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19200000012

第12章 叔嫂情 同治中兴和慈禧的掌权之路(1)

世间不如意之事

咸丰三年四月(公元1853年5月),赋闲在家多年的恭亲王奕?终于接到了一个任务:皇帝哥哥让他去熔内务府的三口金钟。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当年太平军动摇了清朝的半壁江山,而国库存银仅22万多两,完全不敷军费使用。咸丰皇帝就想到了内务府还有三口废弃不用的金钟,可以熔化了充当军费。奕?接到这个不算什么事儿的事儿,诚惶诚恐,赶紧上奏说:“臣等唯有督率司员,始终奋勉,勤慎奉公,以期无负圣主委任之至意。”毕竟,这是他被皇帝闲置3年来,接到的第一个有实质内容的任务。

21岁的奕?很认真地带人查实了三口金钟的情况,再拉过去熔铸,最后炼出黄金27030两。事成后,奕?再次很认真、很虔诚地向咸丰皇帝启奏:皇上交办的事情办完了。

仅仅3年前,奕?和哥哥咸丰的关系还不是这样的。那时候,他们还不是君臣而是兄弟。咸丰皇帝奕讦是四阿哥,奕?是六阿哥。在众多的儿子中,父皇道光最喜欢的就是奕?,因为奕?长得一表人才,文武全才,资质超过其他兄弟。文的方面,奕?出口成章,写得一手好诗词;武的方面,奕?骑射本领高超,是满族著名的武士。史书一致记载道光对六子奕?“最钟爱”,但他挑选的继承人却是跛脚、懦弱、平庸的四子奕讦。

道光皇帝一共有九个儿子,前三个儿子夭折了,第五个儿子过继给了人家,后三个儿子年纪还小,真正竞争皇位的就是第四子奕讦和第六子奕?。道光花了不少心思来考察这两个儿子。他安排两个儿子参加围猎,结果奕?收获满满,拿下了全场第一;奕讦却一无所获,回来对道光说现在正是野兽繁育的时候,我不忍心让它们。

骨肉离散。道光病重时,分别召两个儿子来询问时政和对策。奕?侃侃而谈,指点江山,意气风发;奕讦则长跪不起,泪流满面,只希望父亲早日康复。结果,道光皇帝觉得还是四儿子仁义孝顺,品德高尚,像他自己。于是,奕讦的道德优势战胜了奕?的实干进取精神。

临终前,道光皇帝觉得六儿子奕?挺可惜的,以遗诏的形式封他为恭亲王。

奕讦继位后,对竞争对手奕?怀恨在心。按照他的本意,奕?别说是晋封亲王,估计连皇族俸禄都要停发了。因为有父皇遗诏在,咸丰不敢把六弟怎么样,就搁置起来不用了。

大清王朝的龙椅,奕?似乎触手可及,可就这么差一点儿决定了他后半生的悲剧命运。

就在奕?诚惶诚恐地熔化金钟的同时,宫中兰贵人家遭遇了巨大变故。

兰贵人姓叶赫那拉,比奕?小3岁,当时年仅18岁。一年前(公元1852年),正当奕?小心翼翼地躲避咸丰皇帝的排斥打击,夹着尾巴蛰居在京师的时候,叶赫那拉氏经过了长达一年多的“选秀”过程,成为新皇帝咸丰的嫔妃,位列最低级的贵人。当时,叶赫那拉的父亲惠征外放地方道员,因为选秀是大事,叶赫那拉不能随行,只能含泪和家人告别。年纪轻轻的她独自一个人留在了紫禁城候选,此后五十七年再也没有回到家中和父母姐妹团聚。

叶赫那拉氏生于北京下等满族官员家庭。祖辈都是五六品京官。她出生时,父亲惠征是二等笔帖式(文书),八品小官。惠征监生出身,在部委衙门抄抄写写了多年,终于在咸丰初年外放蒙古、安徽等地任道员,官居四品。遗憾的是,女儿在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就被列入秀女名册,不能随家人一起外任了。日后,有人说慈禧出生在江南,还会唱江南小曲,并因此获得了咸丰的喜爱,这不是真的。慈禧是纯粹的北京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除了两次被洋人赶出北京逃亡外,一生从未离开过北京。慈禧弟弟桂祥的曾孙子证实了这一点:“我记得在小的时候听爷爷大体讲过,后来父亲也曾经带我到据说是慈禧出生的大院去看过,这个院子位于北京西四牌楼的辟才(劈柴)胡同。”

惠征在安徽池州当道员,正巧赶上了太平军进攻。咸丰三年太平军攻陷安庆,杀死安徽巡抚,安徽全省震动。惠征带着饷银万两逃往镇江。咸丰皇帝下令严查逃跑官员,惠征名列其中,同年被罢官,几个月后病死在了南方。若干年后,惠征的女儿发达了,追封倒霉的父亲一个世袭的“承恩公”。日后,又有人编造,惠征死后,慈禧扶棺北归的一系列奇遇。其实,慈禧压根就没出京,而且在父亲死前一年就已入宫了,怎么可能扶棺北归?

在咸丰三年,奕?和叶赫那拉氏的心境都是灰暗的。奕?饱受皇帝哥哥的打压,委曲求全;叶赫那拉氏死了父亲,家庭陷入困境,而她只是宫中小小的贵人,不仅帮不上忙,还要应付宫廷内部残酷的倾轧争斗。两个年轻人都看不到光明的未来。

兰贵人叶赫那拉氏很快就引起了咸丰皇帝的注意。

因为叶赫那拉氏长得很漂亮,咸丰迷恋她的美貌。《十叶野闻》记述:“当文宗初幸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者,仿佛似之。”当然,叶赫那拉氏很有心机,人很聪明,知道怎么迎合咸丰。这也让她能在后宫众多的嫔妃中接近并得到咸丰的宠幸。慈禧的侄子、桂祥的儿子德锡回忆说:“慈禧对隆裕说,她刚刚进宫那会儿,因为长得漂亮,而且得到咸丰的宠爱,咸丰对其他嫔妃看都不看一眼,所以很多人都嫉妒她,常常在背后说她的闲话,甚至用一些手段陷害她。”好在,兰贵人挡住了明枪暗箭。

叶赫那拉氏知道皇帝的恩宠不是永久不变的,今天可能对你甜言蜜语,明天就可能看都不看你一眼。而她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住地位,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生一个皇子。母以子贵,只要生了皇子,后妃在宫中就能挺直腰板,抬头做人,就有了抵御大风大浪的资本。

果然,好色的咸丰皇帝很快就对兰贵人失去了兴趣,移情别恋了。咸丰不再怎么去兰贵人的房间,此时却得到了兰贵人怀孕的消息。这将是体弱的咸丰的第一个孩子。朝野上下翘首以待。幸运的是,兰贵人生下了一个男孩。他就是咸丰唯一的儿子载淳。母以子贵,兰贵人叶赫那拉迅速升格为懿嫔、懿妃、懿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尽管此时咸丰皇帝已经对她很少过问了。

咸丰皇帝去干什么了呢?首先,他专门辟出圆明园来“金屋藏娇”,沉溺女色。清朝的一代强后孝庄太后曾在宫门竖一铁碑,上书:“敢以小脚女子入此门者斩。”所谓的小脚女子就是汉族女子。因此,咸丰皇帝才移驾到圆明园,宠幸汉族女子,在文字上没有违反祖宗的规矩。“文宗(咸丰)渔色,于圆明园隅,暗藏春色,谓之四春,世竞传之。”可见,咸丰和“四春”的故事,在民间是公开的秘密了。“四春”之外,咸丰还钟情一个曹姓寡妇,也收来享受。

其次,咸丰酗酒。酒量不好,每次喝酒都喝得酩酊大醉;酒品也不好,一喝醉就对侍女大打出手,痛加凌辱。每醉即有一二侍女遭殃,往往凌辱或打得侍女几致于丧命。后宫嫔妃深受其苦。

最后,咸丰竟然吸食鸦片。他一继位,国事日非,内忧外患。太平军攻陷南京后,咸丰更是逃避到鸦片的世界里,染上了大烟瘾。后来英法联军来了,咸丰逃亡热河,被政务弄得焦头烂额,干脆抛弃政务,沉溺在鸦片吞吐之中。

叶赫那拉氏摊上了这么一个无能懦弱、劣习缠身的丈夫,着实不幸。她的人生似乎就要和这么个丑陋的人一同走完了。

咸丰皇帝带着嫔妃、美女在圆明园享乐的时候,有志报国也有能力出来整顿朝纲的恭亲王奕?正被咸丰闲置在属于圆明园分院的和春园里。和春园本是个废弃的院子,咸丰即位后“赏给”弟弟奕?作府邸。奕?赶紧谢恩,然后草草收拾一番,勉强能够居住,就搬了进去。咸丰的目的是让他住在京郊,无法染指政务;奕?就索性隐居其中,把院子改名为“朗润园”,终日诗书自娱。

日后,又有好事者和影视剧作品说奕?和叶赫那拉在这段圆明园岁月中相识相知并相爱。这又是没有根据的八卦绯闻。

咸丰三年十月初七(公元1853年11月7日),咸丰特命恭亲王奕?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因为他是宗室亲王,自然成了领班军机大臣。

咸丰让弟弟当了军机大臣,是要重用他吗?是,也不是。因为当时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势如破竹,渡过黄河,已经逼近天津了。咸丰皇帝无奈,只能拉亲戚兄弟中最有本事、文武双全的奕?出来临危救难了。这不是重用,而是利用。这不,等奕?和僧格林沁等将领把太平天国的北伐军消灭在天津,眼前的危险没有了,咸丰皇帝就大大低估了奕?的利用价值。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南方还在酣战,咸丰就以奕?为生母“请封”的家庭冲突罢了他的官。

事情是这样的。咸丰生母早死,由奕?的生母静贵妃抚养成人。他和奕?算得上是一奶同胞。咸丰五年,老人家病重,咸丰和奕?都侍候在旁。一天,静贵妃迷迷糊糊地错把咸丰皇帝当成了奕?,交代他说:“你父皇本来是想立你当皇帝的,不料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是你的命啊!以后,你好自为之。”老母亲看到了亲生儿子奕?韬光养晦背后郁郁寡欢的心。可在养子咸丰听起来,特别不是滋味。恰好不久后奕?求咸丰在生母临终时将她从贵妃升为皇后,了却老人家的一桩心事,让她风风光光地离开人世。小气的咸丰支支吾吾,不做肯定的回答。着急的奕?想当然地把咸丰的支支吾吾当做默许,传皇帝的“口谕”升静贵妃为皇后。逝世的静贵妃得了“康慈皇太后”的谥号,可咸丰却以奕?办理太后丧礼“疏略”的罪名,把他赶出了军机处,让他继续养花种草去。

这一赋闲就是五年光阴。其间,奕?自号“乐道堂主人”,写了大量诗作。他都写些什么呢?一年四季、花鸟鱼虫、日月风雨和小景色小东西,还有就是对皇帝哥哥歌功颂德的文章。仅在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秋天,奕?仅咏秩的诗作就写了《秩咏三十首》,内容涉及秋月、秋云、秋风、秋雨、秋露、秋霜、秋阳、秋水、秋菊、秋葵、秋桂、秋兰、秋荷、秋声、秋叶、秋色、秋渔、秋樵、秋获、秋吟、秋社、秋鸿、秋鹰、秋恐、秋燕、秋弥等。不管窗外风起云涌、人来人往,奕?都很乖地待在“乐道堂”里吟诗作画。

其间,曾经有人提议过让奕?出来为国家做点事情。这个人就是懿贵妃叶赫那拉氏。

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5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炮台,天津城危在旦夕。咸丰皇帝还在圆明园“天地一家春”和后妃美女欢宴。酒半,紧急军情来报“英法军已陷天津”,“帝痛苦起,罢宴。孝贞与诸妃皆泣,后独进曰:事危急,环泣何益,恭亲王素明决,乞上召筹应付”。(费行简:《慈禧传信录》)

当咸丰皇帝无计可施,皇后和其他后妃只能哭泣的时候,叶赫那拉氏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方面,她知道哭泣没有用,应该召集大臣商议;另外,她直接推荐了恭亲王奕?来办这件事。这表明那拉氏在后宫的地位已经巩固,可以向咸丰皇帝进言,参与朝中大事了。这也表明那拉氏对奕?很了解,清楚整日无所事事的奕?才是朝廷的能臣干将。咸丰皇帝还真的召奕?和大臣肃顺等前来商议如何御敌。奕?主和,肃顺等人主战。咸丰皇帝听取了肃顺的意见,对英法联军采取了强硬态度,把奕?打发回去继续吟诗作画了。

虽然叶赫那拉氏推荐奕?出山没有成功,却明明白白地显示她已经开始干政。

清朝入关后就立下规矩“后妃严禁干政”,可叶赫那拉氏在国家危难、丈夫孱弱的情况下破了这条规矩。之前许多人归因为叶赫那拉氏本人的政治野心,现在渐渐有人开始从叶赫那拉氏的角度来思考她为什么要介入政治:“她也和武则天一样,是政局逼着她一步步走上政治舞台的。如果咸丰帝有能力、有作为、有主见,就不劳她去思虑、去‘进言’,她也根本无此机会参与政事。事态相反,在那紧张时刻,逼着她去想、去参与。敌人打到门外了,该如何办?凭她的所处地位,想想自己、想想儿子,是抵抗、是逃走,她能不向皇帝、向仅有她生的一子的丈夫说个主意吗?何况她也是热衷于此的。”一来是叶赫那拉氏本人有干政的兴趣和能力;二来客观环境也推着她这么做,两个因素相互糅合开始塑造了日后的当国太后。

权力搭档

话说咸丰皇帝主战,结果节节败退。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他不得不任命奕?为全权钦差大臣,处理与英法联军的交涉。

不用说,这次还是让奕?来当消防员,替自己解决燃眉之急。奕?上任的情形可以用“兵临城下”“危如累卵”8个字来形容。当年,英法联军再次攻陷天津,在京郊歼灭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磨刀霍霍直向北京城而来。咸丰赶紧宣布“北狩”承德,携带重臣和后妃弃城而逃,留下奕?来签订城下之盟,收拾残局。

之后的史实深为中国人所熟悉。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并且和奕?等人签订了《北京条约》。奕?勉强保住了北京内城,维持了一个“和局”。在一年的外交活动中,奕?痛定思痛,睁开眼睛看世界,对西方文化和洋人采取了比较客观和友好的态度。这让他得到了西方列强的好感。由于朝廷孤悬承德,留在北京的官员、办理交涉的人和京畿军队都聚集在奕?身边,形成一个相对开明的政治集团。

奕?因祸得福,有了强大的政治资本。

咸丰皇帝逃跑前,叶赫那拉力劝皇帝留在京城。《吴可读日记》记道:“当皇上之将行也,贵妃力阻。言皇上在系,可以震慑一切。”咸丰一逃,人心散了,就难以继续组织抵抗了。叶赫那拉氏面对大敌,是主战的。所以,在逃亡承德的起初岁月里,她对一心主和、向西方示好的奕?很有意见,甚至有些排斥他,跟着别人叫奕?:鬼子六。

咸丰皇帝的死让叶赫那拉氏的视野一下子抬高、扩大了。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8月23日,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病重,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口授遗诏,立唯一的儿子、年方6岁的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同时任命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第二天,咸丰帝就死了,年仅31岁。临终前,咸丰将自己的两枚印章(“御赏”和“同道堂”)分别交给皇后和叶赫那拉氏掌管,规定新皇帝发布诏谕时,除了玉玺必须盖上这两枚章才能生效。

载淳登基做了小皇帝,咸丰的皇后成为慈安太后,生母叶赫那拉氏成了慈禧太后。好强又有心机的慈禧考虑的不再是和洋人战和与否,也不再是一两次战争的胜负,而是如何巩固自己和皇帝儿子的地位,如何把自己的心思贯彻到国家治理上。她的设想和权欲强盛的肃顺迎头相撞,两人成为死敌。

咸丰很信任肃顺,据说临终前还担心日后慈禧专权,就和肃顺商量如何避免因载淳年幼,大权落于外戚之手。肃顺建议咸丰皇帝行“钩弋故事”处死叶赫那拉氏。汉武帝末年,考虑到继承人刘弗陵年纪太小,担心日后母后干政,汉武帝就赐死了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咸丰没有采纳肃顺的建议。慈禧太后知道此事后,一下子就明白了权力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搏斗,必须学会分化组合、纵横捭阖。如今最迫切的威胁就是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他们力求大权独揽,根本没把慈安、慈禧两个太后放在眼里。慈安太后性格很温和,很懦弱,也觉得肃顺等人飞扬跋扈,难以忍受,看来肃顺等人揽权的确过分,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和慈安太后的单纯厌恶不同,慈禧太后开始谋划如何铲除八个政敌。她能够联合的首要对象就是在北京的奕?集团了。

错失皇位的奕?对没有权位的日子有切身感受。他需要权位来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咸丰的死给他提供了一个争权夺位的良机。可肃顺等人既不认同自己的政治理念,又处处争权夺利,奕?很自然站在了肃顺等人的对立面。奕?集团和慈禧集团洞察彼此心思后,一拍即合。

奕?在哥哥死后,来到承德哭灵,哭得天昏地暗,不禁让旁人悲戚落泪。肃顺等人防着奕?借机和慈禧太后联合。可当奕?要去拜见两位嫂嫂,并请肃顺等人同去的时候,肃顺又不方便跟着去了。他只好拍拍奕?的肩膀说:“六爷,这是你们的家事,我们就不去了。”结果,奕?和慈禧、慈安在没有第三者的情况下,紧张又兴奋地谈了两个多小时。其内容不为人知,正史也没有记载。一些人就猜测,叔嫂三人先是相对痛哭。两位太后哭诉肃顺等人的侮慢和跋扈,奕?更多的是哭自己之前忍受的那么多委屈。最后三人“密商诛三奸之策”,初步筹划了诛杀八位顾命大臣的政变计划。

之后,奕?返回北京。表面看来一切平淡,可一张大网已经在北京和承德之间秘密展开,越织越密。政变的主要步骤是借咸丰皇帝灵柩回京之机把肃顺等八人引回北京,奕?在北京严阵以待,等人一到就瓮中捉鳖。肃顺集团能够做的主要就是拖延咸丰灵柩回京的日期,同时痛斥那些为两宫太后和奕?说话的大臣。他们对咸丰皇帝临终授予的“顾命大臣”名义太看重了,自以为只要压制住奕?就万无一失。殊不知,奕?和慈禧等人早已经严阵以待,甚至连捉拿肃顺等人公布罪状的诏书都已经写好了。他们还商定好了捉拿肃顺的人选,就是咸丰和奕?的七弟,也就是对肃顺不满的醇郡王奕嬛。9月底,咸丰灵柩浩浩荡荡回京。从承德迁回北京的人员太多、场面太大,众人不得不分为两拨。其中肃顺、奕护卫灵柩为一路,缓缓而行;两宫太后、小皇帝和其他顾命大臣为一路,先回到京城。一回到京城,两宫太后就接见奕?和周祖培、桂良、贾祯、文祥等人,哭诉肃顺、载垣、瑞华等人欺君侮后等罪。奕?当场宣读谕旨,公示肃顺等人三大罪状:第一是在战事上筹划失误,致使英法联军兵犯京津,火烧圆明园;第二是阻止回銮,造成咸丰“圣体违和”、“龙驭上宾”;第三是在咸丰死后专擅朝政,夺权胡为。慈禧则从法律上彻底否定了肃顺等人的权力。她说咸丰临死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任命什么“顾命大臣”。肃顺等人是假传圣旨。叔嫂二人这么一演双簧,肃顺八人的罪过可就大了。

当时,跟着两宫太后先行回京的载垣、端华得知太后、奕?等人在单独议事,就闯进宫来,喊道:“太后不应召见外臣!”

奕?见状,根本就不回应,厉声宣布将载垣、端华等人革职拿问,严行议罪。载垣等被奕?党羽拿下后,还大喊:“我辈未入,诏从何来?”

作为集团首脑的肃顺当时还在京郊,夜宿修正。奕嬛踢开房门,把睡梦中的肃顺绑进了京城。最后肃顺被斩首,其他大臣或被废为庶人发配边远恶土,或革职永不叙用。奕?和慈禧合作,把对手铲除得干干净净。因为政变发生在1861年辛酉年,得名为“辛酉政变”。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一(公元1861年12月2日),清朝第一次“垂帘听政”仪式在紫禁城养心殿举行。养心殿正中间硕大的龙椅上坐着年仅六龄、茫然无知的小皇帝载淳;小皇帝身后是一架八扇黄色纱屏,屏后并坐着年轻的慈安和慈禧太后;小皇帝的御案左侧站着恭亲王奕?,他以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的身份接递朝臣奏疏,呈予御览,并发表自己意见。

在台上的这四个人,小皇帝载淳是摆设,慈安温顺懦弱与世无争,真正决策天下的是慈禧太后和奕?这对权力搭档。

辛酉政变的成功,奕?有一大半功劳。事后在权力布局的时候,奕?自然少不了要插手核心决策,但以什么名号来进行,大家都颇费脑筋。慈禧太后决定授予奕?“议政王”的头衔,另有深意。奕?的角色类似于入关之时的“摄政王”多尔衮,但多尔衮的擅权专断已经把“摄政王”三个字变成了一个忌讳的名词。慈禧又否决了朝臣提议的“辅政王”头衔。“摄政”也好,“辅政”也好,都有让出部分决策权的意思。慈禧不愿意,只希望奕?提供意见建议,所以定名为“议政王”。延伸起来想,政治决策、人事变动都由太后决定,奕?可不是只有“建议”和“议论”的权力吗?

载淳刚即位的时候,肃顺等人拟定了一个年号:祺祥。如今,慈禧以“同治”年号代替。她心目中的“同治”可不是太后与亲王共同治理天下,而是强调太后和皇帝母子共同治理天下的意思。当然,“同治”年号给奕?及其党羽的心理暗示是两宫太后很谦虚地要和大臣们共同治理江山。这是他们自己想错了,慈禧不负责,也不解释。这年,奕?30岁,慈禧27岁,慈安26岁。

慈禧太后和奕?的合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在政治蜜月期内动作不断,建立总理衙门、扑灭太平天国、开展洋务运动、支持汉族官僚、官派出国留学,等等。曾国藩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评价:“两宫太后及恭邸力求激浊扬清,赏罚严明。”

起初,叔嫂俩关系非常好。慈禧对奕?恩宠有加,有意笼络。比如同治初年,慈禧太后把奕?的大女儿接进宫中教养,接着就晋封她为荣寿固伦公主。按照制度,亲王的女儿最多封郡主,只有皇帝女儿才能封公主。慈禧向奕?示好,结果让年仅11岁的奕?女儿成了清朝唯一一个亲王生的公主。朝会或者议政的时候,奕?率领军机大臣、六部九卿进见,然后就站在那里侃侃而谈。慈禧见他站着议政很辛苦,常常在太监进茶的时候吩咐:“给六爷茶!”奕?也欣然领受。有一次,奕?站在御案旁议政了很长时间,说得口干舌燥,竟然顺手拿起桌子上小皇帝载淳的茶喝了起来。这可是“大不敬”的行为。奕?很快发现不对了,赶紧放回原处,然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议政。慈禧太后也不纠结这些礼节问题。可等到两人关系不好的时候,奕?在细节上的疏忽就成了他飞扬跋扈的“罪证”。

奕?和慈禧关系恶化的原因是两个人都是进取心和抱负很强的人。慈禧要用奕?之才来帮助自己治国;奕?却想借慈禧之力来施展抱负,中间肯定存在分歧。慢慢的,两人在一些政务上产生了分歧,奕?大声辩论,坚持己见。况且,奕?主政时间长了,也有礼节疏忽的地方。比如有的时候没听清楚慈禧的话,让慈禧重复,等等。随着统治越来越巩固,内忧外患渐渐消除,慈禧决心“敲打敲打”奕?。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3月,揣摩到慈禧意思的蔡寿祺上疏弹劾奕?贪墨、骄盈、揽权、徇私等情形。慈禧马上借机让大家“议议”。大学士倭仁、周祖培等齐集内阁,召蔡寿祺询问。事关重大,大家就奏折所言,一条一条地查证。结果,蔡寿祺拿不出所奏各条的证据,仅仅说“传闻”奕?在给某某人升官时接受了贿赂。于是,大臣们基本判断蔡寿祺是风闻言事,纯属诬告。可大臣们的判断不重要,重要的是慈禧“先入为主”的意愿。她根本不看大臣们的回奏,而是拿出了一份早已拟好的处理意见,交给几个大学士处理。

佳文共欣赏,慈禧的这份朱谕如下:

谕在廷王、大臣等同看,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本月初五日据蔡寿祺奏,恭亲王办事徇私、贪墨、骄盈、揽权,多招物议,种种情形等弊。嗣(似)此重情,何以能办公事?查办虽无实据,是(事)出有因,究属暧昧,难以悬揣。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敖(傲),以(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视)朕冲龄,诸多挟致(制),往往谙(暗)始(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许(诸)多取巧,满是胡谈乱道。嗣(似)此情形,以后何以能国事?若不即(及)早宣示,朕归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正(政)?嗣(似)此种种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方知朕宽大之恩。恭亲王著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方是朕保全之至意。特谕。

上文括号中的是大学士周祖培替慈禧修改的错别字。整个诏书充分显示了慈禧平日自学文化取得的成果,语句可读,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强硬。亲奕?的周祖培只敢在“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处加上“议政之初尚属勤慎”8个字,回复慈禧。慈禧同意了,命令:“此诏由内阁速速明发,不必由军机!”因为军机处的班子都是亲奕?的,慈禧没时间和军机处再磨蹭,要的就是快速扳倒奕?。结果如她所愿,奕?的“议政王”头衔没了,军机大臣和其他职务被全部撤去,空余一个“恭亲王”领俸禄用。军机处随之大换血,改由惇亲王、醇郡王、钟郡王、孚郡王四人轮流领班。

奕?真正见识了慈禧这个女人的厉害,仿佛重新嗅到了哥哥咸丰在位时期那种压抑的味道。好在他多年来治国的成绩还在,同情支持他的人也还在。接替奕?的惇亲王奕誴是他的五哥,行事鲁莽,人又傻,道光皇帝不喜欢这个儿子,就把他过继给了别人。奕?也不喜欢这个五哥。可就是他,第一个公开为奕?鸣冤,觉得对奕?处理过重。奕的宗室地位很高,慈禧不能不处理他的意见,只好把他的鸣。

这是怎么回事呢?慈禧太后在如何处理奕?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她既认可奕?的能力和成绩,又不愿让奕?分享过多的权力。这次,慈禧处理奕?是为了“敲打”警告一下小叔子,并不是彻底埋葬奕?的政治命运。知道慈禧这个底子后,大臣们纷纷赞同处置奕?的不当言行,希望太后能够让他改正错误,将功补过。

整个事件的结局是,慈禧下旨严厉“训诲”奕?,奕?则跑去慈禧面前“伏地痛哭”,表示要痛改前非。不日,谕旨准奕?重新掌握军机处,但撤去“议政王”头衔。

奕?就像是一家公司的董事总经理,突然被董事长赶出了董事会,只让他专门做好职业经理人。

美国史学家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对慈禧和奕?的关系作了经典的评价:

辛酉政变之初,中国政坛上出现了两个当权者:慈禧和恭亲王。那时慈禧已是一个坚强意志和清醒头脑的女政治家,行将展布她伟大的执政才能。但她是个女人,又少执政的经验,所以才让恭亲王给以支持。而恭亲王自知自己有能力统治中国,但根据中国的皇权地位,他没有最后决定权。所以这两个人一起工作,最初是在准平等基础上的,到后来当亲王意识到他在国家中的地位的时候,才像主妇和管家一样。

安德海之死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7月初,两艘太平船沿京杭大运河扬帆南下。两面大旗在船舷两侧猎猎作响,一面写着“奉旨钦差”,另一面是“采办龙袍”。此外,船上还有迎风招展的使者旗帜、龙凤彩旗多面,船上不时传来丝竹音乐之声。一路上,船队出北京经天津取道河北入山东,缓缓而行,准备去江南。船队逢州遇县必停,惊扰地方官吏,要钱要物。沿途一些趋炎附势的地方官争先恐后前去逢迎巴结。

到底是哪位钦差大人如此“高调”地出行呢?原来是宫中的总管太监、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安德海。

安德海是河北河间人,年轻时自宫入宫当了太监。民间传说慈禧太后能够得到咸丰的宠幸,安德海帮过忙;又传说辛酉政变初期,慈禧和恭亲王奕?都不确定对方的心思。安德海就充当了探路石的角色。当时慈禧假装痛责安德海,把他赶出承德行宫。安德海趁机逃往北京联络奕?,探听风声,之后往来北京和承德之间,为政变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传说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慈禧发达以后,很器重安德海,确有其事。慈禧的生活起居全部由安德海负责照料,遇到什么事情慈禧也会询问安德海的意见。安德海“以柔媚得太后欢”,使慈禧太后逐渐有点离不开他了。

民间传说安德海是一个净身不干净的“假太监”,和慈禧有暧昧关系所以得到宠信。这个传说流传甚广,因为没有根据,不予采信。

安德海有了慈禧的宠信后,开始自我膨胀起来,不仅贪污腐化,还交接朝臣。慈禧多少也知道安德海的劣迹,但也不加以真正遏制,反而把一些自己不方便出面的事情都交给安德海去做。安德海更加行事嚣张了。清朝对太监限制很严,严禁太监干政,还规定太监只能待在宫中,私自出宫者杀无赦。自我感觉很好的安总管哪受得了这个,厌烦了宫中的清规戒律,就借给同治皇帝采办龙袍和大婚器物之机,请得慈禧同意后直奔江南而去了。

别看安德海只是个四品的太监总管,出京城后沿途州县官员都捧着他哄着他,让他很有傲视群雄、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外面的世界太让他享受了。7月20日,船队到达山东北部的德州。安德海说第二天是他生日,要在船上庆寿。随从们赶紧忙起来,置办酒宴、请戏班子,把码头搞得乌烟瘴气。21日,安德海把从宫中带出来的龙袍和翡翠朝珠摆在一把太师椅上,自己并排坐在另一把太师椅上,整个庆寿活动正式开始。徒子徒孙们给他磕头拜寿,戏班子在船上演“八音联欢”,引得运河两岸聚满了密密麻麻看热闹的百姓。

安德海弄出的大动静,很快就传到了德州知州赵新的耳朵里。赵新很诧异:我从来没有接到内阁或者军机处的公文,不知道有钦差大臣过境啊!

事关重大,赵新不敢怠慢,亲自带上衙役前往运河码头察看。他来晚了一步,赶到时安德海已经办完寿筵,继续南下了。赵新连忙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呈文山东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接到赵新禀报后,立即召集幕僚商议。丁巡抚科举正途出身,清正刚硬,早就对狐假虎威、胡作非为的安德海不满了。传统士大夫原本就对宦官太监不齿,对干政跋扈的太监更是深恶痛绝。如今安德海撞来了,丁宝桢和幕僚们很快就商定了“严肃处理”的意见。丁宝桢一面写了道密折,以六百里加急送往北京;一面派东昌府(今聊城)知府程绳武尾随安德海的船队,命令一遇到有僭越或不法行径,立即捉拿严办。

程绳武过去一看。这还需要看嘛,安德海僭越和违法的罪状都清清楚楚地摆在那里呢!严格依法办事的话,早就该抓了。可程绳武不敢捉拿。打狗要看主人啊,安德海之所以如此嚣张,是因为他后台硬得很,有恃无恐啊!

丁宝桢见程绳武没有动静,加派了总兵王正起带上军队追赶,务必将安德海缉拿。王正起追到泰安县,终于将安德海一行截下逮捕。

却说捉拿安德海的时候是夜里,兵丁衙役们把安德海一伙人下榻的客栈团团包围起来,泰山知县和守备亲自冲进客栈抓人,很快就把安德海的随从们逮住了,可独独不见安德海。安德海不见了,事情就不好办了啊。如果他跑回京城去,反咬一口,山东的这一干人等可就惨了。总兵、知县、守备慌忙命令仔细搜查客栈周边地区,最后终于在后院的水井中发现了安德海。原来,安德海警惕性很高,听到动静后抓起金银珠宝,跳进后院的水井藏了起来。人赃并获后,众人不敢懈怠,连夜把安德海等人押送济南,天明时分抵达济南,把人犯关进了历城监狱。

丁宝桢亲自来会安德海。安德海起初还很嚣张,见到丁宝桢还趾高气扬,不肯下跪。丁宝桢一示意,就有一个军官过来狠狠地摁住安德海的头,把他给摁跪在地。

安德海质问,丁宝桢,你认不认得我?

丁宝桢说,当然认得,抓的就是你安总管。

安德海反问,凭什么抓我?

丁宝桢说,就凭你“私自出宫”一条,我不仅要抓你,而且还要杀你呢!

安德海辩解,我可是奉旨出宫,为皇上采办龙袍。

丁宝桢说,圣旨在哪里?你说你是奉旨钦差,就真是钦差啊?

安德海咬咬牙,狠狠地说,丁宝桢,你杀不了我。你等着。

丁宝桢肯定地说,安德海,你这回是死定了。不仅是我要杀你,还有许多人早就想杀你了;单凭我一个人的确杀不了你,但其他人会帮我杀掉你的。

同类推荐
  • 沈万千的妖孽人生

    沈万千的妖孽人生

    沈万千穿越了,一不小心穿越到了一具即将被扔出城的尸体上,没想到的是尸体居然还是宋国公主的面首。沈万千不甘再被那饥渴难耐的老妇女玩弄,从此开始了他的新生活,而就在一切的一切正顺着他意料的方向发展的时候,那个宋国公主,那个丑陋而变态的老女人居然认出他来了,一场场官场权谋、阴谋阳谋由此展开...
  • 路过汉末称个王

    路过汉末称个王

    一个朴素的三国,一个能够普通的只能让老百姓吃饱饭的穿越者,平定乱世是需要人才还是一个贤明的君主?我的答案在这里……
  • 大明武魁

    大明武魁

    “问世间情为何物,造就渣女蠢蛋无数!”白无常望着从黄泉路上被踹飞的朱纯良,落入核弹轰出的黑洞里,满脸追忆之色地感叹。“你瞎逼逼什么!吓我一哆嗦,手机都掉黑洞里了!”黑无常发出杀猪一般的嚎叫,“我的游戏啊,快满级了,刚刚充值几个月工资啊……”自从穿越得到黑无常的手机,朱纯良的生活全变了,可开硬弓,百步穿杨,可举三百斤大石,可舞一百八十斤大刀,夺殿试魁首,御笔钦点武状元!
  • 金刚经口语化现代语言解说

    金刚经口语化现代语言解说

    用口语化的现代语言解说《金刚经》,让佛经浅显易懂,让更多人能够看懂佛经。
  • 活在原始时代

    活在原始时代

    《活在原始时代》作者是个喜欢读史的家伙,这个故事讲过一位老兵穿越在黄帝末期的故事,里面描述了作者自以为是的三皇五帝形象,也许不那么美好。作者以为:《史记》中记录上古那段历史,太过于的理想化,似乎远古的先民们,比后世的人们更加的文明,这未免太不真实。至少在我的认知中,人类的发展,绝对不会是从文明走向野蛮,由儒雅走向血腥。历史的车轮或许会有短时间的停止,或者些许的倒退,但绝对不会逆向而行。
热门推荐
  • 清风笔记

    清风笔记

    简短的故事,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一个个小人物鲜活的故事,揭露人间百态,绝对让你感慨万千,黯然泪下。清风笔记是我在闲暇之余,根据社会的所见所闻创作的短篇、中篇小说,和自己一些感悟,希望大家喜欢,收藏。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灵冥术师

    灵冥术师

    吾有灵冥意,亦有灵冥志。但是为了这意志,让我劫情却是万万不能。人若让我劫情我便杀人,天若让我劫情我便弑天。宁无慈悲宁无情,宁负苍生不负卿。聊天扯淡企鹅群546766465
  • 又世缘

    又世缘

    前世今生两茫茫,峰回路转木苍苍。彼时君兮今昔尔,缘续尔吾未结情。
  • 逆武抗天

    逆武抗天

    龙秀去了西天,那里没了极乐龙秀去了天堂,天堂变成地狱请问你是龙秀的徒弟吗?是啊!你师傅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这么说吧,世界上我只怕两样东西,一个是鬼,一个是我师父...
  • 用尽生命等你爱我

    用尽生命等你爱我

    殷茜爱了薄炎熙十年,可这个男人却厌恶她,恨她,用尽手段羞辱她,折磨她;但悲哀的是,纵然被他伤得体无完肤,这份爱也没有减少,她究竟有卑微?!--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森林中的安娜

    森林中的安娜

    被丢弃的在森林的孤儿安娜,被狼捡到,狼把安娜养大成人,直到一天,安娜出了森林来到城市,看见告示栏上的化妆舞会。
  • 我有一个情商低的男朋友

    我有一个情商低的男朋友

    苏弋歌、沈烟和黎晚溪是都市女性的典型代表,三个人组建sunshine闺蜜团,发誓要将森林系女性生活贯穿到底。结果却一个一个撞见属于她们的情劫,她们对爱情的要求不同,对男人的要求也不同。三个人在跌跌撞撞的青春期,和残酷冰冷的职场里,跌跌撞撞地成长着,成熟着。
  • 重生之倾心传

    重生之倾心传

    貌似天仙,徳行有失的倾心郡主死了?是,可她又活了。看苏倾心重生出生那日,扭转人生,过上美满人生。
  • 中华美德1

    中华美德1

    在故事中汲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