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574900000030

第30章 生产力与人的解放(1)

生产力范畴和生产关系范畴是唯物史观理论中的核心范畴,对它们的理解决定着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本章讨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下一章讨论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

§§§第一节生产力的基本含义

一、对关于生产力范畴的几种主要观点的简析

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于生产力内涵及其构成基本承袭了如下的说法:“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它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由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三个要素所构成。”肖前,李秀林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4、85页。对此,林剑教授认为这种理解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这种界说一方面将生产力指认为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它存在于劳动力、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三者之中并通过三者体现出来,”而“劳动对象本身并不构成人的能力的一个内在因素”。“其二,将马克思关于劳动过程的三要素直接地视为生产力的三要素,不仅在思维逻辑运行的规则上缺乏令人信服的自足性,给人们一种牵强附会之嫌,而且将人们的生产力所指向的劳动对象,纳入到生产力本身,会不会导致一种难以圆融的自相矛盾”。“其三,在要素论的维度中,劳动力相对于其他两个因素无论具有多么高的地位与多么大的重要性,人的主体地位仍然被消解了”。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生产力是指劳动资料或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作这样的解读会不会“导致人相对于生产力的主体地位的消解呢?”林剑教授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他分析道:“如果对劳动资料、生产资料、生产工具诉诸一种纯客体、直观的思维方式的理解的话,确实会如此。但若循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思路,对上述物质性的存在诉诸实践的理解,则这些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劳动资料、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不是天然存在的,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活动才生成的,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它们虽然具有物化的外观,但在本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林剑:《马克思历史观视野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第29—32页。

西方学者也倾向于用生产过程中的要素论来解读马克思的生产力范畴。比如,哈贝马斯就认为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1)介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量,即生产者;(2)技术意义上有用的知识;(3)组织性知识。[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42页。哈贝马斯侧重于从劳动者角度来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范畴,这种理解显然是不全面的。威廉姆·肖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一书中也基本遵循这种逻辑模式对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作了较为详尽分析,但他不同意把劳动者看成是生产力的要素。他指出:“生产力就是生产过程中那些既是基本的,又是本质的要素。……任何劳动过程都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这些要素将被认为构成马克思所理解的生产力。”[美]威廉姆·肖著:《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10页。他认为不能把人理解为是生产力的要素,作为劳动力才是生产力的要素。在他看来,“劳动力是一种生产力,而劳动则不是”。因为“劳动力通过历史的过程为生产力提供连续性。人类的生产工具可以提供一种化石,它们能揭示人类不断发展的生产能力以及人类社会和经济组织的各个不同阶段,但正是劳动力为这些化石提供了联系。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类的生产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主题,而劳动力的发展,是这个主题的中心,因而也是历史的联惯性的中心。因此,把劳动力从‘生产力’中排除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威廉姆·肖著:《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18—19页。这种观点,我国学者可能不苟同,在他们看来劳动力的主体是劳动者,劳动者自然涵盖了劳动力,因为我们无法想象没有能力的劳动者还能称作劳动者吗?但威廉姆·肖有他自己的看法和理由:“虽然人是劳动力的承担者,但是属于生产力的是劳动力,而不是人。尽管事实上只有通过人,劳动力才进入生产过程。人不仅仅是劳动力,他们还处在生产关系之外的关系中(虽然他们只是由于生产才能够生存)。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够指控资本主义把工人变成资本的单纯的附属物,对于资本来说,他们纯粹作为劳动力而生存。”[美]威廉姆·肖著:《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19页。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具体分析将在下面进行,但当他认为科学和协作是生产力的要素时,[美]威廉姆·肖著:《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22—26页。这还是符合马克思的观点的。

其实,目前这些持生产力要素论的,无论怎样解读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其关键性的错误在于它篡改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劳动过程的要素理论。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一个人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首先要在阅读时,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页。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2页。在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类教科书中,也没有遵循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提法,不知为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的错误。

显然地,不仅劳动者和劳动本身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而且劳动力和劳动也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5页。我们以马克思所举“劳动者纺纱,产品就是纺成品”的例子来说明。即使有劳动者,但没有劳动者的活动即劳动,劳动资料也不能加工劳动对象。所以先是有纺纱的劳动活动,然后才有活动的结果纺成品。这里的分析清楚地表明只有劳动本身才是生产要素。

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写道:“劳动并不是工人本身,仅仅这一点就会打开人们的眼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9页。,“对资本来说,工人不是生产条件,而只有劳动才是生产条件。如果资本能够让机器或者让水、空气去从事劳动,那就更好。而且资本占有都不是工人,而是他的劳动,不是直接地占有,而是通过交换来占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1—492页。可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不是生产条件,即不是生产要素,劳动力照样不是生产条件,即不是生产要素,只有劳动本身才是生产要素。如果劳动本身能够被机器所取代,那还需要什么工人,什么劳动力。至于劳动的承担者是劳动者本身还是机器,那是另外一回事。而劳动力不是生产过程的要素,但是,当威廉姆·肖说劳动力是生产力时是符合马克思的观点。

在人类历史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劳动者是劳动的唯一承担者,但自资本主义社会开始,人的劳动正逐步被机器取代,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我们可以看到人创造的生产工具依次代替了人手、双脚、双肩等等的活动,然后再是人脑的活动,最后发展的结果将是这些生产工具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全智能化的生产体系,这样的生产体系将会彻底代替人本身的活动。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畅想了未来的社会生产,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在生产完全自动化的条件下,“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中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作业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0页。人的劳动终究有一天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之中,何况是人本身呢?尽管到目前为止人是劳动的承担者,但马克思认为这将会成为历史。而如今的机器生产体系发展趋势已经证明马克思是正确的。上一章我们论述了劳动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基础,如果人始终是劳动过程的必然要素,那何谈人的解放呢?

由此可见,人们对马克思的生产力的理解还存在诸多不尽合理,甚至是错误的地方,需要按照马克思本意去重新解读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的本质是什么,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等等问题。

二、马克思对生产力范畴的基本分析

马克思的确没有对生产力概念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对每一生产力概念的运用似乎需根据具体的语境才有可能准确把握其真实的含义。这样一来,在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吹毛求疵的抱怨。威廉姆·肖反对这种简单的抱怨,他说:“抱怨马克思没有为我们清楚地概括他的观点(而他的支持者们为此替他作过许多辩解),是一种颇为流行的风气。虽然马克思并不总是尽如人意地灵活运用他的观点,但是这一点却是被大大地夸张了。”他主张通过努力研究以尽可能地“使马克思的思想在理论上前后一致、彼此连贯。”[美]威廉姆·肖著:《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9页。但他也没有给我们指出一条比较好的出路或者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实践活动的人出发,循着实践唯物主义的思维理路来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范畴,以求最大可能的准确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范畴。

首先,从人的活动本身即相对于活动的结果的活的活动来讲,生产力是人的一种活的劳动,正在进行的劳动就是一种活的生产力。

马克思最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述了生产力是人的活动的思想。在分析了人的能动的生活过程之后,他把人的五种生活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和他人生命(人口)的生产以及社会关系的活动、意识活动归结为: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3页。显然马克思把物质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和他人生命(人口)的生产都称为生产力。因此,马克思明确主张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的生产力。在谈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时,也明确地认为生产力就是人的活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3页。林剑教授也赞同这种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生产力不是别的 ,生产力即是个人的行动或活动。”林剑:《论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实践范畴与唯物史观的逻辑结构》,《哲学研究》,2004年第12期,第3—7页。这种理解肯定会招致一些人的反对,因为人们往往不是从人出发,从人的活动出发去理解生产力,而是试图反过来用生产力的物性来理解人本身和人的活动。实际上,我们如果不把生产力理解为人的活动本身,就很难解释清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活动方面来理解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一贯的思想和做法,他在后来的经济学手稿中仍然坚持了这种主张。

在实践唯物主义看来,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只有劳动本身才能创造财富,而劳动有活劳动和死劳动之分,但死劳动也是活劳动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是活劳动,是生产财富的一般力量,是增加财富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6页。马克思没有直接用活的生产力这个概念,但用过“活劳动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3页。这个概念,而且用过“死的生产力”这个概念。他写道:“在固定资本中,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固有的属性;它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转移到死的生产力上面去的技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1页。从这段话中可知,机器是劳动的产物,是死劳动,也叫死的生产力,直接劳动是指“发挥作用的劳动力即活劳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33页。,也就是活的生产力,也就是说,科学力量、协作和经验技巧必须借助于活的生产力才能运用于死的生产力即生产工具之上,从而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包含剩余价值在内的价值)。

从生产力的源泉上说,正在进行的劳动才是真正的生产力,是正在进行时的生产力,是正在创造财富的生产力,是人的各种潜在的生产能力现实化的过程。所以,马克思认为一切生产力的提高从根本上说是“活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3页。“劳动作为生产力是包括在资本中的,劳动作为现实的劳动(不是作为可能的劳动),决不是和资本不同的生产工具,相反,只有它才使资本变成为生产工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98页。这里的劳动作为生产力的劳动、作为现实的劳动是指活劳动,资本则是指死劳动,是劳动资料、是固定资本。在《资本论》中也贯彻了这一思想:“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既然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能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9—60页。

其次,从人的活动的结果来看,生产力是指劳动资料,这主要是指生产工具,又称之为死的生产力。

同类推荐
  • 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与处置对策

    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与处置对策

    《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与处置对策》为使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进一步普及、推广和深化,笔者结合几年来组织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的教学实践,以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与处置对策为题目,进行了综合整理阐述,尽量使之理性化、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力求有可操作性。
  • 公务员职业道德:基础知识

    公务员职业道德:基础知识

    本书内容包括:道德、职业道德的含义和作用,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内涵和作用,公务员的责任、义务和纪律,公务员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务员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有关要求,国外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做法,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原则和实现途径等。
  • 新常态 新理念:践行五大理念,决胜全面小康

    新常态 新理念:践行五大理念,决胜全面小康

    《新常态 新理念:践行五大理念,决胜全面小康》依循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要求,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了全面的解读和论述,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深入而具体的阐释对新时期继续坚持党的领导,顺利实现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十三五”时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只有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才能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中国人的民生

    中国人的民生

    从阶层和财富的全新视角,观察中国民生,以独到观点深入解析工资、住房、税收、通胀、养老金、福利、保险、生存等中国十大问题。关注普通百姓最关心的话题,揭示经济问题背后最本质的原因。作者借鉴西欧国家发展模型,勾画了一幅财富分配更加均衡、民众休闲时光更多的福利社会和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的蓝图,探寻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可行良方。
  •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作者从中央三代领导心系宁夏,当代中国的旗帜,邓小平理论与宁夏实践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宁夏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进行了分析阐述。
热门推荐
  • 穿越之勿妃君心

    穿越之勿妃君心

    “如果我的坚强任性会不小心伤害了你,你不必担心,我以后不会了”沐云熙忍着泪不让它流下来,“云熙,你听……”司宸瑾还没说完就被沐云熙给劫了。“够了,我不想听”就这样沐云熙头也没回的走了,谁能想到为什么会这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魔君宠妻:夫人,求原谅

    魔君宠妻:夫人,求原谅

    他被世人称为“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却是块寒玉;她被世人称为“草包、废物”,却是被人陷害。懦弱无能的她满身血痕被丢进魔兽森林等死,再睁眼,却是凌厉无比。惹上了尊贵的圣皇,却又躲进魔宫,遇上了纠缠一生的他。“喂,你一个魔君,都没事儿干的吗?”“有啊~”“那你赶紧的忙去吧,别待在我这了。”“我宫里的人说,没找到君主夫人不许回去…”可怜巴巴“……”冷漠脸
  • 梦里芙蓉妆

    梦里芙蓉妆

    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才。那么我来到这里与你相遇又是多深的执念。半世流离,一世颠沛。本以是段良缘,没想到这只是我的痴念。痴儿,痴儿谁才是痴儿?一朝穿越,叶子成了即将为奴为婢千金小姐。皇宫几日游成了皇帝的心头肉,可这又如何,情爱还是抵不过江山。战王院中,侧妃横行,小妾霸道。王府世子调皮捣蛋。本想安安静静的做个乐姬,姬云墨你为何要来招惹我。明明是爱却不承认,明明喜欢却不敢说出来。兜兜转转,爱已消磨殆尽,这世间还有什么值得留念。桃花雨,夜微凉。梦里千年芙蓉妆。
  • 三国之我是皇太子

    三国之我是皇太子

    他穿越为皇子刘邈,汉朝末年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助刘冯度过死结,他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天赋,后刘冯被废,继而成为皇太子,他寻谋臣,得猛将,夺许都,屠曹操,灭孙策,诛袁绍,杀刘备兴汉室,逆行而上,一统天下。
  • 所向往的明天

    所向往的明天

    拥有魔女冷静性格的姐姐秦玲担起一家之主,与弟弟秦欢在生活中遇见有趣的事情,在遇到生活中的波澜秦玲用自己的智商解决问题的故事。本文以轻松悬疑恋情为主。
  • 那年花开你已不在

    那年花开你已不在

    在一起犯傻的年纪,我们要彼此珍惜。那些年少时光,你珍惜了吗?他们之间的青春,你经历了吗?面对分离,你害怕了吗?
  • 从零开始之二狼传人

    从零开始之二狼传人

    那天,地球所处的宇宙边际飞过一颗惑星碎片,带着地球一位少年穿梭到了另一个次元。少年要怎么在那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达到巅峰呢?
  • 斗龙之光

    斗龙之光

    人龙两界大战一触即发……星达拉与天魁在黑暗古城的一番苦战后,天魁终于败下阵来,被星达拉一剑轰的四分五裂,但是这股暗黑力量并没有彻底消失,而是随着星印罗盘消失在天际。然而,星达拉为了救回自己的好朋友洛小熠,牺牲自己的星龙力量,也随之消失在龙界,没有任何恐龙知道星达拉的任何线索……
  • 那年花开你巧在

    那年花开你巧在

    女主自卑懦弱,文静内向男主活泼好动,阳光开朗这两个性格迥异的主角因为一次大换位而产生的交集友谊亦或是爱情,能持续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