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49100000012

第12章 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1)

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总设计师和伟大的战略家,立足国家实际,面向未来发展,为我们党和国家设计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和系统的发展战略。

一、科教兴国

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邓小平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第3卷第377—378页)我们党根据邓小平这一重要思想,充分估计了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为了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制定和实施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

1.必须发展高科技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方面。那么,如何才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呢?邓小平认为,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观点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第2卷第87页)在这一基础上,邓小平又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创新是由于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认识到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已经无可替代;同时,也由于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才能迅速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形成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的形成有一个过程。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政策使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迫切需要全面调整,邓小平指出首先要把经济工作抓上去,同时他认为:“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第2卷第32页)1978年,邓小平重新出来主持工作。他首先抓的两项工作就是教育和科技。1978年3月,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一个是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个是强调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讲话中,他指出:“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第2卷第87页)可以看出,邓小平这时已经充分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思考都对邓小平形成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有重要的作用。1988年,邓小平在谈话中先后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的很对。”“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还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一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又再次强调了这个观点。“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第3卷第377—378页)应该说邓小平对科学技术的这一概括,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又结合时代的特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从对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分析中,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阐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进而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许多论著中,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均给予了充分肯定,奠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思想。但局限于当时所处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得出的“生产力也包括科学”的结论中,科学技术是作为一般生产力来对待,而没有提到“第一生产力”的高度。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已成为现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量,成为提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高度概括,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深刻分析和正确评价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作用及其在生产中的地位,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处于第一位的重要作用,对科学技术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了科学评价,明确了现代社会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科技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2)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21世纪是高科技加速发展的新时代,信息瞬息万变,知识空前密集,面对国际上激烈的高科技竞争,为了取得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有利地位,为了达到和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多次强调,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我国自己的高科技的紧迫性,要制定和实施自己的高科技发展战略。他深刻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第3卷第279页)他提出:“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第3卷第378页)这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思想。

为了大力发展我国自己的高科技,邓小平在1984年曾经提出,要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指导下,在引进国外高新技术的同时,要在高科技领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为了发展我国自己的高科技,加速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抓住机遇,迎头赶上世界科技革命的时代潮流。邓小平在谈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说:“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搞这个工程就是这个意思。还有其他一些重大项目,中国也不能不参与,尽管穷。因为你不参与,不加入发展的行列,差距越来越大。”(第3卷第279—280页)。

邓小平关于发展我国自己的高科技的一系列论述,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科教兴国战略思想中居于突出的重要位置。21世纪是高科技的时代,我们要按照邓小平的重要指示,坚持立足国情,发挥优势,集中力量,突破重点的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我国自己的高科技及其产业,切实加强战略高新技术研究和原创性基础研究,集中力量在有相对优势和战略必争的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提高我国在信息、生物、新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2.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要使社会主义建设充满后劲,教育是基础。只有把教育抓上去了,才能培养出大批合格的人才。邓小平曾经指出,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就必须把教育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大量地培养人才。

要实现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归根到底取决于教育。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那么,我们就必须狠抓教育,因为教育是基础,只有教育上去了科技才能上去,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邓小平特别重视教育事业,他把教育事业看做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大计。他认为,只有切实重视教育事业,才算真正做好了工作重点的全面转移。他说:“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第3卷第121页)他还说:“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第3卷第120一121页)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作为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将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的关键就是教育,要把教育办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的发展,有赖于全民族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和大批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教育是一项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事业。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第3卷第120页)所以,他特别强调:“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第2卷第40页)如果忽视教育的重要作用,那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根据邓小平这些重要论述,中共十二大把教育列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中共十四大更加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邓小平在强调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同时,对教育方向、教育方针和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他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3卷第35页)要加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必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文明成果,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未来,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培养各类优秀人才和大批训练有素的劳动者,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走在世界和时代的前列。“三个面向”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为党和国家制定面向21世纪的教育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我们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的有效机制,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3.科教兴国战略部署的实施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注重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刻内涵,提高实施科教兴国的自觉性。

(1)科技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

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教育也要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在要求。

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第3卷第108页)在谈到教育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问题时,邓小平说:“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第2卷第107页)“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需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第2卷第108页)

根据邓小平二系列有关科技、教育要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思想,党中央明确做出了要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和科技工作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战略决策。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就要积极推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要创建科技研发与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的新体制,特别是要继续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姻合作,推动科研院所进入大型企业集团,引导企业自办科技开发中心,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和经济社会的主体。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加快教育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基础和前导作用。

(2)要尊重知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同类推荐
  • 新课改·高一地理备课素材(上)

    新课改·高一地理备课素材(上)

    本书主要以力、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等七个知识点为重点讲述内容。每一章都设置了知识连接、生活物理、史话拾遗、实验探究、前沿动态等版块。本书注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注重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 成功班主任案头必备-班主任快速成功金钥匙

    成功班主任案头必备-班主任快速成功金钥匙

    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新时期的班集体以育人为目标,着眼于班级所有学生健康地学习和生活,使其个体获得和谐的发展。而作为班主任,无疑也必须求发展,尤其是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来促进班集体的建设工作,力求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 诺贝尔传

    诺贝尔传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奖的创立人。本书主要叙述了他的一生。
  • 新课改·高一数学备课素材

    新课改·高一数学备课素材

    高1数学备课素材(全1册)(新课改)》中,我们为您呈现了曲折发展的数学知识创造史、鲜活真实的生活数学案例、历史长河中的数学名题与猜想、步步前行的数学探索者、轻松幽默的数学小故事,为教师的备课、教学、研究、学习提供了完善的知识储备。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永恒的主题。教师要积累专业知识,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历程,力求专业知识专深广博。教师的知识广而深,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敢走新路而且能走好新路。
  • 学生的生命与自然教育(上)

    学生的生命与自然教育(上)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学生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心理素质则是生命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
热门推荐
  • 品悟南怀瑾:做人与处世

    品悟南怀瑾:做人与处世

    本书从《南怀瑾谈生活与生存》作为出发点,根据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等著作将人生分为“人生的价值”、“事业的真义”、“圣人与英雄”、“君子与小人”、“读书与学问”、“修身养性”、“人情世故”、“时位与贵贱”、“烦恼”等,从这些主题入手,在南怀瑾先生的人生哲学基础上加以理论,使读者有机会在南怀瑾先生的人生哲学里获取更多的为人处世、安顿身心的人生智慧。
  • 画骨妖

    画骨妖

    她是由于文字狱事件牵连而要杀头的小姑娘,历尽千辛万苦逃了出来,被妖族收养,百年孤独,终成妖身。他是除妖家族的传人,伪装成大学生,降妖除魔。前世今生交替在一起,民国初期的那一日,春雨霏霏,他们相遇了。
  • 都市丽人之成长有女

    都市丽人之成长有女

    性格内向心思单纯的90后一枚小萝莉经历校园职场爱情友情收获的不一样的人生
  • 我是个年轻姑娘(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我是个年轻姑娘(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我”是个年轻姑娘,“我”曾有朝九晚五的工作,有“我”爱也爱“我”的男朋友。“我”过着大部分年轻人过的生活,“我”经历着大部分年轻人经历的工作疲惫、感情伤痛还有离家的哀愁。这些没有什么了不起,人生本就艰难如此。“我”内心秉承了母亲坚韧的性格,却经不住那些像水一样漫过“我”心上的温暖。这大抵就是女孩子了吧,“我”想。作者的话:这部作品是我内心不愿与人诉说的情感。里面出现的人物都是我所喜爱的坚强姑娘。如果你也年轻,读了这部作品,希望你能够走出当下的任何困境,就算生活再不济,也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姿态。
  • 半释心

    半释心

    【余生不见系列《易生诺》姐妹篇】与君一起,笑看江湖。余生为你,黄泉相待。诺不轻许,心有所属!一个财迷妹妹,两个妹控哥哥;他随心而行,她不问世事。友情之上?恋人未满??还是半因半缘半生情,半言半意半释心!
  • 萌爱迷糊小逃妻

    萌爱迷糊小逃妻

    她,无才无貌无工作,身材不好气质不佳厨艺全无,可是却充分发挥了女屌丝的精神,锲而不舍眼冒爱心的追逐着内心的男神,可是怎么突然出现了另一个完美的对象?眨眨眼,好吧,来者不拒!看谁能给一段浪漫的恋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末世礼包系统

    末世礼包系统

    末世降临,丧尸横行,人类陷入危难。楚风手握末世礼包系统,结果熬不过两天就挂了。“孩子,相信你自己!”楚风逆天改命得以重生,却陷入了更深的泥潭之中。“所以谁才是真的?我该相信前辈,还是相信系统?”“丧尸不是尽头,那什么才是威胁?”围绕着楚风的一个个谜团等待着他去解开。“只要敢伤害到我身边的人,我管他谁才是对的!”楚风说道。
  • 化龙变

    化龙变

    龙者,强大的象征,暴力的代名词,它能大能小,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能搅动风云变色。少年莫飞寒被人追杀,陷入绝地,突遇变故,传承上古天龙记忆,将他的人生打开了另一片天地。
  • 岚时

    岚时

    我不是童话里的公主,也不是都市的的大小姐,更不是有着令人羡慕的天赋,生活步步高升。我是阿岚,只是阿岚。以青春怀揣梦想,踏入我向往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