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580500000025

第25章 荒诞派戏剧(3)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荒诞派戏剧下一个简单的定义:荒诞派戏剧最初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60年代后流行于欧美。它是一种和传统的戏剧规则完全背离的新型戏剧。它是西方战后最大的戏剧流派之一。“荒诞”一词由拉丁文surdus(耳聋)演变而来,用来指音乐中的不调音。后来引申为“不合道理和常规”,含有不调和的、不可理喻的、不合逻辑的意思。荒诞派戏剧诞生之初,并未使用“荒诞派”这一名称。它只是被人们统称作“反戏剧派”或“先锋派戏剧”。尤奈斯库等剧作家也以此自称。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出版了一部论述尤奈斯库等人戏剧的著作《荒诞派戏剧》,第一次给这个派别命名。因为这个名称很好地概括了这个戏剧流派的特点,因此很快就为人们所接受。它继承和发展了表现主义突出主观精神和手法荒诞的一面。他们对西方现实的不合理性,有深切的感受,但他们无法解释更无力解决问题,因而对人类的命运持有悲观的看法,认为外部世界是荒谬的,人的存在是荒谬的,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也是荒谬的。总而言之,人和世界的存在都是毫无意思、荒谬、无用的。既然存在是荒谬的,他们也只好用荒谬的手法来表现荒谬的现实。他们反对以对白为基础的传统戏剧程式,打破戏剧要有连贯情节和展示矛盾、激化矛盾、解决矛盾的套路。强调用离奇的、夸大的手法突出人的精神苦闷。他们的戏剧也分幕分场,但没有情节,也不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相互关系。他们把日常现实分解开来,使之变形,因而他们的舞台形象离奇古怪,杂乱无章。舞台语言也非常混乱,前言不搭后语。他们反对在剧中有任何介绍说明,也不让人物诉说自己的感受。他们直接用形象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即用道具、布景、音乐以及动作把人物的精神加以外化。荒诞是其重要特征,人类与生俱来就处在荒诞中,而且还将永远处在荒诞中,在劫难逃。生活便是荒诞,生命也是荒诞,语言是荒诞,一切都是荒诞。尤奈斯库曾说,他之所以喜欢写剧本,就因为他讨厌戏剧。荒诞派戏剧在将一切都推向荒诞后,它自己也落入了自己苦心设计的陷阱。而在这无处不在的荒诞面前,人们只好放弃任何形式的努力与追求,束手待毙。于是,荒诞成了一种普遍的经验,被赋予了一种本体论的意义。

以喜剧形式表悲凉之情,荒诞派戏剧作家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状态这一严肃的问题,其作品深处往往迷漫着浓郁的悲凉之雾。但是表现在舞台上,却是一种喜剧的形式,有时甚至是闹剧的形式。贝克特笔下的一个人物就说,“再没有什么比不幸更可笑了”。荒诞派剧作家在经历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后,终于明白了尼采的这段话:“何以人是唯一能笑的动物,恐怕这个道理要算我顶明白了。因为只有在他受苦受得如此恶毒时,才无可奈何地发明了笑。”这便是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征,而决非一般意义的悲喜剧融合所能概括。贝克特的戏剧旨在揭示生活的毫无意义和存在的极其荒诞。他笔下的主人公往往都生活在死亡与疯狂的阴影中,受尽了痛苦与折磨,却得不到丝毫的报偿。而这一悲剧主题就是通过荒诞变形的喜剧性情节和语言表现出来的。

象征的舞台,荒诞派戏剧舞台上没有情节,没有人物,没有主题,甚至连正常的语言也没有了。它彻底掀翻了传统戏剧的舞台,那么,它还剩下些什么呢?这便是象征的舞台。他们认为,世界的本体就是荒诞,因此,作为戏剧舞台同样也是荒诞的。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直喻把握世界。尤奈斯库说:“我试图通过物体把我的人物的局促不安加以外化,让舞台道具说话,把行动变成视觉形象……我就是这样试图伸延戏剧的语言。”这样,荒诞派剧作家便十分重视布景、灯光、音响、道具、服装的直观象征作用,他们赋予无生命的道具以生命,为此,英国著名理论家艾思林说:“我们只能用荒诞派戏剧的准则来衡量这些戏。”

塞缪尔·贝克特

一、生平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法国著名的荒诞派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建筑工程估价员,母亲是法国人,虔信新教。贝克特就学于一所法国人开办的学校,他除了学习英语外,对法文也有浓厚的兴趣。192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1928年至1930年,他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任英文教师。这期间,他结识了同是出生于爱尔兰的著名意识流小说家乔伊斯,他同友人一起翻译乔伊斯的作品,并成为乔伊斯的亲密朋友和秘书,这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1年他回到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授法文,并研究笛卡尔的哲学思想,获硕士学位。1933年左右他辞去工作,漫游欧洲,并为先锋派杂志撰稿。1938年定居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曾参加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后因秘密组织暴露被迫隐居乡下务农。大战结束后不久,便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

他为了躲避人世的纷扰和荒谬,长年过着隐居的生活。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果不是担心成为继萨特之后第二个拒绝接受诺贝尔奖的作家,他会拒绝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因为拒绝领奖更容易使他成为世界注目的中心。对很多人来说贝克特是难以理解的,我们也只能借助他的作品来分析他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二、创作

贝克特是同时用两种语言写作的作家,早期用英语,后期主要用法语写作。他最初从事短篇小说和诗歌的创作。

1934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以卵击石》(More Pricks Than Kicks)发表;1935年诗集《应声的骨头与其他沉淀物》(Echo’s Bones and Other Precipitates)出版,这些作品都没有引起什么反响。1935年他到伦敦从事创作。这时他开始写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墨菲》(Murphy,1938)。1945年出版现代主义小说《瓦特》(Watt),从40年代末期开始,贝克特的创作进入高峰期,50年代他完成了长篇小说:《莫罗伊》(Molloy,1951)、《马隆之死》(Malone Dies,1951)、《难以名状》(The Unnamable,1953)。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这些小说具有荒诞主义色彩。《莫罗伊》中,遭到社会抛弃的作家莫罗伊好像在寻找母亲和故乡,却又丧失记忆,漫无目的在密林中迷失方向,坠入深沟。受雇去寻找他的莫兰也在密林中迷路。小说以主人公苦闷的意识状态,寓意人生好像漫游迷宫,充满悲哀与荒诞,任何探索都是徒劳无益的。《马隆之死》讲马隆临终前讲述一些令人费解的、毫无意义的故事。这三部小说都注重内心独白,抒发人生如梦的悲观情绪。贝克特的小说深受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的影响,将荒诞的内容和意识流表现融为一体,以荒诞的形式描写面临荒诞世界的人的苦闷与恐惧。他在小说方面的才华,使他拥有“法国的小乔伊斯”之称。

20世纪60年代以后,他的创作转向戏剧。主要剧作有《等待戈多》(1952)、《剧终》(1957)、《克拉普最后的录音带》(1958)、《啊,美好的日子》(1961)、《喜剧》(1964)、《来和去》(1967)、《俄亥俄即兴之作》(1982),另外还有广播剧《失败的人们》(1957)、《尸骸》(1959)、《语言与音乐》(1962)及电视剧《喂,乔》(1968)等。

《剧终》是独幕戏,剧情极为简单,也没有什么戏剧冲突。出场的四个人物:一个又瞎又瘫,整天坐在轮椅上;一个得了奇怪的病,能站着走就是不能坐;另外两个则双腿残废,始终待在垃圾箱里。他们生活在灰色的墙壁之中,孤独、贫苦、无聊而又绝望,等待着死神的降临。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痛苦的同义词。他们个个都希望早点结束生活的悲剧——剧终,但本能与习惯又驱使他们一天天生存下去。作者用夸张和象征手法,揭示了西方人的精神危机和社会危机。剧中的主人公都是些“反英雄”式的人物,他们身心残疾,悲观绝望,作者由此更好地表现了世界的荒诞性和人的生存悲剧。

《啊,美好的日子》是贝克特的又一部力作。该剧写一对老年夫妇,一个被埋在小丘上,动弹不得;一个住在“洞”里,只能很不灵活地爬动,连话都懒得说。在这无聊、空虚、孤独的时刻,面对随时随地可能到来的死亡,他们不厌其烦地赞美着“美好的日子”,梳妆打扮,刷牙看报,追忆自己也闹不清的往事。他们对自身的处境麻木不仁,仅仅靠习惯和本能维持着自己的生命。该剧深刻地反映了二次大战后西方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

贝克特的创作,以他的《等待戈多》的上演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写小说,后期主要写剧本。但就作品的题材、主题和创作倾向来看,前后期创作均体现出鲜明的荒诞派文学的特征,并无明显的变化。1969年贝克特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等待戈多》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1952)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1952年在巴黎上演,以其荒诞的形式和内容在巴黎引起轰动。这是一出两幕戏,没有什么故事情节:黄昏,在一条乡间小路上,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等待戈多,他们不知道戈多是谁,也不知道戈多到底来不来。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们谈着话,时而抱怨时而吵架,打发无聊的时光,随后出现的是波卓和幸运儿,一天过去了,戈多没有来,一个小男孩来告诉他们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来。第二天他们回到原地继续等待戈多,戈多仍未出现,那个小男孩又来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于是这两个流浪汉决定离开,明天再来,但他们没有动。我们从这里可以知道等待就是他们的希望,但戈多也许永远都不会来。

贝克特将人生的这种荒诞的处境在他的小说《难以名状》中表现得更明白:“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走进世界而又并未出生,住在那里而又不是活着,毫无死去的希望,我们,所有我们漫长而又徒劳的终生,过去最终总是那种处于生活之外的人……那种对自己一无所知而又沉默的人,那种对他自己的沉默一无所知而沉默的人,这种人不可能去尝试什么,但又不会放弃尝试。”

作者通过舞台上荒诞的表演旨在揭示这样一个悲剧性主题:人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中,人们在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的万难实现的希望。然而,人们并不因为屡次失望而不再希望,反倒是失望愈多,希望愈烈,最终在等待中耗尽了生命。希望等于无望,绝望中又不放弃等待,时间由此而变得毫无意义。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存在是极其荒诞的。

贝克特在戏剧创作中主张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他曾说,戏剧“需要一种新的形式,这种形式能容纳混乱的生活而不试图改变混乱的性质……寻找一种能容纳混乱的形式是当前艺术家的任务”。在贝克特的剧作中处处体现了他对这种“能容纳混乱的形式”的探索。剧作家热衷于表现一些最根本的东西:时间、存在、孤独、死亡等等,尤其要表现的是人在荒诞世界中生存的无意义和等待的无望。因此,他的戏剧没有具体的社会背景、环境描写,情节和语言也是他有意忽略的。他的戏剧中布景、道具、情节和语言都表现了无以复减的单纯,却以此达到无以复加的丰富。典型体现了荒诞派的“反戏剧”特征。

四、贝克特戏剧的艺术特征

(一)缺乏个性的人物和简单的客观环境

为了充分展示现实的无序和荒诞,他有意塑造扭曲甚至变形的人物形象,而且还经常使人物在特定的时空陷入无言的境地,用长时间的沉默揭示人物难以言状的精神痛苦。在那些人物身上,很少或没有具体的身份与背景,因为他们是全人类的不同状态的象征。而环境、场景、时间更是被有意隐去。因为对贝克特来说,所有具体的介绍都只能表现一个特定时代、特定社会中,某一个具体人物的生存状态。这些都是非本质的,只有那些高度概括的、抽象而超现实的存在才是最高意义上的真实。《等待戈多》中,幸运儿背负着沉重的沙袋前行,象征着人类漫漫旅程的艰难和无意义;而穿靴子的痛苦,则象征着整个人类生存的痛苦。正因如此,贝克特的戏剧才具有更大的普遍性。

(二)非理性的语言

贝克特的戏剧受到契诃夫和梅特林克的影响,对话很少,几近沉默。因为对于剧作家来说,对话的目的不是交流,而是表现人物的孤独。因此,在贝克特的戏剧中,人物的语言不是语无伦次就是支离破碎,令人莫名其妙,人物间的对话也在转换之间充满非逻辑性。贝克特正是通过非理性的语言充塞戏剧演出,揭示人物的复杂心态,他们的欲望、焦虑、恐惧以及对待死亡的矛盾心理,并以此折射现代西方世界的荒诞现实,达到对荒诞感具体显现的目的。

同类推荐
  •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比较研究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空叙事比较研究

    空间和时间表示的都是事物间的位置关系,时间用以描述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空间用以描述物体的位形。《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同属传统的情节小说,都遵循时间的自然持续和与情节要求相对应的空间转换,按主人公的先后经历,来安排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两部小说缺乏现当代小说时空交错的叙事特点,但都不乏相对同时代小说来说先时的叙事技巧。本书从时空这一研究主题入手,对比《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两书的结构及意象,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比较时间,下篇比较空间。上篇从线性时间比较研究和时间情态化比较研究两方面入手,下篇从地志空间和文本空间两方面入手。
  • 李尔王

    李尔王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是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8世纪左右。后在英国编成了许多戏剧,现存的戏剧除莎士比亚外,还有一个更早的无名氏作品,一般认为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是改编此剧而创作的。故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
  • 修辞理论和语言应用研究

    修辞理论和语言应用研究

    语言学的教科书都这样写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在人类世界中,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它的重要性就如同水、空气、食物一样重要,也许没有语言人可以维持生理、生命的延续,但决不会有精神世界。没有了精神的世界,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也就意味着不会有今天的人类进步和社会繁荣。正是因为语言和水、空气、食物一样之于人类太重要了,而且习以为常了,理所当然了,以至于人们反而又不以为然起来。人的心理往往就是这样,当你习惯了某样东西,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只有当你真正失去的时候,需要它的时候,才会觉得它的可贵。
  • 永定河畔梨花村

    永定河畔梨花村

    《永定河畔梨花村》是“浑河儿女梨乡情”系列书之一。本书是一本综合性的书,包括民间传说16篇;小说19篇,(小说中包括速写、小小说、小说、小报告文学、微型小说);散文11篇;杂文13篇,(杂文中包括小品文、寓言、杂文、抗日纪实等。本书总目录分为六大部分,即:民间传说、小说散文、杂文随笔、诗词曲赋、民谣谚语、曲艺楹联。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浑河(永定河)岸边那个时期梨乡人民的精神面貌和这个地区的风土人情。
  • 小日子诗头诗尾

    小日子诗头诗尾

    爱情、亲情、父爱、母爱、男人、女人……一个家庭在作者笔下焕发出柔美光彩。
热门推荐
  • 我们未曾抵达的地方

    我们未曾抵达的地方

    为什么长大就要走散呢你现在在哪里隔我多远距离是否勇敢飞行有没有人爱你每当我想起你世界突然安静你也一样吗------《昨日青空》
  • 千年蛊尸:反派BOSS来袭

    千年蛊尸:反派BOSS来袭

    简介:沉睡千年的她,意外苏醒,不知何时绑定了个鬼系统!被鬼系统坑了,要完成什么鬼任务,系统,劳资不干了,我要回家睡觉去。【我是黯邪!本文简介不太复合内容,女主高冷!高冷!高冷!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英雄辞

    英雄辞

    风,迷了谁的眼?雨,湿了谁的眸?纵使沧桑的历史无休止的风雨变换,几度春秋改,你一如昨日的你,意气风发,指点谈笑。从古至今,英雄一直都在。在遥远的从前,在眼前的现在,在你我心中。他们,都是英雄。你,也是自己的英雄!
  • 黑白罪爱

    黑白罪爱

    苏允,二十一世纪的金牌杀手,却被闺蜜轻易背叛,溺入深海.再睁眼时,她是赫赫有名的绯闻女王,身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且看她如何一步步看穿社会真假,放下贪婪的屠刀。
  • 北雁南飞·第二部分(张恨水经典小说)

    北雁南飞·第二部分(张恨水经典小说)

    《北雁南飞》是张恨水的一篇章回体小说,以作者少年时在江西三湖镇私塾的读书经历为背景,描写了少女姚春华与少男李晓秋的爱情悲剧,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法,令人掩卷叹息的情节,以及三湖镇民风、民情、民俗的生动勾画,为我们提供了晓清江南小镇的社会情景以及学堂生活实录,从这些描写中不难寻觅到作家张恨水走过的足迹,是比较典型的旧式才子佳人小说。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三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
  • 引灵诀

    引灵诀

    一朝穿越,得传承、造星魂、修灵体;权杖一点:杀敌诛神,乾坤颠倒,逆转阴阳;魂典在手:锁魂困敌,呼风唤雨,俯瞰众生,俾睨于天下。
  • 能说会道左右逢源

    能说会道左右逢源

    本书将教你如何灵活地说话、办事,全面介绍得体说话的技巧、高效办事的经验、轻松为人的方法和潇洒处世的哲学,只有按照书中的原则和提示,为人处世才能左右逢源,无往不胜。
  • 琅邪榜之生死较量

    琅邪榜之生死较量

    讲述了长大成人的庭生,和梁帝萧景琰的长子,争夺帝,进行在金陵四处作案,为了破解多起惊天巨案,萧景琰,请自己的生死交之梅长苏,请来暗中相助。就此庭生和梅长苏二人,展开了高智商生的生死对决。同时庭生和皇长子,又会产生怎样感情纠葛?庭生为了夺得帝位,和为了夺得心爱之人林溪,又会皇长子采取怎么样残忍手段呢?林安和蒙浅雪,又会产生怎么唯美爱情?林溪最终花落谁呢?
  • 腹黑宝贝逗逼妈

    腹黑宝贝逗逼妈

    某男:“老婆,你想带儿子去哪啊。”某女:“没。。。没去哪啊。”某男:“没去哪,那你收拾行李是想闹哪样啊。”某女:“不。。。。不想闹哪样。”结果某女华丽丽的被带去房间了。某萌宝看到这幅场面一副早一习惯的表情摆在脸上。
  • 读名人传记悟平凡人生

    读名人传记悟平凡人生

    本书选定的名人,每一个人物,均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具体说有五条标准:其一,贡献大小;其二,口碑影响;其三,浩然正气;其四,创始影响;其五,警世取喻。在入选的这些名人中,严格按前述五条标准,再加一个分类遴选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分为若干类,每类按时间顺序排列,用以勾勒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轨迹,比单纯的排序具有历史内涵与启发意义。他们或是引领社会潮流的思想巨擘,或是运筹帷幄的政治领袖,或是评点世间万象的文坛泰斗,或是影响后世的科学巨人,或是撩亮人心的艺术巨匠,或是富甲天下的工商巨头,或是影响世人的传奇英雄,林林总总,横贯全世界、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