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468700000017

第17章 衣食住行篇(1)

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

天津位于九河下梢,上有白洋淀,下有渤海湾,水产十分丰富,靠水吃水,天津人向来有吃水产鱼虾的习惯。老俗话“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意思是为了吃海货可以当东西。我曾读过清代天津文人于扬献写的《津门食品诗序》,文章开宗明义地写道:“津邑濒海,号鱼米之乡。鳞爪鲜肥,四时继美充足,脍炙人口。凡海盐河淡应时而登者,素封家必争购先尝,不惜资费。虽贫窭士,亦多竭锦尤效,相率成风。”就是说,海货一上市,不管是富人穷人都争先购买品尝,就是再穷也不放过这一良机而亏了肚子。天津人对海货的追求,始终为外地人特别是远离大海的内地居民所不能理解。

天津现存最早一部志书《天津卫志》中,在“土产”门中,所记“鲜类”有:鲤鱼、银鱼(十一月有)、鲫鱼、鳝鱼、鲇鱼、白鱼、羊鱼、鲭鱼、鲈鱼、鲂鱼、鳗鱼、鲞鱼、鲦鱼、燕鱼、鳢鱼(通称黑鱼)、梭鱼、草鱼、比目鱼、鱽鱼、虾、青虾、线虾、河豚(三月有,血有毒)、对虾、西施乳(即河豚鱼白)。“介类”有:蟹(秋间肥美,味甲天下)、蛏、鳖、蛤蜊。《天津卫志》大体沿明志体例而修,其所记鱼虾类虽并不精确与科学,但可以看出明清之际天津一地的河海产品种类与当时人的认识。

多种多样的河海两鲜为天津卫讲吃爱吃提供了便利,尤其是海鲜,对天津人的吸引力太大了。天津人吃海鲜讲究季节性,抢早抢鲜吃,“吃上一顿鲜,死了也不冤”。海螃蟹下来了,争着买海螃蟹,鳎目鱼下来了,争着吃鳎目鱼,对虾下来了,争着烹对虾……吃不起没面子,借钱、当物吃海货却不算丢份子。当年天津有多家大型海货庄,生意都很兴隆,其中以隆昌号最有名。“七七”事变前隆昌号极盛,职工250余人,流动资金在百万元以上,多时达200万元,1936年终结算纯利达30万元,由此也能看出海货在天津销售之广。海货行还有祖师,这在全国来说大概也是“蝎子尾巴尾巴独一份”。《沽水旧闻》里说:“天津之鱼虾业,当年谓之鱼虾行,后乃扩大为海货行。该行所供之祖师,无名,姓张,群呼为拉踏张。其人之历史,有如神话。”

“吃鱼吃虾,天津是家。”天津人对海鱼海蟹最有研究,早有“一鲙二平三鳎目”之说,什么最好吃,心里最清楚。天津人爱吃一种叫“皮皮虾”的海产品(琵琶虾的俗称),这种东西并不贵,却具有虾的鲜美兼蟹黄的嚼头。天津卫对皮皮虾真可用“海吃”来形容。街头巷尾菜店、水产店的皮皮虾论簸箕“一收儿”卖,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有大盆大盆煮熟的皮皮虾,鲜美的虾黄虾肉佐以醋、酱油和姜末、蒜末,尽管花钱不多,却也算吃了荤腥,解了大馋。老天津人到内地有时吃不上海货,短时间倒还凑合,日子一长就觉得馋——想吃海货,这可能也是天津人的“怪癖”。天津人真像是猫,专爱鱼腥味儿。笔者是老天津人,对海货情有独钟,看到外地人对海货不屑一顾,我真的不理解:这么好的味道你们怎么就吃不出来呢?我甚至认为,任何好吃的东西也没有海货美味可口,你们讨厌海鲜是没有这种口福。

海鲜还是津沽饭馆的必备。旧时具有浓厚乡土色彩的十锦斋常包办“八大碗”酒席。每桌坐八人,上八道菜,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八碗前的凉碟酒肴,是六个或十二个干、鲜冷荤盘。“八大碗”分粗细两种,做法用料不同。细“八大碗”里有溜鱼片,粗“八大碗”里鱼片改为滑鱼。粗“八大碗”里的“海杂拌”只是海参、鱼肚、鱼唇等,而细“八大碗”里则另加虾仁、玉兰片,改名“全家福”。这“八大碗”常有的菜是清蒸鸡或拆烩鸡,元宝肉,海杂拌或全家福,溜鱼片或滑鱼,独面筋,烩虾仁,四喜丸子等等;随着季节的变化,春天有“玛瑙野鸭”,秋天有“蛋羹蟹黄”等等。“八大碗”虽属大宗生意,却也离不开海货,在天津人看来,没有海货,怎能成席?

“吃尽穿绝天津卫”,说这话时老天津人是带着一种地域人的自豪和无不自诩的心态而言。有人说,天津人不仅可以把自己的钱全部吃掉,而且就是借钱吃,也不为过。天津人嘴馋么!人生在世,就是要吃好东西的。什么好,吃什么,吃一辈子好东西,这是天津人的福气。

天津卫三宗宝,银鱼、紫蟹、大红袄

银鱼作为天津特产的珍稀佳品,素来被视为津门一宝。银鱼一二寸长,色白如银,通体呈透明状,两只小黑眼比芝麻还小,白体黑眼,煞是好看,当年卖银鱼的人都是把三五条银鱼托在白菜叶上,向顾客兜售。这样的珍品点缀在豪商巨富的春节宴席上,自是增色。最常见的吃法是做“银鱼托儿”,即是用银鱼蘸蛋清,置油中炸熟,吃到嘴里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道。还有,用银鱼做汤,也很鲜美。不过,银鱼肉嫩,不能火大,过火就失去鲜味儿了。

据说天津的银鱼只生长在三岔河口一带。清代庆云人崔旭在《津门百咏》中,对银鱼倍加赞叹,并对它们的生长环境也作了生动描述。其《银鱼》一诗说:“一湾卫水好家居,出网冰鲜玉不如。正是雪寒霜冻候,晶盘新味荐银鱼。”据老辈子人讲,当年在金钢桥旁、三岔河口,常见有渔人凿冰捕捉银鱼的情景。他们冒寒风,顶白雪,须发结霜,好不容易捕捉到几条银鱼,作为珍贵食品成双出售。

紫蟹是蟹的一种,体小如铜钱,也是天津冬季佳品之一。紫蟹到冬季聚栖河堤泥窝中,捕紫蟹须破冰从窝中把它掏出来。紫蟹虽小,但蟹饱满且肥,在吃火锅时汤中如添了紫蟹,就增加香味,身价十倍了。

近年紫蟹、银鱼均已罕见。目前,有关单位正大力研究,计划恢复开发这一传统水产品。希望不久的将来,在津沽能再有“银鱼如玉紫蟹肥,秋风欲老芦花飞”的景观。

银鱼和紫蟹均为水产品,也可以说是入口的食品,将它们相提并论自然合情合理,可是为嘛天津人又把“大红袄”与它们放在一起呢?我个人认为“大红袄”也应是天津一宝。“大红袄”有它特有的地域特征和珍贵的民俗价值。天津的“大红袄”着实有一番讲头。

据民俗学家称,天津民间妇女的服饰,无论内衣还是外衣,礼服还是普通服装,大人还是孩子,大都以红色为时尚,尤其是逢年过节,妇女的服装更是以红颜色为主,这种习惯传承至今也无太大的改变。这绝不是简单的个人喜好问题,它表现了天津人心理和信念上的企盼。首先,红色代表着热烈,这与天津人热情、豪爽的性格相吻合,符合天津人的心态和审美需求;其次,红色历来被人们认为可以避邪,能满足心理上祈求吉祥的要求;再次,天津民间普遍崇拜海神天后(俗称“娘娘”),相传其在海上救难的时候就是经常着一身红色装束,或以红灯引导人们安全上岸,这在人们的心理上极易产生一种共鸣。因而这种习俗惯例的传承更表现得异常稳定和平衡,且独具天津特色。天津还有一句话,“红灯照,穿得俏,红裤子红鞋大红袄”,不也是对大红袄的推崇与称颂吗?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种植的大白菜,以青麻叶核桃纹大白菜最为著名。据称,早在元代就有在天津种植“菘”的记载,“菘”即是现在所称的白菜。生长在天津的大白菜经过多少年、多少代的选择、培育,逐渐形成天津本地特有的类型。这种菜形状呈直筒状,结球紧实,叶绿色,叶面皱缩呈核桃纹状,包心紧,帮薄,纤维少,叶肉柔嫩,烹调易熟,味道清鲜。天津人俗称“下锅就烂”的“青麻叶”尤以品质好、抗病强、产量高耐贮存而驰名全国,居天津地区四大名菜之首。

同青麻叶大白菜一样,青萝卜也是深受天津人喜爱的农产品。天津人把青萝卜当成消食开胃的佳品,把青萝卜比做梨,其实很多天津人更爱吃青萝卜,在他们看来,多好的梨也代替不了物美价廉的青萝卜。当然这种萝卜必须生长在天津这方水土,离开天津它就长不好,也就不再受欢迎。

青即绿色,天津人所称的青萝卜实为绿萝卜。在天津,青萝卜不仅烧菜佐餐,更主要的是当水果吃。有人说天津萝卜是“穷人”的水果,其实不然,富人同样也喜欢吃,真可谓穷富同享,老少皆宜。天津人认为青萝卜能“顺气”,能消食开胃,冬春秋三季,

青麻叶的大白菜,赛梨不辣的青萝卜每当晚饭之后,一家人切开几个青萝卜,每人吃上几角,咬在嘴里,酥脆之声悦耳,甜辣之味格外舒心。过一会儿,打几个嗝儿,顿觉胃开心畅,浑身舒适,这种享受,令人回味无穷。故而,天津还流传一句话:“萝卜就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

据说天津种萝卜以今天的西青区沙窝村为最早。沙窝是宋代的地名,在宋代是防辽的军事寨堡之一,与直沽寨、当城寨等齐名。元代已有关于种植青萝卜的记载,可见其历史之悠久。在天津,小刘庄、葛沽等地的青萝卜也格外受青睐。传说明代嘉靖皇帝的一位妃子喜食荔枝,为保鲜乃将整棵荔枝树自南海连根带土向北京船运,到直沽海河后,就在刘庄敲下土块,整理后再运往京城。这些荔枝土壤肥沃,当地人种上萝卜后,甜脆异常。小刘庄萝卜在当时天津卫名重一时,被称为“卫青萝卜”。这段传说,或系小说家言,但普通萝卜而冠以“卫”字,却能说明其不平凡的历史。

深秋时节,萝卜上市,直到第二年春天,不但街头小摊上摆满了翠绿的萝卜,而且晚间有很多小贩沿街叫卖:“萝卜赛梨味,嘎嘣脆!”这叫声用地道的天津方言喊出,一听就感到萝卜酥脆的味道。旧时天津卖萝卜不光是整个的,还卖切成角片的萝卜。切萝卜的技艺也可谓绝活儿,卖萝卜的人一手竖拿着萝卜,一手执刀,手中的萝卜随着刀子的快速砍切而转动,整个萝卜切完后,不仅不散开,而且大小、薄厚一模一样,手亦毫发无损,其功力非一般人所能。北京距天津120多公里,北京人也喜欢吃萝卜,但北京萝卜与天津萝卜不同,北京萝卜青皮紫心,俗称“心里美”。天津人吃“心里美”,往往摇头说:“没萝卜味!”这话诚然,“心里美”只甜不辣,水分又少,比不上天津萝卜酥脆有后味儿。

全国各地一提到天津,往往会想到狗不理包子。天津俗话“狗不理包子独一份”、“狗不理包子一屉顶一屉”,也都与“狗不理”挂上了钩。

狗不理包子因其创始人而得名。作为“中华老字号”,“狗不理”已流传百年。据传,约在120年前,今天津武清区杨村镇一名叫高贵友的13岁男孩,只身来到天津,在侯家后一家卖馒头、蒸饼的刘氏蒸食铺里学徒。高贵友的乳名叫狗不理,人们说叫这类小名可以长寿,大家都称呼他这个小名。时间久了,狗不理这个名字反而比大名响亮。狗不理四年期满出师后,也在侯家后租了一间门脸,搭上两个伙计,开了个包子铺,起个字号叫“德聚号”。由于他的包子选料严格,制作仔细,再加上当时漕运繁盛,船工上街买点儿包子吃着方便,而且饭菜合一,经济实惠,大受欢迎。因人们都以“狗不理”呼之,时间长了,人名代替了店名,“德聚号”包子铺便变为“狗不理”包子铺。

光绪末年,袁世凯当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府就在离侯家后不远的北运河畔。一次狗不理包子独一份,贴饽饽熬鱼一锅熟袁世凯进京,左思右想,给圣上进献点儿什么贡品呢?太贵重了显得为官不廉,分量轻了又怕圣上怪罪他轻慢,他灵机一动,带去天津风味的狗不理包子献给慈禧太后。太后吃惯了珍馐美味,哪尝过天津包子?老佛爷果然很高兴。一时间“西太后爱吃狗不理包子”的传说轰动京津一带,狗不理包子于是更加出名。

狗不理包子的最大特点是,馅儿里富含汤汁,而且皮是半发面的。梁实秋先生《雅舍谈吃》中有一篇是谈包子的,文中一半篇幅讲的是天津。其中谈到关于狗不理包子的笑话:咬开刚出笼的包子,里面的热汤溢到手上,一举手顺着胳臂流到后背。作者幽默地说:“天津包子确实是汤汁多,不烫到自己脊背,至少可以溅到同桌食客的脸上。”《雅舍谈吃》问世于1985年,吃包子是50年前的事,作者远在台湾还念念不忘、津津乐道,也反映了天津狗不理包子的知名度。

狗不理包子属于饭馆里的吃食,贴饽饽熬鱼则是天津人的家常饭。

“贴饽饽熬鱼”是昔日天津渔家的遗风。“熬”,老天津人大多念做nāo。九河下梢的天津卫,以打鱼为生的人吃住在船上,把打来的鱼煎后熬在锅底处,放上各种烧鱼的作料,鱼的四周再贴上几个玉米面的饽饽,盖好锅盖,大灶里烧柴火,烧熟后,饽饽里带着鱼味儿,鱼里面还有一点儿饽饽味儿,这种吃法被天津人广泛接受,成为最具“天津特色”的天津家乡饭。同时又出现了“贴饽饽熬鱼一锅熟”这句老俗话。后来,市面也有一些专卖“贴饽饽熬鱼”的小馆摊档,其中以南市“杨奶奶熬鱼”最佳,名气不亚于北京宣外穆家寨的炒疙瘩。

同类推荐
  • 大雁塔与小雁塔

    大雁塔与小雁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大雁塔与小雁塔》介绍了大雁塔和小雁塔经历1300年的历史烟云,是唐代长安城遗留至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并且依然是现今古城西安的城市地标。它们是构成古都西安城市文脉的重要遗存,亦是城市格局变迁中重要的历史坐标,饱含着过去年月流传下来的信息,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与宗教传播。它们不仅是闻名遐迩的文化景观,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亦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为后人留下无数珍贵的文物及传诵不衰的优美诗文。
  • 310 上海异人故事

    310 上海异人故事

    小说描写的对象是身份证前三位数字为“310”的人,也就是上海人。他们的具体身份是电影院里的胶片放映师、艺术家、买菜做饭的年轻丈夫、新媒体人……生活在上海的他们,是与这座城市极深切有关的人,见证了上海的发展。一些在外人眼中城市微不足道的变化,在他们心中却投射下巨大的影响力,他们非常在乎诸如好几份本地杂志报纸关掉了、混堂和“大自鸣钟”消失了这类事件,这类事件和他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谈论它们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十三篇小说中,每一篇都体现了现代上海人的心灵世界。王莫之,1982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定海。童年随父母在江西度过。2002年开始在网络、音乐杂志发表乐评。2012年开始发表小说。著有长篇小说《现代变奏》《安慰喜剧》。《310上海异人故事》是其第一部概念短篇集。
  • 惧感、旅游与文化再生产——湘西山江苗族的开放历程

    惧感、旅游与文化再生产——湘西山江苗族的开放历程

    本书内容包括导论、山江苗族的历史与记忆、山江苗族的日常生活世界、山江苗族的社会结构、山江苗族的巫蛊世界与惧感、山江苗区的旅游与惧感的文化再生产。
  • 波希米亚人:巴黎拉丁区文人生活场景

    波希米亚人:巴黎拉丁区文人生活场景

    本书生动地刻画了19世纪上半期聚居在巴黎贫穷的拉丁区的一群青年艺术家的日常生活。他们是孤立又执着地坚守在生活边级的一群人,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更谈不上任何社会地位,终日过着白日混迹酒馆、夜晚宿于阁楼、以裁缝为妻、以面包屑果腹的穷苦生活。书中描写的那些落拓不羁的艺术家形象对日后西方的文学潮流以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波德莱尔、本雅明到金斯堡、凯鲁亚克,波希米亚人的精神血脉一代又一代地传续下来。如今,波希米亚已成为随意率性、开放自我的生活方式的代名词,成为主流生活的新装点。
  •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说(修订本)

    本书分上篇和下篇两大部分。上篇为民族文化理论篇。该篇由7章23节构成。该篇主要从理论视角论述了中国民族理论是怎样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发展、完善的;同时也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是怎样产生、发展、演进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情况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建立、发展是本篇的核心部分。下篇为民族文化现象篇。由8章28节构成。该篇从民族文化现象角度阐述了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民族节庆、传统体育、传统医学等文化现象。本篇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是灿烂多彩的,历史悠久的。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时光角落的客栈

    时光角落的客栈

    现实社会的各种无奈,各种烦恼,时间让我们内心变成了哑巴!外表光鲜,内心平淡。老友久遇不见,相见无言,无言亦欢,至少有酒为伴。呵呵,我独自渐行渐远,膝下多了个少年。也许这就是造成我们往往怀旧吧。怀念那么天真无邪又无忧无虑的日子。。。。。。
  • 品字识人走江湖

    品字识人走江湖

    人生注定是要前行的,不管你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前行是生命的责任。既然是前行,就该摆出一种姿势,持有一种态度,还要投入时间和精力。面对各种境遇,无论怎样都要坚持向前走着……
  • 愿百乐无疾四季有你

    愿百乐无疾四季有你

    千千浮花万万念,深深眼瞳忘余年。花开花谢终有时,如梦如斯绝无尽!为你雪冤,再许你一世红尘清欢为你而梦,再增你一斗人间太平愿只愿百乐无疾四季有你宋裬是个看重证据、根正苗红的好青年,也是四王子、京衙指挥使,唯独柚儿对于他是偏爱、是例外,工作认真,该甜才甜;李柚是个女神医,美而不艳,恃才而不骄;厅堂之上,她端庄大气,撑起家族门面,是李家大小姐;府阁之内,她喝酒、骂人、耍小聪明、手撕绿茶,样样都干;相遇是一场意外,但是不得不说,无论如何我今生都必须遇见你!“她看到他眼里有朗朗乾坤、星辰大海。”“我要你喂我!”“我就是希望你能像个孩子一样!”“不要一遇到麻烦你就想自己扛!”
  • 教官我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

    教官我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

    他是我教官,高中时期的教官,原以为缘分很浅,只有10天的相处时间,没想到竟一起走过快四年了。有时候回忆起总是心里酸酸的,我和他的故事我多怕会走不下去,所以把它写下来,等我老了,给他看看也给自己看看,告诉自己曾有那么一个人,在最美的年华陪伴过自己。我愿意一直站在你的左手边,因为我知道,你敬军礼的右手,属于祖国。故事由我的真实经历改编,对话和事情发生的日期有些记不清楚,我重新整理组织过。谨以此文,献给曾对教官有过特殊感情的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英雄之上

    英雄之上

    英雄,人类的极限?这是一个异世界的故事,这将是一场英雄之上的纷争。
  • 心丢在了布拉格

    心丢在了布拉格

    人群中互看一眼,转身离开。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只觉得眼熟的第二次见面,却还是不了了之。我们经常从别人口中了解对方,却从没再相见。有一天,你抬头看向人群中走来的我。有一天,我拥着你就像拥有了属于你的世界。有一天,我们手拉手谱写属于我们的未来。有一天,我们一起坐在梧桐树下,感慨我们的过往,庆幸的是,我们再次相遇,再次交集,不分离。他们情定于布拉格,苏凉最爱的地方。(2016栗末最暖情书,一对只相见一次面的青梅竹马。暖暖的爱,在这个夏天慢慢展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琵琶声杳蛊者无忧

    琵琶声杳蛊者无忧

    谁能想到,那个整天迷迷糊糊,带头领着徒弟们捣蛋的道长方无忧居然是个女的,据说还是当年那个怀抱巫冥琵琶大杀四方,几度颠覆政权的华若凝?消息一出来,那北魏的满朝文武都惊呆了来了。只有龙椅上头的皇帝面不改色:大惊小怪的,昨日她还在在朕的床前撒娇来着,怎么可能是个男人。什么?那方无忧是七州十九郡最为心狠手辣的蛊师?