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66800000048

第48章 铿锵的挽歌

村手艺人生存状态素描之六:石匠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大的农村,谷仍是用石磙碾下来的,米是用石碓舂出来的,面粉是用石磨磨出来的。石磙、石碾、石磨、石碓……不知道出现于何时,但可以想象,它们陪伴人类走过了十分漫长的岁月。

石磙是用来脱粒的。稻谷、麦子、豌豆、胡豆等等作物,就是靠石磙的碾压,籽实才能从禾杆上掉下来,成为粮食。石磙有两种:一种是布条磙,大约两尺长,一头稍粗一头稍细、中间钻有圆孔。另一种是组合磙,由三个厚约五六寸的石饼组合起来,中间亦有圆孔,用木棍穿连起来。

打谷是石磙最主要的用途。一般是这样:人们将从田间背回来的稻子均匀地铺开在稻场(院坝,鄂西一带称作稻场)上,晒到太阳偏西,禾杆枯焦,这时就把牛牵出来,把石磙套上去,让石磙从里到外一圈圈碾压。

石磙在碾压时,相互碰撞,发出砰隆砰隆的声音,稻场上也立刻飘出一种裹着青草味的谷香。石磙碾压一遍。大人们便用杨杈(一种“人”字形的木质工具)把碾压过的稻草翻过来,这时稻场上已落了厚厚一层谷了。

打场一般都在太阳下山之后,往往会持续到夜间。这时月亮升了起来,照着拉着石磙的牛和翻动着稻草的人们。这时候,人和牛以及影子活跃在山村的院坝上,组成一幅充满喜悦和恬静的山村丰收图。而我们,常常会在石磙转过去的时候,大胆而恣意在稻草上追逐、打滚、蹦跳,挥洒着山娃子们快活无拘的野性。

石磨,有大磨和小磨(手磨)两种。大磨与北方的磨略有不同。北方的大磨,磨盘上是一个石磙,利用石磙在磨盘上碾压,而把要磨的东西碾碎;南方的大磨,是两块磨盘,磨盘的一面有密集的磨齿。两块磨盘扣在一起,上面一块中间有一圆孔(俗称磨眼an),粮食从此进入磨中。磨盘的两个方向上装有木桩(磨手),以便和动力联结(马、牛和大磨联结的那些的工具叫做“套”,人一般用扁担、或一种专门磨杠。这算是大磨的附属设施吧)。大磨一般用来磨小麦、玉米,以马、牛或人拉动上面的磨盘。大磨的直径一般在两尺左右,因为要有马、牛或人转动的空间,因而一般摆在专门的房里。这间房被称为磨房。

大磨一般是大户人家的,一般是需要较多的麦面和苞谷面的时候(如过节,过事)。一般农家,只有手磨,必不可少。

推大磨,需要赶磨。所谓赶磨,就是驱赶拉磨的牛、马,或者为它们驱赶那些死皮赖脸追逐着它们的蚊子。赶磨者一般由小孩子来充当,他们手中拿着一匹捶软的棕叶,在牛和马的身后亦步亦趋,时不时往牛和马的屁股后面挥一下。

磨面时一般是一边磨,一边筛。马蹄得得几声响,磨一转动,一股新麦的香味顿时弥漫起来,雪白的面粉像雪一样一片片贴着磨盘落到干净的磨板上,眨眼间整个磨盘下面就出现一道雪白的线,再推几转,面粉一点点增多,慢慢地变成那种像落满了积雪的山峰。这时,头上包着毛巾的母亲或者姐姐就会用撮瓢把面粉撮起来,端到摆在磨房角落里的一只大腰盆前面,倒在事先准备好的络筛里。她们摇动络筛,精细的粉末便落入盆底。

我就赶过许多次磨。现在想起来,它似乎蕴含了某种特定的意味。

小磨的用途更广泛,除了磨苞谷、小麦,还用来“推浆”:譬如磨黄豆打豆腐、磨玉米浆做浆粑粑,磨玉米浆熬糖,梭(剥)谷壳、荞麦壳等等。

小磨的体积小,也是上下两块磨盘,它放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架上,人站在一边,用磨抓子(一种“丁”字形的木质工具,它一头放在磨手子里,另一头被推磨者抓在手里)推动磨盘。一边有人坐着,往磨眼里添加要磨的东西(喂磨)。

推手磨需要一定的体力。想一想,我大约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能推手磨了。我记得母亲不断地要我歇一会儿,歇一会儿。而我,当时却以自己能推动手磨为骄傲。或许我在显示我的劳力不错。

印象最深的是舂米。大约是过年前吧。姐姐们把谷子用手磨“梭”(将谷壳剥离)了,就大袋小袋的背着去舂。碓是这么一个东西:一个碗形的碓窝埋在地面以下,一根木梁上绑上一个石柱(俗称碓脑壳),木梁下面有一个支点,人站在碓窝的另一端,踏动木梁,让碓脑壳翘起,落下,翘起,落下……把米舂“熟”(从手磨里梭出来的米粒,表面不白,不易煮。经过碓舂之后,米变得雪白,透亮)。

可能是要过年的缘故吧,我们去舂米的时候,那里等候了很多人。她们(一般是妇女和小孩)在那里说笑。自然就开始了一种劳动的协作。不管是谁的米,都会帮忙踏动木梁。看起来,碓脑壳像一只啄米的鸡……

石器是人类开始时最主要的工具,考古学家从石斧的刃口上判别人类生存的时代。它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换一句话说,人类的进步进化,是从利用石器开始的。

直到从石头里面炼出铜、炼出铁,人类才开始进入另一个时代,有了另一种文明。从而,以用从石头中提炼出来的铁器,开始了对石头的雕琢,和土地的征服,开始让人类的生活变得轻松和精致起来……

石器伴随人类行走了几千年上万年,作为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的石器现在却越来越稀少。而以制作石器为生的石匠也已几近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我五月份回到老家,终于打听到村里还有一个石匠。于是租了一辆摩的去了。

当然,在此之前,我曾经搜寻过那些我熟稔的石碓、石碾、石磨等等,可是已不能如愿。现在保存得比较完好的是人们甩在屋前屋后的手磨。而石碓和碾槽、碾盘已难觅踪迹了。

乡村石匠主要就是打制石磨、石碾、石碓、石磙。脱粒机、打米机、粉碎机、干湿磨的出现和普及,石磙、石磨、石碓、石碾已不再为人所用,因此,在我去找石匠的时候,心里想着,他,可能是末代石匠了,或者说是最后的石匠了。

他叫郑光华,我问他现在还打石头吗?他说打。我问打什么,他说主要是打碑,有时候,也给人家打一打建房的水脚石。

打碑,已经是石匠最主要的业务了。这是不是石匠最后的挽歌,是一种无奈的谢幕?

郑光华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学石匠的。那时他14岁,他学石匠的动机很简单,“天干饿不死手艺人”。因为他们一家五兄弟,家大口阔,生活很困难。他想吃饱饭。

相比其他的手艺人,石匠是比较辛苦的。因为他们的作业点常在野外,同种田种地一样,要受风霜雨雪之苦,而且,还需要足够的劳力和悟性。所以,一般的人,不愿意学石匠。

但郑光华却铁了心要学。他想石匠这门手艺,虽然辛苦,但毕竟比种田的收入高,还且也不会失业。于是,他装了“盒”(一种长约两尺宽一尺的长方形木盘,用以放置礼品,礼品一般以烟、酒、糖、面条、猪腿、鸡蛋等,广泛用于拜师、谢师、求亲等),在盒里放了一套衣裳。

首先就是学劈石头。因为石匠要打制器具,首先要有材料,这跟别的艺人也不一样。别的艺人,材料都是东家自备的,而石匠要自己去取料。因为,只有石匠才能辨认哪种石头可以打门槛,哪样的石头能打磨。这是一方石山,上面长满了荆棘。他们先要把荆棘除掉,然后仔细地辨认石头,是青石,还是老娃石、掉灰石、响班琴(这些都是石匠称呼的石头名称,不知它们究竟是怎样的石头),如果正是他们需要的那种石头,就开始取料。

口诀是这样:“掏三钻,打穴眼(an)”。即,先用钻子打眼,约一尺远一个,把眼打好后,把铁锲子打进去,然后用力敲打铁锲子,让铁锲子把石头“胀”开。

取石头,行话叫做“发青山”。如果是建房取大门料,还要先看看日期,择吉日。

和所有手工艺人一样,石匠带徒,一开始师傅不会教你做什么东西,而是熟悉规矩,干杂活,等干到一定程度了,才让你摸家伙,教你使用工具。

石匠的工具主要有:墨斗、曲尺、五尺、龙骨(装置钻头的套子)、锤子、钢钎、扁钻、小钎子。

墨斗是一种丈量工具,由一个墨盒和一个小转轮组成。墨盒里面装有棉花之类的填充物,让墨汁浸透,转轮上绕着很长的线,线从墨斗中拉出,自然就粘了墨汁在上面。这样,要取材料或将材料取直时,就弹线。将两点固定,把线绷起,然后弹下来,一条又直又细的墨线就落在石头上了。因为石头有时候是黑色的,因此,石匠的墨斗,常常用红色的印油。

曲尺和五尺也是丈量工具,它们更多地用于打制器物的时候,上面有精准的刻度。曲尺的作用是量角,要把方形的器物打周正,必须保证角是直角。而五尺是石匠用得最多的计量工具。相传是祖师爷鲁班所传。传说它可以避邪。走夜路,只要带上五尺,火焰很高,神鬼也要避让。

石匠最多的工具是钻头和铁锲子。它们有很多型号,打制不同的器物或在不同的时间里选用。而小钎子就是雕刀,主要用于在石上雕刻。

石匠的工具并不复杂,但用起来却很费力,因为它的对象是笨重而坚硬的石头。所以,没有摸过钻子的人,一开始,钻子上去是钻不动石头的(他们的说法叫“不巴”),只有将钻子的角度,锤子的力度协调合适以后,钻子才可以按人的意志工作。

郑光华学取石料,学了一阵。很辛苦。可是,为了学到真艺,晚上,他不休息,给师傅家里推磨。师傅觉得他能吃苦,爱钻研,教得很认真了。

开始叫他打门墩(放置于石门槛两头,用于固定门槛和大门枢纽的物件),郑光华好像懂了,抄起家伙打起来。师傅也没怎么管。打好一看,完了,打的“顺风”(门墩像鞋一样,左右各一,开口不同。“顺风”就是没分左右)。师傅气得挝了他两耳光。

石匠的手抽在人的脸上,可想力量是不会小的。郑学华两眼直冒金星,想哭。可是怪谁呢。怪自己呀。自己怎么就不知道门墩是一左一右呢?

这回算是吸取教训了。

石匠除了打磨、石磙、碾子、门槛以外,还有一项业务是钻磨(当地上也称为“蚕磨”),

为什么要钻?一是石磨用过一段时间以后,磨齿龉了,石匠要通过钻、剔等方法,将磨齿打锐利。二是新磨不合适,上面的磨盘与下面的磨盘不能咬合,不能推东西,或者东西推不烂,或者推起来特重。这都要请石匠来钻磨了。

这是在东家家里进行的。一般而言,东家要为石匠准备丰盛的饭食。所以这是石匠最轻松最喜欢的事情。在缺粮吃的时候,有人供吃喝,有工钱,而且又不需要抡大锤。这就很不错了。

因此,石匠很在意别人对于钻磨技艺的评价。因为当时一个村子里有好几个石匠。只有磨钻得好,才有人找你干。而有时候即使用心也难免出问题。这时,石匠不会承认自己有问题,而会说石头有问题,或者说钻磨那天,有什么高人搞“板眼儿”等等。

搞什么板眼?如果推不出面来,石匠就会说,这磨被别人封了口。

其实,这是钻磨有窍门。有口诀:“一指黑,二指白。”什么意思?是说磨沿的宽度(这当然是指内沿),磨沿两指宽时,磨出来的东西就白,磨沿只有一指宽,磨出来的东西就是黑的。其实道理很简单,磨沿宽,东西放在里面碾压的时候就长,才会细,就白了;窄了,东西碾不碎就落出来,所以黑。

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磨推不出面来呢?一是磨沿不能太宽,二是赶齿的走向与弧度。磨齿,不管大磨还是小磨,都是八方齿,大磨一方齿是13~15根,小磨一方是7~9根。大磨有两根赶齿,在磨里被碾压的东西,出得快还是慢,与赶齿有很大关系。如果赶齿的走向不对,东西就不能顺利地出来。

当然,决定磨好不好推还有一些因素,如磨齿的深度、锐度、走向等等。

钻磨是石匠最简单的业务。以此观之,石匠大概也不那么容易当吧。

钢磨(干湿磨、磨面机)普及后,农家用不着再请石匠打石磨、钻磨了。人们不再记得起来石匠了。只有在吃馒头、吃大米饭的时候,才会说起石磨:哎,机械推的面到底没有石磨磨出来的好吃;米也没有石碓舂出来的米香……

那么,郑光华,这个想一辈子吃石头饭,在大山里锤炼出了一身侍弄石头的绝计的石匠,现在还能做什么呢?

打碑!

农村立碑(墓碑)的风俗勃兴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原因是农村因为实现生产责任制,得到休养生息的农民们手里有了一些余钱,也应该是“仓廪实而知礼节”吧。

墓碑的材料是石头。因而,石匠有了用武之地,石匠也就保留了下来。要不然,我现在也很难找到郑光华了。

郑光华的房前屋后都摆有一些石料,都是打墓碑用的。他的作业方式是这样。哪家要打碑,就先到他这里来预订。然后他就去取石料,请车运到家里,在房子外面搭个棚子,作为他作业的地方。打碑一般要打七块石头,大约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最难得打的是碑面子。它是墓碑的主体部分。首先,要用钻头把表面钻平,然后磨光。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几个人配合。程序是先把碑面摆到一个牢实的木架上,然后用夹棍夹住一大块砂石,几个人抬着大砂石,在碑面来回晃动,一边有人往上浇水。开始用糙石,然后再用细石,直到把碑面磨得光滑如镜。一般地,磨这么一块碑面,需要六个工。

现在,因为有了球磨机,磨碑面就变得简单一些了。

碑面磨好,就能往上面刻字、雕花了。

这时石匠会告诉东家,要刻碑了。但石匠不会急急忙忙刻起来,他要将情况告诉东家。因为有规矩:这时候东家要给石匠封喜钱。

喜钱就是一段“红”(红布、红绸之类)搭在碑面上,或者是一个揩汗的毛巾。

收了喜钱,石匠就会把罩在碑面的东西揭开,请先生在上面写字。写字的先生,可以由东家请,也可以由石匠代请。

先生把碑文写好了。石匠就开始刻了。

郑光华说,刻字是打碑最难的。要靠手里的力度来控制字的轮廓和锋芒。用力要均匀。尤其是不能刻错。一笔错了,又要重新磨掉,再从头来。

还有一个难题是要雕画,就是在上面雕龙刻凤。这不能请人来画。谁会画呢?只有自己学画。郑光华说,为了学这个,他费了不少工夫。

碑打好了,还要立碑。东家会挑选一个日子,把几块碑石都运到事先选好的地点(一般为墓地)立起来。这时石匠就会说几句吉祥的话:“此墓此墓,听我嘱咐,天长地久,地久天长,子孙万代,步步高升,万代发祥。”

这才算把一座碑打好了。多少工钱?八百块钱。

打一座墓碑,三十天左右,八百块钱,每天只有二十多块钱。郑光华说,这是他家庭的主要收入。他一年下来,大约可以打八到九座碑,可收入六千多块钱。

郑光华今年43岁。已经从艺近三十年,是个老石匠了。我问他现在有没有人跟他学艺,他说没有。因为这个事蛮苦,年轻人都吃不了这个苦,而且在外面打工,比这强。

我拿起一把钻子仔细端详,似乎看见了原始人在莽莽森林中奔突,拾起石块向前面的一只香獐掷过去,看到他们为了切割香獐的大腿,迷茫地寻找着锋利的石块,用一个石块去打击另一个石块……

当然也会想起打谷场上的嬉闹、舂米时的欢笑、以及那响彻在春夜里手磨的声音……

似乎一眨眼间的事情,从人类用石头去获取野兽野果到石器终于退出工具的行列。

想一想,一种伴随我们走过几千年的东西,就这么没了吗?真的很难让人相信!

2007年8月

同类推荐
  • 子在川上曰

    子在川上曰

    本书是当代著名作家梁平关于丝绸之路的散文精选。跟随梁平的笔端,我们沿长江、嘉陵江溯流而上,一路奔跑、沉潜、翱翔,同他的爱与恨,他的愤怒与期冀、疼痛与愉悦同频共振。重庆,这是生养梁平之地,更是造就梁平之地。在他轻灵如诗的文字中,我们仿佛得见他锥心泣血的笔墨、响遏行云的呼号、掷地有声的追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他关乎大悲喜和大彻悟的哲学问道,是他寻求死之尊严与生之庄重的心灵追索,答案不言自明。
  • 不被公开系列(套装共3册)

    不被公开系列(套装共3册)

    收录大量第一手资料,再现六十年世界谍战风云,告诉你真正的詹姆斯?邦德是如何练成的。公开鲜为人知的组织秘密。套装包含:《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黑手党》。
  • 在日本,我忍不住又笑了

    在日本,我忍不住又笑了

    本书是著名旅日工程师、作家萨苏在2011年的最新力作。作者用中国人独有的乐天情怀和京味调侃,爆料自己初到日本的各种笑话,与妻子上演的国际文化“冷幽默”,以及自己经历过的各种趣事。用真实细腻的笔触,描述草根的动人生活情境,让日本再也没有隐私,展现日本从未有过的阳光面。
  • 墨潭随想

    墨潭随想

    康泽宇的散文、诗歌、随笔里记录他感悟的文字,仿佛有了青春时光的答案。让人看了欣喜,也让人赞许,同时也被他的文思与激情所感染。很多文学大家都说,从他的文字中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人感觉到“后生可畏”。
  • 寻觅中华

    寻觅中华

    《寻觅中华》一书,系统的表述了余秋雨先生从灾难时期开始一步步寻觅出来的中华文化史。除了一篇文章之外,其他所有的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全书230千字。一路上写的书已经不少。由于读的人多,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盗版狂潮。作者的书在国内的盗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前些年应邀去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演讲,馆方非常热情地把他们收藏的作者的中文版著作一本本推出来向听众展示。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那时刚好我爱你

    那时刚好我爱你

    燕恨晚回国第一个见到的人就是郇释言,他逼她回来只是一场复仇的开始。他恨她,她却爱他,爱惨了他。她明知他要报复她,可是她心甘情愿接受这一切。即使他残了腿,可他依旧是她心中的信仰。她不知道的是,她爱的人,刚好也爱着她……
  • 火影之强化辅助系统

    火影之强化辅助系统

    少女获得意外来到火影,闪避不行强化反射神经、攻速不行强化手臂、速度不行强化腿部,万物都可以强化。脚踩大蛇丸、药师兜、踏着宇智波带土和宇智波斑,一路向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脉脉水中月

    脉脉水中月

    一个被接引到异世的丧夫新娘,变成了一夜间恢复神智的相府小姐,她努力让自己生活的更好,却接连不断的受到各种打击,骚扰,和恐吓。她祈求的安定渐渐演变成逃荒,四处寻求庇护。她本家大业大势大,最后却险些一无所有。她本顺风顺水,却莫名奇妙的遭遇各种危机。还好她乐观过头,自信心暴强,才不至于被打击死。请大家关注,同样乐观过头坚持不懈的莫小庄处女作《脉脉水中月》
  • 最经典的管理思想

    最经典的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的发展是和生产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联系的。时代的发展决定了管理思想的变化。尽管理论形式千差万别。但是研究的主题仍有着共同的特点:即管理学是研究管理与被管理之间关系以求最优化实现其目标的科学。管理涵盖着人、思想、观念、行为、方法和方式。本书系统梳理了管理思想的100年脉络,即从最早的“科学管理思想”谈到当前的“企业流程再造”并涉及不同时期的数十位管理学大师。
  • 朱自清散文

    朱自清散文

    《朱自清散文》为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散文精选集,本书稿所收入的篇目大多广为流传,包括历来都被作为白话美文典范收入各类语文教材的一些篇目,例如《春》《背影》《荷塘月色》等。朱自清在语言运用上颇下功夫,朴实中见其生动,再加上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常常信手拈来,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富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本书共分四辑:揽胜记游的“屐痕处处”、抒情忆人的“荷塘月色”、感悟觉世的“雅俗共赏”、指摘时弊的“生命的价格”。除了朱自清为读者熟知的一些写景抒情或回忆故人的名篇外,还收入了朱自清相对不太为人所知的一些关注社会生活、针砭时弊、富有哲理的篇目,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位散文大家、民主战士的风骨。
  • 前夫是总裁啊

    前夫是总裁啊

    爱情可遇而不可求。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内心的震撼,灵魂的共鸣。从某一个点,某一个时候,某一句话,突然就看见了一个人的内心,看见了灵魂。不需要言语的沟通,眼神搭建的桥梁让彼此思想得以交流,情感得以互相了解。爱情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这让人欲罢不能,沉醉其中,同时,像是献出了自己的灵魂,为了自保,又不断抗拒~
  • 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研究:对资产证券化方式的思考

    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研究:对资产证券化方式的思考

    本书正是基于上述现实焦点问题来研究资产证券化与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问题,希冀对证券化方式下具有典型意义的风险事实做出合理解释,结合对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阶段性特征及其成因的解析,为实现我国房地产金融层次提升与风险规避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全书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勾勒出研究框架:一是证券化条件下房地产金融风险生成机制有什么新变化,二是在中国特殊国情下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生成机制是怎样的。旨在从一般情况与特殊国情两个层面来考察资产证券化手段是否为化解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良方。研究的重点在我国,研究的中心是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生成机制。
  • EXO鬼忆谜说

    EXO鬼忆谜说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只是渺小的生物或许下一秒即将是终结所有的灾难、不幸、甚至灭世......都会来临...你会站在谁的那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