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286200000009

第9章 传统手工技艺

Ⅷ-1贺兰砚制作技艺

项目名称:贺兰砚制作技艺

入选名录:第三批国家级名录、第二批宁夏区级名录、拓展首批银川市级名录

流传地域:银川市

贺兰砚是宁夏五宝之一,因其砚石产自银川市区以西40公里处的贺兰山滚钟口而得名。早在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编撰的《宁夏府志》地理山川部中就有记载:“笔架山,在贺兰山小滚钟口,三峰矗立,宛如笔架,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贺兰石自清朝乾隆年间被发现后,一直开采至今。

贺兰石在13亿年前就已形成,主要成分为黏土和海绿藻,另有微量褐铁、锰石英等,在古贺兰海中沉淀形成,后经贺兰山造山运动而推出。其结构细密均匀,质地细腻,刚柔相济,有豆绿、深紫两色相互交错叠加、相互衬托辉映,中间还镶有石眼、玉带、朱砂带、云纹、眉子、银线、石眼、绿豆点等,自然纹理妙趣天成,形成各种象形图案。石质硬度为3度,是一种很好的砚材,用它制成的砚台,色彩对比清晰明快,古雅莹润,端庄秀丽,叩之有金玉之声,呵气可以生水,具有发墨快、墨汁细、不损笔毫等特点,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因贺兰砚石材天然两色,有别于端、歙、洮等砚,故历来制砚艺人都非常注重运用两种颜色,即“俏彩”雕刻图案。

1963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同志视察宁夏时给贺兰砚以很高的评价:“色如端砚微深紫,纹似金星细如肌,配在文房成四宝,磨而不嶙性相宜。”数百年来,凡到过宁夏的人莫不以能得到一方贺兰砚或贺兰石雕艺术品为乐事。

在贺兰砚雕刻历史上石雕艺人辈出。到了清光绪年间,当时任宁夏知府的湖南人谢威凤擅长书法绘画,对笔墨纸砚很是喜爱。当时随谢知府当兵来宁夏的湖北人张云亭心灵手巧,擅雕刻,会制砚,后落户银川,娶了年轻丧夫的闫吴氏为妻,闫家遗孤闫万庆、闫万年兄弟俩幼年随母进入张家跟随继父学习制砚,二人成年后,由于砚台刻得好,在古城银川有一定名气,也制作出不少代表时代风格的好作品,为后人发展贺兰砚雕刻艺术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后张云亭、闫万年相继去世,闫万庆继续从事制砚行业,闫万庆生有三子,分别是闫子江、闫子洋、闫子海,建国前,享誉银川的“闫家砚”

都出自闫氏父子之手,其中闫子江的技艺最为精湛。新中国成立后,闫氏三兄弟继续从事制砚工作。

1960年至1963年间,闫子江、闫子洋受宁夏政府委派,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宁夏厅的建设工作,在此期间创作了大型浮雕挂屏毛主席手书诗词《清平乐·六盘山》、人物浮雕《红军长征过六盘》、山水插屏《塞上江南》等许多各具特色的工艺品。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贺兰石刻厂多次合并,期间闫子江所带的三位徒弟:陈梅荣、施克俭、闫森林都能独立设计制作贺兰砚,成为第一批工艺美术师,后期又增加了闫淑英、杨武、樊庆云、张凤灵、马继红等徒工。此外,闫子洋所带徒弟石飚、王文华、王屹也陆续成为工艺美术师,至此,贺兰砚制作技艺传承到第四代,也由此形成了以闫氏家传为主的传承群体。

多年来,贺兰砚参加过全国各种工艺美术展、旅游产品展,获得了许多荣誉,取得了一定成绩。闫子江于1979年当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1984年出版的《当代的中国工艺美术》一书中其作为全国82位有特殊贡献的工艺美术家被作了专题介绍。2007年闫森林、陈美荣、施克俭被评为自治区一级工艺美术大师;陈梅荣的九龙砚享誉京城,远播海外;闫森林、施克俭的传统题材《葫芦砚》《秋韵》等作品在区内外多次获奖。由于以上传承群体多年不懈的努力最终形成了宁夏贺兰砚品牌形象。

凭借古老的传承历史和优秀精湛的技艺,贺兰砚制作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贺兰砚制作技艺进入银川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9年进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Ⅷ-2二毛皮制作技艺

项目名称:二毛皮制作技艺

入选名录:第二批宁夏区级名录、首批银川市级名录

流传地域:银川市永宁县、西夏区

二毛皮是宁夏五宝之白宝,历史悠久。据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宁夏黄河两岸被屯垦。随着秦渠、汉延渠的兴修,地近荒漠的宁夏,变得谷稼殷实,牛羊塞道。

《宁夏农业地理》在唐时将此地称为塞上江南。一千年前,宁夏地区养羊业发达。清朝乾隆年间,二毛皮裘皮闻名,《宁夏府志》中有“布衣褐,冬羊裘”的记载。二毛皮出现在宁夏已有数百年。明末、民国初,外商在银川市和贺兰县的洪广地区,开设作坊和店铺专营皮毛。

当时白羊多在贺兰山东麓平坦的草滩被放牧,皮货商在皮板上加盖滩羊公章,以此区别白羊,并在全国推销。随着商贸的发展,滩羊之名逐步取代白羊。

滩羊是长期在水草丰盛的宁夏地区培育而成。肉不膻不腥,味鲜可口,畅销河北、大连、四川、合肥、福建、上海和山东等,远销德国、加拿大和阿拉伯。滩羊皮尤以银川和贺兰山一带产的二毛皮着称。滩羊羔出生30天左右,取皮精加工称二毛皮,这种皮子称胎皮,毛发短、皮厚,不掉浮毛,质地坚韧、轻便。二毛皮穗色泽晶莹,毛质弯曲柔软,如起伏的波浪,有“九道弯”之赞。将皮板倒提,自然下垂,如涟漪荡漾;若要轻抖,仿佛梨花纷飞,感觉轻盈。民间将二毛皮毛花分为串字花、软大花等,人们多喜爱串字花,现今则视软大花为贵。制成的成品有男女裘皮冬装、两用马甲、坎肩等30余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地方特色和回族特色。其中二毛皮皮衣等,穿着舒适,保暖性佳;用其制作高档服饰的镶边,色调明快、别致。二毛皮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易受潮、发霉、生虫。在穿戴二毛皮衣物时,要避免接触油污、酸性和碱性等物质。二毛皮服装贮藏前应通风,然后用宽肩衣架挂起,无需放防虫剂。

二毛皮制作技艺属民间手工技艺,银川市永宁县和西夏区均已将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毛皮制作工序有30多道,原料以滩羊皮为主,辅以纯碱、兰矾、硫酸、元明粉、氯化钠、盐、脱脂剂、漂白粉等材料进行深加工。需经过选皮、购皮寅打灰整皮寅抓毛清皮寅下池泡皮(洗血)5遍寅洗皮(脱柔、脱脂)寅清水洗(浸泡一天一夜)寅上机取油、取肉寅再泡洗、脱水(需一天一夜)寅熟皮寅干铲、晾晒、再喷水、回软寅再干铲寅清酸、晾晒寅回软(干铲)寅定型(手工绷展)寅去潮寅护理毛皮寅裁制、制半成品寅铺平、缝合寅加工面子寅制成成品等工艺流程。过去土办法熟皮需20~30天,时间长短由天气的气温高低决定。

二毛皮制品不断在区内外的各类展览会展出,产品相继被加拿大、德国、法国及中国东北、东南沿海等客商购买。宁夏电视台、宁夏教育台、《新消息报》《银川晚报》等媒体以《文化履痕·发现之旅·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三十一》《宁夏二毛皮那白玉一般的轻裘》等为主题进行报道。2010年10月,西夏区二毛皮传承人丁永俊参加由国家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非遗博览会,其作品荣获国家级二毛皮制作技艺金奖、优秀产品奖,个人荣获传承人展示纪念奖,组织单位荣获优秀组织奖。

如今,二毛皮已不仅是普通群众御寒防冷的衣物,随着市场的开发、旅游业的发达和二毛皮工艺的提高,它已被更广泛的人群所认可,并经常作为对外交流和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风靡国内外。

鉴于此,二毛皮制作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和银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Ⅷ-3羊羔酒制作技艺

项目名称:羊羔酒制作技艺

入选名录:第二批宁夏区级名录、首批银川市级名录

流传地域:灵武市

羊羔酒生产历史长达千年,有关资料可以追溯到唐代。宁夏羊羔酒以宁夏灵武特有的地产羊羔肉(宁夏二毛裘皮的伴生产物)、宁夏枸杞、灵武长红枣等为原料精酿而成,呈琥珀色,入口香甜、微辣,无羊膻味,药用价值很高,作为药酒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雍正皇帝的御批“在宁夏出一种羊羔酒,当年有人进过,今有二十年停其不进了,朕甚爱饮他,寻些送来,不必多进,不足用时再发旨意,不要过百瓶,特密谕”,证明此酒曾是皇家的御用贡酒。

羊羔酒是将羊羔肉与红枣、枸杞等原料经预处理后与糯米饭混合,采用麦曲糖化人工控制天然发酵的方法酿制而成,酒精度在28毅耀35毅之间。该酒的酿制技艺要求非常严格,主要括酒酿的制作、开耙、榨酒、灌坛后酵、勾兑、煎酒、灌坛陈酿等过程。

据《灵武文史资料》第三辑记载,1874年之前唐家唐谦、唐酿二位祖先就已生产该酒。当时产的羊羔酒选料讲究,配料纯正,清澈明亮,果香四溢,没有一点羊的膻味。1911年,清政府镇压革命党,在灵州大开杀戒,唐家作坊被毁,唐家制酒业日渐衰落。后又逢战乱和取消私有制经济及十年浩劫等,致使羊羔酒在市面上销声匿迹。

唐家制酒秘方,遵循传男不传女的祖制传于唐谦重孙唐世俊。1999耀2003年,唐世俊根据家传秘方及父亲的指点,恢复了羊羔酒的酿制工艺。唐家酿造的羊羔酒,特点是清亮透明,色如琥珀,具有健脾益肾、养肝明目、滋阴壮阳之功效。常饮此酒者,面色红润、声如洪钟。该产品承袭古老的酿酒遗方,采用当地盛产的羊羔肉、优质小麦、大麦、豌豆制曲,糯米、枸杞、灵武长红枣等为配料,酿造工艺既继承前人的传统,又结合现代科技大胆创新。清蒸混入,控温发酵,中止主酵,成熟榨酒,窖藏老熟,精心勾兑,罐装而成。独特科学的酿造工艺和原料,决定了羊羔酒的独特风格。

该酒还富含钙、锌、铜、硒等微量元素以及多种维生素、氨基酸等人体所需营养成分。将羊羔肉的美味与枸杞、红枣的药用价值及果香融合给成品带来肉与果香交替的舒适口感,风味独特。

羊羔酒作为中国现存唯一有皇帝御批真迹的贡酒,其明显的原真性为研究我国古代酿酒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古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社会生产、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的活化石。羊羔酒制作技艺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其技艺却代代相传,显示了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羊羔酒的酿造技术工序繁多、操作细致、产品精美,尤其是酒体的醇厚绵长,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老百姓平和的心态和追求细腻、委婉、华丽的审美情趣;宁夏地区原住居民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物产酿酒,不仅丰富了地方的酒文化,更凸显了中华民族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羊羔酿酒酒技艺配方独特,经宁夏食品质量检测一站、宁夏食品质量检测二站及宁夏疾病控制中心检测验证宁夏羊羔酒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印证了李时珍《本草纲目》卷25“羊羔酒,大补元气,健脾胃,益腰肾”的论述,其保健功能及营养价值非常明显。

Ⅷ-4回族民间乐器——马氏口弦制作技艺

项目名称:回族民间乐器——马氏口弦制作技艺

入选名录:第二批宁夏区级名录、拓展首批银川市级名录

流传地域:灵武市

口弦,俗称“口衔子”,是一种以吹奏并伴以即兴表演的回族民间乐器。主要流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海原、固原、银川一带的回族妇女中间。她们往往用弹口弦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时妇女之间用口弦相互对弹,既像是对歌,又像是谈心。口弦可以表达多种感情:欢快、悲痛、抒情等等。对不懂口弦的人来讲,听演奏时可能无动于衷,但听惯了口弦演奏的人,会随着口弦演奏不同的乐曲流露出不同的表情。

口弦有铁制和竹制两种。马氏口弦是竹口弦,由第一代传承人马德海从甘肃学习而来,至第二代马金贵老人时,他根据竹子的性能,逐渐完善口弦的制作工艺,在发展中慢慢形成了属于马氏家族特有的风格。老艺人马金贵的儿子马义珍20岁开始学习弹奏、制作口弦。马义珍制作口弦的兴趣主要来自父亲,父亲多年来制作的口弦广为乡里乡亲的人们所喜爱。父亲去世后,马义珍子承父业,刻苦钻研,熟练掌握了制作口弦的技艺。学习至今,马义珍弹奏方面的技巧已然成熟,制作工艺方面也日臻完美,并且在制作过程中注重了装饰性和灵巧性。通过多年学习弹奏、制作口弦,马义珍的技艺得到显着提高,先后为村民及口弦爱好者制作口弦5000余只。同时他将平时弹奏的口弦曲目加以整理,现已有20余首。为了弘扬这一技艺,他潜心口弦设计制作,先后制作了彩弦、雕弦等式样。

马氏口弦看起来简单,但制作时颇讲究工艺。一般好的口弦,首先要选择老竹子(因为长老的竹子不容易变形),将竹板截成长12.5厘米,宽一端1.7厘米,窄一端0.8厘米的板材后,放到油锅里炸一下,晾凉,然后拿出来用刀将竹板削成从厚4毫米到薄1.5毫米的片,再画出两条一头宽1厘米,另一头越细越好的画沟线。在画出的线内将竹皮内多余的材质去除掉(只剩竹皮),先用粗砂纸将竹片内侧大致打光,然后用细砂纸抛光,在厚薄分界处的正中间分别打两个眼(以能够穿过结实的绳为准),在打眼处拴上结实的线绳,同时可配上五颜六色的珠子、丝穗。这样做出的口弦,锃亮光滑,结实耐用,不易破裂;从效果上看,音量适中,清脆柔和。制作完成的口弦,弦身一般都是三寸长,一头小,弹奏时左手捏住弦尖,将舌簧的一端轻轻含入双唇间,右手中指和拇指挽住另一端丝穗子,均匀地扯动,使口弦簧产生一种“咕咕咚、咕咕咚”的具有特殊魅力的声音。人们用这种简单小巧的乐器,传情达意、弹唱歌谣,丰富文化生活。

Ⅷ-5回族清真寺与民居建筑技艺

项目名称:回族清真寺与民居建筑技艺

入选名录:首批银川市级名录

流传地域:银川市

早期的回族清真寺多圆顶型,即阿拉伯式。明代以后的回族清真寺多是以木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宫殿式的建筑,布局为四合院式。西夏区兴泾镇的回族清真寺有黄花村寺、三村北大寺、三村中寺等,又称“礼拜寺”。

它们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区,体现了回族人“围寺而居”的特点。

有的还被赋予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秩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院落都有自己独立的功能要求,而又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这类完整的建筑布局,循序渐进的院落,使清真寺显得深邃;建筑物的井然有序,突出了清真寺的严肃整齐和丰富性;整个艺术形体的重重叠落,又加强了主要建筑高大雄伟的姿态和巍峨气势。清真寺还有具浓厚生活情趣的庭园,反映出中国穆斯林不避世厌俗、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回族清真寺一般可以分为宫院型,即四周围墙、走廊;或者圆顶型,即屋顶为圆拱形两大类,都以庄严、神圣、肃穆和幽静为总的审美特点。回族清真寺均由礼拜大殿、讲经堂、宣礼楼、学房和沐浴室几部分组成,礼拜大殿为其主体建筑。回族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开展宗教活动的场所,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兴泾镇的回族民居建筑均为土木结构的瓦房,间数多少、质量优劣,根据各家人口与经济有所差异。这些民居蕴涵了回族民居文化现象上的一些禁忌和礼仪,为我们揭示了回族精神世界的底蕴。回族建房是绝对不看阴阳、风水的,他们至多选择民居的朝向:如喜好坐北朝南、背阴朝阳,喜好平坦。回族民居内部的布局分配体现“以西为贵”,西房通常为老年人居住,西墙是老年人在家礼拜时面对的地方。当老年人做礼拜的时候,忌旁人从正在礼拜的老人前面走过。回族民居庭院布局呈封闭式、内向性,善于利用层数和层高的差别、围墙的安排、柱廊的配置、檐部的搭接连续等处理手法,使各部位的建筑空间既连接又延伸,相互渗透、呼应,互为补充。庭院空间具有围而不死、封而不闭的特点。现在多以正房为基本住房,左右两边增设厨房、围墙。正房三间,长3.6丈,宽(深)1.2丈。正中间前方设5尺空地,称做院窝,左右两房称做耳房,用围墙相连。正房、厨房、围墙组成合院天井,各户居住相对独立。耳房(厢房)多为厨房,正厅(堂)中为客厅,这是较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农村回族的牛羊厩、厕所都盖在大门外或后院,人畜分开,不与人同在一院。门前房后扫除得干干净净,锅瓢碗盏擦洗得一尘不染,居室处所收拾得整齐有序。

回族清真寺与民居建筑艺术是流传在兴泾镇地区的回族民间技术,传承人多为回族青壮年男性,它是回族大众劳动生产、家庭生活的积淀。代表性传承人马志亮从事建筑技艺30多年,先后建成四座清真寺,西干村北大寺是他回族建筑艺术的代表。

Ⅷ-6回族面花制作技艺

项目名称:回族面花制作技艺

入选名录:第二批银川市级名录

流传地域:银川市

回族的面花艺术,以其制作工艺精湛、别具特色、味道鲜美而备受人们的赞誉,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品尝和欣赏。面花种类很多,内容大都取材于农村生活,以寓意吉祥的花卉、小动物为主,像寿桃、石榴、小鸟、小鱼、花等,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面花模子雕刻清晰、造型美观、形意结合、惟妙惟肖,折射出浓厚的回族民俗情结和喜庆色彩。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还有单边和双边之分。

岁月变迁,面食制品逐渐向审美方向转化,并与习俗结合,形成面花食品。这种转化萌芽于魏晋,盛行于唐宋,到清代,面花就有了更多记载,制作风气日益浓厚。

面花从当初满足饥饿的需要,契合不同民俗文化心理,逐渐发展为饮食文化习俗,承载了强烈的文化内涵,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民俗艺术形式。

面花,以麦面为主要原料,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精心加工制作出既可食用又可观赏的回族造型工艺品。据回族民间传说,面花艺术早在元代就已流行,面花艺术在继承阿拉伯传统饮食工艺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兄弟民族饮食工艺的一些手法,经过数代相传,形成了回族独特的面花造型和风味。现在回族面花艺术的品种达百余种,一品一行,百行百味。特别是逢回族过节、婚丧嫁娶、抓周、招待贵客等重要的喜庆场合,就会看到那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面花。

面花好看,但制作工艺并不简单,面粉发酵既不能欠,也不能过,欠则不饱满,过则发酸。面粉发酵后,加入上等的白面,这是制作面花的一个关键环节,和面的人要有力气和耐性。经过反复揉搓出的面粉蒸出来的花蓬松白净,筋道可口,有纹理层次。和好的面经过手揪或刀切,分成拳头大小的面团,根据模子形状揉成光洁的形状后,便可进入下一个环节——扣模子。模子由实木雕刻而成,一般是单面的。经过挤压,等到与模子相接触一端的面定型,背面一端摁平后,只需在面板上轻轻一磕,线条明快、不同形状的面花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挨个摆放在盖帘上,放到热炕上“醒”约半个小时,便可以上锅了。相对而言,蒸制特色面花,工艺较为复杂,寓意也不尽相同。

回族面花的造型大多源于自然界的各类花草、蝴蝶、鸽子等形态,同时,还大量地采用阿拉伯的卷草形、云纹形等几何图形。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场合,通过擀、切、揉、捏、搓、挟、挤、压、画、点、染等多种手法,制作出形式多样的造型,并用炸、蒸、烙、烤等烹饪技术,使形、色、香、味集于一体。如炸货类里有油香、馓子、花花、油酥花茧、油酥脆花、油圈等,仅麻花一项可制作出三股麻花、绳子头麻花、大麻花、果料麻花、芝麻麻花、芙蓉麻花等。蒸货类里有千层饼、开花卷、金裹鱼、白牡丹、红花绿叶、雪花梅等。

烤货类里有云纹岁糕、卷草形馄馍等。近几年,回族的一些面花还大胆采用象征、变形、夸张等艺术手法,花纹巧妙,绚丽多彩,并赋予一定的意义,面花已成为回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

Ⅷ-7扎龙技艺

项目名称:扎龙技艺

入选名录:第二批银川市级名录

流传地域:贺兰县

舞龙流行于先秦时期,到汉代已具相当规模,扎龙技艺和舞龙技艺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人们以为龙能兴云布雨,每逢天旱时,便舞龙以祈雨。后来,舞龙被人们赋予祈雨、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的内涵。

舞龙在制作技术上讲究形、意、感,主要要求形状要符合人们的想象,同时给人一种形同、意深、感观强的意境;制作工艺则讲究美观、大气、形象。贺兰县银星村农民张生伏家世代扎龙,他们扎出的舞龙乡土气息浓郁、色彩艳丽,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扎龙必须全手工制作,要求绘画技艺精致,并且要精雕细琢。张生伏扎龙的主要材料有绸料、竹子、胶水、笔、水彩原料、线、缝纫机、电池、扎丝等。在色彩特征上,龙的颜色要“青、红、绿、黄、白、蓝”协调搭配,在耀眼中透着平和,在平和中透着威武之美。龙口朝天,整体面积宽,以青色为主,通过龙头龙身的精美绘画,形成自己独到的特色,给人以大气磅礴、与众不同的感觉。为了让龙显得精神抖擞,张生伏特意在竹子编的“龙宝”内,装上五号电池带动龙头转动,给人以神秘、耀眼的感觉。

外表栩栩如生的舞龙,内部由竹子支撑起框架,框架全用竹片、竹篾编制而成。

最为复杂的部分在龙头。编制好造型后,才能贴纸和上色。

舞龙是否逼真,关键看龙头。龙角要挺立、龙鼻要隆起、龙眼要有神、龙嘴要龇裂,正所谓“龙角后倾无威、龙鼻长则无严、咧嘴不阔无势、龙须不飘无仙”。

一条舞龙,除了关键的龙头,龙身整体的协调也是扎龙的成败关键之一。龙身大小和长度都要有比例,不能长而细或短而粗。龙身分成数节,30多米长的龙甚至有10节,每节用厚竹片编织成环状,围上缝有龙鳞状的银纸片做成布身,便形成了一条鳞光闪闪的龙身。龙身还要装上龙爪,并有活动机关,如此舞龙才能似“腾云驾雾”。

张生伏扎龙必须经过六个步骤:1.先将柳树条箍成若干个(根据龙的大小来决定)直径为80厘米、50厘米的圆圈。2.再做若干个(根据龙的大小来决定)长80厘米、宽10厘米、厚2厘米的木板,在木板正中间的地方打两个直径为5厘米左右的圆孔。3.将箍好的柳圈用两块木板上下固定好,注意木板上的圆孔要对齐,每两个木板上固定四个柳圈,扎好后就叫龙骨。4.看有几个龙骨就找几根直径为5厘米左右、长度为2米的木棍,利用龙骨上的圆孔将木棍固定在龙骨上。5.把龙骨用白布或白纱布连接起来,第一个放较大的龙骨做龙头,后面放四到八个龙骨做龙身和龙尾。6.最后用各种原料为龙画上鳞片、龙角、龙眼、龙尾等。

一条舞龙扎好后,还得要有固定的仪式。仪式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请神龙。舞龙扎好后,在龙的前方置一香案,香案上放上祭祀用的香炉、食品等物,净手净脸后上香三炷,在仪式上点上龙的眼睛。第二步是送神。如果扎好的龙损坏或不用,就将龙头南尾北置于井边,头上用红布盖好,也在龙的前方置一香案,香案上放上祭祀用的香炉、食品等物,净手净脸后上香三炷,用火将龙点燃,等龙完全烧完,仪式结束。

在扎龙技艺的发展历史中,贺兰县扎龙形成了历史渊源的悠久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共生的融合性、民众参与扎好的龙头的积极性等文化特征。

Ⅷ-8唢呐哨片制作技艺

项目名称:唢呐哨片制作技艺

入选名录:第二批银川市级名录

流传地域:贺兰县

唢呐又名喇叭,小唢呐又称海笛。唢呐大约在公元3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佟的音译。

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哨片是唢呐成声的首要部件。

哨片的形制、大小、软硬和制作材料(芦苇)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哨片振动的灵敏度和发音的稳定性,以致影响音量的大小、音质音色的优劣和多种技巧的正常发挥。

贺兰县唢呐哨片制作艺人杜忠制作唢呐哨片所需的芦苇秆和工具由于各地区演奏风格或演奏者本人的习惯不尽相同,所以对哨片的式样、大小、软硬的标准也大有不同。

在唢呐哨片的制作和修理过程中,其材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唢呐哨片是由芦苇秆制成的,因而芦苇秆质量直接影响着唢呐哨片的质量。

贺兰县洪广营村民杜忠的哨片制作极有特点且已传承四代,以至于周边诸多商家纷至沓来。他制作的唢呐哨片纤维质地软硬适度,哨片厚薄尺度适中,形状属于“布袋型”。这种哨片发音柔和、便于吞吐、经久耐用。

其制作程序主要讲究精、细、准,具体包括:1.选用标准纤维的沙湖芦苇为原料。芦苇要有韧性,要选择纹路细的。2.选用各调哨片的芦苇内圆直径标准无误。3.

哨口宽,哨面、哨座长度准确,哨片的中心进气孔直径合理精确。4.哨片修理严谨,边修边试,修至音色甜美和高中低音都能轻松地表现出来为止。

贺兰县的唢呐哨片制作技艺在保留古老技艺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制作出不同调式的哨片,满足市场的不同需要,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演奏价值。经过历代的传承和改良,贺兰县唢呐哨片制作技艺已趋于完善,制作工艺和哨片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唢呐哨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唢呐的演奏效果,而唢呐的演奏不仅给人们精神上美的享受,更可使人精神振奋、奋发向上,所以唢呐哨片制作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鉴于此,2010年,贺兰县唢呐哨片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Ⅷ-9洪广营陈米糊制作技艺

项目名称:洪广营陈米糊制作技艺

入选名录:第二批银川市级名录

流传地域:贺兰县

作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风味的洪广营陈米糊,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没有足够的文献依据支持,但周边上了年龄的人一提到洪广营陈米糊,无不津津乐道。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微服私访洪广营,由于洪广营守将格尔巴治军有方,军纪森严,夜晚他磨破了嘴皮子也没有进入城中,便连夜返回宁夏城,说通士兵开门将其放进。第二日,康熙紧急召见宁夏省各部官员。在朝会上,他严厉批评了宁夏城军令松弛,并戏曰:“铁打洪广营,纸糊宁夏城。”为了交流经验,巩固边疆防御,康熙亲率宁夏城官员抵达洪广营。在观摩完驻军良好的军容军纪后,康熙兴趣盎然,率众游走于集市之中。当时,集市上人来人往,吆喝声此起彼伏,康熙看到这里的人安居乐业,脸上的严肃劲也少了许多,和随访官员说起笑话。众官员看到康熙谈笑风生,紧绷了多日的神经也渐渐松弛了下来,一行人等前呼后拥好不热闹。

皇上抵达塞北荒蛮之地,考虑到康熙安全问题,守将专门派遣警卫人员保护。康熙一行来到陈仓良的米糊摊前,见其面色红润,手脚麻利,便驻足欣赏其精湛技艺,不曾想,因为围观的人太多,陈仓良在揭盖取米糊时,被人一挤,加上初见官员有些害怕,锅盖落地而裂。陈仓良跪地求饶,众人一片哗然。此时,护卫人员之中有一小伙子名叫木其格,他急中生智,将头上的钢盔脱下,放在陈仓良的米糊锅上。这钢盔放在上面,不大不小正和适,有天配之感,康熙遂转怒为喜。所以,流传到现在的米糊锅盖形似清朝官帽。

洪广营陈米糊是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手工技艺,和洪广营的干饼子并列为洪广营两大传统食品。民间曾流传:“拌汤米糊干饼子,干头吃成肉锄子。”米糊制作简单,入口酥软,外滑内黏,无其他配菜也可单独食用。其原料大糜子原产于六盘山下,具有清肺、软化血管之功效,几百年来,人们对米糊的钟爱丝毫没有减退。洪广营陈米糊的制作工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洪广营颇有影响。洪广营陈米糊有两个特点:一是米糊锅的独特性,它高约6寸,形似清朝官帽,为生铁铸成。二是制作工艺的独特性,此民间小吃,在贺兰境内仅洪广营有。

其加工方法及流程并不复杂,以产于贺兰山下的大糜子为原料,将其磨成片状(将米放在开水锅中汆一下,用漏勺捞出控水,再用毛巾捂住,三四个小时后,用石磨磨成片状)。将米片放在盆中,将开水边扬边倒,并用擀杖搅拌,搅成糊状后盖上重物,放于热炕中发酵。用时放入土碱水,并根据米糊稀稠状况适当兑水。用土砌一块土坯,中间挖洞,四角用砖撑起,下面放上柴火。待火冒烟尽,搭锅于上,热后放油,并倒入磨好的米糊(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在米糊中放入其他配料)。米糊摊入锅中盖上盖,倘若听到刺啪响声,证明米糊已好,即可掀盖取出,再进行第二张米糊的制作。此小吃香而不腻,软而不散,极富地方特色。

第一张制成的迷糊称为“发散”,一般不吃,要献于天地,意为天地得位,五谷丰登,人吉物祥,生意顺当兴隆。

洪广营陈米糊在洪广镇当地有极大的影响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陈氏家族从继承这门手艺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岁月流逝,但其制作工艺流程依然保持原貌,这在经济相对发展的今天是很难得的。

Ⅷ-10麦芽糖制作技艺

项目名称:麦芽糖制作技艺

入选名录:第二批银川市级名录

流传地域:灵武市、贺兰县

麦芽糖是宁夏川区回族群众喜食的一种传统风味食品。每逢秋收完,回族群众便晒好大麦,整理好家什,开始碾米,做糖。这种习惯已有200年的历史。灵武市郝家桥镇关渠村的李文斌家制作麦芽糖的技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他家传四代人,他的曾祖父李明1903年就在郝家桥开始制作麦芽糖。

改革开放后,李文斌在家中开起手工作坊进行加工销售。

贺兰县的麦芽糖制作在县志中没有记载,但就回族聚集地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习俗来讲,历史不会太短。1978年实行包产到户后,糖坊最多时达到200多家,后因麦芽糖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成本较高、时间要求相对严格等因素,在贺兰县境内制作麦芽糖的作坊逐年递减,现存不到五家。贺兰县立岗镇兰光村八社村民王生忠,至今保持着传统的制糖工艺,其家族已有五代技艺传承,主要制作豆板糖、糖瓜子、面糖、糖稀等。

麦芽糖的制作一般在公历11月份至第二年的3月间,一般要求夜间温度低于0益,一方面便于制作时的拉糖、制型,另一方面便于储存和销售。

麦芽糖色泽红黄,性状黏糊,味道甘甜,是生产糕点、糖果所必需的原料,其制作方法(工艺流程)主要是:

1.选料。选择干燥、纯净、无杂质的大麦和灌区的大米作原料。将大米粉碎成芝麻大小,但不能弄成粉状。

2.育芽。将大麦麦粒洗净,放在瓦缸内,加水浸泡。浸泡的水要用温水。将麦粒浸泡24小时后捞出,放入筛子内,每天用温水淋芽2耀4次,水温一般不能超过30益。经过3耀4天后,待麦芽粒长出二叶包心时,将其盛入铁槽,用木桨搅至泥状。

3.蒸煮。将小麦碎粒漂净,在水中浸泡8小时左右,待吸水膨胀后,捞出沥干,置于大锅中烧煮,煮成半熟,捞出放入蒸笼中,当蒸至小麦粒无硬心时,取出铺摊于炕席之上,炕的温度要烧到35益耀40益之间。

4.发酵。将晾凉的小麦拌入已捣碎的大麦芽中,发酵20耀28小时,再放入大铁锅中,锅盖盖紧压实。

5.挤压。将桶接入出糖口,当流汁较少时,要用手或其他外力挤压锅盖,让其充分流淌汁液,此汁液即为麦芽糖。

6.若制作豆板糖,则将炒熟的黄豆倒入汁液中搅拌,然后将其铲出放在案板上晾冷制型。若要制作糖瓜,则将其放入锅中加热,用两根木棒搅拌,并像拉面般将糖块拉至银白色即可。

2010年,麦芽糖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银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Ⅷ-11皮艺制作技艺

项目名称:皮艺制作技艺

入选名录:第二批银川市级名录

流传地域:银川市贺兰县、兴庆区

皮艺制作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时代的要求,皮艺已不再只是作为保暖的需要了,如今,它大多被运用于人们的生活装饰和生活器具。

贺兰县李森掌握的制皮工艺主要以农业生活实用皮制品为主。他擅长制作牛皮、猪皮、驼皮、马皮、驴皮等,称为黑皮匠(制作羊皮者称为白皮匠)。

鲜皮的预先处理是防止皮腐烂变质,保证熟制质量的一项关键工作。首先,剥下的鲜皮要及时清理,即用手工割去蹄、耳、唇、尾等,削去皮上的残肉和脂肪,然后用清水洗去粘在皮上的泥沙、粪便、血液等脏物。刮残肉时用力不要过猛,防止刮伤皮板。另外,由于毛绒在皮板上是向后倾斜生长的,在刮削时要由皮的头部向臀部顺毛根刮,以减轻皮板的伤残。鲜皮清理后,将其肉面向外挂在通风处或弱阳光下干燥,并经常翻动,直到晾至八九成干时,将其垛起来,上面用木板及重物压住,使其平整,第二天再继续晾晒,直到干透。

将初加工过的干皮淹浸在常温清水中16耀18小时,使毛皮变软,恢复鲜皮状态。然后用清水初步冲洗脏污,再以每升3克的洗衣粉洗涤液浸泡洗涤10分钟左右,用清水漂净,捞出沥干。用洗衣粉浸泡时,要一边将毛上的污物洗掉,一边取掉皮板上的结缔组织。脂肪多的皮板可将其在35毅悦的温水中加洗衣粉洗涤两三次,但动作要快。

晾晒时注意将皮板拉展,至六成干时即可进行下一步加工。

李森掌握的硝面熟制法,是民间传统的毛皮熟制方法。这种方法取料方便,制作出的产品较柔软,毛皮色泽较白,皮板的抗张拉强度较高。

硝面熟制法中的硝液配制极为重要,其配制主要包括:取硫酸钠(芒硝)10公斤,氯化钠5公斤溶于100公斤水中再加面粉25公斤拌和均匀即成。硝液用量约为毛皮重量的10倍。

把经软化处理的毛皮浸入硝液中,翻拌浸匀,上压重物,使其沉浸于液面之下,并每天翻动一次,浸硝时间依气温而定(在春秋季,气温在15毅悦耀20毅悦时一般浸制16耀22天,夏季气温达30毅悦时,浸制15天左右)。浸硝完成后,取出毛皮,用刮皮刀刮掉里层的肉质,再浸泡三四天。之后取出,刮掉毛发,抹上生石灰,折叠后放在水中继续浸泡。同时把硝在锅中加热,待化后,将皮放在硝锅里煮半个小时,捞出来晾一晾,五六个小时后再放进硝锅煮半小时左右,如此三次即可。将皮捞出后放在竿子上阴干,阴干后打上猪油,一方面润滑,另一方面使其柔软。

这种纯手工制作的皮艺,经久耐用,品质极佳,能够很好地用于农业生产。该技艺虽传承三代,仍基本保留了最初的工艺流程。

兴庆区马勇旗制作的皮艺作品大多以装饰居多,并伴有皮雕技艺,还和白皮(二毛皮)结合,创作出富有回族特色的艺术皮艺。

同类推荐
  • 启蒙年代的秋千

    启蒙年代的秋千

    《启蒙年代的秋千》描述的是1980-1990年之间的中国内地文化。对1980年代文化时段里那些有代表性的切片,或善或恶,或喜或悲,都在“当代文化的演进”这一大前提下,给出的个人评价。人们习惯上,把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的整个1980年代,称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启蒙年代’”。本书所记述的,就是那个年代的人与事。
  • 佛寺道观对联(上)

    佛寺道观对联(上)

    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较好的天赋,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与自身的努力。人生的磨难,社会的感染,家庭的熏陶,个人的领悟,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作为一套少年通俗读物,本书并不是简单的故事汇编,其间还有对少年成长过程中自身努力的肯定、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优秀学习与教育方法方式的总结,所以,不仅对于少年朋友来说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对于广大的家长朋友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总之,希望本书能给少年朋友们以智慧的启迪,人生的导向,找到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 巴蜀咽喉 瞿塘关(文化之美)

    巴蜀咽喉 瞿塘关(文化之美)

    中华大地受大自然厚爱,山川大河,茂林平川,各具特色。天府之国,巴蜀平原素来有富饶美丽之名,然而李白却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说,可见要及进入这富饶之地也是不简单。而瞿塘关却被称为巴蜀之咽喉,可见其特别,而本书将为读者整理讲述这瞿塘关的历史渊源、古迹名胜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 中国文化探秘

    中国文化探秘

    中国文化的基因是每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但是只有经过后天培养,这种文化基因的积极作用才会明显。所以学习中国文化应该是现代人的分内之事。其意义小可从个人学识修养,大可从民族文化上讲。有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文学典籍不仅仅是让我们知道中国文化的昌盛。更为重要的是使我们浸润了传统文化因子,培养一个文明大国应有的人才素质涵养。读史哲典籍更会让我们从深层的思想上,理解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从骨子里头体现出民族文化的风度;从宏观上把握我们民族的思维深度和方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拥有自身民族的文化特质。
  • 中华国粹智慧金典

    中华国粹智慧金典

    本书精选人们生活熟知的经典国粹,分别从古书典籍、戏曲、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酒文化、武术、中医、民间艺术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服饰等方面进行解读,发掘国粹中的传统文化智慧、领悟立身处世的道理。
热门推荐
  • 人间失人

    人间失人

    假如你深处在末世里,你该怎么活下去。。。
  • 不走,不走

    不走,不走

    在我最想做自己的时候离开这个世界,在我不想走的时候走
  • 逆光2002

    逆光2002

    作为有强迫症的富二代重生于平行世界,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庭,唐绍表示自己很开心。“我的梦想就是成功。”“虽然成功对我的吸引力并不大——”但是作为一个强迫症患者,不成功念头不通达啊。
  • 水浒英豪

    水浒英豪

    简介宋江求招安,好汉下梁山,河东擒田虎,淮南捉王庆,江南拿方腊,四寇至此完。鸟尽藏良弓,兔死走狗烹,千年有数朝,历代都如此。酒赐一壶,好汉命尽归,群臣齐贺表,君臣唱太平。谁知才数年,狼兵下东京,金人少读书,权谋都无用。供神二十年,用时不得见,求和献女儿,汴梁尽抽空。金兵方退去,满城尽悲声,老汉唤女声,丈夫呼其妻,小儿哭其母,声声人断肠。君臣都不见,继续唱太平。金人还复来,打破汴梁城,君臣落手中。金枝玉叶掉凡尘,凌辱齐来摧人哀。昏君奸臣终得报,百姓无辜遭其罪。天道王法不得显,百姓忍了上千年,一朝戳破神州乱,百生泣血竖儒奔。后世来人号李远,奋然投身欲托天,儒家忠义尽脱去,纵横世间刀枪剑。
  • 我是快递侠

    我是快递侠

    刚离开大学的刘极,因为文凭太低只能找一些不稳定的兼职维持生活的样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69同城网发现了一家名叫逆风快递的公司,从此开启了他的“逆风”快递生涯。“老板商量个事!咱能给公司改个名么!”。刘极顶着台风。紧紧的抱着怀里的快递哭丧着脸喊道。
  • 不见,不散

    不见,不散

    努力的躲避一个人,或许不是因为讨厌,而是因为......喜欢
  • 黑暗史诗

    黑暗史诗

    风夜进入了知名游戏《黑暗史诗》。游戏提示如下:一.角色死亡即消失。二.有正负成长之分。三.无止尽的地下城。四.击杀物体得经验。五.存在既是合理的。
  • 冥石

    冥石

    三大海神深陷乱伦之恋,引发海宫无限危机!万物之主天神为惩罚三大海神,动用冥界诅咒之石——冥石!诅咒他们永生永世得不到自己至深至爱的人,永世悲剧!海神之祖维威墨深陷诅咒不能自解,为破诅咒解救族人和自身,他又将面临什么呢?他是否能解救族人,破除悲剧,就让我们到小说中寻找答案!
  • 存世之争

    存世之争

    一个14岁的中学生,在玩了一款游戏“魔法世界”后无辜穿越。来到了一个魔法的世界。是福?是祸?依旧是无聊的校园,无聊的老师。概念不同的世界,身为主角的莫律,一步步走上强者之路!
  • 枭尊传说

    枭尊传说

    四大门派鼎立,风云变幻,形势严峻,少年从中崛起,身躯流淌龙血,在乱世中追寻强者之路,万人阻扰,不变初心,掌控轮回,在寂灭中寻找流逝的岁月,最终求得天通,踏上巅峰,躯体化作星河,永恒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