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090100000003

第3章 从开罗到哥本哈根

希拉里·克林顿躲在国务院办公室里隐蔽处,坐在书房里,边抿茶,边评估自己在这里第一年的工作。这个书房看起来更像休息室,非常舒适,镶了木板,书架上陈列了希拉里30年公众服务生涯的纪念品。有芝加哥小熊队职业棒球员厄尼·班克斯(Ernie Banks)亲笔签名的棒球,一座非洲孕妇木雕,还有她的女性偶像——埃莉诺·罗斯福的雕像。与希拉里平时接受采访的对外办公室相比,这个温馨的环境显得很不正式。对外办公室装了水晶吊灯、大理石壁炉,摆放了美国第一任国务卿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的肖像。2010年2月26日上午,希拉里在这里谈论了比外交政策更敏感的事情——她与巴拉克·奥巴马的关系。如果说她小心翼翼地斟酌了自己的一字一句,似乎还不足以描绘她措辞的精妙之处。确切地说,她更像拆弹技师一样凝神屏息,决定剪断哪种颜色的线,好让计时器停止计时。

希拉里曾在2008年的竞选中说这个人天真、缺乏责任心、还没有为担任总统做好足够的准备,现在她却说:“我觉得我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好,可以积极地对你能想象出来的一切进行沟通。而且我们一路走来,共同经历了一些有趣而又不寻常的事。”

她说话时身体前倾,不停地做手势,轻松地说笑。与奥巴马相比,她的交流更温暖,但千万别期待她能透露什么信息。希拉里像往年一样,于前一年12月份前往根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那里,她和奥巴马闯入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领导人所在的会议室,花75分钟说服了各国领导人接受一个非约束性协议,以防峰会崩溃瓦解。对希拉里和奥巴马来说,这是一个关键时刻,证明了曾经是对手的他们在没有写好脚本的情况下也能一起完成工作。这也是他们俩的关系从竞争变成了合作的转折点,非常特别。还有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轶事,但希拉里从来没有公开谈论过。就在那个时候的6个月前,即2009年6月,当时新总统正在开罗向伊斯兰世界发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演讲,希拉里去开罗大学当观众。在奥巴马进入礼堂之前,身着棕褐色夹克的她跨着手提包走了进去,观众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和掌声。她刚刚结束在洪都拉斯的拉丁美洲峰会,抛下对古巴外交地位的荒谬谈判,连夜搭乘飞机赶过来,以免错过奥巴马为期不长的总统任期内最重要的演讲。团结的表面之下隐藏了极其复杂的故事:在飞往此地的旅程中,她拒绝了白宫参谋长拉姆·伊曼纽尔(Rahm Emanuel)的要求,不愿在演讲结束后跟随总统飞往耶路撒冷会见以色列新政府官员。

那几个星期里,奥巴马大演讲的内容和方式在白宫西厢掀起了激烈的争论。他的一些顾问希望他能抓住时机,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制定新的和平倡议。其他人则不然,表示为了兑现他曾许下逐步结束伊拉克战争的诺言,他应该把重点放在重启与伊斯兰世界的外交。有些人认为,奥巴马应该在访问完埃及之后去一趟以色列,表现出美国与以色列所在地区的其他主要联盟相互支持的姿态。另外一些人,包括本·罗德斯,却持不同观点,认为这将会使得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动作转变成美国穿梭外交的另一次演习,淡化美国在中东地区迎来新时代曙光的希望。

奥巴马最终选择不去。伊曼纽尔担心,跳过耶路撒冷会让以色列人不爽,于是建议希拉里尽量设法降低损失。他与希拉里结识很长时间了,而且曾在1992年为比尔·克林顿的总统竞选献力,后来又在白宫担任政策和战略高级顾问。这些年来,伊曼纽尔和这位第一夫人正面交锋过,但他一直在为比尔·克林顿总统竞选起起落落操心,从策划比尔第一次就职演说,到起草声明承认他与莫妮卡·莱温斯基的婚外情等。伊曼纽尔还是以色列的坚定捍卫者,曾是以色列国防军的平民志愿者。虽然他有如此资历,即使他们之间交情如此深,当伊曼纽尔要求希拉里跟随奥巴马前往以色列,向总统表现愿意成为忠实盟友的诚意时,她还是冷冷地拒绝了他。

“她不可能,也不会,更没有去。”一位前高级管理人员提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如此说道。

奥巴马的内圈亲信们都认为,她拒绝此项要求是出于私利,就像内阁成员一样,依然认为自己是独立的政治人物,并如此践行了。希拉里本人与以色列和美国犹太人的渊源很深,所以当奥巴马要求以色列停止在西海岸建立定居点,曾在那年春天忠实地传达了这一信息的她陷入了困境。早期,由于落选的苦涩感依然留在嘴边,白宫西翼的一些人得出结论,认为希拉里更关心如何保护自己的软肋,而不是总统的。“有时候,这里就好像有两个首长一样,”那位官员说道,“两位首长各自根据自己的利益大小来评判彼此。”

那年夏天,由于有一位高级美国政客在访问以色列期间缺席,对奥巴马和以色列政府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以色列民主人士一直都对美国的新总统持怀疑态度,而他与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的关系以友好作为开端,后来却逐渐恶化为相互厌恶。以色列官员说,奥巴马不仅跳过了耶路撒冷,还没有提及过他在埃及的事情。“在开罗的演讲非常重要,”奥巴马任职期间的以色列驻华盛顿大使迈克尔·奥伦(Michael Oren)说,“但他没有咨询过我们,这真是太让人惊讶了。”总统的顶级助手们一致认为这一事件是最大的人为错误之一。伊曼纽尔拒绝透露任何他与希拉里就这件事情的交谈内容,但他承认开罗之行确实有所失当。“我会承担我应该负责的那一部分,”他对我说,“但是你不能去那个地方,不能去你最亲密的朋友那里。其他人,如总统、副总统、总参谋长和国务卿等,他们才应该去。”

六个月后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轮到了希拉里需要奥巴马与她同行。

她参加峰会时,心情非常复杂。就在会议的几天前,她的顾问们还担心她会踩到雷区。出席峰会的几个国家之间分歧非常大,根本就不可能促使他们及时达成协议。但希拉里任命了美国气候变化问题特使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作为形象大使,以示美国参加抗击气候变化的决心,后者给希拉里的助手寄了一份备忘录,催促希拉里赶紧动身去参加会议。希拉里一到那里,就发现场面失控,就像八年级学生的理事会会议一样混乱。峰会已经发展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另一项恶意竞争。中国、印度和巴西都拒绝签署采取渐进步骤来遏制排放的协议。来自193个国家的外交官在贝拉展览中心明亮的走廊上烦躁地徘徊着。

眼看峰会就要以失败收场,希拉里打电话给奥巴马,力劝他飞往哥本哈根,打破僵局。他的政治顾问提出反对意见,表示不愿意让上司从忙碌的国事议程中抽出时间,去参加一个看起来就没有好结果的外交会议。不过,奥巴马像希拉里一样,曾许诺要认真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他相信她的判断,即只有美国总统才能居中斡旋。于是在2009年12月3日,他下令让空军一号加满油,即刻飞往丹麦。

24小时之后,他来到了会议中心附近的购物中心,坐在小咖啡厅里听着满腔怒火的希拉里汇报已经结束的会议情况。事情很快就捋清楚了,以中国代表团为核心的部分国家代表团,正在一个窗户被胶带粘住的会议室里,不让美国代表看到各国代表之间的交谈。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的奥巴马和希拉里决定把局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于是,他们迅速地走过门厅,爬上楼梯,他们的助理慌张地跟在后面。刚走到走廊上,他们碰到了一名中国官员,那位官员挥舞着手臂喊道:“还没准备好!”

奥巴马和希拉里一头雾水,跟着那名中国官员进入房间,想看看房间里到底有些什么人。一名先遣人员告诉他们,里面是印度、南非和巴西的代表。听罢,希拉里就抓狂了,印度官员明明告诉美国官员说他们已经离开会议中心,前往机场了!一个发展中大国说谎,只是为了避免在气候变化上与美国达成协议?她和奥巴马用怀疑的眼光看着彼此。“来吧,放手搏一把吧,”他对希拉里说。话音刚落,她就动身,从一名保安伸长的手臂下面钻过去,闯进了房间,聚集在会议桌旁的领导人纷纷把目光转向她。奥巴马紧跟在她身后。“嗨,大家好!”他低声说,像一位父亲提早回家看到十几岁的小孩在后院举行饮酒大会一样。然后,他转向一脸严肃的中国代表团团长,问道:“您现在做好准备与我见面了吗?”

奥巴马和希拉里在狭窄的会议桌旁找到座位坐下来,开始像律师一样拟写条款,他们的助手则在他们来回交换的纸张上涂涂改改。这次所达成的协议是以限制全球气温上升、监测污染减排标准为目的的非约束性协议,只是一次“荒唐”的妥协。当六年后,近200个国家在巴黎达成了约束性协议后,这项协议显得更加无意义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历史上,哥本哈根的那次峰会根本就没有多少地位。

然而,对希拉里和奥巴马来说,这根本就不重要。哥本哈根对他们个人来说是一次关键的历练,证明他们终于把过去的芥蒂放下。对拉姆·伊曼纽尔来说,这件事情表明不管过去两人的关系有多紧张,他们之间都有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善于搞政治的人,对其他政客的处事方法和推诿都习以为常了。他还补充道,外交政策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政治而已。“是的,过去的确发生了一些事情。”伊曼纽尔继续说道,声音放低了半个声调,仿佛在嘲笑那些认为超级大国之间的口水战真的有别于芝加哥市参议员之间的食物战争的人。“4000年前,有人做了这样或那样的事。但是现在,你所面对的每一个人都是与政治打交道的人。”

哥本哈根峰会结束后,接下来的几年里,希拉里和奥巴马还需要面对乱七八糟的世界、一个盟友立场不断转换的世界和一个大多数人都厌恶美国的领导角色却亟待美国去拯救的世界。虽然他们在美国角色的声明中还是有分歧,但希拉里和奥巴马都一致认为,维护合法的世界秩序是21世纪美国的首要目标。

“我觉得他们都在哥本哈根顿悟了,不仅是对彼此的看法改变了,还对所有人的看法都改变了。”39岁的杰克·沙利文如此说道,他是希拉里在国务院的最高政策顾问。

&

解读巴拉克·奥巴马与希拉里·克林顿之间的关系,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们从来就没有公开失和过,也不会沉湎于团结一致的情感表演,两个人在这方面都很有分寸。他们与奥巴马和乔·拜登相比,缺少发自内心的情感;与奥巴马和约翰·克里相比,却又显得更稳重。他们尊重彼此,又不会掩饰彼此竞争的暗流,让彼此在竞选中站到了对立的位置上。与其说希拉里与奥巴马的故事是一部肥皂剧,还不如说是一部王朝传奇,一个关于被挫败的野心和苦心培育的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讲,开罗和哥本哈根就是一段关系的两个隔栏,分出了真正的伙伴关系和持久的竞争关系。

一开始,他们试图用幽默笑话来缓解两人之间的紧张。当希拉里在2009年4月与巴西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LuizInácio Lulada Silva)握手时,他表示自己没有料想到奥巴马会成功当选总统。“哦,我也没想到,”她自嘲说。几个星期之后,希拉里结束墨西哥访问回到美国,当时刚好爆发了猪流感。奥巴马在白宫记者协会的年度晚宴上说:“她刚从墨西哥回来,就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和一个大吻,还告诉我说最好亲自去那里一趟。”

虽然希拉里和奥巴马都以嘲弄那次竞选为乐,但是事实表明,开罗事件给希拉里造成的影响比奥巴马的更难克服。“如果你是赢家的话,事情就很简单,能放下,”2008年为奥巴马的总统竞选活动助力的老将大卫·阿克塞尔罗德(David Axelrod)如是说。他继续担任总统的高级顾问,并与希拉里有着复杂的关系。“但是奥巴马并不是一个复仇心重的人。他没有负面地看待她,而是视她为一位必须与之竞争的朋友。”

“候选提名之后,氛围有点冷,”他继续说道,“我的意思是,这很正常。他们之间的第一次会议可能会有点不自然,但是在她加入之后就好多了,过渡得毫无缝隙。”但是,希拉里花了很长时间才放下她对奥巴马的助手的警戒心。2009年6月,当阿克塞尔罗德向希拉里的办公室询问她的邮件地址时,她明确地表示要与他保持距离。“难道他不知道我不能一整天都盯着邮箱看吗?难道他不知道他上班时间应该通过你和胡玛或者劳伦来找我吗?”希拉里如此回复她的幕僚长谢丽尔·米尔斯(Cheryl Mills)。奥巴马和希拉里依然视对方为必要联盟的盟军,而不是针锋相对的对手。最开始的几个月里,乔·拜登在两人之间扮演了中间角色,从一个营地传递信息给另一个营地。副总统告诉我:“希拉里会跟我说:‘如果我把这个上报给总统的话,你觉得怎么样?’我就会回答:‘哇!那就报给他吧。’巴拉克可能会说:‘她的工作做得太棒了!她知道我有多欣赏她吗?’我就会回答:‘直接告诉她呗!’”

不过,拜登与希拉里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两人结识已久,相互熟知,还会定期在副总统府一起吃早餐。但是他对她的外交经验嗤之以鼻,经常在会议上顶撞她,还强调她是一个奇怪的女性,格格不入。

事实上,从2009年到2010年,希拉里的孤立感和不自信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常人的理解范围。她无法渗入奥巴马的内部圈子,还要努力地适应白宫的国家安全政策制定集中化。她焦虑不安地给助手发了许多邮件表示自己很困惑,询问白宫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她的幕僚担心她萎靡不振。“棒极了的国务卿!”谢丽尔·米尔斯在邮件里写道,附上了2009年8月6日在YouTube上发布了一个视频,视频上的希拉里正在肯尼亚内罗毕一个聚会上与当地居民摇摆起舞。她喊道:“舞动你的尾巴,像少女一样展示你的羽毛吧!”当然,希拉里能吸引那么多人追随她,大部分还是因为她很注重自我发展。米尔斯所写的邮件就是在尽可能地让希拉里振作起来。

希拉里在国务院安排了不少忠于自己的人,并将精力投入诸如发展和公共外交等领域的事务中,使得自己能够应付这种情况下的压力,还让她在不妨碍奥巴马的前提下让自己的形象更光辉。但是,她的行为却让国务院变得更加边缘化,用一位前官员的话来说,“就像巴勒斯坦在以色列境内的飞地一样。”另一位官员更表示国务院“像是希拉里的美国政府”。在以白宫为中心的现代时代,在独门独户的总统依靠信赖的顾问所构成的小圈子进行管理的行政当局,希拉里的国务院显得非常危险。

有时候,希拉里就像是踏进新校园的孩子,拼命地想要挤进主流派系。2009年6月8日,她给两名助手发的邮件里问道:“我听广播说早上要开内阁会议。有吗?我可以参加吗?如果我不能参加的话,会派谁去?”2010年2月10日,她从家里打电话到白宫,接线员却怎么都不给她转接过去,因为没有人相信她真的就是希拉里·克林顿。接线员让她报一下办公室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她却报不出来。最后,希拉里沮丧地挂掉电话,打给了国务院行动中心。后来,她写给助手的邮件中自嘲道:“我只能像一名正派、适当依赖别人的国务卿一样打给国务院行动中心。他们不接受任何独立拨号!”

2009年12月,又有谣言称她那位担任了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特别代表的老朋友理查德·霍尔布鲁克(Richard Holbrooke)在操纵白宫西翼。当时我还让杰克·沙利文去了解下情况。他给希拉里提了个醒,希拉里便让他和她的发言人菲利普·莱因斯(Philippe Reines)去查一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沙利文向她汇报:“大家好像对我们的这位朋友不大满意。”莱因斯担心白宫泄露了机密,赶紧补充道:“他们没有理由这样对你。”很显然,即使进入白宫已经将近一年了,希拉里的下属依然不能完全信任奥巴马的手下。

&

对希拉里来说,调停双方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对她的下属来说更难。双方都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奥巴马参议院参选期间开着新闻车穿梭在伊利诺伊州农村,后来在爱荷华州担任新闻秘书的汤米·维特尔(Tommy Vietor)回忆,奥巴马和希拉里阵营在那几个月里几乎每天都跟记者开电话会议,用刻薄的词语对对手进行人身攻击。他每天下午都会集中注意力阅读希拉里的发言稿,像检查毒素一样仔细地找每一个攻击性言论。“经历了那场战役的每一个人都发自内心地仇恨对方,”维特尔说,他后来担任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发言人,“你必须夸大其中的分歧,用一种可笑的方式在内部煽动情绪。”

当希拉里在2008年6月放弃竞选,转而支持奥巴马之后,敌方战斗人员被迫成为战友。奥巴马竞选阵营聘请希拉里作为国内政策顾问,与外交政策小组聚在一起,给希拉里当政时期的霍尔布鲁克和玛德莱娜·奥尔布莱特(Madeleine Albright)等一众名人腾出了空间。过去18个月里被丢进冷宫的友谊再次复苏了。“这种感觉真的很奇怪,我们前几分钟还想撕裂对方的喉咙,”奥巴马阵营的公关主任丹·普费菲(Dan Pfeiffer)说道,他后来在白宫担任了同样的职位。

但这种奇怪的感觉与选举后发生的事情相比,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总统当选者告诉助手们,他打算邀请希拉里·克林顿担任他的国务卿!这个念头在很久之前就有,约翰·波德斯塔(约翰·波德斯塔(John Podesta):1992年担任克林顿竞选团队成员,并成为克林顿当上总统的有力推手,后任克林顿总统白宫幕僚长。2008年1月,波德斯塔加入奥巴马内阁。2015年3月,波德斯塔成为希拉里的竞选总干事。——译者注)和其他人提出过,所以总统提此建议并不奇怪,但前景仍然不大乐观。当快言快语的普费菲,这个依靠政治计算器来处理事务的国会事务工作人员第一次听到这个想法时,他认为这个想法“绝妙,但很危险。”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奥巴马如果把最大的竞争对手带进自己的阵营,就可以防止她在参议院对他进行肆意抨击,还能很快地判断出她是否会在2012年再次向他的总统之位发起挑战。

这也意味着“希拉里之队”,这个由希拉里的顾问、工作人员、支持者、资金筹集人和她亲自培养的马屁精组成的路易十四式团队,将要在奥巴马政府里获得长久居留权。希拉里似乎决心为团队的每个人都找到一个合适的位子。所以她接受奥巴马的工作邀请时,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条件:她可以自主任命国务院官员。这些香饽饽本该是总统为其忠臣所备,而不该给希拉里用来安置她的心腹。不过大使和其他少数职位例外,如副国务卿由奥巴马的顾问吉姆·史坦柏格(Jim Steinberg)担任,后者曾为比尔·克林顿效力。内阁成员通常只能带少数几名核心幕僚来协助他们的新工作。比尔·克林顿的前助手回忆说,1996年出任国防部长的共和党参议员威廉·科恩(William Cohen)进入五角大楼时只允许带一名助手。希拉里却带了将近百名亲信进入国务院。

尽管奥巴马的下属都指责他,他还是默许了希拉里的纳新狂潮,而希拉里此举给她所将待的国务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美国的外交职位从来没有出现过那么浓的政治意味,而且希拉里任命的特使和顾问对外交几乎一无所知。米娅·法罗(米娅·法罗(Mia Farrow):美国知名演员。——译者注)22岁的儿子罗南·法罗(Ronan Farrow)向希拉里提出了“全球青年问题”,却不想激怒了“雾谷”里的人。“雾谷”指出,这位年轻人在七楼购置了豪华地产,还给希拉里准备了办公室。来自纽约上州的克里斯·鲍尔德斯顿(Kris Balderston)喜欢溜须拍马,他在参议院时曾在希拉里手下做事,被委以建立全新公私合作关系的任务。这些政治家们筹钱在上海世博会上建立了美国馆;向发展中国家的母亲们分发清洁燃料炉灶;为侨民组织建立社会网络;孵化大量其他项目。这与国务院写写电报、签发签证等传统外交事务大相径庭。

总而言之,也许是希拉里在35年前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接触的激进社会因素,塑造了她激进的世界观,也让她与奥巴马渐行渐远。“她是一位想让发展和外交平起平坐的女性。”普林斯顿大学的国际公共事务学院的前院长安妮—玛丽·斯劳特(Anne-Marie Slaughter)如此说,希拉里曾聘请她出任国务院政策规划负责人,“人类安全与国家安全一样重要。”斯劳特将新方案编入经典的“希拉里化”文件“四年度外交和发展审议”(四年度外交和发展审议:简称QDDR,是一项由美国国务院于2009年发起的研究,计划每四年进行一次,着眼于分析短、中、长期的美国海外外交与发展工作。——译者注)中。她将希拉里比作“二战”驱逐舰的船长,试图改造老船来应对如今的战争。

虽然短期看来,希拉里的纳新狂潮会引起人事斗争。它让希拉里的幕僚长谢丽尔·米尔斯,曾在比尔·克林顿的弹劾审判中为其辩护的钻石般坚硬的律师,与奥巴马外交政策过渡团队幕僚长丹尼斯·麦唐诺(Denis McDonough)站在了对立面,偶尔还要与拉姆·伊曼纽尔交锋。2009年,希拉里邀请北加利福尼亚州的民主党代表艾伦·陶舍(Ellen Tauscher)出任国家军备控制部副部长。陶舍是希拉里和比尔的忠实筹款人,他管辖的区域内有两个国家武器实验室,所以他很清楚她的武器硬件情况。她在1996年曾罢免了一名共和党在职人员,奥巴马的助手就担心他们会失去她管辖的区域,其中包括了旧金山郊区富裕的东湾宝地。而这次希拉里没有事先将她的计划告诉他们,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伊曼纽尔对米尔斯咆哮道:‘你告诉希拉里,如果筹到50万美元,把那个职位变成民主党的位子。’”一个亲耳听到了这场交易的人说。(不过市长表示自己不记得发生过这件事,而且他说:“这听起来就不像是我会说的话。”)

希拉里虽然成功将陶舍纳入麾下,其他人却未能让她得偿所愿。她本想让哈佛大学的乔·奈伊(Joe Nye)出任驻日本大使,后者创造的“巧实力”(巧实力(Smart Power):指灵巧地通过由美国所支配的各种政策工具如外交、经济、文化等等,恢复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译者注)一词成为了希拉里在国务院的口号。但白宫更倾向于低调的硅谷律师和奥巴马的顶级募捐人约翰·鲁斯(John Roos)。另外,在打算将当过《纽约客》作家的白宫工作人员兼克林顿家族的常年门客西德尼·布鲁门塔尔(Sidney Blumenthal)带到国务院,担任政策规划部门的高级顾问时,她也遭到了阻止。

到底是白宫更不想让布鲁门塔尔担任高级顾问,还是国务院?这很难说清楚。奥巴马的助手认为布鲁门塔尔是一名阴谋论者,曾在竞选期间对奥巴马阵营耍阴,散布关于奥巴马私生活的负面新闻。希拉里那个年轻的团队里,有些人只是听过布鲁门塔尔的大名,将其视为希拉里的心腹,觉得他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与希拉里的互动。甚至连希拉里的其他政务官也质疑,他到底能为政策规划做点什么,要知道“遏制政策”(遏制政策(Policy of Containment):主张加强美国同西欧等国的关系,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的政治冷战来遏制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影响。——译者注)可是1947年由政策建造师乔治·凯南(George Frost Kennan)所创,是大思想家遗留下来的瑰宝。最终,花落在了伊曼纽尔身上,他曾在克林顿当政期间的白宫与布鲁门塔尔共事,并称之为“G.K”(即Grassy Knoll,暗指怀疑、阴谋或掩饰)。希拉里拒绝前往耶路撒冷的不久后,他还跟希拉里说布鲁门塔尔非常讨人嫌。这么一来,希拉里态度上突然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看起来好像很公平合理。

即使布鲁门塔尔没有拿到国务院大楼的通行证,也没有丝毫影响希拉里对他的重视程度。他在希拉里的整个任期里一直充当着她的影子顾问,通过成百上千封邮件告诉她该如何打磨自己的形象,如何应对利比亚战争,如何与白宫进行地盘之争,甚至如何与共和党政策保持一致等。布鲁门塔尔时而能拿出高明的教唆,时而能爆出卑鄙下流的八卦,是一位无人能敌的灵通人士。2010年的选举日,他告诉希拉里,国会众议院议长博纳(John Boehner)被众议院共和党党团会议中年轻、保守的议员鄙视。他们对他的个人行为非常反感。他声名狼藉、酗酒、懒惰,从来不遵守任何行为准则。2010年3月,他建议希拉里取消大卫·阿克塞尔罗德在外交政策的自由职业权限,原因是他加剧了美国与以色列的外交紧张局势。“让斯坦伯格告诉多尼隆,他们必须控制阿克塞尔罗德,”他在邮件中写道,其中的阿克塞尔罗德指的是国家安全顾问副主席汤姆·多尼隆(Tom Donilon)。“阿克塞尔罗德给国内造成的混乱就已经够他收拾了。让斯坦伯格去说。反正他也不喜欢阿克塞尔罗德。”布鲁门塔尔对阿克塞尔罗德的敌意其实是针对奥巴马。他给希拉里发了一系列文章,均以分析总统的外交政策缺陷、立法议程中存在的问题、日渐殆尽的声望为主题。

和往常一样,布鲁门塔尔最钟情的项目就是希拉里本人。2009年7月,他给她发送了一份超长备忘录,对她准备在外交关系委员会上发表的演讲稿进行了一通批评。这个演讲稿是希拉里充满野心的任期内蓝图,国务院已经改写过无数遍了。他狠狠地“酸”了一把演讲稿。“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任何进步,”他写道,“语调非常沉闷。”他表示,这场演讲所主张的“自由式文化帝国主义”,认为世界各地的人对美国的希望都一样,这样的观念是错的。最残忍的是,他居然建议希拉里减少说“巧实力”的频率。“口号总会过时,”他写道,“尤其是那些缺乏解析力、史学基础和描述力的口号。”

希拉里带去“雾谷”的所有政治工作人员中,胡玛·阿贝丁是最重要的一位,担当得起“希拉里之队”的忠诚标志。阿贝丁出生于密歇根州的卡拉马祖,成长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父亲是印度人,母亲是巴基斯坦人。1996年,33岁的阿贝丁进入白宫在希拉里手下实习,当时的她还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一名学生。阿贝丁是一位极具魅力的时尚女性,拎着路易斯·威登(Louis Vuitton)的手提袋,言行举止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她随着希拉里走过每一个地方,确保希拉里的日程表正常实行,为希拉里随时准备免水洗手液。阿贝丁与克林顿夫妇的关系都非常亲密,比尔·克林顿甚至还曾把她当成干女儿一样看待,希拉里更是在倒时差的时候,半夜12点21分给阿贝丁发电子邮件,邀她到家里聊天。如果希拉里打瞌睡的话,她还会给阿贝丁发邮件说:“卧室门关了的话,敲一下门就可以了。”

2009年初的一次国务院会议上,时任副参谋长的阿贝丁正在审阅“总统”的一份要求清单。当房间里的人都困惑地看着她时,她澄清道:“不是奥巴马总统。是我们的总统——比尔·克林顿。”这种刺耳的失言恰好证明了她与克林顿夫妇的关系多深多复杂。不过,这可以理解,因为阿贝丁在第一任期的最后一年里为两位总统工作过。后来,阿贝丁接受了克林顿基金会旗下一个私人咨询公司的工作邀请,却继续在国务院兼职工作,这种安排给希拉里惹来了不少政治麻烦。希拉里助手团里没有人喜欢这种选择上的自由。但在2009年,阿贝丁谈到希拉里生态系统中成长的人在奥巴马政府中遇到的挑战时,不假思索地说:“这些人不得不习惯于为工作人员工作,而不是为总统工作。”

杰克·沙利文是难得能在两个世界里斡旋的人。这也使得他在文化互渗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沙利文才华横溢,骨瘦如柴,用厚道的表象掩饰了敏锐的政治本能。他最初显示自己的敏锐触角是在2008年,在初选期间为希拉里的外交政策出谋划策,还为奥巴马准备了对战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的辩论稿。他和阿贝丁一样拥有副参谋长的头衔,但和她不一样是,他的影响力非常大。如果说胡玛是希拉里的右手,那他就是希拉里的左手。希拉里作为国务卿拜访过的112个国家和地区,每一处都有他在身边。这个身着蓝色羊毛衫、无处不在、光芒日渐强烈的人物经常到处奔走,眼部总是带着厚厚的黑眼圈。希拉里评价他时,说他是一个“在国家安全问题上能冷静、头脑清晰地进行分析的人”。

她说:“他是无价之宝。”即使以华盛顿的最高标准来衡量,沙利文的履历也相当令人咋舌:明尼阿波利斯的高中辩论赛冠军、耶鲁每日新闻(Yale Daily News)的编辑、牛津大学的罗德学者(罗德学者:罗德奖学金获得者,该奖项也译为罗德兹奖学金或罗氏奖学金,是一个世界级的奖学金,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之称的美誉。——译者注);与希拉里共同毕业于耶鲁法学院,并在2014年离开政府后回母校从教;曾任最高法院大法官斯蒂芬·布雷耶(Stephen Breyer)的书记员等。沙利文与希拉里和奥巴马一样,都有着律师的思维:他经常谈论“案件理论”,并用“非确定性”来驳斥脆弱的论点。他知道自己总是扮演了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所以他曾经跟明尼苏达大学汉弗莱公共事务学院的毕业生讲:“‘我有一个想法’和‘我觉得可以这样……’等表达方式会让人觉得你很傲慢,尤其是你身边的人都很聪明、很有经验的时候。但这并不是傲慢,而是建设性的建议。”

2012年的感恩节,沙利文发了封邮件给希拉里,知会她,他已经给高级官员分发了通告单,希望他们对她第二天该如何在电话里处理内塔尼亚胡总理的问题提出建议。“我刚削完土豆皮,准备休息会儿,”沙利文解释道。(他的邮件里总是有非常敏感的主题,后来还卷入了希拉里在担任国务卿时使用私人邮箱和电脑处理公务的暴风雨中。)白宫工作人员,即希拉里的美国全球妇女事务所(巡回)大使梅兰妮·沃韦尔(Melanne Verveer)在一次国外访问中看到了沙利文本人。经过数个小时的飞行,机舱里一片漆黑,其他人都睡下了,只有他还在轻声地用保密电话跟白宫联系。“杰克从来都没有停歇过,”她说,“其他人都睡得死死的,只有他还在打电话。”

这些品质在奥巴马的奇才助手身上也有体现,如丹尼斯·麦克多诺(Denis McDonough)和本·罗德斯。沙利文是“雾谷”和白宫西翼之间的纽带,是“希拉里之队”和“奥巴马世界”之间的桥梁。他对希拉里克服孤立状态至关重要,尤其是来自明尼苏达州46岁的麦克多诺;他和后者的关系与他和谢丽尔·米尔斯之间的关系争议相对较小。麦克多诺是斯蒂尔沃特一个镇上的大学足球明星,被称为“花花公子”(the Dude);他像奥巴马一样,身形高大,节欲苦行,行事谨慎,是后“9.11”时代的锻造物。他是一个老派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华发早生,喜欢穿粗布衬衫,每天疯狂工作,还会在大斋节(亦称“齐斋节”,自圣灰星期三开始至复活节前的40天,在此期间进行斋戒和忏悔)放弃咖啡吃巧克力。此外,他还经常从家里出发骑自行车7英里前往马里兰塔克马公园,后来发生一次事故后,在妻子的强迫下放弃了这项活动。麦克多诺是一个既能训练孩子参加足球比赛,又能处理白宫的电话轰炸,相当得体的人,他最为人熟知的恐怕还是对待访客和下属的优雅姿态。不过有时,他也会对身边的人非常严厉,尤其是在他进入行政部门的第一年,恶狠狠地威吓了胆敢指责他上司的记者和人员。麦克多诺也曾与沙利文发生过冲突,他认为沙利文在评论奥巴马的每日简报时顺带贬低了他。(沙利文的朋友说,沙利文还为此苦恼了好几天。)但大部分时候,他们两个人还是很谈得来。他们通过无数电子邮件和电话,确保希拉里的公开声明不会与白宫发生冲突。

沙利文能与罗德斯建立友谊完全是一场意外。他们仅相识几个月便分开数年,各自都得到了与自己年龄不符的权力和上司的赏识。但两人又有所不同:罗德斯来自曼哈顿,会抽烟,喜欢马提尼;沙利文则是中西部人,喜欢喝啤酒,支持明尼苏达州的维京队(Vikings)和双城(Twins)队。罗德斯是理想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他的抽屉里还搁着一本未完成的小说,叫《爱的绿洲》,讲的是一名女性加入了休斯敦的一个大型教会,伤透了她男朋友的心);而沙利文则是脚踏实地的实务派。罗德斯对克林顿时代的民主党当权派嗤之以鼻,而沙利文则是该群体的正式成员。即便如此,他们俩还是一拍即合,几乎每天都通好几次电话,发好几封邮件。他们沟通的内容通常是一些例行公事,如希拉里的演讲措辞,其他时候都在讨论如何创造历史。对缅甸和古巴的外交开放都源于罗德斯和沙利文之间的闲谈,沙利文琢磨出了这个念头,而罗德斯则利用他对总统的影响力来说服不愿承担风险的西翼官僚。

在希拉里离开国务院之后,她和总统还是会用他们各自的员工来保持团结一致的表面,表现出尽管他们之间曾经有那么多敌意,依然能一起非常和谐地工作、对世界的看法非常统一的画面。她甚至还在出版回忆录《艰难抉择》(Hard Choices)之前把内容交给罗德斯审查,以确保她所提及的细微政治分歧没有让奥巴马不开心。2013年初,沙利文成为乔·拜登的国家安全顾问,这是一个能够摸清白宫的敏感点并传达给希拉里的好位子。出版《艰难抉择》之前,希拉里找了奥巴马的铁杆拥护者汤米·维特尔(Tommy Vietor)来审读这本书,后者在爱荷华的时候因为她讨人厌的观点而对她产生了偏见。当他还是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的时候,有一次打篮球弄得肩膀脱臼打了石膏之后,希拉里送给他一个带有国务院印章的吊腕带,收拢了他的心。维特尔快速地浏览了苹果手机里满满的媒体联系人,担起了责任来反击那些用这本书离间希拉里和奥巴马的媒体。

&

在希拉里的任期内,国务院和白宫都被一个匿名的推特(Twitter)账户用“NatSecWonk”的话题折磨得不厌其烦。这名匿名推特用户是潜伏在政府内部的人员,虽然粉丝数额不大,却都很忠诚。该用户嘲笑了每一个人,从罗德斯到莱因斯,再到《纽约时报》的大部分记者都无一幸免;还抨击奥巴马政府官员和议员。该账户的推文大致如下:“我是奥巴马的粉丝,但是他极其依赖密码和暗号,就像瓦莱丽·贾勒特一样,这一点让我非常担忧。”或者是:“瞧,艾沙就是个混蛋,他还一直在努力让希拉里·克林顿澄清班加西的责任真相。”这里的“艾沙”指的是加利福尼亚州共和党人达瑞尔·艾沙(Darrell Issa),他一直就美国驻加西领事馆遇袭事件抨击希拉里。推特用户“NatSecWonk”最终被证实为40岁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分析员乔菲·约瑟夫。然后他就被解雇了,并且发表了道歉声明。从此之后,这一时间便成了白宫里的警世故事,警告工作人员谨慎使用社交媒体。

在“NatSecWonk”这个推特账号陨落之前,一直都将狙击枪的枪口瞄准希拉里,将其放在准星上,发推文称之为“没有政策目标、没有胜利”的国务卿。这一裁定非常苛刻,但是在她下台后的几年里,约翰·克里斡旋在各个场合,谈判伊朗核协议、在叙利亚内战中积极寻求政治解决方法、努力尝试恢复中东和平,这么一比,希拉里的成就显得很不寻常。与克里相比,希拉里的功绩记录非常贫乏,她的态度谨慎,成就挥之即去。“NatSecWonk”只是简单地把大部分白宫和国务院员工的私人观点说出来了:希拉里·克林顿是一个值得被尊敬的人,但作为国务卿却平平无奇。

要想仔细地评估希拉里的功绩,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方面就是现代美国国务卿里,很少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最著名的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实现了与中国的秘密会谈,并促成《巴黎和平协约》签订,直接结束了美国与越南的战争,让混乱的战争拉下了帷幕。詹姆斯·贝克(James Baker)可能是最高效的一位国务卿,他让“冷战”和平结束,在波斯湾战争时,组建了强大的联盟,并组织了以色列人和巴基斯坦人之间的“马德里和平会谈”,使之成为未来中东和平谈判的典范。沃伦·克里斯托弗(Warren Christopher)、玛德莱娜·奥尔布莱特(Madeleine Albright)和康多莉扎·赖斯(Condoleezza Rice)等人都没有取得过类似的成就,而科林·鲍威尔(Colin Powell)更是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面前,挥舞着一瓶白色粉末大声嚷嚷,误以为那是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甚至就连约翰·克里在其忙碌的任期内也褒贬不一,有中东和平运动的失败,也有伊朗核协议的突破。此外,克里还拥有得天独厚的时机,即希拉里在任期的最初两年里在进行了全球性复兴之旅,修补了乔治·布什在位时入侵伊拉克所造成的损害。然后她还采用了国际制裁,最终迫使伊朗人坐到会议桌前。正如希拉里私下里说的那样,她为克里的外交宴会“准备好了桌椅”。

“不管谁优谁劣,我们都有必胜的外交远见。”吉姆·史坦柏格跟我说,“亨利·基辛格就是这种精神的缩影。但是这也很容易改写在外交上,领导人对领导人的传统作用。在21世纪尤其如此,因为这个国家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改变。”希拉里所面对的世界比基辛格和贝克所面对的世界更加复杂,这是一个阿拉伯帝国占领了大部分伊拉克领土的时代;这是一个美国面对的冷战对手再也不是单独的一个国家,而是一系列正在崛起的新兴势力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因经济和环境因素,如中东失业率、太平洋海平线日渐升高等,引发了大量地缘政治事件的世界。

第二个方面则是国务卿的影响力几乎完全来自他(她)与总统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国务卿被视为知己,或者更好的是,被视为总统的代理人,他(她)可以把事情做好。基辛格每天与理查德·尼克松通话数次,比尼克松内阁中的任何人都多。罗伯特·达莱克(Robert Dallek)在他的《尼克松和基辛格》一书中写道:“共同的人格特质使他们成为有效的合作者。”

“他们好斗的天性使他们不信任别人,他们怀疑别人羡慕他们,并有超越他们的野心。”吉姆·贝克(Jim Baker)是乔治·H.W.布什在内阁官员面前的顾问,这一地位使得他拥有在华盛顿的影响力和在国外的信誉。曾担任贝克和其他国务卿顾问的亚伦·大卫·米勒(Aaron David Miller)说:“贝克过去常说他是布什总统在国务院的手下,而不是国务院在白宫的手下。”而这两种模式都不适用于希拉里和奥巴马。她永远不会把自己描述为奥巴马在国务院的女人。希拉里是一位新上任的世界人物,她的知名度和人脉都与奥巴马不相上下,甚至超过了奥巴马。她对总统也没有如基辛格对尼克松那样的深度熟悉——那种全天候、全渠道的深入了解。

“当我需要见总统的时候,我会去见他;当我需要和总统交谈的时候,我会和他交谈。”希拉里略带防备地告诉我。对于外人做出的不讨人喜欢的比较,她显然很敏感。2009年12月,希拉里在考虑《新闻周刊》提出的对她和基辛格作联合采访的请求时,她与她的新闻助理菲利普·雷恩斯(Philippe Reines)感觉到了一个潜在的危险信号。“我认为可能会提出的唯一问题是,我基本上每周见一次总统,而基辛格每天都要见尼克松。”她在电子邮件中写道:“当然,如果我与那样的总统打交道,我可能会在他的办公室扎营,以防止他做有问题的事情。你认为这是个问题吗?”

她和奥巴马之间这种正式的、不平等的关系,或许可以最好地概括为她对他们每周在椭圆形办公室里会面的重视。2010年2月,一个下雪的星期四早上,当她计划与总统会面时,希拉里接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电话:她的丈夫比尔·克林顿因胸痛住进了纽约长老会医院,需要做紧急心脏手术。但希拉里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坚持完成每周一次的例会,在她和奥巴马谈论即将到来的波斯湾之行时,她像往常一样坐在黄色沙发上,她计划在那里加大对伊朗核计划的压力。当天在场的一位官员说,“没有人知道”她家里出现了紧急情况。会议一结束,她便坐上了返回纽约的穿梭航班。

奥巴马在总统办公室表现出的过度自信,使希拉里的生活更加复杂。他非常愿意在凌晨三点的电话中回应克林顿出了名的攻击广告中的妙语,并且不让她接电话。他对诸如伊朗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外交政策的严格控制最为明显。他曾与梅德韦杰夫交过朋友,希望与这位年轻的俄罗斯总统建立高层兄弟关系,以开启一个友好的新时代。他给伊朗最高领导人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写了几封秘密信,诱使这位多疑的毛拉进行对话。奥巴马把伊拉克的文件交给了乔·拜登,希拉里没有反对这个决定,因为她认为这是件棘手的事。即使是在本应由国务卿掌舵的问题上——例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和平谈判——白宫也制定了战略,希拉里不再是一名“设计师”,而是一名实施者。

奥巴马批准了巩固西翼内部外交政策决策的事宜。到2010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已经增加到370人,是基辛格领导下的十倍多。随着它的发展,其工作范围超越了战略层次,扩展到了传统上由国务院和其他机构处理的日常事务。甚至,国土安全委员会(NSC)也参与其中,这是一个“9·11”事件后成立的机构,主要为总统提供恐怖主义或其他威胁方面的建议。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仅仅代表了权力从国务院所在地杜鲁门大厦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所在地艾森豪威尔大厦的长期转移。

奥巴马白宫对控制权的嗜好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当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拜登的一位温文尔雅、出身显赫的顾问,后来成为副国家安全顾问——在2015年1月转到国务院担任副国务卿时,为了在第一次幕僚会议上与新同事打破僵局,布林肯笑着告诉他们:“我来了一天,得出了一个结论。白宫对机构间的这种微观管理必须停止。”

&

希拉里的助手们不屑于这样的想法,即认为她正在策划从“雾谷”竞选白宫,并为进一步实现这一雄心壮志而延长自己的国务卿任期。但在某些方面,她从未停止过竞争候选人的行为。她的电子邮件显示,她密切关注着乔·拜登、弗吉尼亚州的吉姆·韦布(Jim Webb)和纽约的安德鲁·科莫(Andrew Cuomo)等潜在竞争对手的政治阴谋。她抽出时间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等众多民主党捐赠者以及不太知名但却很重要的人物进行交谈,比如来自新罕布什尔州的参议员卢·达莱桑德罗(Lou D'Allesandro)。2012年初,当她的前政策顾问尼拉·坦登(Neera Tanden)问她是否应该为支持竞选活动的校友举行一次聚会时,希拉里给予了祝福。“我为他们和我们所做的一切感到非常自豪,”她回答说。“请继续保持!”

坦登定期向希拉里发送电子邮件,更新她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彻底改革美国医疗体系中史诗般的战斗。她一度指出,奥巴马的立法正在向希拉里在竞选中推动的目标靠拢。(坦登写道,“如果真的发生了这种情况,我会尽力确保我不是唯一一个注意到的人。”)。2009年11月,当该法案在众议院以几票之差获得通过时,绝望的白宫就曾让希拉里去游说两名来自阿肯色州的反对奥巴马医疗改革的民主党人,请他们投反对票(其中一人把反对票改成了赞成票)。2009年平安夜的早上,希拉里对国务院的一位同事说,她一早醒来,就看到参议院上午七点就这项立法进行表决,该法案最终以60票对39票通过。

有时,希拉里的外交努力感觉像一场政治竞选。例如,2009年2月希拉里第一次访问北京时,她听到中国人说,美国可能不会参加次年的上海世博会,因为美国没有筹集到建造国家馆的资金。她对我说:“我真是目瞪口呆,竟然没人注意到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中国将在21世纪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他们将举办一次世博会。这是各国都喜欢做的仪式,以表明他们已经能够做到。我们不参与吗?这说明了什么?”

她的解决方案是重新启动希拉里筹款网络。伊丽莎白·F.巴格利(Elizabeth F.Bagley)是一位产业众多的富豪,也是雷诺兹·史密斯·巴格利(R.J.Reynolds)继承人史密斯·巴格利(Smith Bagley)的遗孀,她被任命为国务院的特别顾问之一。

她开始四处打电话给百事可乐、通用电气和雪佛龙的首席执行官,要求得到数百万美元的承诺和悬而未决的赞助协议。“雪佛龙传来好消息!”在这家石油公司承诺为这个6000万美元的项目提供500万美元之后,巴格利在一封转发给希拉里的电子邮件中这样写道。雪佛龙首席执行官大卫·奥赖利(David O'Reilly)也曾在一封信中向希拉里承诺,他将提供帮助。国务院的律师们很不安——“托马斯·杰斐逊会这么做吗?”有人问——但他们同意了,前提是希拉里没有亲自向任何人要钱。

显然,他们的不安并没有延伸到美国大使身上。希拉里的办公室将电话打给了犹他州前共和党州长洪博培(Jon Huntsman),要求他提供赞助,此人曾在2009年被奥巴马任命为驻华特使。洪博培出身于犹他州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曾赢得两届州长任期。(他于2012年从北京回来后,竞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但希望渺茫。)虽然他支持希拉里的努力,但他拒绝参与。“我不希望波音公司的麦克纳尼走进办公室说,‘好吧,我们给你500万美元去赞助世博会,但在757订单上,我们也需要一些帮助。’”他说。他指的是波音公司董事长詹姆斯·麦克纳尼(James McNerney)。“我只是从来不想被置于那样的境地。我也不想让他们——首席执行官们——处于那样的境地。”

这无关紧要:凭借希拉里的明星影响力,足以在不到九个月的时间里筹集近5500万美元。次年五月,她前往上海参观建造的房子,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美国馆。它看起来像一座大城市里的机场租车中心,哑光灰色的墙壁,里面循环展示着所有赞助商的名字和产品的功能(视频展示了雪佛龙、通用电气和强生公司的企业代表;美国铝业赞助的环保功能;一家拥有迪士尼授权商品的礼品店)。“很好,”希拉里说,当我问她对此的看法时,她撅着嘴说,“你能想象如果我们没来过这里吗?”

在她任期的最后两年里,希拉里较少进行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公共外交,更多的是在叙利亚、利比亚、伊朗、中国以及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周期性冲突等敏感问题上,开展繁重的工作。尽管如此,她永远不会成为奥巴马外交政策机器的核心,她知道这一点。这有助于解释她在担任国务卿期间积极关注发展的原因。她接受的社会项目是弥补她在传统国家安全领域中所面临的局限性的一种方式。清洁燃烧的炉灶,散居海外的订婚网络,妇女和女孩的权利,上海世博会,这一切加起来就是亚伦米勒所谓的“行星人文主义”。

必须说,行星人文主义为她的公众形象带来了奇迹。“希拉里·克林顿作为摇滚明星外交官的最后一次巡演”是2012年6月《纽约时报》杂志的一篇简介文章的标题,文章以她视察中国的一个灶具展览开始。她在《时尚》和《爱丽》杂志上以华而不实的形象著称,这是她政治生涯中无与伦比的一系列良好的媒体报道。(1993年,她出现在《泰晤士报》上的第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圣希拉里”,这并不是一句恭维话。)国务卿希拉里,也是2008年竞选阵营极具争议的人物,戴着超大的深色太阳镜,在一架即将起飞前往的黎波里的C-17军用飞机上读着她的黑莓手机,成了一个很酷的乘客。2012年拍摄的那张照片在网上疯传,引发了一种流行的模因“希拉里的短信”(奥巴马:“嗨,嗨,你在干什么?”希拉里:“管理世界。”)

希拉里的电子邮件证实了我们这些报道她的人的怀疑:她和她的助手对她的形象和新闻报道有着像竞选一样的痴迷。分析民调数据时,国务卿似乎总要面对新罕布什尔州的选民。2011年3月,雷恩斯给希拉里发了一封邮件,主题是“65%!”他指的是CNN最新民调中她的支持率,接近她的历史最高水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与这么多杂志合作的原因,”他解释说,“就等着下周有1900万人阅读《人物》吧。”

白宫也从未停止从政治角度看待希拉里。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开始对加沙的哈马斯武装分子进行密集空袭,以报复对以色列城市的火箭袭击。地面入侵迫在眉睫。希拉里和奥巴马在亚洲进行了他们两人的告别之旅。她告诉总统,她认为她应该立即飞往该地区,试图促成停火。希拉里并没有轻易做出决定;失败的风险是巨大的,让自己陷入其中的后果是不可预测的。然而,当奥巴马和他的助手们在辩论是否派她去的时候,据一位目击者说,谈话转到了一个熟悉的主题:希拉里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好看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三年半前,他们认为希拉里拒绝前往以色列证明了她的政治手腕。

&

他们在白宫并排坐着,他穿着深蓝色西装,打着领带,她穿着一件翻领的覆盆子夹克,相机的灯光反射在她在家中摔倒后戴的处方眼镜上。2013年1月25日,奥巴马宣誓连任总统四天后,距离希拉里卸任国务卿还有七天。当时是60分钟的联合采访,这是奥巴马第一次与妻子以外的其他人一起出现在节目中。尽管当时受到了广泛关注,但这次采访并没有揭示他们的合作关系中更深层次的奥秘。对任何人都会把他们的亮相作为对2016年的先发制人的理解,希拉里一笑置之。奥巴马赞扬她重振了国务卿的角色,并回忆起2009年在哥本哈根的外交角逐。

当被问及如何描述他们的关系时,他回答说:“我认为希拉里是一个坚强的朋友。”

希拉里说:“我的意思是,非常温暖,非常亲密。”她一边说,一边身子前倾,用手做了个手势,试图对这个问题给出超过一句话的答案。“我认为有一种理解感,这种理解甚至不需要言语,因为我们有相似的观点,我们有相似的经历,我认为这些经历提供了一种纽带,这种纽带在某些人看来似乎不太可能,但在过去四年中,它确实是我们关系的核心。”

像往常一样,背后的故事更能说明问题。

奥巴马曾要求他的工作人员提议公开感谢希拉里在他内阁中服务的方式。本·罗德斯建议菲利普·雷恩斯在《时代》杂志上安排一次联合采访,雷恩斯则反驳说,他们已在“60分钟”节目中联合露面。奥巴马对电视的偏爱超过了印刷品,他已经和该节目的一位记者斯科特·佩利(Scott Pelley)谈过,可以进行一对一的希拉里离职采访。佩利非常了解希拉里,他曾在2009年与她一起前往阿富汗,报道她担任国务卿期间面临的挑战。白宫对此表示同意,但坚持这次采访由另一位“60分钟”节目的记者史蒂夫·克罗夫特(Steve Kroft)主持,他是奥巴马最喜欢的记者。作为一种姿态,奥巴马的提议既宽宏大量又有控制力,同时,这也充分表露了这是两个有着自己议程的合作伙伴。

对克罗夫特的选择也引起了奇怪的回忆:20年前,克洛夫特曾在“60分钟”节目里,与希拉里的一次著名联合采访中,向比尔·克林顿询问过其对婚姻的不忠。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那是她作为全国公众人物的首次亮相。当奥巴马和希拉里坐在一起时,他们的谈话提醒人们,她不仅可能比他有更长的政治未来,而且她的过去也更长,那就是“9·11”、伊拉克战争、克林顿时代的“风暴”以及1992年的竞选,那时她坐在比尔·克林顿旁边的沙发上,帮助他挽回竞选颓势。当时,巴拉克·奥巴马是芝加哥一名30岁的单身汉,拥有法学院学位和足够强烈的使命感,已经开始写回忆录了。奥巴马的人生故事与希拉里的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为了理解他们将建立的关系,追溯他们的过去,回到他们成长的不同世界,以及他们在那里获得的不同世界观,是有帮助的。

同类推荐
  • 小鸟来的那天

    小鸟来的那天

    本书为日本《每日新闻》周末版人气作家平松洋子的作品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走过猫咪队伍的庭院、吃袜子的鞋、文库本 沉到浴缸里了、小鸟来的那天。共收录随笔72篇。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庭院里的花花草草,海外旅行体验,散步路上遇到人物风景,幼时的幸福时光……作者文笔细腻,以独特的视角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作者怡然自在的生活态度融入字里行间,且书中文章篇幅较短,文风轻松愉悦,易于阅读。
  • 借你一双慧眼:大师眼里的世界

    借你一双慧眼:大师眼里的世界

    本书收录了近代文学大家的作品和一些国外名作,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生活、情感、信仰和梦想,等等。旨在通过文学大家笔下的世界,来揭示人性的美好和人世的纯善温柔,给我们当下浮躁的社会以精神和心灵的洗涤,借他们的慧眼来发现诗意的生活也不是多么难以抵达的,它们往往就隐匿在平凡的烟火人生里。智慧处世,诗意生活,其实我们一直都栖居在前人为我们耕耘好的沃土中,我们只需要擦亮那双被浮躁和欲望蒙蔽的眼睛,那时,我们就会发现,世界原是清明的,人生原是美好的,而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如他们一样活色生香,源远流长。
  • 我的非洲之旅(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我的非洲之旅(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为大家带来的神奇的非洲世界。详细地给我们展示了百年之前的非洲景象,不仅仅是自然风景,还有风土人情,以及人与自然的种种互动。
  • 女性文学研究资料

    女性文学研究资料

    《女性文学研究资料》是大型学术工具书“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丛书”的一种。本书以主选文章与资料索引结合为编排体例。选取有关女性文学研究的代表性论文,反映女性文学的发展概况,展现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索引部分搜集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学术专著等,为一般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资料。
  • 我钻进了金字塔

    我钻进了金字塔

    本书是唐师曾于90年代末期在病床上完成的中东回忆录(作者在海湾战争中受到核辐射,罹患“再生障碍性贫血”)。1991-1993年底,唐师曾任新华社中东分社摄影记者,先后历访卡扎菲、拉宾、阿拉法特、曼德拉等军政首脑,并驾大吉普游历巴格达、金字塔、中东沙漠、苏伊士运河、耶路撒冷等地。本书就是这些所见所闻集结成的文字。字里行间皆是对传奇人物风趣而独特的演绎,对祖先、历史、文明的探索与敬畏。本书累计销量已超50万册。
热门推荐
  • 八钗

    八钗

    在天下权势互搏的大势之下,看八位女子生死起落,深浅情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春来花满枝

    春来花满枝

    穿越重生千般好,谁料横地生变数。腊梅香自苦寒来,一朝春来花满枝。生为官家女儿,舒适的日子还没好好过上几年,却在一夕之间家破人亡。下有年幼的弟弟妹妹,上有软弱靠不住的姨娘,外带一堆渣亲戚,那又如何?安身立命,勤劳发家,要翻身农奴做主人,还要替弟弟妹妹谋上一个大好姻缘。至于自己,花蕊娘轻哼一声,那还用说吗?--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九玄剑祖

    九玄剑祖

    曾经的飞云宗天才修剑少年,因参加“荒芜神境”,误食一颗神秘彩蛋,从而修为尽毁,从天堂坠入地狱,承受女友的背叛、宗门的唾弃……两年之后,体内沉寂的彩蛋终于有了动静,巨蛋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样惊天秘密?人的体内只有八脉,而唯独我有九脉,在奇耻中再创辉煌,携风云之势高歌猛进,成就九玄剑祖!一柄剑,杀出未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十锦录

    十锦录

    “阿锦,等着我那黄泉路上你我结伴而行可好?”“泽殁,我是帝女这一生终是为了别人而活,可是不管怎样我守护的东西不得别人染指,哪怕是你。”
  • 第307号病房

    第307号病房

    这家医院以前很有名的,只是后来因为经常有人无故失踪,便慢慢荒废了。只是这里的307病房却是一尘不染,窗明几净。数百年依旧如此平静,今天却有一个孩童进入了307病房。他自称今天来此是为了养伤。饕餮不厌让他给讲述奇闻异事,他答应了。于是一个个真实的奇闻便开始了。你问饕餮不厌是谁,这样说吧,这间307号病房一直是不厌居住的。这孩童很聪明,他知道如果不给饕餮不厌讲故事,他的下场会很悲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之主母悠然

    重生之主母悠然

    前世她是高级白骨精,没想一朝穿越,竟让她在深闺中领略出怡然的别样滋味。宫斗?那可是她的强项。不安现状的婢妾、心怀鬼胎的众人、阴谋不断的家事政事。扮猪吃老虎的日子居然过不下去啦!哼,看她如何斗倒一切敌人,向着悠然生活前进!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虚雪剑

    虚雪剑

    他,一世难得见到的废材。她,为了他,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神。终!我墨棱轩将重回大陆,夺回我墨府应有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