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07800000017

第17章 故乡感怀

关于故乡,古往今来的游子们有太多的感受,太多的比喻。

在遥远的记忆里,故乡是母亲劬劳不息的身影,是亲友悲欢离合的生活,是先生殷切期待的目光,当然还有傍晚时分依稀的炊烟,或树影丛中课堂的灯光。

人生就是这样不可思议,没有故乡,就没有你的存在。而离开了故乡,却又有了你的新的存在。

但是,哪怕是破土成长为参天大树,它的树叶承载着它的情思,依然飘归于大地。

一个人,无论走到了哪里,无论干出了什么事情,都终生萦绕着挥之不去的乡情。

大体人人如此。

何况是诗人呢!

毛泽东对故乡的记忆,常常充满诗意。

1961年12月26日生日那天,他给远在长沙的老同学周世钊写信时,想起了古代诗人对湖南的描述,禁不住动情地说:“‘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朝云薜荔村’,‘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

只有前代诗人对湖南的描述还不够。

毛泽东有自己眼中的湖南,他用自己的诗笔去描绘了一个新的湖南。

1955年6月,毛泽东到南方考察农村合作社情况,来到了长沙。

长沙,是造就毛泽东的沃土。这里有他的许多故旧好友,这里刻下他青年时代迅速成长的浓浓痕迹,这里能唤起他对风华岁月的美好回忆。

1925年,崭露头角的青年革命家毛泽东,曾在长沙寻觅旧踪,写下《沁园春·长沙》,问了一声“谁主沉浮”?

30年后,已成为一国领袖的毛泽东,在长沙又一次寻觅旧踪,陪他一道寻觅的,还有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同窗好友周世钊。

6月20日这天,他们先是在水涨流急的湘江里游泳,到达对岸后,又寻访了岳麓书院、爱晚亭、白鹤泉。在岳麓书院传说为朱熹讲学的赫曦台前盘桓一阵,便沿着生满苍苔的石子小路,登上矗立岳麓峰巅的云麓宫和望湘亭。

在云麓宫,毛泽东发现过去挂在壁间的一副对联不见了。那是他青年时代特别欣赏的对联:“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周世钊告诉他被战火毁掉后,还没来得及重新镶嵌在上面。

兴致很高的毛泽东,和周世钊一路谈笑风生,忆及故人旧事。

回忆故人旧事,不免生出人世悠悠的感慨。

周世钊禁不住赋诗一首:“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南巡已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

周世钊把这首七律寄给了毛泽东。当年10月,他收到了毛泽东的应答之作——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这首《七律·和周世钊同志》,前面四句讲6月20日那天的所游所见,后面四句说的是这次游览的所思所感。

大概在同周世钊谈及故人旧事的时候,他们提到了青年时代的好朋友萧子升。

当年的萧子升,也是一位风度翩翩的有志青年。他同毛泽东一起到湖南乡下当“游学先生”,一起组织新民学会。可后来却选择了另外的人生道路,在国民政府做了农矿部次长,还管理过故宫。祖国大陆解放后,流落到南美洲的一个国家,处境很为狼狈。

从人事变迁来讲,确也为“可哀”之事。

故乡的风物,记载了多少人世间的分分合合。

有的是同路前行,有的是殊途同归,有的是分道扬镳。

有的不在了,有的又聚首了,有的却天涯各处。

这不正是同乘故乡之船外出的游子们搭造的世界舞台,演绎的人生故事?

虽然30年过去了,但毛泽东不认为青春已老,不认为韶华易逝,因为他的经历太充实了。不是吗?如今又来到了当年激扬文字的地方——赫曦台。

那是相传宋代大儒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的地方。

无论是求学奋进的长沙,还是生长启蒙的韶山,对毛泽东来说,都有太多的悲欢,太多的回忆,也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诗情。

1959年6月,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了趟故乡韶山。

从1927年初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已经整整32年了。

毛泽东深爱自己的母亲,就像他深爱自己的故乡。

毛泽东的母亲,为人宽厚仁慈,慷慨大方。正是母亲的慈爱,给了他一副眷爱天下穷苦人的心肠。

就像许多人成年以后都拥有的感受一样,母亲,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第一位也是影响最深刻的一位引路人。

1919年10月母亲病故,在长沙忙于驱赶军阀张敬尧的毛泽东赶回韶山,二弟毛泽民对他说:母亲临终时还在呼唤他们的名字。毛泽东听后心如刀绞。面对孤灯,他彻夜守灵,含泪写下一篇四言古体的《祭母文》——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噙大海。”

如渊如海的赤子深情,足堪与任何一个孝子相比。

毛泽东的一位族兄读了《祭母文》,感慨万千,当即抄录一份,还在文末批注说:“皆是至性流露,故为之留存,以为吾宗后辈法。”

这位族兄要用这篇祭文教育后辈的想法,不经意间为毛泽东留下了一篇轶文,也为世人留下了毛泽东又一种情感底色。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

毛泽东曾把她接到长沙治病,还搀扶着她到照相馆合影留念。这位农村妇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拍了平生唯一的一张照片。

韶山,在毛泽东心目中,永远是神圣的。在故乡面前,他永远是一位农民的儿子,永远怀着敬重之心。

新中国成立之初,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不能回故乡,便让长子毛岸英代他探望父老乡亲,并特意让他突击学了一些韶山话。

儿子临走时,毛泽东又交代说:千万不要在乡亲们面前显威风,你必须在20里外的银田寺下马,然后步行回到韶山。

1950年,毛岸英按照父亲要求,回到了韶山。

可半年后,他就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朝鲜,并永远地埋在了那里。

如今,阔别32年的毛泽东回来了。

回乡的第二天早晨,韶山还没有醒来,他就踏着小路,来到了父母的坟前,献上一束苍翠的松枝,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虔诚地说了一句:“前人辛苦,后人享福。”

这番情景,太像台湾诗人余光中说的:人到老年,“乡愁是一方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毛泽东在旧居陈列的父母亲的照片前伫立良久,感慨地说:“如果是现在,他们就不会死了。”在自己住过的卧室里,看到他与两个弟弟同母亲的合影,激动万分,惊讶地问起这张照片是从哪里找来的。他凝视着母亲的遗容,眼中噙着泪水。

孟子说:“夫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毛泽东到毛氏宗祠里去看了看,对人说:“敬菩萨是迷信,但这个烈士墓和祖宗牌子,却是个纪念。”

毛泽东在父母墓前鞠躬行礼(1959年6月)

毛泽东来到自己题写校名的韶山学校。少先队员簇拥着他,给他戴上了红领巾,留下一张至今让人们能听到笑声的照片。

家乡也有了不怕旱涝的水库,他自然在里面畅游了一番。上岸后,站在山冈上,波浪起伏的千顷稻田和正在田中挥汗劳作的人们,尽收眼底。

“韶山风光依旧,人世几经沧桑。壮志已成大业,何须衣锦还乡。”

跟随毛泽东到韶山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写了这样一首诗。

看来,当时的人们,便已开始体会毛泽东故乡情思的真谛所在了。

在故乡,毛泽东更加忘不了的是乡亲们。晚上,他专门请了几桌客,参加的有韶山老地下党员,有1925年他在韶山一带发动农民运动时的积极分子,有革命烈士的遗属,有他小时候的老师,还有一些亲朋好友。

毛泽东举起酒杯,表达对他们的深深敬意。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毛泽东的名言。

毛泽东和韶山学校的师生们在一起(1959年6月)

韶山这片土地和整个中国一样,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人民的追求和奋斗,才使山河旧貌换了新颜。

客人们走了,深夜时分的毛泽东,依然沉浸在陶醉之中。

三十二年的风烟岁月,三十二年的故园情思,三十二年的乡亲面容,三十二年的家乡巨变,如何不让他思绪联翩——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七律·到韶山》,毛泽东最早起的题目叫《归故里》。

当年,怀着“改造中国和世界”这一理想离开家乡的毛泽东,有着鲜明的爱憎。“黑手”代表着恶势力压迫,“红旗”昭示着反压迫斗争、前赴后继的人民牺牲精神和今天的光明新天,构成了诗人的大喜大悲。

这是对韶山和韶山人的咏赞,何尝不是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咏赞?

因为故乡变化如此巨大,中国变化何尝不是如此?

毛泽东是湖南诗人,更是中国诗人。

写完《七律·到韶山》,毛泽东便把诗情投向了整个中国。

他于6月27日离开韶山,6月29日从九江下船上了庐山。

登上庐山,正是红日方升之时。兴奋中的毛泽东,站在高处,极目望去,但觉眼界很是开阔,仿佛能够收尽注入鄱阳湖的九条水流,能够纵览横浮在长江流域的彩云,能够穿透三吴之地的浩淼烟波。

生机勃勃的大好河山,妆点了毛泽东的诗情,于是作《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六天之内,连作两诗,这在毛泽东诗词创作中是不曾有过的,由此可见,他当时的诗兴何等高昂。

犹如“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一样,诗中的“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表达的依然是爱憎分明的褒贬,依然是泾渭分明的对比。

东晋的陶渊明,也曾到过庐山,并在庐山脚下当过一段时间的县令。在庐山上诗兴大发的毛泽东,想起了这位老去千年的诗人,想起了他的行为和梦想。

陶县令看不惯世事,辞官隐居,梦想着一种和平自由的生活。

到哪里寻求这样的理想世界呢?陶县令不得不虚构了一个叫桃花源的地方。

但这是一个从秦朝末年便为了躲避乱世而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的地方。

那里的人们,生活停止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有一首流行歌曲曾这样唱道:“到哪里去寻找往日梦境?”

人们很喜欢听,人们很喜欢想,但绝不喜欢真的去寻找。

因为人们并不要梦境,除非他不能改变现实。

人们也不会回到往日,除非今日遗弃了他。

乱世已成遥远的记忆。在毛泽东看来,能够改造现实抓住今天的人们,不再需要梦境。闭塞的桃花源,也该是山口大开,汇入新的时代,一道耕田同乐了。

这“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问得富有诗意和机趣。接下来的答案,或许正是《七律·到韶山》里说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故乡情思,便这样和中国情思融合到了一起。

本来,故乡是缩小的中国,中国是放大的故乡。

1975年,毛泽东阅读了汉末辞赋家王粲的《登楼赋》。

或许是被赋中“情眷眷而怀归兮”的故土之思感动了,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和怀念。”

王粲写《登楼赋》的时候,才三十多岁,远远谈不上老年。

毛泽东不正是在借王粲之赋,抒发胸中的感念吗?

从1927年离开故乡后,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毛泽东只在1959年和1966年回去过两次。作为立志舍小家为大家的职业革命家,毛泽东一生以四海为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浪迹天涯”“离家出走”的人。

他的家在烽火硝烟的战场,在风雪迷漫的雄关漫道,在井冈山,在延安,在山的深处,在河的那边,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

正是这种“江海客”生涯,使他一生向往着极为充实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梦家望乡的人。

联结游子与故乡的纽带,就是那复杂纷纭的情。

亲友挚情,肝胆相照。旧友故情,温馨炽热。

大地情,山水情,声声不倦。

故园情,民族情,魂牵梦萦。

1959年回韶山的时候,毛泽东在韶山水库游泳,看见对面一个风景秀丽的山谷,便对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说:“小舟,这个地方倒很安静,我退休后,在这儿搭个茅棚给我住好吗?”

于是,便有了一幢为来韶山的中央领导提供开会和休息场所的灰砖平房。早年这里因为有一个常年水滴不断的小山洞,人们便把它称为“滴水洞”。毛泽东在一封著名的信中,则叫它“西方的一个小山洞”。

1966年6月,毛泽东曾回韶山滴水洞小住。要走的时候,他仿佛预感到自己以后很难再回来了,竟久久不愿离去。当工作人员收拾完东西,催他上车时,他说:“你们先走吧,我再坐一会儿。”

于是,工作人员又给他泡上一杯茶,他坐在藤椅上,凝思了许久……

1976年夏天,毛泽东病重时,用韶山话多次说:“我要回滴水洞。”

当时,中央已经决定,待病情稍有好转,便满足他的这个愿望,回韶山休养一段时间,还通知了湖南有关部门作好接待准备。

从生命的第一次涛声,到最后一次的潮汐渐次退去,无论你是直驰平川,还是穿越大漠无论你在林中漫步,还是登临山岳无论你是在清泉石壁前端坐,还是在烈日暴风中奔走……你都会回望故乡,怀念故乡,魂归故乡。

这是一种骨子里的生命真相,一种叶落归根的生命本质。

然而,毛泽东终究没有实现叶落归根的愿望……

同类推荐
  • 共和国传奇英雄--叶挺

    共和国传奇英雄--叶挺

    刘战英,1943年生,河北省高阳县人。国家一级作家。曾任中央军委空军文学艺术创作室副主任。1987年转业,任中国侨联机关刊物《海内与海外》杂志社主编。现任北京世界华人文化院院长兼书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已出版包括长篇小说、传记、散文集等在内的20余部著作,逾500万字。
  • 张灵甫之谜

    张灵甫之谜

    全书记述了张灵甫的4次家庭婚姻生活和大半生的戎马生涯,多方位描写了国民党74师将士们的命运和归宿。通篇风生水起,波澜叠加,故事情节令人荡气回肠。十年磨得一剑,本书以独特A9N作手法,在国内外首次公开了大量珍贵的有关张灵甫军旅和家庭生活的照片。这些历史资料如大海捞针般获得,弥足珍贵。本书图文并茂,文笔生动,相信多年的努力将使此书卓尔不群,从而打动众多的读者。
  • 与郑和相遇海上

    与郑和相遇海上

    绕过好望角世界第一人,揭开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开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破解郑和船队之谜。人类“大航海”先驱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1405-2005)!“既是一部弥足珍贵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语言精美的文学读物,更是一部弘扬我国古代文明的极好教材!”
  • 华侨抗战女英雄李林

    华侨抗战女英雄李林

    为了更好地铭记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激发人们的爱党爱国热情,坚定理想信念,龙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牵头组建了《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编写组。在编写过程中,编写组本着“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以理性之笔,书写英雄之史”的编写原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漳州籍女英雄李林,从一位南洋富家女成长为抗日女游击队长的传奇人生,通过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历史画面,展示了李林在战火纷飞的抗日年代,勇敢杀敌、为国捐躯的英雄壮举。
  • 隐形天子霍光(海昏侯三部曲)

    隐形天子霍光(海昏侯三部曲)

    本书是黎隆武先生“海昏侯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将一代名臣霍光的传奇人生,从忠臣、能臣到功臣,最后堪称“隐形天子”的权臣心路历程完全展现出来。公元前121年的仲秋时节,距离今天已经两千多年的时间了。这个时候尤其在北方,已是黄叶凋零,朔风瑟瑟。这时候的小风要是冷不丁吹到人身上,都让人激灵灵打个寒战。就在河东郡平阳城的郊外,十里接官长亭旁边围着一群人,看样子站得时间不短了,足得有一千多人。这些人在这里窃窃私语,但是谁也不敢高声喧哗。一看哪,敢情这里什么人都有:既有官差,也有老百姓,有男有女。这么多人怎么这么安静呢?
热门推荐
  • 火影忍者流火

    火影忍者流火

    一位宅男不幸穿越变成了宇智波家族的人开始变强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逆:斯羽

    逆:斯羽

    他生在一个混乱,鱼蛇混杂的地境,由于所看所感之事都充满负能量,于是他从一个学霸变成一个混杂者。世事无常,特别叛逆的人或许心智都先长于人。。。但是,当他明白时,一切都晚了。--------“若时光倒流,我……亦不悔”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你才是我最真挚的爱

    你才是我最真挚的爱

    “以我对你的了解,你不会在没完成任务就回来的。”“我这是回来完成那最后一步的。”说完苏泽掏出一把匕首刺进了水诗妍的身体。......借尸还魂对于经常在生死边游离的水诗妍来说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她轻轻吸了口气,从现在开始她就是水诗涵,水诗涵就是她。苏泽,哼既然你的野心那么大,我会让你变得一无所有。......水诗涵用匕首割破自己的那已经有了好几道细微伤口的手指,轻轻放在那冰凉的薄唇上,“莫逸辰,快点醒过来吧。”......期待着这会有一个唯美的大结局!
  • 神棍每天被逼做大佬

    神棍每天被逼做大佬

    京城都传太师府的三小姐是个傻女,不会通灵,与孪生天才妹妹苏以南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在一次劫持中被太师夫人抛弃,再次回归让所有人为之震惊。“这是傻子吗?你给我弹个十面埋伏,你给我破了天下生死局看看!”路人怒吼。“这是废物吗?能将国师按在地上摩擦的人,你给我讲讲什么才叫天才!”路人暴走。
  • 鹿晗,梦之城堡

    鹿晗,梦之城堡

    人应不应该相信缘分这件事情呢鹿晗和灵灵完美的呈现了这句话只有遇到真爱人才能改变自我甚至会更美好:"晗'今天我们吃什么呀?""我们去吃好吃的."嗯嗯"
  • 腹黑王爷宠溺妖神公主

    腹黑王爷宠溺妖神公主

    杨幂婷和笑珊珊是皇家公主,一次逛街,因为两双凤头鞋,穿越到了妖神时代,她们成为了一国公主,邪婷和邪珊公主。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她们也适应了这个时代的生活,邪婷并不知道,她到这个时代的身份,真正的身份是怨妖神。有两个男子,是一国王爷,他们真正身份是恶之尊,白玄冥,和白玄程,白玄冥和邪婷经过多少磨难,在一起了,而白玄程多次追求邪珊,邪珊都不答应,因为她在现代时和一个男子在一起,可那个男子对她冰冷,不理不睬,她真的很喜欢那个男子,可她穿越了,没办法了。他们的故事,开始了……
  • 化凤归

    化凤归

    先皇帝姬,一手扶持弟弟上位,享尽荣华富贵。世事难料,弟弟恐其功高镇主,断她四肢,剜她五官,灼她于凤凰殿之中,化作灰烬!重活一世,她对天发誓,要这江山,全部覆灭!
  • 抗战之英雄血

    抗战之英雄血

    这是一伙活跃在抗日战场,非常神秘跟凶残的抗战份子。侦察、破坏、突袭、狙杀无所不能,让叛国者闻风丧胆,令日军头疼不止却无之奈何。很多人将他们视为英雄,可这支队伍的指挥官却觉得,真正的抗战英雄,是那些千千万万毅然踏上抗日战场抛头颅,洒热血,最终战死沙场的无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