久已蜚声读书界。他从17世纪到当代,选择了朗费罗、惠特曼、桑德堡等数十位诗人的百余首作品,编成本书,大体反映了美国诗歌的发展轨迹。因此本书不论是从质上还是从量上来说,在国内都可称得上比较精当、完善的一种;不仅便利于一般读者的进修,也是专家学者手头必备的参考工具。
  • 我把人生看透了

    我把人生看透了

    张恨水一生写过数千万字作品,小说、散文、诗词、时评、新闻无一不精,其本身是新闻工作者,又走遍中国大江南北,见多识广,所以,他对人生的感悟既丰富宽广又透彻犀利。对于做事,他说——看得定,拿得准,便放手做去。对于挫折,他说——人生偶然落魄,这是不足耻的事。对于朋友,他说——朋友之互相利用,说得好听一点,乃是互助,说得不好听一点,是做买卖。对于努力,他说——我自己知道所学的太不够了,要多读,多看,多跑。对于工作,他说——一面工作,一面也就是学习。世间什么事都是这样。他一辈子笔耕不辍,对友人,对家庭,对事业,都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看透人生而不消极,历经世事更知努力,就是张恨水的人生态度。
  • 唐宋八大家·第一册

    唐宋八大家·第一册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明初朱右最初将这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本书重点突出八大家散文创作成就的同时,对韩愈
  • 北京时间的背针

    北京时间的背针

    对于当下有些年轻诗人来说,写作好像变成了对经验的复制和对技艺的迷恋,而不是对才华的激活,才情的释放往往被认为是青春期写作的佐证,一旦越过了这一阶段,某种更为稳固的风格,也许会被诗人们自己认领。安然诗歌的谱系,似乎并不属于这样一种写作的传统,她力图在多元的美学接受和自我训练中不断地靠近心目中的诗歌殿堂。她看似依靠才华和天赋在写作,可实际上,她仍然潜移默化地受着地域文化的影响;她迷恋词语的奇幻组合,但总有一种深情暗藏其中,似有却无,若隐若现。她是一个很难被捕捉的诗人,我们也无法在既有的范畴内给其定位,这种漂移感源于抒情者的唯美气质。
  • 熟悉的陌生人

    熟悉的陌生人

    作者获茅盾文学奖后的第一本新书。也是作者真正意义上的首部散文集。可谓集才华、才气于一身的智性写作。全书分为五辑,“读与评”“讲与说”“问与答”“序与跋”“人与物”,精选了近年来作者在一些重要论坛的精彩演讲,与批评家、记者的深刻对话,自言自语的序跋,影响至深的一些人与事。其中包括茅奖热点《应物兄》的答记者问,披露写作秘闻与内幕,颇有看点。李洱多年致力于写作技巧与文学理论研究,拥有渊博的学识修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其散文焕发出一种智者的风貌,令人回味。此为“小说家的散文”丛书之一。
热门推荐
  • 王源永入我心之十年之约还当真吗

    王源永入我心之十年之约还当真吗

    这是第二部上一部是《王源永入我心之天使的面容》尽请期待
  • 恶龙之耻

    恶龙之耻

    老子穿越了?看来我已经是天下无敌了!那边那头龙,你看我做什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校花的贴身阴阳师

    校花的贴身阴阳师

    他,一个绝代无双的最强阴阳师。厌倦了阴阳界的生活,隐落都市决定重新开始。
  • 凌东初醒

    凌东初醒

    兽人,平民,达官贵族,没落的王室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歇,人类与兽人最终的敌人都是达官贵族,身为死神战队的杀手锏,凌冬到底要怎样做,她又是谁,兽人与人类之间的隔阂能否能被化解
  • 致我们美好的小甜蜜

    致我们美好的小甜蜜

    红烧肉抱着自己的存钱罐来到了三七面前。“你这是要干什么呀,”三七不解地看着红烧肉这个存钱罐,三七也有一个。“我这里面好多钱的,都给你了!红烧肉十分慷慨地说。“为什么要给我呢?”三七对钱还没有概念。“我爸爸说了,我妈咪是他用钱娶来的陪他睡觉的,说我本事自己娶老婆陪我睡觉,我想想,也就是你了。我把这些钱都给你,娶你当我媳妇,老婆,以后你要陪我睡觉。红烧肉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给了三七。他告诉三七这是我给你的聘礼,你不准喜欢上别的男生
  • 八荒天穹

    八荒天穹

    心怀天下却不能泽披苍生;君临八荒却无法普度众生。天道不公我来断,世道不平我来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看我辈行者代天掌刑,纵横八荒、笑傲天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海盗是怎样炼成的

    海盗是怎样炼成的

    【2017年东方式海盗传奇】我们为非作歹,我们横行霸道!我们航行四海,我们搜刮财宝!19世纪初,海盗之子留学英格兰,最终却重返南海,立志成为海盗之王!在那波澜壮阔的海洋上,有日本海贼与海蛇无声轻语,有印度洋海妖席卷惊涛骇浪,有幽灵船飞翔天际恐吓无数沿海人,还有维京狂战士刀枪不入亡魂不死……直面那最后真相的,从来都只有一只眼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