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89500000004

第4章 寻找现代化之魂(1)

“现代化”这个词,对于中国人而言,具有极深的情结,可以说是当今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热门词汇之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以来,似乎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实现现代化,我们的所有工作,都可以贴上现代化的标签。可以说,现代化彰显了一个时期全体国民的“中国梦”。

今天,我们正在寻找现代化之魂。历史变迁,格局变化,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审时度势提出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四化”发展战略。这“新四化”,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力量,国人将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重新拥抱带有历史体温的“现代化”。

第一节 现代化,究竟谁说了算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布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动员令,现代化这个词更是深入人心,人们在各个领域开始普遍使用现代化这个词,例如教育现代化、交通现代化、金融现代化,等等。从那以后,中国和中国人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起起伏伏,破浪前行。

概念上,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以及文化上的人性化等。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现代化(确切地说是“现代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时间上,现代化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后者也被称为后现代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的骄人成绩举世瞩目。中国的成绩表明,要发展,就需要开放,就需要打开家门,迎宾纳客。并且要走出去,与世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融入世界发展的洪流。

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具有国际性特征。但在国际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注意我们发展的自主性。换句话说,中国人欢迎先进的理论、经验和实践,但中国的现代化,终归还是中国人自己说了算。

一、国际化,助力中国现代化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是对本国国际化的推进和提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扩大了国际联络,重视了吸取国际上的技术和经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国际化不断深入与提高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

可以说,国际化,大大助力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回想改革开放前,每个过来人都不会忘记,那时的中国完全处在高度封闭状态下,不要说外资企业在中国组织生产,开设商铺,开办银行,就连中国大城市,除了首都可以见到少量的外国使领馆工作人员外,外国人的身影都十分罕见。中国人不要说出国做生意和旅游观光了,就连到国外学习都有严格的限制。那时虽然也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但在那种高封闭状态下,也只能是停留于“口号”而已。

自1978年中国的大门对外敞开之后,一切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据报道,截至当年9月底,中国派出领导人到31个国家进行了访问,并接待了15个国家的领导人。与此同时,1978年7月3日停止了对越南的援助;7月13日又宣布停止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技术和经济援助;10月23日《中日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当年10月1日举行的国庆典礼上,出现了香港商人李嘉诚的身影;10月22日,邓小平到日本访问时,专程考察了日本新日铁公司、日产汽车公司和松下电器公司,并会见了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

进入1979年,中国不仅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公司,作为引入国际资本的媒介和码头。随后松下幸之助成为访问中国的第一位国际企业家,并与中国政府签订了《技术协作协议》第1号,松下公司事务所随之在北京设立,起到了巨大的示范效应,由此引来了一大批日本公司来到中国,成为第一批中国市场的外国拓荒者。

在《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一书中,李光耀回忆起小平同志1978年访问新加坡的情况时说:“邓小平是我所见过领导人当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尽管他只有五英尺高,却是人中之杰。”他还说,“邓小平离开几个星期后,有人把北京《人民日报》刊登的有关新加坡文章给我看,报道的路线改变了,纷纷把新加坡形容为一个花园城市,说这里绿化、公共住房和旅游业都值得考察和研究。我们不再是帝国主义的走狗了。”

改革开放起步的1978年,是中国打开大门之年,也是中国跨向国际化的起步之年。

正像邓小平1978年10月所讲的那样,“我们在过去一段时间,向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叫做‘崇洋媚外’。现在大家明白了,这是一种蠢话”。改革开放后,我们派了不少人到国外去参观考察,使更多的人知道了世界的真实面貌,也领会了如果不对外开放,不向世界靠拢,不在国际化的路子上向前迈步,中国无从发展。

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德国新闻代表团时明确指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他强调“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正是因为我们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重视了向发达国家学习,从那时起中国融入了国际化的时代潮流,并紧跟国际化的步伐前进,才有了三十多年巨大的发展动力。

1983年到1984年,我三次走出国门考察了十六七个国家,留下的印象是,发达国家的人们大多都生活在地毯上,行进在汽车中,休闲在草坪里。国外林立的高楼大厦,汽车如流,灯火辉煌,物质无限丰富的场景,同中国灯不明、路不平,以及购买商品需要凭票和排队的现实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我们当初不敢奢望的国外景象,今天有很多都已经在中国实现了。中国现在的高楼大厦几乎比所有的国家都多,中国如水般的轿车流,已经给城市带来了严重拥堵。

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了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攀升至世界第二位。当今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2008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奥委会罗格主席用“无与伦比”(exceptional)来形容这次盛会,这表明,在国际化的牵引和推动下,外国人能做的事情,中国人也都能做,而且能做好,甚至比外国人做得更好。

中国的发展表明,现代化建设需要开放,需要与世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融入世界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化本身具有国际化特征,中国的现代化是国际现代化。

二、现代化的车轮,碾压一切发展路障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进一步提速。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真正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众多跨国公司入驻中国,为中国带来技术、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同时,中国开始面临资源和市场的国际化、全球化,这既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由于资源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也使中国发展的风险有所增加,中国国际现代化进程中曝出的问题并不轻松。这些问题,都是中国国际现代化路途上的路障,但我们坚信,只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加固现代化的车轮,就可以碾压一切发展路障。

1.问题之一:资源需求对国外的过度依赖

在农耕经济时代和工业化初期,我们曾以“地大物博”而沾沾自喜。但随着工业化持续推进,我们才发现,我们的资源十分有限。中国虽然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率非常低。

例如,中国人均矿产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森林和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6,石油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0,天然气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0。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早在2005年,中国对石油、铝、铜、镍、钢、煤、水泥的需求和消费数量已占到全球当年消费量的7%、19%、20%、21%、25%、30%、40%。大量的消费需求与资源的紧缺已经成了我们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现代化更离不开国际化、全球化的大环境,某些资源的进口已经成了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005年,中国对铁矿石需求的50%,氧化铝原料的50%,铜原料的60%和原油的40%都必须靠进口来保证。

2013年的最新能源报告表明,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接近1/3,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净进口国。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格局中的最大利益相关者之一。

目前,中国已成了石油进口大国,铁矿石进口大国,钾肥进口大国,木材进口大国,飞机进口大国,大豆进口大国。出现了中国进口什么,什么就涨价的怪现象。

中国对国外资源依赖度不断加大这一情况,已成为经济发展潜在的危机和风险。能源依靠全面进口使得中国能源安全风险加大,因此,构建安全的中国能源安全新版图至关重要。

2.问题之二:市场需求对国外的过度依赖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汇的严重缺乏,不仅限制了我们对国外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也限制了我们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成了发展的重要瓶颈。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更多赚取外汇,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便启动了外向型经济战略,通过各种奖励措施大力推动出口,加速了外向型经济发展。

当年,韩国的人均出口额是中国大陆的25倍,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人均出口额高达大陆的100倍。由于外向经济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三来一补”即外来原料、设备和技术的加工贸易的大发展,很快中国的出口额在1990年便有了4倍的快速增长。

据海关统计,201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其中出口20489.3亿美元,进口18178.3亿美元,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进出口总值为24.42万亿元,其中出口12.94万亿元,进口11.48万亿元,顺差1.46万亿元。

1978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9.7%,2000年提高到30.6%,2005年猛增到63.9%,2006年进一步增长到66.9%。2006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已超过8个工业发达国家和两个发展中大国。2006年美国外贸依存度为22.4%,日本为28.3%,澳大利亚为34.2%,英国为45.5%,西班牙为42.6%,意大利为45.9%,法国为46%,俄罗斯为47.5%,巴西为21.9%,印度为32.6%。

2008年以来,中国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着手调整经济结构,扭转中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过度的问题。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外贸净出口即顺差增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6%。海关总署分析指出,在净出口的增加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外贸依存度进一步回落。

中国外贸依存度在经历了“入世”初期的快速增加后,从2006年66.9%的高点开始回落,2012年在2011年基础上再度回落3.1个百分点,为47%;其中出口依存度为24.9%,进口依存度为22.1%,都有所回落。

这表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增长方式成效显著,中国经济增长正由外需拉动向内需驱动转变。

3.问题之三:技术需求对国外的过度依赖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日本生产600万吨钢的企业只有600人管理,而当时中国鞍钢也生产600万吨钢,管理人员数目竟高达23000人,是日本的38倍之多。为了迅速改变这种技术落后的局面,国家实行了“拿来”主义,大力推进技术与装备的引进。

1978年6月22日,邓小平在同余秋里、谷牧等人的谈话中指出:同国外做生意,可以做大一点,搞它500亿,形势不可错过,胆子大一点,步子也可以快一点。不要老是议论,看准了就干,从煤矿、有色、石油、电站、电子、军工、交通运输一直到饲料加工厂,都可以加快引进和开工。

根据彭敏主编的《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一书,1978年全年签订78亿美元外资引进协议,其中一半左右是在1978年12月20日至31日这十多天里抢签的。由此可见,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动员令,对当时推动对外开放,引进国外技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正是这一举措实施的快速而得力,使我们走了一个发展技术的捷径,才有了中国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不得不看到,由于对引进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不够,也造成了对国外的技术需求过度依赖。

上海是中国技术研发单位最集中的地方,论文发表数量和科技创造成果都在国内居领先地位。但是上海的产业技术,2004年对国外的依赖度却高达75%,同1993年的65%相比,仅十年多又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上海60.2%的企业的技术靠引进,1/3以上的企业使用国外的生产线。外资企业生产所需设备,几乎全部在国外采购。中国产数控机床占有率1990年为70.4%,1995年下降到23%。

另据报道,中国至今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0%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80%石油化工设备,70%轿车制造设备和纺织机械设备,都依赖进口,在重进口轻消化吸收背景下,技术陷入了引进——落后——引进的恶性循环。

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了中国的工业品较少有自已的知识产权,自有品牌严重短缺。2005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量中,75%是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的产品,属本土企业的不到25%。

从数据看,外资企业相当程度上控制了中国外贸主导权,2007年外资企业已占中国进出口总额57.7%,其中出口占57.1%,进口占58.5%;外资企业出口交货总量高达50794.5亿元,占全国出口交货总量69.5%。1991-2007年的17年中,全国外贸年增19.15%,外资企业年增30.2%,外资企业控制中国外贸的形势越来越严重。

不过,刚刚过去的2012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为18940亿美元,增长1.8%,占中国外贸总值的49%,所占比重较2011年回落了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227.5亿美元,增长2.8%,占中国外贸出口总值的49.9%;进口8712.5亿美元,增长0.8%,占中国外贸进口总值的47.9%。

从这个数据看,外资企业控制中国外贸主导权情况终于有所缓解。

4.问题之四:出口产品过分集中单一的问题

中国在国际现代化的进程中,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国际市场在更大范围上对中国开放,给中国产品走向全球市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由于中国的产业在开放初期大多为劳动密集型,劳动力廉价,所以具有较高的价格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对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形成“挤出效益”,中国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

曾有这么一组有趣的历史数据:中国生产鞋子60多亿双,占全球产量的一半,相当于每年给全球每人做一双鞋;中国年产布匹1000多亿米,相当于为全球每人每年生产20米布;中国每年还生产衣裤100多亿套,合全球每人每年两套;中国2005年生产彩电8283万台,占全球彩电产量的45.4%,出口3974万台,占全球彩电总出口量的25.37%,居全球之首。又如儿童玩具、打火机等,其国际市场几乎全部被中国占领。但从效益来看,却是收益甚微。

经济学家郎咸平曾举例说,“芭比娃娃”在中国制造,出口到美国,在其市场上的零售价为每个9.99美元,而在中国的出厂价仅为1美元。其中,中国内地生产工人仅获得0.35美元的劳务费(加工费),占9.99美元售价的3.5%;其余65美分为进口原材料,占6.5%;另有1美元是管理费和运输费,一般为港台商人获得,占10%;剩余的7.99美元,占售价的80%,为美国商品设计者和美国进口商及零售商所占有。

这些情况的存在,说明我们的很多出口产业的发展,是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的。这种低价格重复性的出口产品大生产,实质上是在出卖中国农民工的血汗,是寻求出路型的出口产品大生产。

由于此类产品出口数量过大,价格过低,给世界原有的经济秩序产生了较大冲击。导致他国经济低迷和失业率的上升,从而招致猛烈报复。如前些年西班牙焚烧中国鞋城,很多国家以反倾销为名,不断对中国产品出台进口禁令。欧美的配额限制和墨西哥对原产地的限制措施,几乎都是针对中国。

近年来,中国广东和浙江沿海,一大批外向型工厂亏损或倒闭。这状况提醒我们,出口过分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风险巨大,而且不可避免。

同类推荐
  • 大道与歧途

    大道与歧途

    五四至建国初期,是社会的大动荡、大转型时期,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那些与历史、政治颇多纠葛的文人故事:陈独秀的频繁入狱与视死如归;瞿秋白参与矛盾《子夜》的创作;鲁迅与章太炎的师生之情;胡适与蒋介石的恩怨情仇;郭沫若、柳亚子与毛泽东的诗词唱和……王彬彬的文章,一向以文笔优美、观点犀利著称。他不人云亦云,而是重视大量史料的参照、考核和论证,以缜密的逻辑思维,呈现出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另一个侧面。作者饱含感情的文字,无论是批判、驳斥,还是赞赏、讴歌,都有理有据、爱憎分明,让人读后有所得,有所思。
  • 党员干部纪律建设学习读本

    党员干部纪律建设学习读本

    2013年1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
  • 远离职业病

    远离职业病

    各种职业病特点在于,健康不仅决定于遗传、营养、生活方式,也决定于工作的环境、性质、心理状况。保健不仅仅是针对工作环境中有毒物的污染,而且包括了因紧张、劳累等导致的心理、躯动各方面疾病的防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知识与保健技能。所以,保健有其鲜明的特点和独立的范围。保健因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时间、场所、性质,因而与非职业人群的保健是有明显区别的。
  •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下)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下)

    《党建工作实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下》: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我国走过的六十年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党的建设工作始终是同我党和我们国家的命运前途息息相关的。无论是普通的群众,还是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对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系统的体制、制度等知识有所了解,对党的工作和建设知识有所熟悉,才能把握国情,理解相关国家政策,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政治素养和工作服务水平,为党政工作的开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和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 初心与使命:做新时代追梦人

    初心与使命:做新时代追梦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本书共十一章,紧紧围绕“初心与使命”这个主题,从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始终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带头干、马上干,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等方面深入解读了共产党人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新时代追梦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
热门推荐
  • 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

    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

    当今世界,什么最重要?回答是口才、金钱和电脑!——这是美国人乃至整个西方发达国家所推崇的口号。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就把“口才、金钱、原子弹”看作是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战略武器,20世纪60年代以后,他们又把“口才、金钱和电脑”看作是最有力的三大法宝。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电脑”取代了“原子弹”,而“口才”始终独冠“三宝”之首,可见,口才的作用和价值是何等重要。
  • 爱情来的不迟

    爱情来的不迟

    《爱情来的不迟》简介:从来没想过我竟然会爱上你:“陆霆丰,你欠我的,我总有一天会讨回来。”“好啊!你要怎么讨?如今我身无分文,不然你把我娶回去?让我伺候你一辈子。”……陆霆丰,其实你本不欠我什么,可为何,我却想让你陪我一辈子,那怕你恨我,我也要让你在我身边一辈子。甜文,宠文,小虐,男女主清白。不太算青梅竹马,好不好看?你们看了才知道,欢迎来看哦。可能开头不咋地,后面肯定很精彩的,欢迎大家来观看。
  • 重生宠妃:爱妃别逃,朕来了

    重生宠妃:爱妃别逃,朕来了

    陆婉重回四岁,有身为平阳公主的娘亲疼爱,有皇帝舅舅的庇护,有太后外祖母的宠爱,那些个渣滓一样的父亲、祖母、祖父不要也罢!“我要让那些欺我、辱我、害我之人,永世不能翻身!”“婉儿最喜欢娘亲了。”当她的天再次塌了下来……“阿婉,别哭。我帮你。”那可能是这世间,最好听的声音。
  • 始源之域

    始源之域

    源力再现,万物进化,妄图成神的人类,野心膨胀,邪恶降临,一切罪恶都将匍伏在天帝的脚下,瑟瑟发抖,神并不存在!
  • 赫斯特里

    赫斯特里

    “赫斯特里太空文明的繁华,开创于原本一直默默无闻的普柔音系,赫斯特里动荡不宁的历史,同样是根源于普柔音系,这一切都要从厄斯人对赫斯特里星系入侵的那一刻开始说起,因为他们入侵的落足点,就宿命般选择了普柔音——一个极小的恒星星系。”……主要讲述厄斯人从已经毁灭的银河系逃离出来,带着发达的银河文明——主要是太空四大发明,来到一个新的星系——赫斯特里系,带动了这个新星系迅速发展,厄斯人先凭技术优势先主导了整个赫斯特里,后来森特人师从厄斯文明,并青出于蓝,最后打败他们曾经的老师厄斯人,并取而代之成为赫斯特里新霸主。故事就是从森特人开始称雄之后讲起的,主要讲的是森特人的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初辰醉酒依倾城

    初辰醉酒依倾城

    承德四十年。承德帝。勿论朝政。宫中。“启禀皇上,安国联合沈氏姐妹反叛,前线将军派人来报!”“安国和沈家军已大军压境,皇上要如何打算?”..............
  • 老舍作品集·小说卷

    老舍作品集·小说卷

    本书收入了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断魂枪》等小说17篇。老舍的小说多取材于城市下层百姓生活,以浓郁的市井风味和北京地方色彩见长,具有鲜明的风格。正如他在《我怎样写<骆驼祥子>》所说的,“车夫外表上的一切,都必须有生活与生命上的根据”;故事酝酿长久,素材收集多,“落笔便准确,不蔓不枝”;“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与泪来”;“文字要极平易,澄清如无波的湖水”,本地口语“给平易的文字添上些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
  • 快穿系统:炮灰女配逆袭上位

    快穿系统:炮灰女配逆袭上位

    成人礼那天出车祸,这也没谁了。丫的,不给我投胎就算了,还给我整个系统任务?让俺去帮某些女配谈恋爱?腹黑校草、霸道总裁、温柔太子、娘娘腔鬼帝?!这都啥玩意!
  • 书辑

    书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