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39900000004

第4章 少年杀手的出现(2)

大黑蜂果然来了,一朵花、一朵花地穿梭。我不敢走进瓜丛中,怕踩伤了瓜藤,只好等在外面。终于等它飞到了最靠近我的一朵花,塑料袋唰的一声罩下去,一直罩到花下面,连花拔起,大黑蜂怎么可能逃得掉呢?

大黑蜂在塑料袋里,单单听那振翅的声音,就惊人、就过瘾。它不是嗡嗡嗡,而是吱吱吱,翅膀振得太快,发出一种高音,再碰到薄薄的塑料袋,就好像飞机的螺旋桨穿进丛林,一副要坠机的惊险。

照老方法,我又把它逼到一个角落,再将塑料袋的其余部分往反方向套,于是那小角落就变成一个小袋子,只要把“开口处”抓紧,对准盒子的缝隙,大黑蜂就飞了进去。

(这次我没有拉观众,唯恐如前一天的“漏气”。)

大黑蜂果然不凡,足有两厘米长,身子大,腿又粗壮,好像一辆会飞的坦克,在盒子里横冲直撞。你不是很强吗?敢跟我狠,现在试试这个,去抓啊!我心里对螳螂喊。可是那家伙就像许多人家的孩子,专会“把着门槛狠”,对自己人像凶神恶煞,出门就变成了兔子。它吓得直躲,大黑蜂飞到这角,它就躲到那角,最后居然爬到盒盖的一边,把头对着角落,变成了鸵鸟。

这下我就真想不通了。它现在虽然还不大,也有了七八厘米长,它如果不知道猎杀,又是吃什么长大的呢?难道它吃素?螳螂明明不吃素啊!

我发现自己需要进修了,如同娃娃总不吃东西,妈妈一方面可以怀疑孩子生病,一方面也得想想是不是自己照顾上有问题。我立刻请老婆开车,带我去图书馆,找螳螂的书。

号称长岛最大的图书馆,有关螳螂的书居然一共不过四本,其中两本只是昆虫书里的一章,剩下两本还是在儿童图书部找到的。难道在美国只有孩子玩螳螂?

虽然是儿童书,内容倒也十分丰富,尤其可喜的是图片多。其中一本《ThePrayingMantis,InsectCannibal》(byLiloHess),单单看这书名中的“Cannibal”(食人族,或吃同类的动物)就惊心动魄,敢情这螳螂不但猎杀别的昆虫,连它自己的同类都吃?

书里也登了一张新几内亚阿斯马特(Asmat)人的图腾木刻照片,刻的正是一只做祈祷状的螳螂。阿斯马特族,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都还吃人。吃他们自己的敌人,也吃外来的“朋友”。正因如此,他们特别崇拜会猎杀同类的螳螂,甚至认螳螂做祖先,在矛上、鼓上、盾牌上,乃至酒杯上都刻着螳螂的图案。

书里还登了螳螂孵化的图片,母螳螂前一年产下的卵,会封在一团黑褐色的胶状物质里,度过寒冷的冬天,再于第二年温暖的时候开始孵化。几百只小螳螂从卵里钻出来,一只连一只地垂落到地面,开始它们猎杀的一生。

一只只有蚊子般大的“螳螂宝宝”能抓到什么?它们脆弱得只有被抓,被蚂蚁们抓去当食物。为了自保,它们必须快速长大;为了长大,它们必须赶紧吃东西。而最容易吃到的东西,就是最靠近它们的——

兄弟姐妹。

于是一只吃一只,稍微强一点的吃掉稍微弱一点的。今天能吃掉亲手足,变得更强壮,明天就能再多吃一些手足。一次几百只螳螂,就这样彼此吃、彼此杀,愈吃愈少,愈吃愈大。也由于最后剩下的同胞不多,它们能分享有限的空间和食物。

想想,以螳螂那种不主动出击的方法猎食,必须等着蝴蝶、蜜蜂飞到身边,才能抓住的情况,如果一次几百只螳螂都能长大,就算它们彼此不相残,只怕也得饿死。

于是,我想:说不定母螳螂一次生那么多蛋,就是准备让它们彼此残杀,被吃掉的是母亲存心留下的食物,吃掉兄弟姐妹的则是传宗接代的子女。台湾产的艾氏树蛙不就这样吗?母蛙等卵孵化成蝌蚪之后,继续产卵,给蝌蚪当食物。又如同男人一次可以射出几亿个精子,每一个都在动,也都在拼命地游泳,拼命地比赛,看谁能先游到卵子成孕。每一个都是“机会”,也都可以称为生命,一次放出这么多机会,目的只是为了增加机会。没能游到的失败者,当然是死亡。

我也见过一种大洋洲的小老鼠,母鼠一胎可以生八九只小鼠,却只有六只奶,小老鼠一生下来就冲向乳头,一口咬住乳头,再也不放。在生物纪录片里,只见六只小鼠挂在母鼠的肚皮上,另外没抢到乳头的,则注定要饿死。

生命就是竞争,从没有成孕的精子,到互相残杀的螳螂,到抢奶头的小老鼠,到飞弹大炮的人类战争,看来虽不一样,道理却相同。

现在我对这小小螳螂,突然有了极大的敬意。如同听说门口走进来的那个初入堂口的小弟弟,已经撂倒了许多大哥,而不能不刮目相看。

这小东西,怪不得敢跟我打斗,原来从小到大,不过三个月的工夫,它已经是一路杀出天下。由杀同胞手足,到杀蚜虫蚂蚁,到杀……它的每一片皮肉,都是用别人的血肉累积的。它的肉里有别人的肉,血里有别人的血,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多像历代开国的帝王?

只是,我更不解,为什么它现在竟然如此懦弱?难道这小小的囹圄,就能折杀一位杀人无数的猛士?又或者杀人无数的猛士,进了囹圄,就成为缩头的乌龟?

这螳螂让我想起十三岁杀人的秦舞阳。

苟活(八月三十日)

对前一个家的心不死,就不能享受下一个家的快乐。对来生不断地属望,也便不能把握有限的今生。

几乎是昨天的翻版,一早过去看,大黑蜂已经面朝上,直挺挺地躺在盒底,身上毫发无伤,表示又是“自然死亡”。

对的!你可以称它为“自然死亡”,它不是撞死的,也不是被咬死的,更不是饿死的,而是因为用完了它一生被准许使用的“氧气量”,而自然死亡。

“Forinsects,thetempooflife,notthepassageoftime,determineshowlongtheylive.”这是我在《自然历史》刊物上读到的。对昆虫而言,它们的寿命不是决定于它所经历的时间,而是决定于它生活的节奏,譬如:

把两百只公苍蝇放在一立方英尺(约二十八立方分米)的笼子里,苍蝇大约可以活十六天;当把那些苍蝇的活动空间缩小到一个小瓶子里,使它们不太能飞时,大约可以活五十天;而当把个别的苍蝇放在极小的瓶子里,又冷冻到五十五华氏度(约十三摄氏度),则能活上六个月。

妙的是,这些苍蝇活的长短虽不同,它们一生用掉的氧气量却是相近的。所以当它不断拍翅膀,使用比平常多百倍的氧气时,当然没多久就死了。你可以说它是累死,也可以说它用完了老天给它的氧气量而自然死亡。

虽然论文里说哺乳动物不一样,否则住在北极的因纽特人一定活得特别长,那些不做运动、好吃懒做的人也必然长寿,但是我想,说不定人也都有个“定数”,如同老一辈说,每个人生下来都有一定的福分。小时候太享福,老来就要萧索;少时命苦,老来又能荣发。

只是“荣华富贵”和“福寿康宁”都不能代表“幸福指数”。这就好像前些时调查全亚洲最有幸福感的是哪国人,发现富裕国度居民的幸福感都不高,反倒是贫穷又混乱的菲律宾和泰国人最感到幸福。

看这社会上的个人,也一样。那些家财万贯的人不见得快乐,寅吃卯粮的人也不见得痛苦。前者乐归乐,可能表面满足,骨子里空虚寂寞;后者苦归苦,却常能苦中作乐。只是有钱人常猜穷人苦死了,用这“对比”来让自己觉得快乐些;那些穷苦人又常猜有钱人有多快乐,结果哀哀怨怨使自己更痛苦。

如果他们各过各的,谁也不去比谁,我相信人的一生,无论荣发与萧索,那“幸福指数”应该是相近的。上帝给每个人同样的快乐,用完了,就该死了。

现在我开始了解为什么这螳螂虽然不吃不喝三天,却还生猛有力。你看!它不停地在盒子里爬,精力还那么旺盛。这是因为它不飞,“飞”是最耗氧的,比“爬”要多耗数十倍的氧气。

此外,它的身体很科学,细细的脚、细细的上身,还有小小的头,使它接触空气的面积很小。加上硬硬的外骨骼,能像仙人掌一样,避免水分的蒸发。

这小头使我想起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琪塔豹(Cheetah),也是大大的屁股、细细的脖子、特小的头,使它在快速运动的时候,由于头部轻、脖子长,而减少震动。脑部少了震动,就不容易累。

螳螂跟琪塔豹真有点像,琪塔豹快是快,一次冲刺只能持续一分钟,所以它们总是站在高处观察,看准了,再冲过去,抓不到,就放弃。

螳螂也一样,正如古书上说的,它是“阴杀之虫”,偷偷躲在叶子后面,等猎物接近才出击,抓不到就暂时罢手。

大凡这种猎杀型的动物,都特别能挨饿。所谓“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它可以挨上七八天的饿,瘦得像是“挂着两层皮”,但是愈饿愈机灵,也愈轻巧、愈狠毒。好像躲在一角的古董店,十天半个月没客人,没关系,只要一个上门落了网,就够三个月的开销。

想想这螳螂在野外,要多久才有顾客上门?它当然能挨饿,也当然能够忍受孤寂。而且螳螂总是单独猎杀、自己享用,所以比群体合作的琪塔豹更孤寂。

想起老诗人纪弦的《狼之独步》——

我乃旷野独来独往的一匹狼,不是先知,没有半个字的叹息,而恒以数声凄厉已极之长嗥,摇撼彼空无一物之天地……

对了!还有哪位诗人,说“故乡土、故乡土,掬一把故乡土”?这螳螂不吃不喝,是不是有了乡愁,或水土不服?水土不服时,是不是该用古人的方法,吃一点故乡带来的泥土?

它的故乡,太容易了!不就在窗外吗?

我突然触动了灵感,也产生了“同情”,决定为它带一点故乡的风土来。

走到当时抓到它的那株牡丹旁,摘下两片叶子。上面还有露水呢!多棒!正是它的家乡风味。

打开盒盖,把叶子放了进去。对着在一边观看的女儿说:“它想家了,所以给它放片叶子进去。”又拉着女儿,绕着放在地毯上的塑料盒子转,一边转一边唱,“抓一把故乡土啊故乡土!饮一掬故乡水啊故乡水……”

绕了两圈,跳个舞,打个转。我放下女儿的小手,说:“爹地要出去抓虫了!书上说螳螂只吃活的虫子,它现在不想家了,不生病了,也有胃口吃东西了,爹地要给它找好东西吃了!”

我以跳舞的步子,一步一跳地到后院,跳到花圃,觉得很开心,好像自己这一跳、一唱,便回到了故乡。又觉得自己成了螳螂,在塑料盒子里,唱故乡的歌、吃故乡的食物、穿故乡的衣服。

才一下子,就抓到一只黄蜂(wasp),黄蜂跟蜜蜂不一样,蜜蜂身子比较圆,有点笨;黄蜂身子比较长,颜色也鲜艳,尤其黄黄的肚子上还有着黑色的条纹,就像老虎,所以中文应该是“虎头蜂”。

虎头蜂进场候教了!我的信心十足。第一,我的第六感让我知道,有了故乡的树叶,螳螂的心情好多了;第二,虎头蜂比昨天的大黑蜂小得多,又比前天的蜜蜂美丽,丰乳细腰肥臀,十分性感,螳螂一定会喜欢。

虎头蜂开始使用它的“氧气配额”了,嗡嗡嗡地东撞西撞,撞着撞着变成攀附,攀在盒子旁边休息,又沿着盒子爬来爬去。

这螳螂也爬来爬去,倒不是为了捕食,而是莫名其妙地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笨蛋居然好几次跟虎头蜂面对面地碰上,甚至撞到了鼻子,它却不下手,还一扭头,躲开了。难道它们竟是“小同乡”?

在这小小世界里,好像有两个漂泊者,不断转来转去。当然也可以说是两位落难者,突然不知怎的掉到了另一个空间,于是什么都不顾了,只想找路出去。

对!它虽然来了三天,又有了故乡的树叶,还是在想家,想家就不能安心。它实在太笨了,为什么不懂“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道理呢?这就好比人,对前一个家的心不死,就不能享受下一个家的快乐。对来生不断地属望,也便不能把握有限的今生。连武陵人,都没能留在“桃花源”。

看看!美食当前,有酒当歌,既无风,又无雨,住在塑料屋里,这是多么美好的“桃花源”啊!只要沉下心来,细细看看周遭,就能乐不思蜀了。

还是虎头蜂聪明。你瞧!它不飞了,也不再忙着找出路,它躲到了大黑蜂的身边,如同一只小黄狗躲进大黑熊的怀里。多么温暖而有安全感哪!大黑蜂浑身长满了细细的绒毛,我几乎可以感受到那种柔软。

看!虎头蜂紧紧偎在大黑蜂的六只脚之间,开始享用它的午餐。

大黑蜂的脚上挂满了黄色的花粉,在小小的虎头蜂看来,应该像是六大盘佳肴。多好啊!不必辛苦地在花间奔波,只要偎在这死去的大黑蜂之间,就能拥有这么多现成的食物。

何必想强敌当前呢?何必想明天或后天的死呢?又何必想“义”与“不义”呢?自己活着最重要。

傍晚,我又丢进了一只大蚂蚁和一只苍蝇。我对“它”是完全失望了。连这只蚂蚁和这只苍蝇,我也不奢望它会去抓。毋宁说,这两只“小丑”,是我给它的最后的晚餐,也是给它的讽刺。

吃了,你是为活一条狗命,而“马食鸡皂”;不吃,你是连最下三烂的小鬼,也应付不了。你是可怜的英雄,不再能夺权,甚至不再跳得上马背,又一时死不掉;便赏你个闲差事,坐坐冷板凳,混口饭吃吧!

夜里,再去看这家伙一眼。蚂蚁在爬,苍蝇在飞,虎头蜂躺在大黑蜂的怀里,在睡。

它的头靠在盒子的一角,已经抬不起来。

同类推荐
  • 不能跳舞就弹琴吧

    不能跳舞就弹琴吧

    本书精选包利民历年在报刊发表文章中转载率最高的精品,许多文章都被《读者》、《青年文摘》评为最受读者喜欢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没有单纯的说教,都是动人的故事,从身边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收集那些让人感动感悟的瞬间,给人以温暖的力量和希望,或给人以全新的心情,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 说有这么一回事

    说有这么一回事

    该书精选凌叔华文学创作中独具风格的代表之作,各文体均有涉猎,具有较高的欣赏与认知价值。精选凌叔华小说、散文及自传作品,作品多取材于女性生活与情感世界,笔法细腻,情感动人,并流露出宝贵的女性意识,至今读来仍有较大的艺术魅力。并附有同时代人回忆凌叔华的文章,力图展现一个全面而丰富的才女凌叔华。
  • 阅读的力量(套装共2册)

    阅读的力量(套装共2册)

    对于威尔·施瓦尔贝来说,阅读是一种重塑自我的方法,也可以了解世界,并找到生活中大大小小问题的答案。在每章中,他讨论了一本特定的书,以及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这些书涵盖了几个世纪和诸多流派:从斯图尔特到《火车上的女孩》,从《大卫·科波菲尔》到《奇迹》,从《乔瓦尼的房间》到丽贝卡,从《1984》年到《大海的礼物》。读完此书你会发现,刚开始读书的你和读完书的你已不再是同一个读者。因为读书为你开辟出新的道路,每本书都会改变你的生活。《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如果陪伴父母与追求人生不能两全,你会怎样选择?在作者威尔·施瓦尔贝处于风光无限却也疲惫不堪的职业巅峰期时,母亲突然查出癌症晚期。两难之间,威尔选择了陪伴母亲走完最后的时光。但是威尔一直不知道如何与母亲沟通并自然相处,直到他们开始共读一本书。在固定进行的读书会期间,他们开始了一段阅读广度和人生深度的对话之旅。从热门惊悚小说到经典畅销书,从诗歌到悬疑故事,从异想天开到精神层次探讨……借阅读,他们探讨了勇气、信仰、、陪伴、孤独,感恩、学习、倾听,甚至葬礼等多个话题,分享着各自对文字和生命的态度和观点。通过阅读,他们坦然面对死亡,深度了解彼此,同时也治愈了自己。一本好书,可能是我们迷茫黑暗生活之中的火炬。
  •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作品精选

    感悟文学大师经典: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作品精选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启迪作用,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被重置的人生

    被重置的人生

    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白血病男孩阿布在治病期间记录的对过去的回忆和治病的过程,从开始得病的绝望,到希望,到最后的平静,共分为“死前写个回忆录”“希望记事本”和“被重置的人生”三个部分。文章乐观、积极、幽默,不知不觉成为了很多病人及病人家属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改变了很多健康人对自己生活的认知。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狐狸萌萌哒

    狐狸萌萌哒

    狐の萌え萌えほんとうに白狐そこない精すごしていました三生花开花落倾城美恋。狐狸君,来世我还要在看见你。与你白头到老,永恒不息。我愿用我一世倾城,换与你在一起。曾为他喝下孟婆汤,他是妖,她是人。这段爱恋最后何去何从。九尾狐之约,倾城美恋,人狐相恋.狐狸君你好纯情,来抱个。“男女传授不亲!啊啊啊!”狐狸君,狐狸君,我们结缘吧きつね君、狐君、私たちと縁を結んだのだろう狐狸未成精,纯属太年轻。狐狸大人啊,狐狸大人,修仙不足。--PS--作者是懒猫,字数有点少请谅解。所以呢,因为我懒,亲们还是去看双炽大大参考吧。---END---
  • 广州,你好

    广州,你好

    一个纯粹的屌丝,如何获得众多美女的青睐?轻松休闲的开篇,如何演绎出剑拔弩张,扣人心弦的结局?纯美如水的爱情,如何收获冷血如刀的苦果?人物众多,线条明暗缠绕,情节曲折,前后呼应,枝节相连。这是一个励志故事,是真实原型的艺术加工。
  • 王俊凯落樱缤纷

    王俊凯落樱缤纷

    王俊凯的爱情,给了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但是她的爱情却早已封闭,已经没有资格说爱,本是无意,却迷失自己…
  • 早安,老公大人

    早安,老公大人

    迫于家里和领导的双重压力,他需要一个合适的人选做妻子。为了应付新郎突然反悔的尴尬婚礼场面,她需要一个男人扮演临时丈夫。说好分床分房间,为什么他会出现在她的被窝一旁说“早安”?!各取所需的婚姻,她信奉相敬如“冰”,他则坚持“日”久生情。情未动,身先行——如果你不爱我,我可以陪你练到爱为止。
  • 腹黑学长请宠我

    腹黑学长请宠我

    “喂,我喜欢你,跟我交往吧。”低沉的声音响起“啥?!白逸学长你没说错话吧!”女子一脸惊慌的看着眼前正对自己表白的学长。“…”沉默良久“我说..我喜欢你,跟我交往吧。”“好的!!”女孩又激动又开心。-------“我们分手吧!你都没说过爱我!”“仅此而已?”“对!…唔,你放开我!”一阵蹂躏之后“还想分手吗?”“不...不敢了......”-----“学长..我喜欢你。”“我有老婆了。”-----一部日常向的恋爱小说~每天都有精彩非凡的事情发生。当腹黑学长喜欢上了呆萌小学妹,(那么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总之就是甜!甜到掉牙!
  • 交叠的平行线

    交叠的平行线

    如果我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如果他是一个未婚的男人。那么或许在第一次见面时我们就会坠入爱河,这个故事也不会发生。如果我在他之前遇到他,或许这个故事就会朝另外一个方向走去。如果他的青梅竹马当年更大胆一些,或许不论是她还是我,都不会有机会。如果他的发小是个女孩,或许他们早已成就了姻缘。如果她和她没有在那些时间遇到我,或许她们的故事也会截然不同。如果,如果……但这世界却从来没有假设,不是吗?我叫许言,我有一个故事要说给你听。听完这个故事后,请你看看身边的人。要记得,没有人是完美的。
  • 能力者开发日记

    能力者开发日记

    据说,人的大脑开发10%后,就会获得超能力。开发到100%,就能证道成神。庄阳偶然获得超能力,接触到他右手的人,都会变得很奇怪。有的变成了病娇,有的变成了女装大佬。他把他的右手称为“幻想御手”。这本书,是关于庄阳一步步升级能力,最终成神的故事。。。。。。庄阳:你的幻想,就由我的右手来实现!!!
  • 许你一世阳光

    许你一世阳光

    大二那年,明寒宇他不知为何,匆匆离去,从此再无任何信息。毕业后苏珩在A市找了一份工作,当上了一名普通白领,只为了等他回来问他:“你为什么就突然走了,不和我说一声。”许容阳再她身后默默守护,陪着苏珩一起等明寒宇。一年后,苏珩的妈妈住进了医院,苏珩看着手里拿着的单子,一位男生突然跑了过来,将她撞到在地。那个让她愿意等三年的人,他回头看了一眼就跑开了。一年后在机场擦肩而过,没有说什么就拉着苏珩的手向外跑去。……多多支持啊!
  • 道教三字经

    道教三字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